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5 06:5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第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组成。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志愿服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结合高校志愿服务的实际,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培训、集资使用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人格;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张扬,山东大学团委,助教(山东济南250100)在社会转型、各种思想和价值观汇集校园的背 景下,“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所普遍追求的目标。志愿者服务对于大学生非智力因 素层面、大学生做人能力以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提升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推进志愿服务对于培育大学生综合素质的

1.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特别是当服务领域拓展、服务要求提高与志愿者个人素质存在差距时,就会推动志愿者自发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志愿者在服务中能更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忘我投入的精神状态参与其中,有利于进行新的创造。以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为例,志愿者结合各受援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受援地学校送去新理念、新意识,在受援地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强化和巩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了自身的实践能力。2.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交往能力实质上是妥善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公共关系能力——与他人迅速沟通、建立联系并友好相处的能力;合作能力——与团队中的其他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既定目标的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在群体中发挥核心作用,组织并带领团队相互协作以达成圃队目标的能力。志愿服务作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流的渠道,使志愿者增加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人际问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拾。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并把志愿者行为称为“彼此联合的艺术”。3.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志愿者是在同社会的紧密接触中广泛开展工作的。在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方面的行动,必然会丰富志愿者的社会阅历,帮助其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志愿活动经历帮助志愿者们站在民族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上思考和判断问题;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方面,志愿者通过进入政府所提倡的服务领域,如参与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志愿维和行动、国际合作救灾行动等)、国际援助计划(帮助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建工厂、修铁路、派出医疗、教育分队等)、区域开发、社区发展计划等,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了统筹协调的能力。志愿服务活动还能让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他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徐本禹的精神感召了无数人志愿投身西部建设。通过志愿者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志愿服务这种价值追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围绕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新型伦理关系开展的一系列品牌活动,无疑代表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伦理高度,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不愧为引领社会风气前进的中坚力量。4.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责任心的提升在经典社会学家跟里,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不可能离开个人而存在,而纯粹独立的个人也是不存在的。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他要坚持正确的道德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并且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所负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志愿服务对唤醒其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密的组织体系

在我国有组织的正式的青年志愿活动是由共青团于1993年底发起的,自发起实施以来,已初步形成了以青年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建立了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品牌项目。但是严密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有待建立,许多大学生有意于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却苦于缺乏正式的组织管理机构。即使一些有正式的组织部门牵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很多也是缺乏严密的管理,往往只是在活动初期负责志愿者招募活动,在志愿者的培训及管理方面却存在很大缺陷,尤其是在一次志愿服务结束后,很多组织机构便不再与志愿者联系,对志愿者的信息保留不够,这样,再有类似的志愿活动时还需另行招募志愿者,浪费了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2.服务对象局限化,活动内容较单一随着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出现了服务对象狭隘模糊的状况,而且不少服务内容僵化。有些志愿者服务队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服务阵地建设中尚存空壳和空白点,甚至有些名存实亡。还有一些成员抱怨平时没事可干,集体行动一窝蜂,很多工作流于形式,由此导致一些优质的服务项目无法持续进行。目前开展的大部分志愿服务科技含量低,运用所学知识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没有得到应有发挥,活动内容较单一,活动形式创新不够。目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主要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而国外的志愿者活动已扩展到社会福利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社会义举、社会正义、民权、社区开发、文化和艺术、卫生和医院等等。相比较而言.目前我们的志愿服务尚欠丰富。3.志愿服务成长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志愿者是自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而又不以索取报酬为目标的人或者组织。志愿者不仅需要关于服务知识、服务技巧的培训,更需要人生成长、社会见识方面的培训,因为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渴望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青年大学生志愿者而言,在知识和技巧方面具有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经 验和人生经验的缺乏,关于人生成长、社会见识方面的培训对于大学生则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志愿组织的培训机制非常不健全,既零散又单一。通常是决定开展哪些类型的服务,才进行相关的培训,没有能够建立科学的培训系统,更没有拓展到人生成长与社会见识的培训。此外,志愿组织的激励机制单

