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分析大全
小学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摘要:伴随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推进,流动人口规模逐渐扩大,“举家迁徙”的家庭式流动比例也大量增多,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在城市中刚刚进入教育阶段往往成为被排斥的特殊群体,幼小的心灵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压力,形成了自卑、孤僻、逆反、仇视等不良心理。本文从随迁子女自身、家长、学校三方面分析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 外来务工 子女 心理 分析对策自卑自信
一、前言
我校是咸阳市城郊结合部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较多的小学,现学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总人数为32人。根据我校小学生2012年调查问卷显示这32名学生中:60%的家长没有固定工作,25%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0%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性格倾向孤僻、学习成绩差、交往能力差、行为习惯差的分别占30%、25%、40%、50%。由此可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于其他孩子要严重的多,查找原因并寻求解决策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外来务工者尤其是平困地区的外来务工者特别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但由于这些人的子女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本地城里孩子有极大的不同,进入本地学校后,他们会感觉无所适从,自身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落后,使他们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意志薄弱;表现为孤独倔强,郁郁不乐,情绪极不稳定;不愿学习,爱讲粗话;不善言辞、不善交往;缺乏责任心。若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和引导,会严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
1、三大因素导致自卑自弃
①环境因素: 首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住环境多不如人意,他们居住环境拥挤、狭小,卫生条件差,缺乏静心学习的环境;居住人群较复杂,接触较多的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外来务工人员整日忙于赚钱养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与孩子沟通交流,造成了孩子自我封闭的心理。孩子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和挫折长期得不到释放,压抑积累于心,于是就变得沉默寡言,自我埋怨,长此下去,1
以后再遇到任何事情就会丧失斗志,自暴自弃。②个体因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中自然而然的表现出一些原有地域的习惯,得到同学们的嘲笑,致使他们自信心越来越低,不敢与人交往,封闭自己。也有一些学生因长得不漂亮或个矮偏胖或说话带有地方方言觉得低人一等;还有些同学羡慕其他同学大款版的派头,想想自己的父母工作不体面,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不敢勇敢地面对现实,自己感到痛苦自卑,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③学校因素:学校有时由于操作方法不妥当,同样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如有些班级搞亲子活动或家长会,要求家长必须到场。一些家庭的父母刚好有要事来不了,结果有的来的不是自己的父母,有的干脆就没有人来。加之有些教师处理不当,还当众质疑家长不来的学生。这样会使他们更有一种被人抛弃、被人看不起的感觉,从而在同学面前更加的自卑。
2、价值观倒置
生活在底层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善良、朴实、真诚,潜移默化在子女身上,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性格。在生活上能吃苦,热爱劳动。但在本地城市学校,这些优点却成了本地孩子歧视他们的理由,“憨”、“傻”、“笨”、“脏”是本地孩子对大多数这些孩子的评价,于是在学校便形成了两个天然的隔膜很深的阵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班级中被孤立、忽视和歧视,于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质疑,若不能及时输导,容易成为社会大染缸的牺牲品。
3、人际关系紧张、敏感
外来务工家庭往往生存压力很大,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心理压力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将孩子作为宣泄怨恨、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对象。在这种怨恨环境中长大的人,情感上是具有很大缺陷的。一旦孩子把对自我进行一种封闭,那么他就不愿意和他人交往,就不和别的同学接触,只顾自己埋头做自己的事。大家不了解他,就不愿和他交往,结果使他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自我封闭。对于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就没有能力参加。这样,他们既失去了在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又失去了一次次人际交往的经验积累。
4、自信心与进取心缺乏,环境适应能力差导致成绩差
自卑的心理、学习的巨大不适应性(语言上的障碍、教材的差异、环境的陌生等)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外来务工者的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自卑的心理无法让孩子集中思想读书,繁忙劳累的做活也让家长无心过问孩子的学习,任其自生自灭。全国课程设置的不统一性也让孩子无从适应(很多外来务工者的老家到5年级才开设英语和科学学科,而我们这里3年级就开课了)。有的孩子放学回家后还要买菜、做饭、洗衣、带弟弟妹妹等,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作业完不成或者作业质量差到校又要遭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父(母)的责骂。