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五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这个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新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来,其中,大学生的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关心下,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心理;社会问题;法律意识;综述。
一、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概述。
今年来,一些具有高素质、高文化水平、高层次的大学生纷纷触犯法律而身陷囹圄,葬送了自己光明美好的前程。这样的现象令社会各界人士倍感忧心和痛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学生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应该一起这回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1).文献一和文献二均指出当前大学生犯罪人数增多,犯罪率升高。据文献一的相关数据:1965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 ,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社会刑事犯罪的70%只80% ,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7%。大学生犯罪的人数增多,比例增大,犯罪领域也扩大,影响面极广,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
(2)大学生犯罪类型趋于多样化。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据文献三的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因家庭经济紧张而陷入困难的大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全国每年约有26%的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13.5%的大学生甚至连生活费都成了问题。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使他们苦不堪言,在长期的经济压力下,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冷漠等心理,他们有时为了金钱而进行盗窃、诈骗和抢劫。文献三和文献二指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大学生对物质有着极其强烈的追求,他们往往攀比心理严重,常为了金钱而不顾一切,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文献三和文献五共同指出:大学生群体中常存在着自私知我和自卑因怒等不良心理,在某些刺激下,这些不良心理往往会突变成犯罪心理。文献二指出新犯罪类型如网络犯罪盛行,并呈现出只升不降的趋势,来自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的有关数据表明:1998年我国立案侦查理由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100余起,1999年增至400起;2000年1月剧增为2700起,是1999年的6倍;2001年猛增为4500余起,比2000年上升了70%。
文献二还指出现代大学生犯罪有高智能型、行为地点和对象单一性、隐蔽性强的特点。文献二认为起高智能型主要表现在他们的作案手段上,他们常常理由医药技术、化学技术、通信技术和遥感等技术实施犯罪,事先往往精心策划,有预谋、有准备地作案,具有较强的反侦察能力;行为地点和对象单一主要体现他们的暴力行为和盗窃对象往往是针对和自己有接触的人,对于盗窃行为来说,对于被害人的生活习惯和隐私他们都较为了解,这为盗窃行为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隐蔽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免受法律的惩罚,他们往往都会事先准备,在时间、地点和环节上精心布置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3)犯罪的主体扩大。从犯罪年龄看,近几年来,未成年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成年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占有的比例也越来月大。文献三认为,从犯罪性别结构看,男性的犯罪人数虽然远高于女性犯罪人数,但后者与以往相比,犯罪人数和比例均呈上升趋势。
二、今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不但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也给自己的家庭和亲朋好友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受到法律制裁的大学生很难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犯罪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自身原因:
相关参考文献均认为大学生犯罪的部分原因是来自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文献三和文献四认为他们的认知能力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感情发展虽愈加丰富,而且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强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但大学生们的情绪还不能像成人那样稳定,他们往往具有两面性,常常强烈与温和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情绪表现波动大,负面情绪多。而负面心理往往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在嫉妒、报复、虚荣、自私自我等负面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很容易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文献二和文献三认为,大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尚未定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理想型转向现实功利,他们认为个人是一切价值的中心,个人的本身就是最高目的。也就是说,当个人的欲望在客观上受阻时,他们就理所当然地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一定的活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走上了自我发展的盲区,很容易就走上了犯罪道路。
文献二和文献五认为,近几年来,外来腐朽文化大量涌入,资本主义的不良观念侵蚀着大学生们的灵魂,是大学生们的思想发生着很大变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在对物欲强烈追求的心理下,他们通常会走上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
最后,文献二认为,大学生群体中个别学生的法律意识过于薄弱,尚待成熟。在调查中,当被问到“您认为一个社会中什么是至高无上”的时候,紧52%的人认为是“法律”,41.7%的人认为是“道德”另有6.0%的人认为是“道德”,其余4%的人认为是“权利”,可见法律没有被大学生普遍崇尚,所以,常有大学生犯了法而不知怎么犯的法。
(2)家庭因素:
家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文献五指出有些父母没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是将自己自私虚伪、反社会等阴暗晦涩的一面毫无表留的呈现在孩子面前,并在孩子面前做出一些有违道德法律的事,使孩子的思想行为也深受影响。一些父母放任自己子女的行为,对子女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导致孩子缺少来自家庭方面的教育,法律意思淡薄,养成了放纵冷漠的不良心理和行为。现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文献一指出,有些家长从小对孩子偏爱有加,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心肝”,对他们的各种要求无条件一一满足,上了大学后更加娇惯他们的行为,过分的宠爱使他们养成蛮横娇纵、自打自我的心理。他们一贯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极强,一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决问题。反之,有一些家长却过于严厉,他们有些只注重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健康人格教育。他们有些强迫自己的子女上一些兴趣班;逼子女选不感兴趣的专业;窥探子女隐私等,在教育方式上采取粗暴的手段,如孩子不听话就对其进行暴打,经常采用暴力手段解决与孩子间的矛盾。在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下,大学生很容易生出敏感多疑,冷漠偏执等心理问题。文献五认为,不完整的家庭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有些学生的家庭内部有很大的矛盾,如父母失和;有些学生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这使得他们长期缺失父爱或母爱,使得他们对感情的控制和掌握能力很差,并产生孤独、偏执和厌世等心理,一旦情感受挫,他们往往采取一些消极的行动。笔者认为,父母与孩子间存在很大的代沟也是大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的一个原因,现代父母与孩子的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之间的交流很少,长期存在代沟,使父母不知孩子的想法,也使孩子缺乏父母的健康心理教育,这很容易使大学生们走上歧途。
据有关专家分析,处于放任型家庭、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失和型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原因就是他们缺乏适当的教育方式和健康的教育方法。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的第二各家,大学生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犯罪率上升显然与学校脱不了关系。学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力量的场所,在教育力量、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献
一、文献四和文献五均认为,对于学生们的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许多大学只是下足了表面功夫,并未将这些方针贯彻落实到底,大学等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将重点转向英语和计算机等科目的学习,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虽高,但法律意思和道德水平偏低,大学生犯罪率升高。
文献二和文献五认为,随着学校制度的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漏洞也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大学进行自主招生等扩招方式,这降低了录取要求,使许多素质偏低的学生进入了大学,并且过多的学生也使学校管理不过来,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也就与日俱增了。
