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面就谈一谈我在静物素描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下面就谈一谈我在静物素描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素描基础教学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是解决造型和结构,如果这个主要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举步艰难,遇到几乎是难以克服的困难,而这恰恰又是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素描教育的规律去研究、掌握它,在工作中正确地运用它。
现在的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普遍存在着美术基础差,对形的把握能力弱,对结构缺乏认识,学习主动性较差等问题,但是个体的程度又不一,表现的方式各有差异。我就分层次教学:1~8周(几何体静物组合结构素描)、9~10周(静物素描临摹)、11~13周(静物素描写生,主要要求形体结构准确,会找大的明暗关系,增加难度)、14~20周(提高要求,部分同学半开静物素描,进行深入塑造)。每天安排半小时的速写。第13和20周分别进行静物素描的考试。应该说经过暑期的几何体训练,在这样的基础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是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的。刚开始时,有的同学不会起稿;有的同学构图起稿很草率、随意;有的同学在对写生对象的观察上,缺乏整体观念。很多同学在画面上表现出用笔生疏、构图零乱、松散、没空间感、构图不美的现象,更主要的是“形”的问题很突出,比例、透视严重不准。有些同学由此而影响了信心,使学习积极性下降,不愿意学,有的同学甚至退出美术班。此时,对这些现象,需要的是和同学一起去找出问题,耐心地去帮助解决,并对他们画面上的一些好的因素加以肯定,而切不可嘲讽打击。当时,班上有位同学造型能力较弱,缺乏基本的练习,作画时不假思索地拿起笔就画,在构图上、比例上反复很大,很难达到基本的要求。但他又有个优点,用笔大胆、线条有力,在画面感觉上很大方。这时,在解决他不足的同时,鼓励不丢掉自己的特点。一个单元结束,在下一个教学单元时,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重点”问题,围绕它重点解决,如:学生的观察不细、理解及认识能力不足,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就是“简单、苍白”,这时要求学生先不要急于去画,首先在观察、理解上下功夫,要充分深入地去认识对象,从内在结构上去了解,结合外在特征,把这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把握住“形”的基础上,多做“加法”,只有主观上认识到了,才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在具体教学中结合课程设置分阶段地向学生讲解素描中的一些概念和要求。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其他著名画家的理论,我归纳为:线条、形体、结构、明暗、空间、质感、效果。
(一)线条
在线条讲解中理解色交界线、面交界线、外边线、轮廓线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用线条造型。比如用线条来画物体,首先对物体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可以用线条结成网和结成面的方法来表示物体体面结构的转折关系。当一个面转到一定程度,那个面就成为一条线,也就是线条可以表现体面关系。用一根线表示出其面的关系就应该在这根线的头尾用心刻画,同时注意线条的穿插关系和线条的轻重变化。另外,通过指导欣赏一些用线造型的作品和透明物体的写生去感受它。
(二)形体
形体就是物体的轮廓线。掌握形与形的比例、体块与转折细节等。掌握形的比例的几种基本校正法:A、垂直线与水平线的校正法。B、斜线校正法。C、点的校正法。D、对比校正法等。把各种形体分解归纳成几种比较简单的几何形体。
(三)结构
结构即物体的骨架,物体的结构也可理解成物体的构造。利用线条的穿插、轻重去表现形体、前后、虚实。用水平线、垂直线、中轴线、斜线、切线以及曲线等分析手段来表现出物体的结构关系。
(四)明暗
物体受光以后出现的明暗关系,要掌握明暗的形成、明暗五调子、明暗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等。要求学生在作画时,在涂明暗调子的过程中始终树立形体结构的观念。
(五)空间
静物素描就是要求学生绘画时在一维空间的纸面上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让学生理解实空间和虚空间,注意物体边缘线的处理,物体投影的处理,注意从明到暗或从暗到明的转折处,此处是关键点,起到表现体积和空间的作用。空间的一般表现法:前实后虚,主实次虚,互相衬托。
(六)质感
即是物体的质感。不同的物体质感不一样,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坚硬,有的松软,利用作画不同的表现方法塑造出物体的这些特性。例如:石膏坚硬、光、亮、白,受光面和背光面对比大。又如苹果光滑,高光强,表面细腻等。
另外,在每月月底,我基本给学生进行一次静物素描的默写考试,平时要求学生坚持画静物速写,训练快速抓性能力。同时使学生从相对枯燥的基础训练中获得一点乐趣和培养艺术的敏感性。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素描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差异很大,我的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期望各位能给予指正。
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我总结了自己在上课时的一些优缺点。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画花鸟一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国画的画法,而是讲有关国画的知识基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说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国粹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2做为教师的我,没有能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没能做太多的延展,只是在自己的美术领域里传输知识,所以以后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识,3 我在上课的时候 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 范画,甚至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4在课堂上我 注重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
