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范文]

时间:2019-05-13 13:5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范文]》。

第一篇: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范文]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根据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 发现目前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偏少, 阅读结构极不合理,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应的课外阅读指导。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 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学校应采取的对策是应加大导读力度, 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结构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引导大学生阅读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对策

一、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课外阅读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什么书, 读多少书, 怎样读书, 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目前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本文旨在通过对本校大专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提出建议, 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我们在本校部分大专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份问卷,收回份, 回收率为。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范围狭 窄、阅读结构极不合理是目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特征。这一结果大体显示出当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具体分析这一情况,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1、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休闲

调查显示, 的大学生课外阅读目的是为了休闲消遣, 是为了拓展知识, 经常阅读人文社会科学典籍和学术类著作期刊的大学生只有, 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局限于自己所属系的科目。可以看出, 除扩展知识面、修身养性外, 休闲娱乐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 因此报纸杂志最受欢迎, 达到了%, 其原因大多是因为文章简短, 读起来方便, 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而且信息量大,让“ 象牙塔”中的学子们, 更便捷地了解社会, 从而成为阅读休闲的首选。《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电脑报》、《生活文摘周报》、《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就成了学生们最喜欢阅读的报纸杂志。

另外, 言情、武打类书籍是大学生课外消遣阅读的热门。多数男生爱看“ 武打” , 部分男生也爱看点“ 言情” , 大多女生偏爱“ 言情” , 而对代表人类文化精粹的中外名著、文化类书籍却问津甚少。

一些学生认为, 课外阅读大多是为了放松、消遣, 而中外名著一般篇幅较长、内容深奥, 离现实生活太远, 花费很长时间才能“ 读懂” , 太累况且, 即使读了几本名著, 也不能像学好英语、电脑那样, 对将来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大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阅读言情、武打类图书上比较可惜。阅读中外名著可以从中受到博大精深的知识的熏陶, 积累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读书的目的不应单纯地将其作为眼前谋生的手段, 而更应当考虑其长久效用。

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说“ 学生时代读书不能太注重实用, 太注重功利性, 读书的目标要大, 现在沉得住气读书, 将来才能成才, 才有厚度, 有后劲, 过于急功近利的人,只能解决饭碗问题, 是不可能成大器的。”

2、课外阅读时间偏少

课余时间学习动力不足, 阅读兴趣不高。相当多的大学生只满足于专业学习上的一知半解, “ 考试够用, 及格就行”。调查发现, 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偏少。大量阅读的学生占总人数的%经常阅读的学生占总人数的%偶尔 阅读的学生占总人数的%个别人基本不阅读。

相当多的大学生不知该怎样合理、科学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 他们对课余时间的安排处于盲目和随大流状态, 无所事事, 浪费课余时间的现象较为突出。双休日、节假日校园内很少有学生的身影, 教学区、图书馆内读书学习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为学生开放的设施资源的利用率相当低。调查显示, 周末会去阅览室看书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能在寝室看书的学生也占总人数的而“ 上网、逛街、走亲访友”的人数比例相当高, 竟达到%。大学生上网多玩网络游戏, 或看片和聊天, 只有少部分学生常浏览各类网站, 增长知识, 练习技能。

3、阅读无计划

调查表明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仅占%,%以上的学生不是没有读书计划, 就是有计划不能坚持执行。

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沿用中学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内外一味地围着教科书转, 老师讲课的内容和作业成了学习的全部内容, 根本不进行课外阅读。

刚进人大学的学生, 对阅读没有计划, 面对广阔的阅读天地, 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课余时间, 他们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好, 也不知道怎样去读书。大部分学生认为, 理论书籍枯燥无味, 难懂, 因而不愿意读这一类书籍。

另外, 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 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但传抄的痕迹明显, 这种“ 强行”的阅读手段, 效果不尽人意。

4、阅读结构不合理

调查发现, 各类趣味性、娱乐性的报纸杂志以及言情、武打、侦探小说等消遣性书籍是多数学生的阅读对象。相反对中外名著、政治类、专业类书籍却表现出莫名的冷淡, 即使阅读一点, 也是为了应付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提出的要求。自觉地通过阅读政治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以充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的大学生为数确实不多。如今的大学生个性强, 阅读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要么跟着兴趣走, 要么跟着考试走, 并不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

