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2012年6月29日在复旦大学2012届本(专)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在复旦大学2012届本(专)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不久前2002届的同学组织了毕业十周年的返校活动,在这个活动上,毕业于复旦哲学系的聂小晶(音)校友谈到了学校的一个细节,他说到从复旦大学进来,校门右侧的公告栏里知名的教授和不知名的员工两张讣告紧挨在一起,没有因为生前在复旦的地位高低、贡献大小而有任何的差别,虽然这有些伤感,但令我感动。复旦是我们的家,在人生的任何阶段,直到生命的终点,无论你是杰出或是平凡,复旦都以它的博大和包容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复旦人,这就是复旦精神。
五天前谷超豪先生不幸离开了我们,近年来还有章培恒、朱维铮、金重远、丁淦林、林克、郑祖康等诸位先生也相继离开了我们。还有一些知名的或者不知名复旦的教职员工也离世,尤其是还有学生在复旦学习期间因某种原因不幸地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这一切令人十分伤感,十分悲痛,在今天这个典礼上,我谨代表学校和我们大家向这些杰出的,包括平凡的复旦人表示怀念。
因此我建议大家一起起立,脱帽为这些逝者默哀一分钟。
默哀毕,请坐下。
请原谅我用如此伤感的这段引言来开始我的讲话。
复旦是一所拥有每个时代的大师的学校,老一代大师的离去当然也就意味着新一代大师的成长,我们对他们表示怀念,是因为这些为复旦做过奉献的逝者,使我再一次思考关于杰出、关于成功和平凡的话题。
今天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在2009年的毕业典礼上,来自西班牙的中文系女性留学生高宝乐代表本科毕业生的发言,她的中文非常地棒,讲得更加得好。她说从今以后我们将踏入社会,不知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有一点害怕,如今的社会总显得有那么一些功利,社会逼迫着你去赚钱、升值,做一个成功的人,然而所谓的成功背后有多少人具有真正的快乐?有多少人对失落、悲伤的人怀有怜悯?有多少人懂得去爱别人?有多少人到老年的时候能够对自己的一生所做过的这种选择问心无愧?这一连串问题具有世界性,非常沉重。而今天我们的毕业生仍然需要面对。
说实话我们都渴望成功,渴望杰出,但在当今的社会上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成功者,他们在递给 1
你的名片上印着一箩子的头衔,他们有官场上的,也有商场上的,也有社会上各种组织的,所有这些头衔都代表了这些人在这个社会当中复杂的身份,复杂的社会角色,令你眼花缭乱。他们往往还极具创造性,能够创造性地去适应各种所谓的环境,他们长袖善舞,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呼风唤雨,所向无敌。用最近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话来描述他们工于心计,圆滑世故,一举一动都笼罩着利益的影子,他们把利益当做唯一的驱动,原则、信念都可以为了利益而让路。他们吃透规则,甚至吃透潜规则,善于钻空子,找漏洞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可以称为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是这种人的典型。评论员总结说,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不过是为绝对的利己主义穿上了一件漂亮、合情合理的外衣而已,因此他们在道德上常常会受到谴责,引起争议,但他们也往往获得各种各样丰厚的回报。然而对于这样的成功者,复旦的毕业生你是羡慕还是怨恨?确实成功者都很聪明,甚至聪明得让人眩晕,让人着迷,也让人羡慕。虽然聪明是成为精英的必要素质,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智慧、判断力、同情心,尤其是道德的感召力等等更加重要的品质。没有这些品质的极端聪明往往是精英们走向腐败的根源,并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甚至即便是对这种聪明的羡慕和崇拜,也是极其危险的。
