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解决重点工程建设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5:3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如何解决重点工程建设难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如何解决重点工程建设难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如何解决重点工程建设难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解决重点工程建设难的调研报告

http://zx.ouhai.gov.cn/ 2007-09-26 09:38

区政协重点工程建设调研组(2007年9月24日)

根据市委关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建设与区委关于“打造„一城四区‟,构建和谐瓯海”的发展战略,区政协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组成重点工程建设调研组。2007年8月14日组织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会后还走访了部分重点工程和相关部门单位。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近年来重点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5年~2007年我区共安排重点工程39项,其中省级重点项目4项,市级重点项目11项,区级重点项目39项,总投资79.14亿元。至2007年7月止,共完成投资额24.9亿元,3年期间由于郭溪前垟排洪渠、高翔路改建二期因土地、规划等原因暂停建设,共建成11项。

2007年共安排重点项目26项,年度计划投资11.5亿元(续建项目16项,年度计划6.42亿元;新建项目10项,年度计划5.13亿元)。2007年1-7月份共完成投资4.49亿元,仅完成年度计划的38.9%。进展较顺利年度计划完成50%以上项目有8项,未进场开工建设的项目有8项,其余10项进展缓慢。

总之,重点工程建设遇到征地难、拆迁难、进场开工难、二三产返回地落实难、配套建设难等问题与困难。

二、重点工程建设难的原因

一是陈旧观念认识的阻碍。瓯海地处城郊结合部,是温州城市拓展的腹地,省、市重点工程纷纷布落瓯海。农民土地被征的失落,土地和房屋价格的大幅飙升,征地补偿款的持续低下,为将来生活的担忧,利益的巨大反差,使被征地农民的心理失衡。当前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村民在短时间内变成市民,由于发展过快,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就业技能等方面的原因难以适应,普遍会表现出对新的生活与就业发展环境的不适应,彷徨、焦虑,容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而我们各级政府在土地征用后,没有及时采取各种方式,引导被征地农民转变观念,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工程建设业主单位也没有很好兑现承诺,造成一些群众认为“政府只知征地,不顾百姓生活”,从而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一有借口就聚集人员上访哄闹。同时,对政策外利益大闹多给、小闹少给、不闹不给的错误做法,也给被征地农民以漫天要价的错误导向。同时,一些村干部借重点工程建设之机,从中获取填方、揽工程等利益,如不满足其全部要求,也往往有意阻挠重点工程建设。

现在许多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只办理工程项目的征地手续,而村集体和被征地农民返回用地的手续办理由镇(街道)、村自办,由于有关手续本身的繁琐和一些部门的作风等原因,一般农村基层干部很难办理这些手续,造成许多返回用地无法落实。甚至个别工程已竣工交付使用,指挥部也解散了,但其合法的征用手续都未办好,遗留下许多问题。同时,一些基层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存在政策处理的畏难情绪,没有及时牵头解决这些问题,随着工程一个接一个的布落建设,返回用地的历史包袱越背越重,矛盾日益尖锐。

二是宏观调控政策的趋紧。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部分土地审批权上收中央,土地征用审批程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严格,土地征用问题已成为我区重点工程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年26项重点工程总用地9038亩,已批用地5143亩,未批用地3895亩。例如:中心区道路网工程527亩,西向排洪工程瓯海段758.5亩,火车站配套工程河道改造、配套道路、安置房1673亩,开发区道路网328亩,泽雅大道50.3亩,源口至林岙公路改建等土地,目前都未落实,不但影响了工程进展,甚至造成个别工程无法开工。

三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根据温瓯政发(1994)47号文件规定,农村集体耕地征用后,可按8%的比例向村集体返回安置用地。据土地部门统计,自1994年至1999年,全区(不包括原永强、藤桥片)共征用土地6498亩,其中耕地6498亩; 1999年初土地法及有关新规实施后,我区(不包括原永强、藤桥片)共被征用农村集体土地45149亩,其中耕地29257亩,应返回用地5125亩(包括94—99年应返回用地),其中三产2134亩,已供地605亩,供地率28%;二产2991亩,已供地823亩,供地率27.52%。这些返回用地迟迟得不到落实,严重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妥善安置,群众十分不满。近二十多年来,一些重点工程建设有“重工程,轻群众”的倾向和浮躁情绪,主体工程上得快,配套工程建得慢,返回用地久不落实,从而出现群众不理解、不配合重点工程建设的情况。

四是政策制定执行的偏差。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果往往是决定着重点工程建设的难易程度。

政策多变。从92年开始至现在,市和区颁发征地文件达7个之多,而主要有温瓯政发(1994)47号文件和2003年颁发的市人民政府69号令,现在中央有了新政策,省里又出台了新的实施细则,要推行征地协商制度。根据新形势出台新政策本来无可厚非,可是有些政策缺乏前瞻性,有些政策变化太快,造成政策前后不连续。

政策多头。有的用地单位为了能快点进场,私自加价补助给农民,造成同一块土地或同一区域,不同项目不同政策,不同时间不同政策,不同领导不同政策,补偿安置费相差很大,人为造成群众对一些工程项目的抵制情绪。

