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时间:2019-05-15 15:0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第一篇: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正文】

谭敏涛题记:之前,有文章发出:“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吗?”的呐喊,时隔半年之后,又到新一届的法学学生毕业之际,媒体刊发出“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倒数第二”的深思,这又让中国法学教育陷入一片指责和不满之地,中国法学教育怎么了,中国法学学生怎么了,为何被外人看来前程似锦的法学教育转折到了就业率位居倒数第二的尴尬之地,为何风光无限的法学教育到现在成了人人自危的专业选择,为何法学院毕业生成了社会的就业负担。或许一些法学学生自己就可以给出答案,或许一些法学教授有着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解答,或许教育部门有着自己有别于民众的解读,但是,这些都不妨碍我们以一位法律学生的视角解读法学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的症结所在,路在何方??路在自己脚下的自我解读。

下述为广东海洋大学2010届法学毕业生李慧华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生谭敏涛的对话交流,作为2010届法学毕业生,李慧华对律师职业的向往和追求着实让我钦佩和赞赏:作为法学毕业生,她选择了律师职业,作为法学女毕业生,她选择了律师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追求,这不得不让我深思和追问??到底是什么,让她在考上了公务员却又义无反顾的投向中国律师的怀抱。在一问一答间,在又思又想时,或许我们可以寻找到李慧华学生的职业价值追求和人生方向。

提问者:谭敏涛---一直关注中国法学教育,并且体感中国律师职业和职场的青年学者,在追问和思虑中,寻找中国律师职业的未来和明天。而这,也仅是一场关于法学学生与律师职业选择的问与答,也仅是一次法学学生职业定位和规划的思与虑。我们难以给出法学学生就业的准确答案,但是,我们冀望于通过本次对话让读者深思??到底什么样的法学教育才是中国法学教育的出路,什么样的职业选择才是法学学生的绝佳之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法学学生应予努力和践行的实战方向。

谭敏涛:据你所知,你们班级或是你们学校的法学院毕业生愿意或是已经从事律师职业的人能有多少呢?

李慧华:就我们班而言,我先给出我们班的人数吧。我们班37人,但就我了解真正想从事律师职业的5个不到,而现在只有两个在律所实习。

而就我们学校法学院毕业生而言,就更少了,我知道已经在从事这一行业的也就10个之内吧。我所了解的也就是08届09届和10届毕业生。每届毕业生有两百人左右,可是加起来真正从事律师行业的,我能知道的也就10人。

谭敏涛:这也即是说,法学毕业生愿意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数很少,而且,哪怕有些学生毕业之时进了律师职业,最后也可能不得已而离开。这个数字和我们班级一样,甚

至于,我们这样的专业法律学院毕业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数也很少,不是他们不想从事,更多是从事不了,缺少了对律师职业的关注和了解,哪怕取得了司法资格证书,一些人却依然徘徊在律师职业大门外。你觉得诸多的法学院学生不愿意从事律师职业的原因何在?结合法学毕业生就业难,公检法招聘人数有限,而律师职业却又少有人问津,法学教育在你看来是否矛盾丛生呢?

李慧华:首先说原因吧,诚如您刚才的文章所言(注:《谭敏涛:“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吗?》”),我认为不愿意从事法律职业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起步收入低,奋斗周期长,前期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非常辛苦;第二、很少人真正从一开始就去了解律师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具体地说,就是没多少法学院学生真正了解律师到底是什么、到底要做什么、底需要具备一些什么素质;第三、法学教育,尤其是我所在的学校,一个普通二本学校的法学院,只会培养公务员考试人才,却基本不重视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法学院学生入行律师职业受到的较大阻碍。

至于说到法学教育,我不敢下什么结论,但是我觉得第一、现在中国的法学教育太泛滥了。以前在禁止专科院校开法学专业的时候,法学专业基本上泛滥全国,简直是个大学就有法学院。这几年好点儿,至少专科院校不能开了。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个人觉得法学是一个边缘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既然允许本科阶段开设法学专业,那就最好大一大二阶段安排公共专业课程,即所谓的十四门核心课程的教学,然后大三开始分方向,可按一般的民商、经济、行政、刑法等划分,然后除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与方向有关的法律专业课以外,还要设相关的其他课程,如民商法方向应该设置管理学、经济学等一些课程,国际法方向应该相应设置国际单证、国际支付、金融等课程。

