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习作教学之“难”

时间:2019-05-13 00:4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破解习作教学之“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破解习作教学之“难”》。

第一篇:破解习作教学之“难”

破解习作教学之“难”

在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眼中,习作教学之“难”,堪称“难于上青天”。一是拿到一篇习作教材,不知道该教什么,更不明白该从什么地方教起;二是每次教学唯恐不够,“教”了很多,但是儿童却“无动于衷”;三是难以把握“教”的尺度,如果指导过细便千篇一律,如果不指导,不少学生又会无从下笔。

习作教学到底难不难?作为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由国家提供优质的课程教材来实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持,答案应当是肯定的――不难!可是为什么会变“难”呢?通过一次校本教研习作教学活动,可以透视出藏在“难”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习作教学内容‘阶梯型’建构”,主要从苏教版教材中选定习作内容――“我的发现”,在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分别进行教学内容的建构和设计。执教前,我和执教的三位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共同确定了一个拾级而上的教学内容:

在专题活动操作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解决习作教学之“难”其实就在教学过程本身的操作细节上。

一、教学内容做到“步步为营”

习作教学要走“小步子”,要保持一种“慢慢走,欣赏啊”的姿态,切不可贪多求全。关于“观察”的教学内容,可以切分成许多前后勾连、全程贯通的小“格子”:方位观察、时间观察、动静观察、联想观察、整体与局部观察、体验式观察等等,将每一项内容排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逐层分布在几个年级里“教”,步步为营,可能效果会更好。推而广之,将各类文体写作知识进行梳理,结合教材,精心细分,每一次教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样才会教得深入、透彻,让每个儿童得到扎实的训练。

二、习作例文指向“言语形式”

习作教学是应该读例文的,应是典型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有目的――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借鉴;有选择――不是放眼例文整体,而是锁定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局部。研读例文,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将教学内容从具体的例文中“离析”出来,让在场的习作者深受启发,为本次习作建立相应的言语图式。

如何用例文,是当下习作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构建指向教学内容的例文教学范式,对当下习作教学迫在眉睫。笔者以为,例文教学应当体现这样几个视角:一是指向“选材内容”教。好的例文对儿童沉睡的生活具有极强的召唤力,一篇富有情趣的例文,能一下子唤醒儿童所有的“相似生活”。二是指向“言语形式”教。一篇优秀的例文,一定在表达上有着鲜明亮点:或是篇章上的首尾呼应、过渡自然,或是段落结构上的层层铺展,或是修辞上的鲜活生动,或是体现个性的精彩细节,或是表现人物精神的侧面烘托,或是体现人物遭遇的环境描写。教师要扣准例文最有魅力的言语形式来作为本次训练的教学内容。三是指向“结构层次”教。这主要是针对应用文体的写作。叙事文体的写作,故事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的“线性”顺序,而应用文体的写作不同于叙事文体。应用文体表达不是“线性”的,常常是“条分缕析”――分类列举,逐层说明,用事实证明观点。不同功能的目标,需要相应的表达结构来支持,这应是教师教学的核心落点。

三、知识教学沾染“儿童气息”

有些专家认为,当下习作教学最大的弊病是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缺乏有效指导。我觉得这种提法有些欠妥。教学内容是有的,不过在课程目标上未必适当,在教学方式上未必得当。我们不少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课堂作为,将写作知识当成最大的教学内容纯粹地来“教”,结果小学习作教学课变成了高校里的写作理论课。

习作教学需要有写作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但是,什么样的写作知识适合本次习作教学?这些写作知识如何与写作内容结合?这才应是教学的核心关注。

先说知识的适配。作为四年级,将简单的心理活动描写作为教学内容应该是可以的,但是,这些知识必须基于习作例文。教师可以结合例文进行一些“锦上添花”般的拓展延伸,但是绝不能没有边界。同时知识呈现不能“术语化”,尽量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话语进行提炼,力求将这些知识明确化、鲜活化,成为课堂上学生乐于挂在嘴边上的典型话语。

再说知识的呈现。在习作课堂上,提炼写作知识不该是抽象的隔离,而应当是与写作内容的同构共生、水乳交融。这样知识才会沾上儿童气息,才能与儿童的言语发生“化学反应”。譬如,笔者执教的《令人感动的一件事》和《书包里的秘密》两次习作课,都涉及细节描写,怎样让“细节”与相应的写作内容相互融合?笔者在教学中,分别扣着不同的细节“点”来教学(如下表):

