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宇新参加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大庆代表团分组审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杜宇新参加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大庆代表团分组审议
作者:本刊记者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1期
1月21日,省委副书记杜宇新来到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大庆代表团,与人大代表们共同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杜宇新指出,大庆在全省地位举足轻重,希望大庆巩固好、发展好又好又快发展势头,自我加压,勇担重任,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韩学键,副省长于莎燕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夏立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展云庭,市委常委、石化公司党委书记郑怀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韩冰等参加审议。大庆代表团审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曹百胜、邹彩飞、徐卉香等代表积极踊跃发言。一致表示,完全赞成拥护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立足岗位和本地实际,贯彻落实好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推动2011年乃至“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杜宇新认真听取代表们的发言,不时与大家进行交流。杜宇新说,大庆在全省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大庆发展速度与质量直接关乎黑龙江省发展速度与质量。近年来,大庆大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投用,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在全省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十二五”时期,希望大庆紧紧围绕省委实施“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自我加压、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要科学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泥草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更要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内生动力和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不断开创城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
于莎燕在发言中也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大庆采取更加积极、灵活、开放的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来到大庆工作生活,聚集人气、汇聚人流,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带动第三产业提档升级、繁荣发展。
第二篇:刘奇葆在参加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成都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刘奇葆在参加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
成都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在认真听取李春城、葛红林、谢瑞武、何立斌、齐文超、刘明英、杨勇平、苏蓉、朱大顺等代表发言后,刘奇葆作了发言。他说,经过五年的发展,全省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省发展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报告客观总结了过去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对今后五年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报告确定的奋斗目标、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体现了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的要求,反映了全省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他表示完全赞成这个报告。
刘奇葆指出,这次省“两会”,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站在新的起点谋划和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实施“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定位,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部署,得到了全省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正在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实际行动。这次“两会”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省委
提出的重大思路和部署,变成推动跨越发展的工作举措,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努力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刘奇葆对成都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成都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占到全省的近三分之一,地位举足轻重。推进四川跨越发展,成都一定要走在全省的前列。
刘奇葆对成都市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希望。一要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在“两个率先”上取得新进展。坚持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战略,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适当发展重化工业,优化和完善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一批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和名牌产品,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二要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在“两个带动”上实现新突破。紧紧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巩固、强化、提升成都枢纽地位,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带动四川全面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三要扎实推进成都试验区建设,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上走出新路子。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大胆创新和实践,突出城乡规划、产
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统筹推进,尤其要在市场、土地、就业、社保、户籍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突破。四要切实抓好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城市建设管理,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取得新成效。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三项制度”,以效能建设推动干部作风转变。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思考城市发展的定位,按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规划和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广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
刘奇葆指出,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发展路径已经确定,关键要狠抓落实。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面向群众转变作风,做到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下真功夫攻坚破难,解决实际问题,把成都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成都,为四川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春城在发言时说,刘奇葆书记来到成都代表团参加审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成都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对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贯彻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带头落实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带头落实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定位,带头落实“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带头落实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各项工作,带头落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要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抓住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关键环节,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努力推动三次产业加快发展。要按照“全域成都”理念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努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扎实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成都的国际化水平。要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发扬“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的作风,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认真落实好省委对成都提出的“两个率先”、“两个带动”和建设“首善之区”的要求,不断开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都的新局面,为实现四川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葛红林在发言中汇报了近年来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当前重点要抓好的八个方面的工作,并表示,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市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成都一定能够带头落实好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站在新起点上勇攀高峰,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为全省发展多作贡献。
