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概论总复习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5空,每空1分,共15分)
31.与其他类型的公司比较起来,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合资公司,各国法律都把它视为独立的(法人)。
32.管理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和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达到组织的目标。
33.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功,与他能否掌握和成功运用管理(技巧)有关。34.由于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的(缺陷)明显,现代企业一般都不采用。
35.要保证组织上下目标一致,让组织(目标)为每个成员所了解,从而使组织的所有成员有一个共同的努力方向。
36.专一经营战略指专门提供(满足)小用户群体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37.协调和优化原理则是保证管理体系最佳运行的(方法)。
38.人力资源系统的(优化)是指经过有效的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过程。
39.固定资产的成本应通过(折旧)的方式分摊到其所生产的产品中。
40.通过预计目标(利润)就可以初步确定目标成本。
41.(“清洁”)就是维持和巩固整理、整顿和清扫的结果,始终使工作现场保持整齐、干净的状态。
42.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有(生命周期)方法和原形化方法。
43.(需求)是指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某种物品的欲望。
44.综合计划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着手。
45.(供应链)是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21.合作制企业是指本企业或合作经济实体内的劳动者平等持股、合作经营、股本和劳动共同分红为特征的企业制度。(8,第一章3掌握)
22.概念形成技能指一个管理者进行 抽象思考,形成概念的能力。(48,第三章3 掌握)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P23)(填空)(第二章4)(重点)
24.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人的创造力,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活动(155。第七章2节)
25.组织机构管理系统应具有弹性,以便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P70)(填空)(第四章4)(掌握)
26.在人员选聘工作中应坚持以下三条基本原则:(1)计划性原则;(2)公正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P157)(填空)(第七章)(掌握)
27.成本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P216)(填空)(第八章5)(了解)
28.系统的首要特性是整体性。(P260)(掌握)(第十章)(填空)
29.市场营销策略中,营业推广 多用于一定时期、一定任务的短期特别推销。(319,十一章3节掌握)
30.JIT就是要不断减少各种库存来暴露管理中的问题,以不断消除浪费,进行不断地改进。(P353)(重点)(第十二章3)(填空)
21.在人员绩效考评中,常用的方法有:因素评价法、相互比较法、查核表法。(174第七章 4节)
22.对企业外部活动中的各个过程的管理统称为经营管理。(P38)(填空)(第三章1)(重点)
23.一个人究竟能够领导多少个部门或直接的下属,这个问题被称为管理幅度。(P64)(填空)(第四章2节)(了解)
24.管理体系标准化原理的实质是统一。(P114)(填空)(第六章2)(掌握)
25.人力资源规划是预测企业未来的人才 需求情况,并通过相应的计划制定和实施使供求关系协调平衡的过程。(P163)(填空)(第七章3节)(了解)
26.财务分析的起点是财务报表。(P189)(填空)(第八章)(掌握)
27.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有生命周期方法和原型化 方法。(P267/271)(了解)(第十章3)(填空)
28.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由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购买者构成的群体。(P304)(掌握)(第十一章2)(填空)
29.MRP的基本思想是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要准时生产。(P342)(了解)(第十二章)(填空)
30.供应链的唯一收入来源是最终顾客。(P415)(掌握)(第十四章)(填空)
第二篇:自考 法学概论总复习
7月1号法学概论总复习
(祝大家考试顺利通过)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1.法律的特征: 简答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2.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规范。(名)
3.法律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元素或基本成分。4.法律的三要素: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共产党的政策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问题,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说明: 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二者的基本内容、阶级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一致的;
2)由于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它们必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互为补充;
3)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调整范围和实施的手段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因此二者又不能相互代替。
3法律:是由国家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创制的,是人们意识的产物。
4.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也称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原则: 简答 5点 1)遵循宪法的原则
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 4)科学和合理的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 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简答
(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5)军事法规和规章(6)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10)国家认可的习惯(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7.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的特点: 1)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它以国家名义进行活动; 2)这种活动必须严格地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并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用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律对某一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
8.“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论述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法律适用必须遵循的原则。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含义是:
A 我国的法律对于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和财产状况,都一律适用;
B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C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平等地受到追究与制裁。
9.违法: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名)
10.违法构成的要件:1)违法的客体 2)违法的客观要件 3)违法的主体 4)违法的主观要件
11.法律责任:是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名)
法律责任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12.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名)
法律制裁分为:刑事法律制裁、民事法律制裁和行政法律制裁。
13.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指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关系。(名)
14.法律事实:指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名)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