谭敏涛:的确,现在一些院校虽然说分了法学专业方向,但是专业之间几乎没什么区别,专业的学生没有专业的优势,这当然限制了法学学生的就业范围。而且学生很少在校期间就能判别出什么样的职业方向才是自己喜欢和社会需要的,对于法学教育,这样的课程很缺失,也很紧需,但就是很少有学校开设??为法学学生讲解法律职业方向选择和规划。除过法律,法学学生很少再涉猎其他课程,但是,社会却不是你仅掌握了法律就可以适应的,社会把一个人当做全才来看待,企业或是律所把一个法学学生当做预防法律风险和善于处理法律纠纷的预言者和实战者来看待,而我们的法学学生却往往缺少这样的才能和技能。而听说,你在校期间就在法院、律所、仲裁委、企业都实习过,这为你法律职业定位奠定了良好的选择和抉择基础,是什么因素促使你将实习和在校学习结合起来呢?

李慧华:第一、在高考之前专业选择的时候受到的指导。我报这个专业,就是带我的那个律师认为我适合当律师,让我报的法学;第二、我非常幸运我能够遇上负责任的导师。我大一的时候曾就“如果我要当律师,我大学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发了邮件给我的导师,以下是他的回复:

“我并没有信心给你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也害怕承担这类责任。我只能说,如果我有机会重新读大学的话,如果我一心想做一名律师之类的法律执业者的话,我会完全另起炉灶。首先,我会尽可能早地去实习,跟一个好律师或好法官,亲身参与各类法律环节。实习的好处至少有两个:

一、找到真问题,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能力。现在大学法学教材总的来讲,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如果辛辛苦苦读了几年,发现学到的东西没用,有用的东西没学到,那就太不划算了。而早一点参与司法实践,实实在在地跟着前辈打些官司,就会清楚法律实践中真正有用的知识是什么,读书就能有的放矢,辨别好坏。

二,获得学习的动力。在社会中走了几趟,切身感受过各种问题处理的难度和知识的重要性后,学习就更来劲了。我以前教的一些毕业生,在这方面体现得很明显。其次,我会根据司法实践的特点,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专业能力。

按照学科分类,精读案例,一个一个地看,每一个案子独立写一份起诉书、答辩词和判决书,然后对照权威版本反复修改。此举既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又能有效训练法律思维。通过对个案的反复研究,我们慢慢有能力把握法律问题的核心,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另外,这种训练的好处是,一毕业即能马上适应诉讼业务,独当一面。

当然,案例研究的同时也要适当地系统阅读好的教材(著作),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纵深地把握问题,而教材更多地是帮助我们的法学思考系统化。仅仅读教材(著作),容易陷于空洞和肤浅,难以深入把握理论精髓。法学是一门处理纷繁复杂的人类纠纷的学问,没有对人事背后逻辑的深刻理解,理论是化不透的。我想,一般来讲,一个法律初学者这样训练1-2年,肯定脱胎换骨。现在法学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课程太多太杂,且主要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训练能力,学生就成了垃圾桶,东西装的很多却没有多少消化,完全不系统。学了忘,忘了学,忙忙碌碌四年,最后两手空空。“

然而,体制已经无法改变,只有适当调整自己,尽量系统地自学。在目前这个大学体制下,我得很惭愧地承认,最有效益的学习方式是自学。

现实一点,我觉得应该以司法考试那十几门为限,重点选择几大部门法和诉讼法学习。而且,要通过案例的方式来学习,教材作为参考书。

我正是认真地听取这位导师的意见之后,一步一步按照他的指导训练自己的,在我度过了最初入学的迷茫之后,我让自己面对现实,认真为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学习。

从开始的接受现实,到最后的深深爱上这个专业,确实经历了很多。不过,或许我的想法也有点过于实际。热切地成为一名律师,当然首先是因为喜欢。但这个喜欢也绝对不是一时冲动,也是要计算成本和收益的。我觉得我的思维有点倾向于商业化,觉得律师也是一种“产业”和“事业”,根据我的喜好,我更喜欢律师职业,愿意把律师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选择和追求。

