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化学复习:学会分析生活案例
中考化学复习:学会分析生活案例
一、以教材为载体,复习基础知识
学生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握每一单元中的知识点,课堂上一定要紧跟老师,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并在老师的带领下把知识点连成线,让知识系统化;通过读课本、随堂练习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规律、以及表示的方法。例如: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记住O2、CO2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及应用等。初中化学是起始学科,但要记得知识点很多,需要下一定功夫,才能做到把知识点记的“如数家珍”一样。应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顺理成章”。反之,在做题时就会感到“反应迟钝,无从下手”。
二、以生活为案例,熟练应用知识
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置于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是中考题的特点。而新教材的编写更突出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从生活与生产中来,应用于生活与生产中。所以学生在复习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知识,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复习第五单元中的盐酸时要结合问题复习:“为什么可以用盐酸除去铁表面上的锈,又为什么不能使其长期浸泡在酸池中”,“人的胃液中帮助消化的酸是什么酸,治疗胃酸过多,可用含什么化学成分的药物来治疗”等。再例如,复习氢氧化钙时可从它的用途入手复习性质:(1)为什么可用氢氧化钙来改良酸性土壤?(2)怎样利用氢氧化钙制取氢氧化钠,(3)利用氢氧化钙怎样从海水提取金属镁?(4)怎样配制波尔多液?(5)为什么建筑上可用石灰浆抹墙?(6)怎样制得氢氧化钙?等等。让复
习从生活实际出发,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使复习更富有实效,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
另外,近几年化学占中考成绩的比例不大,往往使部分学生和家长走入误区,认为化学不重要。但恰恰相反,人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与化学紧密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例如,我们的家家户户的燃气灶,燃烧的是天然气、煤气、还是液化气?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果发生了煤气泄漏,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和家人;如果学生遇到毒气的泄漏事件,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也是中考的主题。所以在复习时要记住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防爆的知识,懂得怎样防火、灭火,遇到紧急情况后怎样救助自己,在学习中学
会保护自己。
三、通过做题强化训练,巩固知识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中考是在考察双基的同时,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注重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性。所以通过做题进行强化训练,是对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人们常说“见多识广”,多做题,从解题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熟练掌握知识;从解题中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不要为做题而做题,要从一类题中学会归纳、总结所用到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在不断的做题中题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应试能力,培养自信心。做到一题一得或一题多得。所以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一要限时,提高速度;二要准确,提高质量;三要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性,描述的准确性,做到会的能得分;四要坚持做题后小结,归纳出同一类习题的解题方法,找出解题的规律与技巧,达到熟
能生巧、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第二篇:中考化学复习策略
把握中考命题走向提高中考复习效率
----------2014年中考化学复习建议
阜阳四中王晓光
2014年中考即将来临,在这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我们该如何更有效的复习备考呢?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本人长期的复习实践谈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认真研读《中考考试纲要》,与学生共同分析近三年安徽中考化学特点。
《中考考试纲要》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是中考命题的指南针。因此我们要充分认真研读2014年中考化学考纲,并与前一年考纲对比,找出哪些考点有变化,哪些考点未变化。特别要关注有变化的考点,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复习。与学生共同分析近三年安徽中考化学特点,可以使学生熟悉安徽中考命题规律,把握中考命题方向,不会再做较偏、较难的题目,做到有的放失。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提高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初中化学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始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坚实基础。因此在复习中我建议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整合归纳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一些主干知识,如气体的制备、收集及检验等,可以实施小专题的复习方式。
三、重视实验探究习题的评析
通过探究实验题考查创新意识是我省中考题的命题特色和发展趋势。我认为抓住探究实验考题,就突破了复习难点。从近几年中考试题中精选一些典型、新颖的探究性试题组成专题,让学生练习,强调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要学生学会和习惯解读这样的题目编写方式,总结该类试题的做题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探究题简化,从整体到部分,部分到细节地对题目进行剖析,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解题能力,也增强学生的解题信心。
四.把握社会热点,关注社会,学会知识迁移。
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中考的热点,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安全常识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这类题目即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也考查了学生关注社会、自然的情感和品质,同时也是当前中考的热点。所以必须密切关注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做到应对自如,得心应手。
五、加强答题方法指导,注重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
历次中考很多学生因为审题不清,语言表述不正确失分较多,因此在复习阶段分析试卷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学会审题,加强综合题的分解训练。在评析试卷时,要让学生体会他的表述与参考答案的表述有哪些差距。
第三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溶液的形成》
