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3:2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长武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长武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黎宏博

最近,我局就长武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深入部分乡(镇)和村组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和解决设想报告如下:

一、调研村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我局从4月10日到4月20日利用一周时间重点对昭仁镇小东庄、斜坡两个村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调研,涉及357户1221人,从调研结果来看,从1999年至今,这两个村累计有大中专毕业生27人,其中大专毕业生19人,中专毕业生8人;在我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1人,在外地企业打工8人,自己创业2人,其他16人。

二、我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从我县大中专毕业生整体情况来看,据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4月到我局报到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现累计有1287名(其中大专683名)。显然,从这个保守的数字(不含未报到者)也可以看出,我县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客观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进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受其影响,从1999年始,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当年大学不得不大幅度扩招,以缓解就读压力。到2003年-1-

扩招后的大中专毕业生届时毕业,于是引发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主观原因以及工作原因是:

1、家长和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陈旧。高等教育已大众化,就业已大部分市场化,而家长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计划时代,认为工作就是入公门、坐办公室。这种观念产生原因有二:首先,产生于我县民营经济还很薄弱,在劳动保障等方面都不够规范和没有保障。从而形成一方面毕业生想去行政或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又不可能提供那么多岗位,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大量需要人才而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想去的局面。其次,这种观念也产生于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教育制度。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致命弱点是动脑不动手,不愿搞操作、不愿去实践第一线,认为这种工作是低下的、卑贱的。在爱面子、怕吃苦的同时,也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即使在机关单位平平淡淡混一辈子,也心甘情愿,自我感觉良好。

2、大中专毕业生快速增加,全社会还没有做好接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准备。首先,表现为县城的大班现象掩盖了社会对教师的缺短,造成了不应当过早出现的师范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农村好老师少、教育质量差,目前,大部分学生连同家长涌进县城,然而县城又没有足够的校舍、设施和经费,大额班的出现就成了必然。其次,一些事业单位人员的过度劳动掩盖了人员的短缺。一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编制有

限或出于对现有职工收入的考虑,多少年不进人,人才结构成倒金字塔型。根据我们对县上部分单位的调查,都存在人员老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些单位都存在一个人顶几个人用的过度劳动问题。也就是说,过度劳动掩盖了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短缺。再次,企业人事制度不规范、用人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民营企业一方面进入门栏过高,动不动就要本科生,就要专业对口,另一方面没有规范的人事制度,随意性太大,在户口、档案管理、职称晋升、医疗统筹、养老保险等方面都没有保障,大中专毕业生不敢冒然应聘。

3、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引导不够。一是对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不够,比如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基金的建立、创业贷款的贴息和担保、创业基地建立都是空白。二是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也很少。三是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招聘行为还不够规范。四是对民营企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还缺乏有力的支持,还没有为毕业生代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4、高学历、低能力现象严重,特别是无技能水平或技能水平低下。部分大中专毕业生技能水平低下,缺乏相应的技能,不符合用工单位的用人条件,而难以就业。

5、毕业生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有些院校在设立专业时,由于缺乏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及长远的战略眼光,致

使有很多毕业生在校时所学的专业和课程毕业时就已经不适应社会需求,有的甚至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根本就无法应用实际工作。因此造成许多学生的毕业之日,就是失业之时。

三、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路

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到民营经济去就业、创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民营经济是就业的主渠道,据统计,我国65%的就业岗位是民营经济提供的(除农业),哪里的民营经济发达,哪里的就业就容易,哪里的老百姓就富裕。我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从根本上讲还是本土民营经济不发达、不规范,大中专毕业生和家长还看不到去民营企业就业有较丰厚的收入和较大的发展前途。县上应从舆论、政治待遇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应从税收、市场准入、银行贷款、政府服务等方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还应推广选派干部到民营企业挂职,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经验。从而形成爱商、重商、支商、人人想创业、个个想当老板的社会环境。同时,要通过舆论宣传和典型事例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尤其是家长转变择业观念,克服“干部意识”、“白领情结”,克服“一步到位”、“怕吃苦”的不现实想法,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观念。

2、全社会关注、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为大中专毕

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

第一,加快县城学校校舍、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尽快压缩大班,逐步达到部颁标准,为师范生就业创造条件。

第二,改革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把人才结构做为事业单位考核、甚至领导升迁的重要依据,尽快扭转人才青黄不接的倒金字塔结构,为大中专毕业生进入提供岗位。