谭敏涛:在初学法学之际,能有良师益友的谆谆教导的确让你少走了不少弯路,而且能尽早的明确专业方向之学习。在大学法学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精读好教材,吃透基本的基础知识,然后多看案例分析,并且还要关注社会法律案件(事件),试图以自己的知识和学识解读,哪怕说错了,至少自己是学生,社会都会给自己一个原谅的借口。而当你走向了社会,再出错,那就没人再原谅自己。因为社会把你看做是解决问题的人

才,而你却是不停犯错的“坏学生”。从接触法律到喜欢律师职业,可以说你经历了不断的取舍和艰难的抉择,而你最终选择了律师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主要是什么原因呢?除过喜欢律师职业,还有其他吗?应该不是一篇文章的标题所说“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吧。

李慧华:公检法部门,凭借我的努力我也能考进去。可是,我不想一开始就让自己在不喜欢的职业上陷入太多。

曾经,我也想过是否应该先进入公检法,积累几年人脉再进入律师行业,可是,当我考上了公安之后,我却不想了。这也是我的固执所在,我固执地认为,人脉这东西,我迟早能积累起来的,不管我在哪儿。

最终的原因,第一是对这个职业深入骨髓的喜欢,真正地做梦都想当律师;第二个原因,就是上述说的,律师在未来可以产生无限的经济价值。

谭敏涛:喜欢,而且是深深的喜欢让你选择了律师这个被人不太看好,特别是不看好女生从事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我为你忠于自己的喜好选择而欣喜。选择喜欢的职业,并且努力从事,这是每个人期望的生活方式,而你做到了,为你感到高兴。据你所知,法学毕业生直接做律师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什么因素会限制一些人进了律师职业却又不得不离开呢?

李慧华:最大障碍:第一、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并不是说我们本科什么都没学。事实上,任何一个过了司考的人,基本上都把中国大半的鸿篇巨著般的法律条文读过一遍以上。但我所说的“局限性”是指法律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正如我刚才所言,法律不是法条,仅懂得法条和法律理论没用,必须结合实际,好比要做公司的法律顾问,至少得对公司的管理、公司的内控体系、公司的HR、公司的财务制度等有粗浅或者一般或者稍微深入更或者非常专业的了解,才能支撑起法律实务的实施。第二、缺乏真正的实习经验和经历。多半学生的实习只是为了混学分,去实习只是端茶倒水,没好好在里面学到东西,这也就让法学实习大打折扣,而且还浪费了时间。

至于让人进入了又不得不离开,原因估计有很多,但我不好说,我说我能预见到的,还是那几个原因:周期过长、待遇过低、工作过于辛苦,早期的工作卑微没有地位等等吧。

谭敏涛:我也一直认为,应该让法学学生大一暑假就去实习,让他们每个寒假和暑假都在实务中学习,这样到了学校的理论学习,才更能知晓社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才,而自己又是什么样的法律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实践是检验法学学生能力的最好标准。但是,诸多的法学学生缺少了这一环节,他们只知道在学校学校书本知识,而忘却了在实务中学习操作技能,这样,势必让他们在选择法律职业方向时陷入迷茫。一个知识储备不够的法学学生除了考进公检法外,很难在社会上找到需要法学学生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学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实务技能欠缺,法律操作技巧没有,因为他们在校期间就没有重视实务能力的培养,走向社会当然不被看好了。

最后,再结合近期中国律师被误读和误解,被行政当局限制和严管,你怎么把脉中

国律师的未来?你觉得在中国,律师的职责或是定位应该是什么?