新课改实施以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科书设计的重点,全面、辩证地反映学生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内在规律这三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设计教学设计.《溶解度》是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进一步理解溶液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对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旨在于让学生理解溶质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探究分为两步。第一步: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步: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理解的不够细致,只求了解个大概,故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错,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包括在处理和回答问题时仍运用生活语言回答问题,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脱节。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抓住本质,深刻理解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组成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巧妙地设计问题,利于化学概念的教学
化学概念原理是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教学中也一直非常重视,如何提高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有效性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节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在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记得我是用一个小故事引入的:“饭前喝汤,健康又苗条;饭后喝汤,越喝越胖。”妈妈边说边给小明端来了一碗汤,小明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点盐;小明一尝,还说淡,还要加盐;小明一尝,还说淡,还要加„„。我就问学生食盐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这碗汤中?学生异常兴奋,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有的说不知道。我问:你们想不想验证你的猜想?学生:想。我让各小组制定好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验。我下去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用水多了,放了好多溶质都没到饱和。有的同学用水少,一会就饱和了。看大多数同学做完了,我问:你的猜想正确吗?有的说正确,有的说不正确,意见不一致。我又问“你在实验中通过什么现象判断食盐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学生拿起试管说:看溶液中有没有不溶解的食盐。如这里面有不溶解的食盐,证明已经不能无限溶解了。学生们一致点头。然后,我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现象不一样,问题出在哪里?抽取不同结论的两个小组进行汇报,找到了原因。原来是用水量不同,所用溶质的量也就不一样。通过再次实验,最后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食盐,要指明在一定量的水中。„„经过教师的一次次的问,学生的一次次的探究,学生逐步把握了“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溶剂中”、“在一定温度下”、“这种溶质的”这四个关键词语,形成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回想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性参与学习,情绪高涨,切身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我已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回顾在以往教本节课时,我给出概念,讲解关键词语,演示实验;而学生呢?听、划、记、看。这节课却不同:我是将概念中的关键词设计成四个问题,针对问题设计了探究活动,通过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主动建构概念。在实施我看到了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我讲的虽少,而学生说的多了,思维更活跃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了。通过对这节课教学的反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设计问题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学生会处在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易被激发起来。把要解决的问题设成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学生在冲突中不断的自我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完善、形成概念。这样比生硬的灌输更有效。
教学案例分析《常见的碱》
教学目的:
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由探究实验知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准备:
1、(实验8-8)、活动与探究
2、补充实验
3、提前一天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新鲜的鸡爪。教学过程 : 老师: 同学们,你们好!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碱吗? 学生: 有熟石灰,有草木灰,有氢氧化钠„„ 板书:
二、几种常见的碱(1)氢氧化钠(NaOH)
演示: {实验8-8},引导学生观察,然后互相交流。
板书:
1、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同时放热,易潮解(密封保存)。
展示: 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的鸡爪和一只新鲜的鸡爪。老师: 由此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回答:有很强的腐蚀性。
老师: 通过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 使用时要小心,戴上手套。
老师: 因为它有强的腐蚀性,皮肤触上就象火烧一样,所以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提问: 如果不小心,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学生:用水冲洗。
设问: 氢氧化钠有以上的性质,但它有那些用途? 课件展示: 氢氧化钠的用途(略)提问: 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常见的碱? 学生: 熟石灰。
板书:(2)氢氧化钙{Ca(OH)2} 演示:{实验8-8}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归纳出氢氧化钙的一些性质与用途。
板书:
1、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2、特性:有腐蚀性。
3、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制备:CaO+H2O=Ca(OH)2(放出大量热)生石灰 熟石灰
4、用途:
提问:常见的碱还有哪些?这些碱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板书:(3)碱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活动与探究(1)、(2)、(3)
老师巡堂指导,引导学生回忆、归纳、类推,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纳和小结。
老师: 都 做好了吗?(教师一一地检查各小组)谁来说说碱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一学生: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另一学生: 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另一学生: 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
演示: 补充实验(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小结。
老师总结: 指出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俗称、和碱具有的相似的化学性质,强调使用碱液时要十分小心。
课件展示练习:
1、有两瓶溶液,一瓶是石灰水,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如何用化学方法将它们鉴别?
