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解干部德行考核难的良方
德是人的一种内在本质,很难通过直观的形式去直接了解和把握。在考察干部时,必须透过表象抓住本质,更客观、准确地考察其德行
破解干部德行考核难的良方
□ 沈小平
2012年02月01日10:4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破解干部德行考核难的良方--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什么样的人,是否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判断一个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完善干部德的考核标准,探索和拓展考察干部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难在何处
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各级组织部门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干部德的素质最难考察。从对干部考察工作的实践来看,考察德之所以难,主要难在五个方面:
不得要领,工作下手难。德是人的一种内在本质,不像干部的年龄、学历、专业和工作实绩那样,能够通过直观的形式去直接了解和把握。在考察干部时,由于受德的内在性和一些考察者习惯于直观式考察干部的思维定势影响与制约,一部分考察者总有一种难得要领、没有章法的感觉,不知道怎样才能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去客观、准确地考察被考察者的德。特别是一些初次参与干部考察工作的考察者,更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该从哪里入手去展开工作。
知之不深,素材收集难。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通常要求以准确无误的客观事实作为考察结论的依据,特别是在考察德这样一种起关键性、主导性作用的重要内容时,更需要有大量能够客观反映内在本质的事实作为基本依据。由于受德的内在性、隐蔽性和谈话对象个人水平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许多与被考察者共事多年的谈话对象,仍然对其德不够了解,很少有人能够提供内容翔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事例,一般只能是用高度概括的几句内容空泛的评价性语言来回答提问,这些都给考察者客观、准确地考察领导干部的德造成了一定困难。
证据不全,核查问题难。在考察领导干部德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干部群众敢于讲话,反映过少数干部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连时间、地点、人物都讲得非常清楚。可是一旦核查起来,却困难重重。例如,某县委副书记反映书记在某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存在严重政治错误,可查阅会议记录时不但无此记载,就连会议的主要内容也未记全;再查询其他与会者,少数说没有,多数人说记不得了,结果只好就此罢手,使之不了了之。
众说不一,分辨真假难。从干部考察工作的实践来看,对干部德的考察,还存在着一种知情者各执一词,令考察者难辨真伪的情况。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同一个人,或者对同一件事,由于观察和评价主体的立足点不同,往往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两个结论来。这不完全是评价主体的亲疏好恶、感情深浅的原因,更主要是取决于观察问题、评价问题的立足点上的正确与偏差。
怕担责任,作出结论难。德深藏于错综复杂的事物表象之后,仅靠同一部分干部群众的个别谈话和对一些直观事例的观察了解,是很难作出客观、准确的考察结论的。这就需要考察者对所掌握的全部有用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一番综合分析和加工制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对于职务较低的考察者来说,要给职务高于自己的领导干部作出这样一种结论,未免感到有些拘谨。这是因为德事关一个人的本质,非常重要且又十分敏感,除非有确凿事实,否则是很难确定德的优劣。同时,由于站在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也由于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考察组内部难以形成共识,也由此对这些问题产生认识上的分歧,难以形成正确的定论,只好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地作出空泛结论,结果是将德这项最重要的考察内容变成了考察工作中的一般性问题。
完善考核方法
对干部德的考察,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获取干部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有关德的信息,并经过科学分析,把握其本质。
个别访谈法:通过对干部的领导、同事、下属等知情人的直接访谈来了解其德的表现。这种方法具有内容广泛、形式灵活等特点,适用于考察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纪律、群众观点、廉洁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素质。一要选好谈话对象。要考虑一定的覆盖面,选择那些与被考察者工作接触较多,能客观地反映情况的人作为考察对象。二要确定谈话内容。根据考察对象德应有的标准和要求,针对不同的对象,从领导干部德的四个方面内涵确定谈话的内容和重点。三要讲究谈话艺术。谈话前,要讲清谈话内容和要求,做好访谈对象思想工作,消除顾虑,增强其责任感,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谈话中,要注意运用各种技巧,启发、引导访谈对象,控制谈话进程,以便谈话对象能全面地反映实情;要见微知著,善于从细节发掘反映德的素材;要注意从谈话对象的交谈中听出他与被考察者的关系,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得出自己的正确结论。谈话结束前,要做好总结工作,对谈话对象积极反映情况给予肯定,对未核实的问题要嘱其保密。
