第一篇:应对世界经济对我国影响的对策
应对世界经济对我国影响的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和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使经济危机阴影笼罩着各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复苏乏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不容忽视。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的影响,经济增速回落过快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是中央审时度势,把握经济运行全局作出的重要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对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慢的背景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增强信心、稳定预期,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经济增速过慢,就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缓解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保增长是重点也是难点。尽管形势严峻,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就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加主动性和紧迫感,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拉动经济增长。
——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使我国面临外需不振、出口下滑局面,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面对外需萎缩的新变化,要充分释放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必须把进一步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根
本途径,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切实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我国人口众多,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打下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国民储蓄率高,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资金供给较充裕,宏观政策调整空间较大。只要坚定信心,措施得当,扩大内需大有作为。扩大内需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并与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加大财政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解除群众后顾之忧,让人们“有钱可花,有钱敢花”,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产能,形成新优势,提高竞争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必须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但我们谋求的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从大局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攻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努力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深化配套改革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十分繁重。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冲击,必须把深化配套改革作为保持经济平
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动力,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抓住时机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充分地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科学有效地实行宏观调控,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可靠的体制机制保证。为此,要按照积极财政政策要求,加大财政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支持力度,推进资源税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适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较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增加与改善民生相关的公共品供给,运用财政补贴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增强群众消费信心与合理预期,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平稳增长;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适度稳定增长,特别是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并密切关注币值的稳定、资产价格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从而进行政策的相应调整;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长,合理引导资金投向,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加大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自主创新、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以及教育、医疗和文化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起真正体现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有利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贸易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扩大对外开放,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充分利用外部条件结合起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走以质取胜、集约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子,积极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国际分工调整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虽然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是健康的,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增强忧患意识,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积极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第二篇: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及我国企业的应对对策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及我国企业的应对对策
作
者 :
莫永龙 指导老师
:
琚马力
1摘要:中国入世以来,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地高速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如何突破这一壁垒,保障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是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概述了绿色壁垒的概念,并深层次分析了该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以及绿色壁垒产生二十多年来给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所带来的影响,详细地从各方面分析了绿色壁垒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重大影响,并提出中国面对绿色壁垒应持的积极态度和策略。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 绿色产品 环境