父(母)的否定,老师的失望,使其感到自己太笨了,形成了不准确的自我评价,增强了自我否定意识,进而进一步挫伤其自尊心,产生厌学心理,从而使学习效率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各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1、合理宣泄,有效疏导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着压力大,他们需要心理宣泄,基于这一点,为了能让弱势心理者有宣泄的场所,又能恰当地释放出来,我校专门开设了“心语信箱”和“心理辅导室”,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放松、减轻心理压力的空间,教师通过耐心的倾听、善解人意的理解,温馨的安慰,鼓励弱势心理者表露和发泄自己的内心感受,使他们能尽情地发泄不良情绪,遇到挫折时拥有平衡、愉悦的心情。我班有一位令人头疼的新转入学生尹明鑫,来自旬邑。不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较差,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上课听讲极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为了清楚地了解他的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因素,我除了主动找他谈天聆听外,还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发现他的闪光点:热爱劳动并及时表扬。以平等,商讨式的方式与其交流,培养他在校有事常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好习惯。课堂上,多加鼓励和启发,引导他慢慢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树立信心后他也不再恶意破坏纪律了。
2、家校沟通,引导家长
外来务工人员一般文化层次都比较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首先老师要与其沟通,传授一些正确的教育理念。比如:要顺其自然地对待孩子,不必额外地补偿孩子,也不要因为自己很苦很累很忙,就让孩子自生自灭。引导家长在家的时候不要经常抱怨自己工作中的不满、社会的不满,这会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同时要以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勉励他们努力读书学习,让他们知道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我班学生丁剑,来自彬县;经常无缘无故的欺侮同学,偶尔也有偷窃行为发生,如翻同学书包。有时还鼓动一些其它班级中品行较差的学生在社会上结帮打架。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原因是:没有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强化了他的攻击性行为;同学对他的不友好、不信任造成了他的逆反心理;社会的负面影响。为了纠正他不健康的心理,首先,我同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
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用辱骂、欧打的教育方式。爷爷奶奶不能一味地放纵,要跟他多讲些他们那时学习生活的艰苦环境,使他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其次,我想办法和他沟通心理。用我的热情来换取他的信任,对待他的困惑我热心帮助,对待他的忧思我热心化解,偶尔有点进步,我就在晨间谈话上大加表扬。了解了他的这种心理,我就适时地对他指出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不能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应该用真心和诚实来获得同学们的信任。随后,我又对他说老师愿成为你的第一个朋友。后来在班级活动中,我尽量给他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和培养他的荣誉感,并经常把他的进步告诉他的家庭。并从身边的榜样教育他,让他认识到自已的不足,让他体验到榜样的荣耀,要给他寻找一条做榜样的途径,鼓励他争做别人的榜样。半年后一位心理健康的少年诞生了。
3、结对帮助,融入集体
我校采用结对帮助的形式来引导有问题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的子女融入集体,选取班级中家庭幸福、学习成绩优良、富有爱心的同学做为外来务工问题家庭子女的结对对象。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交往上关心帮助外来务工家庭的同学,并逐步把这类孩子带进集体,带进健康。四(2)班来自淳化的王玲,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 在学校不喜欢和和老师和同学接触,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经学校多方调查,发现家庭因素是造成该生内向性行为问题的障碍的主要因素。其父亲参与赌博,欠下多笔债款,家庭负担非常重,使他们更缺少时间和心情去照顾孩子;再次,其哥哥一向被认为是家里最有出色的孩子,父母的重心自然移到哥哥的身上,她哥哥也长期借口叫她干这干那,一不顺心便殴打她.由此该生感到家庭冷落自己,她增加了自卑的感觉,感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个没有用的人。班主任和代课老师为此随时观察她的上课情况,有意及无意地让她知道她是被关心和被注意着的。班主任还进行了家庭探访,教育她哥哥要疼爱自己的妹妹;同时班主任发现王玲和班级里的梁馨偶尔会说上几句话,于是班主任让梁馨和王玲结对成帮助对象。梁馨是个懂事的孩子,节假日经常带王玲到自己家里去吃饭聊天,还带王玲去渭滨公园园、汉阳陵游玩,学习上不遗余力的帮助王玲,集体活动中和王玲做朋友等等。渐渐地,王玲发生了改变,她爱和同学说话了,学习上也有进步了,集体活动主动参与了。
4、自我欣赏,鼓励交往
法国教育家费雷内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它方面的成功”。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欣赏自我,通过正确分析,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外来务工孩
子身上具有的一些宝贵品质——诚实、勇敢、勤劳、珍惜学习机会等),发挥他们的特长(如球类、长跑类等),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体味自我存在的价值。比如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使其有“用武之地”。让他们参与其中,登台亮相,使他们能“出人头地”。并且抓住他们获得成功的契机,引导他们深信“我行”,增强自信、自尊、自强意识,使他们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中,充分肯定自我,在平等温馨的气氛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彻底消除自卑心理。我班的陶明来自礼泉,父母在8岁时离异。其父在市里经营一家饭店,繁忙辛苦的工作让其倍感劳累,根本无暇顾及陶明的生活和学习。小陶经常穿着很脏的衣服、蓬头垢面的来校上课,成为了同学们的笑料。同时同学们也对他退避三舍。渐渐的小陶产生自卑感,不再与同学接触,常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心理问题也逐渐显现:遇到同学侵犯他的权益,他会暴跳如雷,自己做错了事也要据理力争,甚至不惜和同学殊死搏斗。我发现这个情况后,仔细观察了他这个人,我惊奇的发现:每次他封闭自己的方式尽然是看书。而且看的全是描写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书!于是我好好的找他谈了一次,在交谈中他对我说:“我现在嗜书如命,尤其是古书,因为我只有从这里面找到朋友。可惜的是我没钱买书,我是省下零花钱到地摊上买写书来看的。”听到这里,我立即从口袋里摸出100元钱,对小陶说:“喜欢看什么书,今晚就去新华书店买。但是你要答应老师个要求,你今后要在班里讲历史故事,好吗?”“没问题!”就这样,我的语文课堂上就有了他精彩的历史故事。班上同学把赞美之词赋予他时,我看到了他久违的笑容和自信。于是我借机引导:“小陶,勤洗衣服勤洗头,多和同学说说话,学会宽容和谅解好吗?”“恩!”一个衣着清洁、爱看书、心理健康的孩子就这样诞生了。