第三篇: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
团审议时的讲话
(2009年3月7日)
胡锦涛
今天,我是来和广东代表团的代表们一起审议的,也是来为广东的同志们鼓劲的。
刚才,几位代表围绕会议议题作了发言。大家讲得都很好,听 了以后很受启发。下面,我也作个发言。
过去的一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局面和严峻考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克时艰,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广东也同全国一样,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需要指出的是,广东经济外向度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比较早、涉及面比较广、影响程度比较深。在严峻形势下,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带领全省干部群众迎难而上、顽强奋斗,见事早,行动快,取得了初步成效,出现了积极迹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应对国际国内环境重大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一年。广东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全省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9%,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7%,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希望
广东的同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振信心、激发斗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落实好国务院最近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不断开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里,我着重讲三点意见。
第一,下大气力保增长,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我国外部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明显增加,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更大困难的充分准备。历史经验表明,挑战和机遇从来都是并存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看如何把握和应对。如果知难而进、趋利避害,就能把握机遇、掌握主动;如果悲观失望、无所适从,就会痛失机遇、陷入被动。这场金融危机在给我们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机遇,带来发挥自身优势、消除发展瓶颈的机遇,带来立足新起点、形成新优势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积极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努力,又为今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上水平的过程、成为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的过程。
一是要抓住时机扩大内需。当前,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需
求不足,尤其是外部需求不足。必须千方百计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扩大内需;要继续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大力促进居民消费持续增长。要以拓展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为重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把“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政策用好,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投资力度,把更多资金投向扩大内需重点领域,着力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同时严格监管投资项目和资金使用,坚决防止新一轮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是要抓住时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把保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抓住这一轮全球产业调整重组的机遇,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要着力增强自土创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能力。要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尽快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大企业,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其提高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成本管理能力,帮助困难企业尽快渡过难关。要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
三是要抓住时机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和其他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加,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四是要抓住时机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突出抓好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培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抓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效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并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建设,使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五是要抓住时机深化改革。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区,新形势下仍然要走在改革开放前列,更好承担起“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的历史重任。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体制保障。
六是要抓住时机提高开放水平。要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完善各项稳定出口政策,加紧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巩固原有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努力稳定加I贸易增长,着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千方百计保持出口
稳定增长。要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有序开拓国际市场,尤其要加大我国急需的稀缺资源和关键技术领域对外合作力度。还要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着力提高粤港澳合作水平,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第二,下大气力保民生,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要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做好各项保民生的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有新改善。
一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今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必须把就业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发挥政府投资、公益性岗位、国有企事业单位对稳定就业的导向作用,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要鼓励自主创业,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要特别关注重点人群就业问题,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扶持农民工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工作。广东是农民工大省,做好农民工工作事关重大,一定要扎实做好。
二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要针对关停破产企业增多的情况,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及时做好新失业人员生活保障工作。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要加大保障性住房
建设力度,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三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要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第三,下大气力保稳定,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局面