前者因为“贴心”,才会产生“感动”;后者因为有了“秘密”,才会发生“变化”。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写作内容融会贯通,写作知识才会对写作内容产生“语力”,写作知识才会对儿童的言语表达“给力”。

四、课堂分享注重“独特感受”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哪怕关注的是同一件事,在过程中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独特感受”,这也是个性化写作的前提。习作教学应该有交流分享环节。譬如,在选材环节,大家围绕习作要求交流各自的生活,这样的交流和分享旨在相互唤醒,将儿童各自沉睡的生活记忆渐渐发掘出来;譬如,作后的交流环节,需要在小组、全班交流,旨在展示各自的习作成果,发现自身的不足,形成再次修改的建议。但是,如果在“发现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挫折”指导环节进行交流,这对个性化的表达就会形成阻隔,各自的生活细节和“独特感受”在交流中就会走向“共和”,经过“勾兑”变成一种“集体记忆”,童真童趣的自然流淌就会沦为一种工艺化的“制造”。

在习作教学中,对于“细节”指导可以提供表达框架,可以渗透相关的表达技巧,除此以外,一切都是自我的。与他人无关,不要进行任何小组活动,不要安排任何交流环节,哪怕在教学中会出现短暂的静默。写作应该是安静的,自我的。作为指导儿童学习写作的习作教学,在面向儿童言语深处的环节时,应当给每个儿童留下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

综上所述,习作教学之“难”不在理念,而是操作。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教学一直处于“粗放型”状态,只管“教”了,不管“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一些事关“实效”的问题,一直隐没在热闹和浮华之下,无法进入讨论视野,走向研究之路。因此,我们必须有不畏“难”的精神,静下心来,审视传统的教学习惯,发现所谓“难”之环节,不断改进教学流程,教学之“难”就会成为发现之乐,研究之趣。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第二篇: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之“冰”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之“冰”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听取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建议校企对接让职校学生毕业即就业

“我希望职校能够和企业对接,让每一个职校学生走出校门就走进企业,一毕业就是就业。”昨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李海燕如是说。

“培养职业人才,有一个难题,就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难。解决这个难题,关键是职业学校要与市场、企业结合起来。”李海燕说,她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帮助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企业多接收职校的学生去实习,学生毕业以后直接进企业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难题。

徐州新华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共谋发展

据悉,新华电脑教育集团拥有“四重就业保障,三年就业护航,终生就业服务。”学生就业三年内,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将免费对其进行全方位就业跟踪服务,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如果学生在工作中感到所学技术不适合实际工作应用,必要时可向校方提出申请,回校重修。

此外,在保证学生就业上,学校积极将企业引进校园,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顺利实现就业。更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共谋发展。徐州新华电脑专修学校教学管理部韩老师就校企合作阐述自己的观点,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之路和希望之路,它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准确把握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合作还能够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承担真实的社会服务工作,以此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第三篇: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

如何破解就业难的问题

据了解,中国2003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其中学生700万人、退役军人和农转非占300万人,全国失业人口1400万,新增和失业人数总计2400万人。另外,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估计,2002年离乡离土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离土不离乡的约为1.3亿人,加起来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约有2亿多人。再加上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很多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劳动力闲置。使的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的突出。

就业难的主要人群有大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变成了政府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第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两个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成人高等教育体系。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引导大家走上了一条路:就是上高中、考大学当本科生、研究生进而做博士生。这一条道虽然培养了众多研究型、应用型的人才,却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千差万别的需要,特别是岗位性、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导致了目前大学生“过剩”、蓝领技术工作要从国外进口的现状。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相类似,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能紧跟市场的需求,比如眼下很热门的会展经济、体育经济,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就业者,但是我们的高校根本就没有专门设置过这样的专业以满足市场的要求.要让毕业生们转变就业观念,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制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政策,同时要积极研究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培养“供销对路”的新型人才,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终办法。第二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首先应尽快立法废除现行的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劳动者的合法身份;其次,强化劳动监察执法职能,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不按《企业最低工资规定》支付工资的行为;第三,建筑领域应认真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用人单位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第四,劳动监察部门应制定《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办法》,规定举报和投诉的管辖、解决问题的专设机构、解决问题的期限等问题,为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提供便利;第五,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将农民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作为一项法律援助的重要内容,应为农民工追讨工资的诉讼提供法律援助。第三解决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小额资金贷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加大力度;企业对他们也不能存在着“甩包袱”的想法,要积极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而下岗人员自身也要调整好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挖掘自身潜能,争取尽快重新融入社会。只有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就业问题是个关乎民生的大事,是能否稳定社会安定繁荣的一个基本保障。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出谋划策。