克里斯托弗〃黑明斯最近在一篇精英门的失败这篇文章中警告说,现实具有极其微妙的讽刺意义,当你在这种羡慕当中去追求某种出类拔萃的时候,那么这种聪明的崇拜和羡慕将破坏你宝贵的独立思考。因此这样的羡慕有害无益,毫无价值。当你和这些成功者进行比较的时候,不少的人也会产生怨恨,为什么他们长袖善舞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而我们兢兢业业看来好像就是吃亏了?但许纪霖先生认为,怨恨者的心态也是卑微的,他认为怨恨是源自于你内心无限的欲望,而这种怨恨反过来也会成为他往上爬的最大动力。同时怨恨者又通过从比他低层次的人那里去发泄他们的傲慢,从而获得更多的心理补偿,以抵消在高层次那里所遭遇的屈辱感。怨恨者既蔑视底层的群众,同时又仇视上流社会。可怕的自尊与可怜的自卑奇特地纠结在一起,形成非常扭曲的人格。事实上怨恨已经使得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并一有机会就会发泄自己对更低层人的傲慢,显然这样的人格更不值得复旦的人去追求。因此怨恨也是没有意义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当然要追求成功,我们也要追求卓越,但是我们要追求的是具有精神的卓越和成功。这让我想起18年前中文系的陈思和、哲学系的张汝伦老师等四人,他们写了一组《人文精神寻思录》的文章,寻思就表明似乎我们已经失去了什么,这组文章引发了全国人文学术界对这一话题持续两年多的大讨论。但今天我要提起它是因为18年以后,最近这四位学者再一次就这个话题开展了讨论。问题依旧存在,所不同的只是我们更多的人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意识到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已经导致整个社会的趣味和心态变得日益粗鄙。陈思和老师认为,大学人文学科的任务就是改造人的心灵,让人的良知不断地扩大,让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人性化。同样大学就是应当培养具有社会良知的人,使他们成为社会道德下滑的制约因素,这正是我们实施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在座的学生已经从中获益,那么我将感到非常欣慰。
其实高宝乐同学在2009年的毕业典礼发言当中也谈到,他来复旦听的第一堂课就使他感受到了复旦教师对文学的热情和对人文的关怀,看到了复旦的精神和理想。复旦有许多这样具有感染力的学者,就像一位同学评论的:“复旦有许多老师都是那么的纯粹,纯粹到有点天真。在谈到他们自己专业时眼睛里有掩饰不住的神采,他们坚守着真与善是复旦气质的本原”。我想高宝乐同学就已经感受到了复旦通识教育的魅力,因此高宝乐同学的建议是请大家不要放弃复旦赋予我们的理想和价值观,以后希望大家把这种人文关怀和希望带到社会当中去,并传承下去。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我们将要面对的世界是复杂的,这个世界既有黑暗也有光明,神州号的飞天和蛟龙号的深潜,可以激发我们极大的爱国热情,但官员的贪腐,百姓权利的被侵害,食品安全的危机,就业压力等等又让我们义愤填膺,深感失望,恨不能把所有的丑恶都一并掷出窗外。但是恰如许纪霖先生所言,不要说自己无可奈何,没有选择,不要以环境不好、现实黑暗而原谅自己的怯懦,更不要一边在诅咒黑暗,一边却加入黑暗。我们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这根脆弱的蜡烛即使不能照亮别人,不能照亮周围,但至少它可以照亮你的内心,让自己看得见自己。我想我们许多复旦人确实就是这样在实践着。
谷超豪先生生前曾经有一首诗:“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谷先生的这首诗讲述了一名典型的复旦学者,从最初的学术之气到坚定的学术追求,从有幸登上三尺讲台,到终生视教育为责任和奉献的完整过程。谷先生的人生如此,朱维铮先生、金重远先生等等都是如此,他们被学生所珍爱、所怀念,不仅在于他们学问的高深,更在于