文献五还指出,很多大学存在重视尖子学生培养等现象,忽略了大多数的大学生,使他们得不到平等的教育,也让他们产生厌学等不平等心理。同时,大学还存在学校政工队伍不稳定、不充实等现象。他们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效使得学校里不少学生旷课也无人过问,学生考试作弊也置之不理,这位大学生犯罪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且许多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和不尽人意,许多大学变成了完全开放型学校,周边几乎被歌舞厅、网吧、游戏厅包围,一些缺少理想、道德水准不高的学生便在此堕落,违法犯罪事情也不断发生。
(4)社会因素:
文献
一、文献二和文献五均认为,转型期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虽取得很大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这却助长了一些青年大学生好逸恶劳、急功近利的恶习,他们深受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攀比心理极其严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强烈追求常促使他们不折手段的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文献二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媒介的快速发展,使一些腐朽的文化侵蚀这大学生们的灵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发达的网络将各种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快速传播,这些不良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健康,长期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他们的人格品质将会向着暴力色情方向发展。
三、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几个策略:
(1)从自身方面预防:笔者认为,许多大学生的犯罪大多出于自身的各种矛盾心理,所以大学生们要学会保持健康的心理,摒弃不良心理及恶习。大学生们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要冷静,不要冲动,不拉帮结派,要团结同学,不出入歌舞场所,要认真学习……总而言之,大学生要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大学生的犯罪率才会下降。
(2)从家庭方面预防:家是大学生的港湾,更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第一个关卡,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这很大的影响。文献一认为,父母应当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成为孩子心中的学习榜样,并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父母要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当发现孩子厌学、逃学、酗酒、抽烟、赌博等恶习时,不要对孩子进行打骂,而要及时引导,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否则将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将他们推向 犯罪之路。同时
也要注意孩子的交际圈,让他们远离不良群体,避免歪风邪气的入侵。父母和长辈们要学会适可而止,做到不宠溺,不严教。父母还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乐观向上,而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给孩子的身心到来伤害。最后,作为父母,要主动和孩子谈心,消除彼此见存在的代沟,多关心孩子的想法,使孩子的 心理向着健康向上的方面发展。
(3)从学校方面预防:大学生犯罪学校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综合文献
一、文献
二、文献四及笔者的想法得出以下预防措施:第一,各小学、中学、高中、学院都应该开设法律知识课及心理辅导课,并对他们进行考核,以从小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第二,大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改变收费制度,是贫困学生受益,并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校内兼职工作,使他们的经济来源无后顾之忧。第三,学校应该严把纪律关,使学生们严守学校纪律。最后,学校应该开设一些法律知识宣传讲座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4)社会方面的预防:文献
一、文献
二、文献五指出,想要解决好大学生的犯罪问题,就要建立多方位的社会防御体系:第一,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制度。近年来由于贫困走上犯罪道路的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因此,政府应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保障学生们完成学业,从根本上抑制财产型犯罪的发生。第二,各级部门普遍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建立一批法制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并主动进入校园,与学校展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第三,加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网络、电视、书刊等媒体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司法机关要贯彻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犯罪的大学生要着眼于教育和挽救不能一味的严惩,社会各界也要给犯罪的大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四、结语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主要有来至大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方面原因,要解决好大学生的犯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也不是通过几个部门的努力就能解决的。而是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个方面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立体网络,降低大学生的犯罪率,解决大学生的犯罪问题,培育出丢社会有用的人才,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文献一:李禄俊.基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四川党校 文献二:何鹏举、何秀琼.大学生犯罪现象浅析,东莞理工学院
文献三:廖善康、潘冬根、莫小春.大学生故意犯罪的心理探索
文献四:卢巧玲.论当代大学生的违法犯罪心理及法制教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文献五:李儒彬、闫映红.检查机关预防和处理大学生刑事犯罪问题研究
第二篇: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有多少青春年少可以重来
——由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发的思考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曾几何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期我院受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敲诈勒索案,犯罪嫌疑人张某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女,在看守所里看着面前这张稚嫩的脸,让人很难将她与犯罪联系到一起。通过与张某的交谈,我们了解到了整个案件的始末,更引发了我们对未成年犯罪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思考。
一、花季少女怎样一步一步走向犯罪
(一)张某的成长环境
张某的父母均在葫芦岛市政府机关工作,家庭收入较为稳定,是典型的小康之家。张某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她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从小到大张某不管犯什么错误,最严重的顶多只有父母几句责骂;在生活方面,张某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除了读书以外,几乎所有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十几岁了还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自理能力很差。
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张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任性、骄纵、自私且依赖性强。2008年9月,张某被父母送到阜新市某职专读书,娇娇女的性格使张某在新的学校里很难处理好同学关系而倍受排斥,于是张某开始频繁出入学校周围的网吧,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安慰和寄托。
(二)交友不慎入歧途
白某是张某的男友,二人在网吧里相识,确立了恋爱关系。白某没工作、没收入身边却有一群酒肉朋友整天游手好闲、花天酒地。趋新求异的张某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能自拔,最终因逃寝被学校退学。退学后的张某非但没能深刻反省,反而千方百计摆脱父母的管制,于2010年年初只身从葫芦岛返回阜新和白某过上了同居生活。和白某同居后张某每天除了上网就是和白某 1
及其的一干朋友继续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终于入不敷出生活捉襟见肘。
2010年4月,张某在网络上结识了田某(本案的被害人),通过网上聊天,了解到田某是阜新市另一所职专的学生,家在锦州农村,家境困窘,于是萌生了介绍田某卖淫的念头。2010年5月张某先是以陪人吃饭赚钱为由约田某见面,田某欣然赴约。张某介绍田某同白某的朋友白某某认识,一顿饭过后白某某给了张某、田某各500元。田某见识到白某某的“大方”,在第二次和白某某见面时未能抵御金钱诱惑而和白某某发生了卖淫关系,白某某因此而前后给了张某几百元钱作为“好处费”。张某因此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于是,开始在网上发布卖淫信息,通过网络又联系到嫖客王某介绍给田某,之后王某又介绍自己的朋友王某某给田某,这样张某又分别从王某、田某等处获得几百元“好处费”,这种不劳而获让张某尝到了“甜头”。
(三)利欲熏心,无知女孩身陷囹圄
在王某同田某第二次发生性关系时,张某将王、田二人的卖淫过程用手机拍成视频。张某拍摄视频的原因至今三方各执一词,但正是这段视频引发了本案这场闹剧。
拍摄完视频后,张某把此事告知白某,白某脑筋一转立刻想到了一条生财“妙计”。白某唆使张某给田某打电话并教张某如何恐吓田某让其出7000元钱赎回这段视频,田某万般无奈之下答应了张某和白某的要求,双方约定每周末在兴隆大家庭交易,直至付清7000元。双方交易数次后,田某无力承担7000元费用索性向公安机关报案……
二、花季少女缘何以身试法——陨落的童真谁来买单?
