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在语文教学中谈一谈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在语文教学中谈一谈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而真正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自己。要想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学生自身出发才是重点。教师的教学只是一辅助作用而以。教师“授之以渔”,但要灵活运用,化为自己的本领则要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盲目被动的接受,感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要让学生热爱学习,将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在学习上消极怠慢。
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无精打采,课堂气氛往往死气沉沉。教师表现为一个知识的权威,他高高在上地教导着学生,偶尔下来转一下,还往往被认为是来检查学生的学习纪律的。学生处于被教育、被管束的地位,学习的状态是“要我学”。教学进程是按照教师预先定下的课时计划进行的,但由于众口难调,有的适应,有的不适应。所以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兴趣是不易培养和维持的。学生不愿主动学语文,不愿问问题,不愿借参考书,都是兴趣与态度使然。在课堂上,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自主课堂,把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挥洒!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知识探求疑难的原动力,是学习之母。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学习助推器。兴趣和教学是相通的。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创设情境,故事悬念,开展竞赛,运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研究”、“探索”之火,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教小学语文的课文《2008,北京》时,我先介绍了有关奥运会的情况,再在网上查询了一些奥运赛事,来展示奥运会的的独特魅力,以体现人们对这一盛事的热衷。生动的语言,激烈的赛况,丰富的色彩效果再加上老师激情的解说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生课文读得特别的优美、生动,这就是兴趣激发的力量所在。
二、创设情境,指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的活动之中。儿童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适当组织学生表演,使文本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3、激励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每个儿童都有他的闪光点,闪光点就是施教的支点。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重要的地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这样的我觉得教师的评价语要有针对性,讲究语言艺术的巧妙性,如果经常说:“不错,很好。”学生就会习惯于这种毫无新鲜感的评价,也会造成学生听觉上的疲劳。我觉得教师应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力求给学生一个正确、恰当的评语,避免雷同。
一次,在上《古诗两首》一课时,有个学生背诵了很多李白的诗,我对他说:“你很好学,知道的古诗可真多,老师都不如你。”结果,我发现他课后又收集了很多关于唐代诗人的诗,要来与我讨论。于是,我尝试对不同的学生,针对性做出相应的评价。对作业书写不认真的学生说:“你的本子保护得真好,如果字写得再漂亮点那就更好了。”对有创意的学生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太精彩了。”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学习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并使他们有一种共同参与的喜悦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学生主体性地位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是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阵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弘扬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人格已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教育更要体现这一特质。
第二篇: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鹿泉市实验小学 崔军霞
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为基础,自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不断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那么教师怎样巧于点拨,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呢?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阅读韵味,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探究过程。
教学一篇新课文可不让学生看书,从课题入手,适时引导探究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看课文,验证猜想。如教学《蜜蜂引路》一课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蜜蜂怎样引路?为谁引路?在哪引路?这些问题,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的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在讲述中紧贴课文的一些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词语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二、问题引导拓展思维
探究性学习一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善于发现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明确探究的目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学好问,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应大力提倡。
三、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总之,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探究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探究学习不是以尖子生为主,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另外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三四个、七八个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学习,应当有多种选择:内容简单的题目,可以同桌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应当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伙伴合作。课堂自学,探究的时间在安排上必须要有精神的把握,不能过长,不能过短,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来合理的安排学生自学探究的时间。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科本身规律,找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突破口,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的目的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主要是通过教材这个载体来实现交流、对话,让学生获得知识。教学时我们不妨就地取“材”,从教材中挖掘出可以用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素材,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目的。
1.引导联想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想与想象,描写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教学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时,可让学生跟随作者想象的翅膀,走入“严寒酷暑”,感受文本的内在意蕴。可以抓住“这是一株神奇的树”这一线索,先让学生个别读,想象画面;然后集体读,边读边想象;最后,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反复朗读品味,要突出“年复一年„„”“经历过„„”“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句子,想象青海高原柳树的生命力之顽强,读出柳树的“神奇”。
2.学会质疑
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是成人所撰写的。学生与成人在社会经验、生活经历上肯定存在差距;况且大部分的课文与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学生在学习时难免存在疑惑;再者,教材里的文章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课文,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如,教学《灰椋鸟》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句子:“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意思明明是非常肯定的,在这里为什么要用问号呢?我马上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几个带问号的句子,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探求答案。这样,他们明白了反问句的用法,是用疑问的语气来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不用回答,起到强调的作用。这样促使学生在深思中获取结果,加深认识。
