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解决征地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如何解决征地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镇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大,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来自于征地难问题却相当突出,已成为制约项目建设和城市建设的瓶颈。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到户,部分地方农村地下买卖土地猖獗,土地价格飚升,加上政府取消了征地回拔的政策,民生工程征地时,广大被征农民的利益难以照顾,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仅依照政府征地的价格,被征农民是不能接受的,广大被征土地的农民要么要求土地回拨,要么漫天要价,导致民生工程征地困难重重。政府既不能强制征地,又不能摆平农民的利益,显得束手无策,处于艰难境地。若长此下去,将严重阻碍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建议完善有关征地政策,实行既现实又可操作的,因地、因事制宜,灵活应用的综合措施,解决民生工程的土地征用瓶颈问题,以促进社会事业和民生问题与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征地难这个问题,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征地难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表面看,造成征地难的主要原因在群众,但其根源是多方面的。
一是恋地情结。长久以来,农民都是靠土地来生存发展-1-的,农民对耕地的态度也一直处于依赖甚至可以说是依恋的程度,农民无法离开耕地独立的生存,只有靠耕作带来收入,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而进一步谋求发展。因此,一旦将征地问题拿到与土地根叶相连的农民面前就会激起他们的极大愤慨,从而给征地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是政策、法律知识的缺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已经实施了20多年,依然有很多农民不清楚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一直认为自己的土地完全归自己所有,自己享有土地上的一切权利,不明白自己的土地为什么是国家的。不管是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地上权利的了解,还是对转承包土地流转的践行,农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模糊不清或者干脆错误的定位,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土地的政策、法律意识和知识的淡漠和缺乏。
三是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许多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只讲眼前利益、个人利益,不讲长远利益、大局利益;只讲对自己有用的权利,不讲对等的义务;甚至个别人把征地视为沾公家光、发建设财的机会,一次性吃饱、发财,以征地为理由谋求各种利益的最大化。
四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阻碍。由于各自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不一致,农村派别之间争权夺利、拉帮结派。而征地款资金量大、又涉及家家户户,自然成为农村派性斗争和各项矛盾的焦点。以此为机会,煽动、拉拢对法律意识不明的农民,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阻碍征地工作,结果给征地工作带来不利。
五是有的征地工作中出现了过激行为。征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容易引起各种矛盾,甚至因为这些矛盾的产生造成了许多的冲突事件和过激行为,造成许多社会舆论,致使征地工作的开展难上加难。
二、解决征地难的主要办法
解决征地难这一共性问题上,有几个特点:一是政府必须高度垄断土地市场,严禁集体土地、小产权房入市;二是必须制定统一征地和青苗补偿标准;三是必须严格公平公正公开按程序征地。为此,我认为在今后的征地工作中,针对征地难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办法。
一是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征地村“农民变市民”的新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都要有全新的转变。城乡结合部的征地,给这些村带来了投资和搞建设的机遇。在城市规划区的村,应抓住这一机遇,逐步推进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单纯务农向务工经商转变。征地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和发展,让群众得到更多发展的成果,而不是损害农民的利益获取企业的利益、政府的利益。虽然征地有补偿,但促进征地村农民增收重要的还是变“输血”为“造血”,促进农民就业。所以,要以“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为原则,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开拓劳动力市场,广泛安臵“下岗”农民,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和谐。
二是深入宣传征地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和民众了解征地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在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导的今天,尤其板桥作为全区第一大乡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是土地,所以,要教育群众转变择业观、发展观,要把目光放远,正确认识大局与小局、短期与长远、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征地工作中配合工作的开展,以达到自觉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是征地工作必须贯彻征地的相关政策。要教育征地工作人员及干部公心办事、公平办事,在征地工作中严于利己认真贯彻征地各项工作制度和法律法规。
四是做好群众情绪的疏导和化解工作。首先,从思想上正视矛盾,积极主动抓“苗头”。凡是群体性矛盾的形成,都有一个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它绝不是陡然产生的。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要在思想上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不遮掩矛盾,不回避矛盾,从而及时发现苗头,抓住“火候”果断处臵,防止矛盾向坏的方向转化,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其次,从全局上把握矛盾,集中力量抓“重头”。这就要在全面分析和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以主要