李慧华:我的看法是,律师应该是风险防范专家,律师,应该是一种旁观者的角色,为客户从各角度分析、防范风险,是建议客户怎么做比较好,而不是强迫客户接受自己的观点,更不能是一味迎合客户的需要。律师是一个独立的第三人,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独立思考,、我提倡“客户至上”但不是完全作为客户的傀儡。

至于涉及政府那块,请恕我没有那个能力来分析这个问题。

谭敏涛总结:律师,当以当事人合法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让守法者不会失去对法律的信仰,让违法者畏惧法律的惩罚,让社会处在和谐的正义光芒之下。而民众对律师的误读和误解这是任何一个职业的必然路径依赖,中国律师需要做的就是以当事人利益为重,以依法办案为原则,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尺度,让民众切实和切身感受到律师于当事人、于这个国家、于这个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所在。

再者,法学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在法学教育上这个主要症结上,但是,在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下,依然有一些法学学生职业前景广阔而明朗,他们在自己理想的法律职业方向上痛并快乐的前行和奋进,他们在自己奋力追求的法律职业道路上埋头进取和实干,他们相信,总有一天,未来属于他们,而且只能属于他们。所以,一味的埋怨法学教育并不是现有环境下解决法学学生就业难的唯一方式,而应该从法学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和设计中,找到适合自己,并且也适应社会的法律职业方向,唯有如此,每一位法学学生才能在毕业之际以社会的衡量标准准确的定量和定位自己,明晓的实现和展现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理论和实务之中,在自我和无我之心,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法律职业之路。

【作者简介】

李慧华,广东海洋大学法学学士。

谭敏涛,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西北大学文学学士。

第二篇: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

如何破解就业难的问题

据了解,中国2003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其中学生700万人、退役军人和农转非占300万人,全国失业人口1400万,新增和失业人数总计2400万人。另外,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估计,2002年离乡离土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离土不离乡的约为1.3亿人,加起来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约有2亿多人。再加上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很多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劳动力闲置。使的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的突出。

就业难的主要人群有大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变成了政府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第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两个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成人高等教育体系。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引导大家走上了一条路:就是上高中、考大学当本科生、研究生进而做博士生。这一条道虽然培养了众多研究型、应用型的人才,却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千差万别的需要,特别是岗位性、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导致了目前大学生“过剩”、蓝领技术工作要从国外进口的现状。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相类似,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能紧跟市场的需求,比如眼下很热门的会展经济、体育经济,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就业者,但是我们的高校根本就没有专门设置过这样的专业以满足市场的要求.要让毕业生们转变就业观念,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制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政策,同时要积极研究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培养“供销对路”的新型人才,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终办法。第二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首先应尽快立法废除现行的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劳动者的合法身份;其次,强化劳动监察执法职能,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不按《企业最低工资规定》支付工资的行为;第三,建筑领域应认真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用人单位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第四,劳动监察部门应制定《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办法》,规定举报和投诉的管辖、解决问题的专设机构、解决问题的期限等问题,为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提供便利;第五,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将农民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作为一项法律援助的重要内容,应为农民工追讨工资的诉讼提供法律援助。第三解决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小额资金贷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加大力度;企业对他们也不能存在着“甩包袱”的想法,要积极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而下岗人员自身也要调整好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挖掘自身潜能,争取尽快重新融入社会。只有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就业问题是个关乎民生的大事,是能否稳定社会安定繁荣的一个基本保障。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出谋划策。

第三篇:破解兴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

破解兴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

兴文县人事局课题组

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就业问题研究专家指出,大学生的失业率超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空前压力。就广大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渐渐体会到了这种“毕业就失业”的残酷现实。如何认识和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从兴文的实际情况看,目前接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还比较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以理性解决。

一、兴文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总面积1373平方公里,总人口45.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0万人。全县底子薄、基础弱,县内工企业规模不大,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第三产业欠发达,属四川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全县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本身区域经济条件所限,能提供给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不多,每年除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医务人员作补充外,其余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也很少。2007年至2009年,全县共接收1000余名高校毕业生。通过公招或人才市场推荐等方式就业的有900余名,占高校毕业生的90%。这些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在教育部门工作的有560余名,在卫生部门工作的有100余名,其它部门工作的140余名;通过人才市场推荐等方式到县内外企业、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公司等用人单位的有100余名。目前还有近100名高校毕业生未实现相对固定就业。从求职人才专业分布情况看,近年来,到人才市场求职的师范类、计算机、文科类等专业的毕业生较

多,化工、建筑、财会、工程造价、设计等急需专业的人才较少。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比较平稳,但总体趋势也在下降,其余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异地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单位性质方面,以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居多,其中以招考招聘形式进入教师队伍系统人数又占了绝大多数。