3.描摹形象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多姿多彩的人、物、景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丰富多彩的形象,让学生用心、用情并用笔画出来。在作画时,要求学生融入自己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经过由文字到图画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的能力。课文《燕子》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灿烂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河面上、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课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及自己的理解,把燕子在天空中、河面上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在电线上休息的文静优雅的情景用笔画出来。这样课文所描写的燕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图画里流露出小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的基础是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想象作文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1.口头作文
教学时,教师要用心引导学生打开想象宝库,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座很大的潜在的想象资源。如让学生口头编童话、编寓言,把古诗编成一篇篇美文等。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具有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非常接近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时,我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把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变成一篇美文。这样不但让学生感悟古诗语言的自然质朴,诗意浓郁,意境高远,也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书面作文
(1)注意作文题目的选择。教师给作文题目让学生习作时,要给出能够让学生产生想象的题目,并切合学生的实际,比如,《假如我是„„》、《长大以后的我》、《河流的诉说》、《奇妙的„„》等。
(2)伴随着音乐进行习作。听着动人的旋律,学生习作时就情不自禁地进入一种情境,自由自在地遐想,放飞自己想象翅膀。随着音乐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时而驰骋在大海边,时而驰骋在高山上,时而驰骋在田野里,时而驰骋在乡村中„„
(3)改写、续写课文。可以把诗歌改成散文,也可以把优美的散文改成诗歌,还可以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等。有些文章虽然已结束,但意味犹存,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并进行续写。如教学《云雀的心愿》第十五自然段 “这也是妈妈的心愿。到时候,我跟你们一起去”时,可让学生以《云雀的春天》为题,描绘明年春天云雀畅游沙漠的情景。凡此种种,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责编 韦 雄)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要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学习的状态下解出来。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种种教学方式,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在近期的国培研修中,我校语文教师,在网上学习的同时,以“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为主题,在年轻坊主李海婷老师和教研组长张翠燕老师的组织下,结合自身和学校实际,边学习边研讨,边实践。现将自己线下研修后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这一主题的体会、收获进行梳理,以期与同仁们共享。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走路。
“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这段话就充分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主动介入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好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尤其重要。首先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自身能力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其次,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俄国作家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老师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参与、主动思维的个性。教师不但要善于提问,还要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样学生就学着自己走路,而且越走越顺。
二、老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动脑。
怎样引导、调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动脑?老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比如:讲名篇和名人故事,或把其他学科的优秀内容引到语文课堂中等。在讲课中引导学生去想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只有通过教师有序的引导,采用有效的策略,才能真正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力。
有数据统计,许多成名人士,在学校时大多并非是一流的学生,甚至是根本不起眼的落后学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并不冒尖甚至是落后的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成为拔尖的人才?这就是依靠了他们后天的努力,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而这种精神就是源自于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学生从小就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又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将语文学习看作是他们生命成长的重要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灵活性,打破课堂教学多年形成的有害规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原有语文水平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对语文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评价标准,发掘树立学生认同的学习榜样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支持、鼓励学生采用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对学生在学习中有思想、有创造的问题不抹杀、不否定,而是更加积极地给予鼓励、赞扬。初中生的感情胜于理智,他们的行动不只受认识的支配,更多的还是受感情的支配。所以,老师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基础上还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培育,使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引导、乐于树立远大理想。这些都需要依靠老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去完成。
三、营造开放式课堂,拓展学生自主意识。
营造开放式课堂,拓展学生自主意识,就要求有教学的新理念,老师要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变教学的方式。希尔伯曼认为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讨论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师要致力于还学生以心灵自由,发挥群体相互激励机制,大胆地拓展课堂时空,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识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成功感是学生获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情境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其次要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自由想象,让学生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充分展开想象翅膀,在想象的自由王国里遨游。
四、培养习惯,从抓差生入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最重要一点应从抓差生入手,学生刚入学,每一个人的知识层面不同,各自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老师对他们的语文学习中的要求也应该不同。老师要从刚进入中学就开始,作为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起点。由于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性,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慢慢来培养其习惯。这时老师教学中要求慢,求稳,不能求快,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习惯,刚开始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习作的要求是不讲求格式,也不要求中心集中、至于哪些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更不用提了。刚开始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自主写两段、三段就可以。主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心情。因为这是自主学习的开始,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让学生克服这种开头难的现象。学生克服了这种习作的恐惧心理,就为以后自主习作的习惯培养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这阶段,老师对学生要有耐心,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信心才有自主学习的冲动。老师对学生其余的知识学习要求也要相应降低台阶,为各种类型的学生设下不同的知识台阶,这样学生都可以攀得上。这样看起来很慢,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自动地转动来了,比起原来有的停,有的转,还是有进步了。经过一、两个月慢而不快的自主训练后,学生的脑筋也开始动起来了,最差的学生也适应了这种习惯,当差生有了进步,其他学生就更在预料之中。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老师要持之以恒,学生要循序渐进。