领导集中主要精力抓影响全局的重点问题,即注重抓主要矛盾。因此,工作时既要态度坚决,更要过细地做工作,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疏导化解农村矛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强调用民主的、教育的、讨论的、批评的方法,通过正面教育、思想感化和说理疏导化解农村矛盾,而且必须坚持与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相结合加以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要靠深化改革去化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加快发展去解决;只有打破原有的低层次的暂时平衡,才能实现社会更高程度的稳定。
五是加大对征地过程中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首先,严格依法办事,做到程序公开和程序透明。法治作为一种动态的或能动的社会范畴,其基本意义是依法办事,即在制定了法律之后,任何个人和组织的社会活动均应受到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人人平等的办事是法制的基本要求和标志。法制精神的核心就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只有政府官员严格依法办事,接受法制的约束,才有法制可言。在征收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程序办事,实现土地征收补偿的透明化,制度化,从而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其次,建立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增加听证会制度。听证会可以就土地征收合法性、土地征收补偿等问题举行,听证会上应充分听取被征收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使被征收人和利害关系人获得表达意见的机
会。第二,增加对被征地人的救济措施。如果被征收人对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和土地征收的补偿方案等存有异议,我国应允许被征地人采取申诉、行政复议等措施。在这些措施不能保障其权益时,还可以提起诉讼,寻求司法救济。只有更好地发挥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才能为征地工作的合法、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篇:某市解决就业难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坚持“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业市”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正扎实开展。今年1—10月,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186人,完成目标的118.5%;全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定劳动力达15万人,占全市农村标准劳动力的55.6%;失地农民实现就业13704人,就业率达84.4%;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城乡就业呈良好态势。[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构建两大网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一是建立起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组织网络。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全市212个村(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协办员297人(村会计兼任),在农村设立了信息员2138人(组长兼任),对134名劳动保障专(兼)职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形成了规范的市、镇、村(社区)、组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和专业队伍,保证了劳动力就业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如蒲阳、向峨等乡镇和城郊村(社区)16名专职劳动保障协办员对农民集中居住新区住户统一进行失业登记,集中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定期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的三送活动,鼓励和扶持了自主创业、再就业、再创业人员200多人。
二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信息网络。**市把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城乡就业同工同酬的就业市场作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城区,依托人事、劳动部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农村,依据劳动力区域分布特点,分别设立了蒲阳、青城山人力资源分场,及时发布用工求职信息,实现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今年,我市把人力资源的现场招聘会开到了村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蒲阳镇、聚源镇、青城山镇召开了三次劳动力招聘会,60多个用人单位和5000余名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当场达成用工协议1250个,做到了用人单位放心、求职农民满意。
二、创新三项举措,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一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促进就业配套规划制度。农民集中居住区选点规划建设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有利于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作为规划选址的前提条件。奎光小区、江安小区、观风小区、幸福小区、青城人家、滨河小区、兰花新村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选择在经济和商业环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农民就业机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业、休闲旅游一条街,解决了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计问题。
