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面我就最后100天的复习冲刺谈几点看法
奋战百日,成就梦想
同学们,100天是创造奇迹,孕育黑马的最佳时机。怎样在高考前剩余的百日里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呢? 下面我就最后100天的复习冲刺谈几点看法。
一、克服不良心理,树立必胜信心
良好心理是高考制胜的法宝,不良心理是高考的大敌。我们在冲刺阶段必须想办法克服以下6种不良心理:
1、骄傲自满心理。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不积极,喜欢做难题偏题,不注重基础训练。
2、消极厌学心理。上课打不起精神,甚至不来上课,来上课也是看小说杂志,做小动作,说闲话。
3、依赖懒惰心理。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完全依赖老师,很少主动看课本,做练习。
4、虚荣漂浮心理。有些同学对知识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表面看似接受,实际没有掌握。
5、悲观紧张心理。有些同学一方面总感觉智力不如其他人,考大学无望;另一方面又很想踏入大学之门,因而长时间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中,表现为:上课时昏昏欲睡,加班时这本资料看看,那本资料瞧瞧,看得多,消化吸收少。
6、贪多求快心理。对基础性的“短平快”试题不屑一顾,尽找知识点多的综合性的难题来做,只求速度和数量,不加总结提高。
除此之外,还有最致命的不良心理,就是有些同学们整天想着万一高考考不上怎么办?这样的同学也不太明智,预支了他的担忧。只有100天了,考好考不好是100天以后的事,现在担忧有什么作用呢?作用就是浪费你现在宝贵的复习时间。所以同学们就应该把握住现在这个很短的时间查漏补缺,而不是担心未来的事情。冲刺阶段能不能挑战极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有信心。克服不良心理的过程,其实就是树立必胜信心的过程。如何树立必胜信心?
一是学会自我微笑,挺胸抬头走路,挺直脊梁做人,助于增强信心。必须有不自欺、不欺人的态度,必须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必须摈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做到敢想,敢比,敢争,丝毫不能放松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前面还有更高的目标需要自己去攀登。
二是平时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也有助于增强信心。一是不机械做题。做题仅求得到答案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思考,有标记。思考每道题考了什么知识点,怎么考的,属于哪类考法,然后举一反三„„标记做错的每一个题,这样做能帮同学们避免以后犯部分同样的错误。二是一道题要从头做到尾,不要养成做题做一半的习惯。三是错题要改,对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可以从选择题、填空题抓起,一点一点地填补漏洞,只要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就能逐步树立信心。
三是这最后100天内,同学们都应该把模拟考试当作高考来对待。模拟考试不但是试题的模拟,也应该是场景的模拟。这样,经过多次的场景模拟(学校设场景、学生自设场景),到高考时就不会紧张了。
二、选择恰当的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恰当的复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同学们综合运用下列集中复习方法。
1、及时复习。根据(德国)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我们要及时复习,因为遗忘在学习之后是快速发生的,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慢。如果课堂上老师留下了几分钟让我们自由支配,那我们就要把这几分钟用于消化复习当堂知识,“趁热打铁”。每天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作业和试卷外,应保证当天功课的及时复习,当天功课当天清,一周功课一周清。及时复习花费的时间少,但效果好。
2、分散复习。从心理学角度看,集中复习容易引起疲劳,而且容易受到干扰,从而影响复习效果;分散复习由于时间短,不易引起疲劳和干扰,复习效率自然就高。在各科都进入复习的考前冲刺阶段,要根据分散复习的原则,把各科穿插起来复习。穿插的原则是:文理科交替,前后两科之间的干扰要尽可能的小,有可能互相干扰的科目,一定要叉开复习。
3、多次复习。俗话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的同学老是说学了以后记不住,怪自己脑子笨,其实是反复的次数不够。马克思有惊人的记忆力,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复习一次笔记本和书本中的重点章节,以巩固记忆。我国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十三经》都能背诵,原因就在于他读书时,每年都要花总共三个月的时间来复习已读的书。阶段性的多次复习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
4、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复习。单一的复习方法,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如果采用交谈复习法、讨论复习法、自我检查复习法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就会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三、挖掘潜力,攻克薄弱点
同学们在前一阶段的复习中几乎都会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也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遍存在于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对于进入100天冲刺状态的同学们而言,“高原现象”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越是临近高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00天的冲刺里,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就得弄清其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那些难度较低和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大家比较容易掌握相反,那些难度较高和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点,大家往往掌握得比较差。再加上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千差万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偏点”“弱点”现象。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现象”的出现。其次就要找出自己的“偏点”“弱点”。为此,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偏点”“弱点”找出来。
