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发展中医药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大力发展中医药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3月15日,新华社授权发布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1年国家将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3月15日,新华社授权发布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1年国家将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报告在“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
报告指出,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
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
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今年要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
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推进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和救治保障试点。认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二篇:畜牧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汇报材料
畜牧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汇报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为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各地以政策落实为抓手,把政策落实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周密部署,认真抓好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现将政策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策落实情况
我省高度重视畜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认真开展政策落实督导,确保政策及时落实到位。
1、关于能繁母猪饲养补贴政策
我省在2008年9月拟定了能繁母猪补贴实施办法,规定了补贴对象、原则和标准、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的核实、补贴资金的发放与工作要求等。按照每头100元的补贴标准,中央财政承担60%、省级财政承担20%、县级财政承担20%。11月,在中央资金还未拨付我省财政时,我省就下发文件,要求各地抓紧组织开展能繁母猪登记核查工作,对全省能繁母猪数进行摸底,11月底完成了对能繁母猪数量的复核和公示工作。经省农业厅、财政厅汇总审核各地上报的能繁母猪数,2008年全省共登记能繁母猪数172.2万头,比去年增加25.98%。12月,中央财政补贴资金与省级配套资金全部到位,已全部发放。补贴的实施保护了养殖户的利益,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尤其在生猪价格回落时期,有助于稳定养殖户的情绪,增强养殖户的信心,切实保护能繁母猪生产能力,促进我省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2、关于生猪和奶牛良种补贴政策
根据农业部统一部署,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继续在我省东乡县、上高县、高安市、南昌县、樟树市、余江县、袁州区7个县(市、区)实施,补贴能繁母猪30万头,补贴金额1200万元。项目下达后,我省专门组织召开了生猪良种补贴工作布置会,专题布置此项工作。为确保项目严格按照农业部的总体要求,有序有效地开展和实施,我省结合各项目县实施方案,制定了《2008年江西省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统一规范了项目种公猪精液采购合同;印制了生猪良种补贴精液生产、发放、配种档案及生猪良种补贴母猪基本情况登记卡、生猪良种补贴专台帐等表格。各县(市、区)畜牧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广泛宣传;通过政府采购程序,与35家供精单位签订了供精合同,1230头种公猪参与供精;加强了对人工授精员和母猪饲养户的培训,结合项目推动生猪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截至2008年12月31日止,我省已全面完成了项目任务。7个项目县(市、区)共发放项目精液120万瓶(支),配种母猪30万头;受胎母猪27.83万头,平均受胎率达92.78%。
奶牛良种补贴项目2008年全面铺开,全省62个县(市、区)共计2.5万头荷斯坦奶牛享受了冻精补贴,覆盖率达到100%,补贴冻精数量5万支,补贴金额75万元。我省按照农业部、财政部的有关要求,通过招标采购,选择北京奶牛中心和江西省种公牛站两家作为供精单位,12头种公牛作为供精种公牛。全省各地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发放优质项目冻精4.52万支,完成奶牛配种2.26万头,占任务数的90.4%,受胎牛1.98万头,受胎率平均为87.86%。配种母牛及犊牛的耳标佩戴率达80%以上。
3、关于生猪和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扶持政策
按照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申报要求,结合我省生猪生产实际,2007年和2008年分别遴选了194个和182个生猪养殖场(小区)实施标准化改造,中央投资每年8800万元。2007年实施的基本完成,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示范场,2008年安排的养殖场正在抓紧实施,大部分场已先启用自筹资金开工建设。今年根据农业部有关通知精神,认真组织全省各地组织储备项目申报,提出了储备原则和要求,明确了申报条件,目前各地正在抓紧组织申报,认真审核把关,近日将上报省农业厅和发改委审定。
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在2008年10月,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标准和建设内容,并制定了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范和验收评分标准。全省有90个万羽以上蛋鸡场进行了改造,目前验收工作已全部完成。
4、关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6459万元,对我省南昌县、新建县、东乡县、新干县、高安市、樟树市、上高县、袁州区等原有8个生猪调出大县及新增的进贤县、丰城市、南康市、余江县等4个县共12个生猪调出大县实施奖励。各项目县按照部里和省里的有关文件要求,合理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按照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资金使用方案的批复,修订和完善实施方案,制定了具体项目建设方案和工作操作方案,安排4312万元用于23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场、20个生态养猪小区、4个生猪良种繁育场、2个健康养猪示范园及4户养猪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引进种猪1.762万头补助622万元,生猪贷款贴息补助396万元,防疫技术服务补助621万元,完善16个猪人工授精站(点)建设补助188万元,生猪生产动态监测补助34.4万元,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助222.6万元及生猪外销奖励、消毒检疫、生产流通环节购置设备等补贴63万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生猪饲养水平和良种化水平大幅提升,生猪养殖场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猪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5、关于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政策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认真总结2007年、2008年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的经验,全力推进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养殖业风险保障体系。