2、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易潮解;B、氢氧化钙溶液有腐蚀性;
C、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D、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红。
3、下列物质长时间敞口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且会变质的是()。
4、下列物质中,溶于水时不会放出大量热量的是()。A、生石灰;B、氢氧化钠固体;C、氢氧化钙。案例分
1、本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常见的碱的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新课,诱人深入,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兴趣。
2、展示新鲜的鸡爪与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的鸡爪令学生惊讶,亲眼目睹氢氧化钠的腐蚀性之强烈,自然引入使用它该注意什么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
3、本课题的教学思路清晰,授课语言流利、简练,教态自然,板书工整,充满自信与熟练。对学生的回答能恰当地肯定、评价。
4、从总体上看,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教学效果比较好,基本上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新授课。师生的互动及小组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热烈,在教师面前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拘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5、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6、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7、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归纳,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令学生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教学案例分析《酸、碱、盐的复习》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以往的复习课,我很注重知识点的串讲和知识点的运用,但我发现学生只是习惯于做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变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复习方法,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验,学生就不会乏味,而且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目标是复习酸、碱、盐的性质,以及由性质引出来的酸、碱、盐的区别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了4组物质:
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铵溶液 b.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钠溶液 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
将每组物质在区别时可能涉及的物质名称和仪器列出名单,交给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具。我想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低起点、高要求的复习设想。
课堂上,我将事先设计的4组物质写在黑板上,问:“4组物质在类别上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都回答:“分别是酸、碱、盐的溶液。”我说:“你们能将它们区别出来吗?”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有的组的同学拿出小纸条将区别的试剂罗列出来,有的组的同学翻出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一一核实,有的组的同学时而大声分辩各抒己见,有的组的同学则各自思考„„
当同学们讨论结束后,我让同学说出他们的方案:
a组的方案有:(1)CO2、Fe(2)CaCO3、CuSO4(3)BaCl2、CuSO4(4)Na2CO3(5)BaCl2、FeCl3(6)Fe、石蕊溶液(7)Mg(OH)2(8)Ba(OH)2(9)CO2、Ca(OH)2(10)CO2、BaCl2
b组的方案有:(1)看颜色、Na2CO3(2)CuSO4(3)Fe(4)测pH值(5)看颜色、FeCl3(6)看颜色、NH4NO3(7)Ca(OH)2(8)大理石、看颜色或CO2(9)敞口放置,看质量变化(10)组内的物质反应 c组的方案有:(1)HCl、石蕊溶液(2)H2SO4、石蕊溶液、CO2(3)用组内物质两两反应(4)Na2CO3(5)大理石、酚酞溶液、H2SO4(6)CO2、酚酞溶液(7)CO2、石蕊溶液(8)HCl、CO2(9)HCl、酚酞溶液(10)组内的物质反应
d组的方案有:(1)CuSO4、Ca(OH)2或 Ba(OH)2(2)Fe、BaCl2(3)Na2CO3、BaCl2(4)石蕊溶液(5)AgNO3、酚酞溶液(6)CuO、酚酞溶液(7)BaCl2、石蕊溶液(8)Na2CO3、CuSO4(9)NH4NO3、BaCl2(10)BaCl2、AgNO3
我将同学们的方案写在黑板上,不加评论。只是说:“这些方案的对与否,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检验一下。”同学们开始动手实验。
[创设情景,再次探究,先动脑,再动手]:有的同学边做实验,边发感慨:“这个方案简单,这个方案操作复杂,这个方案很妙,我没有想到„„”也有的同学通过做实验对黑板上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a组中的(7);d组中的(5)„„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看法,我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再次质疑:“如何加以改正呢?”有了前面的讨论和实验,同学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方案。
实验结束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方案,问:“每组的方案很多,大家能不能从诸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学生本以为做完实验后就万事大吉,思维陷入一种停滞阶段。