十六岁正值女孩最美的花季,然而张某在此时却走上了一条犯罪的道路,而使自己的大好年华暗淡无光,让人唏嘘感叹的同时,更加发人深省。综合考量案件的缘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与以往的未成年人犯罪中的犯罪嫌疑人不同,张某有一个完
整的家庭、父母都在政府机关工作、小康之家,集父母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张某却最终走上的犯罪的道路,让人很难理解。
在看守所里,当我们问及张某父母的一些情况时,她的态度很漠然,她坦言被学校退学后曾被父母强行带回家中,后来趁父母上班时离家出走回到阜新,并和男友白某同居。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她回答“不想面对她的父母。”问她不想面对父母的原因时,她说“因为他们不够关心我。”
其实并不是张某的父母不关心张某,而是他们对于女儿的教育陷入了一个误区。客观地讲,张某的父母对张某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如果替她问一问父母:“我”是怎么来的?就可以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张某的犯罪看似是她自己的选择,其实从一个侧面来讲是父母行为的反作用的结果,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二)学校教育失当
张某于2008年9月来到阜新某职专读书,2009年9月退学。和张某的谈话中了解到,其之所以退学是因为连续逃寝十五天而被学校退学处理。我们不禁要向学校发问:张某为什么逃寝十五天?她怎么能够连续逃寝十五天?这难道不是学校监管不力导致的问题吗?
学校的监管不力导致张某沉迷于网络,每天流连网吧而疏于学业;学校的监管不力导致张某认识白某后更加恣意妄为,夜不归寝,整日沉醉于白某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
学校对于未成年学生本负有监管的义务,但学校的监管体现在哪里?仅仅是学生连续逃寝十五天后被校方发现而退学么?可以说张某之所以一步一步走向犯罪,学校难逃其咎。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谈及社会不良风气,我们不得不提本案的其余几位当事人,白某、白某某、王某、王某某及田某。
白某是一个典型的“三无”社会青年,好逸恶劳、只会和身边的酒肉朋友吃喝享乐,是他一步一步推着张某走向犯罪道路。白某带给张某的不是爱情而是不计后果的放纵和享乐、是灾难。该人在本案案发前即因涉嫌盗窃罪被羁押在看守所。白某某、王某及王某某三人年纪都在四十多岁,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白某某是一名药剂师,是一名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王某、王某某是事业单位的职工,然而这三个人在个人生活方面的不检点却与其职业形象南辕北辙,让人心寒。田某今年20岁,作为一名学生,她非但没有运用个人学识为自己获得一份正当职业,反而自甘堕落到以出卖个人肉体换取物质上的享乐。从刑事犯罪角度出发,田某是这起刑事案件的被害人,但是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上来讲,田某又何尝不是将不良风气带给张某的媒介之一呢?
这五个人在整个案件中的地位不同,但是从道德层面而言和对未成年人交叉影响的角度而言,这五个人又何尝不是将张某推向犯罪的帮凶?
(四)张某自身问题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等皆是外因,相比之下内因——张某自身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通过和张某聊天不难发现张某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1、意志薄弱,是非观念模糊。张某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抗腐蚀能力较差,尤其当她脱离父母管教时这一问题就会变得特别明显,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很难做到事事明辨。面对新鲜事物时,猎奇心理更会占据上风,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或熏染。
2、自身文化水平和阅历局限。张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终归阅历有限加上过早地脱离学校教育,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于许多问题的认识仅流于表面,对于诸如犯罪此类严肃的话题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容易被蒙蔽,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3、性格各方面综合问题。作为独生女,父母的溺爱造就了张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令她难以在新的环境中交到朋友;另外,处于叛逆期的她对于父母的管教抱有逆反心理,内心
渴望独立但经济、人生阅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让她难以独立,白某的出现让她将自己对独立的渴望寄托在白某身上,对于白某产生依赖心理,而被其利用,导致自己身陷囹圄。
三、让凋谢的花儿重新绽放
在和张某谈话的最后,我们问到张某对日后生活的打算,这个16岁的孩子抬起头茫然地看着我们,哭着说只想安安心心地守着父母,对于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的打算,抱着一种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的心理,她的回答让人忧心忡忡。其实,在少年成长的路上,面临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台阶,他们只有稳健地登上这些台阶,才能成长为健康的社会人。在台阶上摔倒并不可怕,让人担忧的是他们自己直接放弃了攀登台阶的渴望,在某一个不被认可的边缘徘徊,这不仅对社会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使其自身承受更大的痛苦,付出惨痛代价。
为了避免这种后果的出现,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迷途的孩子重归正途:
1、张某的性格骄纵、自私,她是一个让人头痛的孩子,但从本质上来讲,她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应加强思想教育同的同时加强法制教育,让她明白哪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张某的案例从一个侧面也反应了针对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学生,我们的法制宣传工作是不到位的、近乎空白的。应与在各中小学、职专、中专等学校沟通、开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守法意识。
2、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回访制度。以本案为例,责成专人负责张某的教育改造工作,定期进行回访,再此过程中,充分重视社区在未成年人犯罪分子矫正中的作用,与张某所在社区积极保持联络,形成“双保险”。了解其近况及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即使沟通,以其杜绝再犯罪的可能性。
张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条的规定,构成敲诈勒索罪,等待她有可能是刑罚的处罚,刑罚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女孩而言的确是一道沉重的枷锁,但张某犯罪时已满十六周岁,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其应当负刑事责任。然刑罚仅仅是一种
手段,并非目的,我们更希望看的是张某能够吸取教训,迷途知返,让凋谢的花儿重现绽放起来!