一、交流机制单

一、发展机制单一等等,都影响了志愿者的顺利成长。此外,还存在诸如公众认识单

一、对于志愿者

.自身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志愿服务效益在有些情况下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推进志愿活动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回顾过去几年笔者所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高校志愿工作的经验,并从志愿服务的根本意义出发,今后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正确引导,培养积极的志愿服务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念,志愿活动对志愿者的教育作用和锻炼作用不容忽视。重视志愿精神教育中“体验”的功能,将道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中。依照“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积极展开,引导受帮扶的同学主动用爱心回报社会。把活动的参与者从“少数同学”扩展到“多数同学”,从“特别的人”扩展到“普通的人”,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志愿服务”的体验,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竞争能力都有所帮助。2.规范建设,探索制度正规化建设当今,许多国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都有明确规定,墨西哥政府规定,大学生获得毕业文凭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在校期间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社会服 务工作;印度尼西亚政府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半年的时间有组织地为农村发展提供服务;日本大学把志愿者活动纳入正规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而,促使志愿行动的组织工作更加正规化势在必行。同对,还应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网络化建设,提高网络平台的利用效率,探索志愿服务形式的多样性及开发措施。完善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考评、奖励机制,可以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在志愿者组织中推行标准制度,制定更完备的自愿服务标准手册,以服务标准为准绳,建设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总结志愿者的行为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志愿者自改进服务技巧,提高服务质量。3.科学培育,扩充志愿培训的新模式随着服务外延扩大,内涵加深,对志愿者服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爱心互助.而是提升到更为专业化、科学化的综合行为,对志愿者的服务知识和技能要求必须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效果是由其工作精神和工作能力共同决定的,提高服务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的根本保障。目前,与活动内容配套的短期培训在广度深度上有待提高,除培训学习外,对外的交流访问也是一种自我提升。强化理念的有益方式。同时,还应继注意结合专业安排志愿者的工作,让志愿者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成绩。4.加强保障,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共同扶持可以尝试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从志愿服务近百年的历史看,拥有雄厚的资金是这项事业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中国大学生志愿扶 贫接力计划西部支教团获得国内知名企业的赞助,从而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过去的工作看,很多高校支持志愿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学校支持。为减轻志愿活动发展给学校财政带来的负担和压力,今后应更多依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并积极寻求与基金组织的合作。5.搭建桥梁,与社会民间志愿组织加强合作交流高校志愿者组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有效的行动力,并在各自的学校里积极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然而,由于自身的资源有限,再加上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配合,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作用的发挥。因此,急需有外在的力量对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援和帮助。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爱心撒满社会的每个角落”,而且还能提供最贴近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鼓励与社会其他公益社团合作,还可以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平台,促进志愿者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同时通过培训,传播公益理念,提升公益社团骨干的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感恩理念、服务社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掌握社会发展工作技巧的年轻人,从而促进高校志愿组织的发展,繁荣高校志愿服务事业,进而在高校校园里传播公益理念,推动公民社会的建构,引导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1]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2]周炳振,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增刊).[3]粱绿琦,医院服务于大学生成才[J].北京教育(高教版),21305,(1I).[4]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I.

第二篇: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特点和对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1

On the circumstances,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黄小荣,洛阳理工学院,洛阳,中国,471023)

摘要: 本文界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比较了它与企业公益活动、一般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异同点。在回顾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历史后,特别是列举了国内知名大学的志愿服务开展的情况,从中归纳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两大理论基础:即自我实现论和社会互助论。在此基础上,针对志愿服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自我实现论;社会互助论

Abstract: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e defi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and makes contrasts among socially useful activities and youth volunteer services.After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the author make lists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national famous universities’ volunteer services and summaries two basic theories: self-fulfillment and social mutual aid theory.On this basis, the thesis found out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activities and gave out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self-fulfillment, social mutual aid theory

一、概念辨析

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公益活动主要指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付出的努力,通常是无偿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子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青年志愿服务:大学生是青年的一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包含于青年志愿服务。大学生完成学业大概是二十三、四左右,在工作后的几年时间内仍然是青年。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历史 1.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这标志着国家层面、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文件规定了一定的激励措施,如服务期满一年,考核合格者颁发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满两年,考核合格者颁发银奖奖章。在物质上有生活补贴,每月600元/人(西藏地区700元/人),还有少量交通补贴和培训补贴。可以看出,该项目有明显的志愿性质,且是长期的。十年后的2013年,共青团中央将继续派遣1万名左右志愿者赴民族地区服务,实施基础教育等7个服务专项。2 2.政府和企业的联合志愿行动