承诺不兑现。一些工程建设伊始,往往对当地征地农户作出这样那样的承诺,但又没有及时兑现承诺,甚至到工程竣工验收,指挥部都撤了,还未兑现对农民的承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例如某重点工程征地,由于村里和被征地农户的思想抵触,被拖了4年之久,省长和市长亲自多次过问,区里和当地街道做了大量工作,村里同意与市属某部门签订征地协议,条件是要求市属某部门用100万元作为二产返回用地落实(在市府69号令规定限期内)的押金,超期限未落实每月按比例扣除,协议签订之后带回市属某部门盖章,待办理土地审批手续之后,市属某部门扣压征地协议原件,调换经办人员,否认签过征地协议,连区领导出面协调也不认帐,为此在群众中造成“政府骗取老百姓土地”的恶劣影响。

五是项目前期准备的不足。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如工程配套项目考虑不足,开工后几番修改方案,擅自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有的边设计边施工,违反基建程序建设,对控制投资、保证质量、工期进度造成了不利影响,致使列入前期工作的大部分项目进展相当缓慢,个别项目甚至根本不能动工。例如:高翔路改建二期因前期工作不充分,暂停建设;大西洋购物中心工程桩基施工一段时间后,发现部分桩基达不到设计标高,暂停施工,重新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华中科大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在未征求瓯海区、当地街道和专家意见的情况下,个别领导拍脑袋决定,由于村里和被征地农民反对,工程拖了3年之久也没有进展;温福、甬台温铁路瓯海段由于仓促上马,铁路主线政策处理虽进展顺利,但配套工程和二三产返回用地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加上这些土地指标还未审批,存在严重群体性闹事的隐患。

六是巨额建设资金的缺口。部分项目因资金未能及时落实而不得延缓建设进度,或停工,或不能按原计划及时开工建设。有些项目原计划打算以征地拍卖出让的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当前由于国家开展土地专项治理整顿,原筹措计划难以落实。同时,金融系统也因宏观调控,对投资贷款政策有所收紧,财政国投公司担保能力有限,各大银行已难以发放贷款,今年安排的26项重点工程中由政府实施19项均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例如:南塘大道(梧白段、仙岩段)需建设资金12亿元,目前已贷款7.77亿元,梧白段已全线通车,但仙岩段建设资金未落实,工程建设难以推进;温福、甬台温铁路瓯海段配套工程地方补差资金缺口很大,一期需要17亿元,目前已贷款3亿元;西山路二期改建已贷款1.15亿元。2007年还需贷款2.5亿元(开发区道路工程1亿元,茶白公路0.3亿元,南塘大道仙岩段0.8亿元,西山西路西段改造工程0.4亿元)。

七是管理体制实施的不顺。当前我区重点工程基本上由各类工程指挥部、基建办等项目机构实施,这些机构主要负责人往往是兼职的,而且身兼数职、数个工程,其工作人员是由各部门和镇(街道)抽调的,领导缺乏时间和精力,工作人员懂行的不多,往往缺乏专业知识,项目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管理,有的连工程进度计划还未制定就盲目开展施工建设。同时,我区工程指挥部、基建办等项目机构人员是临时抽调的,调动过于频繁,有些从不懂调入到刚懂就调出,以致造成人才浪费和政策处理不衔接。此外,镇(街道)分管工程的领导不懂、不熟悉业务的情况仍然存在,不利于重点工程建设。

八是部门相互配合的不够。在座谈会和走访中大家反映有关部门对重点工程支持、配合不够,有重利益轻配合倾向,特别是一些垄断部门,不管是不是重点工程,也不管工期是否紧,资金不到位连通融的余地也没有。同时大家也反映,现在部门门好进,脸也好看,可事仍难办。铁路指挥部反映目前处境尴尬:高层(铁道部和省政府)信心十足,对温福、甬台温铁路通车日期都作了确定;被征地农民不好商量,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铁路主线给征了,而配套工程和二、三产返回用地是地方的,抵触没商量;部门不慌不忙,铁路配套工程和二三产返回用地审批手续不齐全不给办理;铁路指挥部则是“油饼干部”,上压下顶“两头煎”,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九是业主自身方面的缺失。现在社会上有传闻:过去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给农民,现在政府征农民土地给老板,觉得政府为老板想得多,为农民考虑得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我们不可能永远只停留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上。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农民作奉献的事实和社会上一种不满的情绪,我们需要反思在征地上项目发展经济过程中有没有被人钻了政策的“空子”。因为,在温州工业用地能赚大钱已是不争的事实,办企业、上项目不如利用企业或项目批地倒卖赚的多、赚的快。以往就有人削尖脑袋批地倒卖,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工业用地管理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变相圈地现象仍然存在。有人反映,大西洋购物中心征了500多亩土地,自2003年开始以各种理由拖延建设,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当地农民怨言颇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组织视察,空置了4-5年之久的工地上只见大片杂草和零星牛羊,有人风趣地形容:大西洋购物中心工地是“风吹草低现牛羊”。

三、解决重点工程建设难的建议

一是解决思想认识抵触。重点工程建设关键是政策处理,而政策处理的重点是征地和拆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活的最后保障。我们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土地征用工作的领导。要统筹规划好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将土地征用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补偿安置、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等结合起来统盘考虑。要充分认识到村级集体土地征用涉及到农民根本利益问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补偿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因此,在各类重点工程建设中,首先要考虑征地和拆迁农民的利益,考虑征地和拆迁农民的今后发展,正确处理好重点工程与农民利益的关系。重点工程与农民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利益的平衡关系,只要利益关系摆平了,思想抵触也就没有了,重点工程也就好进了。为此,要做到:

强化宣传。要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被征地农民知法懂法,不仅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也要用法律来规范自已的行为;不仅要依法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也要支持、理解政府的依法征地用地行为。