民主测评法:运用测评表来测评干部德的表现。这种方法具有针对性强、形式规范等特点,适用范围较广。一要科学地制定测评项目和评判标准。可将领导干部的德按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四个方面,细化为若干项,每项可设置好、中、差、不清楚等档次。二要根据考察对象的实际确定各档的标准,标准要表述明确,便于把握。要选好测评面。测评人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避免测评面过大或过小,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三要做好测评组织工作。考察人员要熟悉测评方法,测评前做好有关的说明和解释工作;测评时要给测评者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测评者因思考时间不够而匆匆答卷,影响测评质量。四是进行综合处理。可采取加权平均法进行处理,通过处理结果来判断干部的德。
纵横征询法: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考察干部德的表现。这种方法适用于全面考察干部德的表现。一是请主管领导进行评判。党委、政府的主管领导,由于所处的位置和角度的特殊性,对考察对象能否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的决定,工作作风如何等方面能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判。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征求意见函等方式向有关部门了解情况。请上级主管部门评判,以了解考察对象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决定的工作态度、开拓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表现情况;请下级党委、政府部门评判,以了解考察对象的工作作风、服务意识等;请相关部门进行评判,从侧面了解考察对象能否依法办事,有无违背政策的行为等。三是到监督部门征求意见。要深入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了解考察对象有无违反党纪、政纪现象;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予高度重视,需核实的要深入考察清楚。
直观察看法:通过对干部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的直接观察来了解其德的表现。这种方法适用于考察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决策水平、奉献进取精神、勤政廉政作风等方面的思想政治素质。可到考察对象工作现场直接察看;或交给其任务,看其执行情况;也可在与其直接谈话、交流中进行察看。考察过程中,考察者要深入到考察对象的活动中,但应尽量不影响考察对象,使之能自然地表现出德的真实情况。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的关键时刻,或涉及个人切身利益、遇到突发事件时,要注意察看其政治敏锐性、政治决策力、群众观念、大局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查评成果法:通过对干部已形成的工作成果进行查看分析来考察其德的表现。这种方法适用于考察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政治决策能力和政治行为能力等。一要注意尽可能全面地选择与干部关系较密切、能够较多地反映其德的成果为素材,以提高考察的针对性。二要注意对素材进行辨别,区分考察对象的个体成果和他人成果,弄清其个人成果在集体成果中的分量,以提高考察的真实性。三要注意分析素材,从各种素材中分析把握能反映德的素质各方面情况的内容,并注意把握其间的联系,以提高考察的全面性。
模拟测试法:让干部在模拟场景中处理给定的问题来考察其德的表现。这种方法具有测试内容的综合性、测试过程的灵活性、测试目的的明确性等特点,适用于考察干部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政治决策力、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德的素质。要根据被测干部的岗位特点和层次及考察目的,确定测试内容,并从考察思想政治素质角度设置问题。要确定测试方式,设计测试过程。根据不同的测试内容,可采取调查式、研讨式、决策式、角色扮演式等方式进行。要选好测试者。测试者要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在测试过程中,能通过向被测试者追加问题,观察其反应状况,并能从被测试者的各种表现中发掘出能反映其德的素材。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第二篇:破解小学作文教学难的三剂良方 学术资料-小学课程教学改革
破解小学作文教学难的三剂良方
破解小学难的三剂良方
张化万
【分类】小学各科教与学
【论文来源】/G39 【学刊期数】2009年02期
【论文通讯》(太原)2008年10C期第7~12页
一、让作文变为小学生充满情趣的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主动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知识,追求真理,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它对人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作文变成学生充满情趣的生活呢? 1.习作贴近真实的儿童生活