一、绿色壁垒的概念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也叫环境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如:美国拒绝进口委内瑞拉的汽油,因为含铅(Pb)量超过了本国规定;欧盟禁止进口加拿大的皮革制品,因为加拿大猎人使用的捕猎器捕获了大量的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导致中国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这些都是由于绿色壁垒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
二、绿色贸易壁垒兴起的原因
只有从较深的层面去挖掘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从容面 对。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绿色运动的兴起、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等各中内外 因素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诱导因素,其主要原因为: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人类活动在广度、深度与力度方面都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人类在张扬理性,享受科技所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同时,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的急增和城市的膨胀,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无,导致地球上最重要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出现巨大赤字,生存环境普遍恶化,还表现为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腐蚀和有毒废弃物发生全球转移等,构成了所谓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莫永龙 皖西学院经管系 国贸0601 20061509 237000 2.环境保护运动的推动
从环境问题产生到人们产生环保意识,并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经历了一段很漫长的时期。现在世界各国已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了环境保护工作,人们普遍意识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改变那种大量耗费自然资源同时又破坏环境的传统生产方式。许多国家纷纷开始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并采取了措施,制定了和国际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法规、标准、环境标志等一系列环境贸易制度。但是有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贸易制度的内容过于严格、苛刻,从而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限制,进口国常以环境保护为理由阻止外国商品的进入,不断造成绿色壁垒的事实。
3.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偏好
绿色消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主客观因素双向作用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内容和消费取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向社会提供的消费品数量日益增多,品种结构日益丰富,质量日益提高,为消费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使得支付能力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而今天,全球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因此,一旦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就不可避免的关注其生存环境问题。
4.各国环境标准的差异
由于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进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种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环境标准的不同,导致企业环保费用内在化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到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因此,环境标准问题就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国际性问题。
5.现行国际贸易规则和协定不完善、缺乏约束力
贸易和环境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十分敏感的问题。长期以来各国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以求在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标准方面取得有利的地位。因此,虽经过许多探讨和谈判,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由此产生的有关贸易规则含义较宽、含糊,甚至处于两可之间。并且这些规定的弹性较大,其中一些重要的术语的含义非常不明确,例如,“武断”、“不合理”、“变相限制”、“所必须的措施”等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为各缔约方以环境保护为名,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合法的借口。
三、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1)绿色关税制度和市场准入。某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凭借本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优势和资金投入优势,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又称为环境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
(2)绿色技术标准。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欧盟启动的150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进入欧盟国家的产品从生产准备到制造、销售、作用以及最后处理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EnviromentalLabel)也称绿色标志(GreenLabel)、生态标志(Ec)Label),是指政府管理部门,或由公共团体依据一定环境保护标准、指标或规定,向有关志愿的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标志获得者可把标准印在所申请的产品和及其包装上。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只有得到“绿色环境标志”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因而绿色标志又有“绿色通行证”之称。
(4)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是指在产品包装装演设计时,尽量降低商品包装及其残余物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再循环、可生物分解的要求。目前,世界各国在环保包装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立法形式规定、啤酒、软性饮料和矿泉水一律使用可循环使用的容器;制定强制包装再循环或利用的法律,如日本的“再利用法”、“新废弃物处理法”等;税收优惠或处罚,即对使用可再循环包装材料的厂商征收较高的税赋,以鼓励使用可回收再生的材料。