只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掌握听、说、读、写多种技能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得知识的主人。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以往那各学生在学习中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以优化的方法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技能,做学习的主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的意思就说: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器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不能占用,以便给学生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成为研讨者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整个身心就会处于积极状态,将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甚至达到忘我的地步,如果学生没兴趣,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研讨,因此,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中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死海不死》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死海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有的说:死海是死的,没有生物的。有的说:死海是活的,人在里面是不会淹死的。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二、充分保证学生有自学,发现问题的时间,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研究学习的机会。
自学是基础,是让学生成为研讨的重要形式。自学,顾名思义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依赖别人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当代教育家叶陶先生说过“学生先听讲,不融化,不会成才。唯有入学而取得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由此可见,自学这种形式对一个人的成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校许多教师也要求学生自学,但就是时间得不到保证,是一种形式,根本达不到自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消除这一弊端。我认为,自学,首先要目标明确,看什么?怎样看?看后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喜欢什么?接着叫学生相互交流各自汇报,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研讨,最后谈收获,提出探讨性的意见。这样一来,基本上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学者,发现者。
三、改变提问方式,调动积极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必要手段。传统的教法,总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虽然,老师力求提高问题的质量,但仍有一种过于严密“监护”学生的感觉。学生也产生了听从老师指令的依赖感。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破传统的“师传生受”的观念,改变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这两年,我试着以“自问自答”的提问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已提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教学《骆驼寻宝记》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文章层次,提出相应问题:文中一共写了多少种动物参与寻宝?最后是谁寻到了宝?等等。在他们对文章有了整体了概念和层次的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就课文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质疑,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大问题“你怎样看待骆驼寻到的宝/在你的眼中,什么是宝?”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由发表问题。他们有的说:“这个骆驼真苯,寻到宝不会自己用。”有的则说:“这个骆驼不是苯,他只不过是为大众服务。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们围着这个问题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也深刻的多了。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问自答,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锻炼他们,自行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科学评价,着眼创造性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优秀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从不轻易使用“不对”、“错”这些字眼。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评价会打击学生积极性,滋长怯懦畏惧的心理。心理学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判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离开了勇敢,实际上就陷进了平庸,就取消了求异思维,取消了想象,取消了独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科学性。另外,要鼓励学生勇敢地争论,不但对同学,对老师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建议。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提出来的,哪怕有几百分之一的正确成分,教师都应抱百分之百的欢迎态度,给予肯定。这样才能增强他们信心,使他们勇敢地去探索知识。
五、改革练习方式,培养自主性
要在教学中真正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跟随老师的主导而登堂入室,进而自身“修行”进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会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培养这种自主性,就要改革练习方式。“布置练习”这是一句常用的教学用语。这个“布置”,带有指令性质,能不能来点儿“弹性”,让学生有自主的余地呢?比如造句,采用“自由造句”,即用教材的某些规定的词语造句,也鼓励学生另造,学会什么词语,就用什么词语造句。句式不限,数量不限。再如,“抄写词语”,可以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去决定抄什么,抄多少,不搞一刀切。这种做法是让学生体现自主意志,给他们松绑,让他们自已去研究,自己去创造,学生也会凭着自己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主动地学习。
六、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以讨论,交流、合作、研究的机会
改变教师一言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研究者,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合作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问题的难易度,留有相应的时间,让学生交流、研究,畅所欲言,大胆想象,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不说套话,点点滴滴都可以。说错了,切忌挖苦、讽刺,否则就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研讨时,限制不要太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任何问题学生只要找到自己的理由就算进了一大步。同时,也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重点放在后进生上。总而言之,让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要给足,不要把学生的手脚捆得太死,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去研究了。
七、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是课改后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小结什么呢?小结收获,小结学法,小结发现等;质疑什么呢?质疑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评价什么呢?评价教材,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社会等。一句话,凡属于学生有什么不同的就要提出来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评价。在班上,我设计了许多统计调查表册,主要是记录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多少。使学生养成了勤于观察,发现问题,不懂就问,有问就去研究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言权和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班内同学人人喜欢,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化静为动,强化感受性
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做法,可是长期以来,“动手操作”多出现于数学或其他技能课堂,语文课堂上学生动手机会少。其实语文课让学生动手也是相当必要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动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二是“做”。至于“写”,老师们大都重视起来了,而“做”却被忽略了。笔者认为语文课上让学生动手“做”,可把语文课本中的抽象事物、概念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充分感知建立表象,使他们摆脱感性知识材料一束缚。将感性活动与操作活动相结合,顺利形成概念。
比如教学〈风筝〉这课时,可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风筝,来体验一下弟弟做风筝的乐趣。这样操作可以使学生亲身感知。强化感受,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培养学生动脑又动手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共同研究的氛围,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的大海中自由畅游,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