强化形势教育。通过教育,使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和农民的非农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转变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克服急躁情绪和不平衡心理。

强化监控和教育转化。加强对农村个别别有用心人员的监控和教育转化工作,控制一些社会有害信息的产生与传播,防止个别人借机煽风点火,造谣滋事,集资串联,扩大事态。

让利于农民。要在法规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尽量让利于农民,让利于村集体,留足发展用地,用好发展用地,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二是确保项目要素齐全。土地指标和建设资金是重点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要素,项目前期工作也十分重要。

争取建设土地指标。近年来,我区重点工程建设受到用地指标趋紧的制约,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温福和甬台温铁路瓯海段等26个重点工程未批用地达3895亩之多。因此要分轻重缓急,逐项(分项目)争取,逐级(向市要,向省要,通过区属部门向省、市部门要,本级用地切块倾斜)要求,逐年解决,逐步到位的方法解决土地指标问题。

遵循量力而行原则。我区属于“半级财政”,根本没有充裕的资金投入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工程建设除上级拨款外,只能通过土地拍卖自求平衡。目前我区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对财政和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较强。一些单位在申报建设项目时贪大求多,也增大了筹资难度。因此,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有多少米煮多少饭”,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切莫把重点工程变成政绩工程,坚决摈弃重点工程上去了,把矛盾和问题遗留下来的做法。所以,首先要严格控制重点工程建设数量和规模,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和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项目负债建设之外,重点工程建设要视财力而行,坚决取消“搭车”建设子项目;其次要健全重点工程基本金制度,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重点工程投资多元化,尽快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社会投资为主体,全面利用民间投资、企业投资、外资投资、银行投资等各种资金的开放性重点项目投资机制。

深入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全面深入的前期工作是重点工程建设既能赢得时间,又能保证实施质量及进度的有效手段,要不断提供新项目好项目列入上级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向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土地指标和补助资金,解决土地指标紧缺问题。在安排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时,必须严格审核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切实做到项目开工条件成熟一个开工一个,项目不具备基本开工条件的,就暂缓开工。

三是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历史遗留的二三产落实问题,已成为我区目前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要对各地反映强烈的省市重点工程建设返回用地未落实的问题,建议组织专门力量,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级领导分块联系,制定工作计划,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较短的时间内,一个一个勘察落实,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对各镇(街道)、村原来不规范用地所遗留的问题,要本着“顾大局,解难题,办实事”的原则,分门别类,热情指导,灵活运用各项政策,帮助基层政府(办事处)妥善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今后,安排建设各类工程项目时,一定要做到工程用地与农民返回用地同时安排,同时报批,同时落实。要按照各地实情,适当调整“人土比”和土地类别,对一些村的“人土比”进行重新测算,及时予以调整,尽量与周边区域基本一致;对城市规划区内的一些镇(街道)的土地类别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缩小相邻地块的补偿差距。

四是建立新型管理体制。要扬弃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从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和督查指导等方面着手进行完善。

加强重点工程队伍建设。抽调一些专业技术水平高、政治素质好的干部充实到全区重点工程一线工作。对重点工程各类指挥部、基建办等项目实施机构一般不要轻易调动人员,规定最低的服务年限,设立进入门槛标准和调出条件,以保证重点工程稳步发展。对全区各镇(街道)分管镇长(主任)要做到培训上岗、凭证上岗。完善重点工程管理制度。尽快出台《瓯海区重点工程管理办法》,对全区重点工程在建项目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进一步提高监管力度。

加强重点工程督查指导。首先,区领导要抽出一定时间和精力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和指导;其次,区重点办、区“两办”要定期、不定期组织有关项目主管部门对全区重点项目进行督查,每半年要在有关媒体上向全社会公布一次,对存在问题要及时予以处理和整改。

五是营造良好服务环境。重点工程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的实施情况都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和进度。因此,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必须牢固树立起全局观念和“重点”意识。具体要落实五制:专人跟踪负责制、提前介入制、开辟绿色通道制、特事特办制、一事一议制。

六是严格依法依章办事。有法律规定的要依法办事,没有法律规定的要制定规范性文件确保依章办事,并保证长期稳定。

严肃处理圈地行为。目前在温州,无论是商业用地还是工业用地,都非常宝贵。因此,一些人千方百计打着重点工程、招商引资和上级领导的幌子变相圈地。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个别工程和少数企业变相圈地行为多次呼吁严厉打击。因此,建议区委、区政府对已安排的工程项目进行检查,对少数圈而不建的工程项目土地要依法予以收回。

建立被征地人员保障基金。要出台新政策,确定预算内被征地农民保险、养老和就业费用支出占GDP的比例,虽然这个比例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达到1%、2%甚至3%以上,但应不断提高逐步接近或达到1%,为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提供物质支撑。同时,还要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对男55岁、女45岁以上经培训与介绍后仍不能就业的征地农民,建议发放给一定的就业保障金。对弱、病、残等无法适应城市市场竞争的就业特困群体,要完善社会救济制度,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特别关注,或者干脆实行“以土地换保障”政策,提供适当的保障措施。此外,目前温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因此要根据新情况,出台福利性质养老保险的新政策。

确保政策长期稳定。要克服政策多变,防止“老帐新翻”;要克服政策多头,防止“新帐难做”;要克服政策执行偏差,纠正光承诺不兑现,防止“老帐、新帐一起算”。即使上级相关政策有变化,我们也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保证新老政策的前后衔接,避免因此造成不必要的震动。

