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行政复议文档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行政复议的文档工作是行政复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复议决定书等法律文书也是政府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复议档案在档案的保管期为永久保管,这是我们工作水平的历史见证,也是以后查阅、查证的重要性文件,因此,要高度重视行政复议的文档管理。行政复议的文档工作主要是行政复议的档案管理。关于行政复议档案包括的内容、归档的时间、档案案卷质量要
求及档案的查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行政复议档案包括的内容、复议案卷内文书材料,应按照复议程序的客观进程或时间顺序排列,主要有以下几项:
1、案卷封面;
2、卷内目录;
3、原具体行政决定书;
4、复议申请书;
5、复议申请人的相关证件及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如:法人应提交法定代表人证明,授权委托书及委托人的身份证件,公民应提交身份证件如有委托人应提交授权委托人及委托人的身份证件);
6、立案审批表(一般正文在前,审批在中,然后是拟稿);
7、复议答复书及被申请人提供的材料;
8、阅卷笔录;
9、询问、调查笔录;
10、听证笔录;(如有延期、中止或停止执行等文书需放在听证笔录后)
11、案件合议笔录及专家咨询意见;
12、复议决定书附批单拟稿在后,有的还有审查意见;
13、送达回证;
14、封底。如有其它材料需附证物袋。文书材料在装订前应分不同情况,按下列要求进行整理:
(一)破损的材料要修补或复制;
(二)装订部位过窄或有字迹的材料用纸加衬边;
(三)纸面过小的文书材料,加帖衬纸;
(四)纸张大于卷面的文书材料,按案卷大小折叠对齐;
(五)需要附卷的信封要打开平放,邮票不要揭掉;
(六)文书材料上的金属物要全部剔除干净。文书材料经过排列后,除案卷封面、卷内目录及卷底外,应逐页编号。页号编在右上角,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卷内目录应按卷内文书材料顺序逐件填写,标明起止号。卷宗封面所列项目,应使用毛笔或钢笔逐项填写齐全,书写要工整。其中,结案日期填写复议机关负责人审批日期。卷宗装订后,应在卷底装订前贴封纸,并在骑缝线上加盖立卷人的姓名章。文书材料应在结案后整理立卷。承办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提出保管期限,经复议机关负责人审阅后,移交档案管理人员并办理移交手续。随卷归档的录音、录像带等声像档案,应在每盘磁带上标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或名称),案由、案号、档案编号、录制人、录制时间、录制内容等,逐盘登记造册归档。归档的证物凡是能够附卷保存的,应装入证物袋内,并在证物袋上注明名称、数量、特征;不便附卷保存的,应另行包装,并在包装上注明申请人和申请人的姓名(或名称)、案由、案号以及证物名称、数量、特征,随同卷宗归档。文书材料一经归档,不得从卷内抽取;需要增添文书材料时,必须征得档案人员的同意,按立卷要求办理。
二、归档的时间、档案案卷质量要求及档案的查阅。
归档时间,是指具体案件承办人对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向本单位专门档案负责人移交的时间。审结的案件,案件承办人立好卷,本单位专门档案负责人在年底以前向档案部门移交。做为案件承办人,对办结的案件应随结随立卷,做到手中无卷。复议文书材料的立卷归档,由复议案件的承办人员具体负责。因为承办人对具体案件情况比较清楚,便于整理案卷。案件中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提供材料要有目录。复议文书材料按不同年度和案件单独立卷归档。跨年度的复议案件,应是收案年开开始立卷,办结年度归档。案件办结后,应全面整理、检查全案的文书材料,补齐遗漏的材料,去掉不必立卷归档的材料,案卷无重复多余的件。复议文书材料只保存一份。复议决定书再保存三份,以备查考。
下列文书材料,不必立卷归档:
(一)询问复议程序的信件、电话记录、谈话记录及复函;
(二)复议受案范围以外来信、来访人的申诉、控告等书面材料、谈话记录,以及答复其他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的信件或记录;
(三)没有参考价值的信封;
(四)未经签发的文电草稿;
(五)法律、法规规定不应立卷归档的其他材料。
档案的查阅要做好记录,对于借阅的档案要记录借阅人、借阅期限、使用用途,使用后,要及时归还。
第二篇:对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的思考
对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的思考
为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争议、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南溪县认真按照《四川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四川省县级以上政府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的意见》(宜府函[2011]5号)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全面发展。
一、南溪县行政复议建设基本情况
随着依法行政、创建法治政府各项活动的开展,南溪县依法行政的工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县政府法制办公室配备了主任和副主任各1名,工作人员3名,均为法律专业本科学历。为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作用,南溪县完善了制度建设、人员建设、组织建设等建设,推动行政复议各项工作的开展。2010年全县受理并办结行政复议案件共4件,充分发挥了行政复议工作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化解行政争议、加强政府层级监督、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的重要作用。
二、南溪县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启动情况
(一)提前做好准备,明确工作重点。2010年1月底,县法制办人员对1月22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郜风涛在全国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座谈会上所作的题为《以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创新发展》的讲话认真进行了学习探讨。通过学习对比,明确了我县行政复议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发展方
向,进一步认识到了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确定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为确保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得到顺利开展,南溪县确定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以规范行政复议案件办理为基础,以提升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质量为重点,以健全行政复议制度为手段,以提高行政复议公信力为目标,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作用,进一步推动南溪县行政复议工作的向前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南溪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了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明确该县行政一把手为组织实施《方案意见》的第一责任人,研究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案,摸清了工作开展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的机构、人员、场所、经费等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三、加强四项建设,实现行政复议七个规范化
