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

时间:2019-05-13 13:4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

第一篇: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

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

朱洪斌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要充分认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地方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必须认清地方院校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把握问题的根源。文章提出从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就业素质和拓宽就业渠道等三个方面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地方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地方院校对策

近年来,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这和地方政府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不多,制度不全,渠道不宽有关。地方院校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对薄弱,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发展尚不协调,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地方院校就业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就业指导仍处在初级水平。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与当下的社会形势还不适应,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破解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的问题已成为当前政府、院校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找准突破口。

一、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建立健全就业制度。发挥政府职能,建立与毕业生就业相适应的人事、用工、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如落实企业自主用人规定,废除地方保护的就业政策。建立能发挥劳动力价格市场调节,保证公平竞聘工作的长效机制,解决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户口、档案、人事关系、职称评审、劳动保障等瓶颈问题,按照新《劳动法》规定,规范单位用人制度,监督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住房公积金,办理社会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高校毕业生得以合理流动和配置。根据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向用人单位发放就业补贴券,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补贴制度和就业难学生导师制度,推进大学生就业。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应依据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做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利用信息服务、政策导向、经济杠杆等手段引导和调控,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保持人才供需、结构、配置总体平衡。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提升经济增长对大学生就业的贡献,实现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两促进。政府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就业为先”的理念,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宽松环境,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毕业生流向调配机制。有关职能部门、公司企业 1

要加强与地方院校合作,实施定向培养,通过政府补贴、减免学费、提供贷款、设立冠名奖学金等形式,培养毕业即用的优秀大学生,实现校地共赢。

3.畅通信息流通渠道。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家及地方有关大学生就业政策关系就业工作成效。高校要借助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移动通讯等载体,畅通政策信息流通渠道,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明确个人努力方向,为就业做好准备。高校要提高搜集、分析和预测信息的能力,把真实可靠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帮助其确定求职方向和目标。高校应主动把毕业生信息向社会发布,让用人单位提前了解学校人才资源。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核实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真实性,确保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体实现双向选择。

4.完善见习实习制度。见习实习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地方院校大学生见习实习的制度还不健全。绝大多数地方院校见习实习时间偏短,学生对岗位认知不清楚;院校对大学生见习实习采取放羊式管理,过程管理松懈,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和监督;高校对大学生见习实习的考评也不够科学,大学生参与见习实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地方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相当数量的见习实习基地,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基地建好后,校企要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学校既要尊重企业的需求,根据工作类别和岗位设置,推荐合适的大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保护好企业选人用人的积极性。学校又要考虑大学生学业与见习实习的关系,实行灵活的见习实习制度,帮助大学生合理选择见习实习岗位,让学生专业学习和锻炼能力两不误。高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观,与企业协调好大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问题,并尽可能地提供必要的培训,让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长才干。高校要尝试建立大学生危机教育制度、见习实习述职制度、技能展示制度、优秀见习生实习生评选制度等,引导大学生提高对见习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大学生将见习实习作为检验专业学习和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5.规范地方人才市场。地方人才市场缺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地方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尚未成形,人才市场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地位还未确立,人才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机制的作用也未真正发挥,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行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推动人才市场健康发展。要消除人才流动中城乡、区域和行业等方面的限制,引导公有企业、事业单位主动进入市场挑选人才,激发人才市场的活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大力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要把职业中介机构纳入人才市场建设体系,加强监管,整合资源,发挥积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就业素质,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强化就业择业教育。当下,大学生薪资期望高,怕吃苦,优先考虑物质生活条件的就业观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要。高校就业工作部门是大学生就业的直接管理者,要

通过网络调查、发放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市场需求定位,并向广大学生公布。大学生也要主动融入社会,走进工厂企业,了解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及时调整在校期间的目标定位,为就业做准备。高校应适时举办就业讲座、报告会,广泛开展就业择业观教育,指导大学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直面就业难问题。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根据办学定位,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本着有利于学生素质提升的原则设置课程,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才培养水平的跃升。高校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对社会影响大,特色明显的学科予以重点建设。在培养目标方面,高校应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大力引进“双师”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突出面向基层的实践技能培训,形成独有的人才培养特色。