5做合理的评价,获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美术课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电影录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欣赏课的学习,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古今名画,让大家了解两位画家的画风的不同,用笔的不同,内容针对的读者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8、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加强了课后辅导工作,培养了一批学生中的美术带头人。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热情。由于学生的基础差、起步慢,且没有接触过此类的专业训练,故训练必须从零开始。我在课中着重抓基础训练,并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尽可能使他们感觉到在快乐的玩耍中掌握技术和技能,即乐教乐学。并巧用启发思维,让他们能举一反三,做到有所领悟和创新,掌握一定的训练规律。总之,训练过程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处处体现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在课中对他们进行思想规律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锻炼他们的性格特征,做到抓素质训练,促进全面发展,突出一技之长。
突出了学科的特点,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这个教材从观念、结构、内容等几个方面都强调了创新。因而,我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上“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一课时,我就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主动介绍,学生被动听的模式,进行了角色的转换。因为欣赏内容、种类、风格等差异性,且学生自身的限制等因素,故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本课中较具有代表性且为公共所熟识的作品“西方装饰风格”的相关资料;以点引面,提高学生欣赏的兴趣以及求知欲望,解决了欣赏课的乏味性。在引导阶段,首先让学生交流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作的看法、认识以及体会。可以肯定的是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确实是很丰富的。在分析阶段,由于事先的准备已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们都能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分析有欠妥当的地方,但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对于未经证实或者模糊的问题也设置成课后拓展的内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作为今后交流的材料。在整堂课上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让学生领悟中国艺术的深层意蕴。整堂课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等等。这种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重视评价的作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及时对学生的讨论作出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肯定和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学习成长的欢乐。以此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感。进而促进学生发展。
不足之处及改正措施:
一、在教学过程中,虽然绝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评述,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只作探究状,人云亦云,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对这一小部分同学要进一步给与关注,找出他们自身的闪光点,鼓励、肯定,充分在兴趣上做文章,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争取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不够张弛有度。要适时做好引导,以控制好课堂节奏。
三、教师自身也要加大学习力度,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一: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这堂课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以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入手,引入主题,突出课中的知识点,背景音乐导入激发兴趣,体验情景教学之乐。来达到以“趣”入题、引路,以“美”入情、入境。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过程之中,为深挖教材中的想象因餗作出了铺垫;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提供了催化和向导。唤醒学生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参与标志设计的学习活动之中。