第四篇:关于习作教学难题破解之我见

关于习作教学难题破解之我见

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依然是问题多多。诸多难题如何破解,李亮老师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度反思,值得一读。

纵观当下习作教学,“难”声四起,问题沉积。学生依然视作文为畏途,习作兴趣不振,思维迟滞,语言不过关;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少,效果却难如人意。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边天,其地位和意义不言而喻。最近和几位同行聊到习作教学的话题,有几点心得,写下来和大家讨论。

1.习作教材的尴尬

习作教材是尴尬的。我想,这种尴尬源自几个方面的倒置。

一是意愿倒置:“需要”与“要求”。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我们往往是先有写东西的需要,然后再开始思考怎么写,而习作教材是不论孩子“此时此刻”是否有写的意愿,“固执地”安排了一项项习作内容,而教师则往往根据教材要求,强行“激发”孩子的写作意愿。但是无论怎么激发,孩子也只是“被意愿”,与真实的创作冲动,似乎很难是一回事。

二是内容倒置:“自主”与“他主”。尽管习作教材的编写都竭尽全力地贴近孩子的生活,但是教材所面对的孩子只可能是抽象的群体,而不可能是每一个具体的孩子,所以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这种“指定的、他主的内容”不太可能是完全源自自己现实的、独特的生活,即使是“半命题”“定话题”等相对宽松的命题形式,习作的内容也总是被划定在某一个范围内,而一个个具体的孩子是否乐意表达,他的脑海中是否有表达这个内容的丰富素材,却仍然值得怀疑。这也是许多孩子说话假、大、空的一个原因。

三是标准倒置:个性与划一。原本每个人的表达都是个性化的,但是教材(及教学)却设定了一个基准,即必须达到这样的标准才算合格,所有孩子都必须符合这样的标准,这也许是“千篇一律”的潜在原因。

由此可见,学生的习作从想到写再到完成,整个过程似乎都是真实写作状态的倒置。那么,教师该如何认识、对待这种尴尬?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造成尴尬的远不止是习作教材自身。“教育人”本身就是一个充斥着二律背反的问题。人的自然生长与社会化教育、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等都存在矛盾和尴尬。家长、教师、政府官员、靠儿童的学习吃饭的各种从

业人员以及所谓的教育科学工作者(即整个成人社会)形成了“逼迫”儿童学习的场域,他们更在乎自己的需要,而较少考虑兼顾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从而将成人放到了儿童的对立面,也就使整个教育出现了种种尴尬。

当然,习作教材的尴尬主要原因在于其滞后于生活。从习作教材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注定疏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它是一种(过去)生活的静态提取,很难保持(当下和未来)生活的鲜活。因此,我建议老师如此看待教材:

从功能来看,教材仍然只能是一个“例子”,习作教材也一样。它为教师提供的是一种素材而不是范本,真正了解一个个具体的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需求的是教师,而不是教材。因此教师更应该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尽可能地减小二者间的距离。

从目标来看,教材虽然给出了一定的预期,但由于地域差异,这种“预期”有点类似“课标”,大多是一种“保底工程”,教师需要作出因地制宜的调整,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从内容来看,习作教材的内容无法适应所有的地区,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一些命题,与当地的人情风土、文化风貌紧密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孩子的地方、校本、班本习作课程,以此来尽力缩小习作命题文化心理距离。

从方法来看,教材有必要建构一定的训练系统与框架,但是这种系统和框架绝不能束缚教师的思路。那种以知识点、能力点为逻辑起点的习作训练体系早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文章的作法在个体的意识中,往往是一种“内隐认知”,是“说不出来”的,甚至是一种直觉,是一种“重建的混沌”。

如果说当前社会的、教育的大环境造就了习作教材的尴尬地位,而教材编写者还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做出种种妥协,那么教师就需要在其中发挥自己作为课程实施与开发者的主体优势,缓解这种尴尬。

2.教作文且慢慢来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完成一项活动(如春游),就要写一篇文章;读完一篇文章,就要仿写、扩写;学习了一种文章技法就要立刻在习作中练习运用。一言以蔽之,我们很着急。

其实,这仍然不仅仅是一个习作教学的问题,而实在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

都感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都爱赶时间: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以至于成为了“急之国”?

