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港口工商分局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念好
港口工商分局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念好“三字诀”
在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的过程中,港口工商分局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从念好“新、实、优”三字诀入手,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工作收到明显成效。截止12月底,辖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90户,比上年底增长33%。
一、找准工作突破点,在政策上念好“新”字诀。按照市局的《关于促进市场主体大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优化准入、促进创业、推进改制、完善资本市场、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如支持下岗失业工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特殊群体自主创业和就业,对新办企业免费和收税优惠政策,对弱势群体办理个体工商户、不涉及前置许可的,实行试营业,试营业期间不办理营业执照,试营业期满的再办理营业执照等。
二、找准工作落脚点,在过程上念好“实”字。我分局积极向所在地党委政府汇报,以争取重视和支持,将市场主体发展目标分解到各村组,推动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在全镇全面铺开。
三、找准工作着力点,在服务上念好“优”字诀。坚持实施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实行重点产业扶持服务,重点项目跟踪服务,重点企业上门服务,重点园区挂钩服务,重点难点个案服务;大力宣传实施网上登记年检,让企业、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更方便快捷的登记年检服务,并提供预约服务、无假日服务、向导服务、困难救助等更多选择;监管通道“更顺民心”。在日常监管中进一步彰显人性化执法理念,将登记服务从疑难咨询、登记指导等一般性服务向登记后的预警告知、违规提醒、履行出资义务提醒、筹建期届满提醒、名称有效期提示、更新前置许可提示等深层次服务拓展,对前置许可到期的市场主体给予行政指导建议、提示提醒,并函告相关部门,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扩大企业年检免提交审计报告的范围,减轻企业负担,对年检拟处理企业给予行政告诫等“宽大”处理。
港口分局实施“市场主体增量”促创业就业
今年以来,港口分局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工作中,针对县域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返乡农民工急增、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现实,把促进市场主体增量作为分局工作第一目标,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破解了返乡农民工和失业人员“创(就)业难”的突出问题,实现了就地就近创(就)业。
一、加强宣传教育“醒脑”。分局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方式,把全国的就业形势讲清楚、把武穴的扶持政策讲清楚、把武穴的发展趋势讲清楚,供失业者自主选择。分局开展以“进乡村、进社区、进市场、进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四进活动”,引导失业者认清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强化创业意识,坚定就业信心。
二、强化技能培训“强身”。对返乡农民工和失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详细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特长、创(就)业意向和培训需求,以便开展针对性培训。根据市场需要、企业需求和返乡农民工意愿,采取订单培训、对口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举办技能培训,使失业者由体力型向技术型、智力型、复合型转变。
三、着力全程服务“架桥”。组建服务返乡农民工和失业人员创业服务队,深入到农村、企业、市场、社区和相关部门,广泛和企业老板、部门领导、返乡农民工和失业人员交心谈心,让返乡农民工和失业人员有技可学。
目前,辖区新培育个体工商户290户、私营企业27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新申报商标注册5个,发展状况良好。
港口分局进一步推进市场主体增量百日集中行动
6月22日,港口分局组织召开了分局各队、室负责人会议,安排部署了 “市场主体增量百日集中行动”工作。
会上,分局局长罗贤明与各队、室负责人重新签定了 “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目标管理责任状,将任务分解到人。针对目前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情况,罗局长提出了通过以下五项措施确保“市场主体增量百日集中行动”顺利推进。一是优化服务质量促增量;二是促进全民创业促增量;三是招商引资促增量;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促增量;五是积极支持商标发展战略促增量。
港口分局把握“三个结合”做好市场主体增量工作
港口分局通过把握以下“三个结合”来积极开展市场主体增量专项行动:
一是服务与监管相结合,做到服务与监管有机结合,寓服务于监管中去,指导企业开展动产抵押、商标所有权质押、股权质押扩宽融资渠道,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在日常监管中做好服务工作,通过下达预警通知书、责令改正通知书等进行行政指导,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使之规避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从而有发展的后劲。
二是引导规范与查处取缔相结合。通过大力宣传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及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等法规、政策、文件,营造合法经营、发展环境宽松优惠的氛围,增强市场主体发展的意愿;采取结合企业年检、个体验照,查处取缔一批社会影响大、存大安全隐患的无照经营,震慑无照违法经营行为,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市场主体增量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增量行动与其它工作相结合。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结合当前其它业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落实市场主体增量工作措施落实。通过“红盾护农”行动,大力宣传贯彻《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督促建立“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规范农户经营行为,使农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通过“一提三促”工作,进一步加大消费维权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其受众面广、网络健全、品牌等优势作用,使之成为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的宣传平台、招商信息的收集平台、服务主体成果的展示平台。
第二篇:工商所落实“四项举措”,提升市场主体增量
落实“四项举措”,提升市场主体增量
*********工商所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工作总结
在“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中,*********工商所按照“畅通准入、做大总量,优化服务、提高质量,助弱扶强、增强能量”的思路,通过“四项举措”,积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做好,实现市场主体的增量、转型,在发展中赢得了地位。到11月19日止,共新增个体户359户,私营企业28户,内资企业5户,个体转型19户。