调查发现, 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目前大学生的阅读结构不合理, 对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非常不利, 但是,他们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 无力改变阅读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例如明知在课余时间里一味娱乐、无所事事是浪费光阴, 虚度年华, 可是就是不能控制自己, 坐不下来,看不进书。即便制订好了学习计划, 或因不能自我监督实施, 或因不能持之以恒, 结果半途而废, 流于形式。凡此种种, 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是不强的。

大多数学生呼吁学校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快餐文化风靡校园,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应的课外阅读指导。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 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 正确的阅读观。

三、对策

1, 学校要加大导读力度, 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结构

学校应发挥大学生社团等正式群体的作用, 培育、建立课余文化中心, 积极

培养课余文化骨干力量,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把校园文化活动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外阅读, 学校可以每学期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份“ 推荐阅读书目” , 建立导读中心。要不失时机地运用书评书展、影评影展、读书系列讲座与座谈、读书心得演讲和征文比赛等多种 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开展大学生的导读活动中, 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 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克服政治上的幼稚, 端正阅读目的, 提高思想觉悟和阅读修养。

第二, 改变盲目“ 博览群书”无序的读书方式, 以经典名著启迪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第三, 要彻底转变大学生课外读书的好奇心理和囿于书本死读书而缺乏批评能力、甚至吸收某些错误东西的不良习惯。

第四, 正确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大学生在读好专业书籍的同时, 不要忽视其他理论学科书籍的阅读, 现在许多大学生注重使用和追求所谓的技巧操作法, 实则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做法, 因而要避免那种急功近利的浅薄意识作祟。

总之, 学校要研究学生需要, 分析学生阅读规律, 注重社会发展变革所引起的课外阅读热点, 要常抓不懈, 不断深化, 同时还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 大学生读书活动才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2,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引导大学生阅读

图书馆应加强藏书建设, 增加藏书量和新书刊的流通,实行藏、借、阅合一的大开架, 实行自动化管理, 增加光盘检索和终端查询, 及时扩大阅览空间,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 还应根据学生特点、阶段及层次的不同大力推荐好书、新书, 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要, 使大学生能更多地接触新作品, 接受新理念, 与时代同步发展。

开办关于查阅图书、咨询资料等技能的培训班。目前,大学生掌握文献检索工具的要求及情报意识很薄弱, 要加强引导, 学校应开设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科学文献检索等课程, 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3,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 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电脑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学生们在互联网的使用上存在很大问题。不合理地利用电脑网络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网络对学生阅读时间有着较大的影响, 进而影响了阅读取向。

学校应采取必要措施,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把学生的精力从网络中适当地分离出来投人到阅读中。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真正反映人类智慧的东西大部分还是反映在各类书籍之中。在目前网络秩序还不十分规范的情况下, 网络还远远不能取代书籍。引导学生多读好书有利于陶冶情操, 加强修养, 丰富思想。这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大有好外。此外, 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改善大学生的阅读结构, 如创设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网站, 在校园网上建立读书论坛, 由专业教师负责读书论坛的建设和培训工作。教师、学生都可在读书论坛中申请一个户名, 以发帖子的形式进行读书交流、讨论, 在每一本书的主题下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

以读书札记、读后感、随感等形式与网友切磋、交流。

四、结语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 实际上是一个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 大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综合问题, 既要让大学生有书读, 又要做好导读工作, 同时, 还要深化教学改革,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以利于他们有时间读书, 乐意读书, 读好书。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导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镇江三校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申轶夏怡辰林心如潘妍

(江苏大学镇江 212013)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告别了无忧的历史。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10-021

引言

2008年10月,江苏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镇江市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主题,对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总量为3000份,收回2781份,回收率为92.7%;其中江苏大学占80%,江苏科技大学占15.4%,镇江高专占4.6%。本次调查旨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供帮助。

2.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就业取向。在对就业取向的调查统计中,有42%选择考研的,有35%的大学生打算在毕业前就落实就业单位,另有7%、6%、5%的人分别选择了报考国家公务员、出国和自主创业,此外有5%选择了其他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研的人中43%的人作了“考研、就业”两手准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调研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对部分被调查大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大学生坦言自己对将来的前途有些迷惘,他们现在的选择也许只是一时之举。总的来说,三校不少大学生暂时未对自己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而且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2.2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调查中,有55%的人选择经济发达城市,有39%的人选择中小城市,仅有6%的人选择乡镇或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大学生往往想寻求一个环境好,区域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就业地区。这样的就业观念直接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一路飙升,金融危机更让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在对就业办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打算到中小城市就业的人数正逐年增长,但据目前的形势而言应当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考虑支援西部、支持经济发展较弱地区。

