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doc(最终版)
1.2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1.1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概念的相关研究
国外没有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农业产业化这种组织经营形式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农业产业一体化”或“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它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很快传到西欧和日本。美国哈佛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戴维斯和戈尔德伯格于1957年最初提出农业一体化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农业综合经营”或“农业综合企业”(Agribusiness),意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有关的经济部门,即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实行联合或融合的组织或部门”[1]。农业产业化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20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一直处于发育完善和日益成熟之中:商品性生产逐步取代自给性生产,分散的农村集市逐步发展为专业市场,农业专门化、区域化得以发展,以此为基础,农牧渔业分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体系”。
发达国家统称“外向型农业”为“市场农业”,即以国际、国内农业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2]。外向型农业是相对内向型农业而言的,美国经济学家萨布雷特·嘎塔克(Subrate Ghatek)在《农业与经济发展》一书中提出了内向型农业的定义,即农产品流向是内向的,农业生产的目的是获得本国所需要的主要农产品[3]。在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成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随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就被提出来以区别于内向型农业产业化,于是就有了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提法。
1.2.1.2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相关研究
发达国家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有两种模式:美国突出的经营模式为资源过剩出口型+垂直一体化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日本则为资源短缺隔离型+水平一体化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4]。美国的垂直经营一体化主要通过农工商综合体和合同制两种方式实现。农工商综合体即工商资本直接介入农业,实现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合同制即公司与农场主签订合同,通过法律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稳定业务往来,以此形成一种准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日本农业经营的水平一体化主要通过日本农协实现。日本农协村村都有,户户参加,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利益的代表,优势贯彻执行法律、政策的代理机构。日本农协的主要业务内容包括购销、信用、保险和共同设施利用等四个方面[5]。农业专业化和生产集中化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发达国
家农业经营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服务社会化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经营的本质所在。
1.2.2国内研究现状
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现在关于它专门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但关于外向型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理论都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外向型农业的概念最早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主要是指创汇农业,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外向型农业的内涵不再仅仅指创汇农业,有了更多的内涵[6],关于外向型农业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农业产业化自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就山东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验发表《论农业产业化》社论以来,就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出版了大量此方面的学术论著。通过相关的文献检索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2.1外向型农业概念的相关研究
(1)关于外向型农业的概念。王汉斌(1999)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都是外向型农业[7]。熊望高(2002)认为外向型农业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国际间生产要素及生产成果相交流、开放的农业系统[8]。朱洪敏(2004)认为外向型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是指创汇农业,广义是指“两个层次”和“两个方面”,两个层次指国外市场和埠外市场,两个方面指“引进来”、“走出去”[9]。
(2)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理论界也有诸多表述,概括起来有:谭秋明(2000)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参与主体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10]。庄丽娟(2000)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各利益主体的联合,要把由交易成本节约而形成的生产者剩余保留在农业内部,各利益主体都能分享产业效率提高的利益,必须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11]。王凯,韩纪琴(2002)认为农业产业化本质上要求打破传统的通过计划将农业产、供、销,农、工、商分割开来的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按市场规律的要求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为一体,通过企业,合作社等组织方式进行农业市场化经营[12]。万宝瑞(2000)认为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生产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被分割的格局,构成一体化再生产过程,将产业链条与产业经营系统融为一体,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经营体系 [13]。葛剑雄(1999)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农业发展道路的角度,农业产业化即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本体系统,硬环境系统和软环境系统的协同创新[14]。沈泽林、彭南珍(2003)认为,农
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我国农业与国际接轨,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最佳途径,其实质是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15]。牛若峰、夏英(2000)认为,从经济学本质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农业多元主体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自由联合体,即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16]。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提高产业化水平,产业化是以深化农业改革提高农业效益为主的农业组织方式。以上关于外向型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各种表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综观现有的研究,有关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描述不多,根据外向农业和产业化相结合的理论,本文尝试对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为:主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和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为途径,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
1.2.2.2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的研究
(1)关于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模式,祁春节(1997)总结了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模式:优势导向的外向型农业开发模式(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工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三资企业+农户”型、“基层外贸公司+农户”型、“外贸口岸+出口加工企业+农户”型)[17]。姜永斌(2001)从我国东、中、西三类不同区域提出了三种外向型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模式:东部沿海开放区以由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结构向劳动、资金、技术混合型生产结构转变,中部内陆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为主,西部地区以土、特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18]。
