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探讨.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探讨 作者:周宗惠
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1年第01期
摘要:学校的体育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运动能力,开拓创新精神,组织和管理能力等,但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呢?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的作用,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质来探讨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关键词:体育 教学 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因此,分析和研究学校体育中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新问题。体育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
社会适应过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到:“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需要担任某项体育运动角色,并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体育活动,而这实际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缩影,是大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交场所,这对大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3.1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与接触的机会,并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集体的认同感,社会强化的刺激性,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逐步形成与他人交往的需求、艺术、技巧和习惯,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3.2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当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些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当他们在某一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导致人的性格偏离正轨,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而克服障碍和挫折正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体育的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体育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的特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单纯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对培养大学生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3.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体育课程学习区别于其他许多课程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集体性。因此,体育课程学习对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特别的、其他课程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团队精神对于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通过集体项目的学习和竞赛的过程中,让大学生逐步体会到团队的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的交友,正确的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团结友爱、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尊重信任和理解体谅。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3.4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敢于挑战,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体育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既有个人之间的竞争,又有团队之间的竞争;既是对自身能力的挑战,又是与对手之间的争夺,而且体育的竞争还受到规则的制约,讲究公平对等,需要良好的体育道德。取得胜利依仗的是自身的实力而不是狡诈的阴谋,在经常的体育竞争中,就会逐步形成敢于挑战、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这种意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社会中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教学措施和方法
4.1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4.1.1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特殊教法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特殊教法有保护帮助,双人练习与群体练习(合作与对抗的)等。在这些练习中,大学生之间的接触程度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大学生随时会和一些
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进行对抗或是合作的练习,在练习中,大学生扩展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互相协作,帮助,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4.1.2 利用体育的竞赛特点
要想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无疑会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4.1.3 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进行体育游戏就必然有同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大学生一方面表达自己意愿,另一方面也要理解他人的意思,并做出回应。大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会形成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种是现实的伙伴关系,一种是游戏中角色关系,但无论哪种交往关系都为大学生的社会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2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学校体育教育在体现人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最具有说服力。
4.2.1 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体育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体育竞赛是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赛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竞赛中,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大学生对竞争的热忱,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潜力,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规则,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4.2.2 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
在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球赛,接力跑,体育游戏等活动中,让同学之间互相理解、鼓励、配合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大学生逐步认识到良好的合作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感。
4.3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学校体育中的各种集体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可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约束自己,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进行竞争或协作。所有这些,对培养大学生的自制能力,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论