例如“华硕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行动”,该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五年时间超过10万名大学生相应该行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000多个村镇、社区,35万人次的基层民众直接受益。3每年的活动组织分为五个流程:“招募、培训、实践、评选和表彰”。每个小队的感受,随着活动组织的五个流程而有所不同。以阡陌林商丘队为例,他们就经历了“萌芽期、磨合期、激化期和收获期”。志愿行动是一种公益行动,正如该项目的培训师俏宏老师感言的感言,公益可以理解为所有对解决人、环境、发展有关的一切社会问题有利的事情 1 作者简介:黄小荣(1981—),男,湖北荆州人,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党总支辅导员,主要从事社会思想史研究 2 摘自,中国政府网,2013年04月17日题为“今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将派17000名志愿者”的通讯 3 摘自,华硕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行动官网,华硕电脑中国业务总部总经理石文宏先生致辞 和行为。公益”有三大特性——公益性、无报酬性、自愿性。3.又如“国家电网”的“青春光明行”志愿服务活动

作为全国性的集团大企业,利用其自身规模优势,大影响力,出台《国家电网公司志愿服务章程》,形成了“总队-支队-分队”三级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集中推广“青春光明行”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4.雷锋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社会风气,倡导学习雷锋,时至今日,雷锋精神仍然是社会倡导的主旋律。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4排除了阶级感情之后,雷锋精神实质中“助人为乐,热情似火,默默无闻”,这与志愿者精神是相同的。

三、国内大学开展志愿服务情况

从研究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以及独立院校、成教学院的学生,他们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

1.清华大学

该大学以“自我实践、服务他人、自我教育、推动社会”为宗旨开展志愿公益活动,该校实行名为“紫荆”注册制志愿者,开展了如校园义务讲解、新清华学堂演出服务、情系母校“清华精神宣讲”、Buddy Program、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多项志愿服务工作。5

志愿服务的内容:紫荆信箱:搭建了与中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自1998年初开始,已坚持了十四年。礼仪服务:在重大的校内外活动中担任礼仪服务,已坚持十多年。其中“朝夕相伴”,是服务清华园中的老人,对于清华大学退休的老人进行活动陪伴、体检帮助等。实际上,校园也是一个社区,通过关爱老年人活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区建设,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另一种形式。

2.中国人民大学

该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即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来举办各项活动,如2013年7月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志愿服务工作,城市清洁活动(响应海淀区 “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号召,从这可以看出某项活动的发起人、活动的推动者不是该协会,而是来自社会外力,此处是来自行政力量),莎利文聋儿康复中心志愿服务,对京台、华奥、红星和育华四所学校进行支教活动,“环保单车行”活动(15位志愿者参加),丰颐园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10余名志愿者)。品牌志愿活动尚不明显。

3.浙江大学

四、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中誓词写道: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6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志愿者,其本质属性是不收取服务费用的,其助人行为目的是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品牌项目有:关爱农民工子女、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抗震救灾志愿者、上海世博志愿者服务和志愿者微笑服务奥运会等。

中国社区志愿者网站,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成立,搭建中国志愿服务支持平台,为志愿服务发展募集社会资源。通过其在网站上公布的“服务守则”,可以看出社区志愿者保有一般志愿者共同的本质属性,如无私奉献,通过志愿服务提升个人素质。45 摘自,百度百科,雷锋词条

摘自,清华大学官网 摘自,中国青年志愿者官网,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第八章。

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面向公众募捐的地域范围含中国以及许可本基金会募捐的国家和地区。7它归属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中央文明办代管。其资助项目有两个:“百万空巢老人关爱行动”和“万名双语教师志愿援疆行动”。

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当遇到服务对象不理解、不配合时,他们还是尽量去沟通。志愿者通过志愿活动,自身得到成长,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哪些条款保护志愿者的合法权利与人身安全?相应的有哪些条款是保护志愿者服务对象的?