第二篇: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精选)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建房造宅是农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结婚成家、添丁加口、分家立业、改善居住环境、房屋年久失修等因素,农民都需要建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农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盖房造屋的要求十分强烈。但同时农民建房问题受诸多原因的影响,农民建房难问题已成为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引发群

众上访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就此问题组织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并对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作初步探索。

一、我区农村建房的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275个行政村,建设规划审批按街道划分分别由**市建设规划局和**建设规划分局管理,其中海门街道、白云街道、葭沚街道、洪家街道所属的村和三甲、下陈街道的一部分村的规划由市建设规划局管理(此范围内又分别由市规划办、市局规划处和开发区规划办管理),三甲街道、下陈街道、章安街道、前所街道、大陈镇和**农场的166个村的规划由**建设规划分局管理。而土地管理又按区域分别由**国土资源分局和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管理。由于建设规划、土地管理权限的不同,所处区域重点工程安排、工业区块开发程度的差异,我区农村群众建房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主要类型有:按村镇规划要求,农民自己组织实施建房及基础设施配套的;有重点工程指挥部(管委会)统一拆迁并负责基础设施配套,农民自己建房的;有按“立改套”要求,指挥部(管委会)统一收回宅基地建设套房安置的。

过去,农村住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农村住房布局零乱,一些村虽然编制了规划,但因规划的档次较低,缺乏长远的眼光,到现在已经显得落后,而且公共配套设施不全,环境质量较差,大多数农民群众注重室内美化,忽视室外环境,“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既影响了农村的形象,也阻碍了农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农民住房问题,并通过实施“百十工程”、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城乡交通一体化工程等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我区除大陈镇和椒北地区外,大多数村已处于城市建成区范围或城市规划区范围,农村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城市建成区范围的村民因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或其他重点工程的征用土地,农民住宅拆迁,集中建设起与城市基本接轨的村民居住点,基础设施、卫生条件等已纳入城市管理范围。但同时,城市框架的拉开,使洪家、三甲、下陈、农场等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农居点又面临重新选址重建。加上因规划控制或不断调整,全区还有许多行政村的农民群众的建房要求多年未能得到满足,据了解,全区各街道均存在该建未建现象(其中白云街道只剩一个村未建),部分村多年未审批农民建房,时间长的达10年以上,矛盾仍然突出。

二、我区农村建房难的主要问题

1.“两规”错位、规划调整对农民建房的影响。**撤地建市,**成为**市主城区,城市总体规划重新编制,而后又进行修编,编制及修编规划花费时间长,在此期间,因规划不明确,村民居住点规划较长时间难以明确,即使有些明确后又因规划调整而不断重新选址或调整,村民建房大多停止了审批,规划问题在较长时期内困扰并影响了农民建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最近一、二年加大规划编制的力度,大多数村的村镇规划已经编制,据了解,全区275个村,已有230个村已经编制完成,占84%;还有12个村正在编制之中。但是已编制的村镇规划,不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衔接,“两规”错位造成村居点仍难以落实。还有一些则是城市规划虽已确定,但一时难以实施,或者规划又进行新的调整的,致使村居点规划也无法编制或编制后无法落实,如海门街道东方红村原规划用地已调整为港埠规划用地,而其他地方的土地在规划中均为工业用地,新址一直难以确定;下陈街道草坦洪村全村基本划入工业园区红线内,村居点无处可选,而此园区目前尚难以实施,村民建房也受影响;洪家街道港头徐村已经收取村民的建房配套费等相关费用,正拟上报审批时,遇到路泽太公路规划对村居点的影响,需要调整村庄规划,而重新选址的村居点目前还是农保地,虽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已调整,但省政府尚未批准,因而无法落实,村民意见极大。

2.土地指标的制约。国家采取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每年安排的指标十分有限,**行政区域不大,但作为**主城区,重点工程项目多,加上**经济开发区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用地的需求很大,自然造成指标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用地指标十分紧张。如今年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只有600亩,其中312亩用于工业用地,剩下不到300亩要解决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农民建房等其他建设所需指标,无疑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在此同时,原先安排的一些指标,由于村里调整土地或规划变化等种种

原因,尚未及时落实,为数不少的指标被积压,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数据反映,2004年至2007年2月,共审批供地1271亩土地,安排建设了6792间新房,但还有2200亩左右的土地已农转用,都因各种原因未供出,指标大量被积压。

3.农村建房费用过高问题。区政府针对农民建房的困难采取措施进行补贴,如抓紧测绘

地形图,减轻村镇规划编制时的村集体负担;对编制村镇规划实行补贴,在原每村补贴2万元的基础上,对大村再酌情补贴。农民建房审批中,城建部门已尽可能实行减免,如免费提供通用标准图集,取消测绘大队收取的放样定位费用等,得到农民群众好评。但由于国家严格控制使用土地,所有的计划指标都控制在省里,大多用于重点工程建设,农民建房靠周转指标来解决,也实际上只能使用折抵指标。而我区指标紧缺,使用折抵指标需要从外地区购入,随着外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购买指标越来越困难,且费用越来越高,从开始时的每亩2万元涨到了4.2万元。虽然国家对农民建房的收取费用有明确的规定,区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也已每亩补贴了1.2万元,且要求街道再进行补贴,但由于各街道财政状况并不宽松,大多数街道处于赤字状况,也不可能按规定要求进行补贴,因此实际上农民承受负担较重。从2007年开始国家还要收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每亩3.2万元,负担将越来越重。