虽然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备课的设想有一些差距,例如备课时我预计讲10分钟,后面全部留给学生,但课上学生对前面基础性知识反映的没有预想的好,所以即使调整到了17分钟,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交流、创作中得到较大的发挥做好铺垫。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最大的震撼,进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人文精神。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又是活动评价的主体。正如“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在为自己班级设计设计标志时,学生设计的就很大胆,有特色,并且效果很好。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松了绑,任想象驰骋、任情感激荡。学生的主体参与、情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开放、多元的评价作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2、我在上课的时候 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录像范例画,甚至名言,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3、在课堂上我注重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亿吨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
4、做合理的评价,获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5、教育机智上的处理得当,如即将结束课程的时候,一名学生还要到前面说说自己的作品,我没有因为时间问题而拒绝他等。
6、在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班级特色,夸夸我们的班集体时,同学们体现了极大热情,因为在学生眼里从来都是得到老师的夸奖和表扬,这一次由自己对同学对班级特色和优点进行列举和夸赞。这一环节的设计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学生为自己班级设计标志的热情。二:反思不足之处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虽然时间不够,但是做为教师的我,没有能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没能做太多的延展,只是在自己的美术领域里传输知识,所以以后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识,以满足课堂的需要。
2、学生活动时间相对不足,和预设有一定的差距,3、在标志设计方面学生们对美术形式多样性表现、美术材料的运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困难,不能将自己的一些很好的创作想法通过作品准确的表现出来。在这些方面,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应多加指导和训练。
4、过高的估计孩子们地理解能力,使得孩子没有很快的完成我的设想。这样时间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对制作班级标志,我的要求还应该再具体些,强调标志的特点,它与我们平时绘画是有区别的。
5、学生在自行设计时,我想设计成三四人共同完成一个作品的创作效果这样会更理想。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也会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班级标志的含义——代表大家的意愿。
6、其实我知道每一堂美术课生成的东西远远比预设的要多的多,在课堂生成时把握的不够即使、不够理想。
7、教学语言有待于进一步简练和提高。三:反思改进措施和教学感悟
1、对待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总结起来还是教学经验的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和对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好导致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多研究课标,多和学生接触、多听友经验老师的课、多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且及时的总结反思,假以时日我想我会解决以上不足之处的。
2、通过本课我更加坚信美术课堂的生成比预设要多,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思维的个体对于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蒙娜丽莎,美术教学,从一个主题到作品出炉,可以千人一面也可以千差万别精彩纷呈。《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以,开始我设想,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亿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可事实上,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我特别关注的来自学生自身的“突如其来”的内容并未折射出太多的智慧光芒。我分析是这样的:
1、我认为教学亮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不曾“预设”,突如其来。由于教师没有弹性“预设”,没有为这些“可能”和“不确定”的发生留下了足够的时空、足够的思想和智慧的准备,所以当这些“可能”和“不确定性”发生时,显得惊慌失措,乱了方寸。
2、企图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自我实现发掘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的生发点,过分相信学生自我生成能力,结果轮番的信息轰炸让学生“狼吞虎咽”,造成“面面俱到,等于不到”的局面以至于丧失美术课特点。
3、面对不可捉摸,虚无飘缈的生成智慧,我唯有不断的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课堂实践、在自主学习和教学目标达成之间找到平衡。我相信精彩,在预设和生成平衡之处!