五、理论基础

第一,自我实现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他将研究焦点放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特别是那些所谓「自我实现」(Self-actualized)的人身上,尝试归纳出那些对生命感到满意、能发挥潜能又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共通点。马斯洛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较不易受到焦虑与恐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及他人都能抱着喜欢及接纳的态度。他们虽然也有缺点,但因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较一般人更真诚、更不防卫,也对自己更满意。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获得基本满足之後,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他对生命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这样的倾向受到阻碍,特别是孩童时期父母冷酷或拒绝的态度,便会影响到这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和他对现实世界的觉察,这个人开始自我防卫,甚至从真实的感受中抽离出来时,更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第二,社会互助论

该项理论来自于社会工作学科,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且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社工并不直接从案主获取报酬,而是从某一社工机构获得酬劳,并且环比该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处于中间层次的。社工机构的经费支出多来自于政府对于相关服务的购买,少部分来自于慈善捐助。正因为社会工作的主旨类似与志愿服务,都是旨在帮助他人,并且均不从当事人手中收取报酬。

六、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志愿者与一般志愿者相比,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大学生志愿者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可对口提供专业服务,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如“支教、支农和支医”等活动,他们还拥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这有利于激发志愿活动服务热忱,也有利于抵制一些诱惑和提高客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大学生志愿者之间拥有基本的信任关系,拥有作为校友的社会资本,这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且大学生是有组织的,或组织于本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或是组织于学校团委。这种带有行政色彩的志愿活动,命令色彩浓厚。

大学生志愿者的动力机制:锻炼自身能力,为毕业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自愿服务,可以锻炼与人沟通能力,小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自身抗挫折,受打击能力。其次,在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志愿行动中有明确的补偿、补助、资助措施。如“服务西部计划”的同学将来考研、考公务员能相应加分。

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将影响志愿精神的传播。志愿精神与逐利精神是相对的,完全志愿服务、无偿服务也是不可能的,完全逐利的市场人、理性人也是不可能的。在市场经济极不发达的地区,在熟人社会,人们守望相助,帮助的对象是亲戚、朋友、邻居。这种资助是互惠性质的,是双向的,是期待对方在不久的将来补偿的,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志愿服 7 摘自,2009年9月23日,中国文明网 务的对象是“陌生人”,与自身生活世界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的地位是超然的,双方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双方不是金钱交换关系。这不意味着志愿者拥有特权,也不意味着志愿者不承担相应责任。

志愿者服务质量有何而来?志愿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志愿者与市场有偿服务提供者存在很有限的竞争关系。这是由志愿者服务的领域所决定的。该领域大多是城市公共事业部分,属于纯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例如,“支教”活动:教育事业本身就属于半公共产品,理应由公共事业部门提供。正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力量有限。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部分人有资金,部分人有时间,有的没有时间。

参考文献

[1]王宏,李晓军,王津.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报告[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04:36-39+62.[2]李晓军,王宏.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利益补偿及其相互关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61-62.[3]李晓军.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21:66+68.[4]王民忠,狄涛.基于需要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61-64+87.[5]张馨元.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3,14:156-157.[6]王左丹.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怀化学院学报,2013,07:95-97.[7]齐秀强,赵英丽.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13,04:118-123.[8]刘雅.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改革路径研究[J].华章,2013,20:179-180.[9]荣文婷.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3:103-106.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进行概括: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结构性差距太大;大学生毕业生待遇过低,用人单位的不合理录用制度,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全国总体性不合理,不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社会意识的影响,大学投资收益率下降,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降低,自荐艺术水平的低下,市场用人机制的不正常化等等。提出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0-0261-03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的逐年累积,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将更大。

一、就目前而言,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就业现状

1.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

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截至2009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占15%以上。从业人口方面,2008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6%。

2.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一有大型招聘活动,找工作、换工作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招聘会,很多人花了钱,虽然进了招聘会,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就如石沉大海。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感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据估算,2008年全国至少有100万名毕业生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3.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

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4.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几年出现,每隔几年热门专业从某几个专业转移到另几个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这些热门专业刚开始时毕业人数少,求大于供,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几年之后热门专业毕业的人数大增,已经超过饱和,工作难找,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

5.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生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满意的工作,刚刚毕业,一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从而对相对较低的薪水岗位不屑一顾。理论是书本上的,不会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学得再多也等于无用之才。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生,关键是看能不能把理论用于实践。所以,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不能太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6.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

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至2009年底,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100万以上。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多种原因。