(一)更新理念促转型。行动动必须思想动,因此2012年*********工商所着力加强思想上的转型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认清当前形势,按照“四个只有”的要求,把发展始终作为衡量工商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实现了“被动式”工作向“主动出击”的转变,彻底改变了过去“等”、“懒”、“散”等影响工商发展的陈旧思想,实现了思想上、观念上的新跨越。
(二)明确责任促落实。为了真正落实“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工商所不仅制定了工作方案,还与各责任区、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将“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每项指标分解到责任区、责任人,对个体发展、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发展、商标发展、“七有”工程等工作实行分值量化考核,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奖惩”的责任模式,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以履责为中心、齐抓共管促增量的工作热潮。
(三)优化环境促发展。2012年*********工商所采取“六举措”,优化发展软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增量。一是认真落实市局《关于对一般性违法违章行为实行首次不罚款的暂行规定》,全方位实施市场预警警示制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降低门槛,放宽准入条件,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更多的自然人或者社会组织成为市场主体,促使市场主体的增量;三是在履行职能中,优化服务,不断创新,提高办事效能。通过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绿色通道服务、特事特办服务等措施,树立工商服务品牌新形象;同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促使企业做大做强。2012年*********工商所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制度,得到了企业和地方下放的高度赞扬。四是落实优惠政策,为大中专生、转业军人、返乡农民工创业开绿灯,允许他们先开业后规范。五是简化办事程序、缩短登记时效,提高办事效率。市场主体登记采取“即来即办”的原则,不涉及前置的,可以先口头申请或电话申请,先发证后提供材料;涉及前置的,只要手续齐全的,一律即时登记。六是加强联通,优化发展硬环境。2012年*********工商所向浮屠镇党委政府书面汇报“三项行动”工作,在政府的协调下,市场主体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给发展创造了和谐环境。截止目前为止,共发展个体工商户36户,公司1户(正在办理之中),私营企业3户。
(四)立足职能促规范。促使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工商所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的原则,通过加强日常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四至十一
月份,*********工商所积极开展“市场主体清扫行动”,坚持“引导登记一批、引摊入市一批、疏导规范一批、依法整治一批”的原则,取缔无照经营28户(含限期办理登记),及时纠正违法行为16件,查处无照经营行为38件,督促市场主体办理登记的112件,帮助食品经营户建立食品安全制度56件。通过监管规范了市场主体行为,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自律意识及责任意识。使市场主体的登记行为、经营行为得到了规范。
2012年11月22日
第三篇: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方案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方案
(2022—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支持在新时代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精神,推进“四区一高地”建设,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近日,省政府印发《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做多增量、优化存量、壮大体量、提升质量”为目标,按照“市场配置、政府引导、产业引领、行业培育、要素支撑”的原则,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进一步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的良好格局。
(二)发展目标
市场主体总量大提升。到2025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50万户、年均增长10%以上,万人拥有市场主体数达到全国中上水平;企业突破130万户。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60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00户、资质建筑企业400户、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2000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400户;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5000户以上。
市场主体质量大提升。力争更多企业上榜企业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到2025年,营收百亿级以上企业达到48户,其中千亿级达到6户;上市挂牌企业达到100户以上;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00户;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达到200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户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200户;培育认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户以上;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总部企业30家;培育年进出口额1亿元以上外贸企业200家,其中年进出口额10亿元以上30家,50亿元以上2家。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培育壮大行动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外部引进等方式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实施旗舰引领工程,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磷煤化工基地,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支持磷化集团、盘江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打造千亿级企业。围绕打造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一批酱香白酒企业,加快形成以茅台集团为引领的酱香白酒企业“舰队”。围绕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占据产业链中高端的行业领军企业,引进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骨干企业。