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基础二班:刘艳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分析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理性择业观的内涵和培养途径,把握自身择业观的形成规律,从而形成理性的择业目标,科学地认识社会各种职业;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意义:帮助大学生深刻全面理解择业对自身带来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促进大学生择业系统的合理调整和良性循环,让大学生在任何职业领域里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研究的具体问题:大学生择业受哪些因素影响,包括心理因素、自身能力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及相关系数。
研究现状: 大学生择业观问题是近年来教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究大学生择业观的作用、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在大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提出指导实践性的建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理论深度、社会调查范围不广、提出的一些对策缺乏实践操作性。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在不断的变化,而提出的建议往往不能指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大三到大四的学生(大三的学生对就业还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大四的学生一般会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工作,所以二者同时进行调查,有利于结果的有效性)男女生个100人
研究变量及如何测量:研究变量为是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造成了影响以及各自占得比例是怎么样的,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测量。
研究展望:大学生就业受到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必须建立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来扩大人才需求,调整毕业生流向;高校要通过加强学生教育培养、完善就业指导,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市场通过加强市场建设、规范市场行为、提高运行效率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构建全面、高效的人才供求对接平台;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扩大人才需求,加强人才储备;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基层单位、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只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 工作。
进度安排:四月初完成选题报告并分析分析影响因素; 四月中旬设计问卷和发放问卷; 五月初统计有效问卷和数据分析;五月中旬到六月初统计结果和分析效度与信度 ;
第二篇: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能否很好的就业涉及到本人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该面对现实,树立符合当前需要的择业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那么在当今社会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呢。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主观因素,就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二是客观因素,就是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的因素。下面分别来看下这两种因素究竟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即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上。近几年来,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创业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到就业。具体表现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把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不屑于到基层、民营、私营施展才干的机会;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一味追求个人利益,重地位、重名誉,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至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显然,大学生所表现的不良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吻合。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难有根本的改善。
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还存在相当严重的就业歧视。他们不愿意去做那此基层操作的工作,他们是认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小小的操作工作,由那些没读过几天书的初中生或技工生去做,自己应该坐在办公室里品茶看报纸。其实,这样想就错了,放弃就业歧视,到基层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才会从当中了解学习到你想要的东西,才能脚踏实地。要真正知道,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不入正殿步入偏堂而改变人生的多不胜举。
我认为,大学生到基层操作并不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而是对大学毕业生严峻的考验。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倘若真的有能力,所在单位也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毕业后上岗没多久,就有机会晋升,这速度比一般工人快了十几倍。德信公司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为大学毕业生敞开大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晋升机会。公司与西安思源学院、莆田学院等高校保持着长期的就业合作,有许多大学生也乐意到公司上岗。这就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转变。为他们能够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喝彩。
总之,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审时度势,端正就业态度,看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摒弃就业歧视,积极就业上岗,努力创造机遇,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持的就业观。
其次是大学生说面临的社会现实因素,即客观因素。
据新闻媒体报道,今年两会焦点之一,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困扰了好几年的社会乃至国家的重大问题。《劳动就业促进法》颁布了。对于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着实做了不少的工作,可再怎么努力,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依旧是难上加难。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为400多万,各招聘需求在40万余左右,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20多万的增长速度。而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三股劳动大军几乎同时涌入劳动力市场。如此多的就业人员同时涌向一个有限的就业市场,给还不太善于“推销”自己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因此大学毕业生人数倍增期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重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专家、武汉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北平教授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大学生就业日益走向“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同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仍将呈增强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层次、专业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导致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