3.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地方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建设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主导,各种与就业相关的活动载体为辅助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课程教学队伍,因材施教,帮助大学生谋划好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好以后的职业。要组织专家学者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从众、攀比、自负、自卑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加以疏导,研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新途径,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放下思想包袱,大胆走进社会,锻炼才干。

三、拓宽就业渠道,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路径。政府和高校要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如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拿出一定的名额用于选拔录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或在选拔考试中给予加分甚至免笔试等;高校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可以对有基层服务经历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倾斜,给予一定的加分。通过类似机制的建立,把大学生就业大军逐渐引向基层。2.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类人才,特别是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任职、就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政策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健全了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如继续深入实施 “欠发达地区志愿服务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等。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引导,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立足校情,制定工作方案,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高校负责就业的部门和工作

人员也要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通过国情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村官校友联谊会等形式向大学生阐明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方针政策,增进大学生对农村现状的认识和了解,逐渐树立起投身农村、服务农村的意识。

3.引导大学生面向西部就业。国家自2003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1]。这项计划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工作,引导更多的优秀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截止2010年,全国已有近6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在服务期满的志愿者中,逾20000名大学生有意向或选择留在服务地继续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七年来的实践证明,西部计划已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就业的一面旗帜。目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新高潮。各高校借助横幅、海报、校园媒介和互联网宣传西部计划,利用政策咨询会传达中央、省的新政策,让大学生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西部计划。各高校深入挖掘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的先进典型,召开座谈会,组成西部计划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团作报告,并将先进事迹制作成宣传展板展出等,再现志愿者服务西部的先进事迹,让在校大学生感受服务西部的光荣使命,着力营造良好氛围,感召大学生踊跃投身西部计划,为西部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4.引导大学生投身军营。近年来,随着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高学历兵员的需求日益增长,军队和地方双方对征兵政策也相继作了调整。2001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了修订后的《征兵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依法可以缓征的全日制高校大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服现役。2003年起,军队试行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试点时间持续5年。2005年10月底,国务院、中央军委冬季征兵命令宣布全面开展征集在校大学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9年以来,军地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8项大学毕业生入伍优惠政策,包括自2009年起,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大学生,每人可获得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金最高可达24000多元;服役后表现优秀,可以直接提拔为军官、选定士官;退役后可优先录取到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投身军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要认真学习国家《征[1]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

[2] 根据2003-2009年国家西部计划招募计划文件统计

兵工作条例》,明确大学生入伍须具备的条件,向大学生讲解有关知识和信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军营报效祖国 [1]。

5.引导大学生继续深造。面对成千上万的就业大军,引导大学生继续深造是缓解就业难的又一途径。地方院校历来参加考研的学生不多,要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考研。比如为考研学生配备考研导师,开设考研辅导班,设立考研自习室,协调日常学习和考研复习的矛盾问题,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激发学生考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院校要探索建立考研激励机制,对报考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对录取的学生给予学费资助,对考研导师计算工作量、给付一定报酬等,从制度、人员、环境等三个方面共同推进学生考研工作。

6.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尝试把自身所学的应用于社会,应用于实践,迈出自主创业的步伐。一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并规划好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案,从大学一年级起开设创业课程,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地方、高校有关创业的政策、规定、流程等,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二是建立并实施创业导师制度。现在部分重点高校已经建立并实施了创业导师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地方高校要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适合本校的创业导师制度。要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在校内培养一批精于创业指导的骨干教师,在校外要与地方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公司企业负责人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三是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地方政府要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专门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的场所。高校也要在校内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面向广大学生开放。为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在相关政策上也要给与支持,例如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担保贷款、一定期限的免税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予以资助、引进风投公司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真的难,而是没有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不论是知名高校还是普通地方院校,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有大学生未能就业的现象,这就充分说明了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单纯看学校好坏,也不能单纯看地区形势,关键要看学生个体表现。所以,政府、社会、个体必须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海,符星.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3-166