第三,完善企业人事制度,规范企业用人机制。对民营企业而言,一是要降低用人条件,要讲实用而不唯学历,看素质而不唯专业。另一方面要规范用人制度,尤其要着力解决大中专毕业生的职称晋升、医疗保险和养老统筹等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3、进一步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服务。第一,扶持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基地、创业基金,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贷款担保。

第二,在我县招商引资建设的大厂矿、大公司和农业产业化的大户中建立10个左右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基地。低收费、低门栏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实习,以提高其动手能力和适应工作的能力。

第三,加强就业推介和就业服务。通过召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推介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为用工单位和大中专毕业生搭建招聘和求职平台,加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推介力度。

第二篇:某市解决就业难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坚持“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业市”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正扎实开展。今年1—10月,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186人,完成目标的118.5%;全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定劳动力达15万人,占全市农村标准劳动力的55.6%;失地农民实现就业13704人,就业率达84.4%;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城乡就业呈良好态势。[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构建两大网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一是建立起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组织网络。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全市212个村(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协办员297人(村会计兼任),在农村设立了信息员2138人(组长兼任),对134名劳动保障专(兼)职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形成了规范的市、镇、村(社区)、组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和专业队伍,保证了劳动力就业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如蒲阳、向峨等乡镇和城郊村(社区)16名专职劳动保障协办员对农民集中居住新区住户统一进行失业登记,集中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定期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的三送活动,鼓励和扶持了自主创业、再就业、再创业人员200多人。

二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信息网络。**市把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城乡就业同工同酬的就业市场作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城区,依托人事、劳动部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农村,依据劳动力区域分布特点,分别设立了蒲阳、青城山人力资源分场,及时发布用工求职信息,实现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今年,我市把人力资源的现场招聘会开到了村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蒲阳镇、聚源镇、青城山镇召开了三次劳动力招聘会,60多个用人单位和5000余名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当场达成用工协议1250个,做到了用人单位放心、求职农民满意。

二、创新三项举措,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一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促进就业配套规划制度。农民集中居住区选点规划建设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有利于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作为规划选址的前提条件。奎光小区、江安小区、观风小区、幸福小区、青城人家、滨河小区、兰花新村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选择在经济和商业环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农民就业机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业、休闲旅游一条街,解决了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计问题。

二是建立了就业协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励灵活就业、家庭创业的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建立了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就业联席会的就业协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问题。龙潭社区定期邀请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内机关、单位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劳动力供求信息,通报帮助就业的备案情况和劳动就业工作情况,及时开展就业服务,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业协作制度以来,该社区劳资纠纷、安全问题降低了50%,就业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项目服务“三进”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劳动保障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三进”工作制度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鼓励和支持本市企业吸纳和招用本地劳动力。项目引进时“跟进”。如灌口镇灵岩山温泉开发项目,在引进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了“项目首期落成解决300个本地劳动力就业,中期解决800个劳动力,远期解决1000个劳动力”的就业协议;民兴纺织有限公司纺纱项目业主与胥家镇达成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就业协定,企业投产后招收了该镇和周边村社240多个劳动力进厂务工。项目开工时“贴近”。双良集团恒创特种纤维、锡成纸业、硬硼硅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市劳动社保部门就深入企业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对口培训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现场招聘。双良集团用工达500多人,锡成纸业吸纳下岗工人320多人就业。项目竣工时“亲近”。市劳动就业部门与项目业主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工作机制,对市域项目进展与用工了如指掌。鑫威光电项目竣工试运时,劳动就业部门就主动配合业主组织培训了1100多名本地农民工进厂就业。同时,还指导和支持企业周边有条件的农民兴办了10余家餐饮零售店为企业提供服务,达到了企业、群众、政府“三满意”的多重效果。在“三进”工作制度中,坚持“三到”服务:“培训到村、宣传到户、岗位到人”,提升了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拓展了项目招用本地员工的空间。仅今年本地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4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869人,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财政加大投入,划拨再就业匹配资金171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补贴109万元;发放职业介绍服务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类补贴52万元;实行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推荐小额贷款担保

服务部”,开办书报亭、小食品、小百货生产和配送点,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业,目前已经安置就业人员450人,预计2007年将达到1000人。同时,在社区还开辟了自行车修理、日用品织补等经营场所,鼓励城镇失业人员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今年以来,全市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有组织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达2600余人。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城镇失业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就业实体80家,吸纳安置城镇失业人员650人。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组织,组织城镇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全市在2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社),根据用工单位需求,采取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方式,发展社区劳务派遣。