占专科生岗位。我认为“高学历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除大环境的影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变化错位也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而是立足于学校师资条件,在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重考试,重分数,而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果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
由于主客观的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么要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从其主观原因入手,因此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非常有必要的。怎么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
大学生在择业时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身体状况,兴趣,气质,个性及能力等,把自己恰当的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既不高估也不妄自菲薄,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
二、转变就业观念,重视基层、民营、私营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基础,民营,私营的就业机会,将能够调整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减少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能缓解就业压力,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得以施展,使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三、着眼于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人类的幸福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需要。因此,每个人择业时务必首先考虑社会需要这个大前提。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都非常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希望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这也并非可以不顾及社会的需要,一味地
追求自我。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希望和志愿,也取决于既定的社会需要。没有社会的需要,又哪里来的职业呢。因此,把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发挥自身优势,选择自主创业的途径。
传统的就业观念是从社会提供的各种职业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但是在当今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下,自主创业也不愧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方式,它不仅可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也可以减轻社会的压力,为国家做贡献。
五、端正自己的择业态度,培养正确的自我实现观。
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时,要克服坐、等、靠及一岗定终身等不良观念,克服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和现实,成功与失败,公与私,义与利等择业问题,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勇于竞争的良好择业态度迎接人才市场的挑选,成功选择理想职业,实现自我价值。
六、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最合适的。
大学生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但要使期望变成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择业是要认真考虑说学的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在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选择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发挥自己才能有为社会所需的职业,真正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篇: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也渗透到了校园。在消费群体中,年轻人是其主力军,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指数必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消费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描述大学生消费的现状,总结出大学生消费有以下特点:消费不平衡性、快速性、攀比性、从众性、超前性、以及消费节奏加快、男女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等等。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基本生活消费
基本生活消费是指在大学生生活最基本的费用,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费用支出,比如正常的饮食消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的大学生需要的生活消费也不一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300-500元的占3.87%,500-800元的占44.41%,在800-1000元的占34.17%。在1000 元以上的占9.33%。但是总体来说,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是两头小中间大呈菱形分布,在动态上呈逐年上涨的趋势。
(二)大学生的学习费用
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费,课本费,考证消费等一切和学习有关的费用。2.1学费
大学生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的不同也有所区别。农、林、师范等院校因享受国家政策, 所收学费一般在2 500—4 000元, 而其他院校的收费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收费在3 000—8 000元之间。另外,由于院校所处的地域不同, 收费标准也不尽相同。2.2参考书
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外,其学习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书目上。他们每个月够买参考书或休闲刊物在50 元以下的占66.9%,51元至100 元的占7.8%,101 元以上的占2.9%。2.3考证消费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由于就业压力,形成各种“考证热”。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托福GRE,公务员考试等等。相应的报名费、培训费、资料费等自然不非。据对广东高校的调查, 在校期间大学生投资的考证费用在300 元以下的约占50%,在300—500 元之间的占15%, 而有的则超过了1 500元。不少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以增加在就业竞争中的筹码,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消费。
(三)休闲及娱乐消费
3.1旅游消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法定假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外出旅游,欣赏大自然迷人的风景, 享受各地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旅游被大学生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消费行为。旅游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还能够增长见识,在年轻时候就应该多出去走走,所以旅游慢慢地被更多人所接受。来自山东某大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80.4%在假期参加过旅游,到了旅游的地点,带回当地特产以及纪念品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也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消费。3.2娱乐消费
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水平相当可观。伴随着歌厅,酒吧以及KTV的逐步增多,并且尤其是在学校附近大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另外,在大学生群里中不乏追星族,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许多同学愿意花费很大的代价,这也成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对北京11 所高校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北京大学生年平均文化娱乐消费为700 元左右, 约占学生消费的9%。