通过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对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十亿级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5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围绕做强做优现代高效农业,优化要素配置、强化资源整合,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围绕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新兴服务业跨界融合,培育壮大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通过省级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专项资金,对本省和引进到落户发展总部经济的批零住餐、电商等现代商贸服务企业,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且入统的,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大力培育.上市企业。实施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京沪深证券交易所和境外上市。加强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建设,动态筛选--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产业发展规划的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力争新增入库企业150家以上,上市后备资源库中股份制改造企业达70%以上。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运用针对上市后备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积极帮助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股权投资。建立专家顾问机制,为企业上市提供咨询服务。通过省级金融业态发展奖补资金,对注册地在我省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的--次性奖励400万元,在创业板、科创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一-次性奖励350万元,在新三板挂牌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企业上市过程中,因改制办理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划转时,符合条件的按照国家有关企业改制重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二)实施规上企业培育壮大行动
3.推进规上企业培育。依托资源禀赋,围绕白酒、新能源电池、新型建材、航空航天装备等优势产业,建立“临规”企业培育库,筛选-批具有发展潜力、近3年退库但有望再入库或者新建并有望达产升级上规的企业,分类制定培育计划,加强帮扶指导,助推上规入库。通过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专项资金,对新增.上规入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分别按照每户20万元、10万元、10万元标准给予--次性奖励。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行动,支持规上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单个项目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合并、出售、置换等方式重组上规升级,对符合规定的纳税人,不征收增值税。
4.稳定壮大在库规上企业。实施在库企业奖励政策,由各市(州)统筹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结合自身财力情况,研究制定奖补政策,对连续在库3年及以上、营收和利润稳定增长的企业,按照企业对地方经济贡献增加值,以适当方式给予奖励,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市(州)予以奖补。分类建立在库规上企业退库预警机制和联系帮扶制度,加强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监测分析,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助推企业稳定发展。搭建专业化、特色化合作平台,推动新上规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协作配套,促进其产品、技术融入生产链和供应链。深化“规转股”,加强改制工作指导和培训,鼓励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三)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壮大行动
5.推动中小企业提质发展。深入实施“干企改造”工程和“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推动中小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引导各级预算单位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倾斜力度,进一一步提高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的金额和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产品参与政府采购,适宜由中小微企业提供的应当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进行采购。落实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部分税费、新能源汽车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
6.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挥各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和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精准提供政策宣传、品牌培育、融资培训、市场拓展、咨询信息和法律援助等服务。探索组建专家团队,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帮扶服务。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向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建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清单,组织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广应用大数据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四)实施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培育壮大行动
7.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科技人员等自主创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建成-批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对符合规定的重点群体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14400元为限额依法扣减相关税费。企业招用符合规定的重点群体人员,自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当月起,在3年内按照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每人每年7800元依法扣减相关税费。新建、升级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连锁超市、专业市场,深化家庭农场、农家乐、民宿等示范创建。以流光溢彩夜、城市便民圈、易地搬迁安置点等为载体,大力发展小店经济,培育--批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引导微商电商、短视频创作者、带货达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创办微型企业或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引导互联网平台下调技术服务费和佣