第三篇:某市解决就业难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坚持“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业市”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正扎实开展。今年1—10月,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富余

劳动力65186人,完成目标的118.5%;全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定劳动力达15万人,占全市农村标准劳动力的55.6%;失地农民实现就业13704人,就业率达84.4;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城乡就业呈良好态势。

一、构建两大网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一是建立起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组织网络。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全市212个村(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协办员297人(村会计兼任),在农村设立了信息员2138人(组长兼任),对134名劳动保障专(兼)职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形成了规范的市、镇、村(社区)、组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和专业队伍,保证了劳动力就业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如蒲阳、向峨等乡镇和城郊村(社区)16名专职劳动保障协办员对农民集中居住新区住户统一进行失业登记,集中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定期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的三送活动,鼓励和扶持了自主创业、再就业、再创业人员200多人。

二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信息网络。**市把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城乡就业同工同酬的就业市场作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城区,依托人事、劳动部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农村,依据劳动力区域分布特点,分别设立了蒲阳、青城山人力资源分场,及时发布用工求职信息,实现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今年,我市把人力资源的现场招聘会开到了村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蒲阳镇、聚源镇、青城山镇召开了三次劳动力招聘会,60多个用人单位和5000余名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当场达成用工协议1250个,做到了用人单位放心、求职农民满意。

二、创新三项举措,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一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促进就业配套规划制度。农民集中居住区选点规划建设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有利于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作为规划选址的前提条件。奎光小区、江安小区、观风小区、幸福小区、青城人家、滨河小区、兰花新村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选择在经济和商业环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农民就业机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业、休闲旅游一条街,解决了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计问题。

二是建立了就业协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励灵活就业、家庭创业的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建立了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就业联席会的就业协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问题。龙潭社区定期邀请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内机关、单位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劳动力供求信息,通报帮助就业的备案情况和劳动就业工作情况,及时开展就业服务,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业协作制度以来,该社区劳资纠纷、安全问题降低了50%,就业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项目服务“三进”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劳动保障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三进”工作制度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鼓励和支持本市企业吸纳和招用本地劳动力。项目引进时“跟进”。如灌口镇灵岩山温泉开发项目,在引进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了“项目首期落成解决300个本地劳动力就业,中期解决800个劳动力,远期解决1000个劳动力”的就业协议;民兴纺织有限公司纺纱项目业主与胥家镇达成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就业协定,企业投产后招收了该镇和周边村社240多个劳动力进厂务工。项目开工时“贴近”。双良集团恒创特种纤维、锡成纸业、硬硼硅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市劳动社保部门就深入企业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对口培训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现场招聘。双良集团用工达500多人,锡成纸业吸纳下岗工人320多人就业。项目竣工时“亲近”。市劳动就业部门与项目业主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工作机制,对市域项目进展与用工了如指掌。鑫威光电项目竣工试运时,劳动就业部门就主动配合业主组织培训了1100多名本地农民工进厂就业。同时,还指导和支持企业周边有条件的农民兴办了10余家餐饮零售店为企业提供服务,达到了企业、群众、政府“三满意”的多重效果。在“三进”工作制度中,坚持“三到”服务:“培训到村、宣传到户、岗位到人”,提升了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拓展了项目招用本地员工的空间。仅今年本地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4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869人,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财

政加大投入,划拨再就业匹配资金171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补贴109万元;发放职业介绍服务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类补贴52万元;实行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推荐小额贷款担保25人,贷款额达40万元,创办个体私营企业25个,吸纳从业人员121人;支持自谋职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实体80余家,吸纳安置就业人员650多名;支持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26家,安置城乡从业人员630名;推荐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保103户。

二是设立了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资金。建立了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为主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补贴制度,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资金200万元,技能鉴定补贴资金45万元,对通过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城乡劳动力给予技能鉴定费用补贴,提高了被培训人员参与技能鉴定的主动性。1—10月,全市共免费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8981人,实用技术培训31780人次,为考取技能鉴定书的4300人实行考证费用补贴。

三是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资金等均由市劳动就业部门负责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市财政局统一核拨,保证了劳动培训资金安全正确使用。