2009年1月1日到3月4日,新增参保能繁母猪14.78万头,全省参保母猪达到145.86万头,占全省能繁母猪的84.2%;共计理赔1.42万头,获得能繁母猪赔款金额1218.7万元。奶牛保险工作顺利开展,已有4个市的3793头奶牛参保,共计理赔88头,赔款43.59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全省各地在落实国家扶持畜牧业生产发展政策比较到位,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工作层面的问题、也有政策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少工作经费。畜牧业扶持政策出台后,对促进我省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落实过程中,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和经费开支,使原本就困难的基层畜牧兽医部门更是抓襟见肘。由于缺少工作经费,也一定程度影响到政策执行力度和增加了落实的难度。二是部分政策在操作上有待完善。许多扶持政策制定出台较快、研究方案时间较急、落实抓得较紧,部分政策在操作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能繁母猪补贴,中央财政按各省上年末能繁母猪统计数量拨付资金,将给补贴资金的发放带来缺口;生猪调出大县由中央确定到县,不能充分发挥奖励资金效果;申报项目牵扯多部门时,易造成相互扯皮,只争权利,不担义务的现象。三是畜牧业信贷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落实到位。金融部门至今也没有制定一个合理的办法,多数县(市、区)财政没有安排贴息贷款,贷款难仍然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四是基础工作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策落实。部分县市基层畜牧兽医队伍比较薄弱,统计信息等基础工作落后,一些县“情况不明、底数不清”,降低了政策落实的工作效率。五是部分项目建设效果有待提高。在个别项目建设上,存在着重申报轻管理、前期工作不扎实、不按基建项目程序操作、财务管理不规范、配套资金落实不理想等问题,影响了项目建设效果和建成后的正常运行。
三、主要措施
畜牧业扶持政策数量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对广大畜牧业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按照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具体要求和统一部署,加强部门协调,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扎扎实实推进,保证各项扶持政策顺利落实。
(一)广泛宣传,使扶持政策入场入户
一是通过大众媒体广泛宣传。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平台,对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政策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和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等扶持政策。同时,各地将省里制定的补贴标准、有关项目申报条件、良种补贴的精液价格、奖励资金安排等等,通过媒体或公告,告知广大养殖户。
二是通过中介组织等开展民间宣传。畜牧业扶持政策出台后,省养猪行业协会、省奶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多次召开落实扶持政策的座谈会,及时研究落实措施,并利用会刊全方位向全省广大会员宣传。各市、县(区)还利用协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使政策信息及时地传到各养殖户。
三是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政策宣传。我省通过积极开展“千名畜牧科技人员进场入户”活动,组织畜牧科技人员与养殖场户进行一对一的对接,在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等活动时,也送政策下乡、送政策入户,广泛宣讲国家扶持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为落实国家政策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发挥了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建立工作机制,确保政策规范运行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加大了与财政、发改、保监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建立部门间既分工又合作的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有效避免推诿拖延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严格执行既定的工作方案。针对每项政策不同的内容和要求,省里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在各种办法和政策的实施中,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按照明确的适应对象、补贴标准、资金管理要求,以及有关项目的申报程序和申报条件,严格执行既定的工作方案,保障各项政策切实落实。
三是做好政策落实的前期工作,确保政策的时效性。我省十分重视各项政策落实的时效性,把到位时间和取得效果作为衡量我省政策落实的重要指标。如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在中央资金未下达前就开展了能繁母猪登记造册工作,做到底数清查,为政策及时到位,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政策效果
一是将政策落实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把能繁母猪补贴与保险、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落实与推动动物标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将母猪登记造册后加施标识,确保不遗漏、不虚报,做到有据可查。
二是组织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实施。在制定管理和方案的同时,还针对奖励资金的使用进行了监督管理,及时整改纠正,对挤占、挪用、截留奖励资金的奖励大县进行限期整改,并将继续对奖励大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奖励资金安全、合规、有效使用,发挥奖励资金政策效果。
三是以良种补贴促进人工授精站建设。各县以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为契机,加强了猪人工授精站和服务网点建设,引进更新原种公猪,逐步建立猪人工授精服务网络。省畜牧兽医局制定了《生猪良种补贴供精单位、服务网点和入选种公猪管理办法》,规定了入选的条件和标准。要求各县供精单位与种猪场分开,独立选址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添加仪器设备,淘汰更新一批种公猪,满足良种补贴数量和质量的需要。一批新的猪人工授精站正在规划建设,种公猪质量和供精能力有望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提高。
(四)加强督促检查,各项政策及时到位
我省在执行过程中,做到精心部署、强化督查、狠抓落实、突出效果。