二、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一)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首要的是难在择业观念上没有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具体表现为:一是就高不就低。一些高校毕业生,抱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想法,一心攀高,向往工资高、福利好、环境好的单位。二是就公不就私。不少毕业生的思想上仍然很保守,对民营、私营企业抱有成见,非行政、事业坚决不去。三是就工不就农。去基层农村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就业,不少高校毕业生仍然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大学生在基层就业后,对自身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环境过于理想化,思想准备不足,难以找到开展工作的切入点、融入社会的突破口,面对艰苦环境,心理落差较大。其次是高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基本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逐渐降低了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开始萌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就业机会。但事实上降低期望值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生社会知识和实用技能严重缺乏,已经成为目前用人单位、社会、家长和学生共同面对并希望迈过去的“槛”。

(二)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缓慢不相适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自l999年起连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后,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均有了空前大幅度的增长,仅2008年就比2001年高校毕业生增加440余万。以兴文县为例,今年在兴文县报到就业的毕业生约有320人,据初步统计,全县机关和事业单位招收毕业生的岗位280

个左右。仅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就缺口40个左右,加上未就业的往届生、外地来兴就业的毕业生等,能提供的岗位数相对于待业人数更是偏少。其次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企业倒闭、停产,大量工人下岗,大量农民工返乡,各个地区同样也受到了影响,导致对毕业生的吸收量大大减少,整个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行业结构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向主要依次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打工(短期)、自主创业、在家休养、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学科就业形势良好,而文科和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较难,社会就业要求与毕业生供应矛盾明显。

(四)大学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比如从学生的教学模式和培养质量上看,一般偏重于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价,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设置上来看,更多追逐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不同学校而专业趋同现象十分明显,产出与需求比例失调,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五)现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模式与就业工作本身所要求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不相适应。据了解,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就没有系统接受过就业指导、职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培训指导。由此带来的最大困难,是毕业生对自己就业没有明确目标定位和行为方向,存在盲目盲从倾向,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仍是企业。但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地沟通渠道,企业的增人数量、用人标准、用人的选择条件不能完全在有效地时间内传递给毕业生。而作为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单位的渠道主要来自于各级各类招聘会,然而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整合,教育、就业部门基本各自为政,相互沟通的较少,就业

信息和市场服务功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至于网络应聘和网上求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缺乏开发和利用,客观上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要求。

(六)是很多用人单位观念脱离实际,不能正确地看待高校毕业生。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需求“求高不求低”,一提接受毕业生,就要求必须是本科生,而且有的单位还要求是优秀大学生等,有的在其他方面要求又高,如外表、性别、身高、视力等,条件较为严格。二是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差,招聘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经费进行培训,因此,许多企业要求招聘进来的人能够立即上岗使用,招工时都提出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三、破解兴文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社会传统就业观念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服务职能,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善于整合政府资源,灵活运用就业政策。一是要整合国家、省、市、县政府的政策资源。首先,要大力宣传各级政府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既要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更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好政策。其次,要抓住当前政府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有利时机,争取多方面支持,出台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第三,根据兴文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就业岗位,加大高校毕业生考录工作的组织力度,补充和培养编制内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要整合政府的财政资源。资金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瓶颈,当前要在充分利用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专项贴息资金的同时,尽快筹备成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和创业担保公司,力所能及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资金

支持。在此基础上,要借助政府促进就业的各类专项资金在前期资助、担保、贴息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民间金融投资和银行贷款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要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支持,联合金融机构开发倾向于创业毕业生的金融优惠政策,推出更贴近创业毕业生的融资业务。要紧紧抓住当前政府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措施的时机,积极创造条件为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二)充分整合企业资源,拓展就业空间。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首先,要注重整合企业的岗位资源,引导、支持企业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当前,如果将政府设立的企业发展奖励基金与企业新增吸纳就业人员数量相挂钩,这样既可以促进新增就业,又可以扶持企业发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其次,要注重整合企业项目资源,为高校毕业生创业群体提供极具操作性、风险非常低的创业项目,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三是要注重整合企业智力资源,组织优秀的创业者及创业专家深入高校毕业生当中,为他们讲述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提高毕业生创业积极性。四是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组织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其它公益性组织积极申报县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及时向社会公布见习岗位。当前,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基地”在吸纳毕业生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技能和提高毕业生创业愿望方面的作用,在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业积累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的基础上,为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搭建好平台。