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于19世纪末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认为中国人“漠视时间”,而几十年后中国人也感染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工业文明、现代理性追求效率、技术至上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心理病症,但也是教育的症候。

当今的教育领域充斥着这样的问题,大家仿佛都患上了一种“落后恐惧症”,什么都唯恐落后,也就什么都提前,把“起跑线”提到娘胎里还不甘心,提前识字热、幼儿园英语热……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适不适合都让孩子先学起来。一个美国的幼儿园孩子,当他画了一个圈告诉妈妈这就是老师教的“O”时,妈妈表扬了他,却起诉了老师,理由是当孩子还可以把圆想象成很多东西的时候,老师扼杀了他的想象力……中国当下这种无度提前的做法,塑造的只能是“反季节儿童”。反季节的蔬菜只是影响口味而已,反季节的儿童可就危险了。

尽管我们无法祈求习作教学能够解决普遍的社会心理病症,但我们仍然可以有自己的作为。我认为起码有两件事可以做。

一是降低起点,让孩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课标”中将学生的写作定名为“习作”,就意味着这是学生在学习写作。因此,尤其是在习作起步初期,应从写话入手,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不要给予太多的束缚,不要只重形式与技能,而是首先要让他们想写、爱写。

二是重视过程。过分关注学生最后写成的那一篇篇文章,想要文章精彩,而不顾孩子在习作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与情感体验,是本末倒置。以人为本,而不能以文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能以文的产出为本。孩子心中只有具备了真情实感,才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正所谓“情动而辞发”。

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语文教育,它更像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们似乎应找回这样的教育生态:“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语)

3.呼唤“读者意识”

假、大、空套话的习作成因,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缺乏“读者意识”。夏丏尊先生认为:“所谓好文章,就是达意表情,使读者读了以后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的心情的文章。”“所谓好的文字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当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以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悦,不要使读者读着厌倦。”

张志公先生对此也有过明确的阐述:“北京的老师时常出'北海'之类的题目,这当然可以。不过,为什么要写北海?写给谁看?还是不大管。我认为,不管不好。写北海可以有各种写法,要看写作的对象和目的来定。自己游了北海,游得很愉快,想写篇日记,是一个写法;游北海有所见,有所感,想写篇文章在《少年报》《青年报》,或者学校的墙报发表,另是一个写法;跟友好的国家的小朋友通信,向他们介绍一下北海的景物,又是一个写法。”学生熟悉北海,却对着《北海》发愣,就是因为写作“既无对象,又无目的,叫他从何处说起?……其结果,学生只能憋出一些话来说说”。这种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把读者的定位、阅读需要、阅读期待等因素纳入自己思维活动之中的心理过程,就是所谓的“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的概念也许是个舶来品,但中国古代文人一直就在“默会”地使用。中国古代的诗人,一向重视读者,渴求知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一个诗人如果没有了自己的读者,其作品便无以欣赏,其价值便无以实现。贾岛《题诗后》云:“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严羽《沧浪诗话》曾评《离骚》云:“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为戛釜撞瓮耳。”所以,从读者的审美反应程度来评估诗作价值,正是中国古典诗论家心目中的应有之义。

可是,这种良好的传统却淹没在了我们习作教学之中。通常我们的孩子习作写完之后,除了教师几乎没有第二个读者。而即使是教师,读完以后也很难通过几句评语反映出真实多样的感受;老师费尽思量整出的评语,又往往淡出了孩子们的视线,造成了“读者意识的缺场”。这种缺场会让孩子失去说话的对象,就好比没有靶子的射击训练,从而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于语境、语感的把握。正如接

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所说,写作可以看作是作者与文本的潜在读者的对话。既然要对话,就要双方“在场”。那么,习作教学如何让读者“在场”?