2.3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严重。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采取继续升学或者出国深造等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与回避就业风险,人为的造成“就业压力的后移”。在对镇江地区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人选择考研,有出国打算的占6%,合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2009年考研报考人数出现反弹,2009年1月10日共有124.6万学生参加了考研,与08年相比增加了4.6万人。我国从2000年开始扩招硕士研究生,但这仅仅是暂时性地分流了部分本科生,更严重的后果是扩招将就业危机传递到了研究生群体。这种就业压力的“后移”都是暂时性逃避就业危机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3.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3.1政府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

(1)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在当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政策显然是符合了当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也发现,现代大学生的确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转变他们的这种观念,成为了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补贴工资等可行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地区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调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水水平及社会保障,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分析此次调研所得数据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选择自问题,第三遍听后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口头复述出来或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在听、记、复述的锻炼下,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有人说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座休眠的火山,外国学生也许会对复杂的汉语以及数量庞大的汉语词汇产生畏惧或排斥心理,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积极地去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他们便会喷发出无穷的能量。参考文献

[1]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主创业的人数只达到了5%,相较于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百分之二三十的创业比例,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积极性仍不高。

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新的理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很大的潜力点。大学生从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创业者的过程的长短,直接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创业环境的影响。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开展创业教育、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创业指导服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经验,通过创业这一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业就真的一点风险也没有,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管理经验,缺少市场意识和创业资金,同时,受打击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政府如何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服务与培训活动,才是当务之急。大学生自身也切记勿盲目跟随大流,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3.2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 人才就是产品。只有“适销对路”, 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济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 这就导致了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危机,加快对教育制度的探索与改革,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

(1)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专业结构,改造旧专业,开辟新专业,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还应强调通识,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①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 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②提供面试技巧指导。“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高校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避免让就业面试成为毕业生的心理障碍。③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因特网, 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 建立就业信息库, 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 避免盲目性。④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中,仅有5%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创业教育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3.3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竞争力。(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缺乏规划,毕业时盲目海投简历,往往导致自己竞争力变弱,注意力分散,最后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大部分大学生未对自己日后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选择一份适当工作的前提,大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适合的工作类型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许多高校都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如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并按照目标有规划地做好相关准备,避免到大四时才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

(2)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新思路。接受调查的镇江大学生中共有94%

选择毕业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适度降低心理预期,从而切实转变“稳定、舒适、高薪和大城市”的观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基层和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3)提高自身“硬件”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近期公布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也指出,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的明显劣势。就业竞争是残酷的,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形下等待招聘单位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也是被动的,所以大学生应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把自己打造成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T”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软能力”,秉承踏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硬件”够硬,竞争力够强。

4.结论

就长远而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继续并将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其次,高校要继续深化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培养计划,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同时,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理性的就业观,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理念。相信,金融危机打不垮中国的精英人才,在全国各界的努力下必将开辟新的就业局面。参考文献

[1]龙妍,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3)[2]施敏锋.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卢晓梅.大学生就业瓶颈原因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5)

[4]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报,2006,(3)

[6]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见: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第三篇: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随着高校严重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大学生数量逐年扩大,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就业压力沉重。为此,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自身都应该采取对策解决就业问题,减少就业压力,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严峻、困难重重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在逐渐变大,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成为社会上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② 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③ 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专家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

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特点:压力和机遇并存

1、政策体制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大学生带来更多机遇

第一,农民工工资的上涨促使企业扩大对大学生的需求。在随着国家“三农”政策农业税费的降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最低工资法的逐渐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提到,2003年以来农民工工资以年均10.2%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初次就业工资水平增长缓慢。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在一些农民工和大学生替代性较强的行业(如酒店服务业),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将上升。

第二,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也将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渠道。“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非常艰巨,政府、工会和企业都会加大对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劳动关系专业、民法专业,等等。