二是建立了就业协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励灵活就业、家庭创业的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建立了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就业联席会的就业协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问题。龙潭社区定期邀请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内机关、单位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劳动力供求信息,通报帮助就业的备案情况和劳动就业工作情况,及时开展就业服务,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业协作制度以来,该社区劳资纠纷、安全问题降低了50%,就业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项目服务“三进”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劳动保障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三进”工作制度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鼓励和支持本市企业吸纳和招用本地劳动力。项目引进时“跟进”。如灌口镇灵岩山温泉开发项目,在引进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了“项目首期落成解决300个本地劳动力就业,中期解决800个劳动力,远期解决1000个劳动力”的就业协议;民兴纺织有限公司纺纱项目业主与胥家镇达成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就业协定,企业投产后招收了该镇和周边村社240多个劳动力进厂务工。项目开工时“贴近”。双良集团恒创特种纤维、锡成纸业、硬硼硅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市劳动社保部门就深入企业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对口培训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现场招聘。双良集团用工达500多人,锡成纸业吸纳下岗工人320多人就业。项目竣工时“亲近”。市劳动就业部门与项目业主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工作机制,对市域项目进展与用工了如指掌。鑫威光电项目竣工试运时,劳动就业部门就主动配合业主组织培训了1100多名本地农民工进厂就业。同时,还指导和支持企业周边有条件的农民兴办了10余家餐饮零售店为企业提供服务,达到了企业、群众、政府“三满意”的多重效果。在“三进”工作制度中,坚持“三到”服务:“培训到村、宣传到户、岗位到人”,提升了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拓展了项目招用本地员工的空间。仅今年本地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4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869人,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财政加大投入,划拨再就业匹配资金171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补贴109万元;发放职业介绍服务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类补贴52万元;实行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推荐小额贷款担保
服务部”,开办书报亭、小食品、小百货生产和配送点,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业,目前已经安置就业人员450人,预计2007年将达到1000人。同时,在社区还开辟了自行车修理、日用品织补等经营场所,鼓励城镇失业人员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今年以来,全市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有组织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达2600余人。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城镇失业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就业实体80家,吸纳安置城镇失业人员650人。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组织,组织城镇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全市在2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社),根据用工单位需求,采取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方式,发展社区劳务派遣。
第三篇:某市解决就业难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坚持“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业市”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正扎实开展。今年1—10月,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富余
劳动力65186人,完成目标的118.5%;全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定劳动力达15万人,占全市农村标准劳动力的55.6%;失地农民实现就业13704人,就业率达84.4;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城乡就业呈良好态势。
一、构建两大网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一是建立起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组织网络。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全市212个村(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协办员297人(村会计兼任),在农村设立了信息员2138人(组长兼任),对134名劳动保障专(兼)职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形成了规范的市、镇、村(社区)、组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和专业队伍,保证了劳动力就业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如蒲阳、向峨等乡镇和城郊村(社区)16名专职劳动保障协办员对农民集中居住新区住户统一进行失业登记,集中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定期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的三送活动,鼓励和扶持了自主创业、再就业、再创业人员200多人。