(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海关为了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确保人畜食物免遭污染物、毒素、汤加剂的影响,保障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伤害所采取的检疫措施。基于上述目的,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测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6)绿色补贴制度。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们总是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发展中国家以单项度的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经济指标的影响,没有考虑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成本。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目前,发达国家要求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污染者应彻底治理并将所有治理费用计入成本,否则是进行生态倾销,应征收生态 反倾销税。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有时只能为此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发达国家又以这种“补贴”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口。
四、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1.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目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他们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如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将使我国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此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全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管理体系。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今后我国出口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演、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3.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像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一类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环保水平和环境标准大致接近,个别成员国存在的差距也在趋于协调一致。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发展。
4.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而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绿色贸易壁垒并日益提高其环 境标准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低标准的产品大量涌入我国,洋垃圾进口事件的屡屡发生便是很好的例证。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我国境内生产,这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尤为明显。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一方面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五、应对环境贸易壁垒的建议
环境贸易壁垒是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巨大障碍,在国际贸易中要正确使用环境壁垒措施来维护我国环境权益,保护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同时,要把环境壁垒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支持出口贸易、调节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贸的重要杠杆。我们应该在认识和弄清环境贸易壁垒实质的基础上,结合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研究,并采取突破环境贸易壁垒的有效对策,扩大出口。
1.建立环境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政府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性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环境贸易壁垒措施,建立环境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环境贸易壁垒。研究世贸组织主要成员国的有关环境标准,找出差距,从而完善我国环境标准。一方面防止污染物和重污染技术向我国转移,另一方面加快提高内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优先制定有机食品标准,开展有机食品认证;制定纺织品和服装环境标准及认证制度;制定机电产品环境标准;建立绿色包装标准。
2、加快环保立法,严格环保执法,并将环保纳入外贸发展战略。我们应根据环境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商品生产和销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标准,促使对外贸易的环境管理与国际环保法规和惯例接轨;强化环保执法,对外贸活动中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格惩处;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同时,应把环保纳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发展计划中,加强外贸、环保、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制定针对环境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和发展策略,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环境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和日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在贸易领域,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日趋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 将日益增大。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顺应世界绿色潮流。
4、加强与环境有关的绿色认证工作。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绿色标志认证等。企业应生产“安全、节能、无公害”的环保产品,实行环保包装,争取绿色认证,特别是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以获得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了使环境标志的管理规范化,把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我国在推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时,应尽快制订环境标志管理条例,并制订具体实施办法。
5、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为绕开国外复杂繁琐的绿色贸易壁垒,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跨越国界,采取“走 出去”的战略,从而实现成功地跨越贸易壁垒。从事跨国经营是一个公司国际化 的最高阶段,企业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通过独资、合资、购并
