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宽容序言读后感
华夏者,有服章之美故称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宽容序言读后感。
自盘古开天,女娲造人,曰三皇五帝,神农尝百草而成中医;伏羲演八卦以做周易。又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此皆上古之事也。
昔秦王气吞山河,六国毕,四海一,书同轨,车同文,销锋镝,筑长城,北却匈奴七百余里,南取交趾蛮荒之地,功名显赫,不可一世。至炎汉,武帝征朝鲜,置四郡,又选股肱之臣,塞北猎苍狼,再却匈奴千里,更有陈汤者,千里奔袭取单于首级而归,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故丝绸之路乃通之,使张骞出西域,携绢茶,驮瓷玉,跋山涉水,逾中亚、达欧洲,至此山陬海澨之地方悉东方有神州。
又至大唐,国运昌隆。大唐之盛,东达日本海,西至咸海,南抵越南,北越贝加尔湖,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彼时大唐,睥睨宇内,恩泽四海,威震八方,万邦来朝。西戎色目之辈,东瀛倭奴之流,无不折服大唐宫阙磅礴之气势,衣冠服饰之华美,礼乐典籍之完备,城池乡邑之繁荣,文化开明之昌盛。
宋以宽厚立国,不幸侮于辽,肉于金,亡于元。宋虽力弱,然对其民实无愧矣。若为宋民,生老病死皆为朝廷所济,若有学子无钱以入塾,朝廷给钱以济之,庠序亦予免之。《舆地纪胜》更有记之:“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此见宋时文风之盛。若有鳏寡孤独无依靠者,残废疾病难以为生者,则官司予以养济。《宋史》载:“若丐者育之于居养院;其病也,疗之于安济坊;其死也,葬之于漏泽园,遂以为常。”朝廷各州各县皆置义仓、广惠仓,若遇天灾、戎事、饥馑、则开仓广济其民也。乃至元末各地起兵者,皆以复宋为词,曾有诗云:“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可见宋之仁德入人之深,盖汉唐所未有也。
再至明,修大典,郑和七下西洋,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震古烁今,各类船二百余艘,左右将士两万余人,其中又以宝船为最,共六十三艘,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余,辎重数千斤,其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体势巍然,巨无以敌,远涉重洋,又立十五不征之国,宣德化以柔远人,尽显汉唐天朝之威矣,读后感《宽容序言读后感》。
自秦以来,时至今日,已过两千二百余年矣。尝闻课上之评判,学生实不敢苟同。试问千载之书术,久乎?旧乎?然则千载虽久,黄岐之术尚在,爻辞虽旧,堪舆之法仍传,岂可因此而言弃之乎?遥想先秦,文分诸子,百家争鸣。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曰儒曰道,曰法曰墨,曰阴阳曰纵横,不尽数矣。
学生曾闻四大古国之学说,一曰埃及,二曰印度,三曰巴比伦,四曰中国。斗转星移,四五千年过矣,中国仍为古之中国,余之埃及、印度、巴比伦,今安在?古三国之地,民族已不知更迁几何矣。
吾中华者,自上古先秦,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泱泱千年虽遭兵燹而未绝之,古圣先哲灿烂之思想,伟大祖先璀璨之文明,精神气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吾辈做炎黄之后裔,华夏之子孙,焉敢妄言弃之?
而今又有人曰华夏文明不在中国,尽散于邻邦诸野,吾以为是,何哉?
如是,依《序言》之理绝弃之,是也。
第二篇:《宽容》序言
《宽容》序言庞龙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故事哲理。
2.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无知山谷”、“漫游者”、“守旧老人”、“村民们”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一课时)
本文为自读课文,拟定通过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朗读,紧扣关键词句分析作品形象,参悟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我们学过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及革命活动对人类历史有着重大意义。但他却因此遭到了各国政府的驱逐,各种资产者的诅咒、诽谤,以至一生穷困,有四个子女死于贫病。
这种悲剧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
——其实只要当时的政府、人们足够宽容,悲剧就能够避免!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有关宽容的故事。(板书标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教学目标
四、P76注释①(齐读)
补充:另有著作:《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在这些作品中房龙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把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写得生动有趣,因此他得到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五、深入课文,把握形象。
思考:文章开篇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在经历了一系列生命的变迁后,人们重又过上幸福生活。两次幸福的含义是否相同?