3.3休闲消费
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自习自修、读消遣杂志、读文学作品、书法音乐绘画等,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诸如参加课题,集体活动、打牌下棋、与人聊天等需要集体参与的交往性活动,有些学生却较少参加。主要是他们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为了得到一定的私人空间,许多同学也是要付出金钱为代价的,这也是大学生娱乐消费中的一部分。
(四)人际交往消费
4.1人情消费
现在,同学过生日、考试得了高分、得了奖学金、升为班干部、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请客的档次越来越高,赴请者随礼也就越来越高。这就给一些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不少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
4.2恋爱消费 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 是一项明知没有结果的爱情。大学生的恋爱心态也有多种,一是为了弥补感情空白,作为一种清除寂寞,消遣时光的理想方式,二是为了选择伴侣取经,锻炼自己的恋爱感觉与技巧,增进人生体验,三是感情自然流露,比较投缘,能够找到那种令人心动的感觉,互相勉励和安慰,从中获得精神享受,有逍遥实在等。现在的调查显示,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而恋爱费用的来源, 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 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 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4.3通讯消费
随着通讯资费和电子产品价格的下降,调动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购买欲望。另外有些大学生中学时期在家里娇生惯养,突然离开家庭独自到外地生活,家长和学生都会觉得心里空虚,他们需要经常进行联络,所以通讯消费就成为了大学生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调查显示, 在移动通信市场, 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 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50 元的占26.5%, 51—70 元的占23.5% ,71—100 元的占30.9% , 而在100 元以上的也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 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 亿元。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2.1消费的不平衡性
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不平衡,另外各自的家庭结构不同,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最低的二三百左右,最高的一两千甚至还要多。越是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中的大学,大学生基本生活费用就越高,发展一般的城市,基本生活费略低。
2.2消费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消费涉及到生活消费,学习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诸多方面,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学生消费多样性一方面受其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个人需要的多样性源于大学生多样化价值目标的存在.2.3时尚消费增加
大学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以及理性、成熟三个方面。当今的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他们标新立异,不断地追求时尚,不落后于潮流是他们的显著特点,另外在追求时尚的消费项目众多,这就理所当然的增加了他们的消费水平,不少高端消费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项目。比如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在校园中屡见不鲜,另外现在的大学生还热衷于去酒吧、咖啡厅等休闲娱乐场所。
2.4攀比消费严重
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较强, 总是选择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中, 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 获得自我认同。大家同处一个屋檐下, 谁也不想“矮人一等”。所以,攀比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一个主要误区,一些虚荣心强的大学生错误地把消费水平作为家庭经济状况的衡量尺度,为了显示家庭地位的优越性,便盲目的追求高消费。他们中有的追求“名牌效应”,衣服、鞋帽以及化妆品都是只认品牌,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有的学生频繁的更换手机、电脑,还有的为了面子,在人情、恋爱方面消费过多等等。
2.6.消费的超前性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其父母对他们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再加上近年来西方享乐主义的侵蚀以及我国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些失误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使得一些大学生养成出手大方、挥霍浪费的习惯。“吃要美味, 穿要名牌, 玩要高档”,这已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 人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 但如果买来不用, 或主要用来上网、打游戏, 不能充分发挥电脑的效用, 那就没有多大的购买必要性。同时学生生活相对独立, 与外界联系较少, 手机也往往只是一件装饰品或者身份的象征。
2.7男女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
女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比例远远小于男生,并且多数女生愿意在穿着打扮方面进行消费,比如购买衣物和化妆品;男生则很少对穿衣打扮方面有研究,他们相对来说更加愿意在人际交往和电子产品方面去投资,并且基本的食物花费在他们总体花费中占有很大比例。另外,居于消费两端的大都为女生。在调查的最低消费中,大多数都为女生,而且在高消费的群体中,女生也是明显的多于男生。消费低端的形成原因为: 一是女性基本生活费普遍较男性低, 也就是说从生存的角度看女性比男性消耗得少;二是大多数女性比较节俭, 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2.8消费的从众性
社会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学生虽然接受的是先进的科技知识,具有理性的思维,但是有的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等,是得他们在消费中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例如家庭不富裕的学生, 看到很多人有手机, 自己也千方百计买一部, 以免被人看不起。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的影响因素 3.1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2010年对于山东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2%的学生认为要体现人生的价值就要追求即使享受,2%认为金钱是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6%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事业成功的唯一标志,但是调查问卷中同时表明了这部分学生中95%具有超前、虚荣、攀比的消费心理。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导致了消费的超前性和攀比性。
3.2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尤其的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简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其他同学起到了误导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子女的需要。
3.3社会环境原因
社会文化决定社会心理。而大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地, 也往往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扩散地。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 导致青年大学生能更多更快地接触西方文化, 使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价值选择、行为趋向、生活方式等诸方面超越于一般的社会成员。有些大学生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花父母的钱圆自己的梦。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近几年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学校的贷款往往贷不出去,有的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宁可东拼西凑去向亲朋借钱也不愿意去用学校贷款,把贷款当做丢人的事。社会文化的种种因素造成了大学生消费的越来越趋于时尚化,以及从众性,大学生是青年与知识分子的交织,他们受社会各界的影响非常大。