二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信息网络。**市把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城乡就业同工同酬的就业市场作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城区,依托人事、劳动部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农村,依据劳动力区域分布特点,分别设立了蒲阳、青城山人力资源分场,及时发布用工求职信息,实现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今年,我市把人力资源的现场招聘会开到了村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蒲阳镇、聚源镇、青城山镇召开了三次劳动力招聘会,60多个用人单位和5000余名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当场达成用工协议1250个,做到了用人单位放心、求职农民满意。
二、创新三项举措,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一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促进就业配套规划制度。农民集中居住区选点规划建设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有利于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作为规划选址的前提条件。奎光小区、江安小区、观风小区、幸福小区、青城人家、滨河小区、兰花新村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选择在经济和商业环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农民就业机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业、休闲旅游一条街,解决了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计问题。
二是建立了就业协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励灵活就业、家庭创业的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建立了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就业联席会的就业协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问题。龙潭社区定期邀请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内机关、单位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劳动力供求信息,通报帮助就业的备案情况和劳动就业工作情况,及时开展就业服务,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业协作制度以来,该社区劳资纠纷、安全问题降低了50%,就业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项目服务“三进”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劳动保障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三进”工作制度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鼓励和支持本市企业吸纳和招用本地劳动力。项目引进时“跟进”。如灌口镇灵岩山温泉开发项目,在引进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了“项目首期落成解决300个本地劳动力就业,中期解决800个劳动力,远期解决1000个劳动力”的就业协议;民兴纺织有限公司纺纱项目业主与胥家镇达成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就业协定,企业投产后招收了该镇和周边村社240多个劳动力进厂务工。项目开工时“贴近”。双良集团恒创特种纤维、锡成纸业、硬硼硅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市劳动社保部门就深入企业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对口培训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现场招聘。双良集团用工达500多人,锡成纸业吸纳下岗工人320多人就业。项目竣工时“亲近”。市劳动就业部门与项目业主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工作机制,对市域项目进展与用工了如指掌。鑫威光电项目竣工试运时,劳动就业部门就主动配合业主组织培训了1100多名本地农民工进厂就业。同时,还指导和支持企业周边有条件的农民兴办了10余家餐饮零售店为企业提供服务,达到了企业、群众、政府“三满意”的多重效果。在“三进”工作制度中,坚持“三到”服务:“培训到村、宣传到户、岗位到人”,提升了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拓展了项目招用本地员工的空间。仅今年本地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4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869人,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财
政加大投入,划拨再就业匹配资金171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补贴109万元;发放职业介绍服务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类补贴52万元;实行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推荐小额贷款担保25人,贷款额达40万元,创办个体私营企业25个,吸纳从业人员121人;支持自谋职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实体80余家,吸纳安置就业人员650多名;支持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26家,安置城乡从业人员630名;推荐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保103户。
二是设立了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资金。建立了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为主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补贴制度,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资金200万元,技能鉴定补贴资金45万元,对通过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城乡劳动力给予技能鉴定费用补贴,提高了被培训人员参与技能鉴定的主动性。1—10月,全市共免费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8981人,实用技术培训31780人次,为考取技能鉴定书的4300人实行考证费用补贴。