他们崇高的师德。朱维铮先生忍受着肿瘤晚期的剧痛,上完最后一堂基础课,金重远先生把他在复旦最后一刻的日子看作了自己的生日。同学们眼中复旦的博大和包容就是这样一位一位可敬、可亲的老师,用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演绎出来的,复旦精神就是由这样的一代代复旦人所铸就,他们有血有肉,复旦有理想、有追求,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世俗的成功一点也不屑,既不羡慕也不怨恨。
昨天下午在学校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1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优秀党员、援藏多年的钟扬教授,在他的《以生命的高度》为题目的演讲当中,谈到了他在西藏所发现的一种草本植物,它只有数十公分的高度,显然没有高达150米的所谓的美国红杉那样的伟岸,但是它扎根于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高原,它能够经受早晚45度温差的冲击,似乎也找不到其它的媒介为它传送花粉,但它却顽强地开花、结果、繁衍后代,它比美国高大的红杉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力。钟扬教授称之为这种草本植物是生存的先锋者,它为成功作为奠基者,它代表了一种生命的高度,而且是一种生命精神的高度。我想这种精神的高度也是包括钟扬教授在内我们所有复旦人所应该具有的生命精神的高度,有了这种高度,它足以抵抗任何的无论是精致的还是原始的极端利己主义的各种诱惑。
许多校友都曾经讲述过这样的感受,当你离开复旦才知道复旦的真正意义,当你离开复旦才会更深地知道,复旦的信仰是什么。今天你们身穿学士袍坐在这里,今天经过了拨穗,你们毕业了。你们今天可能还没有太多的时间静下来想想复旦的意义,但我相信你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会深刻地体验到复旦所给你的东西,复旦的真正意义所在。你们对自由的校园生活的留恋,对师生之情、同学友谊的怀念,对人生未来的焦虑和憧憬,其实这都一遍一遍地在提醒着你们,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职场,你们都将经历与过去十多年单纯的学习生涯所不同的生活阶段,你们即将走入社会。我希望就像有些校友说的,复旦的学生不管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很容易互相认出来。因为复旦人身上拥有的理想主义的情怀,它不仅能够激励自己,不仅能够让复旦人互相吸引,也能够感染我们周围的所有的人。复旦人从而能够保持一份淡定和清醒,尽管有人认为这份淡定和清醒常常显得不那么合时宜,但这大概就是复旦和所有其他人不同的地方,而且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地方。
所以我想总结我们复旦培养的学子,不仅仅不是匠人,更绝对不应该是人们所批评的“精致的利己主
义者”。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此举行毕业典礼,为今年的毕业季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之前整整的一个月时间,你们已经各显才智,广泛参与,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驱散了离别前的愁绪。请大家继续保持这样的一种对生活的热情,爱自己也爱他人,爱家庭也爱社会,爱复旦更爱国家,努力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带着饱满的精神,充满信心地迎接新的未来!
大概两周前的今天,我在中午饭后回到办公室的路上,遇到了几位在校园拍照留念的毕业生同学,他们亲切地让我跟他们合影,我非常高兴地同他们进行合影。拍完照之后,我与他们挥手告别之际,其中一位同学突然大声对我喊道:“杨校长,我们一定会为复旦增光添彩!”作为校长我格外能够感受到那声响彻心扉的呼喊是发自同学们的内心的,是他们毕业前对他们深爱的精神家园的庄严承诺,使我整个下午都在回味,都沉浸在一种愉悦的、难以言表的心情当中。在此我也借此同学之言和大家共勉,我们一定会为复旦增光添彩!
谢谢大家。
第二篇: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典礼演讲稿2009
各位2009届的同学们,你们好!