3.4大学生自身的或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在家从小有家长的关怀和照顾,中学时期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故而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不知当家的困难,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到大学后远离家长独立生活,在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每当钱花完了,就会有种种理由,然后家长担心就会给孩子们汇款。此外还有大学生的虚荣心理,有人宁可牺牲教育、健康或一些应有的社会责任,也要在消费水平上不断升级。情绪化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中常见的,尤其体现在女生方面,许多女生通过购物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导致女生大约50%的消费来自冲动型消费。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消费观的塑造和培养不仅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的形成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引导和带动作用,所以,引导大学生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士,学校以及各个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并且与家长和学生自己的努力改变也是分不开的,大学生以后的生活水平会逐渐提高,但是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对建设富强美丽的和谐山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利益。
第四篇: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动机因素的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通过分析与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相关的各种因素,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参考。帮助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锻炼行为,养成规律运动习惯,达到促进身体与心理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锻炼行为 兴趣 影响因素
前言
在校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他们对待体育的态度是怎样的,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和体育行为现状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的洞察和了解,对于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落实高校体育各项改革措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确立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研究的总体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主。王润复(1996)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以身心健康为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平均为64.7%,女生为53.3%。”刘一民等(2001)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人数比例高达89.6%。在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喜欢和同学一起锻炼。方敏等(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41.5%的大学生采用结伴形式锻炼,21.3%学生单独锻炼,37.2%学生锻炼形式不确定。”王景亮在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组织形式选择的调查时发现:“自发结伴是大多数(63.9%)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单独活动和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的女大学生各占17.8%和18.4%。”但是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了与此相反的现象。王润复(1996)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按个人兴趣、时间随意活动的男女生人数比例分别是57.5%和64.6%;喜欢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活动的比例分别为33.1%和26.6%。”并认为这种状况,反映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意义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智力,意志品质,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积极地影响。有助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等等。
2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普通高校大学生有八成以上的同学对体育持有积极、喜欢的态度,少数表现出冷淡甚至厌恶。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喜欢体育的男生和女生之间差异非常显著,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女生。从总的情况来看,喜欢体育的学生比率为84.67%,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有着积极、认可的态度,但女生占的比率相对男生较低,并与男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我国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为增强体质、调节心理和消遣娱乐,女生主要为增强体质、调节心理和塑造体形。男生和女生都把增强体质和调节心理放在前两位,由此可以看出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增强体质和调节心理的功能认识深刻。男生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处在第三位的分别为消遣娱乐和塑造体形。这可能是由于男生和女生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所致。男生喜欢通过运动来表现自我,发泄不良情绪,展现自己在体育场上的竞争力;女生与男生相比更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所以在体育动机上存在不同。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是多元化的,男、女大学生在项目选择时,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从选择内容上来看,男生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富有激烈对抗、竞争性强的项目;女生更倾向于选择难度较低、对抗性不强或自我表现类的活动,不大喜欢器械或身体接触类的活动,倾向于那些非直接对抗、节奏鲜明,轻松愉快、游戏性和娱乐性较强以及具有时代气息和审美价值高的体育运动项目。
从整体趋势看,大学生对健身体育手段的技术性因素并不苛求,而更多的是追求其健身因素,尤其是对一些易于开展,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大众健身项目情有独钟。如:跑步、足球、羽毛球、跳绳等。体育锻炼的频率是评定体育锻炼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总体上来看,男生在体格、身体素质等方面优于女生,锻炼持续时间长。而女生大多由于爱清洁,不太喜欢大汗淋漓等原因,所以锻炼时间相对男生较短。而几乎不参加或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相差不多。
3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在因素
3.1 体育锻炼态度与动机分析
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并经长期孕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反馈过程。但是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呢?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来源于体育需要和体育动机,而体育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要的迫切程度又源于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体育所产生的兴趣和意象,即所持的体育态度。不同的人,其体育态度的结构成分及功能有所不同;在体育态度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态度的三种成分所产生的行为动力作用也不同,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刘一民、孙庆祝等分别统计分析了被调查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及相应的体育态度得分,结果表明,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5)。大学生个体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环境这两种外界因素影响下,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体育态度所产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状况的感知直接影响着他对体育锻炼需要与否的判断。从需要的层面上来讲,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体育锻炼的需要,那么他就很有可能