(一)加强业务建设,实现行政复议职能履行规范化。行政复议具有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和谐的功能。南溪县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的宗旨,积极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渠道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化解行政争议。
一是畅通行政复议受理渠道。通过落实行政复议权利告知制度,制作行政复议一次性告知书,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在制发的行政执法文书中载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告知内容,逐步探索开辟行政复议网上受理平台、行政复议电子
信箱等举措,为百姓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经济的行政复议渠道。
二是规范行政复议审理程序。一是严格落实交叉评卷、制作阅卷记录、制定调查方案等办案流程;二是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采取书面审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案件办理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办案时间;三是对涉及多方当事人利益或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召开行政复议听证会进行审理;四是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始终坚持“分析案情严而细,审查证据真而专,情况调查实而全”的原则对主体适格、客观事实、法律适用、程序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五是注重将调解、和解工作制度引入复议案件的审理过程当中。
三是公正地作出复议决定。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一是对当事人争议的事实,重现场调查,不搞闭门办案,确保事实清楚;二是对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广泛征求立法机构、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确保法律适用准确;三是对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该变更的坚决变更,该撤销的坚决撤销,该确认违法的坚决确认违法,该责令赔偿的坚决责令赔偿,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增强行政复议公信力。
四是完善行政复议决定善后工作。一是严格按照要求送达法律文书,规范送达回执填写工作;二是按照《方案意见》规定的复议案卷归档要求认真归档;三是监督行政复议决定的落实,拒不履行的要下达责令履行通知书,督促限期履行。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制发行政复议建议书,提出建议意见。四是严格按照《方案意见》规定的报备时间和材料内容
及时向市法制办报送备案。
五是加强行政复议监督和指导,落实行政复议工作责任制。通过定期开展或参与行政复议案卷评查,行政复议工作培训和业务交流会,在将行政复议工作作为依法行政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来安排部署的前提下进一步健全行政复议工作责任制度和评议考核体系,加强对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该县行政复议工作水平。
(二)加强制度建设,实现行政复议制度规范化。通过向上级部门请教,向兄弟区县学习,结合南溪县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复议立案、审查、证据、听证、调解、集体讨论等各项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对未按照制度办理行政复议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相应责任。
(三)加强队伍建设,实现行政复议专职人员配备规范化、行政复议人员资格规范化。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行政复议工作队伍。
一是继续完善县法制办行政复议股建设。把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到行政复议工作领导岗位,选择优秀人员充实到行政复议工作队伍当中。
二是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管理和培训。一是组织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活动;二是将《行政复议法》及《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作为行政执法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逐步落实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培训考试合格方能上岗的管理模式;三是邀请市法制办领导和专家学者到南溪县对领导干部及行政复议业务人员进行行政复议知识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
质和业务能力,实现行政复议工作队伍专业化与规范化。
(四)加强机构建设,实现行政复议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规范化、办案条件规范化、经费保障规范化。为行政复议工作做好物质保障工作。
一是在已经设立行政复议股的前提下,结合南溪实际情况筹备设立行政复议委员会,继续全面履行《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立案审查、案件审理、宣传指导和监督管理的职能。
二是坚持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强化硬件建设。一是逐步安排配备行政复议接待室、审理室和档案室,配备行政复议办案器材,二是在已建立行政复议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上,结合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需要适当增加经费预算。
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评估体系欠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尺度难于把握。为促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就必须结合各区县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府行政复议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出台一个操作性强的评估量化标准,明确各地政府行政复议机构的人员配备及考试准入标准、经费保障、办案场所建设等内容,只有这样,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二)行政复议规范化统一规范不明晰,规范化建设参照标准有待完善。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活动,涉及到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行政复议工作流程,从接案、受理、审查、决定、执行等环节对行政复议都应有统一规范和要求。但实际上,各省、各市乃至各区县之间行政复议具体操作流程规范都有待完善。行政复议文书未严格按照国务院法制办印发的《行政复议办案规程与法律文书示范文本》规定的统一格式制发,行政复议案件卷宗装订方面没有统一的格式等现状,制约了行政复议工作标准化格局的形成,不符合法制统一的原则。为此,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各类规范化建设统一规范,指导并推动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发展。