从上述论点可以得出,学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是显著的,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学校体育教育只要按照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教育活动,就能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抗美.当代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探究[J].科技信息,2009,(32)
[2]夏成木.体育大学生社会角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宜宾学院学报,2009,(6)
[3]李树旺.体育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证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6)
[4]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高风华.现代体育教学理念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2001(3)
[7]赖天德.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8]张传义.对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J].中国学校教育研究,2004(3)
[9]王鹏.论大学体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递交我的入党申请书,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愿意加入党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我将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永不叛党。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直的梦想,在小时候,课本上革命先烈的英勇行为,便使我感受到了党的神圣和伟大。我常常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党旗下,向党宣誓,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本人加入党的愿望由来已久。这种愿望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执着与崇高的信念,这种信念给了我克服一切障碍、追随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少年时代,在父母的言行和老师的指导下,幼小的心灵萌发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和向往;中学时代,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看到的许多党员,他们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勤恳恳工作,不叫苦,不叫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党的优秀传统和作用,进一步激发我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和信心。
于是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定我一定要加入到共产党这个优秀的队伍中,在过去的学习中我深刻而正确的理解了党的纲领。在思想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坚持“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党员的标准时时刻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团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与行为水品。
对于大学里工作这一方面,我一直也是尽心尽力。大一刚进学校时我就加入了学生会的素质拓展部,并在部长的带领下积极为系里面举行的各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其他部门提供了不少的便利。然后由于工作勤恳努力,态度认真负责,工作成效显著而竞选成为文艺部副部长,在多次活动中积极组织干事做好各项活动事宜。在学生会的工作中,我亦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本着为同学们服务的精神,无私奉献,力求做好每一件事,办好每一项活动,为同学们的利益尽心尽力,先奉献,后享乐,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每次看到同学脸上漾起开心的微笑,得到同学们真心的认可与赞扬,这些都是我追求的人生价值。看着这些一点一滴,我虽然身上略有疲惫,却是满心欢喜。
在生活上,我主动认识更多别的专业的同学,与各种不同的人去打交道可以让自己在看待问题的视野方面有着大的提高,因为每一个不同的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想法,多听取一些不同的想法,自己自然慢慢地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会有着比较大的长进。而且多跟他人交流也可以锻炼自己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没有追求与理想,人便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就缺少了人生航线上的航标,人便会迷失方向,甚至迷失自我,难以到达理想的彼岸,更不会发出自我的光和热。激发出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要成为21世纪的优秀年轻人,便要向中国共产党——这个光荣而伟大的组织去靠拢。我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党组织的激励和指导下,我才会有新的进步,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充分的去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在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后,非常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主人公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更好的实现了人生价值,到晚年回首时,才不会感到自己的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指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之所以提交入党申请书,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在校大学生和共青团员,我明白只有将自己的爱国热情化作行动,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全地贡献给祖国,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紧跟共产党并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坚决贯彻执行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的基本路线,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才能真正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真正谈得上民族和国家的独立。
从今开始,我会以党员的标准,从思想和行动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断的提高自己,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并且分清是非,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抱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不断完善自我。向身边优秀的同志、优秀的党员看齐,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点滴中努力。除了严格要求自己、为他人服务以外,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带动大家来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同时,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先从思想上入党,进而从组织上入党。
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申请人:朱佳敏
2010年9月15日