第三,社会保障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也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机会。为了实现社保和医疗体制的改革目标,国家需要大批社保、医疗方面的管理型和服务型人才,这有利于解决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空间。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和其他就业群体相比,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较高,理解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在上述新兴产业中就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经济发展转型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会影响某些传统行业的规模扩张,进而影响这些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将会是某些国家部门的工作重点,很多小规模的煤厂、电厂、水泥厂、造纸厂等将会被关停。这将加重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第二,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这也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负面影响。在过去的2010年中,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的影响已经凸显出来,服装、玩具、机电类产品的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如果资本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完全放开的话,人民币将会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一个较大挑战。

第三,金融部门的对外开放可能会压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众所周知,金融部门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阵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将导致行业对中国大学生的需求量下降对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从总体形势来看,“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从专业结构来看,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民法及跟节能环保、新能源相关的专业面临的机遇较多;金融、外语及跟传统制造业相关的专业面临的挑战较多。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应对政策

1、政府应制定与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

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弱化户口对社会成员流动性的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性、能动性。流动的自由度是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的推行,在今天,“档案”对于人才流动已无多少限制,唯有户口还对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具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因此,必须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毕业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流向。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尤其是非公有制单位,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証》为其办理落户手续。

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2、高等教育机构应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经常发生着变化,而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常常滞后,其结果是使得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因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而不能及时找到工作。正因如此,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刻不容缓,尤其是对专业结构的调整。

① 将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不应目光短浅地只看到当前社会哪个行业吃香,而盲目扩招本专业学生,而应是放眼整个中国社会,建立真正的适合国情的专业,并将其办大办强办精。并且时时刻刻都紧跟时代步伐,建立创新意识,而不是固步自封。② 高校还应多方面地提高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的综合素质。高校应全面了解各个专业的发展前景与局限,据此开展真正适合本专业学生的课程,使其专业化、正规化。还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合作,培养出满足社会与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③ 高校有必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意识。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他们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的情况;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择业实力的增强和求职技巧的培养都会大有帮助。

3、建立一个强大有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

① 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包括: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前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毕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毕业生及时掌握人才市场信息,促进就业机构改变就业歧视现象,如对女大学生的歧视,另外还要调整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避免现在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普遍存在的个人主观化、理想化的倾向,适当调整就业预期目标,以适应社会现实的要求。

② 诸多工作机制有待健全,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这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应尽快建立起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开设专门的窗口,对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后,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③ 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并且要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监督

和评估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体系,科学、准确、快速地报告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公布当地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

4、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做出切实的职业选择

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做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在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被动选择,如对自己原先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降低择业标准,就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机会。二是主动选择,如自主创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几种重要转变:第一,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体制外就业;第二,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业;第三,从最初主要是占据现有的就业岗位,到出现了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这种变化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体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创业则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成为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自主创业,一方面需要以个体自身的素质和实力为基础;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然而,我们还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和完善原有的就业政策以及加大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与创新的力度。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进行概括: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结构性差距太大;大学生毕业生待遇过低,用人单位的不合理录用制度,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全国总体性不合理,不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社会意识的影响,大学投资收益率下降,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降低,自荐艺术水平的低下,市场用人机制的不正常化等等。提出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0-0261-03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的逐年累积,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将更大。

一、就目前而言,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就业现状

1.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

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截至2009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占15%以上。从业人口方面,2008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6%。

2.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一有大型招聘活动,找工作、换工作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招聘会,很多人花了钱,虽然进了招聘会,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就如石沉大海。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感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据估算,2008年全国至少有100万名毕业生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3.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

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4.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几年出现,每隔几年热门专业从某几个专业转移到另几个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这些热门专业刚开始时毕业人数少,求大于供,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几年之后热门专业毕业的人数大增,已经超过饱和,工作难找,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

5.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生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满意的工作,刚刚毕业,一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从而对相对较低的薪水岗位不屑一顾。理论是书本上的,不会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学得再多也等于无用之才。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生,关键是看能不能把理论用于实践。所以,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不能太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6.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

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至2009年底,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100万以上。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多种原因。