[2]林武萍,王铁梅.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对策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1):55-57

[3]陈志宏.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环节[J].陕西教育·高教.2011(1):158-159

[4 ]周元洪.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88-89

[5 ]蒋嵘涛,吴梅.大学生就业难的三维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24 [1] 香港文汇报2009年11月14日解放军征兵发生历史性变革

(作者简介:朱洪斌,1982年10月出生,四川自贡人,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电子邮件:zhhb@hutc.zj.cn,联系电话: ***)

第二篇: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

如何破解就业难的问题

据了解,中国2003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其中学生700万人、退役军人和农转非占300万人,全国失业人口1400万,新增和失业人数总计2400万人。另外,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估计,2002年离乡离土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离土不离乡的约为1.3亿人,加起来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约有2亿多人。再加上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很多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劳动力闲置。使的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的突出。

就业难的主要人群有大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变成了政府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第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两个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成人高等教育体系。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引导大家走上了一条路:就是上高中、考大学当本科生、研究生进而做博士生。这一条道虽然培养了众多研究型、应用型的人才,却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千差万别的需要,特别是岗位性、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导致了目前大学生“过剩”、蓝领技术工作要从国外进口的现状。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相类似,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能紧跟市场的需求,比如眼下很热门的会展经济、体育经济,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就业者,但是我们的高校根本就没有专门设置过这样的专业以满足市场的要求.要让毕业生们转变就业观念,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制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政策,同时要积极研究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培养“供销对路”的新型人才,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终办法。第二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首先应尽快立法废除现行的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劳动者的合法身份;其次,强化劳动监察执法职能,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不按《企业最低工资规定》支付工资的行为;第三,建筑领域应认真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用人单位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第四,劳动监察部门应制定《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办法》,规定举报和投诉的管辖、解决问题的专设机构、解决问题的期限等问题,为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提供便利;第五,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将农民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作为一项法律援助的重要内容,应为农民工追讨工资的诉讼提供法律援助。第三解决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小额资金贷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加大力度;企业对他们也不能存在着“甩包袱”的想法,要积极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而下岗人员自身也要调整好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挖掘自身潜能,争取尽快重新融入社会。只有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就业问题是个关乎民生的大事,是能否稳定社会安定繁荣的一个基本保障。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出谋划策。

第三篇:破解兴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

破解兴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

兴文县人事局课题组

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就业问题研究专家指出,大学生的失业率超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空前压力。就广大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渐渐体会到了这种“毕业就失业”的残酷现实。如何认识和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从兴文的实际情况看,目前接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还比较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以理性解决。

一、兴文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总面积1373平方公里,总人口45.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0万人。全县底子薄、基础弱,县内工企业规模不大,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第三产业欠发达,属四川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全县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本身区域经济条件所限,能提供给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不多,每年除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医务人员作补充外,其余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也很少。2007年至2009年,全县共接收1000余名高校毕业生。通过公招或人才市场推荐等方式就业的有900余名,占高校毕业生的90%。这些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在教育部门工作的有560余名,在卫生部门工作的有100余名,其它部门工作的140余名;通过人才市场推荐等方式到县内外企业、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公司等用人单位的有100余名。目前还有近100名高校毕业生未实现相对固定就业。从求职人才专业分布情况看,近年来,到人才市场求职的师范类、计算机、文科类等专业的毕业生较

多,化工、建筑、财会、工程造价、设计等急需专业的人才较少。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比较平稳,但总体趋势也在下降,其余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异地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单位性质方面,以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居多,其中以招考招聘形式进入教师队伍系统人数又占了绝大多数。