结论
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长久的工作,我们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再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彻底铲除滋生心理问题的土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第二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非本地区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年龄在6周岁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并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我区暂时居住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第二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严格以下操作程序:
1、家长提出书面申请;
2、学生家长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户籍地乡镇以上政府外出务工、子女随同外出就学证明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
3、现工作单位证明或其他就业相关证明材料;
4、家庭户籍原本和监护人身份证;
5、父母及学生在本区内的有效《居住证》或《暂住证》;
6、在我区租住房屋一年以上的合同及现居住地居委会和派出所出具的来我区居住的证明;
7、适龄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卡;
8.必须有转出学校转出证明(有学校和教育局公章)
9.学籍表(要有以L字母开头的全国学籍号)
第三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指那些城市工作和居住但未取得城市户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的子女。近几年,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奎屯,他们的子女在奎屯市的各所学校插班就读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以奎管处中学为例,全校总学生数800多人,外来民工子女占学校学生数近90%。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很容易无意中就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的关注和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出问题,主观因素是由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原因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一方面,随同父母一起流动给适龄儿童少年的正常读书带来困难,使孩子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不利于他们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而且,农民工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空间狭窄,孩子不太可能获得安静的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农民工家庭生活与交往范围的局限性也影响其子女。农民工子女尽管生活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他们实际却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
二是繁重的劳动使得他们没有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时间都比较长,劳动强度也较重,这样每天回到家里后几乎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学习方面的情况也就不甚了解,与孩子进行沟通和辅导的机会几乎没有。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幼儿园或者家教老师家,这些老师一般一次性带了很多孩子,顾不过来,也就疏于管理,有的孩子早上经常性没饭吃,有的孩子的作业竟由老师或大些的孩子代写,这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都带来很大的困扰,也给老师的管理带来困扰。
三是滞后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忽视孩子的关注和教育,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轻视孩子的成长。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其自身
文化素质较低,对子女的教育也不是很重视,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容易走极端,教育方法单一。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较低,“教育无用论”、“上学不如打工”之类的思想严重限制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漠视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其子女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原因使得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便辍学混迹社会,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 原因分析
在现实中,我国在教育行政执法方面仍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不少教育法规没有明确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则;另一方面已明确法律责任的,对国家机关的违法行为制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各地方在政策法规上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了一定的保障,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融合与交流。但不容怀疑的是,因诸多原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排弃现象在社会上还是存在的。