(三)基层行政复议投入过低,难于实现由孱弱到稳健的转变。南溪县政府法制办人员编制有限,必要办公设施欠缺,办公经费短缺、办案条件较为艰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制约了行政复议功能的发挥。只有有了充足的资金投入和经费保障,才能做好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培训、改善行政复议办案条件、加强行政复议办案场所建设等工作,才能推动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实现行政复议工作稳健发展。(注:2011年7月28日,宜宾市南溪县更名为宜宾市南溪区。)
本文作者:宜宾市南溪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张明明
宜宾市南溪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范荣贵
相关说明:本文曾于2011年5月全文发表于中央级刊物《市县领导月刊》5月刊。
第三篇: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研究思考
摘 要:国有企业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党所赋予的政治责任,还有企业根本属性所赋予的经济责任,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各项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企业完成各项经营任务目标的重要保障。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电力企业改革逐步深化的新形势,基层党组织的任务也随之更加艰巨,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已成为新时期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党组织;标准化;制度;电力;企业
通过深入党支部开展调查研究我们也看到,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部分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有“惯性思维”,习惯以上级指示和文件为风向标,按部就班,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操作一些程序性较强的工作时,对具体抓哪些内容、什么方法步骤、推进流程把握不到位。二是落实责任体系不明确,虽然签订建立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党建工作指导和落实体系不科学、层次性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党建工作谁来抓、怎么抓、主要党员干部具体要承担哪些职能界定不够准确。三是党建工作推动中心工作力量不强,务虚较多,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的问题思考不多,工作方式方法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创新程度不够。四是基层党组织在学习培训上,停留在“读读听听”的层面,内容不够深刻、形式不够丰富,没有形成学习的长效机制。因此,有效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既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是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融入生产经营中心、聚焦扭亏攻坚主线、服务管理水平提升为主要任务,通过“制度建设标准化、队伍建设标准化、思想建设标准化、学习培训标准化”,明确职责任务,健全完善党支部标准化体系,使得党建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为实现增收节支目标,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一、着眼一个“严”字,强化制度建设标准化
1.以“标准化党支部创建”活动推动制度完善。根据《党章》和上级党组织的有关规定,按照“三个严格对标”(严格对标党章要求、严格对标工作实际,严格对标上级标准),结合基层党组织工作实际,统计列出《基层党组织现行有效文件清单》,同时通过问卷的形式,征集原有制度标准的执行情况和改进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修订与党支部工作有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相关档案资料。针对《党支部书记通用工作标准》、《发展党员工作实施办法》、《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办法》、《党员星级考评办法》、《党总支、党支部“达标创先”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标准做好修订完善,确保制度建设执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保证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促使制度运行上下通畅。
2.统一规范各类记录模板。对党支部状况、党员名册、规章制度、组织发展、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等资料规范化管理,使党总支、党支部工作条例明确,思路清晰。对“三会一课”记录、民主生活会记录、形势任务教育学习记录、党员材料等进行统一规范,党支部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微党课”、“制度日日学”时间组织党员对学习记录模板进行集中宣贯学习,全面营造宣贯制度、对标创效的环境氛围。
二、突出一个“行”字,强化队伍建设标准化
1.合理设置、调整基层党组织。根据企业中心工作的需要,及时配齐配强各级组织,使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更好的服务于中心工作。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对基层党组织具体承担哪些任务、职责,党建工作由哪些人来抓,抓哪些内容,怎样抓好,做出明确界定,形成齐抓共管的党建落实责任体系。使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基层党组织表准化的要求。
三、紧盯一个“实”字,强化工作流程标准化
1.“两送一征”强化党建流程标准化。通过“两送一征”(“送知识、送服务、征意见”)活动,优化服务基层工作流程,实现党建工作、生产经营工作在各领域、各环节、各工序、各岗位运行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活动中,组织专人到基层党支部“送知识、送服务、征意见”,讲解党支部建设、创新党支部活动开展等一系列与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相关的工作,帮助党支部建立“标准化建设文库”,将各类文件按照“2分2装”的原则,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分别装夹、装盒,同时对各类记录、文件、计划、总结等进行统一规定。组织党员学习掌握党委成立流程、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党费收缴工作流程等,使党建工作更加清晰直观。
2.“党员信息管理服务”实现流程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党务工作流程化管理,经多次调查研究和实验,制作党支部基础信息管理流程,并下发党员信息采集模板。党支部按照模板要求为每名党员建立电子信息卡,方便党员的日常基础信息维护统计,在进行党支部间组织关系转接时,可直接将电子信息发送至转入党支部,实现规范管理,避免重复统计,提高工作效率。
四、聚焦一个“细”字,强化学习培训标准化