再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掀起一个高潮。当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后,他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课堂辩论气氛热烈,一个好的方案引起全班鼓掌喝彩,一个繁复的方案让同学们修理得一目了然。
已经下课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很兴奋,于是把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当成自主课后作业。本节课表面上没有复习罗列酸、碱、盐的性质,但学生学会了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化学复习课充满活力和智慧。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创境设疑、诱思探究的策略,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由于实验分组太少,有的学生没有动手实验,是这次探究活动的不足。
第四篇:中考复习教学案例
中考复习教学案例
初三中考复习课相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弥补和纠正知识上的错误与缺陷,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它是中考收获教学成果的必要保证,传统复习课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以知识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通过大量重复的练习强迫记忆,往往整个复习过程学生疲惫不堪,结果收效甚微。怎样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是一个值得所有科学教师研究的问题。我始终认为,有效的复习必须在三方面上下足功夫:(1)在精上下功夫。精选典型例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能不能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一个题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从而使自己有真正的提高(2)在变中求效率。复习课的时间总是有限的,面对海量的中考题,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让学生的有限的复习时间学得的更有效,通过一题多变,多题归一,构建有效的物理模型,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也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劲(3)在思中促进能力的发展。没有学生的思,教师讲得最精彩,也大部分只是做了额外功而已。学生参与了复习的过程才有学生的收获。下面就一节初中中考专题复习的教学案例谈起。
教学案例:【复习内容:中考专题复习《电能使用~家用电器》】
上课伊始,教师投影中考说明:
1、应用电功的公式计算电器消耗的电能 ;
2、应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师首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于近年来中考命题的走向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如家用电器的这一块考查率就较高,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设计了本堂的教学。教师通过这样的一种讲解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正确认识。
冷冻室容积 冷藏室容积 额定电压 额定频率 输入总功率 耗电量
86L 120L 220V 50Hz 125W
首先,通过情境引入:“星期六下午小明做完了作业后约好了同学一起出去打篮球。回到家后他马上冲到厨房,打开冰箱拿出一瓶冰镇可乐解渴”:这时他看到冰箱的铭牌上有如左表所示:小明听爸爸讲过每度电0.5元,那么根据:W=Pt =0.125kw × 24h × 30 = 90 kw·h,所以一个月电冰箱要用掉 0.55kw·h/24h 电费90 × 0.5=45(元);
教师提问:小明的问题解决的是否妥当呢?此时学生就会讨论开来,同时提示学生回想家用冰箱的工作原理:由于冰箱是间隙性工作的,与其它用电器的工作方式有点不同。所以计算上有误,应用耗电量来进行计算。
下表是小明家的 “小天鹅”电热水器的参数表 型号 额定功率
/kW 内胆压力/MPa
XCD 50B 1.5 0.6
额定电压/V 温度设定范围/℃ 盛水容量/Kg
220 30~85 50
加热方式 电加热管 整机外形尺寸/mm 930×¢480 此时,“妈妈过来对他说看你满身大汗的,快去洗个澡吧。小明答应了。可是当他看到家里最近新买的电热水器时,却很不耐烦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热水器没有原来的燃气热水器方便,必须要等水全部加热好了才能洗澡。可是爸妈都说现在物价上涨改用电热水器比较经济?”此时投影小明家的电热水器的参数表如上图:1、请大家帮小明算一下把一箱水从25℃加热到45℃需要消要消耗多少电能,需多少电费(0.5元/度)2、如果改用煤气加热一箱水从25℃加热到45℃需要多少千克煤气,需花费多少元?(煤气的热值为2.1x107J/kg,煤气价格6元/千克)。由于学生刚刚解决了上面的问题,所以积极性较高,对于这个有难度的问题信心自然也比较高。同时设疑使用电热水器从环保角度又有什么好处呢?组织学生来讨论,得出结论。
之后,“妈妈又对他说快点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不然要感冒的。小明拿起电吹风,想起他已经学过了电学知识,可是电吹风里面的电路结构是怎么样的呢?后来通过思考及分析电吹风的工作情况作出了电路图如图一: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设计的电路图存在什么样的不足呢?”教师开展小组讨论,课堂的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由于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讨论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交流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组织能力等等。最后全体同学通过讨论一致认为电路图应设计如图二所示:
图一
图二
小明仔细看了一下铭牌,发现其中发热电阻丝的阻值为50Ω,开始了思考:(1)铭牌上还显示电吹风吹冷风时,电流为0.2A,此时电吹风消耗的电功率为多少呢?(2)电吹风吹热风时,正常工作30min,消耗的电能为多少度?
