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要进一步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要进一步完善
朱新峰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因其能够解决一些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农村大病患者,能够从新型合作医疗当中获得一大笔补偿,在全国农村试点推广以来,受到农村广大群众的欢迎,也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社区医保制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实践经验。但是,在一些地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过程当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一是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县、乡(镇)医疗卫生技术骨干短缺,乡(镇)卫生院医疗科室开设不全,虽然国家投资配备了一定的医疗器械,并且逐年增加,但是,乡村基本的医疗设备还是相对滞后,医生医疗水平依然低下,群众信任程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工作。
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没有彻底解决农村大病问题。农村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大病医疗问题,由于报销数额有限,或者上有封顶,农民得大病后报销医药费有限,虽然比没有实行新型合作医疗要好一些,但是,农村大病患者及其家庭依然难以承受大病巨额医疗费,没钱看病现象依然存在,大病致贫导致全家人贫穷现象依然存在。最为关键的还在于,虽然有合作医疗报销,但是,药价昂贵,医院管理不善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大病患者家庭,依然存在有病难治在家等死的现象。而且,一些动辄高额的医疗费,依然出现一人得病全家贫困的现象。新型合作医疗这种形式,仅仅是缓解了部分农村看病难问题,但是,依然并没有完全解决农村大病问题,对于农村大病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依然是解决乏术,无能为力,从某种角度上讲,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依然是保小病不保大病,没有彻底解决农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大病医疗问题。同时,群众对于新型合作医疗繁琐的报销手续也有意见,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甚至来回多次的车票比报销票据还要多,无形中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实践。新型合作医疗仅仅是解决了部分农村不大不小病人员的问题,而并没有真正解决大病医疗问题。
三是目前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开始定编定岗,乡(镇)合管办(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没有核定编制,工作人员均为乡镇各站所临时抽调人员,不在自己核定的编制岗位上,时间长了担心出现空挂现象,长此以往,这中在编不在岗现象势必影响合作医疗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质量。
四是具体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定点医院不合理。定点医疗机构太少,特别是一些专科医院,群众信任的医院因为某种利益原因未纳入定点范围,影响参合农牧民就诊。比如基本药品目录范围太窄,目前虽然看起来补偿比例很高,但在核算过程中由于受《三个目录》限制,住院补偿比很低。又如,由于农牧民居住极为分散,报销手续严格繁琐,且门槛费依然较高,给部分群众看病带来一定的困难。一些村卫生室没用安装软件系统,门诊费用不能及时录入计算机,导致医疗证上家庭账户资金与计算机上余额对不上,影响定点医疗机构网上结算等。另外,随着一些地方农民视为“救命钱”的大病基金已经被一些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盯上,通过延长病人住院时间、门诊改为住院治疗、伪造病人住院资料等手段侵吞“新农合”基金,并有扩大的趋势。
随着国家投入力度加大,国家每年给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每个人投入资金额不断加大翻番,为新型合作医疗发展提供了部分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首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公益事业,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让全国老百姓享受到改革的巨大利益。将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当作一项大事来高度重视,彻底解决一人大病全家贫困现象的产生,杜绝有病没钱治在家等死现象的发生。对于一些大病患者的家庭,进行必要的保险补助势在必行。
其次,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目前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疗体制改革滞后有直接的关系。
许多药品定价奇高,医生收入直接与药品销售和检查挂钩,导致医生给别人看病拿提成现象增多,不当牟取暴利,这些现象,都需要在进一步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加以完善,防止医疗体制改革滞后,个别利益集团牟取暴利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
第三,加大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快捷的方式便是从现有的大中专医科毕业生中挑选一批下派到乡村医院工作实践。鉴于乡村级医疗点人员业务水平急需提高更新的现状,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加大对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力度,采用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函授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对医务人员进行排队、分期、分批安排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使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提高,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使农牧民群众有病能就近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既能减轻农牧民长期外出看病带来的不便和经济负担,又能充分利用农村卫生资源,确保有限的合作医疗基金能够给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国家有必要加大扶植力度,给予那些到这些地方工作的医科毕业生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和待遇,摒弃一些不利于医务人员引进的诸如“民族”、“年龄”等歧视性条件,真正将那些合格的医务人员充实到基层第一线,真正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第四,进一步加大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提高医疗水平,更新医疗器械,改善服务态度,完善群众申诉渠道,巩固服务质量,因地制宜地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完善群众申诉渠道问题,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办下去,关键在于能否公开公正,在于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于建立便捷的与群众沟通和群众便捷反映诉求的平台渠道,解决的办法就是利用网络建立平台。有关信息及时上网公布对于确保群众监督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