三是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资金等均由市劳动就业部门负责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市财政局统一核拨,保证了劳动培训资金安全正确使用。
四是建立了就业援助公益性专户。目前已筹集资金近2万元,将对年龄较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以及“零就业”、“单亲家庭”未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给予就业前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
四、抓实五个环节,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一是夯实培训基地。今年,全市投入资金109万元,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配备了教学软硬件设施。利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成人学校、工厂技校、乡镇农民学校等教育资源,建立了34个劳动力就业培训学校,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与充分利用。目前,正积极争取建立团中央在四川的青年创业点。
二是健全培训网络。构建了市、乡镇、学校、企业4级培训网络:组建了由300多名在校教师、拔尖人才、专业人员组成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师资库和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依托成人学校、乡镇党校在各乡镇建立了劳动力就业培训点;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开设了旅游饭店管理、猕猴桃种植、水产品饲养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业;在宁江集团、双良集团、紫坪铺公司等企业举办了饭店服务、计算机操作、纺织、数控机床操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班,形成了“三方联动”(镇校联动、厂镇联动、校企联动)的培训格局,提高了就业人员劳动技能和就业择业能力。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三结合”(与素质教育、市场需求、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办了短训班、夜校班,通过法律常识、就业政策、社会保障、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现代文明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通过“四单”(根据企业“订单”,制定培训“菜单”,失地农民自己“点单”,实行培训“免单”)服务,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
四是丰富培训内容。结合产业特点,**市侧重旅游、建筑、花卉、果木种植及其相关产业技能培训,形成了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充分就业三方良性互动。目前,全市从事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就达7.6万人,从事花卉苗木、猕猴桃、中药材、食用竹、茶叶、养殖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能型劳动者达4万余人。同时,结合劳动力输出,大力开展定单培训,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青岛天禄大酒店320个职工中280人来自**,广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首批聘用180名员工中有160人来自**。该市还针对在机械制造、软件、食品、环保型材料等主导优势产业,增加了钳工、车工、计算机操作等技能培训内容,促进了一般劳动力向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转变,提高了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五是注重培训效果。今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320人,获取职业资格证的3500人中实现就业3400人,就业率达97%。SYB(小老板创业培训)355人中,实现自主创业350人,新增就业岗位1800个。中兴镇横山村农民李建奎,通过SYB培训自主创业,办起了凤凰机械厂,吸纳就业人员60余人,按国际标准生产“气动铲”和机械加工配件,产品远销美国,年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上缴税收10余万元,实现了“失业—就业—创业”的跨越。
五、打通“三条管道”,完善劳动力规模转移体系
**市着力开辟劳务输出新渠道,采取“三个对接”,即与市外劳动就业部门政府对接、与市外企业直通对接、与市外职介机构民间对接的办法,打通劳务输出“三条管道”,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规模输出,在“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双向就业模式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是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珠海、温州、昆山、西藏等地建立对外劳务输出联络点,直接联系当地劳动就业部门、职介机构、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提供岗位供求信息,推进农村失地劳动力转移输出。二是与北京森科瑞工贸公司、广东贝克精加工有限公司、江苏荣华纺织有限公司、深圳艾美讯等企业直接联系,规模输出农村劳动力1195人。三是通过市外职介机构等中介组织,向马其顿、格鲁吉亚、伊朗、老挝、阿联酋输出水电安装工和建筑工人750人次。今年以来,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有效地实现了劳动力规模转移和农民增收致富。
六、夯实三个载体,完善社区灵活就业体系
**市积极鼓励和支持家庭创业、灵活就业,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不断夯实社区就业创业三个载体,完善社区灵活就业体系。一是建设“社区就业风景线”,扶持城镇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全市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设立了39个“社区就业服务部”,开办书报亭、小食品、小百货生产和配送点,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业,目前已经安置就业人员450人,预计2007年将达到1000人。同时,在社区还开辟了自行车修理、日用品织补等经营场所,鼓励城镇失业人员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今年以来,全市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有组织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达2600余人。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城镇失业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就业实体80家,吸纳安置城镇失业人员650人。