一是坚持上级部门督查与省里督查相结合。省农业厅多次派出督导组深入全省各地进行督查,每次督查都制定了详细的督查方案、督查目标和督查重点,并提出了具体督查要求。同时,坚持督查与自查相结合,要求各地结合上级部门每一次督查,开展自查,对本地政策落实进行总结,查找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二是注重督查实效。督查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做到有针对性,根据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坚持单项督查和综合督查相结合,突出督查成效。每次督查都将提出具体要求,明确督查内容、督查方式、督查要求,督查过程遇到问题时,研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和时间,及时纠偏。
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在制定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中,我省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涉及到资金补贴、项目遴选等方面的要求公示,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省畜牧兽医局在网上公布了举报电话,并纳入了全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支线电话,省里将对政策落实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对投诉举报均督促市、县(区)进行妥善处理,对问题严重的,省里派出专门人员深入实地了解情况,提出处理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三篇:关于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扶持文化产业
关于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扶持文化产业
推进信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提案
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优势,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发展潜力大,被誉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信阳经济新的增长点。信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物产丰富,资源充沛。有五千年的历史的信阳,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信阳是中国汉姓的姓氏之根;信阳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信阳具有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信阳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文化产业,别人无法复制和模仿,加上信阳独特的自然景观,从而在河南旅游市场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是信阳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有利条件。如何开拓新思路保护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具有信阳特色的文化产业,让文化走进生活,让民俗得以流传、让文化改变城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年年有发展,年年有进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市三个文明建设起了明显作用。但由于起步较晚,先天不足,与上级有关要求,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少
问题。具体表现为:
1、认识不到位。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还把发展思路定在原有的文化圈子内,没有像科技产业那样主动地与其他产业结合,并提供文化支持,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形态,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认识不到位影响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使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2、人才较缺乏。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各产业发展缺少专业人才,很多文化干部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懂纯文化生产,而不懂市场性的产业化生产,从而使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3、规模未形成。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一是文化产业缺乏整体布局,品牌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点多、面广、规模小、档次低、形式单
一、设施落后。二是文化产业自身没有发展目标,没有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4、创新力不足。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5、体制机制不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尚未完善。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壮大,如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文化产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机制尚未成熟。有些文化产品因为种种因素,难以与市场接轨。
6、对文化产业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自2005年
河南省出台了《河南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以来,省内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和出台了若干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内容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等多方面的优惠措施。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又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更好的支持试验区的发展建设,省政府又针对此改革举措,于2009年7月出台了《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和省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我市对国家和河南省出台的关于文化产业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没有制定信阳市文化产业的配套政策。
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信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建议:
一、对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重点对土地、规划、建设等手续从快从简办理。
二、从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
三、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集中力量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战略,协助文化产业企业培养文化产业所需人才。
第四篇:2012年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2012年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1、农作物良种补贴:全县农作物补贴面积为30.952 万亩,补贴资金446.03 万元。其中:水稻良种补贴 26.502 万亩,补贴资金397.53 万元;玉米补贴3.65 万亩,补贴资金36.5 万元;棉花补贴 0.8万亩,补贴资金 12 万元,补贴资金由各乡镇财政部门通过“一折通”直接兑现到农户。