在当前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会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要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硬任务,及早部署,强化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这些年来,广东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奋发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当前,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相信,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广东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辉煌。
第四篇: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在完成各项议程后,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作了题为 “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
袁纯清说,这次会议总结过去一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明确了今年及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会议期间,全体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同志,忠实履行职责,依法行使权力,积极建言献策,展现出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一次团结民主、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大会。
袁纯清指出,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省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全省上下以良好精神状态投入转型跨越、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步伐。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起步之年。我省只要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确保 “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要坚定目标不动摇,最大限度把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转型跨越发展上来,突出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新山西”新在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的发展理念,新在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翻一番的快速增长,新在把循环经济作为基本路径,新在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的新的发展方式,新在绿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美好生活,新在提高群众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的惠民举措。
袁纯清指出,要树立信心不气馁,始终保持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山西是欠发达省份,但是我们认为信心比GDP更重要,我们既要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信心,又要切实把这种信心转化成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的精神杠杆,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进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发展成果。山西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用资源换资本、换技术、换市场、换项目已经成为全省上下新的共识,循环经济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使产业优化升级、城乡生态环境改善进入快车道。我省发展将由资源生产地、能源供应体向转型创新实验区迈进,蕴含着巨大发展空间,在转型实验区总体框架内,“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都可以得到又好又快地推进和落实,一切有利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果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袁纯清指出,要鼓足干劲,以更大胆气和魄力开创事业新局面。我们要紧紧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发展机遇,抓住转型跨越蕴含的重大机遇,抓住转型实验区的难得机遇,牢固树立硬道理和第一要务的观念,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尝试,在改革体制机制上、在创新政策措施上、在创制新的路径模式上、在拓宽开放半径和承接产业转移上,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走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袁纯清强调,要狠抓落实,形成求真务实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在产业转型上狠抓落实,要在项目建设上狠抓落实,要在统筹城乡上狠抓落实,要在改善民生上狠抓落实,要在安全生产上狠抓落实。他说,转型跨越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事业,人人都肩负着一份责任,都要尽一份心力。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推动发展上、用在破解难题上、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立说立行,只争朝夕,真正做到人人都是软环境,人人都是创业者。
袁纯清最后强调,人大工作在新形势下大有可为,在保证和促进转型跨越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和转型实验区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围绕发展大局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全省人大代表要树立良好形象,把群众的意愿表达好,落实好,把人民赋予的职责履行好,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再立新功。
第五篇:苏树林在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苏树林在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福建日报] 2012-01-13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编者按:12日,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在福州隆重开幕。省长苏树林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回顾了2011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提出了2012年政府工作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分9个方面阐述了2012年着力做好的各项工作,并就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4个方面要求。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中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的总要求,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坚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控物价与保民生并行、扩内需与增外贸并进、抓改革与促稳定并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精彩观点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解放思想激发创造力
——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努力破除自满自足、畏难怕事、因循守旧的思想障碍,真正用科学先进的理念、先行先试的胆识、行之有效的办法推动工作。
——敞开胸怀、营造环境,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努力吸引更多大企业落户福建、支撑发展。
——不拘一格、广纳群贤,既求所有、更求所用,努力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转变职能提升服务力
——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快则快、能优则优,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加强效能建设,治庸治懒治散,严格问责问效,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抓好落实强化执行力
——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实际问题的会;少讲话、讲短话,讲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话;少发文、发短文,发简明扼要管用的文。
——讲求实际,注重实效,不搞短期行为,不做表面文章,致力于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
依法行政彰显公信力
——提高政府立法质量,严格行政执法,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数字2011
过去一年,我省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三个12%”目标同步实现,“十二五”发展开局良好。
五大战役推动重点领域突破
◎2011年,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集聚,促进了五大战役的有效接续、强力攻坚。全省对接央企、民企、外企项目1779个、总投资2.5万亿元。
◎全年完成投资2589亿元、同比增长33.7%。
◎小城镇改革发展步伐加快,42个试点镇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宜居城市综合体建设稳步推进,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1573.89亿元,省委、省政府确定的4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兑现。