二、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一)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首要的是难在择业观念上没有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具体表现为:一是就高不就低。一些高校毕业生,抱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想法,一心攀高,向往工资高、福利好、环境好的单位。二是就公不就私。不少毕业生的思想上仍然很保守,对民营、私营企业抱有成见,非行政、事业坚决不去。三是就工不就农。去基层农村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就业,不少高校毕业生仍然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大学生在基层就业后,对自身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环境过于理想化,思想准备不足,难以找到开展工作的切入点、融入社会的突破口,面对艰苦环境,心理落差较大。其次是高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基本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逐渐降低了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开始萌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就业机会。但事实上降低期望值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生社会知识和实用技能严重缺乏,已经成为目前用人单位、社会、家长和学生共同面对并希望迈过去的“槛”。

(二)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缓慢不相适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自l999年起连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后,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均有了空前大幅度的增长,仅2008年就比2001年高校毕业生增加440余万。以兴文县为例,今年在兴文县报到就业的毕业生约有320人,据初步统计,全县机关和事业单位招收毕业生的岗位280

个左右。仅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就缺口40个左右,加上未就业的往届生、外地来兴就业的毕业生等,能提供的岗位数相对于待业人数更是偏少。其次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企业倒闭、停产,大量工人下岗,大量农民工返乡,各个地区同样也受到了影响,导致对毕业生的吸收量大大减少,整个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行业结构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向主要依次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打工(短期)、自主创业、在家休养、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学科就业形势良好,而文科和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较难,社会就业要求与毕业生供应矛盾明显。

(四)大学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比如从学生的教学模式和培养质量上看,一般偏重于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价,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设置上来看,更多追逐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不同学校而专业趋同现象十分明显,产出与需求比例失调,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五)现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模式与就业工作本身所要求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不相适应。据了解,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就没有系统接受过就业指导、职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培训指导。由此带来的最大困难,是毕业生对自己就业没有明确目标定位和行为方向,存在盲目盲从倾向,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仍是企业。但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地沟通渠道,企业的增人数量、用人标准、用人的选择条件不能完全在有效地时间内传递给毕业生。而作为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单位的渠道主要来自于各级各类招聘会,然而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整合,教育、就业部门基本各自为政,相互沟通的较少,就业

信息和市场服务功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至于网络应聘和网上求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缺乏开发和利用,客观上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要求。

(六)是很多用人单位观念脱离实际,不能正确地看待高校毕业生。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需求“求高不求低”,一提接受毕业生,就要求必须是本科生,而且有的单位还要求是优秀大学生等,有的在其他方面要求又高,如外表、性别、身高、视力等,条件较为严格。二是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差,招聘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经费进行培训,因此,许多企业要求招聘进来的人能够立即上岗使用,招工时都提出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三、破解兴文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社会传统就业观念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服务职能,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善于整合政府资源,灵活运用就业政策。一是要整合国家、省、市、县政府的政策资源。首先,要大力宣传各级政府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既要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更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好政策。其次,要抓住当前政府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有利时机,争取多方面支持,出台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第三,根据兴文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就业岗位,加大高校毕业生考录工作的组织力度,补充和培养编制内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要整合政府的财政资源。资金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瓶颈,当前要在充分利用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专项贴息资金的同时,尽快筹备成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和创业担保公司,力所能及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资金

支持。在此基础上,要借助政府促进就业的各类专项资金在前期资助、担保、贴息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民间金融投资和银行贷款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要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支持,联合金融机构开发倾向于创业毕业生的金融优惠政策,推出更贴近创业毕业生的融资业务。要紧紧抓住当前政府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措施的时机,积极创造条件为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二)充分整合企业资源,拓展就业空间。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首先,要注重整合企业的岗位资源,引导、支持企业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当前,如果将政府设立的企业发展奖励基金与企业新增吸纳就业人员数量相挂钩,这样既可以促进新增就业,又可以扶持企业发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其次,要注重整合企业项目资源,为高校毕业生创业群体提供极具操作性、风险非常低的创业项目,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三是要注重整合企业智力资源,组织优秀的创业者及创业专家深入高校毕业生当中,为他们讲述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提高毕业生创业积极性。四是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组织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其它公益性组织积极申报县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及时向社会公布见习岗位。当前,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基地”在吸纳毕业生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技能和提高毕业生创业愿望方面的作用,在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业积累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的基础上,为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搭建好平台。