第三篇:浅析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浅析体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现在社会对提高学生健康的呼吁声越来越大,作为健康三维观之一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被忽略。本文通过分析现代中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在阐述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种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反复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定义表明健康实质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我国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知识和技术,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反方面的水平。新的课程标准也明明确确的提出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光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综合性素质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中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是如何使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融合到社会环境中,使自己的思想、心理、行为符合社会的共同规范,与社会的需要相合拍,使个体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能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文化程度的高低,社会文化是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个体如果对现代社会的社会规范、社会观念等得不到很好的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1、家庭环境因素导致的不足
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自理能力,平时父母的过分呵护、照顾形成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极强的依赖性,表现出极怕吃苦的性格,往往心理上也表现的更为脆弱,承受能力也更低;被娇惯成“小皇帝”、“小公主”的他们习惯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这些都将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障碍。
2、年龄因素导致的不足
初中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尚不具备健全的世界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远远低于成人。这个阶段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美好愿望的憧憬和向往,但是心理准备又不足,他们常常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做事思前顾后忧心重重,从不敢给自己提高的一些目标,从不敢越常规一步,躲避一切可能给自己带来损害的事情,永远地选择“安宁、稳定”;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情绪、情感常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不周密还容易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人和事,有时片面坚持己见,合乎己意的去办,不合乎己意就拒绝或顶牛,有时在某种情境下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勃然大怒甚至拳脚相加,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此外他们在对环境不接受或是原来对环境期望值过高而现实不如人意或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能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或是生活中受到重大挫折,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都会使个人在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提高中学生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与一般文化课相比具有显著地特点,它的课堂情境是以师生的互动方式。在体育教学同学之间的接触比学习生活中其它方面的接触要便利、直截了当,沟通更加畅通,往往在激烈的体育竞赛中会使学生的身体产生的强烈对抗,在集体协作中的默契配合,很容易使学生间在短时间内就打破心理上的障碍,增进感情,巩固了友谊,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也都会得到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条件变化多种多样,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也变化多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更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如果学生能将体育教学中所获得的各种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将会一生受益。
体育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这也使得体育课更有有利于加速个体社会适应。
三、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相互交往建立的。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具有单纯性、规范性、频繁性、直接性等,它有利于有目的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怎样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呢?它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科学的选择具有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增加学生与学生间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具有直言面对他人的胆量。例如,我们在学习弯道加速跑时,可以安排“贴人”游戏(学生围成一个大圆,一人追一人跑,被追者可以到圆上学生的前面进行换人),当有学生被追到时,可以安排被追到者讲一讲自己的人生囧事。
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竞争在体育教学中是无时不存在,有句话说:“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善于利用比赛,创造形成一个良好竞争机制,有意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在课堂上安排的各类比赛或游戏,都要有惩奖分明,让学生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不同后果。例如,在比赛结束后给予胜利队强烈的掌声,给予失败队五个纵跳的惩罚。同时在课堂上也要适时的教育学生胜了要保持,要有自信心和不断的努力的精神,败
了也要拼搏,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懂人生有欢乐也有痛苦,要敢于面对现实,即使失败也不气馁始终保持对光明前途的期翼。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持奋斗到底的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对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协作的快乐,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如安排各类球类比赛,拔河游戏,接力竞赛等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集体力量的强大、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信。此外,教师要及时对团队意识进行渗透,使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学生们知道获胜的重要基础,就是不能忽视同伴之间的团结合作和默契配合,团结合作是取胜的关键。
4.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精神
有位哲人说过“吃苦是成人的门坎”迈过这道门坎,才能尝到承受成熟的果实。如果成长过程中缺了这一课,就容易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中摔跟斗,甚至要用更多的教训“补课”。要想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因势利导,创设情境,从难从严要求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的安排一些环境因素,开展勤苦锻炼利用气候条件、地理因素增加练习的数量和程度等因素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内容安排时有计划安排让学生感觉到苦、累、疼的项目,让他们体验只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顽强勇敢才能获得成功。进而培养他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等精神。
我们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将所获得的能力迁徙到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适应社会,让学生感到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快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少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蒲忠.<<中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的研究与对策>>,<<科技信息>>,2009年第27期,第596-612页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