(2)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张文礼(2000)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科技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19]。农业部经管总站的李惠安(2001)认为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合作社组织模式、合同(契约)组织模式、企业组织模式(类似于国外的垂直一体化形式)[20]。前岳阳师范学院的梁世夫(1999)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可以不同,但它必须是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组织 [21]。前湖北农学院院长李同明(1998)认为股份合作制既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也适应于目前农民的管理水平,适应性比较广泛。无论是发展家庭农场,还是发展专业化联合经营实体,或是不同经济成分的农业产业联合企业等都可以采用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22]。
纵观现有研究,可以理解为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基地;合作社作为服务组织,帮助农户扩大标准化基地,达到农工商一体化,最终实现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益。
1.2.2.3外向型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指标体系的设置。龙方(1996)在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描述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产业链,产业化产品增值力,农业产业化市场,农业产业化技术,农业产业化就业,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服务,农业产业化整体指标等十个方面的指标体系[23]。刘树(1997)在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描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科技进步等指标,资源利用率和效率指标,农业相关产业群发展程度指标等七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24]。
刘邦宏(2000)在河北农业产业化评价一文中,描述了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效益化等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25]。王厚俊(2007)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评价方法研究中,描述了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社会化,组织化,科技化,效益化,一体化,商品化等九个方面的指标体系[26]。
(2)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刘邦宏(2000)在河北农业产业化评价一文中,采用主观环比赋权法和客观相关系数赋权法组合确定权数,组成个指标权重集,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的层次分析法,得出某一地区的综合指数,反映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25]。徐秋云(2005)在山东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外向型农业的指标进行了评价[27]。王厚俊(2007)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评价研究中,同时运用了层次权重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两种评价方法,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显示两种方法具有一致性[26]。
1.2.2.4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的研究
(1)关于各地市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刘玉洲(1994)研究了招远市发展外向型农业应采取的对策[28]。孙志勇等(1997)分析了福建漳州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漳州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建议[29]。陈环(1997)提出了深圳市发挥特区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途径[30]。曾尊固(1997)研究了烟台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主导部门的选择问题[31]。刘作金(1997)提出了推动山东胶州市外向型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四点措施[32]。邹玉璇(1997)分析了威海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33]。徐梅生等(1997)根据山东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34]。李贤锋(1998)分析了山东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基本战略和策略措施[35]。苏斌钢(1998)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福建漳州市外向型农业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36]。卢薇(1999)介绍了山东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主要做法与经验,分析了影响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建议[37]。胡战昌等(2001)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和上海的差距,提出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8]。刘立任(2001)提出了加快发展江苏
外向型农业的五大对策[39]。刘廷耀(2001)研究了辽宁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现状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40]。李维良(2001)分析了上海应对WTO应采取的措施[41]。蔡贤恩(2001)分析了福建龙海市发展外向型生态农业的基础、问题和对策[42]。王德兰等(2003)研究了山东威海市外向型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43]。彭立明(2003)针对江苏外向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苏“十五”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对策[44]。王淑红,张汉(2004)研究了烟台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今后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45]。
(2)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的研究。辽宁农业经济学校的王建华(2000)主张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首先解决外部环境问题 [46]。西南财经大学的程治中(2000)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理性行为,影响企业行为的主要就是市场信号,并以此为前提提出了政策建议 [4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国鲁来(1996)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在探寻其内在运行规律,理顺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机制。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包括五个方面 [48]。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2000)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发展农业企业 [49]。王岳(2000)强调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建好四大支柱 [50]。薛国文、宋亚林、魏家申(1998)认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搞好五个结合 [51]。
综合研究山东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文献不多,张尔升,刘心杰,蒋咏涛(2005),徐秋云(2006),凡小忠,路银,黄耀如(2006)等提到了外向型农业产业化,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推进外向型农业建设[52],山东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27],从特色农业到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安徽省李兴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个案研究)[53]。
总起来看,以上学者对外向型农业及产业化的研究均提出了众多富有新颖性和实践指导性的见解,使得外向型农业与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均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著作也相当丰富,但是,由于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历史较短,关于外向型农业的大型论著不多,而结合外向型农业和产业化的文章更少,他们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很少。因此,本文试图能够对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研究的上述薄弱环节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第二篇: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一、农业农村概况