第三篇: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问题研究
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问题研究
胡胜友 陈广计
【内容提要】因果关系认定难是困扰和制约反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
一。应当用传统刑法学因果关系理论作为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并进行立法规范;引入和参照共同犯罪理论;多渠道加强办案人员的分类专业化管理;上提一级该罪的立案侦查权等,以正确认定渎职侵权犯罪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渎职侵权 职务犯罪 因果关系
一、近五年来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因果关系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通过安徽省合肥、巢湖、淮南、滁州、宣城、马鞍山等市检察院研究室分别提供的数据,再加上芜湖市提供的数据表明,近五年来,上述七个地市共立案查办各类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共392件508人;其中滥用职权类案件133件169人;玩忽职守类案件172件206人;徇私舞弊类案件46件62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类案件26件46人;提起公诉的案件276件333人;作出不起诉决定的65件85人(均是相对不起诉);被作出有罪判决的235件294人;被撤销案件的14件15人。综观上述各类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情况,确立因果关系较为复杂,主要特点有:
(一)渎职侵权行为直接导致渎职侵权犯罪本身结果的发生较少。由于行为人渎职侵权行为的发生没有其他因素的介入,直接导致了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结果的发生,也就是说,行为人渎职侵权的行为是产生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结果的直接原因。此类案件在我们所调研的案件中不多,有35件43人,占整个案件数和人数分别为8.9%和8.4%。如某拆迁办管理人员,2006年在管理拆迁补偿工作中,收受他人贿赂或为照顾亲友,利用职务之便,为多位拆迁户虚报冒领拆迁征地款大开方便之门,致国家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余万元。
(二)渎职行为直接导致另一普通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这种情况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侵权行为导致另一普通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几乎没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行为人渎职行为直接导致重大责任事故、环境污染、诈骗、脱逃等另一起普通刑事犯罪案件发生的有154件209人,占所调研的案件和人数分别为39%和41%。如,2006年4月份周某无证在某区开办非法诊所,某区卫生局局长章某曾对周某的非法行医行为进行查处,并作出罚款和取缔周某非法行医诊所的决定。后周某托人向章某说情,章某即对周某的非法行医行为放任不管。后周某对某一病人进行输液时违反医疗操作规程,致使该病人死亡,构成非法行医罪。而在侵权职务犯罪案件中,尚未发现因侵权行为导致另一普通刑事案件发生的情况。
(三)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多因一果的现象所占比例较高。此类案件共有357件465人,占我们所调查的渎职侵权职务案件的件数和人数的90.1%和90.6%。主要表现有:
1.由渎职侵权行为与第三方行为相结合导致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结果的发生。即渎职侵权犯罪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实施了渎职侵权行为的同时或者之后,由于第三方行为的介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导致的。在检察工作实践中,第三方介入的行为主观心理状态既有故意,也有过失。如,2008年11月9日,某市公路管理站路政执法大队副队长罗某和队员冀某违反有关规定,在没有交警的配合下,单独上路查处车辆超载问题,在查处赵某驾驶的一辆大货车时,认为其车已经超载,便让没有执法资格的外聘队员李某上车引导赵某将大货车开到停车场听候处理。李某上车后,与大货司机赵某发生争执,在抢夺方向盘过程中,导致车辆失控翻倒,造成路上行人被砸死4人、重伤5人的严重后果。
2.由渎职侵权行为与发生自然事件相结合而导致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结果的发生。即渎
职侵权职务犯罪的危害后果不是由行为人渎职侵权行为单一因素造成的,而且由于介入不可预见或不可抗力等自然事件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职务犯罪结果的发生。如,2008年5月份某县财政局局长晏某在收受某私营服装厂厂长刘某的2万元好处费后,利用职务之便,违反财政管理规定,私自从财政调用资金100万元给刘某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约好2个月归还。结果刘某的私营服装厂因发生重大火灾损失殆尽,致该100万元无法追回,从而给国家造成100万元经济损失的严重后果。
3.由渎职侵权行为与被害人自身行为相结合而导致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结果的发生。这种情况通常多发生于侵权案件中,如,2007年某区区委书记张某发现其手下某局局长范某举报其犯罪行为,遂利用职务之便,以有贪污受贿行为为由,指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对其进行打击报复,造成范某不堪精神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严重后果。
(四)不作为及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危害后果发生情况的比例略高。在调研渎职侵权案件因果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行为人不作为,即不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以及履行职务时草率马虎、不到位(包括介入其他因素),从而导致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危害后果发生的案件所占的比例略高,共有230件295人,占我们所调研的案件总数和人数分别为59%和58%。如,2006年7月下旬,某市河道管理局管理所所长杨某在抗洪抢险期间负责带领工作人员巡查河堤。7月30日凌晨1时,正下暴雨,有关工作人员巡查时发现一处河堤有轻微漏水情况,便立即向杨某作了汇报,征求意见是否要立即采取措施或向上级汇报。睡意正浓的杨某却说:“没关系的。”致使该段河堤管涌产生重大险情。之后政府迅速组织大量干群及武警官兵加固河堤排除了险情,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万余元。
(五)考量危害结果中的经济损失都是认定为直接经济损失。在调研所办理的渎职侵权案件中,我们发现,在处理行为人的渎职侵权行为导致危害结果所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上,办案部门都是将渎职侵权犯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一危害结果认定为直接经济损失;而认定危害结果中的间接经济损失的情况却没有。
二、认定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因果关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介入因素条件下的刑法意义上因果关系理论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渎职侵权因果关系的统一认定。目前,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的认定在学术界争议较大,既有传统法学理论上的必然因果关系说和偶然因果关系说;⑴又有因果关系条件说;⑵还有少数学者提出相当因果关系说、预见说、近因说等。这些理论上的因果关系不同见解用于确立和认定渎职侵权案件因果关系,一般情况就会形成这样的状况;对渎职侵权犯罪行为直接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之情况,如果运用必然因果关系和因果关系条件说理论去分析认定因果关系的成立,都不会有多大的争议;但有其他因素介入后能否认定存在因果关系,则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
(二)现行法律对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因果关系的成立条件及其标准的规定缺失,造成渎职侵权因果关系的统一认定无相应法律依据支撑。目前,我国无论是刑事立法及立法、司法解释,都没有对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因果关系的成立条件及标准作出规范性的规定,以致于司法实践中都是靠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和司法实践经验去认定渎职侵权案件的因果关系,必然会因各人的理论观点和经验差异而产生争议。