1.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论述 有法可依—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 有法必依—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 违法必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保证
2.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论述(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和前提
1)从社会主义法制的产生来看,它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的产生而产生的;
2)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
3)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方向来看,同样不能离开民主;(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1)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
2)深灰主义法制本身的知道作用,向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指明,怎么做才是符合民主,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3)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个犯罪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力,以捍卫民主;
总之,必须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结合起来。离开民主讲法制,法制就失去依据;离开法制讲民主,民主就失去保障。3.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概念:简答
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4.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3)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5.实现法治的必备条件: 1)维护法律的极大权威;2)完美法律体系;3)强化民主法治;4)坚持依法行政5)保障公正司法;6)搞好法律监督
第四章 宪 法
1.宪法的特点:1)内容方面的特点2)效力方面的特点3)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
2.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名)
3.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论述、简答 3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它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貎。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7.公民:通常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名)
8.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4点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9.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5点 简答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10.正确的行使权力,忠实地履行义(P165-P168)自己概括。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2)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3)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可选举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选举国家主席和副主席;根据主席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其它组成人员;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检察长。
4)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其它职权。
12.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它依法行使审判权。
审判权:就是依照法律审理和判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权力。13两审终审: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14.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所谓检察权,指的是对宪法、法律的实施进行检查监督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5..论述宪法实施的保障?3点 1.宪法自身的保障: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
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3)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檔的合宪性审查 2.普通法律的保障
3.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
第五章 行政法
1.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3.行政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4行政法律关系:行政关系由于受到行政法律规范的调整,从而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力和义务内容。
5.行政法律关系同其它法律关系相比的特点:4点 简答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接受制裁。
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6.行政机关: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或政府。7.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8.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按其方式可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行政立法: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行政执法:指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的活动
9.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10行政处罚: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1)法定原则2)公正、公开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5)监督制约原则
11行政处罚的种类: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行政处罚。
12.行政强制执行: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取一定的方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执法行为.13.执行罚:指行政机关通过使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相对人持续不但的承担新给付的义务的方式,以促使其履行法定义务的一种强制方法。
14.行政司法:指国家机关作为裁决人,对行政争议作出裁决的活动。
15.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有关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请后,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司法活动。
16关天行政复议的申请,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A对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B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主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C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第六章民法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的特征:1)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得2)在经济利益上是等价、有偿的3)在意思表示上是自觉自愿的。
2我国民法的基本任务:通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保护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益,维护社会经济和民事活动的秩序,促进这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3.民法的基本原则:
1)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简称“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4)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5)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4.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他能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5.宣告失踪:依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6.宣告死亡:依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的,或因以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的,或因以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其已经不可能生存的,均可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他死亡。7.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指公民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即公民能独立为发生法律上的效果的行为的资格。
8.民法通则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9.监护:指为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10.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设立条件:1)法人必须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1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12.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实质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13.无效的民事行为:指不具备有效成立和要件,因而法律上不允许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14.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凡行为人对行为的内容有重大误解或者及显示公平的行为,均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15.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后果(包括民事责任)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
种类:1)委托代理2)法定代理3)指定代理 16.共有的种类:
1)按份共有:指多数人各按其应有的份额或比例,对同一项财产拥有多有权的情况;
2)共同共有: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或在共有关系解除前不能确定各人应有份额的一种共有关系。
17.知识产权:指自然人活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力。
18.著作权:称版权,作者或其它主体对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依照法律所享有的权利。
19专利权:指对某面发明创造成果享有一种独占的利益。
20.商标权:指商标注册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有权。21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示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
22.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它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3.要约:一方向对方提议订约,并且提出了合同的主要条款,以供对方考虑,如果同意接受即表示合同已经成立和确定的意思表示。24.担保的方式有:
1)保证2)定金3)抵押权4)质权5)留置 25.不当得利: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称为不当得利。26.无因管理:又称无委托的事务管理,指既无约定,又无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其支出的费用及劳务,得请求受益人支付所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27.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案例分析P281-283)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28.诉讼的时效种类:
1)一般诉讼时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2)特殊诉讼时效:明法通则规定的短期诉讼时效和通过各种单行法规规定的时效期限。
第七章 商法
1.商法:调整经济关系中商自然人、商业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条件:只能以发起方式设立。5点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3.股份有限公司: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投资组成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有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营利性企业法人。
4.保险: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承担赔付保险金义务的一种合同关系。
5.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义务关系的协议。
6.保险利益:又称可保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成人的利益。7.财产保险合同:指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订立的,由投保人缴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投保标的的物质损失及其有关利益因保险事故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协议。
8.人身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投保人向保险人交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保险人在被保险人的生命、身体利益发生特定的事故(如死亡、伤残、意外伤害、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期限时,向受益人给付保险金的协议。9.票据:是指出票人自己承诺或者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一种凭证。
10.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
11.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12.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13.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第八章经济法
1.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税法的构成要素:纳税主体、征税物件、税率、税种税目、纳税环节、减税免税、纳税期限、违章处理等。
其中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是三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3.偷税:指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4.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5.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消费者的权利:
1)知情权2)自主选择权3)公平交易权4)依法求偿权5)依法结社权 6)受尊重权7)获知权8)监督批评权9)安全保障权 8.经营者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行为有:
1)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或死亡,构成犯罪的; 2)使用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第九章刑法
1.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3条 1)罪刑法定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罪刑相当原则或罪刑相适应原则
3.我国刑法的使用范围:称刑法的效力范围,包括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范围和时间上的效力范围。
1)空间上的效力范围:指刑法在什么地域内有效和对什么人有效;
2)时间上的效力范围:指刑法在什么时间有效和有无溯及既往的效力。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5.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罪行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犯罪主体必须的具备条件:案例分析 1)犯罪主体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2)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P365)3)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6.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1)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等8种罪负刑事责任; 3)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入教养。7.故意犯罪:2种
1)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2)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8.过失犯罪:2种
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到发生这种结果。