我想先擦去眼角的一些泪花,否则我恐怕看不清楚我的稿子。
4年以前,你们来到复旦,和所有的复旦人一起享受复旦的百年庆典。那时候,你们作为最年轻的复旦人,积极忙碌在校庆的各项活动中。和以往历届的学生相比,甚至是和以后若干年的各届学生相比,你们在复旦的生涯有着一个不同凡响的开端。
4年以前,同样在这个体育馆,我们举行开学典礼。4年以后,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将离开复旦,或者说暂时离开。你们是我就任校长以来送走的第一批毕业生,我既为你们感到高兴,内心也充满了遗憾。这半年来,除了一次面向学生的公开演讲外,单独和毕业生的交流只有两次,一次是“我为母校献„金点子‟”座谈会,一次和去国外留学的毕业生代表的交流。我希望和大家的交流能够更多些,更深入些,更广泛些,也更生动随意些。
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最想和大家交流的是有关通识教育的话题。4年前你们来到复旦,我们一起见证了复旦学院的成立。根据我们对人才培养的理解,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书院的制度,鼓励有不同兴趣、专长、天赋及学科背景、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朝夕相处,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同时透过复旦学院这一平台,我们不断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其目的是希望复旦的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知识的统一和差别,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完整的人格。
4年后我们来评价第一届复旦学院的学生和以往的学生有什么不同。他们告诉我,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首先是你们有更多的朋友,除了本专业的同学外,许多同学和第一年在复旦学院认识的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一笔不小的人生财富。前两天我去看毕业墙,我看到上面除了在醒目的地方写着“天黑请闭眼”之外,许多学生都在自己的名字后面注上自己在复旦学院时班级的名字。第二,你们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独立而张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充满热情,并积极投身其中,为其付出不懈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组织能力也很强。只是也很难听取辅导员和老师的批评意见。
如果仅仅是这些,那么离我们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客观地说,我们推进通识教育,确实面临各种各样的障碍,受到中国整体教育方式片面性和社会大环境的功利化倾向的影响,但更主要的问题来自于学校自身理念认识上的模糊和分歧,体制机制的制约和师资资源准备上的不足。我们经常说要通过推进通识教育,高
扬复旦的精神,努力改变本科教育狭窄的现状,扭转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进而抵制社会普遍的功利心理,这是复旦的理想主义,是复旦的社会责任。
我们坚持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决心和勇气,但我们也决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你们是第一届复旦学院的学生,体会很深。有的同学反映,在复旦第一年的生活就是被各种活动折腾,到毕业的时候调侃说,被折腾也是成长的一部分;也有同学说,复旦学院“散养”这一年,少了点指引,多了点诱惑到毕业时,你们也调侃说“散养”才导致了个性的独立和张扬。当然,你们发现,这几年我们一直在不断改进,我们建立了六大板块的核心课程,并且不断充实内容,不断加以规范。但依然存在核心课程内涵不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
复旦的通识教育,应该同时传递科学和人文的精神。显然,通识教育不是娱乐版的知识普及教育,把各种各样的知识给学生一点,不叫通识教育;同时,通识教育也不仅仅是人文精神教育,还有科学精神。希望我们复旦的毕业生怀着理想之心,带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走上社会,保持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不断增强对生命的感悟力。叶应该耸向云天,根却要扎在大地。我们的通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尊重理想、尊重科学,善于探究,追求真理。
复旦的通识教育,应该展示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展示出独特的智慧光芒。通识教育要告诉学生主导未来世界的文化是什么,然后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纷杂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特的个性,同时在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过程中,养成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和以往的学生相比,你们这一届的学生有着更多的出国交流的机会,统计显示有15.0%的学生先后参加过出国出境的交流项目。我们将尽学校最大的力量让学生有更多海外交流的机会。
复旦的通识教育,应该充分展现学术的魅力。通识教育的课程不是根据知识的类别来设置的,它关注的是当代社会与人类的发展问题。我们要求复旦的学生要“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百姓疾苦”,既然有这样的培养要求,那么我们的课程就要展现这些基本的问题,哪些是涉及人类命运的根本问题,环境、资源、文化的保存等等;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科学技术、文明冲突、组织形态等等;还有现实的问题、百姓的诉求和我们能够提供的帮助等等。很难想象,这些课程背后没有专业思维的支撑,没有我们最新的科研成果、学术见解的支持。通识教育有责任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训练,赋予大脑逻辑、推理、论证等复杂的能力,理解不同学术专业思维的不同,不同的复杂程度,不同的潜力,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一个调查显示,我们09届的毕业生,有近90%的人感到为了理想而奋斗是快乐而有价值的。我想,这种快乐不仅在于我们能够怀着理想走上社会,更有赖于我们在大学四年所作的知识的准备,学术的训练,独立判断和创造的能力。我知道,因为全球经济不景气,毕业班的学生感受到了就业的巨大压力,也再一次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感受到了抉择的痛苦。很不幸,这一抉择必须你自己来作出。父母、同学和师长,都不能替代你去判断,去决断。今天,在这么一个炎热的天气里,我穿着这身华丽的袍子,站在这里冒充“无所不知的校长”,也不能代替你们抉择。我只能告诉大家,如果没有理想,生活的一切都会是苦的。我年轻的时候下乡六年,在农村做过五年赤脚医生,过得苦而快乐,因为我有理想。理想主义就是我们深藏于心灵深处的精神源泉,它不断地支持我们在现实世界里生活,在受到俗事纷扰的时候,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滋养生息,重新出发。最后,请允许我引用毕业墙上的文字来作为结束:毕业万岁,青春万岁,梦想万岁,友谊万岁!我自己再加一句,复旦万岁!