最后,“小明把头发吹干后又走到厨房去拿饮料喝,看到妈妈已经开始做晚饭了,只见她把菜放到微波炉里,一会就加热好了。小明对此很感兴趣,于是他找到了微波炉的铭牌:如果你是小明的话你想知道那些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设问并回答问题,问题的方向就多样性,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设计好之后,相互交换进行解答,教师有针对性的加以点评。
晚饭后,“小明帮爸爸妈妈把碗筷拿到厨房,当他打开冰箱门时发现电冰箱里的灯亮着。他记得下午打开冰箱门的时候就看见灯亮着,这冰箱里面的灯是不是一直亮的呢?同学们能不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再次分组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总结”。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明解决了许多问题,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天。因此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学生在最初学习物理时,教师往往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课题,但知识一旦形成之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是脱离开实际,单纯提炼成物理问题,使学生失去兴趣,感觉物理知识离自己很远。本节课不是把学过的内容简单的复习一遍,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教学情境、设计实验方案和生生互评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本课节的创设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也有“生活我能作主”的想法,近而激发学生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上述教学案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本节课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的专题复习课,教师结合现实生活,创设了小明周末在家中一天所碰到的各种问题为情境,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完成了知识再现的过程,以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归纳总结和探究过程的设计等方式来完成对知识的梳理过程,重视了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多种能力的培养为原则,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同时学生应用知识思考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高,主动权就大。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理念。
2、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
案例中设计电吹风内部电路结构之前,学生肯定需要回想现实生活中的电吹风的工作原理,才能够设计出实验电路图,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能力的重视,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电路图的设计及方案的不断改进等方法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设计实验方案能力、实验评价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这些能力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3、教学方法得到优化创新
首先教法方面得到了改善,整节课学生不是跟着老师走,而是让学生进入一种情境当中去,去完成生活中自己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情境中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交流,评价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其次,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问题情境比较新颖,用问题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这样学生就比较感兴趣。然而平时我们的教师多数在课堂上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做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学生觉得很枯燥,缺乏新意,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老师认为复习课很难上出新意,与其简单地重复一遍,还不如让学生做练习来得实在,于是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当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得到了升华 整节课都是处于同一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因此会感受到快乐、能感受到学习就是一种幸福。我们知道创设物理科学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科学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科学学业考试坚持的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由于教师自身在过去的学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不少教师未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所以在情境化的学习和教学中,他们没有领悟到这些知识的真谛,没有真正弄明白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也不知道如何在真实的复杂情境中运用,这样就很难创设真正有效的情境。为此,物理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关注、反思社会生活,特别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世界,并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事件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及时地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教学的最鲜活的素材。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定需要,创设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这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非常重要。
初三组
王玉洁
第五篇:2010年中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
2010年中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
(和平)9.氮肥、磷肥、钾肥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化肥,最简便方法鉴别这三种化肥,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实用性。下列区别化肥的方法正确的是A.NH4Cl与KCl:观察外观B.NH4HCO3与KNO3:加水
C.K2SO4与Ca3(PO4)2:闻气味D.(NH4)2SO4与K2SO4:与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10.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可行的是:
A.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水蒸气(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B.验证烧碱溶液是否含NaCl,加硝酸银溶液出白色沉淀,证明含Cl- C.用足量稀盐酸除去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D.用过滤方法分离NaCL和NaNO3的固体混合物 12.下列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电解水时,正极与负极气体体积比为2:
1D.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定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24.(4分)通过一年对化学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
:
⑴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②;
⑵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⑶欲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所选用的装置时;⑷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用C装置制取氢气(C装置气密性良好),在有空塑料板上放置锌粒,反应进行中,关闭该装置中的弹簧夹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8分)一天,小明和老师一起检查每个实验桌上的药品仪器是否齐备。当检查药品时,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该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阅资料]CaCl2溶液、BaCl2溶液、Ca(NO3)2溶液都呈中性。
[实验探究]围绕此瓶NaOH溶液变质的问题,小明利用实验室的三瓶试剂(氯化钙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展开了探究活动。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某种试剂,产生气泡,由此证明NaOH溶液已经变质。你认为小明所加的试剂是。