四是建立了就业援助公益性专户。目前已筹集资金近2万元,将对年龄较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以及“零就业”、“单亲家庭”未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给予就业前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

四、抓实五个环节,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一是夯实培训基地。今年,全市投入资金109万元,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配备了教学软硬件设施。利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成人学校、工厂技校、乡镇农民学校等教育资源,建立了34个劳动力就业培训学校,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与充分利用。目前,正积极争取建立团中央在四川的青年创业点。

二是健全培训网络。构建了市、乡镇、学校、企业4级培训网络:组建了由300多名在校教师、拔尖人才、专业人员组成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师资库和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依托成人学校、乡镇党校在各乡镇建立了劳动力就业培训点;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开设了旅游饭店管理、猕猴桃种植、水产品饲养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业;在宁江集团、双良集团、紫坪铺公司等企业举办了饭店服务、计算机操作、纺织、数控机床操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班,形成了“三方联动”(镇校联动、厂镇联动、校企联动)的培训格局,提高了就业人员劳动技能和就业择业能力。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三结合”(与素质教育、市场需求、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办了短训班、夜校班,通过法律常识、就业政策、社会保障、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现代文明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通过“四单”(根据企业“订单”,制定培训“菜单”,失地农民自己“点单”,实行培训“免单”)服务,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

四是丰富培训内容。结合产业特点,**市侧重旅游、建筑、花卉、果木种植及其相关产业技能培训,形成了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充分就业三方良性互动。目前,全市从事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就达7.6万人,从事花卉苗木、猕猴桃、中药材、食用竹、茶叶、养殖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能型劳动者达4万余人。同时,结合劳动力输出,大力开展定单培训,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青岛天禄大酒店320个职工中280人来自**,广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首批聘用180名员工中有160人来自**。该市还针对在机械制造、软件、食品、环保型材料等主导优势产业,增加了钳工、车工、计算机操作等技能培训内容,促进了一般劳动力向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转变,提高了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五是注重培训效果。今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320人,获取职业资格证的3500人中实现就业3400人,就业率达97%。SYB(小老板创业培训)355人中,实现自主创业350人,新增就业岗位1800个。中兴镇横山村农民李建奎,通过SYB培训自主创业,办起了凤凰机械厂,吸纳就业人员60余人,按国际标准生产“气动铲”和机械加工配件,产品远销美国,年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上缴税收10余万元,实现了“失业—就业—创业”的跨越。

五、打通“三条管道”,完善劳动力规模转移体系

**市着力开辟劳务输出新渠道,采取“三个对接”,即与市外劳动就业部门政府对接、与市外企业直通对接、与市外职介机构民间对接的办法,打通劳务输出“三条管道”,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规模输出,在“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双向就业模式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是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珠海、温州、昆山、西藏等地建立对外劳务输出联络点,直接联系当地劳动就业部门、职介机构、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提供岗位供求信息,推进农村失地劳动力转移输出。二是与北京森科瑞工贸公司、广东贝克精加工有限公司、江苏荣华纺织有限公司、深圳艾美讯等企业直接联系,规模输出农村劳动力1195人。三是通过市外职介机构等中介组织,向马其顿、格鲁吉亚、伊朗、老挝、阿联酋输出水电安装工和建筑工人750人次。今年以来,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有效地实现了劳动力规模转移和农民增收致富。

六、夯实三个载体,完善社区灵活就业体系

**市积极鼓励和支持家庭创业、灵活就业,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不断夯实社区就业创业三个载体,完善社区灵活就业体系。一是建设“社区就业风景线”,扶持城镇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全市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设立了39个“社区就业服务部”,开办书报亭、小食品、小百货生产和配送点,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业,目前已经安置就业人员450人,预计2007年将达到1000人。同时,在社区还开辟了自行车修理、日用品织补等经营场所,鼓励城镇失业人员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今年以来,全市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有组织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达2600余人。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城镇失业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就业实体80家,吸纳安置城镇失业人员650人。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组织,组织城镇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全市在2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社),根据用工单位需求,采取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方式,发展社区劳务派遣。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2009年3月3日,广东省肇庆高等专科学校召开2009年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我去参加了这次毕业生现场人才供需见面会,招聘一些医、护、药、技等专业的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在招聘会上,我体会到现在毕业生所学的专业选择得不够好的话,就算是学历高一层次就业也会成问题,因此考生在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在毕业后是否可以安排就业也是很关键的。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态度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中国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有13亿人口基数的我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所以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在“扩招”身上,是不合理的。