第一次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无知山谷。
1.为什么叫它无知山谷?文中第1——第()自然段是对它的描写?让学生读 ① “永恒的山脉”——长久封闭。——产生贫穷与落后的根源。
②小溪是“知识的”——在无知山谷里只有它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且是流动的,象征着创新与开放。
——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③“缓缓地流着”——说明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落后
④“深邃破败的溪谷”——有悠久的历史、古老律法——但随着新事物的崛起,被冲刷得走向衰败了。
⑤“宁静的无知山谷”——沉寂、死寂。
封闭落后的生存环境。
2.在无知山谷中生活着哪些人?
(1)“守旧老人”为什么称“守旧”?
①“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知的部族写下的。”——思想陈旧、保守。
②“在村子的一角,守旧老人们摇着头,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
③“律法毕竟是律法,必须遵守。守旧老人是它的执行者。”
——律法的执行者。
④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死有余辜!”——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镇压革新的代表。
⑤“不过,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彻底揭穿了律法的谎言,说明任何保守的力量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律法的执行者,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镇压革新的代表。
(2)守旧老人也有他的追随者、盲从者,就是——“村民们”
①“„„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
②他们的生活是不是真的“绰有余裕”呢?
“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仅能维持温饱。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③第三部分对人们有哪些描写?
“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
④“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杀一儆百。——杀害漫游者的凶手。
助纣为虐,是“守旧老人”的帮凶。
3.大家想一想,对于无知山谷的生活人们在满足之余有没有对更高生活的渴 望呢?体现在哪儿?
“深夜,在小镇的狭窄街巷里,人们低声讲述着„„。”
——有渴望,但不能冲破旧思想的束缚。
但在山谷面临特大干旱时,“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恐惧”——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应得的份额。
“失望”——“半数以上的人由于饥寒交迫已经离开人世。活着的人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但是律法却说:‘不行!’”
“勇气” ——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思考:最后终于走出了无知山谷,走出了困境。在这一过程中 除了人们自身思想上的转变谁还对他们进行了指引?
(3)“漫游者”(先驱者)
在“漫游者”之前,就有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1)“但他们陈尸石崖下,白骨累累。”——革新道路的艰难。
——先驱者前赴后继。
对于漫游者的语言书中主要集中在——(3)
刨根问底——新思想的传播者。
对他行动的描写在——(2)、(8)
①“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
——探索道路的艰辛
② “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用火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 “它一步一步把人们引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新世界的探索者。
新思想的传播者,新世界的探索者。
4.在绿色牧场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追随守旧老人——智慧老人。——进步了,文明了,过上了真正幸福的生活。
六、寓意
在追求真正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谁是最关键因素?——村民们。
因为最后人们抛弃了陈旧思想才走出了困境,可见不对“守旧老人”盲从才能得到幸福生活。作者也正想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不要成为“盲从者”中的一员。他在结尾是这样提出希望的“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这样的事情——先驱者为了追求真理总是付出沉重代价。
要减少此类事件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学会宽容。
比照注释①——即《宽容》一书的主旨,符合序言体裁的特点。
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宽容是不是无原则的?