第五,加大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投入。许多农村乡镇医院之所与出现一些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对于这些基层投资过低,难以保障其正常运转,解决农村基层医疗保证问题,首先就要向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投入,确保其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保障农村社区基本医疗需要。
第六,充分相信群众。新农合要想健康发展,好事办实,就必须充分相信群众,要加大民主监督力度,加大新农合公开力度,将所有的权利运行全部置于群众监督的阳光之下,确保新农合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健康保障。
作者单位:新疆青河县人大科工委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经过几年来的推广,“新农合”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参合率不断提高,统筹标准逐步提高,保障作用逐步增强。随着“新农合”工作的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享受的医疗保障越来越多,“新农合”保障作用逐步显现。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据调查访谈了解,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矛盾:
1、宣传力度不够,仍有农村群众对“新农合”心存疑惑。虽然各地区在宣传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宣传工作投入不够,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不足。很多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风险意识、互济意识淡薄,存在着自己没有生病就吃亏,白白花费钱的想法。同时很多村民对政府存在信任危机,担心缴纳的这些费用被政府官员贪污,从而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二是宣传方式单一,农村基层往往是将上级单位统一印发“新农合”材料下发到农户,对“新农合”具体内容的宣传讲解不细致,导致一些农民对很多具体规则不了解。农民对门诊报销比例不清楚,甚至有一部分农民根本就不知道门诊费用可以报销,导致他们在门诊看病时根本就没有进行报销。同时,农民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医保目录范围了解甚少。
2、补偿水平偏低。尽管近年来“新农合”筹资水平逐年提高,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但仍难以跟上医药费用过快增长趋势。如农村居民普遍反映“新农合”补偿水平偏低,一般不到实际医药费用的50%,“新农合”根本无法达到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作用,造成农民不敢看病、不愿看病。一是“新农合”规定的报销用药、报销诊疗项目限制较多,用药品种单调、范围小,不能较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住院起付线较高,报销比例总体偏低。二是报销封顶线偏低,大病补助制度不健全,对大病防治能力明显不足,加上农村居民普遍生活比较贫困,一旦染病,多数农民家庭会陷入困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比比皆是。三是对慢性疾病的保障能力薄弱。由于农村老年居民有相当比例患有慢性疾病,而这些慢性疾病往往是不需要住院治疗的,而“新农合”核定的可门诊限额补偿的慢性疾病只有十余种,普通门诊补偿标准低,一般一年只有几十元,又难以满足慢性疾病就诊需求,许多农村老年易患的慢性疾病得不到“新农合”政策的保障。
3、“新农合”信息化程度低,手续复杂。一是除了少数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补偿系统能实现联网外,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基本都不能进行实时连接,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对医疗费用的结算,仍然以人工审核为主。二是报销程序就相对复杂,如重庆市沙坪坝区,住院报销要先由参合人员在出院时持各种票据在住院医院办理报销手续,填写“新农合”住院医药费用补偿审批表,医院审核后报镇合管办审核,再于次月5-7日,报区合管办审核后才将补偿款划至经办报销定点医院,由定点医院发给参合农民。又如湖北荆门市沙洋县规定,参合人员门诊医疗费在本镇就诊定点医疗机构直接补偿;在县内住院的医疗费用按先交后补的方式,经镇合管办或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合管科审核后,按诊定点医疗机构予以补偿;县外住院医疗费凭相关证明文件到县合管办审核后,县合管办按规定结算补偿。这样的报销的流程和结算方法的规定对于农村居民尤其的老年居民来说显得太过复杂,不仅容易造成农民奔波于医疗机构与合管办之间,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参合热情,也容易使“逐级转诊”制度形同虚设。
4、医疗行为不规范现象屡禁不止。调研组走访的很多地方都出现过过度消费医疗卫生服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参保人员不管大病还是小病,只要进医院就要求住院、多检查、多开药,一些定点医疗结构为了赚钱不管什么病都说的很严重,尽可能得多开药、开贵药,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混乱,造成恶劣的影响。
为此,我们建议
1、加强“新农合”宣传力度。一是市区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传播工具,加强对“新农合”的宣传,正确引导广大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改变他们缴费自己没有看病就吃亏的想法,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二是县乡一级政府可以以村为单位举行定期的宣讲、组织干部家访等形式的活动,加强宣传力度,在宣传过程中加强对“新农合”具体报销项目、自费药品项目等农民关注的问题进行宣传解答,在乡镇宣传栏贴出这方面的相关材料,让农民了解报销范围,增强对“新农合”各项具体制度的了解,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使广大农民积极配合“新农合”的开展工作。三是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新农合”政策培训,在农村居民就诊时及时向其解答相关政策疑问。也可结合义诊服务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农合”宣传工作。
2、加强“新农合”保障力度。一是在原报销比例上适当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减少过多的沉余资金,充分利用合作医疗资金,提高补偿水平。特别应该提高门诊补偿比例,解决广大农民得病后因门诊医疗费用过高而一拖再拖的问题。二是积极探索更为合理的“新农合”医保用药目录、基本诊疗项目,适当放宽对医保报销限制用药的规定,降低自费药品与项目的比例,增加报销用药品种,尽量满足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医疗,切实提高农民的报销水平。三是积极支持中医药服务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报销范围。四是结合农村医疗机构职能转变,实行对参保的农村老年定期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新农合”的好处,提高参保积极性。