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组织,组织城镇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全市在2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社),根据用工单位需求,采取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方式,发展社区劳务派遣。
第四篇: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精选)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建房造宅是农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结婚成家、添丁加口、分家立业、改善居住环境、房屋年久失修等因素,农民都需要建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农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盖房造屋的要求十分强烈。但同时农民建房问题受诸多原因的影响,农民建房难问题已成为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引发群
众上访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就此问题组织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并对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作初步探索。
一、我区农村建房的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275个行政村,建设规划审批按街道划分分别由**市建设规划局和**建设规划分局管理,其中海门街道、白云街道、葭沚街道、洪家街道所属的村和三甲、下陈街道的一部分村的规划由市建设规划局管理(此范围内又分别由市规划办、市局规划处和开发区规划办管理),三甲街道、下陈街道、章安街道、前所街道、大陈镇和**农场的166个村的规划由**建设规划分局管理。而土地管理又按区域分别由**国土资源分局和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管理。由于建设规划、土地管理权限的不同,所处区域重点工程安排、工业区块开发程度的差异,我区农村群众建房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主要类型有:按村镇规划要求,农民自己组织实施建房及基础设施配套的;有重点工程指挥部(管委会)统一拆迁并负责基础设施配套,农民自己建房的;有按“立改套”要求,指挥部(管委会)统一收回宅基地建设套房安置的。
过去,农村住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农村住房布局零乱,一些村虽然编制了规划,但因规划的档次较低,缺乏长远的眼光,到现在已经显得落后,而且公共配套设施不全,环境质量较差,大多数农民群众注重室内美化,忽视室外环境,“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既影响了农村的形象,也阻碍了农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农民住房问题,并通过实施“百十工程”、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城乡交通一体化工程等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我区除大陈镇和椒北地区外,大多数村已处于城市建成区范围或城市规划区范围,农村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城市建成区范围的村民因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或其他重点工程的征用土地,农民住宅拆迁,集中建设起与城市基本接轨的村民居住点,基础设施、卫生条件等已纳入城市管理范围。但同时,城市框架的拉开,使洪家、三甲、下陈、农场等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农居点又面临重新选址重建。加上因规划控制或不断调整,全区还有许多行政村的农民群众的建房要求多年未能得到满足,据了解,全区各街道均存在该建未建现象(其中白云街道只剩一个村未建),部分村多年未审批农民建房,时间长的达10年以上,矛盾仍然突出。
二、我区农村建房难的主要问题
1.“两规”错位、规划调整对农民建房的影响。**撤地建市,**成为**市主城区,城市总体规划重新编制,而后又进行修编,编制及修编规划花费时间长,在此期间,因规划不明确,村民居住点规划较长时间难以明确,即使有些明确后又因规划调整而不断重新选址或调整,村民建房大多停止了审批,规划问题在较长时期内困扰并影响了农民建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最近一、二年加大规划编制的力度,大多数村的村镇规划已经编制,据了解,全区275个村,已有230个村已经编制完成,占84%;还有12个村正在编制之中。但是已编制的村镇规划,不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衔接,“两规”错位造成村居点仍难以落实。还有一些则是城市规划虽已确定,但一时难以实施,或者规划又进行新的调整的,致使村居点规划也无法编制或编制后无法落实,如海门街道东方红村原规划用地已调整为港埠规划用地,而其他地方的土地在规划中均为工业用地,新址一直难以确定;下陈街道草坦洪村全村基本划入工业园区红线内,村居点无处可选,而此园区目前尚难以实施,村民建房也受影响;洪家街道港头徐村已经收取村民的建房配套费等相关费用,正拟上报审批时,遇到路泽太公路规划对村居点的影响,需要调整村庄规划,而重新选址的村居点目前还是农保地,虽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已调整,但省政府尚未批准,因而无法落实,村民意见极大。
2.土地指标的制约。国家采取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每年安排的指标十分有限,**行政区域不大,但作为**主城区,重点工程项目多,加上**经济开发区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用地的需求很大,自然造成指标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用地指标十分紧张。如今年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只有600亩,其中312亩用于工业用地,剩下不到300亩要解决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农民建房等其他建设所需指标,无疑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在此同时,原先安排的一些指标,由于村里调整土地或规划变化等种种
原因,尚未及时落实,为数不少的指标被积压,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数据反映,2004年至2007年2月,共审批供地1271亩土地,安排建设了6792间新房,但还有2200亩左右的土地已农转用,都因各种原因未供出,指标大量被积压。
3.农村建房费用过高问题。区政府针对农民建房的困难采取措施进行补贴,如抓紧测绘