一是角度的转换。是指习作教学中诸要素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转换角色或角度。比如将写作主体(学生),由学校角色转换为社会角色,如公民、记者、辅导员、志愿者、讲解员、导游等;将阅读对象由强势的评判教师转换(或扩大)为一般听众或弱势的交谈对象,如同学、报刊读者,向你求教的小学生等;将写作目的由合乎规范获得高分,转换为与他人沟通,说清事实,讲明道理,便于理解和接受,对读者有帮助等等。

二是渠道的拓展。这里的渠道主要指学生“发表”习作,也就是努力帮助学生建立“读者群”。虽然公开出版物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但这种读者群的建立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比如在校刊发表、在电台播出、在墙报上张贴、在学生间传阅,甚至由老师朗读,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习作”也日益被老师们接受,将学生的习作放在网上,成为一个开放的文本,接受老师、家长及各种陌生人的阅读批评。

深深感佩于江苏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这场“革命”,起源其实就是一张小小的旨在唤醒学生“读者意识”和写作热情的《班级作文报》。不夸张地讲,正是这张小皑开启了管建刚艰苦卓绝的”革命“之旅,激活了学生沉睡的写作生命;也正是从这张小报开始,管建刚渐渐找寻到了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职业自信、事业归属和人生价值!

4.让讲评走到台前来

从习作教学的环节来说,一般可分为作前指导(如审题、激活想象、选取素材)、学生习作(教师间或也有指导)、作后讲评。我以为,习作讲评是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要把讲评请到台前来。

习作教学的公开课时常有这样的现象,两节作文课连上,教师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并且从选材到谋篇到各种写作方法进行指导,甚至还可能让几个“好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直到第二节课快结束时,才让学生开始动笔。也就是说,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作前指导上。这样做弊端有三:

第一,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时,应该让他们一吐为快,不要把一切细节都说出来,否则学生习作时兴致何在?第二,过细的指导看似给学生充分的提示,但同时也给了学生过多的束缚,会产生思维定势,从而导致学生作文大同小异。第三,占用太多时间,挤占了作文评讲,使真正存在的问题无法解决。

讲评实则是一种反馈,把上面这三点反过来,就是讲评的优势所在。相比之下,作前指导没有实际的“靶子”,因此它的作用更多的只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一旦这种欲望产生,教师的指导就可以戛然而止,让孩子赶紧拿起笔来写作。这样的习作,可以更好地保存学生的个性,维持一种乐于表达的心态,享受一种酣畅淋漓的表达快意。

想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己的一段作文教学实践。其时,笔者在一所乡村小学教语文,对于习作教学也是一筹莫展,批改得辛苦,却收效甚微,尤其是刚开始习作的孩子,语句通顺都很困难。后来一位进修学校的老师指点我,我便开始尝试将习作教学重点放在作后讲评上。每一次讲评课,我在通览学生习作之后,挑选一篇中等的、具典型性的习作,请学生一字不易地抄在黑板上,然后就与全班同学一起阅读、评改、赏析:一是看看习作通不通,一字一句地诊断问题;二是看习作好不好,好在哪里,说说各自的看法;三是大家来提修改建议。

这样试了几次之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习作水平在提升,并且不是个体的,而是整体的提升。同时,批改习作也不再困扰我,“粗细”结合,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改完”全班的习作。这些方法算不上先进,但挺实用。

新课程改革以来,习作教学已经不再满足于讨论一些细节性问题,而是直接对问题的本体发问。而转向本体需要真诚:对待习作教学问题的真诚,对待语文教育的真诚,对待人生的真诚。另一方面,各种研究都开始关注课程层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教法上。转向课程,说到底就是要站在学生的发展高度,全面观照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这种启蒙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人性的觉醒。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我想,只要我们的教学有方向、有标杆,并辅以开放而灵动的教学策略,就一定能破解习作教学的“难题”。

第五篇:习作教学之感悟

习作教学之感悟

师:王 毓 霞

工作单位:河口中心校 电 话:*** 2009年11月9日

习作教学之感悟

据了解,目前小学作文教学问题颇多,导致学生的作文能力不如人意。一般都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对小学生作文定位不准,要求过高;大多数都在写给命题作文,而且一般情况下,题目都出的脱离学生的生活;注重作文形式上的指导,在写法上限制过多;在作文讲评时,老师很少激励、鼓励学生,大多以教师讲为主,很少有师生交流……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没有愿望,即使写成了文章也是缺少丰富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纯真的语言。然而,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随着小学生接触信息量的不断扩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习作教学越来越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地探讨研究,如果再固守以前作文的“写景、记事、抒情、状物”四大块来进行习作训练,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新课标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让学生知道习作就是写话,就是想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写好。而且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使这种浓浓的兴趣得以长久保持。从小学生学会写字那天起,就鼓励他们写话,不会写的字可以问人,也可以用拼音,甚至可以用画图代替。