4.农村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1)有些村长期以来土地按自然村管理,土地二轮承包时村里没有留足机动田,自然村村界难打破,出现“队队硬”,村居点的选址无法落实;(2)有些村班子干部之间有矛盾,对建房所需的调地工作开展不力;(3)新班子换届后,对村庄建设规划不满意而要求调整;(4)一些重点工程建设涉及的村,部分村民借土地征用之机,对村居点安置或拆迁政策提出过高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不给征地,村民安置问题也搁置起来。

5.农村违章建房现象严重。据本次调研初步了解,全区有180多个村不同程度存在违章搭建现象,最严重的一个村有近5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分析出现违章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建房审批难,有些村长期未予审批,不少农民未经任何审批手续,擅自建房,虽经土地、城建等相关执法部门阻止,甚至拆除部分正在建设的违章建筑,但效果不大,经常有农民借节假日机关工作人员休假之机,突击建房,而一些住房问题已经解决,不符合审批条件的村民,也仿效此例,违法建房;(2)受台风影响后政府为了解决受灾户住房困难,临时采取优惠措施,而有些不符合条件的也乘机违章建房;(3)我区外来务工人员相当多,需要大量的出租房解决住宿问题,村民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在门前屋后的空地上违章搭建或房屋加层,用于出租;(4)由于我区地处**市主城区,近年来在**区域内的重点工程项目相当多,而各工程指挥部为了加快政策处理进度,减少村民阻力,对一些违章建筑也都采取不同程度的补偿,且补偿标准越来越高,违章建筑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置,致使许多村民大肆违章搭建,借机牟利,违章现象愈演愈烈;(5)街道没有执法权,对非法用地和违章建筑都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制止。

三、解决农民建房难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1.思想高度重视,优先解决农民建房困难。安居才能乐业,解决农民建房难问题,事关农村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和谐**的基本要求,因此,一定要真正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实实在在地优先予以解决,在用地指标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农民建房,在重点工程与村居点规划发生矛盾时,也应优先考虑村民利益,尽可能调整重点工程用地规划,而不要轻易改变村居点规划,绝不能因工程规划难确定而无期限地拖延农民建房。特别是规划落实且与土地利用规划没有矛盾,村里也已调整出土地的要尽快帮助解决指标困难,启动村居点建设。同时,要加大宣传涉及农民建房的相关政策文件的力度,让农民群众熟知国家的政策导向、自己的权益和自己应履行的申请手续程序。

2.加强思想工作,正确加以引导。在城市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特定背景下,建房和居住方式不单纯是一个提供房源、解决群众居住的政策性、技术性问题,它更多地是一个如何积极引导农民加速向市民转变的方向性问题,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住宅要求和居住方式,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并做好详尽的规划,既要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和合理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大局;要根据当前农村的实际,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要求,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结合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卫生村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整体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消除农村存在的陈规陋习,弘扬社会主义的新风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协调“两规”关系,提高审批效能。规划是建设的依据,是农民建房的前提,要继续把村民点建设规划作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抓紧完成尚未编制或已编制规划但需要调整修编的任务,为农民建房提供政策与技术支持,规划编制与修编中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广大村民的意见,并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充分讨论后确定,确保规划的严肃性,避免村官换届,规划换位现象的出现。在村镇规划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尽可能使两者之间相互吻合,确实存在差异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予以调整,在土地修编规划尚未获得省政府批准前,对急需解决的村应考虑进行适当局部调整。要从提高办事效率和便民利民办事出发,整合和完善规划、国土部门各自执行的审批程序,缩短农民申请建房的审批时间,只要符合建房条件的,要在规定的时间要求内,提高审批效率,尽量缩短审批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为农民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要将道路、水利、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项目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项目统一规划、布局和实施,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4.严格依法行政,规范和保护农民建房。区政府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加快解决农民建房问题的有关政策,规范和保护农民建房。要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执法管理,对违章建房,要逐一排队摸底,分清类别,分类处理,坚决制止违章抢建现象。要加强旧村改造力度,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投入和土地指标的使用上给予倾斜。同时通过拆迁旧房,复垦宅基地,盘活土地存量,以节约土地资源。要加强农村建筑市场管理,高度重视农民住房的安全质量,强化农村建筑市场的准入、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在工程立项、设计、施工、验收等各阶段,逐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加强管理,引导规范农民建设和谐宜居家园,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和谐**建设进程。

第三篇: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

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免费文秘

网免费公文网

“>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2010-06-29 19:01:5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2)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建房造宅是农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结婚成家、添丁加口、分家立业、改善居住环境、房屋年久失修等因素,农民都需要建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农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盖房造屋的要求十分强烈。但同时农民建房问题受诸多原因的影响,农民建房难问题已成为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引发群众上访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就此问题组织开展调研,现将调

研情况综合如下,并对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作初步探索。

一、我区农村建房的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275个行政村,建设规划审批按街道划分分别由**市建设规划局和**建设规划分局管理,其中海门街道、白云街道、葭沚街道、洪家街道所属的村和三甲、下陈街道的一部分村的规划由市建设规划局管理(此范围内又分别由市规划办、市局规划处和开发区规划办管理),三甲街道、下陈街道、章安街道、前所街道、大陈镇和**农场的166个村的规划由**建设规划分局管理。而土地管理又按区域分别由**国土资源分局和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管理。由于建设规划、土地管理权限的不同,所处区域重点工程安排、工业区块开发程度的差异,我区农村群众建房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主要类型有:按村镇规划要求,农民自己组织实施建房及基础设施配套的;有重点工程指挥部(管委会)统一拆迁并负责基础设施配套,农民自己建