一、反思: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是不是对所谓形式追求,对美术课以外的知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对美术本身特点、知识和内容的重视。《美术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学中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物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基础”。我体会:美术课毕竟是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这是美术课自身的特点所决定,整堂课,学生不停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与美术课不相符合的活动,给人的感觉这堂课就是游戏课。如果教师不能将美术教学的落脚点很好的迁移、回归到美术教学来的话,那么这样的教学形式只能是娱乐游戏,对于美术课来说,这些教学形式又有多少价值呢?
不能突出情感态度,忽视知识技能学习
从开学两周情况来看,初二学生情况更加稳定。不管是教学工具、材料的准备还是上课纪律和要求都能很快进入状态。初一新生由于新到一个环境,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不熟悉,显得有点稚气、活泼、好动。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还要进一步养成,虽然第一周已经给他们制定了一些上课的要求、纪律和需要携带的工具,但很明显每个班都有几个学生还是没按要求做好。
教学方面,初二以图案为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从学生反应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提笔做,有些作业还相当漂亮,当然,时间上的掌控是比较关键的。初一学生以漫画带入,比较符合学生个性,作业选择有难有易,由于下周才收作业,所以作业质量暂时不知道。从课堂反应看,都比较活跃。
这两周初一美术课以风景画和静物构图为主,初二美术课则以自画像和面具制作为主。从学生课堂反应跟课后作业反馈看来,我有以下思索。
学生的领悟力很强,对生活观察仔细。比如:初一学生学画风景画必须掌握一点透视原理,而透视原理是比较难以讲清楚和实际运用出来的,可是初一学生经过图片和实例,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透视的基本原理跟基本表现方法,让本节课作业得以顺利完成。
其次,学生的表现力也很大胆,初二学生的自画像作业也很有特点,敢于把自己的性格在画面中表现出来,很有创意。
从教学中我感受到:学生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景物都愿意或者都能表现出来,我想在教学安排中可以适当增加这些内容。当然,合适而必要的欣赏也能给学生最快的艺术提升
第二篇:谈一谈我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体会
谈一谈我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体会
在教学中,我发现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对科学探究的教学操作不到位。现结合我的实际谈一谈在探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我在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引起探究的动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二、注重合作交流
我在探究教学中给学生分学习小组,小组人数固定。学生进人教室时倡导学生“三分钟静思”等。我在每节课开始时,总要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思考后回答。其目的有这样几个:①复习旧知识,检查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③让学生保持活跃的脑力,尽快进人思考探究的学习状态(亦属所谓的“热身”);③了解在新知识点上学生脑子里先验的概念是什么,先验的概念对学生学习新知是顺应还是阻碍,为探索新知学生必须有的预备知识掌握得怎么样;④为引人新课题、探究新问题打下伏笔,为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提供线索或类比;⑤为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作铺垫。提出课题后,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做出假设等;引导启发学生设计验证猜想的具体方案。
三、重视引导探究方法
我每节课都精心备课,熟悉教材、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即了解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前概念掌握的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会产生哪些错觉等等。思考怎样设疑,怎样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思考怎样创造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怎样激发学生,使学生对课题产生兴趣,怎样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顺利完成探究学习的学习任务,怎样组织讨论、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并写出学案、设计好板书板画,制做出有关的课件,准备好实验器件等。
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验证猜想或假设。组织讨论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评或他评,对猜想或假设进行反思,理清“猜”对的思路,找出“猜”错的出错点。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启发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等。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民主、详和、轻松、欢快的学习情趣。