第三,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偏点”“弱点”,进行必要的定点训练和强化,实施重点突破,因为这些“偏点”“弱点”正是同学们的能力增长点。
四、备考必须处理好七个关系
1、计划与落实的关系
高考还有100天,同学们要订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每天都要分配复习时间给各科。相对好一点的科目或“优势环节”,分配时间适当少一点,而弱势学科或“薄弱环节”分配时间适当多一点。建议每个同学都建一个错题集,专门收集自己做错的题目,经常翻翻,下一次再出错的几率就小得多了。除了抓好基础知识,总结也是不能少的,在总结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很重要。除了紧跟老师复习的步伐以外,个人总结十分重要,在总结中就可以将各科的知识浓缩了,这样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在总复习中一定要保证学科复习的完整性,所谓完整性是说考生的每一天的复习、每一个时段的复习都要保证学科的完整性,按计划复习完一个学科再进行另外一个学科的复习,这样,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学科知识网络清晰,复习效率就高,复习效果就好。有的考生东一把历史,西一把政治,一会儿又抓起了地理,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科间互相干扰,考生越复习心里就越没底。
2、考试与看课本的关系。
冲刺阶段,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绝不放过每一道做错的题目。考试,正是对同学们所掌握知识程度的一个考查,目的在于弄清楚同学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因此我们在庆幸自已取得好成绩的同时,绝对不可放弃自已出现的每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正是自己学习的漏洞所在,正是自己知识体系的断层所在,正是自己逻辑推理有误的体现。所以紧抓住这个错误,从错误着手,找出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打破砂锅问到底,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的错误,是某一个概念不清,还是某个方法不会,或某种演绎不到位?建议同学们对待错误就象对待敌人一样,要将它彻底消灭,绝不能浮光掠影,草草了事。有的人简单地将很多错误归结为粗心,其实我们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往往都不是偶然的,你认为是粗心,但下次遇上还会错,是因为自己对某个问题没有足够的经验,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请同学们准备一本笔记本,凡出现错误,及时记录在案,并标明出自何处,认真写出出错原因和正确解法,并反问自已,是否我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有不懂的问题,尽量向老师请教,并非只有老师才能帮你解答,而是因为老师会诊断出你出错的真正原因,找出你知识体系中的盲点,给你的最合理的建议和解决的方案。
当然,考试之外,大多数时间要依据课标、考试说明回到课本上来,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否则,丢了基础,考试也达不到目的。高考试卷中易、中、难试题占分比例为3∶5∶2或3:6:1,易、中试题占80%或90%,所以要想取得好成绩应狠抓基础。我的口号是:基础、基础、再基础;加分、加分、再加分。这里我提三个建议:
(1)进一步吃透《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精神,明确复习范围和要求。《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它严格规定了命题的范围和能力要求,同学们高考前应进一步学习《考试大纲》,以明确复习的内容、方向、能力要求和难易程度,根据《考试大纲》中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侧重地安排复习。
(2)充分利用课本用好课本,抓好“双基”的落实。有些同学在高考前的复习中抛开课本,在大量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中钻来钻去,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题来完成覆盖高考试题的工作,结果是事倍功半。同学们必须高度重视利用课本用好课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课本上,按照课本的要求抓好“双基”的落实,不要刻意追求社会上流传的偏题、怪题和难题或技巧性过强的试题,不要在题海中不能自拔。
(3)正确处理训练的质和量的关系。同学们在做题训练中不但要注意训练的数量,尤其要重视做题的质量,不能就题论题,而要就题论“理”,就题论“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题的效用。在做题的量和质发生矛盾时,要坚持“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将题做通,做透,才能于不同中见相同,于相同中见差异,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最佳方法,考试中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3、攻薄弱学科与发挥优势学科的关系。
每个人相对自己而言都有相对优势的学科与相对弱势的学科。同学们要强化优势学科,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并靠它拿高分。弥补弱势学科,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小步子前进,一步一步来提高弱势学科的实力,从而强化自己考试的信心。越到后面越要扬长避短。即发挥优势学科
4、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的关系。