房的;有按“立改套”要求,指挥部(管委会)统一收回宅基地建设套房安置的。过去,农村住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农村住房布局零乱,一些村虽然编制了规划,但因规划的档次较低,缺乏长远的眼光,到现在已经显得落后,而且公共配套设施不全,环境质量较差,大多数农民群众注重室内美化,忽视室外环境,“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既影响了农村的形象,也阻碍了农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农民住房问题,并通过实施“百十工程”、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城乡交通一体化工程等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我区除大陈镇和椒北地区外,大多数村已处于城市建成区范围或城市规划区范围,农村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城市建成区范围的村民因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或其他重点工程的征用土地,农民住宅拆迁,集中建

设起与城市基本接轨的村民居住点,基础设施、卫生条件等已纳入城市管理范围。但同时,城市框架的拉开,使洪家、三甲、下陈、农场等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农居点又面临重新选址重建。加上因规划控制或不断调整,全区还有许多行政村的农民群众的建房要求多年未能得到满足,据了解,全区各街道均存在该建未建现象(其中白云街道只剩一个村未建),部分村多年未审批农民建房,时间长的达10年以上,矛盾仍然突出。

二、我区农村建房难的主要问题 1.“两规”错位、规划调整对农民建房的影响。**撤地建市,**成为**市主城区,城市总体规划重新编制,而后又进行修编,编制及修编规划花费时间长,在此期间,因规划不明确,村民居住点规划较长时间难以明确,即使有些明确后又因规划调整而不断重新选址或调整,村民建房大多停止了审批,规划问

题在较长时期内困扰并影响了农民建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最近一、二年加大规划编制的力度,大多数村的村镇规划已经编制,据了解,全区275个村,已有230个村已经编制完成,占84%;还有12个村正在编制之中。但是已编制的村镇规划,不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衔接,“两规”错位造成村居点仍难以落实。还有一些则是城市规划虽已确定,但一时难以实施,或者规划又进行新的调整的,致使村居点规划也无法编制或编制后无法落实,如海门街道东方红村原规划用地已调整为港埠规划用地,而其他地方的土地在规划中均为工业用地,新址一直难以确定;下陈街道草坦洪村全村基本划入工业园区红线内,村居点无处可选,而此园区目前尚难以实施,村民建房也受影响;洪家街道港头徐村已经收取村民的建房配套费等相关费用,正拟上报审批时,遇到路泽太公路规划对村居点的影响,需要调整村庄规划,而重新选址的村居点目前

还是农保地,虽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已调整,但省政府尚未批准,因而无法落实,村民意见极大。

2.土地指标的制约。国家采取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每年安排的指标十分有限,**行政区域不大,但作为**主城区,重点工程项目多,加上**经济开发区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用地的需求很大,自然造成指标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用地指标十分紧张。如今年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只有600亩,其中312亩用于工业用地,剩下不到300亩要解决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农民建房等其他建设所需指标,无疑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在此同时,原先安排的一些指标,由于村里调整土地或规划变化等种种

第四篇:某市解决就业难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坚持“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业市”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正扎实开展。今年1—10月,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186人,完成目标的118.5%;全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定劳动力达15万人,占全市农村标准劳动力的55.6%;失地农民实现就业13704人,就业率达84.4%;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城乡就业呈良好态势。[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构建两大网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一是建立起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组织网络。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全市212个村(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协办员297人(村会计兼任),在农村设立了信息员2138人(组长兼任),对134名劳动保障专(兼)职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形成了规范的市、镇、村(社区)、组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和专业队伍,保证了劳动力就业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如蒲阳、向峨等乡镇和城郊村(社区)16名专职劳动保障协办员对农民集中居住新区住户统一进行失业登记,集中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定期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的三送活动,鼓励和扶持了自主创业、再就业、再创业人员200多人。

二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信息网络。**市把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城乡就业同工同酬的就业市场作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城区,依托人事、劳动部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农村,依据劳动力区域分布特点,分别设立了蒲阳、青城山人力资源分场,及时发布用工求职信息,实现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今年,我市把人力资源的现场招聘会开到了村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蒲阳镇、聚源镇、青城山镇召开了三次劳动力招聘会,60多个用人单位和5000余名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当场达成用工协议1250个,做到了用人单位放心、求职农民满意。

二、创新三项举措,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一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促进就业配套规划制度。农民集中居住区选点规划建设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有利于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作为规划选址的前提条件。奎光小区、江安小区、观风小区、幸福小区、青城人家、滨河小区、兰花新村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选择在经济和商业环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农民就业机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业、休闲旅游一条街,解决了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计问题。