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牟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却也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9.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10.正当防卫必须的具备条件:
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3)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
4)防卫不能过当。
11.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傲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12.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13.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14.犯罪既遂: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构成的全部要件。15.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16.共同犯罪:是指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有:3点
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第十章:刑事诉讼法
1.证据的三个特征: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
2.证据的种类: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察、检查笔录7)试听资料
3.强制措施的种类:1)据传2)取保候审3)监视居住4)逮捕5)拘留 4.侦查: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检查机关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的强制行措施的诉讼活动。侦查是公诉案件的必经程序。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1.民事诉讼:在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
2.中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案件为:1)重大涉外案件;2)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3.财产保全: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据职权,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得到执行,对与案件有关的财产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4.先于执行:指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为了解决申请人生活或者生产经营的急需或者其他紧急情况。而裁定由被告先行给付一定款项。特定物或暂停实施一定行为的措施。
5.判决:是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终结后,对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处理结果。
6.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或者执行判决过程中,对于程序上发生的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所做的决定。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1.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行政纠纷,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
2.行政纠纷也称行政争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引起的争议。3.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1)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
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案件。
4.行政被告: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
第十三章 国际法
1.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既以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2.国家责任:(国家的国际责任)是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者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3.国家责任的形式:1)限制主权2)赔偿3)道歉4)对国际罪行的直接责任人进行国际审判。
4.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是指一国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
5.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
6.引渡: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7.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人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庇护的对象主要是政治避难者。
8.领海:在国际法上,邻接一国陆地领土及内水,并处于该国主权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
9.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
10.外交特权与豁免:是指根据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使一国外交代表驻在国能够有效地执行职务,而由驻在国给予的特别权力和优惠。
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1..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部门
2.冲突规范(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或者法域)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3.反致: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的冲突规范却规定应适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4.转致: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而依乙国的冲突规范,则应适用丙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了丙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5.公共秩序保留:即可认为以自己的公共秩序相违背而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或拒绝承认和执行该外国的判决或裁决;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変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一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オ是文
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4.非物质文化其中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有先后之分,社会制度首先变革,其次就是风俗、民俗。(lg:-个人到一个新的坏境首先适应地方规矩和地方方式,但是价值观念很难融合。)
七、社会化的含义:(老师PPT)
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内涵和角度只是学习。
八、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A.新生儿不断发展其生理潜能的过程,也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B.农业社会,社会化多事在家庭中,通过长辈传授进行的。而且内容简单,变化十分缓慢。
C.现代社会,科学化的发展,使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成为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前提和条件。
D.学校教育成为生活技能学习的主要场所和形式。
2.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
A.社会范的学习,是个体増强社会性、适应社会生活的必修课。
B.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属于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
C.价值观念是行为及其目标的基础,社会规范是选择达到目标的各种手段的标准。
D.个体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文化渗入人的意识并内化、养成的社会性过程。
3.树立社会生活口标
A.人的最初追求是满足生存需求而在生理方面是和安全方面的追求。这是最简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追去目标。
B.社会化的更重要任务,提高个人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完善、对丰富精神文化成果的享用、成就未來事业等高层次的追求。
4.学习扮演社会角色
A.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都要按照社会对该位置的规范要求,表现其行为。
B.社会对每一种角色的行为规范都有明确的要求,即社会期望,它表明社会对处于各种地位的人所赋予的全力和责任。
C.角色不仅取决于行为期望,而且受到个人利益、能力、性格、周围环境的限制这就造成角色实践与角色期望之间的差距