等手段,成功地实现跨国经营,达到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目的。跨越国家界限直接从事产品的研究开发有助于企业接近新技术的来源,便于了解发达国家消费者的需求,促使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6、依据国际惯例,设置我国产品的环境贸易壁垒。对发达国家违反非岐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高于其本国商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绿色壁垒,我国可以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规定提出抗辩,依据环保公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规定,通过协商、谈判解决;还可以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有关条款,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保证我国的绿色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那力.人类环境问题与国际环境法[J].社会科学前线.2005,(2).[2]夏友富.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与国际贸易[J].中国工业经济.2006.(5).[3]顾经仪等.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热点与特点[J].政治与法律.2007,(6).[4]艾芳.生态纺织将成为市场竞争新热点[N].经济日报,2005-11-15(9).[5]李振球.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经济管理,2005,(20).[6]丁建华.日本企业的四个意识和两种精神[J].经济世界,2001,(10).[7]常丽.你拿到“绿色护照”了吗? [J].经济世界,2001,(10).Abstract: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foreign trade continued to maintain high economic growth.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rapid development, green trade barriers and trade protection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expression.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to prot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n important issue.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barriers, and deep-level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economic phenomena and background.And green barriers have more than two decades to the world economy, especially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y in detail all aspects of an analysis of green barriers to China's economy brought about a significant impact, and China should be the face of green barriers positive attitude and strategy.Key words: green trade barriers
developed countries environment
green products
第三篇: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
2008年,美国陷入严重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加工业面临严峻形势,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企业纷纷大量裁员。
于是,2008年11月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内忧外患的美国银行业巨头花旗集团亦在金融危机导致华尔街又一轮的裁员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继续裁员,其宣布将再次裁掉24000名员工,这使花旗将在短短几个月里的裁员总数达到52000名。IT界亦然逃不脱金融风暴的席卷,美国著名职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受金融海啸的影响,到2008年年底,全球IT产业将有18万人失业,这些被裁员工来自雅虎、惠普、北电 摩托罗拉等多家知名IT企业。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IT产业裁员人数最多的一年。微软今年1月发布的截至2008年12月31日的2009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净营收166.3亿美元,同比增长仅2%;净利润为41.7亿美元,同比下滑达11%,所以,微软全球CEO鲍尔默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邮件,宣布将启动最多3600人的第二轮裁员计划。
接下来,一系列裁员效应开始,直到今天,2009年八月的香港大公报亦然登出即使全美裁员现象相对好转,但系仍然持续,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美国七月新增裁员人数32.8万人超预期”,“金融危机使美国人存多花少”并且,众多金融界,经济领域,甚至金融分支的股票行业专家分析:美救市短期内无法止跌股市。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有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初级市场由公司通过发行新的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二级市场则能够不仅让投资者可以迅速从事交易以及买到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的证券,亦能使金融机构对市场资金效果以及日后证券发放利弊进行评判。所以,一级市场本身就出了问题,接下来二级市场便会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堆积与反馈。西格尔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以借贷的资金购买,并且持有大量与抵押贷款相关的高风险资产,以及相应的保险。讽刺的是,这些金融巨头没有必要持有这些证券,所以创造,打包并销售这些证券,如此他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然而,当AIG的CEO们开着法拉利保时捷叫嚣自己的薪水太低,待遇不公的时候,可否想过,成千上万的市民因为持有这种风险资产与垃圾债券,引发出的多米诺效应若不加与控制,终究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另外,本次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美国民众借贷消费生活模式的弊端,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使得美国居民可以在不断扩大自身的财富约束的同时,却亦诱发各种不良资产甚至次贷风险的潜在因素。
具体来说,各种金融非金融风险包括外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国家或主权风险、成本因素和经营风险,甚至破产风险等等。在既已发生的金融海啸的国际环境下,市场、政府和企业发生连锁反应,市场低迷直接导致国际需求的变化,同时提升了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政府通过贸易政策设置壁垒,企业的成本因素受到冲击,经营风险加大,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复合作用,出口加工业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外需不振、议价力低的四种压力导致企业大量裁员甚至破产。美国经济学家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首开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先河。该理论指出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使债务人变得更加富有而使债权人变得更加贫穷。于是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的相互作用,导致金融危机的周期性。Kindleberger(1978)他认为对金融资产的疯狂投机行为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并推出了“泡沫金融”理论,提出“过度交易”诱发金融危机。货币主义的代表Friedman等(1963)提出,货币供应量视角的普适性对于经济大萧条可以做出剖析,弗里德曼认为导致“金融大危机”的答案是美联储的失职(错误的货币政策)以及及其
所导致的银行体系危机。