社会高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大学,有人称他为象牙塔,也有人称他是半个社会。当今大学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我们大学生可以良好的适应社会吗???有些人自我定位不当,以至于毕业数年无法解决就业问题,也有人在大三便接到用人单位聘书,大展才华。大学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是否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此,我们设计了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问卷。本调查该我校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应用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等学院大
一、大
二、大三学生。为此,我们精心选择、恰当编排,制作调查问卷,科学合理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制作详细的数据统计与图表,最后制作调查报告如下:
本问卷第一题为被调查人基本信息,被调查人78%为男生、22%为女生本问卷题型设计有如下特点:第五六九题为单选题(数据附表为饼状图),第二七八题为多选题(数据附表为条形图),第三四题是本问卷适应情况题型设计亮点(连环题),他是被调查人是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本问卷调查大学生对学校和对社会适应情况(就业、择业)。本调查数据分男生、女生分别统计,侧重分析男生女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异同。我将通过题型分类来介绍本次调查结果。
第五题新生进入大学都要面对的问题,触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当今大学生是否应该加入各种组织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男生76%认为应该,24%认为不应该;女生72%认为应该,28%认为不应该。男生女生无太大差异。现在大学各种组织进行的如火如荼。大多数人选择投身其中来锻炼自己,但也有同学认为参加社团组织不会得到应有的锻炼,只是浪费时间。这就反映了大学应着力创建高水平社团组织,同学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组织、积极加入。
第六题贴近大学生活且紧密联系社会。毕业首先面临的是就业,这是我们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社会适应能力最显著的外在表现。而当今大学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呢?男生35%大
一、28%大
二、17%大
三、15%大
四、5%未考虑;女生36%大
一、8%大
二、44%大
三、4%大
四、8%未考虑。如果前两项综合统计:男生有63%在大三之前开始关注,而女生只有44%。这说明男生的社会危机感更强!而女生有接近半数在大三时才开始关注。我们应该主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危机意识(尤其是女生),积极主动的锻炼这方面能力。
第九题是本问卷对社会适应能力最直接的体现,针对性很强。从本题中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当前自我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位。男生24%很好、64%一般、12%不好;女生24%很好、67%一般、9%不好。男生女生基本一致。社会需要的是出类拔萃的人,试想,70%的人都能升入大学,你是大多数人中的一个,可以良好的适应社会,成就自我吗?当今大学生应该及早确立自己个性化发展道路,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24%的人认为自己这方面能力不好,这些人更应该关注与提高,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知道自己的不足固然可贵,更要弥补自己的弱势。
第二题是关于大学生应该培养哪几种能力来适应社会。男生女生都认为学习知识的能力是最基本、最应该具备的能力。其次是社会适应能力,接下来是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这表明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能力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七题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如何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是本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外在表现。男生女生都认为应该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表明当今大学生正在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而不是一味等待。这是值得提倡的!其次,男生选择通过熟人介绍,女生选择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通过熟人介绍利用社会关系也是适应社会的好途径。值得关注的是,信息化的今天,利用互联网来适应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女生在这方面显然有前瞻性!
第三四题是本问卷亮点且调查结果发人深思!在重要场合能不能很好的表现自我?男生66%能、34%不能;女生64%能、36%不能。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基本良好。在选择不能的同学中,女生100%尝试去改变而男生却有16%从未尝试去改变。这说明与男生相比,女生更具积极性、主动性。男生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积极主动付诸实践。
【调查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基本良好。但也凸显了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
【建议】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培养自己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利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等。
第五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
社会高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大学,有人称他为象牙塔,也有人称他是半个社会。当今大学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我们大学生可以良好的适应社会吗???有些人自我定位不当,以至于毕业数年无法解决就业问题,也有人在大三便接到用人单位聘书,大展才华。大学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是否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此,我们设计了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问卷。本调查该我校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应用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等学院大
一、大
二、大三学生。为此,我们精心选择、恰当编排,制作调查问卷,科学合理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制作详细的数据统计与图表,最后制作调查报告如下:
本问卷第一题为被调查人基本信息,被调查人78%为男生、22%为女生本问卷题型设计有如下特点:第五六九题为单选题(数据附表为饼状图),第二七八题为多选题(数据附表为条形图),第三四题是本问卷适应情况题型设计亮点(连环题),他是被调查人是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本问卷调查大学生对学校和对社会适应情况(就业、择业)。本调查数据分男生、女生分别统计,侧重分析男生女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异同。我将通过题型分类来介绍本次调查结果。
第五题新生进入大学都要面对的问题,触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当今大学生是否应该加入各种组织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男生76%认为应该,24%认为不应该;女生72%认为应该,28%认为不应该。男生女生无太大差异。现在大学各种组织进行的如火如荼。大多数人选择投身其中来锻炼自己,但也有同学认为参加社团组织不会得到应有的锻炼,只是浪费时间。这就反映了大学应着力创建高水平社团组织,同学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组织、积极加入。
第六题贴近大学生活且紧密联系社会。毕业首先面临的是就业,这是我们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社会适应能力最显著的外在表现。而当今大学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呢?男生35%大
一、28%大
二、17%大
三、15%大
四、5%未考虑;女生36%大
一、8%大
二、44%大
三、4%大
四、8%未考虑。如果前两项综合统计:男生有63%在大三之前开始关注,而女生只有44%。这说明男生的社会危机感更强!而女生有接近半数在大三时才开始关注。我们应该主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危机意识(尤其是女生),积极主动的锻炼这方面能力。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