D.一个人能否恰当地扮演好自己角色,是社会化效果的最终检验。
E.个人主要通过地位获得和角色的学习完成社会化任务。
九、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十、复式角色与角色集
1・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以上的角色,就称为复式角色。
2・当一个人处在某一特定的位置上时,他必须与其他一系列角色发生关系。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即所谓的角色集。(一个家庭可以组成角色集)
十ー、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A·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牛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
角色。(出生是男是女,年龄)
B.口致角色亦称口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A.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观众,因此努力用口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刚刚当选的班干部)
B.不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照习惯行为去做。(做母亲具有的特性)
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A.规定性角色只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及对此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警察、法官、医生、教师等)
B.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男人、女人、朋友、顾客等)
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A.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与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的的社会角色。(企业家、经理等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的人等等)
B.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或者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目的的角色。(志愿者,艺术家,教师,警察等)
十二、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就是通过指社会主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简单说就是社会互动就是社会交往的过程。
十三、社会互动的情景:
1.两人群体、三人群体、多人群体
A.两人群体最明显的性质是两个群体中的互动是直接的,其他性质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
B.三人群体有可能产生独立于个人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又有可能危及个性发展。这是区别两人群体的重大特点。
C多人群体:在很多人关系中会产生社会网络互动形式更复杂。这就有可能形成亚群体。
2.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景(根据目的的划分)
A.熟悉情境,主要是指我们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
B.工作情境主要包括商品交易、商业谈判、工作会议等。这种情境互动行为往往带有功利性、交换性、手段性。
C.社交情境属于宴会、舞会、郊游。人们交谈轻松。
3.工具关系、情感关系、混合关系
A.感情关系主要是学院关系或者亲密朋友关系,这种关系以表达情绪、联络感情为主要特征。
B.工具关系只构成关系的成员是以事业工作,这种职业目的为联结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关系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依据工具性目的而进行的。
C。混合关系是既含有工具性目的,又含情感性目的的关系。这种多以人情法则行事。
十四、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1.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的特点:
a非人格化特征
b整体合理性和个体非合理性特征
c道德与非道德两重性特征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a一定数量的成员
b特定的活动目标
c明确的规章制度
d完整的权力结构
e一定的技术设施
十五、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存在日常互动关系,具有心理文化认同的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十六、社会分层的含义:
社会分层就是根据获得社会有价值物的方式不同,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不同等级层次的现象。
十七、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在社会分层体系中,从一个等级向另一个等级的变动。
十八、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特征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2.社会制度特征:
a可重复性
b集体约束性
c自我维护性
十九、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2.社会规范体系
3.权威与地位结构
4.社会机构与设施
二十、社会控制的含义:
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学习符合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以维护社会秩序。
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是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二十一、社会控制的手段:
1.习俗、道德和宗教
A.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习俗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发挥着社会的控制作用。(习俗有好有坏)
B.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对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行为具有控制作用。
C.宗教是。种和神或者神圣物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2.政权法律和纪律
A.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组织体系,是国家权力的组织基础。
B.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C.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他们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和成员,促使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3.舆论和群体意识
A.舆论对特定的社会成员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
B.群体意识是群体存在的思想基础,是联系群体成员的纽带,它对个体意识起着改造和影响的作用。
二十二、社会变迁的含义
广义:社会变迁可以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
狭义: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的重大变化
二十三、社会现代化的含义和历程
1.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社会现代化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2.社会现代化的历程:
A.第一阶段是从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使用标志的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国家生产方式。
B.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西方文化转移到西欧和北美取得成功,逐渐扩散。
C.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席卷全球的现代化发展浪潮。
二十四、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现代经济体系取代传统农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2.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先导)
3.以民主和法制为核心的政治现代化欧。(发展现代民主和建立工作是社会现代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
4.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5.以理性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化。(理性化是人们在明确行动口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根据口标所选择的最合适的手段,力求以最少的付出来获得最大的收益)
6.人的现代化(愿意接受新的生活经历,尊重并愿意考虑各种不同意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有计划性等)
7.全球化。(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1.社会学的含义
2.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3.社会的定义
4.文化的含义
5.文化的特点
6.文化滞后
7.社会化的含义
8.社会化的内容