复习要坚持同步性原则,所谓同步性原则就是同学们的复习计划一定要和老师的复习安排同步进行,万万不可另起炉灶,同学们要有自己的复习计划,但这个计划是在学校老师复习安排下的细化和调整。老师毕竟有着多年的教学和辅导经验,所以是最能把握分寸的人。他们既能将有效知识有规划有步骤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又能详细地讲解解题技巧。“在上课时,一定要追求随时随地不走神”。老师所讲解的知识点早就掌握了,而自己的不懂之处老师又较少提及。同学们又很容易走入两大误区:一是抵触老师的授课规划和知识链接,二是独自钻研生涩艰难的试题。“这样的考生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高考不是竞赛,它不会曲高和寡;而老师是过来人,他知道如何引导”。
跟牢老师复习脚步之后,最关键的就是“链接宏观知识点”,同学们自己必须要具有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行动。
5、复习效果与班风的关系。历史证明:哪个班的班风好,高考成绩必定好!
6、学习与锻炼、休息的关系。科学安排,相互促进!
同学们,决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加速前进的命令已经发出,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同学们都应清醒理智地明白:选择高三冲刺意味着吃苦、甘于寂寞,意味着放弃娱乐玩耍;不管过程怎样的艰苦,经历过了,便也是一种幸福。我们无须犹豫,无须退缩,鼓起勇气,迎着朝阳,走过艰难,走过挫折,苦战100天,迎接希望,圆大学梦想!
第二篇:就“三育人”谈几点看法
就“三育人”谈几点看法
浮生
我认为,“三育人”的核心就在一个“育”字。所谓“育”,就是“教育”。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其本义为“引出”,亦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某种潜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东西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故此,教师自身的修养高低于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相关。所以我认为,进行“三育人”工作,首要的就是要进行教师自身的“充电”工作。不特如此,更应该呼吁全体干部职工将集体学习与个人充电相结合,并使之逐渐制度化、常规化。
“三育人”,指的是教师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在教学实践中有机地结合,共同为马克思所说的“促进个人独创的自由发展”而服务。接下来,我将对此逐条探讨。
在许多教师看来,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指“传道、授业、解惑”,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认为,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为人处世等知识的传授亦刻不容缓。而此二者都是建立在学生有着一个强健体魄的基础上,否则一切知识都无法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效用。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谈到,“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也曾向全国高校发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强健体魄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还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鼓励与引导,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进行体育锻炼融为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起“经世致用”这一理念,使起主动积极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理论知识,同时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顺利进行。
说到“管理育人”,就不得不提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垂范与表率作用。古语云,“为人师表”,说的是教师要为学生“见贤思齐”做好带头作用,引领学生树立完善人格与健全三观。所以,在进行管理的时候,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应该注重以自身的优良品行感染学生、以恰当举止带动学生,共创良好和谐的环境,共同促进自身发展。非唯如此,我认为,要做好“管理育人”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号召学生有意识地管理自己,《大学》便提出了“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其实就是号召我们要管理自己的滥觞。在我看来,管理好自己,首要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当下电子产品几可谓“泛滥成灾”,据调查,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学生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除了用于睡眠,便是花在了电子产品上,这是关于有不少青少年不谙管理自己时间的一个有力佐证。而众所周知,学习是一门需要一定时间投入的苦功夫,学生倘若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这是无可置疑的。
至于“服务育人”,这要求我们教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在一定范围内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是的,这种倾心服务是有一定条件的。何也?教育专家关鸿羽提出,教育要讲求“三分教诲,七分等待”,诚哉然也!这个观点放到服务上也是成立的,我们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当然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事务,毕竟学生自己才是其健康发展的主体,我们应该“三分服务,七分等待”,引导学生从教师的服务中汲取养分增长经验,等待学生自身学会服务自己,再逐渐发展为服务社会,进而真正做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除上所述,我更认为,“三育人”工作还要求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创新意识、时代特征、中华情怀、国际视野”四面旗帜的指引下在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漫漫长路上携手并进。
第三篇:就两节作文课谈自己的看法
就两节作文课谈自己的看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今天我们就从“易”、“乐”上来说一下两节课的设计思路。