(三)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农村工作。兴文县是农业大县,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下,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远未尽人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设新农村的人才太少。目前,虽然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从社会整体看,大学生对到农村创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热情。因此,我们要通过“三支一扶”计划、“一

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项目工程,积极发挥宣传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努力把高校毕业生打造成一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四)搭建就业平台,着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配对”服务。目前兴文有一个人才服务市场,由于受人力和服务资源的限制,人才服务市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就业信息相对阻塞和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必须加快人才市场的建设步伐,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使政府的导向、企业的需求和毕业生的所求有一个直接的沟通渠道。并要建立完善人才数据库、用人单位数据库,能够引导高校毕业生向县外发达地区异地择业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适当时候还须办好人才交流会和各种招聘专场洽谈会,并加快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充分利用信息渠道推进毕业生实现就业。

(五)整合媒体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当今社会是一个“注意力”社会、“眼球”社会,媒体宣传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形成强大的媒体宣传攻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又要重视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在宣传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宣传工作成绩,又要重视宣传就业创业的相关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创业典型,进而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认清目前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择业观,增强竞争意识,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提高职业技能,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同时,要注重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努力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破解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破解

摘要: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现,大学生就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组织机构的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已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谨就我国大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进行剖析,积极主动地探索应对之策,以期改善和完善高校的就业教育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07-02

一、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国家的部署,各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把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各高校积极深入研究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财力、人力、物力的保障。但最近几年,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呈现出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的两难局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的一道特殊难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社会因素

1、供需矛盾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逐年递增,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了突出的大难题,不断扩招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涌向社会,势必会出现大学生供过于求、人才过剩的现象。然而,就业矛盾并不单指大学生过剩,还受到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去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留在贫穷落后而且人才稀缺的地方,因此,就产生了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市场供给的矛盾,这种供需矛盾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冲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

2、就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包分配、包工作”就业体制,形成了由国家宏观调控、各地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3、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过高要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可以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二)学校因素

1、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科设置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学校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而是按部就班地实行旧一套的学科专业设置,使得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高校的职责是负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便要加强培养力度,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盲目扩招,忽略了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最终只是培养了一批批整齐划

一、能力平庸的大学生。

2、学校开展就业教育投入不足,专业师资缺乏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课程,但在师资、设备、经费投入方面均存在不足,与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和要求相差甚远。从未进入社会锻炼的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对于毕业后的工作往往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而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师多为兼职教师,主要为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就业教育管理者、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政治思想辅导员,大多未经过系统的就业教育培训。即使开设相关课程,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刻分析社会现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入了解和启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1、自卑心理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愿意接近陌生人,不愿意和别人沟通,过于拘谨、优柔寡断、悲观失望,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学习成绩优秀却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理论丰富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因而在面临毕业的时候,觉得用人单位都很挑剔,自己肯定不会被录用,面试的时候不敢主动推销自己,胆怯的心态溢于言表。尤其是家庭环境不好的同学,就更加乐观不起来,他们总是想象别人会瞧不起贫穷的自己,面对激烈的竞争,丧失了竞争的勇气,习惯于临阵退缩,因而失去了很多就业的好机会。

2、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等等,把薪酬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甚至出现“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就业观念以及“有人无业就”或“有业无人就”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另一方面,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存在严重的“城市倾向”,“白领倾向”,“金钱倾向”。

3、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措施

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与社会、学校等参与相互补充而构成,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其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和学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的客观调控,用人单位的配合支持,更有赖于高校办学实力的增强和培养力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形成各方高度重视、共同努力、相互协调的合力,才能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宏观调控,积极引导,构建政府服务体系

政府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研究和预测,并根据预测做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引导,调整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招生数量和专业分布,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对一些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应控制招生,甚至停止招生。此外还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对就业市场和毕业生整体流向进行控制,以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采取政策鼓励大学生从事特定的职业,鼓励部分毕业生到特定地区、行业和单位就业,如国家推出的“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政策,就开辟了一条为西部引进人才的新途径,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针对在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要按照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要深化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缩小企事业单位之间待遇的差别,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型企业单位工作,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