3、完善“新农合”管理体系。一是设计适合农村医疗情况的软硬件系统,和农村医疗服务医疗电子信息系统,尽快实现自动化管理,简化报销手续,使报销审核直接在电脑上进行,提高报销效率。二是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加大对机构办事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办事人员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同时,相关部门及办事人员可以向商业保险机构学习经验,以加强政府在“新农合”中的组织、引导、管理、监督职能。三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可建立相应的受理投诉机构,接受、处理农民群众对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投诉,并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评审,对不符合规定的医疗机构,取消定点资格。
第三篇: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来源:农业部2011年宣传提纲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改善农村民生状况,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2010年,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由2009年的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每人60元标准补助,对东部地区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相应提高到60元,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参合人口达8.36亿人,当年补偿支出1187.84亿元,受益人口累计10.87亿人次,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43%。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补助标准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报销上限达到5万元。中央这项举措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参合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和受益面,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进一步缓解。
第四篇:规范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规范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作者:毛正中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快速推进,今年将实现基本覆盖的目标,令人欣喜,但又不免让人担心:太快可能会隐藏某些风险因素(包括这个制度自身的以及外部条件),从而使其稳固性不够。清醒地认识和分析这些因素,采取适当防范措施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要恰当地把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的自治组织,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筹资额度占80%,是政府直接管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障农村的稳定及和谐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在城乡二元化的基本格局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在筹资水平、医疗消费习惯与水平、面对的服务系统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因而,不能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成一种由政府资助的团体商业医疗保险(据我调查,有少数地方的做法实质上就是如此);也不宜匆忙地把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在一起而挤占支付能力较低的农村居民的利益。
第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身的规范与完善。这个方面涉及4个议题。
1、管理体制的确立和管理能力的建设。管理体制上目前各地大致有3种形式:一是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二是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主管,或新组建的一个独立机构(直接隶属于地方政府)来管理;三是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管理。后两者目前的比例很小。这里主要涉及是由第三方(如社保部门)来管理,还是卫生部门“一手托两家”(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的争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是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许多事情看得不那么清楚。我认为,短期内不要匆忙改变各自的管理体制现状,可以通过观察、对比和总结,在适当的时候再出台政策,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和管理体制等问题,从而免去许多不必要的摩擦。
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也有待提高。从长远看,需要建立专门的培养项目,源源不断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输送管理人才。管理能力的建设也包括管理手段的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完善,是保证其高效日常运行的重要工具。
2、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5年之中翻
两番,这种增长势头令人兴奋。但是,这种增加还带有明显的人治痕迹,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缺少了这一点,作为一种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就无法稳定地得以发挥。因此,根据医疗费用、政府财政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等因素,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的模式是一项亟待完成的工作。3、科学有效地使用不断增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农民尽可能多地受益。目前农民总体上的受益水平还不算高(2007年才近31%),这一方面是受筹资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与科学地制定补偿方案有关。由于未能准确地测量农民疾病的风险,或不懂得如何科学地制定补偿方案,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结余过多或超支的现象在不少地方存在。在筹资水平很低的时候,主要分担农民较大的疾病风险,特别强调以“补大(住院)为主”是适当的。但随着筹资水平不断提高,就需要适当强调“补小(门诊)”的问题,即要不断增加对门诊补偿的基金数量,以扩大参合农民的受益面。