三、四年级写作方面的目标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进入三四年级以后,仅靠一点写话是不够的,这就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发现生活:

1、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比如:春天,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有所发现;夏天,带领学生拥抱 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分享丰收的快乐;冬天 ,带领学生滑冰、玩雪,得到放松身心的愉悦。又如:组织学生种植、养殖活动,开展扶老助残活动……总之,使学生总能感到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生活是这么美好,从而争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小主人。

2、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体验、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这些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就是习作的材料。这样去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作文才有写不完的内容。总之,要教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五、六年级重点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应用文。” 当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去不断读书,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要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激发学生读书、藏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通过广泛读书去增长见闻,增加文化储备,学会通过有目的的阅读,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语言储备。同时,要教他们养成随手摘录,写点心得体会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势必知识丰富,思维活跃,他们的作文也就会各具特色。在整个小学阶段,以上三个方面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可是我们不能把他们互相隔离开来进行训练、培养。其实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搭配训练,这样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文字; 说它是难点,是因为习作要求学生应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方面的综合知识,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人、事或景物等有中心,有条理,形象、生动地写下来,而当前学生往往脑海里能浮现出事物的形象,但笔下却形容不出来,一篇文章写下来,要么是选材不典型,中心不突出,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如记流水帐,要么是说空话、大话,胡编乱造等毛病。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改革以往教学面窄、低效、老师指导无侧重等旧的习作教学模式。把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习作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本人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经过认真探索、总结,摸索出一条习作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下面关于习作教学的改革我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应树立大语文观,拓宽习作教学之路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大量的事实表明:把习作教学只局限于两节习作课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习作所包含的知识包罗万象。只有拓宽习作教学之路,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此我注意把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和生活实践等有机结合。即习作教学必须加强四个联系:首先,要加强习作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利用教材这一载体,抓住契机,及时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训练写作。小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写景散文,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这些经典的写景文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欣赏的美感,还会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可以抓住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引导他们再创造,如改写成小诗,按照 文章的模式进行迁移性练习。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含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说明文,教师也可以利用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如让他们展开想象补充内容,重组语言进行改写练习等。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便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兴趣,鼓励他们为文章补充段落,训练学生过渡句的运用,学生非常有兴趣,而且想象力丰富,对课文的再创造得心应手,根本体会不到写作有多难;其次,要加强习作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充学生的积累,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和阅读空间里积累习作 素材,加强语言、思维和表达的训练。要教会学生学会通过社会生活和利用网络、媒体搜集 资料,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把探究社会、自然、自我与习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建立 多元文化的体验,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并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 握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再次,要加强习作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联系教师应分外珍视学生对语文材料和现实生活的多元反应,珍惜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 和理解。教学的着力点首先不是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而要创设开放心灵的学习氛围;最后是加强习作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所有的文章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反映真实生活的,小学生习作也一样,它真正的本源是现实生活。因此习作教学要紧紧地与小学生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习作训练要扎扎实实地建立在孩子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要引导孩子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与孩子家庭联系,转变观念,让家长把孩子带进多彩的生活之中,让他们积极参与生活。学 校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借助各种形式体验生活。让孩子们了解人生百态,让孩子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窥视生活的真实面目,使他们对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人生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有了丰厚的生活基础,也就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资源。特别是丰富的生活给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精神体验,这都为习作这种精神活动打下情感基础与动力基础要引导孩子们积累真实的生活。这里面第一是材料的积累,生活实例的积累,第二是思想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要加强它们之间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着重找准“阅读教学”、“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与“习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学生优美词句的积累 “厚积方能薄发”,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即使掌握了写作技巧,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熟读文章,去理解、积累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教给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方法。要多请学生进图书室,让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要求学生每人配备优美词句的积累手册,每当读到好词佳句,无论是课本上的,还是课外读到的,都必须熟读成诵,随手摘抄下来,以丰富词句的储备,老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评比。同时告诉学生背诵华章是积累语句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增强学生背诵训练的意识,加强学生背诵训练的力度。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在日后习作时,方能做到信手拈来,用语丰富,妙语连珠。(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应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应教给学生内化和运用已积累的优美词句的方法 优美词句积累下来之后,为防止学生生搬硬套,使他们能积极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灵活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内化优美词句的方法,举出一些文中优美的词句,通过“移用”、“删除”、“改换”或“仿照”等方式,把它内化运用到相似的习作中去,从而使学生触类旁通,提高习作时灵活运用优美词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第十一册《鸟的天堂》一文时,文中描写“榕树”的句子很优美:“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教学中我启发引导学生这一优美的段落经“改动”后可运用到写景这一类的习作去。如:写杨树时,经改动后变为:“杨树长得很茂盛,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杨树,一丛丛一簇簇,几乎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景色多美呀!”经幻灯片打出比较后,让学生抄下来并背诵,以后遇到此类的习作时就可应用。