七、仿写
学会宽容,宽容是容纳大树小草的田野,是接受阳光暴雨的天空;宽容是吹开封闭保守的清风,是洗涤狭隘自私的雨水。
八、作业(任选一题)
(1)完成读后感,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
(2)根据《〈宽容〉序言》提炼观点,写一篇议论文。要求涉及中外历史上有关坚守真理或关于宽容的事例。
板书:
“幸福”幸福
无知山谷绿色牧场
守旧老人智慧老人
第三篇:十五、《宽容》序言
《宽容》序言
教学目标
1、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2、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支持与追求新思想、真理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京潭柘寺弥勒佛之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弥勒佛的形象,他那大度能容,不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他那“宽却肚皮”、“豁开心地”、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成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代表。
那么,何谓“宽容”呢?房龙以其为名又指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数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为多种文字。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宽容》、《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
三、一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故事复述
明确:(1)在一个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2—4)一个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而守旧老人和村民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5—9)后来,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10)作者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2,文中主要塑造了哪几类人物?明确:守旧老人,无知山民,先驱者。
四、再读课文,找到作者的情思,领其中哲理。
意象哲理
宁静的无知山谷——沉寂愚昧无知
永恒的山脉——长久封闭愚昧
知识的小溪——知识贫乏闭塞
需求浅薄的村民:环境这是产生贫穷与
心满意足地享乐——怠惰落后的根源
为得不到果实而恐惧——胆怯
他们只需一点儿食物——自私
守旧老人
“对着神秘的古书苦思冥想”
“摇着头”
“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应该容许别人有行
“是它(法律)的执行者”旧世界的统治者动和判断的自由,“叫喊着,‘他死有余辜!’”宽容的政策才能使
“并没有灰心”“预言说”旧思想的维护者真理得到发展
“不行”
“无力地抗争着”
“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漫游者(先驱者):
“指甲磨破”“脚上缠着破布”
“身体衰弱”新世界的探索者
“拒绝(坐下)”“偏要说话”人类探索真理是艰辛的“我已以找到幸福的曙光。跟新思想的传播者而追求真理的力量、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脚步是不可阻挡的五、总结: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再总结一下《宽容》序言里的这个寓言故事蕴涵了怎样深刻的道理,或对你有什么启示?(有理就行)
(建议讨论:宽容是不是就是退让、容忍?能不能找到一条分界线?)
六、开阔思维
1、引导学生举出历史上或身边有关坚守真理与宽容的例子,培养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并树立为真理斗争的精神。
2、何为宽容之最高境界?《把伤害留给自己》
七、作业。
1,拓展阅读语文读本第135面的房龙《最后一百年》。
2,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于周记本。或者写一篇以“先驱者为何注定是悲剧人物”为论题的议论文
第四篇:《宽容》序言教案 实用
《宽容》序言
教学目的
—、把握文章大意,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充分理解宽容的内容。
二、深入思考文中为什么不能够“宽容”的原因?品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文体的特点,注重写作文体的创新。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且又是一篇序言.在讲渎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它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同学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它不同于—‘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卜—书的主旨,它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让同学们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同时,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其内在含意。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来阐释课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体味诗化般的语言美,理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掌握文章 第二课时:再次朗读课文,揣摩、分析文章的语言,理解其内在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配乐朗诵课文。
二、理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三、联系历史的发展,深入理解,把握宽容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用“宽容”造一句话。“宽容”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导入作者介绍)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计较或追究。作者房龙用《宽容》为书名,详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了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在1940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由此也看到,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是多么地需要宽容。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来阅读、品味这篇文章,欣赏一下房龙的文章特色
二、配乐朗诵课文。
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大意。
1.(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联想历史事例,举出禁锢思想,排除异己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注意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也可以谈谈对作者的理解、认识。
例子不拘多少,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发展中确实需要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避免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的做法。如中世纪中葬身火海的布鲁诺,二次大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五、找出体现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其内在含义并进行总结。
词语:宁静的无知山谷
知识的小溪缓缓地流着
需求浅薄的村民
绰有余裕
守旧老人
神秘莫测的古书
神圣而不可亵渎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冷落等。
这是—‘个无知、愚昧、闭塞的环境。统治者是“守旧老人”,村落是“无知I山谷”,人们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与死水无异.可是,人们却很满足.他们满足自己狭窄的生存空间,满足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满足于这“宁静”的死水般停滞的生活,满足于这种麻木不仁的“幸福”生活。
可悲的不仅是他们满足于这种闭塞、贫乏、落后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尊奉“守旧老人”,以一部千年古书为经典、法律。他们把固执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导致落后,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并且走上极端,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结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六、作业: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从文中找出叙述先驱者的词句,先驱者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代表。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但他的事迹却震撼人心。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和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而他的行为更是使人们感到探索者、先驱者的可贵、可敬。
三、“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讨论分析,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教师总结:真理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也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学术自由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而这样的悲剧也才不可能发生。
四、揣摩语言,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屈服和失败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人们为什么“恐惧”?由于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
为什么“失望”?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
·
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事后内疚呢?不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g。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样的事将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五、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人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六、如有条件,在课堂上阅读《宽容》片段。布置下一课书的预习。板书设计
《宽容》序言
环境: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守旧老人:顽固
迷信
专制
残忍
先驱者:勇敢
探求
不畏惧死亡
启示:提倡思想自由,对异见宽容
第五篇:宽容《序言》教案
一、文中塑造了哪几个形象我们知道了,但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作者所赋予每个形象的寓意理解得还不是太透彻。
二、这个寓言故事究竟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三、为什么漫游者明知道后果,在离开了之后还偏要回到无知山谷?