2、农机购置补贴:2012年省州下达我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40万元,兑现农户补贴资金727.1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647.1万元,省级补贴资金80万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8220台,受益农户7513户
黑珍珠 10:00:19
第五篇:促进就业和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工作汇报
促进就业和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工作汇报
去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区政府把就业工作作为全区的重要民生工程,纳入了科学发展观考核内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百姓、保障民生”的工作理念,开拓奋进,科学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工作。去年以来,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2995人,困难群体就业212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867人。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高效跨越发展。我局先后荣获全省人社系统优秀服务窗口、全省就业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我区被省政府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先进区。今年7月,省人社厅副厅长李柏平、厅长韩金峰先后来我区视察,对我区的就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一、加强领导,严格考核,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在每年年初的全区人社工作会议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出席会议做主要讲话,区政府与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签订人社工作目标责任书,将目标分解到各乡镇办事处和区直有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严格奖惩追究。同时,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牡丹区就业和社会保障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对考核荣获一、二、三等奖的乡镇办事处给予表彰奖励;完不成任务的取消综合奖受奖资格。区人社部门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定期通报,形成了科学、高效的人社工作机制。
二、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就业服务,统筹推进各类群体就业再就业
(一)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一是积极落实财政补贴政策。去年以来,上级及区财政安排就业资金1143万元,已落实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性支出874万元。
二是落实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对持 《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的,按规定落实了税费减免政策。将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范围,简化贷款手续,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对微利项目实行财政全额贴息。去年以来,我区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0余万元,贷款回收率达到100%。在全省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会议上,我区做了典型发言。
(二)统筹推进各类群体就业。一是积极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随着高新区企业蓬勃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大幅增加,部分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的矛盾日益显现。为此,我们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时召开高新区企业用工座谈会,并深入部分企业开展用工调研,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并与一线工人和班组长座谈,详实掌握企业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指导企业加强人文关怀,稳定职工队伍;同时,通过举办周三招聘会、高新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等活动,积极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二是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注重加强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区21个乡镇办事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由区人社局垂直管理,在每个乡镇办事处建设了高标准的基层人社服务平台,基本达到了“三室一厅”(即档案室、调解室、所长室,服务大厅);117个社区全部成立了人社工作站,552个行政村每村聘用一名协理员,基层人社工作人员达到772人,为城乡居民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三是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组织188名高校毕业生到睿鹰集团、天时钢结构等示范见习基地就业见习;全面实施基层项目计划,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12人。今年6月,我区专门从退伍回乡的大学生中为区武装部招录10名专武干部,到乡镇办事处任职。去年我区报到的大学生2413人,通过春季就业招聘会、就业创业培训、就业见习、公开招聘等渠道,已实现就业2329人。
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每年初举办“春风行动大型就业招聘会”,1.4万余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注重靠推动大项目建设促进就业,竣工投产的步长丹红注射液、立海润制药、镁合金、大树食品等大项目吸纳就业3500多人,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6000多人。指导社区积极开展失业调查、就业援助活动,多渠道开发服务性和公益性岗位,努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各社区已建立服务实体125个,从事物业管理、保洁保绿、家政服务的失业人员等劳动者达8700多人。南城马堤口社区、西城南华社区等被授予“山东省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积极收集用工信息充实“96591”就业服务热线和牡丹区就业网站,促进就业1600多人。