年青力壮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最初的时候,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子女交由自己的父母代为看护。这些监护者由于年龄、观念问题,对孩子不是娇宠过分,就是撒手不管,任其生长,处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懒惰、任性、霸道的习惯,心中只有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约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没有上进要求。这种隔代教育在情感与理智的把握上,往往是重感情而轻理智;在物质与精神的把握上,往往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久而久之,即使父母意识到,带在身边,有些习惯也是难以改变的。
三 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探索
1、首先帮助家长端正家庭教育的思想并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通过举办家长大课堂,发挥家长学校的积极作用,给家长讲解儿童教育心理学,提高家长们教育理论水平和能力。其次,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教导家长决不能将孩子放任自由,任其所为;也不能盲信“不
打不成材”的旧观念。要遵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尊重自尊心,培养良好品德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2、指导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家庭环境是否和谐,对子女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和谐、融洽、民主的家庭,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经常吵闹、离异的家庭,会阻碍儿童身心发健康发展。有句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就说明我们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说到做到,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创造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无忧无虑、专心致志地学习和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
3、家长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密切配合。让家长明白与老师的沟通联系、协调配合会对小孩子形成巨大的教育推动力。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挥家长中积极分子的作用。定期开家长会,属于集体沟通,是老师与学生家长直接相互交流的形式。目的是使家长了解、认识老师和确认发生在子女身上的事并咨询更好的教育方式。老师则利用家长会更多的了解学生在家表现。通过家长的介绍,其余家长会对比分析自己的教育方法,从中吸取成功的育子经验。同时,家长和老师可以互相提意见,这样既改进了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家长有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2)、适时对外来人员子女进行家访。这是老师与家长间的个体沟通。通过家访能较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了解家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分析原因,再对症下药。同时,可以鼓励家长多访问老师,互相分析教育学生的方法。此时,教师可向家长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如:对孩子提供学习环境,必要的智力投资,学习时间和劳动。
第四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提要 “民工潮”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趋势,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从而使得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对北京、上海、浙江(杭州)三地的流动子女受教育的调查问卷,对流动子女的教育状况作出具体分析,最后从教育观念、政府、社会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存在的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状况。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就学的方式,主要是在正常缴纳借读费后进入市区公立学校;进入收费较贵的政府批准的私学校;在非法或不合格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据调查,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小学和民工子女学校入学的小学生人数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如上海浦东新区民工子女学校有1.4万余人,在公立中学借读的共2.86万人;闵行区民工子女学校有1.6万人,加上在公办中学借读的共有2.22万人;宝山区、嘉定区民工子女学校分别有2.56万人和1.13万人。市中心区和远郊人数较少。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往往是受户籍制度、教育投入机制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是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外地务工的流动人口在农村交纳教育附加费,在城市打工也缴纳工商税、暂住费等费用,他们负担了城乡的双重费用,但他们的子女上学,却仍然要另外缴纳很高的费用而且得不到应有的服务,这种状况不利于民工子女入学接受应有的教育。
(二)一些公办学校相对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以及学杂费是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一道门槛。部分家长不愿让孩子在公办学校就读,一是民工学校收费低。如在杭州,民办学校每学期收费600元(以小学为例),公办学校按杭州市收费标准每位学生每学期收取300元的借读费,在北京甚至达到600元。在杭州调查发现,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立学校的收费表面上是按《杭州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暂行办法》收取,但实际上,学校仍以各种原因“强迫”家长以自愿奉献的名义缴纳上万元的教育基金。二是民工学校收费方式比较灵活,允许学生按月或按季度交费。三是民工学校的招生条件宽松,面向全社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办理手续简单,公办学校招生原则,往往先满足本地生源,才会考虑外来民工子女。其次,公办学校在入学办理手续上要求民工子女要持有流入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证明、暂住证、健康证等一系列证明,往往使得想让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家长奔波、折腾一番,有时还需要走“后门”,拉关系,这让当初到城市务工人员无所适从,同时也滋生公办学校一些单位部门的腐败。