第三篇:杨玉良 复旦大学校长、教授
杨玉良 复旦大学校长、教授---大学不能没有“精神围墙”
核心观点
大学要在“坚守”和“创造”之间维持一种张力。一味保守而偏至复古固然不行,但忘记传统而完全流俗,也就是放弃了责任。只有把“坚守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方能构成“大学之魂”
夏天来了,一批大学生将告别校园,一批新生又将走进大学。大学及大学的精神,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幸运儿”。
近些年来,大家都在讲大学改革,这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对大学精神的回归,同样不可忽视。曾经有个说法,要把大学的围墙拆掉。但我觉得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也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
大学担负着积淀与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任务。这个任务决定了大学是非常特殊的组织机构,和政府或企业都不一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有人提出大学校长要“经营”大学,结果遭到普遍反对。因为强调“经营”,就有把大学当作公司来进行商业运作之嫌。如果把大学看成公司,就会忽视了她在知识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方面的功能。
同时,大学也是民族性极强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国内有人认为,应该把国外一流大学当作我们的参照物。这在总体上是正确的,但绝不能简单地把国外的一流大学当作我们办学的模板,因为这就忽视了大学的民族性特征。比如说,如果要论科研成果、诺贝尔奖等“硬指标”的话,也许北大还算不上世界一流的大学。但如果看一所大学在她的民族文化以及在国家转型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话,那么全世界可能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北大、复旦等国内一流大学这样,曾起到过那么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特殊性还在于她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大学所要做的就是把思想和文化系统化、规范化,将其转变为课程,把它传授给学生,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所有文明、精神进行传递。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就曾说过:“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一个人的精神却更加重要。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指出:“任何大学都是遗传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促进大学改变的外部力量,“遗传”则是大学对自身道德与文化的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保守”的。这个“保守”有“坚守”之意,是要坚守道德、坚守学术。也正是大学的“保守性”,要求她在不脱离现实的同时,又与世风俗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远离尘嚣,保持一份宁静和清醒。这些年大学有不少失范的地方,根本原因就在于丧失了宁静与清醒,丧失了“精神围墙”。
大学要在“坚守”和“创造”之间维持一种张力。一味保守而偏至复古固然不行,但忘记传统而完全流俗,也就是放弃了责任。只有把“坚守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方能构成“大学之魂”。
第四篇: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201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201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让我们的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附照片)
1818年10月22日,黑格尔在受聘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职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世界的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服务于外界,而不往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当中。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的心灵。
尽管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但我感觉,他的讲话更适合于我们现在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时代正在发生着急速的变化。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心,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这是我强调的心灵育人。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
我相信各位同学现在的情感都非常复杂,其中既有别离的伤感,也有依依不舍的眷恋。当然,我相信更多的是大家对未来的憧憬。这就是毕业典礼上所特有的难以言表的一种滋味。