4、继续加强督导与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几年来能够快速地顺利推进,也得益于有组织地、严密地督导和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未进入稳定的常态运行阶段,这类督导和评估活动不应减弱。
第三,不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外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卫生院)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群体。可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医疗服务供给者行为的规范状况及医疗费用合理控制的状况,基本决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状况和农民的受益状况。对医院行为的规范和控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将直接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巩固和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要同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若两种制度不能实现紧密衔接,贫困农民肯定会较少地利用卫生服务。事实上,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存在这一问题。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衔接方式,保证贫困农民公平地享受基本医疗服务,也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任务。
(作者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原题:巩固•规范•完善)
来源:人民日报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
引言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八百里皖江中段南岸,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自2003年铜陵市被列入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首批试点市行列之后,我市全力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5年,通过自身努力,实施市辖区及开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而在省内率先实现全市覆盖目标。2007年,我市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市政府印发了《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意见》,同时,将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0元,农民参保10元标准保持不变,增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对铜陵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措施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作了实证分析。
一、铜陵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制度
1、铜陵市先后制订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细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章程”.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简介。
(1)基金筹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2005年每人筹资30元建立合作医疗基金。
①市辖三区及开发区所有户口在本乡镇的农业人口(含农村户口的乡镇企业职工)以家庭为单位,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0元。农村“五保户”和在乡老复员军人、特困户由乡镇(办事处)或村代缴。各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与农户签订入保协议,并向农户出具①由市合作医疗管委会监制的收款凭证。① 湛忠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农民支付能力分析.卫生经济研究.2005.2
第1页
各区资助参合农民每人每年10元,市补助参合农民每人每年10元;农民参合金收缴到位后逐级配套到位。
有条件的乡镇(办事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给予适当扶持。
④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2)基金管理:
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管理,设立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制定合理的支付范围、标准,防止基金超支或过多节余。建立相应的基金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运作。
①市辖三区及开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委会及其办公室和市财政局共同管理,在银行设立收入和支出专户,收入专户由市财政局管理,支出专户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管理。所有筹集资金全部进入市财政收入专户,所有支出资金全部通过办公室支出专户。
②市、区、个人资金全部到位后运行。
③农民实行统一时间参保方式,2005年6月为交费起点时间,7月1日为开始补偿时间,交一年保一年。以后逐步过渡到以年为单位缴费。农民个人缴费由辖区合作医疗办公室在收缴到位后按规定时间缴入市财政收入专户。
④各区的配套资金按实际参保人数,及时按比例划拨到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入专户。
⑤在个人、区资金到位后,市财政及时将市配套经费划入收入专户。
⑥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大病统筹,不设个人账户。
⑦加强基金管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每季度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委会报告基金运行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张榜公布,大额补偿名单按月公示到村,保证参合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委会要加强对基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审计、监察部门要将基金管理纳入审计范围,加强审计监督,并公布审计结果。
(3)补偿范围
①《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内的药品和《安徽省医疗服务
价格》内的医疗服务项目。
②市内就诊在定点范围内自愿选择医院,确因病情需要转市外就诊的,实行转诊制度,统一由市三级医院(市人民医院)出具转诊单,并报市合医办审核批准后转院,否则不予补偿。
③特殊检查和治疗费用超过100元以上的个人自付40%。
④国家规定乙类药品自付40%。
(4)补偿标准
①基本医疗费用主要用于门诊费用和600元以下的住院费用。
②大额费用分段按比例报销,每人每年总额超过2万元以上的不予报销。
601—2000元的部分报40%
2001—5000元的部分报50%
5001—10000元的部分报60%
10001—20000元的部分报80%
③市转人民医院就诊的,按上述标准报销减少10%。
④三年未享受大额医疗费用的,可在乡镇卫生院进行一次体检
(二)政府重视.加大投入