全市农村有75个镇1262个村。2001年末,全市乡镇人口304.7万,其中农业人口259万,占全市总人口37.86%;耕地面积122704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拥有耕地0.05公顷,林地和水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逐步从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6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农民纯收入6840元,同比增长9.2%,8.9%,6.1%.农产品种植结构逐步向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发展。全年花卉种植产值达8.39亿元,增长9.6%,目前花卉苗木已成为农业的新增长点。全年蔬菜总产量34.2万吨,增长4.1%;水果总产量43.1万吨,增长23.3%。生猪出栏量196.5万头,,增长1.8%;牛奶总产量4.74万吨,增长14.3%,水产品总产量34.6万吨,增长3.1%。
二、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外向型农业企业286家,其中,外资出口企业(包括“三资”企业)226家,内资出口企业60家。经营范围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加工各个行业。企业大致分为“种养出口”和“加工出口”两种类型。与传统农业企业相比较,这些出口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广泛的信息渠道和销售网络,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管理规范,引进的技术和经营的品种新颖独特,是当地农业的亮点。部分企业规模较大、产业化程度较高、辐射面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这些龙头企业在拓展自营业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和国内外各种销售渠道,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种畜,技术指导,开展产品加工、销售,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缓解了个体农户产品销路不畅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全市20家大型出口企业带动的农户达132800户,带动农户增收额为77282万元。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6640户,平均每户增收5819元。而非出口型龙头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5600户,平均每户增收849元.相比之下,外向型农业明显优于非外向型农业。平均每家多带动农户1040户,多增收4970元。农产品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
在政府扶持下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副产品出口呈逐年稳步攀升趋势。2000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总值为80386万美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79年增长16倍,占全市农业产值的1/3。排除突发性因素造成的影响,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率为19.5%。2001年,按照国家海关总署和农业部的要求,农产品出口开始采用WTO统计口径+水海产品。按新口径统计我市农产品出口为4.33亿美元。
目前农业出口仍以传统初级产品为主,加工产品为辅。2001年,种养业产品出口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值的60.75%其中,园艺产品占26.35%;禽畜类产品占20.64%;水海产品占13.77%;深加工农产品占出口总值的39.25%。产品出口到129个国家和地区。从出口市场份额看,亚洲地区占76.4%;美洲9.52%。欧洲7.93%,非洲4.61%;大洋洲仅为2.04%。继日本之后,美国已跃升为我市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二大伙伴,仅次于香港。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后的新形势,外向型农业企业正加入主动调整的行列。企业对国际标准由过去的“惧怕—彷徨”转向“主动研究—科技应对”,朝着农业国际化的目标迈进。在出口门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努力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国际市场需求。99年,欧盟大幅度提高花卉检疫标准,要求每100克介质不能超过20条有害线虫,使我市盆景出口受到严重打击,花都金星园艺公司一度中断了欧洲的盆景出口业务。现在,该企业已找到应对措施,通过高温灭菌法对泥土消毒,并用药物喷洒植株,有效解决了线虫问题,恢复了盆景出口。**菜场也从肥、土、水、病虫害控制等方面入手,用生物技术开路,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使蔬菜通过欧盟、美国,尤其是日本的苛刻检查,产品远销欧美、亚洲和大洋洲。荔枝出口过去一直受保鲜条件制约,令果农望洋兴叹,现在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加工设备,采用定温杀虫,低温处理,恒温储运技术,使我市5%的鲜荔枝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各国。对于今年即将放开的港澳冰鲜家禽市场,我市一些大型家禽出口企业也提前作好了准备。由于冰鲜市场的放开会影响毛鸡的出口数量,江村、火村等大型家禽出口企业正在向屠宰、分割加工、冷冻、熟食方向发展。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95年,我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可谓凤毛麟角,种植业仅有“花都菜”一家注册了商标,近两年,各地农产品注册商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名优农产品商标已达102个,还有大批企业正在筹划注册具有本企业特征和产品特色的商标。
五、主要做法及经验
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农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9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作出扶持20个龙头企业和兴办10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分所有制,只要有实力、有带动能力,经考评合格,就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各区、县级市也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按三个1:1配套,即:市政府投入1,地方政府投入1,企业投入1,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将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导致我市农产品出口下滑的趋势。目前我市外向型农业面临着以下困难:
1、出口产品价值偏低,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出口主要是鲜活、初级产品,产值相对较低。加上全球气候偏暖,产量上升,竞争加大,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了创汇收入。今年荔枝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但价格却大幅下跌,优质荔枝糯米糍、桂味下降至3元/公斤左右;蔬菜批发价约1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8.6%,社会零售价约2.3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2%;瘦肉型肉猪7.2元/公斤,同比下降8.6%;白鸡均价6.45元/公斤,同比下降5.14%。牛奶价格也有所下降。上半年,农产品价格整体下降,使农民种养收入减少,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此外,加工产品出口比重偏低,附加值低,也是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2、技术壁垒越来越高。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修改农产品准入标准,提高技术壁垒,使我市大宗出口产品禽畜、蔬菜、花卉盆景等受到严峻挑战。自从欧洲提高盆景检疫标准后,我市盆景出口大幅下滑;禽畜出口因海外媒体大幅渲染禽畜疾病,造成消费者恐慌,出口数量减少。水产品出口香港,过去凭收货人认可书放行,但2001年5月1日起,香港采用欧盟水产品进口标准,大幅提升技术检测指标,仅抗生素、细菌检测两项,就有95%的产品不合格。最近,蜂蜜产品也因欧盟10倍提升药物残留检测指标而遭遇出口困难的尴尬局面。由于提高农产品准入条件符合消费者愿望,又能有效限制进口,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求助于技术壁垒,在本国农产品丰盛时,提高检测指标,遇到农产品短缺时,才对检测指标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据增城汉华菜场反映,蔬菜出口日本,要通过的检测指标多达43项。这种情况表明:改善生产环境,严格控制种子、土壤、水肥、药物残留等,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3、保鲜储运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出口主要依赖亚洲市场,拓展远洋市场的障碍之一是保鲜、包装、储运不过关。据了解,蔬菜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因腐烂造成成本上升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且损失比例由收货方自报,增加了出口的难度;荔枝保鲜技术虽有突破,但成本较高,35天的保鲜期对远洋运输仍显仓促,不能解决大批量出口问题。只有进一步降低成本、延长保鲜期,解决保鲜储运和农药残留问题,才能使我市拳头产品有更大的出口创汇空间。
4、出口主体实力不强。农业“三资企业”和私企出口在广东是异军突起,占农产品出口的52.16%,而在广州仅占30.7%,总体实力相对较弱。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自己出口的原因是:缺资金、缺外贸人才、缺市场、缺信息,出口量小,没有形成规模,无法“走出去”竞争,因此,只能较多地依赖外贸公司代理出口。
五、设想与建议