(三)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农村工作。兴文县是农业大县,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下,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远未尽人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设新农村的人才太少。目前,虽然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从社会整体看,大学生对到农村创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热情。因此,我们要通过“三支一扶”计划、“一

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项目工程,积极发挥宣传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努力把高校毕业生打造成一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四)搭建就业平台,着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配对”服务。目前兴文有一个人才服务市场,由于受人力和服务资源的限制,人才服务市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就业信息相对阻塞和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必须加快人才市场的建设步伐,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使政府的导向、企业的需求和毕业生的所求有一个直接的沟通渠道。并要建立完善人才数据库、用人单位数据库,能够引导高校毕业生向县外发达地区异地择业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适当时候还须办好人才交流会和各种招聘专场洽谈会,并加快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充分利用信息渠道推进毕业生实现就业。

(五)整合媒体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当今社会是一个“注意力”社会、“眼球”社会,媒体宣传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形成强大的媒体宣传攻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又要重视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在宣传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宣传工作成绩,又要重视宣传就业创业的相关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创业典型,进而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认清目前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择业观,增强竞争意识,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提高职业技能,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同时,要注重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努力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破解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破解

摘要: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现,大学生就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组织机构的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已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谨就我国大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进行剖析,积极主动地探索应对之策,以期改善和完善高校的就业教育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07-02

一、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国家的部署,各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把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各高校积极深入研究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财力、人力、物力的保障。但最近几年,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呈现出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的两难局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的一道特殊难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社会因素

1、供需矛盾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逐年递增,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了突出的大难题,不断扩招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涌向社会,势必会出现大学生供过于求、人才过剩的现象。然而,就业矛盾并不单指大学生过剩,还受到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去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留在贫穷落后而且人才稀缺的地方,因此,就产生了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市场供给的矛盾,这种供需矛盾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冲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

2、就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包分配、包工作”就业体制,形成了由国家宏观调控、各地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3、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过高要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可以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二)学校因素

1、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科设置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学校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而是按部就班地实行旧一套的学科专业设置,使得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高校的职责是负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便要加强培养力度,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盲目扩招,忽略了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最终只是培养了一批批整齐划

一、能力平庸的大学生。

2、学校开展就业教育投入不足,专业师资缺乏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课程,但在师资、设备、经费投入方面均存在不足,与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和要求相差甚远。从未进入社会锻炼的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对于毕业后的工作往往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而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师多为兼职教师,主要为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就业教育管理者、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政治思想辅导员,大多未经过系统的就业教育培训。即使开设相关课程,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刻分析社会现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入了解和启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1、自卑心理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愿意接近陌生人,不愿意和别人沟通,过于拘谨、优柔寡断、悲观失望,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学习成绩优秀却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理论丰富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因而在面临毕业的时候,觉得用人单位都很挑剔,自己肯定不会被录用,面试的时候不敢主动推销自己,胆怯的心态溢于言表。尤其是家庭环境不好的同学,就更加乐观不起来,他们总是想象别人会瞧不起贫穷的自己,面对激烈的竞争,丧失了竞争的勇气,习惯于临阵退缩,因而失去了很多就业的好机会。

2、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等等,把薪酬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甚至出现“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就业观念以及“有人无业就”或“有业无人就”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另一方面,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存在严重的“城市倾向”,“白领倾向”,“金钱倾向”。

3、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措施

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与社会、学校等参与相互补充而构成,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其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和学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的客观调控,用人单位的配合支持,更有赖于高校办学实力的增强和培养力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形成各方高度重视、共同努力、相互协调的合力,才能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宏观调控,积极引导,构建政府服务体系