1.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供给过剩,而是结构“短缺”的过剩当前,由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结构层面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专业领域层面上。其一,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大学生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奇缺,而发达地区却无法有效配置。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广大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这里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真正存在就业难问题的是在大城市。另外,大学毕业生若去了农村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换到大城市工作,至少会面临三种成本:一是工作搜寻成本,即为了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所发生的支出;二是与工作单位相关的福利和人力资本损失;三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一些地区为了让原单位放人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其二,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等结构上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专业领域,高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也不足,而其他专业领域却大量冗余。这些差异也导致大量大学生人才在配置上面的失调。在总量一致的情况下,结构的不平衡依然会导致供需不平衡。

2.大学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着问题

有较多的大学辅导员,虽然常常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在最终就业的时候“先就业,后择业”,但在平时教育时就常使用以机关工作人员怎么样好、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条件怎么样优越为例,语言上进行潜在无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的引导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但错就错在学生意识到以后择业就要以这样的标准来选择工作。而民企、外企、自己创业,将成为就业市场增长最快的园地。由于这种价值观的潜在引导,造成学生放弃发展和成长最快、最有活力和前途的就业大道,学生的人生前途怎么可能宽广?

3.社会意识的影响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即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自主创业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4.普通高等院校逐年扩招,总体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现在普通高校都在逐年扩招,各院校虽然在校内招生上做到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计划招生,但由于大学生培养的时间延时和全国总体上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毕业时供需不平衡,一毕业就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供需出现混乱现象。另外,一些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单一,造成学生尽管知识深度有所加强,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受到限制。

5.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造成大量毕业生根据投资收益率来选择就业岗位,这就造成发达地区、高薪岗位就业扎堆现象。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热衷于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不愿去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居高不下,存在脱离实际的要求;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大学生是人

上人”的思维定式上,高不成低不就。这些观念不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还会难上加难。6.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自我推销能力

我国的大学生不会自己推销自己,出卖自己,在市场上插上草标,把自己标个好价钱,让买主——企业雇主来把你买回去。一个人的求职能力相当于产品生产者的营销能力。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营销手段与策略与包装;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自己使用有效的策略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自荐技巧。

7.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低下

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大学扩招造成的大学生入学生源素质的低下,进一步造成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低下。

8.部分学生缺乏忧患意识,他们仍沉溺于“天之骄子”之称

“天之骄子”的意识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这无疑造成走向社会另一巨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两种不良的择业观中:一是消极等待;二是过于强调专业对口。

9.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及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

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也水涨船高,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动辄要求应聘学生通过英语六级,更有甚者,把身高、长相、气质都作为选拔的条件。另外,有的单位把工作经验作为应聘条件之一,更是限制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

三、对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引导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确实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怎样来改变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呢?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与形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转变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对大学生的诸多素质要求中,应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二是,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才,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使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三是,需求信息的搜集工作。建立完备的毕业生信息网络,建立毕业生需求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扩大就业面。四是,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应对“高学历失业”时代的来临。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必要非把第一个工作定为终身职业,其次要进一步拓宽就业视野,到急需人才的领域、地区去。五是,要引导学生针对所有需要考试的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六是,引导、培养和提高毕业大学生的自荐艺术。七是,加强招生结构或者说专业人数的国家宏观调控。院校的自主计划招生与国家整体上的专业结构招生的失控性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这样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八是,降低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才成长岂止在课堂——论大学潜在课程的育人价值[J].中国大学教育,2003,(05).[2]衣俊卿.论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层转型[J].中国大学教育,2003,(05).[3]王蜀见.现代化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1).[4]山贼.大学生是不是人才[N].第一财经日报,2004-12-11(4).[5]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N].就业新闻,2009-04-29.[6]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5-08-09.[上一页] 1

2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陈艳珍

高校毕业生作为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世界各国的宝贵人才资源。对于我国来讲,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谐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

一、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企业的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更需要适合企业发展文化的人才,企业在录用人才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给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只看学历和经历,更要看能力和潜力。

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的质与量。

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参照国家公务员考核体系建设,按照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假借招聘名义搞暗箱操作的歪风邪气坚决予以严厉惩处。

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对新招聘的大学生,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晋升空间,办理相关手续,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正常休息和休假。

二、大学毕业生的自身责任

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准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各类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三、高校的育人责任

努力提升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地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四、社会及政府的促进保障责任