此时此刻,我不想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流行的词汇来修饰我的讲话。因为它们既不能让你们对我增加一分尊敬,也不能增加一分亲切,更加不能使我变得跟你们一样年轻。我想,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可以互相沟通的心灵。
苏格拉底在雅典准备接受死刑之前,不忘告诫人们:“有一个真理我没有时间来给你们阐述。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们,没有经过反省和检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我相信许多学生最近都在反省自己四年的人生。我不知道是否有同学在检查、反省的时候,感到自己在这四年当中虚度了光阴。但是,即便你感到虚度光阴,也不用过分伤感,因为哲学家卢梭曾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的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在希腊语当中,“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因此,你只要在这四年当中体验了、思考了,那么你的心智已经得到了自由发展,你仍然是向着智慧的方向在努力地前进。在复旦,我们并不怕你们虚度光阴,而是担心你们被迫误用光阴而远离智慧。
无论你们当初进入复旦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现在更需要反省的是复旦在这四年中给了你们什么,你们从复旦还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本质。
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A.N.Whi tehead)说过,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的笔记,忘记了为考试所牢记、所背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才能真正被称之为是教育的。对于复旦,我们认为这剩下的东西应该是一颗自由而年轻、真诚而脱俗的心灵。
我在这里严肃地讲讲心灵。因为心灵的严肃和丰富是一切行为之源。1818年10月22日,黑格尔在受聘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职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世界的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服务于外界,而不往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当中。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的心灵。
尽管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但我感觉,他的讲话更适合于我们现在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时代正在发生着急速的变化。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心,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这是我强调的心灵育人。
复旦的心灵在哪里?有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我们中文系的朱东润老师在他的自传中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他给学生讲《诗经》,讲到《诗经·采薇》的时候,有学生就站起来大胆地质疑书本上的解释,问题正中要害。这位学生就是章培恒先生。
朱东润老师已经过世多年了,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他的著作、文章甚至题词中,感受到他在学术上的创新,这就是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非常遗憾,如今连他的学生章培恒先生也已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从章培恒先生的作品中得到启迪和滋养。我们可以从那些亲切隽永的小故事中感受到前辈的心灵,并由此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在课堂上,你们聆听着名师们的侃侃而谈;在图书馆,你们领略着学术大师的风采;在茶余饭后,你们谈论着学校的轶事趣闻。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复旦心灵所在,当然也在你们身上进一步延伸。
大学的根本就是学术。在大学的运行当中,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应该围绕着学术开展,也就是学术优先的原则。所谓学术,就是研究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所大学的根本。对大学的爱心,则应该是渗透在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全心投入,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真心关怀,以及我们每一位复旦学子在社会上的一言一行,都将体现我们对复旦的真心。
我昨天晚上在写发言稿的时候,听说了一件令复旦人感到羞愧、感到伤感的事情,它让我几乎彻夜难眠。请原谅我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来谈论一个不怎么愉快的事情。但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如果我今天在这里不谈,那么前面的话全都是废话。
事情是这样的:某学院的一位女学生今年拍毕业照时,因为帽子掉下来,她回头去捡帽子,但这个时候摄影师的快门按下了,照片当中就没有这位同学的脸。摄影师当场就补拍了照片。但是昨天,她拿到的却是那张没有她的毕业照。所有在场的同学都可以理解她的心情。她希望重印那张重拍的照片,并发给同学。遗憾的是,有人说这不是学院的责任,学院没有必要管,应该让学生自己和照相馆交涉,甚至还有人认为她小题大作。这位女生只能沮丧地要求班上的另外一个同学给全班的同学发短信,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一起分担重印的费用。
我不知道在座各位听到这个故事,是感到羞愧还是感到什么。至少我作为校长,是感到羞愧的。我为此十分难过,而且也感到痛苦。学生低头捡帽子难道错了吗?希望自己的同学们所拿到的照片上有她自己,是小题大作吗?试想,照片上缺的不是这位学生,而是我们某位学院的院长或者书记,又会怎么样?