8.扶持微型企业稳定发展。通过允许沿用名称字号、支持商标权转移、分类适用查账征缴税收等方式,积极引导规模较大、主营业务收入较多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通过省级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专项资金,对经税务部门登记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后,稳定经营1年并带动5人以上就业的,每户给予-次性奖励5万元。落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按50%征收地方”六税两费”优惠政策,将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入政策适用范围。落实小微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及时下达中央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专项资金,加大对市、县级财政补助力度并单独调拨库款,确保资金足额退付企业。实施以奖代补措施,在省级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专项资金中设立奖励资金,连续三年开展示范农家乐和民宿评定并给予-定奖励。
(五)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行动
9.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实施“十年百企千人”培育行动,发掘培育爆发式新经济企业和源头式先发优势企业,培育--批“隐形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推动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向科技型企业聚集。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省级科研项目以立项方式,每年重点支持20家以上研发投入占比高于5%的科技型企业。通过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对新认定和重新认定符合研发投入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通过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给予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给予--次性补助50万元。
10.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企业研发项目库,引导企业逐年提高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兴研发机构合作开展技术转化。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实施“科技入黔”,与省外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创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用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探索建立容错免责机制。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
(六)实施外向型企业培育壮大行动
11.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我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我省“一带-路”重大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重要产品库,深化与重点央企合作,实现”搭船出海”。培育”走出去”主体,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及承接国际技术服务外包业务。鼓励企业到海外建设研发机构和离岸孵化创新基地,引导企业
”抱团出海”
12.发展壮大外贸新业态规模。借助国家级跨境电商试点的政策优势,加快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深入实施“内转外”计划,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国际展会。依托中央外经贸专项资金、省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对认定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在体系构建、平台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依法依规代生产企业集中办理出口退(免)税事项。简化A类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外汇账户管理,货物贸易外汇(转口贸易收支和退汇除外)收入免于进入待核查账户。引导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升级成为高级认证企业,对符合条件企业办理进出口货物提供通关便利。
(七)实施产业大招商行动
13.深入推进产业招商。深化同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等区域产业合作,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服务业等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加快引进--批产业链标杆企业和标志性项目。积极开展大型民营企业大招商,鼓励其在黔设立地区总部、功能总部、分支机构、制造基地。突出园区产业首位度,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为重点,引进--批补链强链延链企业和项目。聚焦大宗消费品需求,以特色轻工、纺织和智能家居等为重点,引进一批填补市场空白和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强企业。积极引进资产管理、融资担保等金融企业或平台,提升金融资源和服务可得性。发挥政府各类产业基金“以投带引”作用,以市场化运作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引进一批产业链延伸配套企业,各市、县和“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设置专项奖励经费,奖励招商成效突出的行业龙头企业,新弓|进配套企业可享受与行业龙头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建立产业招商优惠政策刚性兑付机制。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引导外资投向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绿色食品工业等产业。支持外国投资者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企业,深化跨境股权投资试点。
三、要素保障
14.强化财政金融保障。统筹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等相关专项资金,通过直接补助、融资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企业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四化“及生态环保基金、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采用增资、股权转让等方式,助推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建立制造业产融合作”白名单”制度,提高名单企业的对接率和融资规模。加大对新成立新引进新转型并具备”四新”经济特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注资,提供融资担保费用补贴。充分发挥各类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农”主体等的融资担保增信力度,建立银担合作协调机制,促进银担深度对接。鼓励各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弱化和创新反担保措施,合理确定担保费率。常态化开展政金企融资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融资需求。依托“云上”平台,推动政金企相关数据归集共享。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省内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实施金融机构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实尽职免责。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大力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实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力度。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赋能,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融资便利度和覆盖面,增加首贷、续贷和信用贷款支持。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深入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强化就业创业金融服务。鼓励我省地方法人银行争取人民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1%的激励资金和用好再贷款滚动额度,引导在黔金融机构加大对困难行业的政策倾斜力度。