我国加入世贸后,一方面,按照市场互换原理,近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将对我国农产品提供市场和准入机会;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趋利避害,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农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从源头上控制和确保农产品质量。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稳定和扶持传统出口产品发展的同时,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优良种苗的繁育、开发工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具地方特色的优、稀、特、品种,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2、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出口主要实行产地检验与口岸查验相结合的检疫制度,因此,生产基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就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出口质量就没有保证。个体农户因资金技术有限,很难对种养产品实行严格的技术监控和生产设备更新;一些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也未达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要求,这是造成农产品出口质量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政府有必要安排基地标准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配备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加强基地标准化建设,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来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基地示范效应带动农户朝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尽快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农产品出口屡遭国际市场“红牌”的事实表明,在卫生安全技术方面,我们有不少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已有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不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形势。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制定各行业农产品品质标准,加强对生产过程各项指标的监控,尤其是产品上市质量监控,以国际化标准来规范出口企业的生产行为。鼓励企业和农户采用中草药、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实现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生产,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政策资金适当向出口企业倾斜。出口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国际销售网络和产品竞争优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国内农产品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出口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外向带动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对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政策资金上适当向出口企业倾斜,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导向性指引,它肯定和鼓励农业朝国际化标准迈进,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为广大分散的个体农户树立了一批以质量效益取胜的先进典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出口基地专项资金,对出口创汇在200万美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在基地环保卫生设施建设、出口技术环节攻关、出口市场开拓、外贸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重点扶持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加强对中小企
第三篇:关于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关于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一、农业农村概况
全市农村有个镇个村。年末,全市乡镇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占全市总人口.%;耕地面积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拥有耕地.公顷,林地和水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逐步从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农民纯收入元,同比增长.%,.%,.%.农产品种植结构逐步向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发展。全年花卉种植产值达.亿元,增长.%,目前花卉苗木已成为农业的新增长点。全年蔬菜总产量.万吨,增长.%;水果总产量.万吨,增长.%。生猪出栏量.万头,,增长.%;牛奶总产量.万吨,增长.%,水产品总产量.万吨,增长.%。
二、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外向型农业企业家,其中,外资出口企业(包括“三资”企业)
家,内资出口企业家。经营范围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加工各个行业。企业大致分为“种养出口”和“加工出口”两种类型。与传统农业企业相比较,这些出口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广泛的信息渠道和销售网络,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管理规范,引进的技术和经营的品种新颖独特,是当地农业的亮点。部分企业规模较大、产业化程度较高、辐射面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这些龙头企业在拓展自营业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和国内外各种销售渠道,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种畜,技术指导,开展产品加工、销售,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缓解了个体农户产品销路不畅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全市家大型出口企业带动的农户达户,带动农户增收额为万元。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户,平均每户增收元。而非出口型龙头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户,平均每户增收元.相比之下,外向型农业明显优于非外向型农业。平均每家多带动农户户,多增收元。农产品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
在政府扶持下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副产品出口呈逐年稳步攀升趋势。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总值为万美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年增长倍,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排除突发性因素造成的影响,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率为.%
。年,按照国家海关总署和农业部的要求,农产品出口开始采用WTO统计口径+水海产品。按新口径统计我市农产品出口为.亿美元。
目前农业出口仍以传统初级产品为主,加工产品为辅。年,种养业产品出口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值的.%其中,园艺产品占.%;禽畜类产品占.%;
水海产品占.%;
深加工农产品占出口总值的.%。产品出口到个国家和地区。从出口市场份额看,亚洲地区占.%;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仅为.%。继日本之后,美国已跃升为我市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二大伙伴,仅次于香港。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后的新形势,外向型农业企业正加入主动调整的行列。企业对国际标准由过去的“惧怕—彷徨”转向“主动研究—科技应对”,朝着农业国际化的目标迈进。在出口门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努力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国际市场需求。年,欧盟大幅度提高花卉检疫标准,要求每克介质不能超过条有害线虫,使我市盆景出口受到严重打击,花都金星园艺公司一度中断了欧洲的盆景出口业务。
现在,该企业已找到应对措施,通过高温灭菌法对泥土消毒,并用药物喷洒植株,有效解决了线虫问题,恢复了盆景出口。**菜场也从肥、土、水、病虫害控制等方面入手,用生物技术开路,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使蔬菜通过欧盟、美国,尤其是日本的苛刻检查,产品远销欧美、亚洲和大洋洲。荔枝出口过去一直受保鲜条件制约,令果农望洋兴叹,现在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加工设备,采用定温杀虫,低温处理,恒温储运技术,使我市%的鲜荔枝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各国。对于今年即将放开的港澳冰鲜家禽市场,我市一些大型家禽出口企业也提前作好了准备。由于冰鲜市场的放开会影响毛鸡的出口数量,江村、火村等大型家禽出口企业正在向屠宰、分割加工、冷冻、熟食方向发展。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年,我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可谓凤毛麟角,种植业仅有“花都菜”一家注册了商标,近两年,各地农产品注册商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名优农产品商标已达个,还有大批企业正在筹划注册具有本企业特征和产品特色的商标。