按照杭州市划定的市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很多有两个孩子的外来人口家庭基本上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选择,一如他们选择质次
价低的生活用品一样,很自然地选择教育水平虽低但收费低廉的打工子弟学校甚至让孩子辍学。据报载,截止2001年5月份北京的20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小学阶段的入学率为90%,初中阶段为20%,有相当数量人口面临着就学那难但没有质量保障的尴尬境地。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受到歧视。有的公办学校的借读生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比,有的活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法积极参与,从而造成他们在学校成为被冷落的对象,逐渐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因此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到公办学校受到歧视,而宁可选择学校没保障的民工学校。据在杭州学校外地生与本地生关系问件调查发现,在对于“你平时更喜欢和哪些同学一起玩”这个问题的回答,回答更喜欢和杭州本地同学一起玩的比例为0,回答更喜欢同外地生一起玩的有49.21%,认为都一样的占4.21%。寻究其原因,虽存在方言的阻碍,而更多的是在本地与外地、市民与民工阶层的划分。从而造成本地与外地学生交往的鸿沟,也使得更多的流动人口子女认为城里人瞧不起他们,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接收学校如何使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和睦相处,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
(四)民工子弟学校为外来民工子弟就学提供了便利,但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快,分布散,不均衡。据2001年5月下旬上海各区县教育局统计,目前在沪工有民工子女学校519所,在校学生约12万人,分布在卢湾、黄浦以外的17个区县,其中民工子女学校有50所以上,在宝山、闵行、嘉定三个区,共有学生52000名,占总人数的43.2%。
办学条件不符合要求。根据各地区县教育局自查和2001年5月教委检查的结果,除少数租用空置校舍的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尚可外。如浙江杭州明珠实验学校为首的5所民工子弟学校,其余以简屋、民宅、厂房作为教育的居多,办学条件多数不符合要求。北京丰台区共有民工子弟学校52所,其设立和办学均未经过丰台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从北京、上海、杭州调查数据得知,这些民工子弟学校的举办者很少是本地长住户口,大多数是外地人员,其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毕业,有的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其中学校的教师情况普遍是“半路出家”,65%没有教师经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流动性很大,劳资矛盾明显。民工子弟学校因办学条件的诸多原因,学校的卫生状况和免疫预防工作差,缺少严格的卫生检查,学生事物中毒时有发生,并且学校里的设施、交通工具等也普遍存在安全事故隐患。就其中火灾隐患一项,据上海市消防部门去年4—5月对506所民工子弟学校消防安全专项检查,这些学校普遍存在安全通道不畅,无疏散标志,消防设施严重不足等火灾隐患。
民工子弟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众多。民工子弟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在许多方面权责不分,尤其是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民工子弟学校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地位,学校的权利不能在法律上得以承认和有效保障,学校的存在及其对内对外的各种关系很容易受到国家或当地政府相关经济、文化、教育政策影响,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之中,动迁对学校来说是家常便饭;民工子弟学校现在也已开始激烈的竞争,影响学校竞争实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特色,而在于学校所处的地段,取决于学校附近是否有集中的民工聚居点,是否有大量的学龄儿童存在,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外来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五)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管理衔接和法律法规亟需协调、完善。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在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上的管理,出现了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基本不管理,流出地教育行政部门难以管理的现象。在上海,除安徽寿县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有专门在沪负责联系民工子女办学情况外,其他各地都没有专人负责。为此,曾发生过两所学校为抢生源而降低收费现象。检查中还发现,有一个学校承办人兼了6所学校校长。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市、区、县教育局只能进行简单的日常管理,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扶植,涉及到经费、校舍、交通、消防、安全等难以管理。由于外来人口流入情况难以预测,所以区县教育局无法制定办学计划。
而对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法律法规上,虽然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就提出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措施,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创造条件,但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未作出明确界定。199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没有强制的具体操作内容,而其具体的政策要求由各地自己制定,没有明确流入地的学校对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责任和义务及具体收费;没能从法律法规层次上对兴起的民工子弟学校的地位、权利加以确认。再者由于,无论是流出地还是流入地政府大都对此保持低调,除了经费问题外,还有管理协调上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减少外来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从而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门槛;或者忽视未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现状,片面追求功绩效应,追求小班化教育,没能协调好空闲的公办教育资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创造条件。此外,一些领导部门认为民工子弟学校这一现象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不会持续太久,可任其自然消亡,从而出现了一批具有严重隐患和教育问题的民工子弟学校,威胁到外来流动子女受教育质量。