进行体育锻炼。这种需要越强烈,他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锻炼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并维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体育动机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身体意象虽是影响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其与体育锻炼唯一的直接动机,除了满足对形体的审美需要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3.2 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分析
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体育认识程度,参与体育竞赛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在体育实践中,人们对各种情况(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综合,从而逐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度高于女生。郑毅敏在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中,所调查的大学生每周能参加5~8小时体育活动的占42.35%,3~4小时的占27.53%,1~2小时的占13.66%,1小时以下的占4.23%,12小时以上的占12.24%。河南省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平均每天1小时的,已达54.59%以上。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多,但参加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所以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较高,但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低于认识程度,即体育意识并非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决定因素。
4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外在因素
4.1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社会因素
国家体育运动的发展,社会对体育运动的普及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当今信息时代,许多学生通过电视转播、录像、电台广播等多种形式与社会间接接触,了解社会体育开展的情况,了解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将会鼓舞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媒介的传播会影响到大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与同学、朋友一起,因此,同学朋友的鼓励也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4.2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家庭因素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是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径,在培养子女成长过程中对子女的教育就自然而然的是给孩子灌入文化课学习,学习好是将来孩子成长成才的根本。而对于体育活动则是家长们认为可有可无的内容,甚至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体育锻炼认为是一种浪费学时间,不务正业的活动。致使孩子整天坐在书桌前苦熬寒窗,磨练意志,同时也磨坏啦孩子的身体。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作保证,并不认为孩子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发掘学习潜力,对于孩子的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很多家长认为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的做法。因此,对于经过大学前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孩子运动的时间受到约束,很多大学生在这九年义务教育中并未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更谈不上接受过系统的体育训练
和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啦。因此,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也就很难完成。
4.3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学校因素
学校校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环境,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基本上局限于校园内,体育锻炼行为直接受到学校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水平的影响。校园体育氛围是否浓厚,学校重视什么体育运动项目的宣传和开展,学校的体育运动竞赛组织是否合理和丰富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体育师资的素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很重要的因素。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很难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比例下降。而体育场馆的设施条件不同,在很多高校中没有固定的体育馆或者体育馆的数量极其有限,对于很多体育场地如:篮球场地、网球场、排球场、等,因场地占地面积大,同时容纳该项目比赛人员有限的特点,致使在休闲高峰期使这些场地成为超饱和状态。对于万人大学、仅此几块场地也会显得杯水车薪,而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也是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小结
学校环境、自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大学生形成浓厚的体育意识及良好的体育行为,应加强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识,优化体育课程结构,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参考文献
[1]金健秋,徐国宏.大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7).[2]谢 琴,吴佑年.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参与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5).[3]沈国平.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主要因素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9(3).[4]程小虎.1、2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点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5]程小虎.国外关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的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1998(1)
[6]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2):49-52.[7]李今亮.体育运动心理学中的情绪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7
(4): 463-467
[8]晏宁,毛荣建,毛志雄 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1): 30-3
4[9]陈姗阁.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2(24): 44-46
[10]刘中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5): 153-154
[11]欧阳金花.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6(3): 43-46
[12]陈炳煌.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 54-57
[13]何少颖.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
[14]乔培基,王胜超.对大学生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6).