加快就业体制改革。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上海等地与大中型企业建立联合见习基地的经验,对大中专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实行3—6个月的见习期,增强就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完成实习任务者不能毕业。

大力推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出国深造的就业政策。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代征入伍,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缓解基层人才难求的紧张局面;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大学毕业后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国际一流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当前我国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为创业者搭建信息交流、互助扶持等有效渠道,为创业者和员工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员工落户等便利服务,为创业者减轻“包袱”。

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肯定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实现就业,他们的生活短期时间内没有保障,因此,国家应承担一定的保障责任,解决大学生基本生活,鼓励其继续就业。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第四篇:我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志愿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1我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志愿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以安徽省滁州学院为例

[摘要]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以青年参与为主题,以志愿服务为手段,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能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将来工作的竞争力。高校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滁州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的调查,分析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

一、概述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志愿的社会服务,是热心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一种活动方式。从 1993 年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全国各大高校蓬勃发展起来,参与人数不断增多、活动内容日益丰富,逐步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助力。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滁州学院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了目前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00 份,最后回收 100份,其中有效问卷 100 份,问卷

3的人选择参日常社会服务”,只有 17.8%的人选择与参与与本专业相关的志愿活动。参与公益爱心活动的人数比例较高,一方面表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们的社会公益心强,希望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选择为大型社会活动(如奥运会 提供服务的比)例偏少,主要是因为处在高校在校生的位置,难以接触到层次较高的社会活动。

三、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会支持不足(79%);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69%); 缺少经费支持(56%);志愿者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46%)。

(1)社会支持不足。大学生志愿服务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社会往往低估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义,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免费服务、无偿服务,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往往看重大学生的党员身份、学生干部身份,以及各类等级证书等,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大学生志愿者由于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往往会失去信心,开始怀疑自己以后到底还该不该参加志愿服务。(2)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只有具备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才会提高。但是目前大学生志愿者出现意外事故时,没有法律为他们提供保障,学校也很少对他们提供保险,他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这必然会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如果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也很难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新老志愿者以及高低素质志愿者没有区别对待,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同时助长另一部分人的惰性。只有对大学生志愿者做出适当的评估和奖励,才能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度。

(3)缺少经费支持。只有拥有足够的经费,志愿服务才能顺利开展下去。虽然说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无偿服务,但是一些基本的费用,如车费等,不应该由大学生志愿者自己来承担,否则会损害大学生志愿者的利益,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很多高校志愿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拨款,很少通过社会来获取资金,从而导致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影响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人力资源和活动组织方面。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加而不断递减,高年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越来越少,志愿行动缺乏持久性。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 100 名大学生当中,大

一、大二的有 59人,占到总人数的85.5%,而大

三、大四的只有 10人,比例仅有 14.5%。而且现在有不少大学生都抱着功利思想来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为评优加分、为提干、为入党等,真正出于志愿精神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并不多。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在高校志愿者

5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志愿服务的科技文化含量,提高服务层次,才能适应志愿者行动的长远发展。

(二)从社会的角度

1、政府应该加快志愿服务相关立法的进程,完善现有的志愿服务地方条例,建立志愿者权益法律保障体系,通过规范、合法的管理引导志愿者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社会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在各个方面给大学生志愿服务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激励。

2、大学生志愿服务应该得到社会的足够认可,以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情。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应该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在社会上应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深入挖掘不断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良好风尚。

(三)从高校的角度

1、高校要重视各类宣传渠道,扩大宣传效果。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行动的宣传和倡导。通过大力宣传大学生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可以将志愿者服务与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等结合起来,同时定期评比表彰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和推广一批先进引典型,激励志愿者今后做更大的贡献。让更多的大学生理解并参与志愿服务中来,从而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行动的认同度。

2、完善大学生志愿行动的保障机制。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的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建立由学校院系党委统一领导,团委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协助管理的志愿者组织保障体系。通过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服务认证制度和统一的志愿服务考评体系,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需要借鉴国际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建立政府拨款、社会赞助、高校扶持、组织自筹等方式相结合的筹款机制。高校可以把通过筹款机制筹来的资金尝试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在基金的支持下不断引导志愿者拓展服务范围,并建立适当的激励和奖励。

参考文献

[1]蔡宜旦,汪慧 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刘志强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习月刊(2010年18期)-[3]王泓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张杨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05期)

[5]俞慧斐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探析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3 期).[6]刘珊,风笑天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 陕西青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 17期).