1.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供给过剩,而是结构“短缺”的过剩当前,由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结构层面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专业领域层面上。其一,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大学生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奇缺,而发达地区却无法有效配置。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广大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这里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真正存在就业难问题的是在大城市。另外,大学毕业生若去了农村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换到大城市工作,至少会面临三种成本:一是工作搜寻成本,即为了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所发生的支出;二是与工作单位相关的福利和人力资本损失;三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一些地区为了让原单位放人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其二,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等结构上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专业领域,高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也不足,而其他专业领域却大量冗余。这些差异也导致大量大学生人才在配置上面的失调。在总量一致的情况下,结构的不平衡依然会导致供需不平衡。

2.大学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着问题

有较多的大学辅导员,虽然常常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在最终就业的时候“先就业,后择业”,但在平时教育时就常使用以机关工作人员怎么样好、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条件怎么样优越为例,语言上进行潜在无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的引导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但错就错在学生意识到以后择业就要以这样的标准来选择工作。而民企、外企、自己创业,将成为就业市场增长最快的园地。由于这种价值观的潜在引导,造成学生放弃发展和成长最快、最有活力和前途的就业大道,学生的人生前途怎么可能宽广?

3.社会意识的影响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即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自主创业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4.普通高等院校逐年扩招,总体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现在普通高校都在逐年扩招,各院校虽然在校内招生上做到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计划招生,但由于大学生培养的时间延时和全国总体上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毕业时供需不平衡,一毕业就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供需出现混乱现象。另外,一些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单一,造成学生尽管知识深度有所加强,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受到限制。

5.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造成大量毕业生根据投资收益率来选择就业岗位,这就造成发达地区、高薪岗位就业扎堆现象。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热衷于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不愿去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居高不下,存在脱离实际的要求;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大学生是人

上人”的思维定式上,高不成低不就。这些观念不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还会难上加难。6.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自我推销能力

我国的大学生不会自己推销自己,出卖自己,在市场上插上草标,把自己标个好价钱,让买主——企业雇主来把你买回去。一个人的求职能力相当于产品生产者的营销能力。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营销手段与策略与包装;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自己使用有效的策略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自荐技巧。

7.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低下

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大学扩招造成的大学生入学生源素质的低下,进一步造成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低下。

8.部分学生缺乏忧患意识,他们仍沉溺于“天之骄子”之称

“天之骄子”的意识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这无疑造成走向社会另一巨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两种不良的择业观中:一是消极等待;二是过于强调专业对口。

9.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及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

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也水涨船高,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动辄要求应聘学生通过英语六级,更有甚者,把身高、长相、气质都作为选拔的条件。另外,有的单位把工作经验作为应聘条件之一,更是限制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

三、对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引导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确实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怎样来改变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呢?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与形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转变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对大学生的诸多素质要求中,应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二是,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才,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使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三是,需求信息的搜集工作。建立完备的毕业生信息网络,建立毕业生需求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扩大就业面。四是,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应对“高学历失业”时代的来临。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必要非把第一个工作定为终身职业,其次要进一步拓宽就业视野,到急需人才的领域、地区去。五是,要引导学生针对所有需要考试的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六是,引导、培养和提高毕业大学生的自荐艺术。七是,加强招生结构或者说专业人数的国家宏观调控。院校的自主计划招生与国家整体上的专业结构招生的失控性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这样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八是,降低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才成长岂止在课堂——论大学潜在课程的育人价值[J].中国大学教育,2003,(05).[2]衣俊卿.论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层转型[J].中国大学教育,2003,(05).[3]王蜀见.现代化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1).[4]山贼.大学生是不是人才[N].第一财经日报,2004-12-11(4).[5]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N].就业新闻,2009-04-29.[6]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5-08-09.[上一页] 1

2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陈艳珍

高校毕业生作为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世界各国的宝贵人才资源。对于我国来讲,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谐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

一、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企业的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更需要适合企业发展文化的人才,企业在录用人才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给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只看学历和经历,更要看能力和潜力。

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的质与量。

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参照国家公务员考核体系建设,按照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假借招聘名义搞暗箱操作的歪风邪气坚决予以严厉惩处。

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对新招聘的大学生,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晋升空间,办理相关手续,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正常休息和休假。

二、大学毕业生的自身责任

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准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各类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三、高校的育人责任

努力提升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地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四、社会及政府的促进保障责任

加快就业体制改革。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上海等地与大中型企业建立联合见习基地的经验,对大中专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实行3—6个月的见习期,增强就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完成实习任务者不能毕业。