四、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在物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探究视点从课堂到社会,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生活中的营养物质”、“我家每个人的体温”、“学生每天的运动量”、“电冰箱的保鲜功能”、“高血压的症状”、“如何测量血压”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又例如:在讲到“听觉”时,笔要求学生调查身边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调查了解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根据各种噪声研究减弱和防治方法,给这些噪声严重的单位提出整改建议;在学习了“视觉”后,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如:给学生提出探究式问题:“光污染引起的交通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总之,探究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体验生物,在体验中感受生物,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生物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以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为依据,命制一题科学探究试题。
下面是某合作小组的同学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过程。
①取两个玻璃缸,分别标记A、B ②在A缸中加入500ml池塘水,B缸中加入500ml自来水 ③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资料 ④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各一只
⑤在A缸中加入少量甲状腺激素制剂,B缸不加入 ⑥保持A、B两缸水温20℃——25℃
⑦每天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请回答:
(1)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两个环节不够严谨,请你指出来,并加以补充完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步中,设置B缸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实验如能按照你所修改的方案进行(假如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清楚)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在静物素描写生中如何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范文)
在静物素描写生中如何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
内容摘要:静物素描写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而学生在初学阶段由于抓不住素描的整体关系在写生过程中出现灰、乱、花、碎、脏等问题。如何把握整体关系,应从五方面去解决:
1、起高构图要分清主次、统一中心。
2、确定明暗要抓大体调子关系。
3、局部刻画要顾及整体关系。
4、虚实处理要把握整体关系。
5、调整阶段要完善整体关系。
关键词:静物素描
写生
明暗
虚实
整体关系
在中学美术教学的课程当中,静物素描是非常重要和必修的课程。静物素描写生对于培养中学生的造型基础,训练他们的写实能力,发展其观察能力和积累作画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写生”是指直接以实物为描绘对象的临场作业或作画方法。“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通常指以单色线条或块面来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和空间关系的绘画形式。静物素描写生是以石膏、坛、罐、瓶、器皿、水果、蔬菜、花卉等相对静止的物体为表现对象,主要是训练学生利用黑、白、灰的关系和明暗造型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形体比例、空间位置、质感体积的能力,提高他们处理整体关系的技能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复杂的人物头像写生打下牢固的基础。初学者应从静物素描写生中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学习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打牢素描造型的基本功。
但是,学生在初学阶段或初学者往往孤立地、局部地观察和表现对象,运用不正确的作画方法,造成画面常出现灰、乱、花、碎、脏等问题,使画面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和训练的要求。出现这些问题除了初学者没有熟练的绘画技能和经验之外,主要是抓不住画面的整体关系。高等美术院校教材《素描》指出:没有整体关系的处理,也就没有艺术。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是画好静物素描的首要条件。
那么,在静物素描写生中如何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研讨这一问题。
(一)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整体关系
在静物什么写生中整体关系是指整幅静物的组合关系,包括主次关系、明暗关系、结 构关系、虚实关系、空间位置关系等以及这些关系所构成的整个协调、统一、完整的画面。整体关系的掌握在学习绘画技能当中很重要,它对培养写生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具有决定作用,也是画好静物素描,使学生掌握绘画基本规律的重要因素。
(二)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方法