美国金融市场次贷危机对加剧房地产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欧美房地产泡沫爆裂,导致次贷危机爆发,投资者信心大挫,反过来,次贷危机进一步影响房价,导致最终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很大原因在于对华尔街投行监管漏洞。银行私有化的美政体下风险控制节本依赖投行的行业自律,造成风险的大量积累,最终风险集中暴露成系统危机。信用危机导致信心危机,信心危机导致发展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整个金融体制和金融机制。继而影响和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金融危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金融机构接连倒闭,金融系统紊乱,汇率下跌,资本外逃,投资萎缩,GDP下降。这些风暴波及的范围以及时间不仅决定了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进程,也是其是否诱发更深层的经济危机的因素。如今美国与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救市,但从全球金融危机转向经济危机已是可能发生的担忧金融危机是“表”抑或者是其前提,一个诱导,而更深层的经济危机则是“本”此次的金融危机是否会演化为更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则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众所周知,经济危机的爆发一部分原因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体系下(即是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所有资本家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引起经济危机潜在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性,垄断性等资本主义特性都不会因为一个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改变,除非它危及成为全美甚至世界无可挽回的经济危机。在港大研习期间,同金融教授讨论的:是次贷危机扰乱了整个华尔街,并非严重到资本主义瓦解的层面。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的论断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美国能够拿出7000亿的预算来救市(勿论短期效应),姑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世界头号综合强国的修复能力罢。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又如何呢?资产与银行的国有化一定程度让我们在此次金融风暴的席卷下受到的伤害相对较小,通过中国香港与大陆的对比就可以知道,其中资本主义的某些顽性亦是爆发危机乃至加深危机的因素。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像某些金融分析者所说的“渔翁收利”呢,看到诸如浙江省倒闭的众多中小外贸企业,GDP产量下降之类的事实,我们就更加不能放松心态。
中国社会主义政体下,生产资料,以及银行的国有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容易管理,要引发一系列的多米诺效应虽然不太可能,但是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应做到:采取适度松动的货币政策支持金融稳定。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建立适应竞争和均衡发展的信贷结构。加强对市场以及各层企业的监管力度, 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社会问题。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已开始进入“深水区”,必须进人攻坚阶段,确保社会稳定。保持银行业体系的稳定,确保证券股票保险市场的监管到位, 是金融市场保持稳定的一个基础。
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下,危机也会迫使行业企业调整思路、开拓创新。企业应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产品的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客户对企业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企业消费也更加理性,而且更加关注产品价值。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更需要关注客户,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以其具有价值的商业产品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险等亮点取胜。未来市场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对战略与方针进行思考和谋划,以利于指导企业持续发展。鼓励合理金融创新,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坚定信心,主动出击。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中国必然还有几十年高速发展。另外,即使有一定数量的亏损,倒闭,破产企业,但是危机会使行业资源面临一次重新分配,使得部分经营不好的企业的有效资源向经营面良好的企业流动,利于形成行业的强势企业。做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分配。总之,企业应在金融危机下学会自己的过冬本领。
第四篇:关于应对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对策建议
关于应对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对策建议
“绿色壁垒”作为世界各国保护本国利益的主要贸易手段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为各国所关注,同时也出于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需要,国际市场上欧盟、美国、日本等国的“绿色壁垒”的设置速度正在加快,设置力度也在加大,对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产生很大的影响。
欧盟是我国服装、皮革制品以及纺织化学品出口最多的市场之一。而其自2003年以来,已向国际市场上连续4次发出禁止和限制使用纺织化学品的新规定:(1)2003年1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出2003年第三号指令,规定在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市场上禁止使用蓝色含铬偶氮染料(IndexNo611-070-00-2),并从2004年6月30日起在欧盟的15个成员国中被禁用。(2)2003年2月19日,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发布了2003年版新的禁用染料名单。(3)2003年3月,欧盟公布了修改后的《未来化学品政策》白皮书,5月7日公布了《化学品政策咨询文件》,又称为《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根据这个新政策,欧盟将建立统一的化学品监控管理体系,包括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三个系统,对进口的化工产品及其下游产品进行严格监控。(4)2003年10月29日,在《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向全社会发布征求意见函之后,欧盟提出了法规草案第二稿,对非欧盟的注册企业资格和检测机构等做了限定,具有明显的不公平性。
上述这些“绿色壁垒”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发展的严重障碍。如最近,在江、浙等地接连出现德国的商家以LGA检测机构(Landesgewerbeanstalt Bayem,德国)的检测结果,认定中国出口的箱包产品镉含量超标,向中国出口商索赔的事件。就上海来说,不少外贸公司由于缺乏经验,对这一问题应对不当,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了国际市场份额减少、贸易机会丧失、企业信誉受损等不利影响。面对国际上“绿色壁垒”严重挑战,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制定相应对策和措施,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的影响。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外贸管理部门及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要继续深化对“绿色壁垒”的认识,准确把握其实质,明确应对指导思想和措施。要密切注意、跟踪欧盟等在建立“绿色壁垒”方面的最新动态,提供必要的预警信息,及时向相关生产、贸易企业发布,并建立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