铜陵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先后三次召开各镇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卫生院院长参加的全市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镇党委、政府要切把此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确保认识到位。同时要求市直有关部门协作、密切配合.确保此项工作在全市广大农村得以顺利实施为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市财政部门在2005年将市级合作医疗资助资金列入了预算.为推进全市合作医疗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尊重民意
在合作医疗投保期间,铜陵市采取广播、电视、报纸、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 在200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出台后.印成了小册子发放到每家每户,各镇还在农民赶集日开展了专题咨询活动.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一些仍有思想顾虑的农民,部门、镇村还上门做解释说明工
作。让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享受医疗保障、防止因病致贫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铜陵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原则上存在缺陷
其一,自愿原则易导致老弱病残者参加而青壮年不参加的“逆选择”现象,从而影响筹资水平。其二,保大病的制度目标不符合中国国情。在农村,许多农民认为真正需要优先关注的、与广大农民基本健康关系更为密切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将保障目标定位于保大病,难以获得良好的卫生投入绩效,很多大病都是因为小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所致。其三,在补偿范围有限的条件下,补贴的高门槛和封顶线的设置,使受益面很小,其补偿数额也很难达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初衷,同时使筹集到的资金也很难得以充分利用。
(二)村卫生室缺失,农村三级卫生体系不健全
县(市)、乡(镇)、村三级卫生体系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载体。村级卫生体系尤其是村卫生室,作为整个卫生体系的末梢神经,为农民提供最基本最广泛的医疗保障。调查中,不少村里卫生室趋于零。除一两位乡村医生之外,方圆几十里很难找到一家村卫生室甚至私人诊所。村卫生室角色缺失,乡村医生承担起这一重要角色。乡村医生没有基本的医疗设备,仅凭一个药箱,却背负着周围几个村庄数千户农民的大部分医疗救助。
(三)政府投入过少,乡镇卫生院公益性淡化
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缩减经费或不再给经费,医院公益性淡化,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乡镇卫生院往往采取提高药品价格、门诊费、住院费等,甚至对患者小病大医、无病用药,以 实现高额盈利。医院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完全靠医院自己来解决。直接导致医院乱收费﹑乱 加价﹑检查过多﹑用药过多﹑治疗过多等,这也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完善铜陵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立法
由于合作医疗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以及农民的认识还有一定距离,如果完全依靠自愿参加,则很容易导致“逆选择”现象,因此,必须在说服教育正面引导的同时,辅以一定的强制性措施,并给予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 政府强制性的卫生政策是任何健康保障制度顺利完成的最重要和直接的因素。同时,合作医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应本着“有法可依”的原则, 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政策法律体系, 对制度进行领导和监督。
(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同时,加强乡(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保证每镇都要保留一所公立卫生院,每个村至少有一个村级卫生室(不包括个体诊所),并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施。
(三)加强乡村医生的管理
农民生病时有大多求助于乡村医生,主要原因是方便、快捷、省钱省事。在较贫困的地区,建设训练有素乡村医生队伍,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常见疾病的诊治和一些基本的预防保健问题,对缓解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状况,保证农民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管理,在制度予以约束,规范其行为;政策上予以鼓励,并提供便利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网罗并合理配置持有偏方秘方的民间医生或个人,虚心学习他们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四)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志愿组织和农村社区组织在农村医疗方面的作用
其中,在制度和政策上鼓励发展致力于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包括国外有关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医疗方面的工作提供方便;鼓励制度化的志愿者活动,包括鼓励医生下乡,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发挥农村社区组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丕,李学军.建立新型农村合医疗制度:认知、困境和对策[J].农村展望,2004.9
[2]刘群.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效初显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困境的突破[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3]周浩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挑战和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2005.4
[4]代志明、何洋.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解读与借鉴[J].经济纵横,2005.2
[5]李国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6.5
[6]丁少群,林义.农村医疗保障模式比较与制度选择[J].改革,2005.9
[7]府采芹,韩卫,卢水生,等.苏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效果
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0):l一5
[8]裘小民.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初级卫生
保健,2004,18(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