五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区将社会职业中介机构纳入区人力资源市场集中管理,并在各乡镇办事处和行政村配备专兼职劳务信息员,形成了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乡镇办事处为依托、社会职介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网络。组织人员到北京、天津、苏州、青岛等地,积极与当地人社部门洽谈对接,签订劳务“订单”,组织农民工转移就业,着力打造牡丹电子、牡丹药工两大劳务品牌,努力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品牌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在天津、北京等地成立劳务派遣、代理公司,全区劳务派遣和劳务代理1.2万人,9000多人参加了我区的工伤、养老和医疗保险。目前,全区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20余万人,年劳务收入22亿元。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完善就业培训管理制度。区人社、财政部门联合印发了《牡丹区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实施方案》,建立了培训报名管理制度、定点培训机构认证制度、培训资金拨付使用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我们加强技能培训开班审核和教学监管,及时组织结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二是加强培训机构建设。我区6所定点培训机构拥有教学场地1.9万平方米,专兼职教师223人,开设了机电、仪表、焊接、数控车床、微机、面点、汽车驾驶等20多个专业,严格按照审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实行不定期抽查和检查评估等形式,规范办学行为,确保培训质量。
三是强化技能培训质量。各定点培训机构坚持贴近市场、服务就业的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强化技能训练,培训期限长短结合,培训层次以初、中级技能为主,采取定单培训、岗前培训、校企合作等形式,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去年以来,区技工学校招生2350人,招生量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名列第一;培训失业人员、农民工6200多人次,成功晋升为高级技工学校。同时,我区筹资100多万元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基地,针对失业人员年龄偏大、就业技能差的实际,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并针对菏泽高新区企业用工需求,为华宏制衣、华英食品等企业定向培训员工2744人,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
(四)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积极开展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区政府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全面落实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区行政服务大厅进驻36个部门、受理223项事务,对创业人员从创业培训、金融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去年顺利通过了省级创城中期评估验收,经验在全市推广。二是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指导。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大力开展“创办你的企业”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加强创业指导服务,成立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配备4名专职工作人员,组建由42名专家、教授和企业家组成的“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为创业者提供有关创业政策扶持服务。去年以来,开展创业培训892人,培训后实现成功创业536人,带动就业2785人。
三是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在菏泽中原商城高标准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房租补贴、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现已入驻大学生创业企业92户,带动就业650余人,年营业收入5000余万元;在三信107家连锁店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两年累计举办创业培训班36期,培训创业者960人,实现成功创业650人,开办加盟店120余家,吸纳就业1800余人。日前,我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省人社厅确定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四是加强就业政策宣传。我们通过新闻媒体、劳动就业网站、制作就业专题片、举办就业宣传月等形式,营造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我区就业工作先后三次在《山东新闻联播》、七次在《菏泽新闻》节目中播出,市、区电视台分别制作播出了牡丹区就业专题片和创业专题片,广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共同做好就业工作。先后被中国就业促进会、省人社厅表彰为就业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我们的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一线工人缺乏,与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创业群体多,创业孵化基地容量有限,孵化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大;就业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下步措施及建议
一是多渠道扩大就业。发挥好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连接省市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提高区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效率。发挥乡镇办事处和社区在促进城乡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开展好城乡劳动力管理、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工作。
三是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是加强就业培训工作管理。指导培训机构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模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五是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增强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继续完善创业孵化基地,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指导基层服务平台开展创业型社区创建活动,对创业者进行跟踪帮扶指导,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六是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和省市促进就业的政策,树立就业和创业典型,通过开展就业宣传周、职业技能大赛、创业服务年等活动,营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环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尊敬的各位人大代表,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领导要求、群众期望还有一些差距。敬请各位代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一定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奋勇争先,扎实工作,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为全区经济社会实现高效跨越发展做出更大更积极的贡献。
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