我不得不把我前面说过的一句话再重复一遍: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无法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我唯一能做的,是代表学校向那位女同学表示道歉。
这些现象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怎样才能让复旦的追求真正成为现实,让我们不够完美的地方变得更加完美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我们所有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能够受到真正的尊重和尊敬;只要让我们每一位学生,包括刚才我提到的那位女同学都能受到真诚的关注和呵护;我们的师生都能够为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对学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复旦,才会吸引更多的心灵。即使你离开了它,你也将对它永远眷恋,它将成为你毕生的精神家园。
100年前,有两位复旦的同班同学留学归来,他们可能比我们在座的还要更小一点。100年后,作为中国的人文和科学的代表,他们的学术成就令人景仰,而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世人传颂。其中之一就是陈寅恪先生,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言说成为温家宝总理一生所崇尚的格言。他还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另一位是竺可桢先生。他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该随波逐流。”无论同学们从事何种职业,你们都不是一部适应社会的机器,而是引领社会、改造社会的创造性人物。
让我们相互勉励,守护好我们自己美丽的心灵,守护好我们复旦大学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
第五篇: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 2012年9月7日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学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杨玉良发表了一场重要演讲,演讲的主题为“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强调每一位大学生不应该忽视永恒的常识。
一、大学是什么?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但是每个人理解不同,很多人会产生一些糊涂思想。这里引用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的话“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这让我们清楚明白的了解到大学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所”,而是集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场所。
那么在坐的学生们又为何会选择上大学呢?又为何会选择上复旦呢?很多学生就会解释说只要自己自身、家庭条件能够允许那么上大学就是一件十分自然事情,另外高考成绩能够达标那么报考复旦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说起为什么那么多数家长还学生都会认为要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得到好的福利待遇那么就必须要拿一个好的文凭。
其实如果早在二三十年代如果你只是为了升官发财才来到复旦上学那你是会受到鄙视的。我们的前辈所构造出的复旦大学是为我们提供好的学习机会,为我们创造未来的杰出机构。所以杨玉良校长提醒在座的大学生们不要把大学当做是贩卖证书的机关,要把它当做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要能够自主的研究学问。也不要过早的加入社会的竞争,以避免因为对比而影响自我评定,要建立足够的自信心,理性的完善自己。
二、大学里的学习
对于大学生在大学里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很多学生认为就是进入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学习自己专业的课程,其实这样做对教育是十分不利的。理科学生势必放弃对哲学与文学的爱好,使他们失去了这方面的造诣机会。而另一方面,文科学生因为想回避复杂事物,就变得讨厌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所以学习就一定要打破不同知识领域学生间的障碍。复旦的本科教育贯彻了“通识教育”的理念,这些将是复旦实现这一理念的最终目标。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志向,要试着去改变些什么,应该具备极高的天分和潜能。
三、大学生的生存与生活
大学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学生每天都会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复旦在早年就提倡用“学生自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遵守校纪、校规。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过:“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生的学问,将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终生的学问始于学校,终于社会。”我们应该始终坚信的是在几年之后,不管你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们通过复旦的培训将具备更合理的知识结构,更理性的头脑,更勇敢的行动和更完美的人格。这是证明复旦和你们自己的时刻,如果你们没有做到那么就是你们还不够努力,或者说复旦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杨玉良校长结束了他完整的演讲,并感谢所有的学生们能够相信复旦,将自己的人生起点交在复旦手中,学生们选择复旦同时也使得复旦精髓不断延续下去。在听众席中也不乏很
[1]多其他学校的学生,他们在重庆大学就业信息网上得知杨玉良校长的演讲讯息,并第一时
间赶到演讲现场,他们认为复旦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