(三)渎职侵权行为的责任具有分散性和模糊性,造成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存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长期以来,认定渎职侵权案件因果关系的最大难题,在于渎职侵权行为的责任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和模糊性。因为在现实职务实施的实践中,既有决策者,也有指挥者,还有执行者。不少渎职侵权行为,有的是领导集体研究或领导班子集体会议研究作出决定的;有的是在领导指使或纵容下实施的;有的实施者认为是执行领导的指示或者经过领
导批准才实施的等等,以致于渎职侵权行为责任分散,给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渎职侵权因果关系带来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
(四)对渎侦办案人员进行通才管理模式的现状,难以适应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复杂性的及其认定水平的提高。目前,根据现行刑法,检察机关有权立案管辖的渎职侵权犯罪共有42个罪名。这么多罪名涉及到各种类别的国家机关管理及其内部的管理规则,情况非常复杂,并且分类专业化程度较高,要认定有关部门的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既要考虑到国家统一的法律规定,又要考虑到其职能部门的内部专业化规定。因此,对有关部门的职能及其运行状况如果不熟悉,要想及时发现和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非常困难。但是,检察机关对反渎职侵权办案人员实行通才式管理模式,导致渎职侵权办案人员对渎职侵权犯罪分类了解不足,特别是对房地产、税务、金融、海关、招投标等领域知识及其规章掌握不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认定水平的提高。
(五)由于渎职侵权犯罪大都涉及敏感岗位及敏感人员,在依法认定其因果关系时往往会有来自权力及人情的干扰。通过调研发现,渎职侵权案件几乎95%以上的案件都有来自权力或者人情方面的干扰,成为影响渎职侵权案件办理的严重障碍之一,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依法认定渎职侵权因果关系上。有的权力部门或人员以行为人是工作失误为由否认行为人的渎职侵权行为与危害结果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有的部门或人员以行为人是纯粹为了工作或是好心而否认行为人的渎职侵权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有的权力部门或人员则以所谓的“全国普遍都这样”为由,反对认定存在因果关系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案部门对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依法正确认定。
(六)由于“间接经济损失”认定标准不好掌握,致使反渎职侵权司法实践很少将其纳入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结果去考量。在我们所调研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中,没有一起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将“间接经济损失”作为“渎职侵权犯罪”危害结果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认定渎职侵权犯罪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标准及其程度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不明确,难以把握;间接经济损失由谁认定才具有法律效力也无相应具体规定。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办案实践中认定渎职侵权犯罪造成“间接经济损失”,必然会给办案带来证明风险和困难。
三、完善认定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因果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应当用传统刑法学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理论作为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统一理论基础,并加以完善。笔者认为,综观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概况,传统刑法学中的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理论已经比较成熟,能较好解决包括渎职侵权犯罪在内的犯罪因果关系的确立和认定问题。其后一些学者陆续开始研究将外国的“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等理论引入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从而引起争议。这虽然有利于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繁荣,但对司法实践准确认定因果关系却不利。因为理论上的观点“混乱”,必然会造成司法实践的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认为,理论上可以继续争议,但司法实践中应当用较为成熟的传统刑法学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理论作为认定包括渎职侵权犯罪在内的各类犯罪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并加以完善。具体来说,在渎职侵权犯罪必然因果关系的认定上,一般无争议;针对争议较大的渎职侵权行为在介入因素下与危害结果所形成的偶然因果关系,是否认定因果关系的问题,笔者建议可以引入过错和意外事件理论加以完善。即如果渎职侵权行为人在介入因素(包括第三方行为、被害人自身行为和自然事件)情况下对危害结果有主观过错,即已经预见或应当预见,那么行为人的渎职侵权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不中断,就构成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如,某市盐务局盐政科副科长刘某和工作人员于某根据群众举报查处某副食品公司用精制工业用盐冒充食用盐销售的违法行为,发现群众举报属实,只是口头要求某副食品公司停止销售,但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后某副食品公司继续销售假食用盐,造成群众食用工业用盐发生大面积中毒的严重后果。对此,刘某和于某在履职的范围内应当预见某副食品公司有可能继续将工业用盐冒充食用用盐销售,但却不采取有效的制止行为,因此,其不作为履职状态,对群众大面积食用工业用盐出现中毒的严重后果应有因果关系。反之,如果渎职侵权行为人在有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不可能预见,则渎职侵权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就中断,没有因果关系。如,某监狱监管人员李某2008年5月份违反规定为罪犯韦某办理暂予监外执行。韦某出狱后,在回家乘车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对此,某监狱监管人员李某对自己违反监管规定办理暂予监外执行的行为负责,但无法预见罪犯韦某会因交通事故死亡。因此,李某的渎职行为与韦某的死亡结果应当没有因果关系。通过上述司法实践中统一刑法学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理论基础,不仅与犯罪行为客观实际相适应,也与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相适应,为正确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提供理论根据。
(二)应当引入和参照共同犯罪理论来确立和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以解决责任分散和复杂情况下的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问题。针对司法实践中在渎职侵权行为人责任分散和模糊等复杂情况下,确立和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难的问题,笔者建议可引入和参照共同犯罪的理论,以有效解决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难的问题。即运用共同犯罪人在整个犯罪中所起作用决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程度理论来确立和判定有关涉嫌渎职侵权行为人的行为与其犯罪危害结果的因果联系程度。即有关涉嫌渎职侵权行为人的行为如果对渎职侵权犯罪危害结果起了主要作用,就应当确立和判定其涉嫌渎职侵权行为人的行为与其造成的犯罪危害结果形成主要因果关系,从而构成行为人对渎职侵权犯罪负主要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对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结果起次要作用,那么行为人的行为与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结果就形成次要因果关系,构成行为人对渎职侵权犯罪负次要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涉嫌渎职侵权行为人的行为对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结果起轻微作用或不起作用,就可判定行为人的行为与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即构成行为人无须对渎职侵权犯罪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笔者认为,引入和参照共同犯罪的理论即可有效对纷繁复杂的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进行分类,能很好地廓清渎职侵权行为责任分散和模糊情况下职务犯罪因果关系及其程度问题,从而为有效分清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及其程度奠定坚实的客观基础。