1.带头学习,争做表率提升水平。详细制定《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采用自学和集体学习、每月列出思考题目的方式,加强研讨交流。开展“短信课堂”,依托网络短信平台向党员推荐发送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党支部书记好书推荐”活动。每名党支部书记每季度进行书籍推荐,撰写推荐评价和学习心得。开展“树立六种意识,突出结果导向,强化过程管控”征文活动和“文明生产为了谁?美化环境为了谁?”大讨论活动。由班子成员带头撰写征文、参加讨论,全体职工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同时,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现状,认真进行梳理、总结,撰写案例材料。
2.创新“珲电微党课”提高党员学习主动性。结合企业安全生产、抢发电量、指标优化等中心工作,结合“三会一课”,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珲电微党课”活动。活动中各支部安排党员轮流带头“登台”讲安全小故事、讲规章制度、讲工作技巧和心得,切实将微党课与企业重点工作相结合,与形势任务相结合,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同时,在活动中针对企业增收节支、管理提升等工作,在每月下发的政治理论文字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适时配发一些电子漫画、短评及视频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开展党员干部培训,不断促进党支部学习的实用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通过课题的研究能够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结合生产中心任务,激活活力,牢固树立价值思维和效益导向,全面提高党组织的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进一步强化“六种意识”。不断规范党组织建设形式和内容为实现增收节支目标,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达到“组织坚强有力,制度机制完善,党务工作规范,助力攻坚创效,职工群众满意”的目标。
实践表明,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使党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第四篇:关于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 马飚
攀钢矿业有限公司党委提出的党建工作标准化这个命题,对国有企业及其党建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据这一命题,政工部展开了相关的思考和第一阶段工作,在一、二季度调研中,加大了标准化相关工作调研,将公司党委关于标准化的基本思想向二级单位广泛宣传。政研会设置专门课题,展开研究。
我们一致认为,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工作要从“一二三四五”方面去思考、探索和实施。“一”就是一个指导思想:加强与改进并重,创新与标准并举。“二”就是两个学科依据:政治学与经济学,重点是《党章》与《公司法》。“三”是三个制度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党的工作制度。“四”就是四个文件支持:一是国资委、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二是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三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及其《工作规划》;四是国资委关于加强职代会及共青团的工作意见。“五”就是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工作,要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切实做好范围、人员、目的、质量和沟通等“五个管理”。
党建工作标准化对国有企业及其党建工作的里程碑的意义:首先在于认识论与方法论两方面的突破。
一、在认识论方面的重要收获,是我们对党建工作本身的认识实现科学化
认识之一:这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科学与人文两类工作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常常带来两者在价值判断、基本理念上的对立和冲突。党建工作标准化的建立需要我们党务工作者,建立一种理论兴趣,培养理论思维的能力与方法,调整背景知识,克服科学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矛盾。党建工作标准化首先在认识论上解决了一个观念问题,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者与党建工作者的文化融合、心智融合和工作融合。
认识之二:党建工作是制度。制度体现为复杂性、长期性和可靠性,也就是规律性。党建工作既然是科学,就一定有规律可遵循,这就要求我们企业的党建工作,要有体现规律的科学理念,要有体现规律的相关工作制度,既然是科学,它的方法、作用和效果就一定是可以预设、控制的。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过程要可控,结果才可知”。制度的累积就是规律的体现。
认识之三:党建工作是流程、程序。党建工作的科学性质,使我们可以用“工艺学”(技术、路线)的方法来认识、解构、设计、再造、评价党建工作的工艺流程、工作程序。这种工艺流程、工作程序的观点,它是对党建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体现了当代管理学思想的要义和现代工业生产组织的精髓——“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工作模板化”。
以上的三点认识,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尤其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性、制度性、流程性突显出来,是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规律和方式的一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时,党建工作标准化的实现,对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存在的目标不明、方法不灵、效果不好、评价不准的“四不”问题是一种本质性纠正。
二、在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收获,是党建工作标准化的建设,可以实现党建工作的视窗化、工具化与模板化
收获之一:打开了一扇党建工作的新视窗,让外界与党建工作者看到了学习型、科学型、开放型的党建工作,提高了工作者的信心和全社会的信任。
收获之二:为党建工作提供科学工具。基于党建工作是一门“科学”的全新定位,相关学科原理与方法在党建工作标准化中的运用,使党建工作有了更多的工具可以运用。比如,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我们理解:“形势”,是经济学的社会分析;“任务”,是管理学的企业执行;“教育”,是教育学的原理运用。类似这种跨学科的交叉运用,必将通过党建工作标准化的建设,成为一种基本工作理念与方法来源。在各种科学方法引进的同时,要注意党建工作的政治性与先进性的要求。
收获之三:为我们寻找党建工作内容与工作原理,工作目标与工作要求的对接提供了方法论。建立一种党建工作跨学科的方法论,这是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做到方向与目标一致,方法与过程一致,方面与任务一致。鉴于此,在对党建工作进行标准化的过程中,我们提倡四个基本做法:一是优化老做法;二是固化新提法;三是序化全程法;四是量化评估法。通过这四个基本做法,我们试图达到党建工作的“系统化、流程(程序)化、制度化、信息化”。这“四化”应该是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标准化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方式。“系统化”就是把党建工作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标准化过程中,要体现整体性、动态性和最优化的原则。“制度化”是指标准化过程要能够在越来越小的尺度上,在越来越简的程序上显示出工作的复杂程度。“信息化”就是要求标准化的过程,能够把复杂的工作抽象为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加工贮存、传递和处理,可以还原为工作本身,通过反馈来体现工作的规律性和基本要求,标准化工作的模板化过程就是信息化。在“信息化”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提取可用优化的信息,让研究对象的信息结构与我们的思维结构保持协调同步,避免信息不足和过剩。