二是建立了就业协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励灵活就业、家庭创业的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建立了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就业联席会的就业协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问题。龙潭社区定期邀请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内机关、单位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劳动力供求信息,通报帮助就业的备案情况和劳动就业工作情况,及时开展就业服务,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业协作制度以来,该社区劳资纠纷、安全问题降低了50%,就业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项目服务“三进”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劳动保障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三进”工作制度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鼓励和支持本市企业吸纳和招用本地劳动力。项目引进时“跟进”。如灌口镇灵岩山温泉开发项目,在引进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了“项目首期落成解决300个本地劳动力就业,中期解决800个劳动力,远期解决1000个劳动力”的就业协议;民兴纺织有限公司纺纱项目业主与胥家镇达成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就业协定,企业投产后招收了该镇和周边村社240多个劳动力进厂务工。项目开工时“贴近”。双良集团恒创特种纤维、锡成纸业、硬硼硅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市劳动社保部门就深入企业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对口培训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现场招聘。双良集团用工达500多人,锡成纸业吸纳下岗工人320多人就业。项目竣工时“亲近”。市劳动就业部门与项目业主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工作机制,对市域项目进展与用工了如指掌。鑫威光电项目竣工试运时,劳动就业部门就主动配合业主组织培训了1100多名本地农民工进厂就业。同时,还指导和支持企业周边有条件的农民兴办了10余家餐饮零售店为企业提供服务,达到了企业、群众、政府“三满意”的多重效果。在“三进”工作制度中,坚持“三到”服务:“培训到村、宣传到户、岗位到人”,提升了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拓展了项目招用本地员工的空间。仅今年本地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4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869人,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财政加大投入,划拨再就业匹配资金171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补贴109万元;发放职业介绍服务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类补贴52万元;实行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推荐小额贷款担保

服务部”,开办书报亭、小食品、小百货生产和配送点,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业,目前已经安置就业人员450人,预计2007年将达到1000人。同时,在社区还开辟了自行车修理、日用品织补等经营场所,鼓励城镇失业人员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今年以来,全市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有组织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达2600余人。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城镇失业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就业实体80家,吸纳安置城镇失业人员650人。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组织,组织城镇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全市在2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社),根据用工单位需求,采取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方式,发展社区劳务派遣。

第五篇:某市解决就业难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坚持“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业市”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正扎实开展。今年1—10月,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富余

劳动力65186人,完成目标的118.5%;全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定劳动力达15万人,占全市农村标准劳动力的55.6%;失地农民实现就业13704人,就业率达84.4;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城乡就业呈良好态势。

一、构建两大网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一是建立起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组织网络。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全市212个村(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协办员297人(村会计兼任),在农村设立了信息员2138人(组长兼任),对134名劳动保障专(兼)职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形成了规范的市、镇、村(社区)、组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和专业队伍,保证了劳动力就业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如蒲阳、向峨等乡镇和城郊村(社区)16名专职劳动保障协办员对农民集中居住新区住户统一进行失业登记,集中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定期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的三送活动,鼓励和扶持了自主创业、再就业、再创业人员200多人。

二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信息网络。**市把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城乡就业同工同酬的就业市场作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城区,依托人事、劳动部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农村,依据劳动力区域分布特点,分别设立了蒲阳、青城山人力资源分场,及时发布用工求职信息,实现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今年,我市把人力资源的现场招聘会开到了村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蒲阳镇、聚源镇、青城山镇召开了三次劳动力招聘会,60多个用人单位和5000余名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当场达成用工协议1250个,做到了用人单位放心、求职农民满意。

二、创新三项举措,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一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促进就业配套规划制度。农民集中居住区选点规划建设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有利于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作为规划选址的前提条件。奎光小区、江安小区、观风小区、幸福小区、青城人家、滨河小区、兰花新村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选择在经济和商业环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农民就业机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业、休闲旅游一条街,解决了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计问题。

二是建立了就业协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励灵活就业、家庭创业的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建立了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就业联席会的就业协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问题。龙潭社区定期邀请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内机关、单位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劳动力供求信息,通报帮助就业的备案情况和劳动就业工作情况,及时开展就业服务,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业协作制度以来,该社区劳资纠纷、安全问题降低了50%,就业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项目服务“三进”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劳动保障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三进”工作制度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鼓励和支持本市企业吸纳和招用本地劳动力。项目引进时“跟进”。如灌口镇灵岩山温泉开发项目,在引进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了“项目首期落成解决300个本地劳动力就业,中期解决800个劳动力,远期解决1000个劳动力”的就业协议;民兴纺织有限公司纺纱项目业主与胥家镇达成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就业协定,企业投产后招收了该镇和周边村社240多个劳动力进厂务工。项目开工时“贴近”。双良集团恒创特种纤维、锡成纸业、硬硼硅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市劳动社保部门就深入企业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对口培训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现场招聘。双良集团用工达500多人,锡成纸业吸纳下岗工人320多人就业。项目竣工时“亲近”。市劳动就业部门与项目业主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工作机制,对市域项目进展与用工了如指掌。鑫威光电项目竣工试运时,劳动就业部门就主动配合业主组织培训了1100多名本地农民工进厂就业。同时,还指导和支持企业周边有条件的农民兴办了10余家餐饮零售店为企业提供服务,达到了企业、群众、政府“三满意”的多重效果。在“三进”工作制度中,坚持“三到”服务:“培训到村、宣传到户、岗位到人”,提升了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拓展了项目招用本地员工的空间。仅今年本地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4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869人,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财

政加大投入,划拨再就业匹配资金171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补贴109万元;发放职业介绍服务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类补贴52万元;实行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推荐小额贷款担保25人,贷款额达40万元,创办个体私营企业25个,吸纳从业人员121人;支持自谋职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实体80余家,吸纳安置就业人员650多名;支持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26家,安置城乡从业人员630名;推荐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保103户。

二是设立了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资金。建立了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为主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补贴制度,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资金200万元,技能鉴定补贴资金45万元,对通过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城乡劳动力给予技能鉴定费用补贴,提高了被培训人员参与技能鉴定的主动性。1—10月,全市共免费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8981人,实用技术培训31780人次,为考取技能鉴定书的4300人实行考证费用补贴。

三是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资金等均由市劳动就业部门负责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市财政局统一核拨,保证了劳动培训资金安全正确使用。