(六)国家教育投资少而分配不均。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为4.842%,我国仅为2.3%,远远低于平均值,加上因投入体制和环节的问题产生的消耗,真正落实到教育之中的经费就更为有限了,这说明了我国的公共教育投资水平是明显偏低。而在这有限的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财政拨款过多用于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投资不够,高教经费总量中80%来自政府,而义务教育中只有60%来自政府。
同时,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差距呈拉大之势。1995年,这一比例扩大到1:0.50:0.36,此后呈加大趋势。再者,我国教育政策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无视城乡差距;以传统的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造成教育经费分配不公;以及现实存在的阶层差距拉大引致的教育不公等因素影响。对于收入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中相对欠发达的区、县(城乡结合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情况下,加上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的教育经费分配不公,仅靠这些并不宽裕地区的教育经费来承担非本地区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费用,就显得勉为其难。
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重要意义。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也是国民教育,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义务教育也是国家行为,政府有责任负担起提供
有利于儿童入学的各种条件及机会。在目前旧体制无法适应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必须自动负担及统筹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可以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持久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效,并具有一定声势的宣传活动,使《义务教育法》和《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家喻户晓,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意义深入人心。特别要注重向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宣传,增强有关部门对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争取他们对义务教育的重视,自己维护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
(二)强化流入地政府的作用,在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涉及面广,仅靠教育部门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在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所以需要强化流入地政府牵头,教育、公安,工商、财政、计划生育等部门通力合作的专门管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机构,统筹协调,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转学、学籍、考评等工作的管理,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平等对待、处理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存在的现象。
(三)充分挖掘公办学校现有资源,以全日制中小学借读为主,多种形式办学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借读收费标准并降低收费,明文规定取消赞助费和其他不合理费用,简化借读手续,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在公办学校就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免或部分免除学费和学杂费。从单一的办学体制转变为多种办学体制,由以国家办学为主体过渡到提倡社会办学,并以政府投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渠道发展。也可采用中外合资办学形式,引进国外资金和设备,提高教学质量。浙江杭州明珠实验学校就是采取了政府、企业、社会三结合的投资模式,不仅为学校的办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而且在教育工作也收到了三方面的扶持和关心。以其优良的硬件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了杭州以至全国及全国同类学校的领头羊。同时要协调各学校的教学资源,互通有无,以较强学校扶持那些教学资源薄弱的学校;也可利用国内高等院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民工学校建立纽带,采取成立相应的青年志愿者试点工程等方式。
(四)按照“疏”、“堵”、“导”、“督”等原则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疏”——挖掘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潜力,向公办学校分流。“堵”——对存在严重隐患和教学问题的民工子弟学校坚决予以取缔,并为原在校学生及时疏导,加大力度打击以办学骗取钱财的罪犯。“导”——调动乡、村积极性,鼓励其作为社会力量办学主体,对办学效益高,社会信誉好,具有一定办学条件的民办学校予以引导,支持,使其达标并鼓励此类学校扩大规模,形成品牌,使他们走上良性循环,自我发展的轨道。“督”——规范民工子弟学校,应该规定这些学校的办学标准,对办学者和教育的素质、教学质量、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五)不断完善现有的政策、法规。自1995年《教育法》的颁布使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步入正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泛行政化的倾向,一个以法治教的新局面正在逐步形成,而对于由于民工潮带来的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及相应产生的民工子弟学校,他们在行政与法制两者存在着空白,既得不到政府支持,也无法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要求建立一系列相应的民工子女教育的法律法规成为必然。