(三)应当多渠道不断加强反渎职侵权办案人员的分类专业化建设,以适应渎职侵权犯罪门类众多及其因果关系复杂性和认定水平提高的需要。针对当前检察机关对反渎职侵权办案人员实行通才式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渎职侵权犯罪门类众多及其因果关系复杂的现实情况,笔者建议当务之急应当多渠道加强反渎职侵权办案人员的分类专业化建设水平:一是分类建立专业化办案组织。即在市(设区的市)级以上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的渎职侵权罪名类别,设立3—7个专业办案内设机构(科、处、局);在县、区基层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设立3—5个分类专业办案小组。二是加强分类专业化渎职侵权办案业务教育培训。三是定期选派办案骨干到政府有关房地产、交通、工商、海关、财政、税务、审计、商检、招投标、技术监督、食品医药安检、规划等渎职侵权犯罪易发和多发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以熟悉其职能及其运行情况、内部规则,有利于及时认定渎职侵权犯罪的因果关系。四是定期选招政府热点部门一些既懂法律理论知识,又了解政府部门职能及其运行情况的专业人员充实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办案部门。
(四)应当将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的立案侦查级别管辖权上提一级,以有效摆脱来自权力及人情对依法正确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干扰。针对当前反渎职侵权办案实践中判定
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经常有来自权力及人情方面干扰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应当将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的立案侦查级别管辖权上提一级,即取消县、区基层检察院对渎职侵权犯罪的立案侦查管辖权,由市(设区的市)级及以上的检察院行使对渎职侵权犯罪的立案侦查管辖权。这样可有效摆脱来自地方的权力和人情对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干扰,保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正确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
(五)应当进一步完善渎职侵权犯罪造成“间接经济损失”危害结果的认定标准,并将其认定结果状况纳入办案考核指标体系。《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中附则采取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方式规定的“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直接经济损失引起和牵连的其他损失,包括失去的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的利益和为恢复正常的管理活动或者挽留所造成的损失所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这种规定虽然为依法认定渎职侵权犯罪行为所造成的间接损失数额提供了法律根据,但是令反渎职侵权办案人员感到困惑的:一是“间接经济损失的边界”如何确定;二是由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办案部门自身确定渎职侵权犯罪所造成的“间接损失”数额是否公正。对此,笔者建议:
1.应合理确立“间接经济损失”的边界问题。渎职侵权犯罪行为和世上的一切事物一样,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其他因素的介入,引起间接经济损失的后果不断延续。如果任由其延续下去,就会造成渎职侵权犯罪行为人对危害结果责任的不当扩大。为此,应从以下方面正确认定渎职侵权犯罪行为所造成“间接经济损失”的边界问题:一是应以“渎职侵权犯罪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所引起或牵连的“直接”或者首次经济损失”为边界点,来确立“间接经济损失”的具体数额。即确立渎职侵权犯罪行为所造成“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应当以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引起或牵连的必然性经济损失或者第一次经济损失为准,不能再问接下去或延续下去。否则,就会陷入“鸡生蛋,蛋生鸡、鸡再生蛋„„”谎谬圈;二是应以“承接直接经济损失的主体”为边界点。即确立渎职侵权犯罪行为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应当将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承受主体为边界点,不能扩大到“新的可能承受主体”。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将王某花100万元合法购买、运输,并按合同要以160万元卖给批发商刘某的养殖野生动物扣压,结果由于天气太热造成野生动物死亡失去利用价值,同时也造成批发商刘某生意损失40余万。对此,工商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的犯罪行为所造成“间接经济损失”只能及于王某的60万元,不能及于批发商刘某的40万元。三是应以通过正常途径“恢复原状”为边界点。渎职侵权犯罪行为,不仅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危害后果的产生,也会引起间接经济损失危害后果的产生。对此,考量“间接经济损失”数额,要以有关权利人为恢复有关权利被损害前的现状所支出的正常费用为边界,不应及于超出为恢复原状所支出费用的必要限度,或者明显超出恢复原状所支出的费用。四是应以权利被侵害的人不能因此获利为边界。高检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明确规定“为挽回所造成的损失所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为“间接经济损失”之一,考量此“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应及于“为挽回所造成的损失”所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不应超过渎职侵权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本身,造成被侵权人获利的结果。
2.应当由社会中介专业机构确认渎职侵权犯罪所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具体数额。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所确立的渎职侵权犯罪所引起的“间接损失”数额公正评价程度,笔者建议应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在办理渎职侵权案件过程中,如要确立渎职侵权犯罪所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具体数额,要聘请“会计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出具鉴定性的确认书,供检察机关认定,以显客观公正。
3.应当确立“间接经济损失”和具体数额程度及其最终被法院判决确认的状况,纳入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办案考核指标体系。针对当前反渎职侵权办案部门很少将“间接经济损失”作为渎职侵权犯罪所引起危害后果的考量结果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可引入竞争奖惩考核机制:对反渎职侵权办案确立“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及其被法院判决最终确认的,要按
照数额程度不同给予考核加分;否则,予以“扣分”。这样可促进反渎职侵权办案部门积极将“间接经济损失”纳入渎职侵权犯罪危害结果的考量中。
注释
⑴高铭暄主编:《刑法学》(修订本),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129—130页。⑵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作者介绍】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检察院。
【文章来源】《中国刑事杂志》2012年第1期
第四篇:五年来工作总结定稿
五年来工作总结
中共南寨镇委员会 南寨镇人民政府(2012年2月2日)
2007年以来,南寨镇党委、政府顺应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三化”协调发展为动力,制定了“特色产业立镇,效益农业稳镇,沿路三产强镇,山水旅游名镇,新农村建设新型乡镇”的战略目标,确立了“抓好党建谋发展,经济发展大跨越,民生工程塑形象,平安建设保稳定”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展“纪律作风大整顿,党员干部争先进”活动,进一步激发全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为南寨经济发展增添后劲,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用五年时间建设了一个新南寨。2011年12月29日河南日报以《工业项目上荒山》为题报道了我镇“三化”协调发展的可喜成绩。