强农惠农富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业生产实现增产增效。14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7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2%,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完成20条中小河流治理,推进3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土地整理3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7万亩。改造农村公路2890公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成效显著,农村信息化加快推进。全年解决201.3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登记发证率86.6%、到户率81.2%。金融服务“村村通”覆盖90%以上的建制村。
“三群”联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群加快壮大,突出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50家百亿企业、领军企业,拓展延伸14条产业链,推进38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6+6”措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6%。
◎强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第九届“6·18”成功对接项目5188个,新增专利授权21857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
◎着力构建以三大港口为枢纽,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677万吨,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电力装机容量345万千瓦。
◎城市群加快建设,厦漳泉签订同城化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18个重大项目启动建设。
先行先试推进改革开放
◎平潭开放开发加速突破,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金井湾、岚城、幸福洋、澳前、坛南湾等组团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完成投资303.51亿元,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强劲态势日益显现。
◎闽台交流合作持续拓展,新增2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并出台优惠政策,农业利用台资保持全国首位。闽台海空直航运送旅客突破230万人次。
◎外经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市场和自贸区市场出口规模首度超过发达国家市场,进出口、出口增幅居全国十大外贸省市首位。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48个、同比增长9%,金融业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倍。福建省代表团成功访问港澳,闽港澳合作更加密切。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支持厦门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重大改革措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个确保”的任务基本完成。33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总结推广“晋江经验”,出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29条意见,入选全国百强县数量居全国第5位。
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稳定物价措施有力,及时出台稳定食品价格的10项措施,扭转了物价过快上涨势头。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省新增城镇就业62.25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7.4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91万人。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22%。革命“五老”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重建中小学校舍403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92所。
◎完成全省乡镇卫生院和5076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增医疗机构床位7400张。
依法行政优化政府服务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定决议,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04件、省政协提案983件,办结率均为100%。
◎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削减47.7%,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
继续打好五大战役,保持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
【关键词】拓展领域内涵
◎把农林水利、“四绿”工程、城镇美化、造福工程、饮水安全、防灾减灾、旅游、文化等领域的项目纳入战役实施范围。
◎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完成投资2760亿元以上,建成投产项目130个,新开工项目120个。
◎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完成投资3800亿元以上,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400个、新开工600个。
◎城市建设战役完成投资1300亿元,实施项目2000个。
◎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完成投资950亿元,实施项目1700个。
◎民生工程战役集中投入316.2亿元,抓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5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关键词】全面推进“三维”项目
◎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节能环保、产能规模、税收贡献,优选好项目。
◎加大项目对接力度,密切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支持央企建设产业基地和园区,办好福建省珠三角民企项目对接洽谈会,进一步引进大型港澳台侨外企业,实现引进世界500强的新突破。
抓龙头、铸链条,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制造业做大做强
◎要扩大高端先进产能,提升传统优势产能,腾出落后产能空间,促进总量壮大、结构优化。
◎强化品牌战略,实施百亿集团、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冶金、汽车、石化等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加快建设重点产业集群、千亿产业基地,合理布局石化、钢铁等重大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在新型显示、LED、稀土及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及新型电池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快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应用,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性产业。
◎推进“百项千亿”重点技改项目,提高“数字福建”应用水平。
◎积极帮扶中小企业,做好煤电油运调度。
【关键词】服务业提速提质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旅游、商贸、餐饮、文娱、健身、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
◎物流业、旅游业加快成为新的主导产业,金融业加快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抓好中央商务区、金融街、商业街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壮大总部经济和城市服务经济。
【关键词】创新驱动人才支撑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来闽设立研发机构、转化研发成果。
◎集中力量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区域创新项目。
◎完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政策。
【关键词】扩大消费稳定物价
◎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等增收渠道,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推进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促进消费升级,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支持发展消费信贷。
◎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努力稳定市场物价,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完善市场调控和价格监管。
夯实“三农”基础,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现代农业
◎实施新增6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统筹抓好粮食产、购、储、加、销,保障粮食安全。
◎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大力发展精细农业、设施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和安全农业,提高农业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高优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交易平台,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关键词】现代水利
◎制定出台大水网规划,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发挥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作用。
◎加快平潭、古雷等重要区域引调水工程和北水南调跨区域调水工程前期工作。
◎集中力量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着力在农田水利、大中型水库、防洪防潮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关键词】城乡环境
◎集中力量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重点抓好城乡社区整治和建设、公路和铁路沿线绿化美化、自行车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小流域治理等试点工作。