四、“漫游者”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先驱者”?
五、无知人们为什么内疚?
六、全文有三处写到“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其“幸福”的含义相同吗?
附:板书设计 《宽容》序言 房龙
山谷——无知——死寂 小溪——知识——干涸应该宽容 老人——守旧——苦难 青年——创新——死亡
《〈宽容〉序言》教学实录
师: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一幅对联,这幅对联是这么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先板书)”上联说的是江海因为能兼容并蓄不拒小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宽广。其实,我们的社会、人生何尝不也是这样呢?只有有了宽容的心态,我们的人生才能够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房龙的《宽容》这本书,通过它的“序言”去看看房龙对这个问题有着怎样的见解。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房龙的《〈宽容〉序言》。
师:关于作者房龙,大家都知道些什么?包括从课文注释中了解到的,或从其他课外书、上网了解到的,都请说来听听,好吗?
生1:房龙全名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籍作家和历史学家。
生2:房龙生于1882年,当过教师、编辑和记者,后来在德国、美国读书,并获得博士学位,是一个知识渊博、有思想深度的作家。
生3:他在上世纪2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作品大都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代表作主要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
生4:他特别善于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历史通俗著作。
师:这篇文章大家已经初步读了一遍,大家看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宽容〉序言》是什么样的体裁呢?如果我们把它和前面所学的序言比较一下,你认为本文在形式上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生:(齐)叙述了一个故事。
生:是一则寓言。形式上它像是一篇散文诗,或是一个寓言故事。
师:对了,这篇序言和前面所学的不一样,作者没有去写自己的写作意图、创作经过,也没有直接站出来说明要表达什么。他讲了个故事,通过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对这个 1
问题的见解,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序言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多样性。
师:好了,咱们刚才说到它象一个故事,或者说它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而故事的要素离不开情节、环境、人物,下面的时间请大家快速的小声朗读课文,注意在读的时候把文中涉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句子作上记号。(生小声读书)
师:好了,我们已经读完了,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生:无知山谷里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描写无知山谷的有关词语或句子并概括出它的特点?
宁静
东西南北四方被永恒的山脉围住——封闭,与世隔绝
深邃破败
缓缓流着
荒山 沼泽
并不像„„波涛滚滚——荒凉,没有活力
师:主要写了那些人物?
生: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⑴村民
需求浅薄 绰有余裕 心满意足
享天伦之乐
过着幸福的生活——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⑵守旧者
被搀扶出来 对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唠叨
杀死了漫游者
并不是天性残忍
本想宽大为怀
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迷信
顽固
专制
有一丝人性
并没有自绝于新生事物
⑶漫游者
敢于离开山脚
向人们讲述山那边的故事
要带人们到山那边去——勇敢探索
不畏惧死亡
3、时间
请同学们看看本篇寓言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文章哪一部分能体现?