9.社会角色的含义
10.复式角色与角色集
11.社会角色的类型
12.社会互动的含义
13.社会互动的情景
14.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15.社区的含义
16.社会分层的含义
17.社会流动的含义
18.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特征
19.社会制度的构成20.社会控制的含义
21.社会控制的手段
22.社会变迁的含义
23.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与历程
24.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第四篇:企业管理概论
名词解释6*5个单选4*5个简答10*3个论述10*2个
什么是管理?
整合和优化配置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管理这一定义有四层含义1.管理是一个过程2.管理的核心是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3.管理达到目标的手段是运用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4.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管理的有效性指管理工作对投入后的产出与企业目标一致性的影响。
管理的效率是指管理工作对投入余产出的关系的影响。
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是相互联系的,管理只讲有效性不讲效率,或者只讲效率不讲有效性都是应当避免的,良好的管理是应该既是有效的又是高效率的,既能达到企业的目标,又充分的利用企业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既定的有效产出。
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 领导控制
四种职能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某一职能的完成情况会受到其他职能完成情况的影
响。
什么事企业管理
企业组织结构主要形式五种
什么是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的特征
SWOT分析法
波特的竞争战略
三个管理体系分别代表什么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公司财务
能看懂资产负债表
几种不同的财务分析法
股利分配管理
什么事管理信息系统
MIS
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
产品整体概念示意图
常用的价格策略
新产品的定价方法
生产运作流程分析
什么是生产运作流程
产品的定义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阶段
什么是质量管理
库存商品结构的确定
结合你所学的采矿工程专业谈谈对学习企业管理的认识
第五篇:企业管理概论
《企业管理概论》模拟试题五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管理 2.盈亏平衡分析法 3.工艺专业化 4.企业文化 5.营运资本
二、单选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职能职权的运用最可能造成()
A. 削弱直线职权。
B. 多头领导。
C. 沟通障碍。
D. 无人负责。
2.一个企业中处于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所作的决策数量很多且很重要,在决策时受到的限制很少,则可以认为该企业()
A. 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
B. 高层主管比较开明。
C. 组织集权程度较高。
D. 组织分权程度较高。
3.行为科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A泰罗
B梅奥
C西蒙
D巴纳德
4.“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古训反映了有效的领导始于()
A. 上下级之间的友情。
B. 为下属设定崇高的目标。
C. 为了下属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
D. 了解下属的欲望和需要。
5.许多企业和研究院(所)都设有免费咖啡厅,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A.形成非正式组织
B.促进信息沟通
C.增强企业凝聚力
D.改善员工工作环境
6.受决策者个性影响最大的决策类型是()
A.确定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程序型决策
D.业务决策
7.企业生产能力不变, 当其产量为Q时, 每件分摊的固定成本为2元;若产量变为2Q时, 其每件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应为()
A.0.5元
B.4元
C.2元
D.1元
8.下述关于决策的描述中,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愿意冒险。
B. 大多数管理人员都讨厌冒险。
C. 对风险的态度因人而异。
D. 应用定量决策方式可以排除决策中的人为因素。
9.作为企业的总裁,王晶在近几个月里一直都在寻找时间来思考一下公司的长远发展。这个星期他加班加点把手里的一些琐事都处理完了,从今天开始他准备不受干扰地集中考虑重大问题。一大早他就坐在办公室考虑这个问题。但好景不长,正常上班时间一到,大约每隔二十分钟左右就有人进来签字或者请示。王晶非常恼火。你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今天企业中出现了紧急情况
B.王晶可能比较集权
C.企业中的企业管理者都不能负起责任来
D.企业中没有良好的计划
10.某电视机厂厂长从报纸上看到某地某农民持币待购电视机的消息,立即打破正常销售渠道,果断地组织车辆把本厂产品送到各个村就地销售,很快这个地区成为“电视村”,结果不但直接扩大了销售额,还通过记者报道作了一次不花钱的宣传。这一销售方式属于()
A. 非程序化决策。
B. 程序化决策。
C. 战略决策。
D. 业务决策。
11.某厂长这样说:“走得正,行得端,领导才有威信,说话才有影响,员工才能信服,才能对我行使权力颁发‘通行证’。”这位厂长在这时强调了领导的影响力来源于()
A. 法定权力。
B. 奖惩权力。
C. 专家权力。
D. 感召权力。
12.当一个组织的政策稳定性差,工作的明确程度也较低时,应该()A加大管理幅度
B减少管理人员
C减少管理层次
D缩小管理幅度
13.某公司高层管理者对人力资源部提出目标,要求经过努力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为公司各关键岗位提供合格的人才。对于这一要求,你认为哪个评价最有道理?()
A. 时间不明确,在实际中难以操作。
B. 关键岗位提法欠具体,范围认定困难。
C. 合格人才的标准不清楚,需详加说明。
D. 需综合考虑以上说法所反映的问题。
14.某公司新从基层选拔了一基层管理人员担任中层管理职务。上岗之前,公司委托你对他们进行培训,你认为,这种培训的重点应当放在()
A. 总结他们在基层工作的经验教训。
B. 熟悉公司有关中层管理人员的奖惩制度。
C. 促进他们重新认识管理职能的重点所在。
D. 帮助他们完成管理角色的转变。
15.曹雪芹虽食不果腹,仍然坚持《红楼梦》的创作,是出于其()
A.自尊需要
B.情感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精神需要
16.对大多数企业主管来说,最令他们困惑的不是如何与竞争对手抢夺市场,而是如何找到、留住和培训优秀的员工,对高技术企业尤其如此。请你为这些主管在以下几项中找出最佳的一种方法:()
A. 提供诱人的薪水和福利。
B. 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C.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D. 提供自由工作的便利。
17.面临日益激烈竞争形势的企业,有不少改变了传统终身雇用员工的做法,开始大幅度裁减人员,并声称公司只向那些有上佳表现的员工提供职位。此举意味着什么?()
A. 由于工作的不稳定,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感会随之下降。
B. 尽管公司弱化了员工就业所承担的义务,但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感不会下降,竞争意识反而会增强,实际上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C. 为对付当前竞争压力而采取的上述措施,既有利于公司压缩成本开支,同时还会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和主动性,所以是一项有利无弊的举措。
D. 那些工作有卓越表现的员工,在成就感的激励下会自然地产生对公司的忠诚感,这样即便裁员造成了人心的不稳定,也会对公司的长远发展起促进作用。
18.某政府预招聘一名副秘书长,前进区副区长是大家瞩目的人选,可他自己却觉得副秘书长工作没什么意思,就是不去报名,这是()。
A. 期望值低的表现。
B. 效价低的缘故。
C. 期望值和效价均低。
D. 期望低、效价高。
19.中国古代名相管仲治理齐国时,指令三十户为一邑,每一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一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一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一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一属设一大夫;全国共五属,设五大夫,直接归中央指挥。这种组织设计为何种形式,其管理层次多少?()
A. 直线制,管理层次为7。
B. 直线制,管理层次为8。
C. 直线职能制,管理层次为7。
D. 直线职能制,管理层次为8。
20.预测是从事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一些大型企业通过预测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对地区、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这种预测是属于()
A. 社会环境预测,因为它涉及到社会各方面的诸多因素。B. 技术环境预测,因为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C. 经济环境预测,因为它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环境进行预测。D. 销售预测,因为该项预测能直接为企业制定销售计划提供依据。
三、简答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总公司和分公司的区别
2.简述市场调查的基本步骤。
3.影响资产组合的因素?