第五篇:对行政复议制度发展的思考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依法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层级监督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建国初期我国即建立了行政复议制度。伴随着政治、?济的发展,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得到逐步发展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复议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迅速发展。1989年4月我国颁布《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
。为了适应和配合行政诉讼制度的实行,国务院于1990年12月颁布了《行政复议条例》(1994年对该条例进行了修改),在我国建立了统一的行政复议制度,为我国行政复议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行政法规依据。199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颁布,标志着我国独立的行政复议制度正式诞生。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于2007年5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把行政复议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具体化,进一步增强行政复议制度的可操作性。从散见于不同部门的有关复议规定到制定统一的法律,从行政法规级别上升到国家基本法律,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更加合理和明确
《行政复议条例》对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是: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可见,“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是其首要目的。《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的功能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定位,把“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置于首要地位,“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地位明显降低。《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立法宗旨为“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复议制度的化解矛盾、保护权利的首要和主要功能。从维护公权力到保护私权益,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更加合理和明确。
二、行政复议原则不断充实完善
《行政复议条例》规定行政复议遵循合法、及时、准确和便民的原则。《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增加了公正、公开原则和有错必纠原则,并在具体规定中更深入体现了便民原则。《实施条例》进一步深化了公开原则,并确立了复议不利变更禁止原则。
1、公正原则。一是对派出机构提出复议的管辖机关,增加了本级地方人民政府,避免部门保护主义。对政府工作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行政复议条例》规定由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管辖。《行政复议法》规定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赋予申请人选择权,减少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二是国务院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可作出最终裁决。《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对由省(部)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由省(部)级行政机关自己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很难保证复议的公正性。《行政复议法》提高了行政复议机关的级别,规定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作出最终裁决。这一规定将国务院作为行政复议的管辖机关,使省(部)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直接受到国务院的监督,从而极大提高了行政复议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2、公开原则。《行政复议法》规定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拒绝。扩大了申请人的知情权、查阅权和参与权。《行政复议条例》和《行政复议法》都规定行政复议?则上采取书面审查,《实施条例》规定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实地调查核实证据;对重大、复杂的案件,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审理。引入听证模式,使对案件的审查更加公正、透明。
3、便民原则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一是申请期限延长,更方便行政相对人申请复议,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行政复议条例》规定行政复议申请期限为15日,《行政复议法》将申请期限延长到60天。二是申请方式更加灵活。《行政复议条例》规定申请复议应当递交复议申请书,《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
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三是管辖机关更加方便行政相对人申请、参加复议。如:(1)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1990年制定的《行政复议条例》规定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只有对上一级没有相应主管部门和法律、法规规定由人民政府管辖的由本级人民政府管辖。申请人没有选择权。