(二)提升素质,搭建平台,构建高校服务体系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使他们既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实践动手能力;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也有组织管理和沟通协作能力;既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能力,为大学生成功就业,顺利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多样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在确立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执行决定和开始行动的整个过程中锤炼意志、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最终形成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思雏品质。在知识准备上,学校应当改变偏专业知识准备的倾向,相应地增加人文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知识准备;再如在能力准备上,学校在各级学生干部选拔任用时同等条件下应当鼓励以锻炼其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提升大学生全方位就业能力准备。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及时清除学生的负面情绪,为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保证,也即是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2、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高校要建立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广大在校学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重点关注、重点指导、重点培养、重点服务、重点推荐五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市场化、全员化目标,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与企业建立良性沟通渠道多走访用人单位,创建和学校专业相关的实践就业基地,让学生平时多参与企业的实践,缩短与企业距离和要求。动员全校教师参与就业工作,建立招聘企业资料库。利用全校教师的人脉资源,动员教师每年联系2个招聘单位,将招聘单位的信息建立资料库,作为学生实践、就业的平台,这样可以大大锻炼学生、促进学生的就业。

3、完善自我,转变观念,构建自我提升体系

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及早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通过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T”型人才,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强化创业意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们应当正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因势利导地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实现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形成于它们之间的就业市场建立起密切联系,推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进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N].黄山学院学报,2007,10(15):1.[2]赵兰芳,蔡永铭,吕小迅.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N].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33(1):96-98.[3]叶腾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分析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1):175-177.[4]顾红.当代就业教育的内涵及作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3,(2):41-43.

第五篇: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之“冰”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之“冰”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听取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建议校企对接让职校学生毕业即就业

“我希望职校能够和企业对接,让每一个职校学生走出校门就走进企业,一毕业就是就业。”昨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李海燕如是说。

“培养职业人才,有一个难题,就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难。解决这个难题,关键是职业学校要与市场、企业结合起来。”李海燕说,她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帮助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企业多接收职校的学生去实习,学生毕业以后直接进企业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难题。

徐州新华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共谋发展

据悉,新华电脑教育集团拥有“四重就业保障,三年就业护航,终生就业服务。”学生就业三年内,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将免费对其进行全方位就业跟踪服务,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如果学生在工作中感到所学技术不适合实际工作应用,必要时可向校方提出申请,回校重修。

此外,在保证学生就业上,学校积极将企业引进校园,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顺利实现就业。更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共谋发展。徐州新华电脑专修学校教学管理部韩老师就校企合作阐述自己的观点,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之路和希望之路,它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准确把握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合作还能够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承担真实的社会服务工作,以此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下载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须从专业入手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须从专业入手 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由着第三方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已正式对外发布。根据报告显示,2011年高职高专就业十大红牌警......

    破解习作教学之“难”

    破解习作教学之“难” 在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眼中,习作教学之“难”,堪称“难于上青天”。一是拿到一篇习作教材,不知道该教什么,更不明白该从什么地方教起;二是每次教学唯恐不够,“......

    破解扶贫贷款难问题

    破解扶贫贷款难问题 笔者近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建档立卡贫困户申办扶贫小额贷款难、银行资金放贷难,出现贫困户急需用钱而银行钱用不出去的现象,影响了精准扶......

    破解民事送达难调查报告

    破解民事“送达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2-9 9:06:38 三门县人民法院课题组 送达工作是诉讼程序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中间环节,送达周期过长将直接导致案件审理期限的延......

    创新举措 破解拆迁难

    创新举措 破解拆迁难 硚口区委研究室课题组 拆迁是项目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城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硚口是一个老城区、老工业区、老市场区和城中村集中的城区,大......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

    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 朱洪斌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要充分认识解决大学......

    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就业问......

    关于就业难

    关于就业难自我国开始实行自主择业,所有跨入大学门槛的人,都将面临一项新的挑战——就业难。尽管如此,我国的高校学生人数仍节节拔高。更有甚者,个别学校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