[15]寇建民.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2(3).
[16]教育部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8.
[17]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18]李卫东,孙璞.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4).
[19]司琦,影响大学生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各心理因素间的路径分析〔J〕.体育科学,2006(8):29—32
[20]宋晓东,杨习峰,胡洪安,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步研究[J].四川体育科技,2002,1:46~47
[21]赵梅.影响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发展的成因及对策.四川体育科技,2000,4:75~77
[22]陈嵘.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体育文化导刊,2006,(4):71~73
[23]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5]唐征宇.自尊、自信、自我有效感与体育运动[J].体育学刊,2000(1):104-106.[26]苏坚贞,季浏等.身体锻炼影响中学生自尊的路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54-56.[27]胡晓飞,等.北京市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57-659.[28]徐波,季浏,等.体育锻炼对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心理
科学,2003,26(3):517-520.[29]沈鹤军.对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 学报,2001,15(5).[30]郑毅敏.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2,22(3).
第五篇: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Factors influencing on road traffic safety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机动车辆的数量与日俱增,然而交通事故也随之而来,这么多的交通事故不仅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更给不少家庭带来难以弥补的灾难。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以及解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关键词:交通事故;道路交通安全;因素;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 motor vehicle traffic accident, but also pose, so much traffic accident is not only to bring huge economic loss for many families more at the same time bring irreparable disaster.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oad traffic safety, and solve the our country road traffic safety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traffic accident;Road traffic safety;Factors;countermeasures
一.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交通安全意味着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的水平,即为不安全。道路交通系统作为动态的开放系统,其安全既受系统内部因素的制约,又受系统外部环境的干扰,并与人、车辆及道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影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人的因素
交通是人类生存的四大根本需求之一,人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主体,包括所有使用道路者,如机动车驾驶员、乘车人、骑自行车人、行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活动的频繁,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交通冲突机会增加,同时,人们的传统交通观念、出行习惯的沉积虽有所改变,但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的转变,人们群体文化素质不高及其提高速度与快速发展的交通事业之间不协调,交通意识转变速度与道路交通的发展、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管理的要求不协调,与交通管理的新技术、新手段不协调,这些也成为困扰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机动车驾驶员引发的事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2.车辆因素
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中的主要元素,影响汽车安全行驶的主要因素是转向、制动、行驶和电气四个部分。我国机动车种类多,动力性能差别大,安全性能低,管理难度大。在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增长迅速,机动车拥有量增加速度已大大超过了道路的增长速度,使得本来不宽裕的路面更是雪上加霜,使交通事故绝对数和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急剧上升,加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比较快,而车辆性能更新速度还未能跟上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车辆高速行驶可靠性差、安全性差,导致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3.道路因素
道路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建设逐步加大,公路里程增加,高等级公路增加幅度明显,交通客货用量增加,道路结构和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为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打下了基础。但是,在我国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构成不合理,交通流中车型复杂,人车混行、机非混行问题严重;部分地方公共交通不发达,服务水平低,安全性差;自行车交通比率大,骑车者水平不一,个性不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和行人争道抢行;无效交通如空驶出租车较多、私人车辆增加,这些无疑恶化着我国城市的交通安全状况。许多城市道路结构不合理,直线路段过长,道路景观过于单调,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注意