大力推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出国深造的就业政策。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代征入伍,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缓解基层人才难求的紧张局面;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大学毕业后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国际一流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当前我国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为创业者搭建信息交流、互助扶持等有效渠道,为创业者和员工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员工落户等便利服务,为创业者减轻“包袱”。

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肯定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实现就业,他们的生活短期时间内没有保障,因此,国家应承担一定的保障责任,解决大学生基本生活,鼓励其继续就业。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第五篇: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分析以及对策

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

探讨培养大学生健康恋爱观念的对策。大学生恋爱观受个人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学校以及社会影响的原因,相对不

够成熟,需要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对策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恋爱现象构成了一道同

学羡慕、家长疑虑、老师无奈的独特风景线。随着上世纪

90年代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传统的爱

情观、婚姻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怀疑。高校作为

一个小社会势必会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对于人生观、世

界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呈现出的特点

大学生恋爱是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已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聚焦点。据不完全统计,到大学

毕业时,谈过恋爱的学生高达总人数的80%,女生的比

例还要略高于男生。大学校园是各种思想文化交融的地

方。当代大学生恋爱呈现出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1.恋爱人数上升,“初恋”年纪下降

过去高校的思想和行为约束比较严,学生一般在大

学高年级甚至是即将毕业时才谈恋爱。如今,受性生理

成熟提前、高校思想解放和校内同学恋爱行为的影响,有些学生刚入学不久就开始“物色”恋爱对象,在恋爱年

纪低龄化趋势的影响下,恋爱的人数逐渐上升。

2.恋爱行为公开化

尽管高校对于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的态度由“反

对”到“不赞成、不反对”,但校园恋爱者多以“学校不反

对”进行自我暗示,从而既不害怕学校的纪律约束,也

不担心老师的批评,更不在意同学的议论,反而以谈恋

爱为荣,无人喜欢为耻。在高校,不谈恋爱的人往往被

视为弱者,不谈恋爱被视为不正常行为。因此,大学生

恋爱行为公开化,出入成双成对,行为上也不遮掩,携

手漫步于校园,上课、吃饭、自习形影不离,甚至置校纪

校规于不顾。

3.恋爱态度趋于轻率

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恋爱观念日趋放开,情

绪化很重。有些学生以选择理想对象为由,见异思迁,频

繁更换对象;少数学生出现“三角恋”和“多角恋”,甚至

在同学之间造成感情纠纷,以至发生冲突,酿成悲剧。大

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易追求爱情的浪漫,而忽视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认为恋爱与婚姻无关。孰不知,人类的任何

情感都是具有一定道德责任的,只有以高尚的道德为基

础建立起来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4.性观念的开放程度变化显著

性观念是人们对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及所持

有的态度评价,既包括个体的性观念,也包括在一定时

代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性问题的评价、态度、看法的总

体趋势。当代大学生受西方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

响,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对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持开

放、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在一项对婚前性行为态度的调

查中,支持婚前性行为的占到25%,持无所谓态度的有

30%。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也日益开放。

5.恋爱目的多样化

恋爱双方要具有相互的道德责任感,而现实调查

中,当代大学生单纯因为感情恋爱的不到一半,其他原

因如“体验爱情的甜蜜”“、证明自己魅力”、“满足虚荣

心”等恋爱原因占了大多数。有的大学生很少顾及恋爱的责任和义务,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家

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把前途寄

托在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显然,这样的感情往往禁不

起时间的考验。

二、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升温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生理的发展是恋爱活动的诱因

大学生的年龄界限已跨过青春期并进入成年期,进入了人体发育的第二高峰,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有了接

近异性的欲望,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调查显示,有83%的大学生有和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渴望拥有爱情。满

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这一

原因的驱使下,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

约会。因而在异性吸引、彼此产生好感的基础上,谈恋爱的想法逐渐成形。

2.当代大学生恋爱是趋从于心理的需求

1.寻求归属感在恋爱过程中,恋爱双方形成了一

个亲密关系极强的小群体,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渴求互相的理解与关怀,排解内心的寂寞,两人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大部分东西:感情、财产、秘密等。恋爱能直接满足归