要把握好画面的整体关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方法。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从本质上揭示了素描学生的真谛,整体的观察是从写生对象的全貌开始的,即对整体光源、整体环境、整体节奏、整体气氛、大的比例关系、大的结构、大的明暗关系和空间层次关系进行全面的研究了解。掌握整体观察方法有两种做法:第一是将眼光视野放开,一眼看到整个被面对的对象,而后眯起一只眼睛,撇开对象的细节或某个物体,用余光扫视整个画面会得到一个似乎清楚而又模糊的印象,这种印象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整体关系的效果,它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全面感受到整幅静物中大的基本形体特征、空间位置、比例结构及大的体面明暗关系和虚实关系,即帮助学生容易抓住整体关系。第二是比较的方法,就是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通过对整体对象各部分相互之间的比较得到它们各自与整体的确切关系和联系。如这幅静物的主体物是哪一个,形状像什么?物体表面的固有色是深还是浅,受光程度如何,明暗关系怎样?主体物的身边有哪些物体?它们动态是怎样的,形状又像什么?与主体物有什么联系?明暗有什么变化?离主体较远的物体又是哪些?它们的质地和形状又是什么?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结构、位置、明暗关系又是怎样?物体的形体结构和过度转折明不明显?虚实关系怎样处理?怎样才能协调画面当中的各种关系?怎样统一整体关系?运用这样的比较方法先在脑海形成一个整体关系的印象,做得胸有成竹或“意在笔先”,我们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学者一开始就要学会这种观察方法,明确了表现的目标,才能避免走弯路。
(三)转变盲目的作画观念,确立整体入手的正确方法 有些初学者往往习惯看一点画一点,看局部画局部,不用整体方法处理画面,画出来的效果怎么看都不理想,然后就反复地擦、改、涂,因协调不了画面的各种关系,造成“灰、乱、花、脏等毛病,这是观念上还停留在原来那种最初级的、想当然的、很盲目的画法上,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不懂得用整体入手的方法处理画面。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反复地强调整体入手的方法的重要性,利用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对学生多作示范和讲解,使学生直接观察到过程和手段,从而立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技能。教师再从旁引导和要求,这样学生在思想上才较容易转变过来,再通过以后的实践和成功尝试,这种方法会逐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作画方法和良好的艺术感受才是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
(四)抓住整体关系,运用正确方法进行静物素描写生 解决了观察方法和思想上的问题之后,就进入了静物写生的实际训练。写生的过程始终要考虑画面的整体关系,我们可以分五个步骤来完成:
1、起稿构图要注意画面的整体统一关系
起稿时,我们首先要确立一种立体的空间绘画观念,即把画面看成水平面和立面结合的空间,所有的静物都安排在空间的水平面上,而且随着深度产生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构图时把握住画面的大范围,即根据物体的组合关系确定上、下、左、右的最远点,用直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大的构图范围,然后在这个范围内分割出各物体的位置关系,再选择静物中坛、罐等形体和面积最大的物体一个作画面的主体物,安排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而后找几个较小的物体如碗、盘、杯、瓶、壶、小盐罐、小物件等依附在主体物旁,作从属或相依关系,又找最小的物体如梨、苹果、等摆放在离主体物较远的地方作呼应关系,选择所画物体要形状、大小、比例、结构和色质各不相同。各物体关系安排好之后,就用辅助线概括地画出主体物的形体结构和明暗交界线及投影的走向,再依次画出从属物体和较远物体的形状和明暗关系。构图之中,各物体要安排得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大小适中、主体突出,整个画面协调、统一,节奏感和整体感强,这样我们就抓住了画面的整体关系。
2、抓住整体关系,确定大体明暗
这一步我们可以从主体物的暗部入手,依次将所有物体的暗面、投影及背景用大块面的调子铺出来,不要拘泥于局部和某个物体的明暗变化,只要铺出大体的明暗关系,分出整个画面的明暗两大面,这也就是整体入手的方法。在静物素描写生中我们所注重的整体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明暗关系的统一,因为明暗关系构成了静物素描的主体调子,是整体关系中的主要表现因素,而明暗关系中的黑、白、灰三大面和五调子又是整体关系的构成要素,所以我们抓整体关系的主要过程,就是处理黑、白、灰三大面和五调子的统一关系。而接下来进行的局部刻画和塑造,也是在处理整体关系。正所谓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就是这个道理。
3、局部的刻画和塑造要顾及画面的整体关系
大体的明暗调子铺开后,就要进一步处理黑、白、灰三大面的关系,这时也是从主体物开始,逐步加深画面中暗部和投影的调子,加重主体明暗交界线的调子,然后从明暗交界线向物体的亮部逐层推出深、灰、亮等层次的调子,明暗块面的变化要以物体形体结构的变化相统一,这时也不要滞留在局部和细节的刻画上,先将主体物和其他物体的三大面迅速地画出来,再对画面中的各个物体进行反复的审视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对比因素,塑造基本的形体,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使画面和物体开始有较明显的空间感和体积感,并形成了较完整的黑、白、灰三大面的关系。但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主体物的三大面关系要处理得较完整和突出,开始形成画面的中心。
接下来就是刻画五调子的关系,进一步塑造物体的形体结构和质感等,完善画面的明暗关系、主次关系,结构关系,空间关系等。在这一步里,相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个难点,就是明暗之间的过度调子——灰调子的层次较难把握,他们不是把灰调子画得很黑,就是把灰调子画得很亮,而且层次单调,调子粗糙,体现不出明暗层次的过度变化关系,致使画面出现灰、乱、花等问题,造成明暗关系不协调,整体调子难以统一,破坏画面的整体关系。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分清明暗之间的过度层次,把握手腕的用力度,由重到轻依次铺出深灰、灰、浅灰、亮灰四个层次以上的调子。二是利用和发挥绘画铅笔的深浅特性,由暗到亮变化的灰调子依次用大B数到小B数的铅笔进行处理,就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局部的塑造和刻画完成之后,画面的明暗关系明确起来,物体有较完整的形体和质感,各物体之间的关系明确肯定,画面的空间关系加强,整个画面形成了较统一和整体的关系。
4、虚实关系的处理要把握住整体关系