二、各级人民法院、仲裁组织在审理因“绿色壁垒”而产生的外贸纠纷案件时,在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应充分认识到对该类案件的审理结果,会对我国外贸企业将来的生存、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并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外国公司利用中国企业对“绿色壁垒”不了解、不熟悉的弱点,订立合同时设立圈套,造成恶意索赔的情况,这类案件如何裁决,对将来审判实践示范意义极大,必须慎之又慎。虽然我国不承认已有判例的效力,但在WTO环境下,我国各级法院、各仲裁组织在对涉外经济纠纷进行裁决时,也必须考虑在先判例的参考价值。
三、各级政府的外贸管理部门应对外贸公司与欧盟国家的贸易业务进行指导,要求外贸公司在合同的订立、磋商阶段就对其中的“绿色壁垒”条款加以充分注意,在对己方的工艺技术水平能否达到相应的标准做出客观的评估后,再决定是否签约,切勿出于对承接业务的渴求,不顾自身技术实力盲目接单,以至造成因货物达不到相关质量标准而遭对方退货、索赔,从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四、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与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沟通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在技术性贸易保护中的协调作用,帮助企业苦练内功,加强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五篇:人民币汇率的上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对策
人民币汇率的上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对策 摘要:人民币汇率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从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的基本理论入手,根据中国人民币汇率走势,深入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原因;其次,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针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升值中国经济上升影响双刃剑 应对政策 经济发展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增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经济增长状况始终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心,外国投资者必然踊跃前该国投资,从而引起该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收入增加,该国货币需求旺盛,币值自然上升。但也不能就说“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带来货币升值,而经济增长的停滞或衰退则会使货币贬值”。
(二)、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储备情况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外汇市场的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是分不开的,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 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不仅是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外汇储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将选取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作为分析指标,揭示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三)、货币供应量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供应量大体上成正相关,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投资者不但可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更看好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因此,外商投资大幅增加。由于紧 缩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资金相当紧张,外资进入又多,所以出现了明显的外汇供大于求,造成人民币升值趋势。
(四)、中外利率差异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利率政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影响汇率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利率的相对高低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较高的利率水平会刺激国际资本 流人,并减少本国的流出资金。从而影响国际贸易规模,使利率差异对汇率走势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一)、人民币升值助推中国经济优化
1、加快我经济结构转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指出,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有利于逐步淘汰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和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外向型企业,促进出口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2、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随着美元启稳,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大都会下跌,再加上宏观调控,导致股市不可能像今年那样上涨过快(这还是乐观的说法),房价也不可能像今年那样上涨过快(这也是乐观的说法),最后再加上美国次贷危机进入第二轮爆发期,导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料贝南克先生会再降利率50个BP,美国可能并不应该担心通货膨胀.而应该担心会否输出通货紧缩,而人民币对于美元的升值幅度不会减弱,因此,相应的商品价格如果换算成人民币计价的话,应该为下降,当然这是理论上是那么说的,国内的话具体还要看发改委的文件精神.应该那么说,美元启稳,人民币升值再加上从紧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3、长期而渐进的增长,增强百姓的购买力。
4、减少贸易顺差,创造良好的对外经济关系。如今,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很大,对大多数国家而言,他们的对我国贸易都是逆差的,尤其是美国。也仅仅是因为我们对美欧等西方的顺差,导致他们对我们的不断施压,以寻求他们的利益。所以说,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会减少他们贸易逆差。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不利
1、汇率在短期内上升影响较大,恐至中小企业倒闭。人民币每升值1%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也要下降1%,这对本来利润率就只有3%~5%的企业来说简直是噩梦。不仅仅是中小业的倒闭,问题更严重的是,是导致连锁反应,将至2500万人失业,直至影响社会稳定。
2、外汇储备可能出现大幅缩水,并有长期内通货膨胀。人民币对所有外币的汇率调升,相当于股市上所有拿着“人民币股票”的人一样,手中的“货”价值都升了,人人都高兴;倒是所有拿着早前已“入货”“美元股票”的,“股票”数量没少,但“市值”却下降了,是“入错货了”。这样来说,外汇储备缩水了,从而也将会导致通货膨胀。
3、可以激发短期流动资本的投机冲动,增加金融系统不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导致国外的投资热钱大量涌入我国,为国内的经济投机活动推波助澜。这就好比一个不断上涨的股市必定会吸引大量热钱进入、最终在股市中形成泡沫一样。
4、人民币升值可能引发资产泡沫风险和通胀。人民币升值哪怕是人民币升值预期都会导致我国资产出现大量泡沫。2005年至2007年我国股市的大幅度上涨以及目前还在上涨中的房地产价格,主要成因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影响的政策措施