地形图,减轻村镇规划编制时的村集体负担;对编制村镇规划实行补贴,在原每村补贴2万元的基础上,对大村再酌情补贴。农民建房审批中,城建部门已尽可能实行减免,如免费提供通用标准图集,取消测绘大队收取的放样定位费用等,得到农民群众好评。但由于国家严格控制使用土地,所有的计划指标都控制在省里,大多用于重点工程建设,农民建房靠周转指标来解决,也实际上只能使用折抵指标。而我区指标紧缺,使用折抵指标需要从外地区购入,随着外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购买指标越来越困难,且费用越来越高,从开始时的每亩2万元涨到了4.2万元。虽然国家对农民建房的收取费用有明确的规定,区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也已每亩补贴了1.2万元,且要求街道再进行补贴,但由于各街道财政状况并不宽松,大多数街道处于赤字状况,也不可能按规定要求进行补贴,因此实际上农民承受负担较重。从2007年开始国家还要收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每亩3.2万元,负担将越来越重。
4.农村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1)有些村长期以来土地按自然村管理,土地二轮承包时村里没有留足机动田,自然村村界难打破,出现“队队硬”,村居点的选址无法落实;(2)有些村班子干部之间有矛盾,对建房所需的调地工作开展不力;(3)新班子换届后,对村庄建设规划不满意而要求调整;(4)一些重点工程建设涉及的村,部分村民借土地征用之机,对村居点安置或拆迁政策提出过高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不给征地,村民安置问题也搁置起来。
5.农村违章建房现象严重。据本次调研初步了解,全区有180多个村不同程度存在违章搭建现象,最严重的一个村有近5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分析出现违章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建房审批难,有些村长期未予审批,不少农民未经任何审批手续,擅自建房,虽经土地、城建等相关执法部门阻止,甚至拆除部分正在建设的违章建筑,但效果不大,经常有农民借节假日机关工作人员休假之机,突击建房,而一些住房问题已经解决,不符合审批条件的村民,也仿效此例,违法建房;(2)受台风影响后政府为了解决受灾户住房困难,临时采取优惠措施,而有些不符合条件的也乘机违章建房;(3)我区外来务工人员相当多,需要大量的出租房解决住宿问题,村民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在门前屋后的空地上违章搭建或房屋加层,用于出租;(4)由于我区地处**市主城区,近年来在**区域内的重点工程项目相当多,而各工程指挥部为了加快政策处理进度,减少村民阻力,对一些违章建筑也都采取不同程度的补偿,且补偿标准越来越高,违章建筑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置,致使许多村民大肆违章搭建,借机牟利,违章现象愈演愈烈;(5)街道没有执法权,对非法用地和违章建筑都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制止。
三、解决农民建房难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1.思想高度重视,优先解决农民建房困难。安居才能乐业,解决农民建房难问题,事关农村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和谐**的基本要求,因此,一定要真正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实实在在地优先予以解决,在用地指标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农民建房,在重点工程与村居点规划发生矛盾时,也应优先考虑村民利益,尽可能调整重点工程用地规划,而不要轻易改变村居点规划,绝不能因工程规划难确定而无期限地拖延农民建房。特别是规划落实且与土地利用规划没有矛盾,村里也已调整出土地的要尽快帮助解决指标困难,启动村居点建设。同时,要加大宣传涉及农民建房的相关政策文件的力度,让农民群众熟知国家的政策导向、自己的权益和自己应履行的申请手续程序。
2.加强思想工作,正确加以引导。在城市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特定背景下,建房和居住方式不单纯是一个提供房源、解决群众居住的政策性、技术性问题,它更多地是一个如何积极引导农民加速向市民转变的方向性问题,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住宅要求和居住方式,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并做好详尽的规划,既要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和合理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大局;要根据当前农村的实际,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要求,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结合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卫生村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整体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消除农村存在的陈规陋习,弘扬社会主义的新风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协调“两规”关系,提高审批效能。规划是建设的依据,是农民建房的前提,要继续把村民点建设规划作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抓紧完成尚未编制或已编制规划但需要调整修编的任务,为农民建房提供政策与技术支持,规划编制与修编中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广大村民的意见,并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充分讨论后确定,确保规划的严肃性,避免村官换届,规划换位现象的出现。在村镇规划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尽可能使两者之间相互吻合,确实存在差异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予以调整,在土地修编规划尚未获得省政府批准前,对急需解决的村应考虑进行适当局部调整。要从提高办事效率和便民利民办事出发,整合和完善规划、国土部门各自执行的审批程序,缩短农民申请建房的审批时间,只要符合建房条件的,要在规定的时间要求内,提高审批效率,尽量缩短审批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为农民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要将道路、水利、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项目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项目统一规划、布局和实施,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4.严格依法行政,规范和保护农民建房。区政府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加快解决农民建房问题的有关政策,规范和保护农民建房。要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执法管理,对违章建房,要逐一排队摸底,分清类别,分类处理,坚决制止违章抢建现象。要加强旧村改造力度,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投入和土地指标的使用上给予倾斜。同时通过拆迁旧房,复垦宅基地,盘活土地存量,以节约土地资源。要加强农村建筑市场管理,高度重视农民住房的安全质量,强化农村建筑市场的准入、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在工程立项、设计、施工、验收等各阶段,逐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加强管理,引导规范农民建设和谐宜居家园,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和谐**建设进程。