(三)注意读写结合 只在习作课上讲习作、写习作,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不多。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利用教材这一载体,抓住契 机,及时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训练写作。小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写景散文,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这些经典的写景文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欣赏的美感,还会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可以抓住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引导他们再创造,如改写成小诗,按照文章的模式进行迁移性练习。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含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说明文,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如让他们展开想象补充内容,重组语言进行改写练习等。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便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兴趣,鼓励他们为文章补充段落,训练学生过渡句的运用,学生非常有兴趣,而且想象力丰富,对课文的再创造得心应手,根本体会不到写作有多难。

1、可以是文章写法之类宏观的。如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作者的观察方法如何,文章是如何写具体的,在遣词造句、连句成段、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等等。通过讲解使学生知道怎样才能把习作写得更好些,以便习作时加以运用。如果阅读教学和习作互不联系,习作课才讨论怎样作文,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难以培养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结合阅读教学搞一点课上的小练笔。如:学了写人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让学生用几句话刻画某人的外貌;学了写景的课文《镜泊湖奇观》,就依照其写法写一处较简单的景等。这样读写结合,在堂上挤出时间进行小习作训练,这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更多的可以是微观的。如,写读了课文的感受、启示,续编故事,8 把课文中概述的内容写具体,为写景的课文拟游人须知、写导游词、编广告语,为写人记事的课文增加细节描写等等。

(四)引导学生多积累素材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通过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找春天,编辑手抄报、举行故事会、演讲比赛等,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实践中典型的人、事或优美的景,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指导学生用日记或随笔等形式把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东西写下来。这样,以后习作中遇到类似的要求时,就可以从中选取典型的素材写下来。

二、加强习作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习作的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作文课堂教学过去一般操作是用两节课完成:第一节由老师作习作指导,第二节让学生堂上作文。写作的指导程序大概是:审题——明确写作要求——指导学生拟写作提纲—指导学生选材和组织材料——教师范文引路——学生习作。这种模式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较难得到提高。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可把习作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即:⒈激发兴趣;⒉创设情境;⒊尝试习作;⒋重点点评,指导内化;⒌结构成文,修改誊写。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离学生作文前几天,利用一点时间指导学生抓住习作要求中的关键词句,理清本次习作的范围及各项要求,9 提示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身边的人、事或景等,让学生从心理上和材料上有所准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创设情境 学生的习作大多数是写自己身边的人、事或自己看过的景等等。这些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为此,老师可根据习作的要求,事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习作时,必能情动辞发,言之有物。老师可根据习作的不同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供情境:

1、以生活展现情境;

2、以实物展现情境;

3、以图画展现情境;

4、以表演体会情境;

5、以语言描绘情境;

6、以音乐渲染情境等等。例如:第九册一组的习作训练,要求是:认真观察校园里的景物,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生活展现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的实际情境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教给观察方法。然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老师交给的观察方法,凭自己的喜爱去实地观察自己最喜爱的景物。这样,把情境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这一环节老师可根据习作的不同要求放在课前或课内进行。

(三)尝试习作 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经老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时,就在作文课上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练习前,老师可适当放出一点时间启发学生依照阅读教学中或课外读物中相似类型文章的写法进行定中心,筛选材料,布局谋篇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等 有条理地叙述下来。同时,在学生习作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发现面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另外,还要指导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同时选定起示范作用的习作和有代表性的病例为下一环节作准备。