力分散,致使反应迟缓而肇事。另外,路面状况对交通安全影响也较大。道路等级搭配不科学,路网密度不足,交通流不均衡,个别道路交通负荷度过大,交通安全性差;道路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交通影响分析,缺乏足量配套的措施、交通管理措施、停车设施等,容易形成交通安全隐患。我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低于交通需求的发展速度,有的道路的设计要求与实际运行状况不协调;各地区道路线形、道路结构、道路设施不一,客观上给过境车辆的驾驶员适应交通环境带来难度;道路标志标线设置不科学、数量不足、设置不连续;道路周边的环境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没有与交通安全混为一体,设计标准和实际不协调,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4.管理因素
管理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健全和统一高效的道路安全管理体制是减少事故,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条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目前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的侧重点不同。其中,公安部门担负道路安全立法、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及安全宣传教育等职责;交通部门担负道路发展规划、科研设计、建设养护、路政及制定相应标准法规等职责,负责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和监督管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宏观安全监管工作;城建管理部门则参与城区道路发展规划、科研设计、建设养护、城市公共交通及定制相应标准法规等工作。
5.环境因素
道路交通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现代交通运输所追求的快速、高效、安全、准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气象因素制约。交通运输属于对气象具高度敏感的行业。伴随道路运输的繁忙而来的就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交通事故与恶劣天气有关。不利的气象条件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居高不下,对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6.交通法规因素
道路交通管理法规是秩序化交通,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前提。道路交通规则的意义就在于秩序化交通,减少因无序交通而产生的交通堵塞、交通碰撞及因碰撞现象给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维护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利益,让每一个交通者都能平安、顺利地实现交通目的。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刚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还没有被广大老百姓完全的了解,有的地方老百姓甚至都不知道《道路交通安全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致使各种交通隐患得以上路,从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而路上尽管有一定的秩序规范,但它不仅缺少对隐患的制约能力,而且对路面秩序控制能力也明显不足。
三.解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管理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通过深入、持久的舆论宣传,增加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才能使预防事故的工作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我国驾驶员素质不高,法纪观念不强,有规不依,有章不循。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才能提高驾驶员的交通意识和职业道德。同时,要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教育,将交通安全作为生活常识列入中小学校的教学计划这中,所以说,深入持久地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关键。据国外经验可知,不少国家都把交通安全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从而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有了重大的进展,交通事故得到遏制。
2.交通安全管理需综合治理
交通安全是交通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人、车、路、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社会问题,必须综合治理。我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全社会通力合作,使全社会共同承担维护交通秩序、履行交通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这样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当前各地实行各种形式的交通安全责任制是保障交通安全的一项很有效的措施,应当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3.依靠科技进步
现代交通管理必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管理,要从我国的国情和混合交通的特点出发,大力开发应用交通事故的预防、交通事故控制技术,事故快速勘察和紧急救援系统,通讯网和信息网的建设,以及驾驶员心理和生理素质的研究等课题。
4.严格执法
交通安全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必须用科学的、统一的交通管理法规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交通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才能维护交通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目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交通违章不被认为是违法行为,方方面面干扰较多,以致于交通管理法规难以贯彻。
5.提高汽车安全性能
道路交通事故大多数是汽车事故,汽车安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可能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事故一旦发生能否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因此,提高汽车安全性能是预防交通事故的关键。
6.改善道路条件
我国现有108余万km道路中,其中80%的技术等级在四级以下,路况差,普遍缺乏安全设施,多数地方连必要的交通标志都没有。因此,改善道路条件,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孟宏伟.道路交通管理,群众出版社,2000.2、韦怀乾.陶清廉.道路交通管理调研论文集,1999.3、郑高峰.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社会化的探讨.公安部交管局信息网,2003年10月21日
4.过秀成.道路交通安全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王俊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