五、主要做法及经验
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农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作出扶持个龙头企业和兴办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分所有制,只要有实力、有带动能力,经考评合格,就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各区、县级市也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按三个:配套,即:市政府投入,地方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仅-
年两年,全市各级投入扶持龙头企业和现代化建设的资金达.亿元。加入世贸后,按照WTO的有关文件要求,调整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将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环保配套、科研开发、市场信息等方面。目前我市重点扶持的家农业龙头企业当中,有家是农业出口创汇企业,其中家是外资企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养殖技术和产品档次,使农产品出口品种、数量、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同时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商品基地,促进了区域布局的优化。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优质谷、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种子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七大主导产业,着力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大力培育和树创农业品牌,建立了一批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发展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适度调减粮食、糖蔗种植面积,扩大花卉、蔬菜和水产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使全市农业的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到%,畜牧水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到%。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积极引进优新品种,加快优良种苗的繁育,从源头上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年至今,我市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优良品种,其中花卉种,蔬菜多种,水果多种,禽畜品种多种,食用水产品种种,林木种,其他农作物种。优良种苗的引进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适销对路品种。二是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把科研体制改革与推广农业科技紧密结合起来,使新品种、新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农户的种养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从年开始,市政府投入万元建成了广州农业信息网,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极大地增强了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农业信息网开通运行至今,已发布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供求、价格、科技、市场研究分析等信息近万条;年底开通运行广州农业电子商务网后,更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交易渠道。近期举办的“第二届网上荔枝节”,开发了荔枝生产、购销、消费的综合信息平台,直接为荔枝销售寻求国内外市场,有效地解决了荔枝丰收后可能出现的“果贱伤农”问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年,我市就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监测中心,建立了个市级检测站,形成了全市无公害蔬菜监测网络,实行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全过程的检测监控,并逐步建立了蔬菜残留农药抽检制度,每年抽检蔬菜样品万多个。年又成立了市农业标准化监测中心,市财政投入上千万元,配置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并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对全市菜、畜、禽、果、鱼、奶、食用菌七大类上市农产品开展安全卫生质量普查。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先后建立了种子种苗、蔬菜、花卉、饲料、肉类、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环境等各类监测机构。同时建立健全了市动物检疫监督所,进一步完善了动植物检疫监测网络。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走向世界的前景,市政府已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我市农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今后工作中,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仍将是我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第五,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优势。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我市农业企业积极参加全国性农业博览会、商品交易会,参加省市、全国性的评比、评奖活动,争取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努力创造名牌产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我市农副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创造品牌效应。迄今为止,已先后有多种农产品获国家、农业部、省市级名优产品称号,家企业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证书,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合格证书。还有种名优产品注册了商标。名牌产品的示范效应和知名度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贸易的繁荣。
第六,扩大对外宣传,加强招商引资。省市政府近年来多次举办农业招商会、项目洽谈会和各种形式的展销会、博览会;各级地方政府也利用地理资源优势适时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丰收喜庆活动,扩大农业对外影响,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年我市农业对外招商局洽谈会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客商前来洽谈。签约项,合同利用外资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多万美元。
截至年,全市农业利用外资项目累计达个,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来我市投资农业的国家、地区和国际金融组织已扩大到个。
在招商方式上,我市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吸引外资。具体做法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强对外联络,为基层穿针引线;、以友荐商,以商引商。;、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做专题和专+报导,宣传投资政策、投资环境;、制作农业VCD光碟,投资指南和招商项目册;、在网上发布招商洽谈信息,吸引海内外客商前来参观、洽谈。通过广泛招商引资,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的资金缺口问题,对开发当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存在问题
我市外向型农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亦存在着不足和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问题将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导致我市农产品出口下滑的趋势。目前我市外向型农业面临着以下困难:、出口产品价值偏低,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出口主要是鲜活、初级产品,产值相对较低。加上全球气候偏暖,产量上升,竞争加大,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了创汇收入。今年荔枝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但价格却大幅下跌,优质荔枝糯米糍、桂味下降至元/公斤左右;蔬菜批发价约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社会零售价约.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瘦肉型肉猪.元/公斤,同比下降.%;白鸡均价.元/公斤,同比下降.%。牛奶价格也有所下降。上半年,农产品价格整体下降,使农民种养收入减少,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此外,加工产品出口比重偏低,附加值低,也是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技术壁垒越来越高。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修改农产品准入标准,提高技术壁垒,使我市大宗出口产品禽畜、蔬菜、花卉盆景等受到严峻挑战。自从欧洲提高盆景检疫标准后,我市盆景出口大幅下滑;禽畜出口因海外媒体大幅渲染禽畜疾病,造成消费者恐慌,出口数量减少。