(四)重点点评,指导内化 这一环节是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提高学生选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先讲评有代表性的病例,引导学生从选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评改文章,从而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然后把起示范作用的习作举出几个典型例子进行讲评,特别是能从优美词句的积累手册、课外阅读或阅读教学中通过“移用”、“删除”、“改换”等方式把其中的精彩片断内化运用到自己习作中去的学生,让他谈谈自己是如何灵活运用积累起的优美词句的。最后,老师把自己事先精心准备的范文或范段,通过幻灯片打出,重点讲解内化运用优美词句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内化运用优美词句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例如:第九册八组的习作是写家乡的变化。在教学到这一环节时,我们可举出几个从课外阅读中摘取的优美段落,指导学生内化。如:老师可用幻灯出示例文的优美段落“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原来弯弯曲曲泥泞的公路,现在变成宽阔笔直的水泥路,路边原来破烂的房屋变成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你看,公路两旁的电话线、电火线、有线电视线像蜘蛛网似的伸向各家各户。往远处眺望,四周的小山丘上爬满了 11 郁郁葱葱的果树。看着家乡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真使人心旷神怡!”通过老师启发,让学生说说如何内化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五)结构成文,修改誊写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经老师讲评之后,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让学生把学到的修改方法及内化运用词句的方法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从定中心、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修改。修改时,可指导学生先自己修改,再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改。最后再把修改好的草稿认真抄写在作文本上。要求学生交给老师的习作不是写完的,而是改过的,是自己已经改不动了的。

三、多给学生写作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注意习作内容的选择,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多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题材供学生练习,多让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只有这样学生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同时要求学生应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然,学生空话、套话连篇,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均不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按照“课标”的精神,我们应该让学生写出各自个性的习作,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作文前的指导宜粗不宜细,作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好自己的“路”。让学生有足够的表现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把“三自由”还给学生:

1、把选材的自由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选材,甚至为学生安排一些材料,如大扫除,送温暖等等。这样学生安排的材料怎么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又怎么能写出学生的个性呢?我们每天都臵身于新闻事件的包围之中。耳闻目睹的奇人异事、奇景异物见于报纸、电视、网络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社会热点、文化类、休闲类等栏目,都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学生的作文内容开放,学生的素材资源就会五彩斑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把想象的自由留给学生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着了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景,让学生多写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哪怕是异想天开。如在以保卫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可让同学们纷纷讲述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也从中谴责了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表达自己抱负美好家园的愿望。

3、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 新世纪的作文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承认个性差异,重视个体体验的具体表现。因为即便同一件事,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有不同的兴趣点,因此我们会选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入手,写出来的作文自原也各有不同。如在课堂上以学生一起玩“画龙点睛”的小游戏,活动过后,让学生自主拟题,自由写作:《画龙点睛》、《快乐的课堂》……学生们文章的内容也许让人忍俊不禁,就是五花 八门的题目也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创造性。让学生“必须寻到源头,方尝到甘甜。”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14

下载破解习作教学之“难”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破解习作教学之“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举措 破解拆迁难

    创新举措 破解拆迁难 硚口区委研究室课题组 拆迁是项目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城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硚口是一个老城区、老工业区、老市场区和城中村集中的城区,大......

    破解民事送达难调查报告

    破解民事“送达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2-9 9:06:38 三门县人民法院课题组 送达工作是诉讼程序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中间环节,送达周期过长将直接导致案件审理期限的延......

    破解扶贫贷款难问题

    破解扶贫贷款难问题 笔者近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建档立卡贫困户申办扶贫小额贷款难、银行资金放贷难,出现贫困户急需用钱而银行钱用不出去的现象,影响了精准扶......

    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正文】谭敏涛题记:之前,有文章发出:“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吗?”的呐喊,时隔半年之后,又到新一届的法学学生毕业之际,媒体刊发出“法学毕业生就业率......

    申论热点破解“审批难”问题

    湛江中公教育申论热点:破解“审批难”问题 背景链接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简政放权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较大规模取消下放审批......

    如何破解基层纪委办案难[推荐5篇]

    如何破解基层纪委办案难 如何破解基层纪委办案难制约镇区纪委办案难原因 镇区纪委是纪检监察机关履行执纪监督问责职能的神经末梢,查处的对象主要是乡镇和村党员干部,这些党员......

    积极破解村干部“三难”问题(定稿)

    积极破解村干部“三难”问题近年来,为提高村级干部整体素质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拉萨市曲水县从选任渠道、培训模式、保障待遇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机制破解村干部“难选......

    幼儿入园难破解措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几年区政府及教育部门对于幼儿学前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幼教工资待遇,特别在学前教育工作环境改进和发展上下了不少功夫,做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