第一个为大家作课的四年级的张书环老师,她执教的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四年级第二单元习作训练“观察中的发现”。此指导课书环老师从以下三点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 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1、.以身示范,给学生以点拔。
作文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是最关键.张老师就是从个人生活入手,以身示范,从生活中的常见到的“梧桐树”入手,观察它的茎、叶,了解它的与众不同;从自家养的小鼠的生活习性,样子的可爱和性格的凶狠对比入手,由她平时观察发现,给学生引导,把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通过图片和自己绘声绘色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拓展了学生思路,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多了几份新奇感.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内驱力,那他们就会积极地搜集材料,就能实现“有东西可写”。张书环老师注重积累宝贵的资料,并能恰当地运用语文教学中,这样给学生一个信号,我们身边有那么美好事物,就是我们有没有发现,这也会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2、“从小处着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丰富学生的见闻。
没有材料,无话可说,学生就会觉得太难,更不能谈兴趣了,尤是今天的习作内容。“观察中的发现”内容很宽泛,往往学生一提到发现就是惊天动地或者是发明,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为了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张老师安排观察时,缩小了范围,可选择植物或小动物。学生有了观察的目标,当然感觉不到作文难了。鼓励学生说文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说”很重要,它是写的基础.教师绘声绘色地介绍自家的宠物就个学生提供了效仿的例子,让学生知道怎样的观察,怎样的描述.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学生会说,如何把学生的话写下来,就需要一定的指导,张书环老师进行点拔,让学生能够在会说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写的条理性,达到“能够写出来”。
第二节课是作文讲评课,作课教师是三年级的赵章红老师,她执教学课是“吹泡泡比赛”一文的作文讲评,这一课是为丰富的课余生活“一个实践活动而设计的练笔。这个活动是班级统一组织的。她设计的主题思路是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特点是总评、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于一身;融美文欣赏与病文指导一体。重在美文欣赏,注重鼓励学生读自己习作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此环节设计增强了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张扬个性中增强了习作的信心。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一直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研究的课题。我们在不断地探索新路子,寻求作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不过在上好作文课的同时,我们很注重积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背诵,背诵课文中的美文,佳句,也可以背诵名言,警句,把积累的语言文字运用到习作中丰富语言。2.注重课外阅读,每个学段都有阅读数量的要求,有数量要求,我们注重内容上的要求,比如阅读与课文相链的文章或不同类型的书籍来增长见识,拓展思路。3.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挖掘课内外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如组织班队活动,组织课前汇报读书所得,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等。4.多练笔,教师总是精心设计每一次习作内容,力求新、奇,注重实践,让学生说真话,写真实感受;还进行一题多角度练。比如写变化,写校园的变化,写家的变化,写个人的变化,写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等等,但要注意“变”,让学生分块练习,增强教学的目标性。5.上好口语交际课,作文指导与作文讲评课。注意教学各种课型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从一课中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技能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贵在得法”,我们今天把本校的做法介绍给大家,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第四篇: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看法(共)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学习班长这一职务的看法,以更好的促进年级工作的进行,协助辅导员更好的管理好班级。
1.在学习上勤奋刻苦,成为良好学风的带头人。学习委员在班里就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自己在学习方面要以热情的态度感染和带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以活跃学习气氛。
2.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严格要求自己,尽职尽责的完成本职工作。
3.在老师和同学之间担当信息传递的枢纽。对于同学们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及班级的学习动态要及时向任课老师反应,以便老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做到教学相长,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是我总结的学习委员应尽的基本职责,或许还有很多是我没有考虑到的,但如果我成为了学习委员,我一定会虚心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教导,竭尽所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配合辅导员和代课老师以及其他班干把年级建设的更好!