(最后一段)“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了。”
师:这篇序言写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针对的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所以他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了。”但是他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安宁的、宽容的时代。1940年,他准备出《宽容》的第二版,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时,邪恶反动势力对善良进步势力的侵犯和残害,恰如这序言中守旧老人对先驱者那样厉害;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应验了作者在序言中所提示的、所预言的:邪恶反动势力必将灭亡,善良进步势力必将胜利。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最后一百年》中,他就表达了这种时间观念。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里我要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哪位同学愿意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请尽可能简捷一些。
生:在一个无知的山谷,有着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的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忍的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勇敢的先驱者,这个创新势力的代表,冲破重重阻碍,艰苦跋涉,寻找新的美好世界,一心要带领村民奔向新天地,过上幸福生活,后反而被杀死。这是先驱者的呐喊宣言。愚昧的人们,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杀死先驱者;后陷入生存绝境,才走上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内疚、醒悟。这是无知人们的忏悔书。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故事发生的地方—无知山谷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结合文章进行说明。生:我从前六段可以看出,无知山谷是个宁静的山谷,而后文在叙述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这里的人和外面的世界是隔绝的,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山谷,思想守旧的山谷,一个偏僻的独立的存在。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和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和规律。
师:无知山谷是这样一个浅薄、闭塞的地方,这“闭塞”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文章中说“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说明它是比较封闭的。
师:说的正确,其实还有一句话也说明了它的封闭。文中说“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群山把它圈起来了,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一个知识匮乏的地方。那生活在这里的守旧老人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守旧老人是整天猜想一本一千多年前流传下来古书,他们是律法的执行者,如果有人违背了律法,守旧老人就要根据律法条文惩罚他们。师:整天对着古书琢磨,说明什么? 生:守旧。
师:对。刚才同学谈到守旧老人非常顽固,固守着律法,那他们在无知山谷是什么地位呢? 生:(齐)绝对的最高统治者。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守旧老人是法律的执行者。
师:而且他们的意愿和律法是什么关系?
生:是统一的,从“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可以看出。师:“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这里“正人君子”说谁? 生:守旧的老人。
师:嗯,不错,主要是指守旧的老人。其实这里也有相关的标书,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文章的第二章节里,说了一句话—— 生:“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就是犯了弥天大罪。”
师:对,守旧老人的意愿就是律法,律法已经融进了守旧老人的血液里面。在这篇文章中,最能激荡我们心灵的是―― 生:漫游者被杀死。
师:那我们来看看漫游者被杀的情节,看看守旧老人的另一面。
生:守旧老人是愚昧者的代表,他反对先驱者。在文中,他们残杀先驱者,表明他们有过分凶残的一面。
师:那就是说不仅仅是不允许你这样做,而且你这样做了还要惩罚你,他们的脑子里容不下异见。这就是守旧的老人,在这里呢,他们是统治者的身份出现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对文中的这么一句话很感兴趣——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如果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那该怎么办呢?这言外之意,生活资料的分配权归谁掌握? 生:守旧的老人。
师:我们再来看几处对守旧老人特别的描写“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 “守旧老人本想宽大为怀”——这体现了守旧老人的人性的一面,其实是作者房龙人性的流露,是他宽容思想的体现。
师:经济上有分配权,思想上控制着人们。这就是守旧老人。那另一类人——村民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村民是很无知的,完全听从守旧老人。文章最后说村民发现漫游者讲的是实话,守旧的老人撒了谎。这说明当时的做法是错的。师:那当时为什么会错呢?
生:守旧老人依据的是律法嘛,他们就听从了守旧老人。师:他们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主意呢? 生:他们怕得不到园中的果实。生:那些人已经安于现状了。
师:可以说呢他们是一群可怜人的形象。但是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们的“可恨”在什么地方呢? 生:无知、逆来顺受。
师:他们没有用肩膀上的脑袋去思考问题,这就是村民们的形象——麻木的大多数。文中最光彩的,最能震撼人心的形象是漫游者,如果我们给他画像的话,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漫游者”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敢于对新知识探索,勇于去寻找新事物,但是他却被守旧老人和村民们看成是叛逆者。
师:评价是正确的,如果进一步说出了自己的依据就更好了。这个形象应该是大家容易把握的,走出无知山谷很难,但是他走出去了。——走出去了干嘛又回来了呢? 生:他想让所有的村民都能随着他去到外面的美好家园。师:从这一点来说,他不仅是勇敢,还有点—— 生:无私。
师:对,他没有想一个人过好日子去。这又为这个光辉的人物增加了一个光环。下面我们深层次的来思考一个问题。这个一个无私的、勇敢的漫游者最终被人杀死了,你认为谁是杀害漫游者的凶手?
生:我觉得无知山谷里的人们对古书的守旧和自己的无知是杀死漫游者的凶手。师:能否用一两句话阐释一下这个观点呢?
生: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所以对外面的世界很无知,也没有探求的勇气。所以他们只是在无知山谷里对着一千年前留下的古书去遵守它,所以得到的就是无知,因为漫游者的勇敢,到外面探求新的知识,但是他们却因为无知和守旧,不同意漫游者的观点而把漫游者给杀死了。
师:不错,言之成理。还有其他的观点吗? 生:我觉得杀死漫游者的真正凶手是他自己。因为他明知道在那个社会里那种律法是多么的严厉,可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愿去追求新的生活和新的环境,所以他这种“明知而故犯”的行为是自己杀死自己的原因。
师:不能明知故犯,那你觉得他最好就安安分分的呆在那里?