在静物素描写生中,处理好虚实关系是把握整体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整体关系中要表现空间,突出主体,就要运用前实后虚,近实远虚的方法处理,在前面的物体的明暗关系要表现得实一些,对比强一些,形体塑造要深入一些,处在画面后面的物体的明暗关系要弱一些,画面中心的主体物要实一些,背景的调子要虚一些。在处理某个物体上,明暗交界线要实一些,物体的边沿线要虚一些,在处理局部的关系上,与主体物为中心的局部要实一些,远离主体物的局部要虚一些。总之,在整体关系的处理上,要有虚有实,有主有次,不能到处都虚,也不能到处都实,要强调主体部分,减弱次要部分,形成一个画面视觉中心。
5、调整阶段要完善画面的整体关系
这一阶段画面的整体关系已基本确定,要调整的是某些与整体关系不协调的因素,如物体之间,物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还不够,就又要回到整体上来调整画面的层次、空间以及物体的虚实关系,主次关系和边线的处理,加强画面的体积感和空间感。
学习静物素描写生,掌握画面的整体关系,是一个要经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学者必须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的变化,才能逐步掌握好这种方法,因此,初学者切记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踏实勤奋,虚心好学,掌握方法,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地掌握素描造型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素描-高等美术院校系列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曲湘建主编)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设计-中小学美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李永正主编)
3、《造型原本》(三联书店出版社,吕胜中著)
4、《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谢舫主编)
5、《音、体、美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林宗德主编)
作者:石
林 单位:保靖县雅丽中学 手机:*** 邮编:416000
第四篇:我在识字教学中的体会
我在识字教学中的体会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了,特别是低年级语文,在教学中感受颇多,在此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由于课程改革,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大大增加了,随着识字量的加大,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考验,怎么样既能完成识字教学的量,又能让学生牢记这些生字呢?学生错字、忘字率高?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1、偏旁归类。对于形近字,学生容易弄混、弄错,如果我们把形近字进行归类,特别是偏旁相同的字,如果我们它们归在一起来学习,学生就能分清异同,容易记下来,还不会出错。如:远、近、还、边、迈、过。
2、换一换。用给熟字换笔画或偏旁的方法来记。如:晴、请、睛、清、靖。
3、编字谜。如:“看”手高眼低;“春”三人日下去春游;“来”米上加横竖出头。
4、编故事或编顺口溜。如:“游”,学生容易把右边写成反文旁,我是这样解决的:游泳得有水,所以游字有三点水,游泳池是方的,所以游的中间是方,小孩子自己去游泳是不安全的,得有大人带,所以子上边就有个人。这样学生就能记住这个字了。“聪”,可以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他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会用耳朵听,用两只眼睛去看,会用口大声地朗读,用心去记,所以他聪明了。这样讲,学生不但记住了这个字,还学会了怎样去学习。
5、编笑话。这种方法可以区分很多形近字。如,“叉”和“又”一点之差,学生很容易记错,如果编成笑话:一天,“叉”遇到“又”了,开口便说:哟,什么时候做美容了,脸上的痣呢?这样学生一下子就知道,“又”中间没点,而“叉”中间多了点。
这些方法在教学中都可以灵活运用,但是教无定法,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第五篇: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巧用加减法
摘 要: 基础素描教学中的加减法强调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课堂的效率是基础素描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近些年来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取得的经验,从三方面对如何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巧用加减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基础素描教学 加减法 巧用
加减法本是初等数学中的一级运算,加则多,减则少。数学中的加减法,相信人人都谙熟于心,运用自如。可在基础素描中的加减法,就不一定是人人都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因为素描的加减法常常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一加一小于一,或等于零,或等于负,最后的效果恰恰适得其反。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如何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巧用加减法,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结构素描要遵循先减后加的原则