虽然人民币升值会给局部经济带来短期的不利影响,但合理的汇率不但有利于国内整体经济的长远前景,而且可以吸引真正有效率的外资。因此,在人民币长期必将升值的预期下,我们现在就应从各方面作好准备工作,积极应对升值的发生,争取将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一)汇率制度我们应逐步完善健全外汇市场,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使人民币汇率有序规范地形成。
1、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可避免,人民币汇率水平不纯粹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末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位于8.33-8.28元/美元的窄幅区域,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成为事实上的单一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弹性和灵活性。从中长期看,应允许汇率进行多次小幅调整, 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让经济基本面和市场供求变化而产生的币值调整压力多次小幅释放,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大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实际有效汇率、月度交易余额、季度国际收支余额的变化、国际储备的充足性与变化趋势、人民币利率水平等等。
2、适当放松对机构和个人使用外汇的限制,提高外汇需求。在完善现有企业和个人用汇政策基础上,提高企业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比重,提高个人出国留学、出境旅游出差等的换汇数额。我国近年已采取的措施包括:逐步放松了个人出境旅游的外汇携带数额(如从1000元人民币扩大到6000元人民币)。
(二)货币政策
1、适当扩大货币发行量。由于人民币升值将使国内价格趋于下降,从而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因此,可以考虑在能承受通胀的适度范围内,适当增发人民币,以削减由升值所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
2、进一步下调利率。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已多次下调利率,但为刺激需求,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采取了降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国际上主要货币的短期利率持续下降,如美国已连续13次降息,目前联邦基金利率为1.0%,这为我国利率的下调带来一定空间。因此可进一步小幅下调人民币的存款利率,以缩小与外币存款之间的利差,缓解企业和个人的结汇售汇意愿并减轻国际游资的冲击。
(三)外贸政策
1、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为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1998年我国开始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力度,平均退税率由当年的8.3%增至15%。后来又采取了一些新措施,如加快退税进度,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至全退,允许企业以退税额度作贷款担保,给予2000家外贸进出口企业17%的全退等。可以说我国目前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对近几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降低出口退税率,不仅有利于减轻财政的负担,而且能适当降低出口快速增长幅度,减轻由此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已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将下调3%,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2、适当扩大商品进口。应结合结构调整的需要,有目的地扩大部分商品的进口。这一方面可以缓解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减少国际贸易纠纷,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贸易逆差,向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发展。进口的商品应保持以国内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资源和原材料产品为主的格局,前期我国政府已经组织了贸易采购团及要求美国放宽高科技产品的配额限制,这些都是扩大进口的积极做法。另外,入世后,我国为履行承诺,2004年关税总水平将由2003年的11.5%降低到约10.6%,并将取消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进口招标,这也将对进口的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资本市场
1、采取措施阻止“热钱”的进入。针对人民币升值的较高预期,要加强对外汇流入资金的监管,进一步加大审查力度,堵住国际投机资本进入我国的渠道。
2、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扩大外资的使用渠道。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为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宣布了十项措施,其中就包括积极研究QDII政策、允许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到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移民和非居民的国内资产可以兑换汇出、允许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发人民币债券;明确支持各类企业在国外投资等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减轻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人民币升值是我国一项长远规划,一方面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避免一次性释放长期累积的实际汇率与均衡汇率之间偏离压力, 而对经济和金融系统将产生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应健全各类制度体系,加强汇率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资本市场政策的协调,充分发挥汇率及其政策在平衡国际收支、抵御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方面的作用。而且,人民币升值时机的选择应是在国内有关条件较为成熟的时候:一是外汇储备要相当充实。随着我国更多地介入国际经济,外汇储备也应保持一定的增长,因此只有充实的外汇储备,才能承受升值引起的外汇储备减少的压力。二是国民经济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到位。人民币升值会对相关产业的出口及进口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必须事先调整到位。三是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人民币升值而形成的农产品进口价格优势对农业及农民收入的负面影响将不可避免,而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问题的影响较大,就更应重视这一问题。四是我国银行体系抗风险能力的提高。目前存在较大呆、坏帐风险的银行体系只有进行改革,健全风险控制体系,才能进一步抵御汇率风险。五是就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这样才能在人民币升值、贸易出口受阻、外商直接投资减少时,降低劳动力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难度。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鹏,张丽芬。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评价及绩效评价[J].时代经贸,2006
[2] 毛瑞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企业资金运作和经济发展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
[3]严行方。人民币升值会造成那些影响[J].人民币可以说不,2010
金融六班学号20098203彭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