②欲证明变质的NaOH溶液中尚存在NaOH,请你帮助小明完成以下实验方案(请填写实
[实验反思]
⑴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明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填序号)。⑵小明第二次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替代。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河西)
10.欲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采取的方法和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
14A.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而无沉淀生成,可能是
因为盐酸太浓
B.某混合气体使灼热的氧化铜变成红色固体后,再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证明原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C.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气、水蒸气、氮气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浓硫酸(假定每步反应完全或吸收充分),最后只剩下氮气 D.点燃某可燃物,在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的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可燃物一定是H
224.(9分)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a
甲 乙(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2)实验室用甲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可用法收集氧气。反应结束后冷却,往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得到一种黑色粉末。该黑色粉末与过氧化氢溶液接触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黑色粉末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乙装置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试管里产生白色沉淀,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5.(3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10%的氯化钠溶液、10%的盐酸三种溶液。(1)配制10%的盐酸的步骤有:①稀释 ②计算 ③装瓶并贴标签 ④量取浓盐酸和水。其正确的顺序为(填序号)。
(2)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时,看到试剂瓶口发生的现象是。(3)他们忘记了给配制的三瓶溶液贴上标签,想对未贴标签的三瓶溶液进行鉴别,可以选用溶液经一次鉴别即可达到目的。
26.(8分)某校化学实验室废液桶中收集了溶解大量FeSO4、CuSO4的废水,若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不仅造成重金属污染而且造成浪费。小红同学运用化学知识准备对废水进行处理,设计除去铜离子,回收FeSO4晶体和铜的实验方案。
请你跟小红同学一起讨论有关问题:
(1)废水在加入金属X
前需进行过滤,目的是将其中不溶性杂质除去。进行过滤的操作所需的仪器和用品有:烧杯、铁架台、漏斗、滤纸和。
(2)金属X是,将其加入废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溶液Y是,利用其除去
铜中杂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从滤液中获取FeSO4晶体的过程叫。(河北)
3.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8.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给液体加热B.取固体粉末
C.读液体体积D.检查气密性A.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色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13.某同学利用括号内的物质设计的下列各实验方案中,你认为可行的是
A.分离氯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粉末(加水溶解,过滤)B.鉴别固体: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水)C.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点燃)
D.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铜丝、银丝、硝酸亚铁溶液)24.(8分)下图是实验室中用于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根据图回答问题:
① ②ABCDE(1)写出上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选择______(填序号,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固体药品是______,收集装置选择______。25.(8分)含钠元素的某白色固体X易溶于水,取少量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由现象(1)推知
X为(写化学式,下同)______,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由现象(2)推知X为______,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由现象(3)推知X为______
。无色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26.(4分)某班同学在一次实验中使用过的试剂有:
A.铁屑B.盐酸C.氢氧化钠溶液D.碳酸钠溶液
(1)实验结束时,为了使倒入废液缸的这些物质实现无害化排放,需用______测定废液的酸碱度,若测得废液pH=1,则废液呈______性。
(2)以上提供的4种试剂在废液缸中不可能存在的是______。(填序号)(3)废液中,溶质最多可能有______种。
(北辰)4.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水
-浓硫酸
A.加热液体B.倾倒液体C.浓硫酸的稀释D.检验气密性
420.(3分)用右图装置在实验室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燃烧匙中盛放的药品为_____________,药品燃烧时 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结束后,冷却,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内大约五分之一 体积,由此可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若实验中将燃 烧匙内的药品改为炭,并要求得到同样的结论,则改进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0分)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几种装置和仪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BCDEFG
(1)写出仪器G的名称。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并收集氧气的装置可选择_______(填编号,下
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并收集氢气的装置可选择_________
。b
c
(4)小丽同学欲收集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认为右图装置可
以代替C装置,请简述小丽同学应如何使用该装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上图中的组合为__________。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并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25.(8分)回收废旧干电池、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下面是某校兴趣小组探究旧电池组成的过程(片段),请帮助他
们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
碳棒
〔提出问题〕组成废旧干电池的物质是什么?
糊状物
〔查阅资料〕淀粉遇I锌筒
2变蓝,HCl + AgNO3=AgCl↓(白色)+ HNO3 〔活动探究1〕电池由哪些材料组成? 请举一例:非金属_______________;
〔活动探究2〕电池的内容物中有没有我们熟悉的离子?
〔猜想1〕小组中的同学在剥开电池锌壳时,闻到一股淡淡的刺激性气味,因此他们猜想:电池的内容物中可能含有NH+4。
〔设计方案1〕取少量白色糊状物与____________混合、研磨,闻到氨味,证明上述猜想正确。
〔猜想2〕可能含有OH-、CO2-
3、Cl-中的一种或几种。
〔设计方案2〕为了验证猜想2,他们设计如下实验,请完成表格中相应内容。
〔结论〕上述实验证明,电池内白色糊状物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而成。
〔交流与讨论〕若将上述步骤2中滴加稀硝酸改为滴加稀盐酸,你认为对本实验有无影响?_______(填“有”或“无”)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2分)有一包粉末,可能由KCl、K2SO4、K2CO3、CuCl2、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现做如下实验:
① 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后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② 取①所得溶液少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看不到明显现象。
③ 取①所得溶液少许,加入适量硝酸钡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推出:原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