水产品出口香港,过去凭收货人认可书放行,但年月日起,香港采用欧盟水产品进口标准,大幅提升技术检测指标,仅抗生素、细菌检测两项,就有%的产品不合格。最近,蜂蜜产品也因欧盟倍提升药物残留检测指标而遭遇出口困难的尴尬局面。由于提高农产品准入条件符合消费者愿望,又能有效限制进口,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求助于技术壁垒,在本国农产品丰盛时,提高检测指标,遇到农产品短缺时,才对检测指标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据增城汉华菜场反映,蔬菜出口日本,要通过的检测指标多达项。这种情况表明:改善生产环境,严格控制种子、土壤、水肥、药物残留等,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保鲜储运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出口主要依赖亚洲市场,拓展远洋市场的障碍之一是保鲜、包装、储运不过关。据了解,蔬菜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因腐烂造成成本上升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且损失比例由收货方自报,增加了出口的难度;荔枝保鲜技术虽有突破,但成本较高,天的保鲜期对远洋运输仍显仓促,不能解决大批量出口问题。只有进一步降低成本、延长保鲜期,解决保鲜储运和农药残留问题,才能使我市拳头产品有更大的出口创汇空间。、出口主体实力不强。农业“三资企业”和私企出口在某省是异军突起,占农产品出口的.%,而在广州仅占.%,总体实力相对较弱。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自己出口的原因是:缺资金、缺外贸人才、缺市场、缺信息,出口量小,没有形成规模,无法“走出去”竞争,因此,只能较多地依赖外贸公司代理出口。
五、设想与建议
我国加入世贸后,一方面,按照市场互换原理,近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将对我国农产品提供市场和准入机会;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趋利避害,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农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从源头上控制和确保农产品质量。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稳定和扶持传统出口产品发展的同时,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优良种苗的繁育、开发工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具地方特色的优、稀、特、品种,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出口主要实行产地检验与口岸查验相结合的检疫制度,因此,生产基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就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出口质量就没有保证。个体农户因资金技术有限,很难对种养产品实行严格的技术监控和生产设备更新;一些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也未达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要求,这是造成农产品出口质量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政府有必要安排基地标准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配备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加强基地标准化建设,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来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基地示范效应带动农户朝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尽快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农产品出口屡遭国际市场“红牌”的事实表明,在卫生安全技术方面,我们有不少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已有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不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形势。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制定各行业农产品品质标准,加强对生产过程各项指标的监控,尤其是产品上市质量监控,以国际化标准来规范出口企业的生产行为。鼓励企业和农户采用中草药、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实现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生产,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策资金适当向出口企业倾斜。出口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国际销售网络和产品竞争优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国内农产品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出口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外向带动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对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政策资金上适当向出口企业倾斜,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导向性指引,它肯定和鼓励农业朝国际化标准迈进,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为广大分散的个体农户树立了一批以质量效益取胜的先进典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出口基地专项资金,对出口创汇在万美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在基地环保卫生设施建设、出口技术环节攻关、出口市场开拓、外贸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重点扶持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形成梯队出口的强大后劲。利用外向型农业企业的市场效应、科技效应和管理示范效应带动我市农业跨上新台阶。、加强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扶持,提高产品附加值。对有潜力走向国际市场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加强保鲜加工处理,解决大批产品短期集中上市问题。大力发展冷冻加工、脱水处理、生物发酵和真空包装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难点技术攻关,改善加工储运条件滞后的局面。把水海产品深加工项目列入“十五”开发计划,增加创汇品种和创汇值。、发挥企业、农业信息网和行业协会的市场开拓功能。政府应支持龙头企业在本市、国内和境外建立直销连锁分店和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利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优势,及时向生产出口企业和农户发布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信息;此外,行业协会自行解决行业问题和开拓市场的功能不可忽视。行业协会可直接向各级政府部门反映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可对外抗议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壁垒,传播企业的呼声。政府有必要引导和发展行业协会,利用协会纵横沟通的业务网和行业信息去拓展海外市场,缓解企业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出口方面成绩突出的农业企业和个人经营者给予政策扶持,在财政、贷款、技术咨询和服务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在农产品出口创汇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加强农业外经协调和服务工作。要从提高农产品档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局出发,安排一定的专项工作经费投入农业外经贸工作,以便农业外经部门能够及时收集企业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情况,会同市外经贸局、工商局、海关、动物检验检疫部门,做出恰当的情况分析预测,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同时方便联络各国商会,开展贸易交流合作,协调指导全市农业外经贸工作的开展。
在为企业服务方面,农业外经部门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对企业咨询的外经贸业务,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明确的口头和书面答复;、在农业信息网、《农村》上公布申办自营进出口权、多次往返证和欧盟认证的有关条件、程序,协助企业获得出口资格;、与农业信息中心合作,定期从互联网上摘录国际市场信息、科技动态信息,汇集到广州农业信息网上公布,并做好我市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的网站汇集链接工作;、研究和逐步建立农产品进出口预警体系,重点对我市农产品进出口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出口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加强对农产品出口国家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政策、市场供求情况、检疫制度变化的跟踪研究,预测对我市农产品生产贸易的远近影响,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组织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招商会博览会,推介农业,增加合作和贸易机会。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粮食连续两年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_引,一直未能彻底解决。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采取合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将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改造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二)特征