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断的抱怨:“企业用歧视的眼光在看待应届大学生。”对此,有企业家表示,倒不是排斥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只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敢恭维。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和大专生敬业;再者,有少数大学生受不得委屈,他们害怕挑战和压力,一旦受挫就缺乏自信,怨天尤人。确实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事实上,整体素质好的学生找份好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今是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扩展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五、大学生的就业关键在于寻求机遇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该如何从自身入手,寻求突围之道?关键在于寻求机遇,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昔日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今天的“大众教育”。“精英教育”模式下,那种大学生就等同于体面的职业、较高的收入、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的传统观念早已不合时宜。但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念仍束缚着一些大学生头脑,很多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工作。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除要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外,更重要的是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变“危”为“机”,要通过自身努力去寻找就业机会。

六、一次择业不等于终生就业

现代社会,职业变更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选择将会越来越少,人才流动和再就业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第一次就业不理想,还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择业的机会。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需要经过职业调整,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结合。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要知道,毕业后的择业只是一个初次选择,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还是有很多机会。就一般情况而言,大学生就业首先面临的是自我生存问题,几年以后面临的则是职业发展问题,若干年后才需要解决就业的稳定问题。基层存有广阔就业空间

大学生上了十几年学,最缺的就是对实际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在基层的锻炼。大学毕业生没有必要惧怕到农村、到社区、到基层去锻炼,反而可以把这些看作是自己人生道路上一个宝贵的机会,摆正心态,适当降低预期,勇于到基层去锻炼、创业。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和乡镇农村都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它们提供的就业空间非常广阔。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内容上单调、无针对性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内容常限定于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完成就业率指标。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于是,现实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出现了工作临时应付,指导内容肤浅、泛化,指导效用差,观念教育缺失等情况。

二、缺乏专业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员缺乏,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职指导人员数量较少,不少指导人员自身已经承担了高校的其他学生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专业机构缺乏,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那么,面对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与市场不相匹配的非专业化指导的效果是不好的。

三、存在开环封闭性

就业指导应当是一个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培训、咨询与信息反馈网络。首先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与公共就业机构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流制度,没有与治安管理部门建立起危险预警机制、危机共同处理机制,高校和不同地区招聘会的组织者也未能建立紧密的联系。这种封闭的、分割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跨地区就业是不符的。其次,高校未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学生求职材料证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诚信危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消极影响。最后,商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供需基地”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

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

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第五篇: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对某大城市招聘会现场的描述,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5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毕业 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那么到底怎样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社会性问题呢?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何在?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因而有人就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扩招惹的祸,仔细分析,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快的发展,这是在长期坚持内涵发展基础上实现的,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在努力培养和挖掘人才,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人才资源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本钱。但是,中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5%,日本是23%。同时,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不上大学也是要就业的,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在今后,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困难。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不能有盲目的优越感,一定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切忌自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放,要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西部去,在这片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沃土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理想、成就事业。同时也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这往往也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呢?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也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此外,还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总结; 有句话说得好:“理想的翅膀应插在现实的身上,离开了现实的躯体,理想只是一堆零乱的羽毛。”虽然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成为社会普遍问

题,但是只要我们大学毕业生能够转换思维,改变观念,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理想也一定会飞得更加高远!

下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

    怎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5篇)

    怎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是目前......

    如何解决征地难问题的调研报告(5篇材料)

    如何解决征地难问题的调研报告随着我镇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大,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来自于征地难问题却相当突出,已成为制约项目建设和城市建......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调研报告

    一、项目背景1.xxxx大学南国商学院是一所由xxxx大学举办、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于2006年9月正式招生,秉承xxxx大学的校训,明德尚行,学贯中西。在众多的......

    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在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下,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我国各界关注的焦点。2009年,就业形式倍加严峻,我校共有普通全日制毕业生947人,截至2009年4月1日,全校共有17名学生正式......

    思想汇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解决

    思想汇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解决 尊敬的党组织: 五月份是灾害性天气多发时期,雷雨、暴雨、烈日等多种天气轮番上场。日前,我国南方逐步进入多雨季节,受强盛的暖湿气流和冷......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金融危机以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一直积极努力地致力于研究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新的一年开始......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精选五篇)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增大学生数量与新增就业岗位不匹配。每年都有毕业生且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