生:不是,我的意思是他明知道自己这样做会牺牲的,可是他还要这样做。师:所以你就觉得他是自己把自己杀死了?这是你的观点,不知道你是否也认为谭嗣同也是自己杀死自己的。——到底谁杀死了漫游者? 生:律法。
师:律法是死的东西,可它要人来操作,而人去操作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律法,说明了什么? 生:自私、无知、愚昧。
师:他操纵的是千年以前的律法啊。说明什么? 生:思想守旧,不能宽容异见。
师:对了,这才是杀死漫游者的真正凶手。这种悲剧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悲剧的产生呢?
生:要提倡以宽容来容纳新的思想,不要扼杀别人提出来的新的思想、观点。
师:说得很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已经打动了我!太棒啦!好,下面我们来探究寓言的主题。
真理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要使真理的发展畅通无阻,就要保证思想自由,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对寓言主题的理解,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确都讲得非常好!那么,现在,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我们综合一下同学们的意见,概括出本文的核心思想?好,你来说说看。
生:这篇序言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这也是作者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师:有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讲宽容,基督教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一个人打了你的左脸,那么你应该把你的右脸凑过去让他打。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生:如果是从现在社会现实来讲,没有理由被打了左脸,还把自己的右脸凑过去让他打。师:那是因为你不够宽容嘛。(生笑)
生:但是如果别人是无理打了你,你还让他打你的右脸吗?
师:那也就是说,我让不让你打,还得看自己有没有错,对吧?行,下面我们听听女生的意见。
生: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宽容并不代表纵容,如果一个人打了你,你没有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宽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宽容。师:那你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宽容是什么?
生:真正意义上的宽容,是令一个人真正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还是错误,使他自己在思想上具有新的认识。
师:这其实是说宽容还是要讲原则的。其实即使是作者自己,他也不是绝对的宽容的。在房龙的晚年,他和希特勒法西斯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拒绝在德国出版自己的著作,希特勒写了一本《我的奋斗》,他针锋相对的写了一本《我们的奋斗》。俗话说,对恶的宽容,就是对善的不宽容。好,前面我们探讨的是关于宽容的原则性问题,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作者在文章末尾说的一段话。他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请大家讲述一下你读到的或者自己身边有关宽容与不宽容的例子,好吗?
生:我给大家讲一个宽容的故事。讲的是周总理去理发的时候,理发师不小心把周总理的脸划了一点点,周总理没有怪罪理发师,反而检讨自己太疲劳,太困乏。
师:经历过文革迫害冲击的人,现在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我们的社会,这确实体现了一种宽容的精神。
生:有一个大学生发现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数学演算中的一个错误,他就给华罗庚写信,华罗庚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由此和这个青年结下了友谊,成为一段佳话。
师:如果说出了这个青年的名字——陈景润,陈景润就是这样被发现的,那这个论据就更有力了。
师:这是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中最高的一座,2001年3月26日,这座高达53米的大佛被塔利班武装炸毁了。知道塔利班为什么灭佛吗? 生:塔利班是信奉伊斯兰教的。
师:对,因为教义不同,所以塔利班上台之后,在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灭佛行动,这座大佛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很多人想保住它,但是最终还是被塔利班武装破坏掉了。
我刚才所说的都是一些不宽容的例子,很高兴刚才大家说到了一些宽容的例子,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变得宽容一些。
雨果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比海洋、天空更宽阔的心灵,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房龙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这样的故事不再发生了。我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些有关宽容的句子: 既然我们举目共望同样的星星,既然我们都是同一星球上的旅伴,既然我们都住在同一个天空里,既然生存之迷深奥得只有才使人找到答案,那我们为什么还总是彼此为敌呢?(房龙)
陆地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 的胸怀。(雨果)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的谷粒。
往事如烟俱忘矣,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希望大家在课下,去读读房龙的《宽容》这本书,我相信这本书将使大家受益终生。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