◎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开展以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建设富有田园风光特色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体
◎加快建设“大城关”、“大县城”,创造企业和项目运营的有利条件,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优势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落实土地增减挂钩、户籍改革、区划调整、“三旧”改造等政策,着力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旺镇和历史文化名镇。
◎大力扶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集聚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加快发展。
【关键词】城市群建设
◎以超前的眼光和先进的理念提升规划水平,抓好城市、景观和建筑设计,彰显特色和品位。严格实施监管,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推进城市老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双轮驱动”。老城区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新城区注重拉开城市框架,抓好组团建设。
◎加快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市政公用设施,落实公交优先,着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改进城市管理和服务。
◎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实施交通通信、公共服务、要素市场、产业协作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
◎支持福州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建设马尾新城,构建福州大都市区,促进福莆宁连片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
◎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将2010年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140万贫困人口列为扶贫开发帮扶到户的对象,抓好贫困户自立增收工程、扶贫搬迁造福工程和整村推进帮扶工程。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城乡困难家庭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提高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待遇。
【关键词】社会保障人人享有
◎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参保。
◎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全面建设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推行互助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加快推进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育协调发展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城区和城乡接合部学前儿童“入园难”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双高普九”进程。
◎实施校车安全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营养改善工程,继续建设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
◎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和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三项计划。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抓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紧缺人才培养。
【关键词】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扩大医疗资源,新增医疗机构床位8500张,强化妇幼、儿科、康复、重症等薄弱专科。
◎实现每个建制村均有一所达标卫生室,加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的培训和配备。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抓好厦门及9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行预约诊疗、优质护理等便民措施,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建设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
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 开创闽台交流合作新局面
【关键词】实施平潭《规划》
◎创新通关制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口岸先行开放,增强特殊政策的放大效应。
◎探索“五个共同”的具体形式,促进形成平潭与台湾岛内各县市互动合作新格局。
◎发挥“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作用,积极引进台湾战略投资者,推动台湾人士、机构和企业参与平潭开发建设和管理。
◎抓好交通市政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引进高新技术、旅游和海洋产业项目,推进重大组团开发。
◎推动设立平潭银行和产业基金,加快引进台湾金融机构。
◎筹建平潭海洋大学,实施“四个一千”人才工程。
【关键词】密切对台交流合作
◎深入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取更多闽台合作项目列入后续协议。
◎发挥闽台产业搭桥机制作用,促进信息、石化、机械、汽车、冷链物流等产业深度对接。
◎推进厦门、福州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海峡股权交易所运作,推动设立闽台合资的海峡证券公司。
◎落实闽台乡镇对接计划,推动扩大赴台“个人游”实施范围。
进一步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关键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全面实施《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方面率先试验。
◎支持莆田市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加快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
◎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
◎落实进城务工、经商人员落户政策,实行居住证制度。
◎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关键词】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坚决依法清理、取消各种限制性规定,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落实民营企业在融资、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进一步开发闽商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行业协会和各地闽商会的作用,大力吸引闽商回归。
◎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管理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发展
◎继续实施鼓励外贸发展的政策,扩大直通放行和区域通关覆盖范围,做好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的应对工作。
◎支持出口知名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深度拓展自贸区等国际市场。
◎鼓励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原油、煤炭等大宗资源性产品进口。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把福建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更多地推向海外市场。
◎加强与国际投资咨询促进机构和行业商协会合作,积极承接国际高端制造、节能环保产业转移。
◎推进闽港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深化闽澳在旅游、教育以及开拓葡语国家和欧盟市场等方面合作
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
【关键词】节能减排,绿化治水
◎注重源头控制,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和污染减排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深入实施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循环经济改造,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及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突出抓好“六江两溪”水环境综合整治,严防水体污染,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
◎狠抓城市内河、噪音、饮食业油烟等治理,加快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推广长汀经验,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抓好“四绿”工程,造林绿化300万亩。
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
◎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八大工程”。
◎加快培养引进一批名家大师,在武夷山、三坊七巷、鼓浪屿、平潭等地择址建设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和名家工作室,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
◎健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发展十大文化产业,深入实施“五大文化产业工程”重大项目,抓好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
◎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大对守信行为鼓励保护和对失信行为惩戒的力度。
◎深化“平安福建”建设,严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普及安全文化,注重本质安全,突出抓好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周琳 胡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