2011年南寨镇社会总产值10.8亿元,比2007年的2.5亿元增加了330%;2011年财政收入514万元,比2007年的152万元增加了230%,2011年的人均纯收入4750元,比2007年的2650增加了80%。
2008-2010年在辉县市“创业杯”竞赛中连续4年获得“经济快进乡镇”荣誉称号;连续五年被评为“综合治理先
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来管事管人。建立健全了《镇党委议事规则》,确立了重大事情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的民主议事原则。三是坚持以学习促工作。以党委例会和周二学习日为依托,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员活动,大力搞好经常性学习教育,确保每名党委成员和中层干部学习有成果,在2011年副科级公开选拔和公务员考试中,我镇原军胜、刘志明和侯香云等3名同志名列前茅,成为我市输出人才最多的单位,被市领导赞誉为“第二党校”。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五年来,镇党委先后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2011年圆满完成全镇村支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五年内全镇共投入134万元,为17个行政村新建或复修了村室,建成了以秋沟、齐王寨为代表具有接待功能的村室,以南寨村为代表具有商业置换特色的村室,以石门口、要街为代表具备完善办公功能的村室。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联合支部,如:蒿地掌帮带大全地,北寨帮带凤凰山、秋沟村帮带后山村等,并制定了详细的帮带措施,出台了以争创“文明祥和村、和谐快进村、重点工作推进村”为目标的百分考核办法,对村干部工资实行绩效考核,有力的促进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五年来共发展党员350余人,全面实施“双强”工程,落实党
(一)景区带动增效益。南寨镇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有“小南湖”之称的秋沟景区,有齐王文化的齐王寨景区,有太行仙境的紫荆山景区。为最大力度的开发山区的旅游资源,南寨镇的具体措施为:
1、成立南寨镇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加强景区开发的领导。
2、主动出击招商引资。齐王寨招商融资成功,目前累计投资500万元;投资5000万元的秋沟景区招商工作接近尾声;河南省太行山有机生态产业有限公司投资的太行山写生基地已完成累计投资1.3亿元,形成了一个集写生、旅游、娱乐、食宿等服务于一体的生态游乐风光园;投入100万元修建了紫荆山广场、地下室。
3、创新载体扩大宣传面。2007年到2011年成功举办了秋沟景区春季“桃花节”和中原汽车模特大赛。主要成绩有:
1、宾馆建设。投资800余万元的秋沟山庄和西苑山庄已投入使用;用地30余亩,投资250万元的20家秋沟家庭宾馆正在规划;规划用地15亩,投资150余万元的齐王寨迎宾楼建设已列入计划;总投资160万元23家“十统一”(统一管理、统一菜谱、统一服务员服装、统一餐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绿化、统一外观、统一匾牌)家庭宾馆改造工程正在施工。
2、特色养殖。为了配套服务旅游业,在旅游公路沿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四海公司占地15余亩,投资6万余元的珍珠鸡养殖项目已见成效;清水坪村占地20余亩,投资10万余元,存栏2000余只的乌鸡散养项目已成规模;占地
西平罗乡东沙岗村红薯粉条合作社的经验,在三郊口村注册成立了林果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对当地果树加强管理,提高鲜果产量,另一方面与太行山有机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果品深加工。三是打造生猪养殖基地。南寨镇是养殖大镇,今年生猪价格持续走高,每头生猪收益1000元,是养殖户的丰收年。南寨镇紧紧抓住这一商机,以四海商贸有限公司5000头生猪养殖场为引领,发动周边10多个村庄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
(三)企业壮大保就业
五年来,南寨镇全面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充分发挥镇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净化发展环境,加大服务力度,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发展。
1、完善了企业用地理念。南寨镇党委政府在总结往年企业用地瓶颈问题的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了“企业上山发展,确保良田不减”的科学发展理念,并被河南日报以“昔日荒山坡,今日产业园”为题报道,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用地瓶颈问题,又保证了农民土地不减。目前,全镇已有10家企业上山发展。
2、扩大了企业规模。新乡市辉簧弹簧有限责任公司引资上亿元的飞机坐垫弹簧项目开始建设;辉县市四海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50余万元进行了技术升级;辉县市环宇模具厂准备投资400万元再上一条生产线;投资700万元的北寨模具厂厂房正在扩建。
3、整体上了新台阶。目前,南寨镇共
安居工程。目前已建成社区住房125套,解决了群众住房难问题。四是明亮工程。投资25万元在镇区道路架起了路灯,解决了群众夜间行走照明问题。投资20万元在镇区主干道安装了LED显示屏,极大提升了旅游接待基地外在形象,提高知名度。五是便民工程。投资90万元规划卫生院十字大街、新建镇区综合性集贸市场;投资800万元新建南寨、北寨两个大型便民超市,既规范了集贸市场,又方便了群众购物,解决了群众购物难问题。六是文化工程。投资250万元的文化站工程已经竣工,投资500万元建起了兼有敬老院功能的大型综合文化广场,解决了群众休闲、娱乐、养老问题。七是教育工程。投资50万元建成南寨镇中心幼儿园,投资120万元新建了寄宿制小学,解决了学生上学难问题。八是卫生工程。投资100万元建起了120急救中心,还发动村医疗室发展起了深山沟里的“120”,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四、平安建设保稳定
2007年以来,南寨镇信访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齐推并进,把解决矛盾的关口前移,把人民群众内部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一是明确责任,每村确定了一名村干部抓信访、协调、社会稳定工作,使信访问题有人抓、有人管,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二是畅通信访渠道,镇领导及各职能站所负责人电话向全镇人民公开,把诸多的
第五篇:近五年来张爱玲的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张爱玲的研究综述
张爱玲,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历来被许多人喜欢赞赏。她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尤其在小说方面,张爱玲作为中国民国时期最富有传奇性的女子之一,她一直是近代文学和小说发展史研究持续的热点,2007—2012,这五年间,关于张爱玲的研究又有了许多新的结果,先将五年来有关张爱玲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
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学术界历来都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爱玲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做出了独特而又伟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小说方面,张爱玲一生创造出很多优秀的小说,这些小说历来被人称赞,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体,叙事策略对于小说的创造来说尤其重要,张爱玲在写作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许多学者对此都有自己的研究,朱凤华《试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就对张爱玲的小说的叙事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文章中从张爱玲小说的雅与俗的融合、本土传统与外来文化的调和、末代的挽歌与新时代的清唱、边缘与中心的互动四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的叙事策略。张爱玲小说的“俗”并不是让人不堪忍受的庸俗和令人恶心的低俗。她亲近的是一种我们人人都分不开的蕴涵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的市俗之趣,不过由于她创作姿态的超脱,批判眼光的犀利。使得形而下的俗也变成形而上的雅了。她的旧小说凋子,清凉幽冷的勾画描写,还有她骄傲凌厉的一两句议论.都给人一种雅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在俗的题材体裁里还蕴涵着严肃的主题。使她在描绘俗人俗事时分外冷峻严酷切入骨髓。因而脱离了旧小说那种轻浮肤浅做作的趣味。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策略。旧小说笔法的浸染下。张爱玲作品的语言色彩,叙事扣吻,场景设置,情节安排等都显得非常传统。但在内容与技巧上她却对西洋近代文