1994年对该规定进行了修订,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但是法律、法规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管辖的从其规定;法律规定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的从其规定。赋予申请人一定的选择权,但是由于法律多数规定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所以申请人的选择非常有限。《行政复议法》规定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海关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除外)。这样,行政相对人就有权对涉及政府部门的复议案件管辖机关进行自由选择。(2)《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机关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复议机关,规定比较笼统。《行政复议法》规定,对派出机关、派出机构、授权组织、被撤销机关和两个以上机关共同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在行政相对人不清楚应向哪一个行政机关申请复议时,可以直接向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提出复议申请,由该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自接到该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七日内依法转送有管辖权的行政复议机关。该规定更方便申请人提出复议申请。(3)《行政复议条例》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公署、盟等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行政公署、盟还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申请复议规定不明确,《行政复议法》明确规定,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赋予行政公署、盟行政复议权,方便了行政相对人申请复议。
4、确立行政复议不利变更禁止原则。为了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行政复议的方式依法解决行政争议,解除申请人“不敢告”的思想负担,《实施条例》规定了行政复议不利变更禁止原则,即行政复议机关在申请人的行政复议请求范围内,不得作出对申请人更为不利的行政复议决定。
三、行政复议范围有了较大突破
1、复议范围从法律规定到自我认定。根据《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行政复议申请的范围限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涉及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大体相同。对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规定必须是“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或者可以申请复议的”。为了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作用,《行政复议法》大幅度拓宽了行政复议的范围,规定只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就可以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同原来的复议申请范围相比,《行政复议法》明确增加了对有关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收费、行政合同、行政给付行为进行复议以及对受教育权保护的规定,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更为全面的保护。
2、行政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可启动审查权。《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机关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发现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章或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与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相抵触的,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予以撤销或者改变。虽然上级行政机关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级行政机关制定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但是这种审查的启动权不属于行政相对人,而是由上级行政机关自己掌握,且执行得很不理想。《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行政复议法》的这一规定,将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启动权交给行政相对人,使行政相对人拥有了更广泛、更真实的权利救济。
四、行政复议证据制度确立
《行政复议条例》没有规定证据制度,《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的证据制度作了较全面的规定。
一是规定了举证责任问题,即“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二是规定了取证的时效问题,即“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三是规定了不承担举证责任的法律后果,即“被申请人不按照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五、行政复议程序规定更加完善、公正
(一)申请程序
1、申请人(代表人)申请、参加行政复议。《实施条例》增加了对合伙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及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申请和参加复议的规定,并明确同一行政复议案件申请人超过5人的,推选1至5名代表参加行政复议。
2、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同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复议机关批准,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复议。《行政复议法》取消了经复议机关批准的规定。《实施条例》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细化为行政复议机构通知参加和第三人申请参加两种情形。
3、委托人代理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条例》没有规定委托代理复议制度,《行政复议法》规定申请人、第三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参加行政复议,建立了委托代理复议制度。《实施条例》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明确申请人、第三人可以委托1至2名代理人参加行政复议。并对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载明内容、口头委托、解除或者变更委托等作出规定。
(二)受理程序
1、受理期限。《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对复议申请的审查受理期限为10日,《行政复议法》将该期限缩短为5日。
2、不予受理及书面通知。《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申请不符合规定的,裁决不予受理并告知理由;《行政复议法》明确规定对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应书面告知申请人。
3、申请材料不符合的处理。《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申请书未载明有关规定内容的,应当把复议申请书发还申请人,限期补正。过期不补正的,视为未申请。《行政复议法》删除了有关“限期补正”和“过期不补正视为未申请”的规定,明确对不予受理和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外,行政复议申请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实施条例》规定行政复议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表述不清楚的,行政复议机构可以自收到该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5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补正。补正通知应当载明需要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申请人放弃行政复议申请。该规定在保障行政相对人复议权利的同时,规范了对行政复议的受理审查。