15.强化用地保障。探索推进“标准地”及混合用地使用,支持各地“一宗一策”“一地一案”处置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支持工业项目建设依规划优先使用存量土地,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工业项目用地应保尽保。鼓励采取工业用地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以及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搭建“招商用地地图”平台,实现政府精准招商、企业精准找地、土地高效配置。开展闲置低效资产盘活专项行动,大力盘活工业园区闲置厂房。
16.强化能源保障。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保障电力稳定供应。落实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对能效达到基准水平的存量企业和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在建、拟建企业用电不加价,未达到的根据能效水平差距实行阶梯电价,加价电费专项用于支持企业节能减污降碳技术改造。加强天然气输配价格监管,指导各地组织开展好终端销售价格与气源采购成本联动,维护天然气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优先保障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和制造业产融合作”白名单”企业能耗、排放指标需求。
17强化人才保障。大力推进重点人才倍增行动计划,强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模式,建立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引才制度。深入落实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家培训体系抓好重点骨干民营企业领军人才培养。建立金融人才培训体系,组织开展经济金融、企业.上市、股权投资等资本市场业务培训。完善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机制,落实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和社保降费率等惠企措施。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实施
“黔匠”培养工程,打造一-批专业技能过硬的技术工人队伍。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健全“人才之家”服务保障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站式”服务。
四、优化营商环境
18.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五个通办”改革,打造“贵人服务”品牌。建立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采取“.企-策”、专人服务方式,为重点企业提供定制化政务服务。探索建立“企业安静日”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建立企业问题、政府服务“两张清单”,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入企走访活动。持续清理市场准入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开放,完善信用承诺、修复和异议机制。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障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监管和综合执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和权益。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深化涉企收费专项治理,规范市场主体参加评比达标等活动。完善差异化公路收费政策,降低物流成本。(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
五、实施保障
19.19.加强组织领导。省人民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统筹协调、调度督导。各地、各有关部i门要落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细化工作目标和配套措施,完善推进台账和责任清单,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
20.加强督导考核。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工作纳入省直单位和各市(州)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考核。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对各地、各有关部门推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工作开展督促指导,省政府督查机构根据省政府工作安排和督查计划,适时对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地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压实各方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1.加强氛围营造。多渠道开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门的经验做法,积极营造崇尚创业、鼓励创新、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工商分局高效开展“双打”行动情况汇报
工商分局高效开展“双打”行动情况汇报
为进一部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全面营造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近期,**市工商局**分局紧紧围绕省局相关文件精神,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总抓手,在抓认识、重落实、强宣传、提效能上下功夫,推动双打行动深入开展。