政府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研究和预测,并根据预测做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引导,调整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招生数量和专业分布,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对一些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应控制招生,甚至停止招生。此外还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对就业市场和毕业生整体流向进行控制,以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采取政策鼓励大学生从事特定的职业,鼓励部分毕业生到特定地区、行业和单位就业,如国家推出的“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政策,就开辟了一条为西部引进人才的新途径,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针对在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要按照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要深化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缩小企事业单位之间待遇的差别,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型企业单位工作,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

(二)提升素质,搭建平台,构建高校服务体系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使他们既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实践动手能力;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也有组织管理和沟通协作能力;既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能力,为大学生成功就业,顺利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多样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在确立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执行决定和开始行动的整个过程中锤炼意志、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最终形成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思雏品质。在知识准备上,学校应当改变偏专业知识准备的倾向,相应地增加人文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知识准备;再如在能力准备上,学校在各级学生干部选拔任用时同等条件下应当鼓励以锻炼其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提升大学生全方位就业能力准备。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及时清除学生的负面情绪,为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保证,也即是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2、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高校要建立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广大在校学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重点关注、重点指导、重点培养、重点服务、重点推荐五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市场化、全员化目标,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与企业建立良性沟通渠道多走访用人单位,创建和学校专业相关的实践就业基地,让学生平时多参与企业的实践,缩短与企业距离和要求。动员全校教师参与就业工作,建立招聘企业资料库。利用全校教师的人脉资源,动员教师每年联系2个招聘单位,将招聘单位的信息建立资料库,作为学生实践、就业的平台,这样可以大大锻炼学生、促进学生的就业。

3、完善自我,转变观念,构建自我提升体系

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及早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通过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T”型人才,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强化创业意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们应当正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因势利导地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实现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形成于它们之间的就业市场建立起密切联系,推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进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N].黄山学院学报,2007,10(15):1.[2]赵兰芳,蔡永铭,吕小迅.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N].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33(1):96-98.[3]叶腾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分析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1):175-177.[4]顾红.当代就业教育的内涵及作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3,(2):41-43.

第五篇: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之“冰”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之“冰”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听取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建议校企对接让职校学生毕业即就业

“我希望职校能够和企业对接,让每一个职校学生走出校门就走进企业,一毕业就是就业。”昨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李海燕如是说。

“培养职业人才,有一个难题,就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难。解决这个难题,关键是职业学校要与市场、企业结合起来。”李海燕说,她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帮助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企业多接收职校的学生去实习,学生毕业以后直接进企业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难题。

徐州新华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共谋发展

据悉,新华电脑教育集团拥有“四重就业保障,三年就业护航,终生就业服务。”学生就业三年内,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将免费对其进行全方位就业跟踪服务,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如果学生在工作中感到所学技术不适合实际工作应用,必要时可向校方提出申请,回校重修。

此外,在保证学生就业上,学校积极将企业引进校园,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顺利实现就业。更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共谋发展。徐州新华电脑专修学校教学管理部韩老师就校企合作阐述自己的观点,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之路和希望之路,它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准确把握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合作还能够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承担真实的社会服务工作,以此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下载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正文】谭敏涛题记:之前,有文章发出:“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吗?”的呐喊,时隔半年之后,又到新一届的法学学生毕业之际,媒体刊发出“法学毕业生就业率......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如果抢占先机,将很有可能迈向高水平的应用型......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须从专业入手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须从专业入手 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由着第三方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已正式对外发布。根据报告显示,2011年高职高专就业十大红牌警......

    大学生就业难

    1.近几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2.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Recently, it gradually formed a phenomenon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 is hard to find a......

    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就业问......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尴尬的大学生群体今年对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是最亚历山大的一年,因为今年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不仅如此而且今年很多知名企业都在大幅度的进行裁员,这无疑对今年的毕业生沉重......

    大学生就业难 文档

    “大学生就业难”出现新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8日发布报告称,尽管大学毕业生的心态已经发生转变,能够接受更低薪金的岗位,且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仍难以避免在......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就业指导论文 现今大学生就业前景姓名:潘升学号:1101510217【摘要】当今大学生从乌托邦的理想中醒来,摆在面前的是就业问题。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