四是建立了就业援助公益性专户。目前已筹集资金近2万元,将对年龄较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以及“零就业”、“单亲家庭”未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给予就业前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

四、抓实五个环节,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一是夯实培训基地。今年,全市投入资金109万元,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配备了教学软硬件设施。利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成人学校、工厂技校、乡镇农民学校等教育资源,建立了34个劳动力就业培训学校,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与充分利用。目前,正积极争取建立团中央在四川的青年创业点。

二是健全培训网络。构建了市、乡镇、学校、企业4级培训网络:组建了由300多名在校教师、拔尖人才、专业人员组成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师资库和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依托成人学校、乡镇党校在各乡镇建立了劳动力就业培训点;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开设了旅游饭店管理、猕猴桃种植、水产品饲养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业;在宁江集团、双良集团、紫坪铺公司等企业举办了饭店服务、计算机操作、纺织、数控机床操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班,形成了“三方联动”(镇校联动、厂镇联动、校企联动)的培训格局,提高了就业人员劳动技能和就业择业能力。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三结合”(与素质教育、市场需求、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办了短训班、夜校班,通过法律常识、就业政策、社会保障、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现代文明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通过“四单”(根据企业“订单”,制定培训“菜单”,失地农民自己“点单”,实行培训“免单”)服务,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

四是丰富培训内容。结合产业特点,**市侧重旅游、建筑、花卉、果木种植及其相关产业技能培训,形成了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充分就业三方良性互动。目前,全市从事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就达7.6万人,从事花卉苗木、猕猴桃、中药材、食用竹、茶叶、养殖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能型劳动者达4万余人。同时,结合劳动力输出,大力开展定单培训,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青岛天禄大酒店320个职工中280人来自**,广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首批聘用180名员工中有160人来自**。该市还针对在机械制造、软件、食品、环保型材料等主导优势产业,增加了钳工、车工、计算机操作等技能培训内容,促进了一般劳动力向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转变,提高了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五是注重培训效果。今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320人,获取职业资格证的3500人中实现就业3400人,就业率达97%。SYB(小老板创业培训)355人中,实现自主创业350人,新增就业岗位1800个。中兴镇横山村农民李建奎,通过SYB培训自主创业,办起了凤凰机械厂,吸纳就业人员60余人,按国际标准生产“气动铲”和机械加工配件,产品远销美国,年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上缴税收10余万元,实现了“失业—就业—创业”的跨越。

五、打通“三条管道”,完善劳动力规模转移体系

**市着力开辟劳务输出新渠道,采取“三个对接”,即与市外劳动就业部门政府对接、与市外企业直通对接、与市外职介机构民间对接的办法,打通劳务输出“三条管道”,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规模输出,在“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双向就业模式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是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珠海、温州、昆山、西藏等地建立对外劳务输出联络点,直接联系当地劳动就业部门、职介机构、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提供岗位供求信息,推进农村失地劳动力转移输出。二是与北京森科瑞工贸公司、广东贝克精加工有限公司、江苏荣华纺织有限公司、深圳艾美讯等企业直接联系,规模输出农村劳动力1195人。三是通过市外职介机构等中介组织,向马其顿、格鲁吉亚、伊朗、老挝、阿联酋输出水电安装工和建筑工人750人次。今年以来,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有效地实现了劳动力规模转移和农民增收致富。

六、夯实三个载体,完善社区灵活就业体系

**市积极鼓励和支持家庭创业、灵活就业,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不断夯实社区就业创业三个载体,完善社区灵活就业体系。一是建设“社区就业风景线”,扶持城镇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全市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设立了39个“社区就业服务部”,开办书报亭、小食品、小百货生产和配送点,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业,目前已经安置就业人员450人,预计2007年将达到1000人。同时,在社区还开辟了自行车修理、日用品织补等经营场所,鼓励城镇失业人员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今年以来,全市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有组织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达2600余人。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城镇失业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就业实体80家,吸纳安置城镇失业人员650人。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组织,组织城镇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全市在2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社),根据用工单位需求,采取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方式,发展社区劳务派遣。

下载关于如何解决重点工程建设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如何解决重点工程建设难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解决征地难问题的调研报告(5篇材料)

    如何解决征地难问题的调研报告随着我镇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大,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来自于征地难问题却相当突出,已成为制约项目建设和城市建......

    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灾区解决农产品卖难状况调研报告(合集五篇)

    一、xx县的基本情况xx县地处四川阿坝州,是成都的菜篮子基地县,全县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3万亩。县城离5.12地震的震中汶川约56公里,人口约5万,全县每年1500万左右的财政收入主......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长武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长武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黎宏博 最近,我局就长武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深入部分乡(镇)和村组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和解决设想报告如......

    重点工程建设状况调研建议(五篇)

    重点工程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促进我......

    专题调研重点工程汇报材料

    山西下合煤业井下重点工程施工情况汇报材料一、结合现场实际,科学组织生产 10月29日15101联络巷开始施工,施工时0~20米掘进坡度为-18°,20米往下掘进坡度局部达到-35°,现已掘进4......

    关于视察调研全县重点工程项目的报告

    关于视察调研全县重点工程项目的 报 告 为了深入了解今年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11月29日上午,在周志强主席和各位副主席的带领下,县政协组织30......

    区安监局关于开展“办事难落实、问题难解决”调研情况报告

    XXXXXXX区安监局关于开展 “办事难落实、问题难解决”调研情况报告 区软环境建设办公室: 根据XXXXX区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办事难落实、项目难落地、问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