(六)实施多种教育投资模式,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实现教育公平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他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而教育公平是以教育投资为前提的,为了维护每一个国民受教育权,势必要加大我国教育投资比例,改变教育投资方式。我国要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个有利条件,教育投资多元化是缓解教育经费短缺和投资来源缺乏等多种问题的良策。这就要逐步实现我国教育投资来源的多元化格局,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渠道,同时采取各级政府依法征收并用于教育税费,以及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种可行性投资方式。其次教育作为国家的公共政策,这就要求对于每一位国民实现教育公平。要扩大教育公平就应按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适当调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投入比例,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逐渐普及教育;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上,消除基于偏见、意识形态或既得利益的不公平限制,建立公平、公正的规则;同时建议在流动儿童、少年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县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一定的教育经费补贴,调动这些县、区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积极性,提供资金保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第五篇: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教育子女
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教育子女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原有的城市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工业需求,于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随之出现的是高房价、高支出以及城市教育的歧视政策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滞留在原籍。这是中国的特有现象,所以国际上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本人通过多年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积累了一部分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目前中国的现象是农村还不太富裕,所以大多孩子家长选择把孩子寄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亲朋代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代管人大多是隔代教育,文化程度偏低,他们与孩子思想上缺乏沟通,无法对留守孩子思想上、学习上进行教育。监管孩子的祖辈们大多年老体弱,往往只负责孩子吃饱穿暖,不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动向,而且对留守孩子放任自流甚至娇纵溺爱,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督促,严重影响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充分重视,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及时与监管人进行沟通。父母将孩子委托给监管人,并不是不管不问,只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相反,应和监管人一道,密切注意留守孩子的思想、行为,及时和监管人一起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加强思想修养。
二、多与留守孩子的老师交流。外出务工父母要和留守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密切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和学习状况,特别是让老师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让孩子有一种父母虽不在身边,却仍能得到父母之爱的感觉,以免孩子失控了,才发现问题,为时已晚。
三、多和留守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外出务工父母可以用电脑、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与孩子多交流;还要经常给孩子买一些有益的图书,通过积极向上的书籍来教育和影响孩子。朋友、同事或亲戚回去的,给孩子带点礼物,代问候一下孩子,使子女感到温暖。
四,条件允许的可给孩子选择稍好的寄宿制学校。这样的好处是老师与家长大多是同龄人,家长可将部分代管义务转嫁给学校老师或班主任,现在内地大多寄宿制学校从孩子的吃饭、睡觉、上课、上学、回家等均有老师负责,消除了孩子安全隐患。
五利用寒暑假将孩子接到身边生活,借以弥补亲情的缺失。1,可将孩子领导车间看一看,让他们感受一下,父母的坚辛,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2,利用节假日或不加班的时间领孩子到街上转一转,使他们懂得如何过马路,如何购物,如何乘车等,以提高他们的城市生活技能。3,漫长的寒暑假,父母还要上班,那么如何为孩子选择一个较好的培训机构,让孩子也感受一下城市的良好教育是很多家长的心愿。大家挣钱都不容易,因此在为孩子选择辅导班时要多考察,那怕牺牲一点工作时间,看培训机构不能
只盯着大牌子以及老牌子,一定要看这个学校的实力及你孩子要去班级教师的水平,大学生啥都会但啥都不精,老教师知识专业扎实,但过老的教师又不会操作现代教学设备。因此选择有一定教龄但又不太年老的教师是各位家长的理想选择。再者选择辅导班不能收费太高但也不能太低,太高对于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经济上难以承受,太低的辅导班一定有他低的道理,要么师资、场地不行,要么是一师多科的家庭辅导班。正规的辅导班一定有它自己一套从教学、卫生、安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制度。
家长朋友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各位的共同心愿,我们不要以为亏欠了他们的爱就一味地顺从他花钱而忽视对他的关爱,其实对于广大的留守学生来说,父母能在假期将他们接到城里是他们的最大心愿,他们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放学偎依在父母身边,这对于他们该是多大的幸福啊。我们广大家长千万不能挣到了票子,忽视了孩子,而后悔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