1.市场化。市场化是指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市场化。由市场机制配置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劳力、土地资源、设备等生产要素,不是靠计划分配获得;靠市场机制来配置农业产业化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所需的生产资料、社会化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来销售产品,国家和政府不包销、不分配。
2.区域化。区域化是指农副产品生产区域化、基地化。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生产基地。
3专业化。专业化是指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产加销、贸丁农一体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的专业化。发达的农业产业化是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环节的高度专业化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基础上产生的。
4.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特征之一。形不成一定的规模,就无法构成一个产业;生产基地或加工企业要具备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
5.企业化。企业化是指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加工、经营各环节,加强了组织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与经济核算、成本核算。
6.一体化。一体化是指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建立在各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是一种调节各参与主体利益关系的经济利益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衡量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7.社会化。社会化是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其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
8.效益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追求产业化经营中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成败的重要依据。
(三)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容
1.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形成生产规模化;农艺过程专业化是指将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农业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区比较集中地生产“特色农产品”。
2.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指农业企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以及农业企业与非农业企业之间,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将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服务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是是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产销形势、政府政策、市场动向、生产技术等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出意见和建议。
4.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是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需求。
二、农业产业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现状
1.整体跟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跟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提高。据2002年底对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统计,全国有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是94 000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同时中西部地区涌现了一批如九山游子、双汇、蒙牛等一大批品牌企业,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产业化领域拓宽,龙头组织结构合理。农业产业化的领域拓宽,其不仅局限在农、林、牧、副、渔五业,而且还拓宽到服务业。各类产业化组织中,龙头组织结构合理,搭配得当:种植类占44.8%,畜牧业占24.I%,水产化组织占8.2%,林特产业占10.4%,其他类型占12.5%。
3.完善了产业化发展动力机制,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目前,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连接方式中,合同方式占51.9%,合作方式占12.6%,股份合作方式占13.3%,其他方式占22.2%。合同、合作、股份方式三种比较稳定的利益连接方式所占的比例达77.8%。
4.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在产业化发展中,通过优化资本结构,采取兼并联合、股份改造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2002年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数达到720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比2000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平均每一个农户增收1 000元,比2000年增加了100元左右。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是其具体体现。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仅720多万户,不足全国的1/3;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仅在40%~50%之间,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90%左右。龙头企业规模小,全国4.2万个龙头企业中,销售收人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4.7%。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开发品种和农业装备水平上。美国开发品种有300多个,而我们国家才100多个;而农业装备水平有80%是处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平均水平,15%达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水平,只有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利益连接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机制,但农户作为独立的主体,很多地方还停留在买断过程中,价格、质量等时刻影响利益连接的紧密度和双方的行为。其中,扶持政策不到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对全国农村贫困标准、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的调查结果见下表。从表中可看出,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业生产投资逐年加大。虽然农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但农民受益远远赶不上物
价上涨速度,其实际收益相对反而降低。小农经济收支比下降,绝对贫困比重、低收入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已不利于农业的再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低。
(二)“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1.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结合不够密切。农业科研部门、高校的科学研究脱离或偏离农业生产实际的需要,不能很好地处理应用科学与生产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其科研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转化周期长,利用率低。
2.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不够,农业科技含量低。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要素。但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农业经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1.深化认识。农业产业化是进行专业化商品生产的基础,在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一销售基地一消费基地的基地链条中起着决定作用。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本质,才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妥善处理其发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区域化布局。区域化布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发挥地域优势,突出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实行连片开发,确定种养方向和生产规模,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联合成千家万户的规模经营,才能创造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区域整体效益。