4.模仿创新(二次创新)模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5.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6.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
四、案例分析(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某厂开发梳棉机的失误
某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下属修配厂有大型车间10个,职工200多人。但近年来经济效益不理想,一直苦于没有出路。这时一乡镇企业的厂长带领北京某咨询公司的三个人员来商谈合作。梳棉机是纺线机前配套机器,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行情看好。北京公司愿意转让梳棉机全套制造技术,该乡镇企业愿意与在修配厂合作研制梳棉机。北京公司负责包销产品。修配厂技术负责人夏工提出没有看过图纸心里没底。但北京某咨询公司的人员却表示,未签合同之前要看图纸必须另交5000元,而且只能看半小时,修配厂樊厂长只好作罢。
一建公司领导见修配厂樊厂长决心大,就批准了上这个项目。立即组织谈判,签订了合同,并进行了公证。合同大致内容:北京某公司为甲方,一建修配厂与乡镇厂共同为乙方,甲方向乙方提供梳棉机图纸一套,乙方付技术转让费14万元,甲方包销产品,价格每台35 000元。6月底交货5台,7月底交货10台,8月底交货20台,9月底交货20台。甲方负责产品验收和运输,乙方负责包装,费用另定。另有违约责任条款若干。
研制梳棉机不久,主管技术的夏工就发现,每张图纸的标题栏都没有设计单位和个人签字,又发现一些零件图漏标尺寸和公差,连工艺要求的说明也没有。厂里只好组织技术人员研究补齐所缺数据。距整机交货还差40天了,可开工刚达到五分之一,关键的部件还没有开工。超过合同交货期就算违约,包销协议就作废了。现在投入的资金才30万元,停还是不停?
樊厂长的决心没有动摇,因为他没有退路,一无法向职工交待,二无法向公司领导交待,三无法向厂领导班子交待。到了6月底,投入资金达50多万元,可关键性难度大的部件还没有完成。厂里决定,还是继续干。到了9月底,累计投入资金达100万元,可整机一台也没出来。车间有几个人干脆跑到附近城市的纺纱厂去看,结果大为震动,认识到制造轻工机械不那么容易,自己造的机器即使装好了也无法使用。在职工强烈的呼声下,梳棉机的开发与生产终于停了下来。思考题:该厂开发新产品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2.盈亏平衡分析法:研究产品的产量(销量)、成本(费用)和利润三者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也称收益平衡分析、保本分析、量本利分析法。
3.工艺专业化是将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工艺、同类型的设备和相同工种的工人集中在一起,组成一个生产单位,组织相同工艺的生产。
4.企业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5.营运资本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本。
二、单选题
1.B 6.B 11.D 16.C 2.D 7.D 12.C 17.A 3.B 4.D 5.B 8.C 13.D
18.B 9.B 14.D 19.A 10.A 15.C 20.C
三、简答题
1.母公司:是指拥有另一公司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或通过协议方式能够对另一公司实行实际控制的公司。母公司也称为控股公司。
子公司:是指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被另一公司所拥有或通过协议方式受到另一公司实际控制的公司。
(1)子公司受母公司的实际控制。
(2)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控制关系是基于股权的占有或控制协议。
(3)母公司、子公司各为独立的法人。
2.市场调查的基本步骤
(1)市场调查方案制定阶段①确定调查目标、明确调查题目。
②制定调查计划。人员、时间、经费。
③设计调查问卷。
④进行试验调查。
(2)实际调查阶段
(3)资料处理阶段
①资料处理。
②撰写调查报告。
3.(1)风险与收益
(2)企业所属的行业
(3)经营规模
(4)利息率
4.(1)择好先进适用的技术;
(2)选择最经济合适的方式引进所选的适用技术;
(3)通过仿制、反求工程作好消化吸收;
(4)在研制的基础上改进所引进的技术,作到创造性的模仿;
(5)在消化吸收和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新。
5.(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2)生产过程比例性(协调性)
(3)生产过程的均衡性(节奏性)
(4)生产过程的适应性
6.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生产工艺、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组织形式等。但是与固定资产自身有关的因素只有三个:(1)同类固定资产的数量;(2)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3)固定资产的有效工作时间。
四、案例分析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