学乃至现代主义有不少的借鉴。她把旧小说发挥到了极至,而现代里的传统.又为她的小说增添了撼人的魅力。张爱铃的创作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在边缘。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远离主流远离中心的“距离”正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也是一种独特的叙事策略。
同时,关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另外一个关键的词语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那就是“旁观者心态”,张娟《旁观者心态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求是学刊》2007年第1期)就关注了这一点,作者认为通过对张爱玲的旁观者心态的考察,会发现虽然她总是与世态人生保持距离,但她的心灵却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不断沉沦的土地;并且由于旁观者心态带来的冷静与理性,她得以超越这片土地,达到人性、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深度。首先,张爱玲早慧而非早熟的心态是她对人世产生旁观心态的心理基础。童年爱的缺失与成年后感情的不完也影响了她对人世的投入态度,从而使她抽离现实,冷静赏玩所谓的亲情爱情张爱玲的旁观者心态使她形成了独特写作风格,她的文字凛冽又准确,客观而深刻。张爱玲独
特的叙述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述者在文本中的身份和位置———隐身(第三人称)叙事者;二是封闭的文本结构,在冷静的剖析与无情的结尾后面隐藏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三是有节制的抒情,在蓄势待发的感情中有更深的震撼力量。张爱玲在写作中一直是抱着自我审视自我观望的心态,正是因为这种心态,反而使她的创作具有了人性的深度。在历史层面上,张爱玲的旁观者姿态反而使她更准确地传达出转型时期中国的特色。同时,旁观者心态也导致了张爱玲强烈的虚无意识。这种意识是张爱玲在小说的创作中非常执着于细节。张爱玲的旁观者心态对她创作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二,张爱玲创作的语言特色
张爱玲的小说写的精彩不仅仅是因为张爱玲富有特色的叙事策略,她进行创作的语言特色也很重要,许多学者专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研究,于宝娟《论张爱玲创作的语言风格》(《齐鲁学刊》2007年第一期)就介绍了这一点,在文章中,作者提出张爱玲创作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多姿多彩的精妙比喻、流转自如的音韵节奏、融会古今的独特韵味三个方面。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中,汉语言充分焕发出其独有的色彩美、音韵美美,传统与现代也实现了密不可分的交融。精妙的比喻:张爱玲的比喻带有明显的通感色彩。本体、喻体往往来源于不同的感官范畴,而又凭借她绝妙的想象力联结在一起。还经常通过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实体化。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格调独辟蹊径,扩大比喻中事物对象的时空范围,赋予比喻以崭新的境界。音韵节奏:她的作品中,那流转自如的语言节奏,那“抑扬顿挫”的声韵,那丰富变化的句式往往让我们感到一种难以言传的魅力。来长期的文学实践中,张爱玲更深刻地领悟到汉语言中强烈和谐的韵律和节奏所蕴含着的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内涵,并掌握了如何使小说语言流畅优美的技巧。为了增强语言的音乐性与节奏感,深化作品的意蕴,张爱玲在创作中大量使用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等语音形式,制造独特的音韵节奏,烘托气氛,抒发感情。融汇古今:传统文化风习耳濡目染,自然对她影响极大。从她作品的语言中经常能看到传统文学的影子。在运用文学言的过程中,张爱玲常常化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象为己用,使传统文化之美与现代的文学创作珠联璧合,相映成趣。经常选用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作为喻体,从而点染出作品的传统风韵。
张爱玲创作语言的风格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所叙述的特点以外,还有一股浓重的色彩,那就是一股苍凉的感觉,董广智《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风格》(《唐山学院学报》2007第9期)就介绍了这一点,他认为她作品中的凡人琐事有一种强烈的人生悲剧感作为底子从而摆脱了鸳蝴派的庸俗套路获得了升越的精神境界 此人生悲剧感即张爱玲不厌其烦常说的苍凉,张爱玲的人生感觉即以此为底子她觉着真实的人生是灰色的悲哀的 反映于她的作品里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挣扎在缺乏光彩的生活中。同时冉小平《张爱玲的苍凉世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也说道张爱玲不太相信前面有个美好的未来世界等待着她 她说 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她的世界是荒凉并非荒谬,她的人生缺少有力依托并非失去意义,她对荣华过多依恋而无勇气毅然抛却。她对人生怀有深深的失望可绝对不是绝望。她把自己的苍凉情怀写进了小说,把苍凉诠释于亲情的无情,性爱的无爱,用笔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无情无爱的苍凉世界。在作品中的对世事人情的苍桑感及由此产生的惊心动魄的荒凉色彩,包括语言。悲壮的精神已让位于苍凉的境界。让人在读她的文章时,感觉她的语言给人一种苍凉的风格。
三,张爱玲文学里其他的世界
张爱玲创作文学时,不仅给我们带来一个个精彩而又令人深思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她给了我们一些其他的关于生活边边角角的世界,比如文学里的服饰符号,音乐旋律,戏剧色彩....,都让我们见识到那个离我们很近却又遥远的民国世界,关于张爱玲作品里的服饰符号,贺玉庆《张爱玲小说中服饰符号的意蕴探析》(《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就介绍了这一点,服饰天生痴迷的张爱玲,善于吸收传统服饰描写的经验,并大胆注入现代元素,巧妙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使笔下的服饰由平常的物象变为内涵丰富的符号。这些服饰符码不仅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也成了作者认识世界、解读人生的钥匙。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服饰不仅仅是作为物质器物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符号和象征物而存在。张爱玲的服装世界首先表现在服饰的色彩上,张爱玲对色彩的敏感异于常人其次表现在人物服饰图案的选择上。服饰图案作为一种符号,这让人感受到古老图腾文化在渐渐地向生命个体渗透、转化和投影。月的星霜,遭遇的波折,现实的境况。心情的状态.都像不可回避的化装师,给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打上不可掩盖的印记。张爱玲在作品里常常不厌其烦、极其详尽地盘写一个个人物上袄下裙穿什么料子花式,头面鞋脚什么色调。她明白通过服饰等生活细节来诠释人物、勾勒迅速走向现代的中国人的精神轮廓。她小说中的服饰意象,在传统写实中注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人物的服饰有时虚拟化和抽象化,但又决不给人以触目之感,使张爱玲笔下的服饰超越了他人,成了现代文学一道别样的风景。
张爱玲的文章里,还能看到音乐的影子,余志平《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音乐描写》(《湖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就关注了这一点,在文章中,作者提到由于张爱玲家庭和母亲的影响,张爱玲本人其实并不喜欢音乐,但她的小说却频频跳跃着不同乐器的音符 张爱玲把音乐融入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张爱玲小说中的音乐运用近百处可谓丰富多彩咿咿呀呀的胡琴,叮叮咚咚的琵琶,紧紧绞着弦子的凡哑林,忽断忽续的口琴,富于挑拔性的爵士乐,狂喜嘶吼的鼓乐.....,这些音乐的描写是张爱玲的文章更具有灵动性和深刻性,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作者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是传达感情,揭示心理。二是营造气氛,结构作品。三是转化意象,拓展想象。总之张爱玲以其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巧妙地把音乐融入小说用音乐传递主人公的情思用音乐构筑小说情节用音乐创造出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意象把音乐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比喻使其作品处处闪烁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濡染出无穷的意趣。
总之,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无论是他的叙事策略,还是语言特色,亦或是她的作品中关于其他方面的特点,都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