第五篇: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
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免费文秘
网免费公文网
“>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2010-06-29 19:01:5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2)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建房造宅是农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结婚成家、添丁加口、分家立业、改善居住环境、房屋年久失修等因素,农民都需要建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农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盖房造屋的要求十分强烈。但同时农民建房问题受诸多原因的影响,农民建房难问题已成为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引发群众上访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就此问题组织开展调研,现将调
研情况综合如下,并对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作初步探索。
一、我区农村建房的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275个行政村,建设规划审批按街道划分分别由**市建设规划局和**建设规划分局管理,其中海门街道、白云街道、葭沚街道、洪家街道所属的村和三甲、下陈街道的一部分村的规划由市建设规划局管理(此范围内又分别由市规划办、市局规划处和开发区规划办管理),三甲街道、下陈街道、章安街道、前所街道、大陈镇和**农场的166个村的规划由**建设规划分局管理。而土地管理又按区域分别由**国土资源分局和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管理。由于建设规划、土地管理权限的不同,所处区域重点工程安排、工业区块开发程度的差异,我区农村群众建房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主要类型有:按村镇规划要求,农民自己组织实施建房及基础设施配套的;有重点工程指挥部(管委会)统一拆迁并负责基础设施配套,农民自己建
房的;有按“立改套”要求,指挥部(管委会)统一收回宅基地建设套房安置的。过去,农村住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农村住房布局零乱,一些村虽然编制了规划,但因规划的档次较低,缺乏长远的眼光,到现在已经显得落后,而且公共配套设施不全,环境质量较差,大多数农民群众注重室内美化,忽视室外环境,“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既影响了农村的形象,也阻碍了农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农民住房问题,并通过实施“百十工程”、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城乡交通一体化工程等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我区除大陈镇和椒北地区外,大多数村已处于城市建成区范围或城市规划区范围,农村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城市建成区范围的村民因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或其他重点工程的征用土地,农民住宅拆迁,集中建
设起与城市基本接轨的村民居住点,基础设施、卫生条件等已纳入城市管理范围。但同时,城市框架的拉开,使洪家、三甲、下陈、农场等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农居点又面临重新选址重建。加上因规划控制或不断调整,全区还有许多行政村的农民群众的建房要求多年未能得到满足,据了解,全区各街道均存在该建未建现象(其中白云街道只剩一个村未建),部分村多年未审批农民建房,时间长的达10年以上,矛盾仍然突出。
二、我区农村建房难的主要问题 1.“两规”错位、规划调整对农民建房的影响。**撤地建市,**成为**市主城区,城市总体规划重新编制,而后又进行修编,编制及修编规划花费时间长,在此期间,因规划不明确,村民居住点规划较长时间难以明确,即使有些明确后又因规划调整而不断重新选址或调整,村民建房大多停止了审批,规划问
题在较长时期内困扰并影响了农民建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最近一、二年加大规划编制的力度,大多数村的村镇规划已经编制,据了解,全区275个村,已有230个村已经编制完成,占84%;还有12个村正在编制之中。但是已编制的村镇规划,不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衔接,“两规”错位造成村居点仍难以落实。还有一些则是城市规划虽已确定,但一时难以实施,或者规划又进行新的调整的,致使村居点规划也无法编制或编制后无法落实,如海门街道东方红村原规划用地已调整为港埠规划用地,而其他地方的土地在规划中均为工业用地,新址一直难以确定;下陈街道草坦洪村全村基本划入工业园区红线内,村居点无处可选,而此园区目前尚难以实施,村民建房也受影响;洪家街道港头徐村已经收取村民的建房配套费等相关费用,正拟上报审批时,遇到路泽太公路规划对村居点的影响,需要调整村庄规划,而重新选址的村居点目前
还是农保地,虽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已调整,但省政府尚未批准,因而无法落实,村民意见极大。
2.土地指标的制约。国家采取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每年安排的指标十分有限,**行政区域不大,但作为**主城区,重点工程项目多,加上**经济开发区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用地的需求很大,自然造成指标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用地指标十分紧张。如今年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只有600亩,其中312亩用于工业用地,剩下不到300亩要解决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农民建房等其他建设所需指标,无疑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在此同时,原先安排的一些指标,由于村里调整土地或规划变化等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