现代绘画之父、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塞尚认为:世间万物其形态无论结构多么复杂、都可以概括为几种最简单的几何形体,如:立方体、圆球体、圆柱体、椎体等,这种“几何化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把握客观物象的形体特征,认识和表现其形体结构及其规律。掌握基本几何形体的形体特征、结构方式和写生方法,是认识、概括客观物象形体、结构的一把“金钥匙”。石膏头像写生属于基础造型训练的重要课程,也是较难掌握的课程,初学素描的学生由于缺乏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不能正确分析形象的特征、结构和内部联系,碰到这类复杂形体经常是眼花缭乱,不知从何下手,因而往往看到一条线画一条线,通过线与线的拼凑勉强凑出一个形体,长此以往,就会走很多歪路。罗马尼亚著名画家巴鲁曾讲:“画素描是从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开始,而以看见的东西结束。”为了让学生不机械地模仿形状和外貌,我在讲解的时候充分运用“几何体归纳法”,化繁为简,排除一切干扰对复杂的石膏头部形体进行最大限度的概括。以伏尔泰像为例,先将伏尔泰各个部位简化成大的几何形体,(图一),接着把头部主要形象块面化,分成半球体的脑颅部、立方体的耳钉眼眶体、梯形体的鼻子,半圆柱状的上颌体、三角状的下颌体,(图二),在确定块面结构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不断地做加法,用长的、短的、垂直的、水平的、倾斜的辅助线准确地定出五官的结构和透视变化(图三)。我们还可以利用这种先减后加的方法去理解更加复杂的人物头像。通过加减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绘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明暗素描要遵循边加边减的原则
明暗素描的“加法”是通过明暗调子不断地充实、塑造形体,表现形体结构、空间透视、光影变化的一种过程,它能使画面的形象更具有体积的真实性,更具体地体现形体的起伏转折和变化。而“减法”则是在整体观察、比较观察、本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和调整统一,达到进一步的升华。那么,明暗调子的加减有没有诀窍?什么时候该做“加法”,什么时候该做“减法”?许多初学素描的学生在刚接触明暗调子的时候都有诸如此类的困惑。西方曾经有一则寓言,其结论是“聪明人做加法,智者则做减法”。如果没有掌握好的方法,即使再聪明的人,也是不够智慧的。能够在明暗素描中将加法减法并举,在绘画中遵循边加边减的原则,则是既聪明又睿智的人。
从技术层面来说,很多初学明暗素描的学生在绘画训练中往往错误多于正确,其中一个突出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就是画面“脏”、“花”、“灰”。这是明暗素描中常见的“灰”的现象(图四),画面沉闷,不明亮,犹如罩上了一层薄灰,该暗的暗不下去,该亮的亮不起来。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首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作画时缺乏整体明暗层次的比较,中间色调层次重复,不懂或者说不擅长做“加减法”,最后导致明暗层次拉不开。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认为绘画是用脑画而不是用手画的一门艺术,古人也认为用手画仅仅称为“能画”,而用脑画出来的画就称得上“妙画”了。因此,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笔停下来,把画板放在远处重新审视画面,同时回顾课上所讲的五调子的知识点对明暗层次重新排列,开始做多动脑少动手的慢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加强的加强,该减弱的减弱。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加”与“减”其实就是“取”与“舍”的关系,没有取,画无形;没有舍,无主次。如图五,增加暗部和亮部的对比关系,从而加强形体结构的转折关系;减少繁杂重复的中间层次,在反复的比较中重新调整黑白灰的大关系,塑造肯定、扎实的形体。由此可见,绘画本身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懂得取舍,懂得收放自如,才能获得质的飞跃。
三、“减”比“加”更重要
画的多即是好吗?未必,很多时候看到学生一支笔画到底,一味地加深死抠,只会做“加法”,却很少做“减法”,自以为刻画得十分精细。要知道面面俱到并不意味着入木三分。“我们反对所谓的画的像画的真,反对所谓的细致、精细和繁冗。绘画要懂得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徐悲鸿如是说。的确,有舍才有得,敢舍敢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并不意味着“弃”,恰恰相反,舍是为了更多的获得,是为了艺术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升华。西方有位画家叫弗朗兹·克兰,他的画极其简练抽象,画面削尽冗繁,只取黑白两色,视觉冲击力很强。他讲究以少胜多,画面深沉而有意蕴,让人感觉到更深度的美感,这似乎同中国传统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徐悲鸿墨寥寥数笔画《奔马》,享誉画坛,独领风骚;宋梁楷在《泼墨仙人图》中用大笔大笔粗阔而洗练的线条传神地刻画了一位袒胸露怀,憨态可掬的仙人形象,潘天寿画兰草,三笔就可以画出兰草的风姿绰约,清冲淡远,真可谓是将减法做到了极致。由此可见,有的时候“减”比“加”重要,“舍”比“取”重要。针对本段开头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如果在绘画过程中能够懂得“巧”用橡皮做减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许多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橡皮的作用就是用来擦除,他们不敢擦甚至不愿意擦,从一幅画开始到结束,橡皮成了摆设。事实上,橡皮不仅仅是用来擦除某些错误的线条或者色块,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绘画的“第二支”笔,起到调整画面的明暗对比、加强画面的虚实效果的作用,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有序。初学绘画的人往往不懂得处理画面虚实“秩序”,特别是遇到暗部的地方就有点无从下手,要么急于表现丰富的层次,将暗部刻画得过于琐碎;要么一味地加深层次,造成暗部一团“死气”。要知道,“锋芒毕露”有时候恰恰会适得其反,暗部关系需要画得简练、微妙、含蓄。这时候,用橡皮轻轻将一部分线条擦虚,加强明暗对比关系,拉开前后空间关系,适度修善调整,就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数学中的加减法简单,固定不变,而素描中的加减复杂而富于变化。素描中的“加”并不是简单的线条排列和色块的堆砌,“减”也不是盲目的删减和擦除,素描中的加减更多地反映了画者的一种绘画方法,一种对艺术的态度。不管加法也好,减法也罢,都要建立在立足整体、放眼全局的基础上。适得其所的添加会使画面生机盎然,恰到好处的减去会使画面主次分明,反之就只会使画面凌乱无章、乏味单调。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基础素描中的“加减法”,不仅要善做加法,更要巧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