3集约化生产。集约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区域化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集中发展某一种农业产品或产业,主攻相关技术,建立“龙头”企业,形成“一条龙”生产,形成系列化经营格局,获得最佳经济效益。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可促使其向集约化方面发展。
4.规模化发展。规模化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实行规模化经营,可大规模运用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保证。社会化服务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包括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各项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化服务工作,要加强领导,搞好宏观引导,切实同绕生产基地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工作。
6.科学化管理。科学化管理要强化科技意识,引导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在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注重提高内涵素质及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积极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和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创建一批地方的名牌产品,同时,广泛普及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革传统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加快技术更新、设备改造、产品升级。为此,应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立和健全省、市、县、镇四级农科推广网络,使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得到普及,紧抓各类农业技术学校,逐步扩大农业职业中学的培训规模,各级科技部门要办好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点,使农业科技的培训、推广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增加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将农业科技的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增加投入,积极引导生产基地的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同时,大力发挥各类“农协”的作用,为农民提供科技等服务:各地应根据生产基地建设的情况,建立农民水果协会、水产协会、花卉协会、种植协会、养殖协会、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协会由农民志愿加入,实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形成“农协+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科技服务。
结束语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已进入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但是,当前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却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需要。为此,以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在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方面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五篇: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一、农业农村概况
全市农村有75个镇1262个村。2001年末,全市乡镇人口304.7万,其中农业人口259万,占全市总人口37.86;耕地面积122704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拥有耕地0.05公顷,林地和水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逐步从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2002年,全市
农业总产值176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农民纯收入6840元,同比增长9.2,8.9,6.1.农产品种植结构逐步向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发展。全年花卉种植产值达8.39亿元,增长9.6%,目前花卉苗木已成为农业的新增长点。全年蔬菜总产量34.2万吨,增长4.1%;水果总产量43.1万吨,增长23.3%。生猪出栏量196.5万头,,增长1.8%;牛奶总产量4.74万吨,增长14.3%,水产品总产量34.6万吨,增长3.1%。
二、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外向型农业企业286家,其中,外资出口企业(包括“三资”企业)226家,内资出口企业60家。经营范围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加工各个行业。企业大致分为“种养出口”和“加工出口”两种类型。与传统农业企业相比较,这些出口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广泛的信息渠道和销售网络,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管理规范,引进的技术和经营的品种新颖独特,是当地农业的亮点。部分企业规模较大、产业化程度较高、辐射面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这些龙头企业在拓展自营业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和国内外各种销售渠道,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种畜,技术指导,开展产品加工、销售,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缓解了个体农户产品销路不畅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全市20家大型出口企业带动的农户达132800户,带动农户增收额为77282万元。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6640户,平均每户增收5819元。而非出口型龙头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5600户,平均每户增收849元.相比之下,外向型农业明显优于非外向型农业。平均每家多带动农户1040户,多增收4970元。农产品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
在政府扶持下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副产品出口呈逐年稳步攀升趋势。2000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总值为80386万美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79年增长16倍,占全市农业产值的1/3。排除突发性因素造成的影响,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率为19.5。2001年,按照国家海关总署和农业部的要求,农产品出口开始采用WTO统计口径 水海产品。按新口径统计我市农产品出口为4.33亿美元。
目前农业出口仍以传统初级产品为主,加工产品为辅。2001年,种养业产品出口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值的60.75其中,园艺产品占26.35;禽畜类产品占20.64;水海产品占13.77;深加工农产品占出口总值的39.25。产品出口到129个国家和地区。从出口市场份额看,亚洲地区占76.4;美洲9.52。欧洲7.93,非洲4.61;大洋洲仅为2.04。继日本之后,美国已跃升为我市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二大伙伴,仅次于香港。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后的新形势,外向型农业企业正加入主动调整的行列。企业对国际标准由过去的“惧怕—彷徨”转向“主动研究—科技应对”,朝着农业国际化的目标迈进。在出口门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努力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国际市场需求。99年,欧盟大幅度提高花卉检疫标准,要求每100克介质不能超过20条有害线虫,使我市盆景出口受到严重打击,花都金星园艺公司一度中断了欧洲的盆景出口业务。现在,该企业已找到应对措施,通过高温灭菌法对泥土消毒,并用药物喷洒植株,有效解决了线虫问题,恢复了盆景出口。**菜场也从肥、土、水、病虫害控制等方面入手,用生物技术开路,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使蔬菜通过欧盟、美国,尤其是日本的苛刻检查,产品远销欧美、亚洲和大洋洲。荔枝出口过去一直受保鲜条件制约,令果农望洋兴叹,现在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加工设备,采用定温杀虫,低温处理,恒温储运技术,使我市5的鲜荔枝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各国。对于今年即将放开的港澳冰鲜家禽市场,我市一些大型家禽出口企业也提前作好了准备。由于冰鲜市场的放开会影响毛鸡的出口数量,江村、火村等大型家禽出口企业正在向屠宰、分割加工、冷冻、熟食方向发展。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95年,我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可谓凤毛麟角,种植业仅有“花都菜”一家注册了商标,近两年,各地农产品注册商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名优农产品商标已达102个,还有大批企业正在筹划注册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