[7]颜吾佴,赵岚 创建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09期)

第五篇:大学生与志愿服务

大学生与志愿服务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培养大学生道德理念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诸多不足,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进行分析,以及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大学生 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

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的大学生现状:学理科的注重数理化,学文科的看重文学历史,学艺术的在乎美学。对于道德的重要性,许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种观念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高尚的品德才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道德的缺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真正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道德素质逐步提升。

一、大学生道德素质亟待提升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其

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而社会、集体次之。在索取与奉献两者之中,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其

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其

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

(二)、当前大学生道德修养中存在的不足

1.道德修养滑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社会不良风气的暂时得势,更容易在可塑性很强的大学生身上得到演绎。在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上,是力求人人皆为尧舜般的圣人。当然,“损己利人”的道德不符合现代人性的基本要求,因而,无论何时都是不可能加以推而广之的。过高的道德标准,由于难以实现,只会让大学生置之不理,从而逐步恶化,甚至导致道德的缺失。2.教育内容的缺失,情感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问题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情感的荒漠化。3.教育方法的不当。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就不难发现:大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将思想道德教育仅停留在喊口号,凑热闹,摆架子,没有真正唱响主旋律,没能做到真抓实干,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一)志愿服务的精神

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1.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2.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3.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二)、志愿服务的价值

1.精神价值。志愿服务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这是超越物质追求的。对志愿者个人来说,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精神得到彰显,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同时,志愿服务对整个社会的精神追求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社会价值。志愿服务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志愿服务以扶贫济困、扶弱助残为主体,志愿者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消除了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志愿组织的存在是政府和市场功能的重要补充,它们以独特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3.经济价值。志愿服务能够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志愿服务不以获得直接的工资、福利为目的,因此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和大量的非营利组织愿意让志愿者参与其中,从而获得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大大地节约了成本,为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价值与效益。

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道德素质的影响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德观念更深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也是规范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出社区,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走向基层,到工厂,农村去,到工人农民群众中去,参加社会调查,组织一系列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们在实践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眼光放远、心胸放宽,竭诚服务,甘于奉献,为个人的成长进步、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奉献自己的爱心,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与阅历,进一步提高自身觉悟意识与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规范,自我完善。

2.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感染他人

风气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对于处于这个风气中的群体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风气也是依托于群体而存在的,它的形成受制于群体之中个体的行为,思想等,风气是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是同学的思想作风,行为修养,治学态度,守纪观念以及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营造良好的校风,来管理人,从而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来自这种良好风气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良好的风气对于大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志愿服务对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靠教育,二靠实践。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将使人民群众在自觉参与中陶冶情操,为道德建设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志愿服务是一种最为普遍的道德实践。其一,志愿服务是吸引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从根本上说,道德建设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它集中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利益。道德建设搞得好,人们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社会风气优良,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便能得到切实保障;反之,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二,志愿服务是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保证。其属于养成教育,是知行统一的过程。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演变过程中,道德实践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在道德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力量,才能逐步提高对道德的认知程度,进而支配各自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依赖道德实践的检验,通过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道德认识才能逐步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有效克服当前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知与行相脱节的现象,根本途径也在于引导人们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下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

    我国义工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 我国义工服务存在的问题 1.义工组织的自主性不足,行政化色彩过浓。众所周知,服务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必须强调社会化参与、社会化组织、社会......

    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现状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现状与对策分析 奢侈品即是人们平时生活所不必须的产品,例如:名牌服装、手表、化妆品等。如果对一位已经工作的白领阶层来说,买一些适当的奢侈品必然无可厚非......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

    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无偿地贡献个人的精力、时间,不求任何物质报酬,服务群众,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四个基本特征。志愿服务不是单......

    餐饮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餐饮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难得一次的“下馆子”已经逐渐成为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我们的餐饮业随着经济前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

    家访现状分析与对策

    家访现状分析与对策 家访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沟通,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理解,达成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共同合作。家访的成败,关系到教......

    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导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学号:200909030303 姓名:宋科刚《大学生成才与社会需要》课程结课论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2012年5月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在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