第五篇:谈我对广告的看法范文
谈我对广告的看法
广告,顾名思义:广而告之。
未接触这门课前,我对广告的认识就仅是:广告是为了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当经过一个学期选修的“广告鉴赏”的学习和周老师课上的讲解。我对广告的了解逐渐加深,并且有了自己对广告的一些看法。
广告拥有五大功能:其一,传递信息,沟通产需;通过广告的信息介绍,消费者会对其深入了解,知道的的功能,作用等。
其二:激发需求,增加销量;一则好的广告会直接提高消费者对其的购买欲望。
其三:促进竞争,开拓市场;企业间的竞争,一个好的广告会顺势帮助这种竞争的势头,提高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其四:介绍知识,指导消费;当代的产品琳琅满目,消费者选购无从入手。好的广告会很好的指导消费者。
其五:丰富生活,陶冶性情。好的广告会让人深思,进而升华广告本身的地位。陶冶性情,晋级生活。
这些都是广告突出并且大家看到的优点。存在价值。在我看来广告的这些功能,更重要的是广告的第五功能。它使好的广告脱离广告,变成一件艺术品,更好的为我们介绍产品并留下很多我们去想象的空间。进而升华为艺术。广告是为了帮生产者赚钱,一种商业行为.它的种种手段包括利用艺术来为自己做文章,吸引你的眼球,让你拿钱买他的东西,但好的广告是一种艺术享受,让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久入人心.当然广告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不好好利用广告的这五大功能便会适得其反。其一:广告可能只告诉你它的好。为了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和产品的销售量,广告在介绍产品的时候隐晦了自身产品的缺点。如:用了一些不可告人的药物添加剂,对人类有害的元素等。
其二:广告可能虚假报道。冲着高利益,高收入而违背良心做出一些伤人似利自己的介绍宣传。
其三:广告的费用,消费者也要承担一部分。广告费用记在成本费上,所以产品自身的价格升了。消费者从而承担一部分的广告费用。
其四:广告可能会造成污染。大街小巷的海报粘贴,这不是时尚不是涂鸦艺术,是很彻底的污染。有些“牛皮鲜”内容还很黑,很污秽,对人的精神上造成很严重的污染。
广告可以使人更了解一个产品,但也可能对人们进行误导。有创意的广告让人耳目一新,让人记住产品,形成品牌效应。俗气的广告让人望而生厌,影响感官,破坏生活美感。所以说,要正确认识广告,正确利用广告。
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宅在家里,电视上的产品广告;上网的时候,网页上的各种广告;走在街道上,抬头看到的海报,公交车上的移动广告,商城上的POP广告,甚至搭地铁时的“小电视”等等„„
广告串联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感染着我们。都知道广告的五大功能,广告有利有弊。所以好的,真实的广告的存在价值对社会来说是很重要的。诚信是这个社会对广告最大的乞求。希望这个社会宣传的广告都是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