一、抓认识提高,促“双打”行动思想基础建设。构筑“双打行动领导小组—双打行动办公室—经检大队—工商所—网格人员”五级执法办案网络,召开中层干部会议进行动员和具体部署,鼓舞执法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以饱满的热情和干事创业的信心投入到双打行动中。重新调整和完善辖区监管网格片区,明确“双打”行动重点和突破口,层层分解责任目标任务,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二、抓责任落实,促“双打”行动运转机制完善。一是分工协作,配合有序。相关业务科室牵头负责组织实施每项整治行动,基层工商所积极配合,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局所联动机制。各所结合实际,以经检中队为执法骨干,在辖区范围内进行地毯式排查,做到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二是重点突出,严打快查。深入推进酒类市场专项整治执法检查行动,严格落实白酒和葡萄酒经营者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结合辖区实际,对汽车车配件、建材市场等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保护商标多次开展集中检查整治,快速查处涉及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三是组织协调,强化督查。为确保部门密切配合到位,定期召开双打总结会,及时采集、汇总、报送双打行动各个阶段信息、数据,实现部门信息的共享。分局领导靠前指挥,亲自检查,强化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同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体系,将双打行动各项工作列入分局考核项目,将责任层层落实到各相关科室和基层工商所,加强检查督促,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三、抓宣传教育,促保知打假网络深覆盖。一是广泛宣传,营造全民参与氛围。依托前期在92个社区建立的红盾先锋责任岗向群众发放双打行动的相关宣传资料7000余份,现场向群众、经营户讲解商标注册和保护的有关知识,提升社会公众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并鼓励群众积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商标侵权行为,把保知打假维权网络深入到每个社区。二是畅通渠道,开辟群众维权绿色通道。召开辖区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听取企业需求和建议,指导企业确定打假维权联络员。通过摸底排查,对71家较大企业建立维权档案,及时和企业互通打假维权信息,完善日常联络服务机制。对企业和群众举报第一时间跟进,一经查实违法行为,依法从重从快处理,并积极利用媒体新闻对不法行为进行曝光。三是加强协作,形成多部门联动执法合力。加强与公安、法院、检察院、质监、商务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定时与各部门碰头,定期沟通情况,信息共享,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
四、抓制度规范,促“双打”行动监管效能提升。实施以日常行政指导、定期业务培训、假冒商品实时公示、典型示范带动为主要内容的长效机制,推行“行政约谈”和“案后跟踪”制度。先后组织7个工商所与14家大中型商场超市、5家商品批发零售市场负责人就落实入市商品商标查验备案制度等事项进行行政约谈,同时建立并落实了商标印制企业定期巡查和重点监管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和严厉处罚措施强化经营者自律守法意识,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知识产权良好市场环境。
第五篇:XX县工商局念好“三字经”认真开展机关效能风暴行动
XX县工商局念好“三字经”认真开展机关效能风暴行动
为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促进宜居宜游宜商宜业新XX建设,结合工商工作实际,我局认真查摆问题,深挖思想根源,以念好效能“三字经”为切入点,迅速在系统内掀起一场剑指机关“庸懒散慢”现象的效能风暴行动。
围绕“早”求落实。继效能风暴行动动员大会结束后,县局高度重视效能风暴行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立即召开全县系统动员大会,成立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确定工作人员,制定下发了《XX县工商系统效能风暴实施方案》,为行动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动员大会上,县局党组指出,凡是上级布臵的目标任务,都一丝不苟、不折不扣地完成;凡是事关经济建设、保障民生的工作,都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执行;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都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地解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任务目标,确定了11项重点任务,对每项重点任务,都明确了要达到的工作标准,确定了牵头科室和责任科室,建立完善了部门一把手负责制,确保了此项活动顺利开展。至目前,县局编发效能风暴行动简报8篇,《工商时讯》采用2篇,市工商局采用6篇,县机关效能风暴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采用1篇。
围绕“细”求实效。县局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和张掖市工商局实施 效能风暴行动的总体部署,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找差距,对照岗位职责找不足,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问题找全面、找准确、找深入,努力实现“四个明显变化,一个新的提高”,即服务意识明显转变,服务作风明显改进,服务效能明显提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县局45名干部围绕工作作风和效能建设方面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采取全面查摆和重点查摆相结合、开门纳谏查摆和自查自摆相结合、窗口查摆与个人查摆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对照“六查六看”内容要求,从精神状态、执行力度、服务态度、工作效率、自身素质等方面,根据各自的岗位性质和工作特点,对照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的实际,深入查找自身在效能建设和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客观细致查找问题的基础上,县局全体干部提出了切实可行、符合工作要求和自身发展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目前已发放征求意见表68份,征求意见71条,内容涉及改善服务、提高效能、转变作风等四个方面,经梳理归纳出3条。今年前半年,县局共受理投诉举报32件,调解处理32件,调处率100%,接受消费咨询64次,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6万元,围绕消费热点开展消费调查10次,发布消费警示10 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0份。
围绕“实”求效率。县局在年初修订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考请假制度等,形成以制度管人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狠抓效能督察,加大查纠问责力度,对重要部署、重点工作执行不力的,根据责任轻重,采取诫勉谈话、通报批评、限期改正等方式进行问责,对违法违纪行为一查到底;在此基础上,加强干部的日常 学习教育,提升干部对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针对县局部分干部缺乏进取精神的实际情况,县局党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松,组织全县系统干部学习李平等先进人物的事迹,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来激发工商干部的职业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我局立足工商职能,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为己任,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促进辖区经济快速协调和谐发展。主动介入企业设立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对民营经济开发区引入企业主动提取档案,并确定专人与招商部门保持紧密联系,作好各项跟踪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企业691户。其中:内资企业218户,注册资金72303.5万元;私营企业326户,注册资本79638万元,投资人数780人,雇工人数4496人;农民专业合作社147户,出资总额40281万元,成员1117人。个体工商4464户,从业人员7608人,注册资金6323万元。全县共有注册商标65件,待审商标13件,省级著名商标8件,农产品商标2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