(三)决定程序
1、行政复议决定类型更加全面。《行政复议条例》规定了维持、补正、履行、撤销、变更等类型,《行政复议法》删除了补正,增加了确认违法类型。针对实践中有时会出现申请人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后发现该行政机关没有相应法定职责或者在受理前已?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也会出现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后,发现该行政复议申请不符合行政复议法和实施条例规定的受理条件的情况,适用《行政复议法》规定的维持、撤销、变更、确认违法等行政复议决定都不合适,《实施条例》增加了驳回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决定类型。
2、行政复议的撤回更加规范。《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决定作出以前,经复议机关同意申请人可以撤回复议申请。申请人撤回复议申请,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再申请复议。《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没有强调要?复议机关或复议机构同意,并删除了“申请人撤回复议申请,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再申请复议”的规定。《实施条例》规定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自愿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经行政复议机构同意,可以撤回。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不得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申请人能够证明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违背其真实意思表示的除外。该规定在维护申请人复议权利的同时,对行政复议的撤回作出规范。
3、行政复议的中止和终止情形。《行政复议条例》没有规定行政复议的中止和终止程序,《行政复议法》仅对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终止作了规定。《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行政复议中止和终止的若千适用情形。
4、建立行政复议调解制度。《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不适用调解,《行政复议法》删除了该条规定。但行政复议实践中调解被大量地运用于处理行政争议的过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实施条例》规定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定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案件或者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纠纷,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则进行调解。
(四)履行程序
《行政复议法》规定,被申请人应当履行行政复议决定。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或者有关上级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而《行政复议条例》仅对申请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复议决定的处理情况作出规定。
六、对行政执法活动作出规范
虽然《行政复议条例》、《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是关于行政复议工作的法律规范,但其中有关条文也涉及到行政(立法)执法活动,应当得到遵守。
1、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复议知情权告知制度。为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政复议知情权,《实施条例》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应当告知其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行政复议机关和行政复议申请期限。
2、规章不能授权。《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直接主管该组织的行政机关管辖。《行政复议法》规定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从《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看,规章不能授权。
3、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有期限。为了避免被申请人拖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实施条例》明确了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被申请人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法规、规章未规定期限的,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期限为60日。明确了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期限。
4、行政争议可以和解。为了有效化解行政纠纷,平衡利益,努力做到案结事了,《实施条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可以自愿达成和解。
此外,《行政复议法》和《实施条例》在其他方面对行政复议制度作了完善,如针对《行政复议条例》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内容过于简单笼统,不便于法律责任的分担和确认,《行政复议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不但条文有所增加,而且其内容更加丰富,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具体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强化了对行政复议活动的监督。《实施条例》还对行政复议指导和监督专章作出规定,并建立了行政复议意见书、建议书制度,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纠正相关行政违法行为或者做好善后工作的意见,行政复议机构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完善制度、改进行政执法的建议。
由于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依政策治国向依法治国转变的制度变革过程中,民主和法制尚不健全,因此,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行政复议机构不统一、不独立;公民对复议机构信任程度不够;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难以发挥;复议机关从事复议工作的人员不足,素质不高,专业化不强;等等。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需要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