属感的需要。

2.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进入校园以后,意味

着脱离了以前的群体,进入了独立的生活环境。个人心

中的烦恼不愿向长辈倾诉,但又急切希望新的社会环境

和关系的认可。当亲密关系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的时

候,孤独的大学生走向恋爱是极其自然的事情。大学生

在思想、处境上的相似性,使得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

出明显的从众倾向。恋爱对象的出双入对,容易使孤独

者萌生羡慕感和攀比心,甚至自卑心理。受这种群体氛

围的影响,不少人开始寻求异性朋友。

3.对于浪漫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青年恋爱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很多,加上互联网上大量关于两

性及感情问题的探讨,激发了大学生的好奇心理。他们

向往浪漫的爱情经历,向往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知音

相伴,持这种观点的大学生,一旦遇到合适的异性,就容

易萌发爱情。

3.当代大学生畸形恋爱观是出于对物质的追求

少数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大或者爱慕

虚荣、沉迷于高消费等原因而选择恋爱。他们企图通过

恋爱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或者在经济上赚取利益,有的甚至不惜名誉,采取欺骗的方式同时进行几段“恋情”。

为追求享乐和地位而恋爱,是一种畸形的恋爱观。

三、培养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与行为的策略

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恋爱过

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偏离不仅会

给学生的精神生活带来影响,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事

业和前途。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此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对

学生恋爱表现出来的不健康倾向应积极地加以引导。

1.加强大学生恋爱道德和责任教育

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上的,它是

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结合。大学生正值人生

观形成的关键年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恋爱观。随着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

化趋势的发展,恋爱观也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表现出

实用性和功利性,恋爱不以感情为基础,而看重恋爱对

象是否有“利用价值”。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恋爱道德和

恋爱责任教育,使他们懂得恋爱是以纯洁的情感、共同的追求、相互的信任和责任为内容的,具有专一性、持久

性和道德性的特点,促使他们在恋爱中对他人、对自己

和社会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培养健康文明的恋爱行为

方式,学会自律、自重和自爱。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有

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各种形

式的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懂得如果在大学阶段花费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谈恋爱,势必会分散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从而引导他们处理好事业和爱情的关系;多营造健

康、开明的校园文化,通过开设爱情婚姻专题讲座、人体

生理学和性健康教育等课程,消除他们对于爱情的困惑

和焦虑,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3.发挥社会舆论对健康文化的宣传功能

在经济转轨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以赢利为目的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广播、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

发展,使得社会文化的受众群和传播效率大大增加。目

前,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一些

不良杂志,而部分新闻媒体背离行业道德和伦理修养,甚

至个别媚俗刊物违法传播不健康文化,给年轻一代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疮疤。因此,社会舆论应该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肩负起社会繁荣、健康

文化氛围的营造功能。

4.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医疗服务,目前对于

人们心理健康的辅助作用在我国并不十分明显。一是因

为国人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不愿以这一方式表达出

自己内心的问题;二是心理咨询这一服务的宣传力度还

不够,人们对其持有偏见,认为有精神疾病的人才会接

受这种治疗;三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数量有限,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针对大学生提供性爱方面的咨询和帮

助,是大部分国内高校的空白。在这方面,高校作为科学

知识的传授地,应该发挥专业人士云集的优势,开启校

际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合作的桥梁,吸纳专业人才,设立

专门的咨询中心,甚至校际心理咨询流动站,为学生提

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必廷延.校园恋爱的两个悖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3(5):54-57.[2]李小玲.社会文化对大学生恋爱倾向的影响[J].潍坊教育学院 学报,2006(2):60-61.[3]宇业力.论大学生的恋爱道德[J].理论界,2006(11):107-108.[4]马福全.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6(9):49-50.

下载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基于学生主体视角 摘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甚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的可行之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参与者少、旁观者......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推荐阅读)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来源:北方文学杂志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陶蕊娜 纪晓艳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 内容摘要:至1999年以来,高校的不断......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杨 丽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11级酒店1班) 摘 要:社会实践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 彭尚源戴志秦明旺 摘要:本文作者采取座谈、个别谈话和走访等方式,结合平时的观察、思考,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了解,以全面......

    大学生英语翻译现状分析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摘要: 翻译能力的培养是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现状分析, 指出了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提出了几......

    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成都某高校为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开放,人们的性观念从昔日的传统转化为今天的开放,而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和发展的青年中期,其需......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 1页,共17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合集五篇)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自1999年以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