苏联家拉德任斯卡雅认为,作文题目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学生只有身历其境,体会才会真切,才会有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有了写作欲望,写作时才会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要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教师不能迫使他们去写自己不了解的内容,也不能要求他们去做那些暂时没有学会的事情。(吴立岗《正确处理习作教学中》《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1期)
新课程不再把小学生的习作本身看成目的,而把习作看成现代欢乐童年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欢乐的童年当然离不开孩子们的游戏、玩耍和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童年生活就是习作内容。不要苛求习作的有意义,立意的深刻,材料的典型,的规范生动。假如让学生明白习作为了记住童年那些有趣的事,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小学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街头巷尾、、校园的亲友、伙伴中听到的,小实验、小制作获得的成功,同伴交往中有过的苦涩,身边生活的新奇和异味,都会自然地变为写话和习作的内容。这样贴近儿童生活的习作才能激活习作的欲望和热情;教学才能返璞归真,降低习作难度;才能悉心呵护纯洁的童心,培养心口如一的健康人格;才能努力引导优美的儿童语言,发展儿童天真流畅的思维与表达;才能养成大胆想象,敢于追求新奇的健康心理;才能逐步形成仔细观察,乐于自主表达的个性习惯。
例如,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记录在学校真实的午餐就很能说明问题。
暴饮暴食节开始啦!这就是午餐管理员的声音,她发的准没错。听到这叫声,全班同学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回到座位上,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快点叫我吃饭,我坐好了!午餐管理员忙得团团转,一时不知先叫谁才好。如果你是外来的嘉宾,看到这种景象定会大惊失色,满脑子问号。今天为什么是暴饮暴食节?为什么今天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早点吃饭?只要你看看今天吃的是什么菜,再瞧瞧同学们的胃口,满腹疑团必会马上解开。
啊,是霉干菜扣肉!原来我们大家都喜欢吃这道菜,所以就把吃霉干莱扣肉的这天称为暴饮暴食节。班长,我们没饭吃了!你看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了吧。害得我们这些班委只好拿着盘子去食堂要饭。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一定会把你馋得口水直流。
当教学贴近学生生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儿童的生活,习作还会难吗?
2.让儿童游戏进入习作课堂
儿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它追求自由创造的精神,平等的精神,非功利的合作精神;追求一种快乐的学习和生活过程,它是儿童快乐的来源和本质。它启迪儿童智慧,释放活力,发展自由创造的努力。它照看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和本真。
要将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变成学习的兴趣,将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课堂是一个重要方式。玩是儿童理所当然的事业之一;玩,为孩子们留下丰富欢乐的童年记忆;玩,为儿童日后的社会生活提供积极的足以依赖的经验背景。有哲人说过,小孩子不玩是长不大的,只有让他去玩,才能健康地成长。
玩不仅是儿童生命的特权和天性,更是认识放松的前提下,进入无意学习的状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撬动深藏的那根神经,获得一般状态下的课堂所无法享受的学习生活,获得更高的生命价值。把喜闻乐见的游戏带进课堂,让玩激活学生观察、说话、思维和表达的潜能,是被实践证明让学生乐于作文的好办法。中年级孩子们上玩玩说说课,最迟钝的孩子眼里也会放出光来。他们没有的心理负担。欢乐的游戏极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专注的观察、积极的心情,导致学生大脑思维的兴奋,一定会在课堂和他们的习作本上流淌出亲切、流畅、生动的儿童语言。
如果我们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儿童玩的意义和功能,并且能安排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玩,那么我们的习作课就会适合学生,孩子们就会饶有兴趣地在玩中学,做中学,学中做。让游戏玩乐激活习作的情趣,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切实提高书面表达水平。
课堂游戏都成了驱散习作恐惧的良药,成了训练观察思维和表达的最佳形式,成了学生从低段写话到高段独立习作的适宜有效的桥梁。这类游戏作文的教学结构易于掌握,一般由五个板块组成:一是导入准备;二是游戏;三是说说写写;四是交流评价;五是修改誊抄。
游戏作文教学要成功,第一要明确课堂游戏设计基本要求。无论是吃的、玩的、画的、演的都要做到新鲜有趣,在台上的学生不多,学生活动的动作大且易于观察分辨,游戏情绪高昂健康也容易控制和表达。第二要摆正游戏表演的位置。它们是寓教于乐的手段。它从课外引进但又区别于课外游戏。应当根据。第三要寻求读说写教学的有机结合。在观察和说话时,要提示学生以我为主,讲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要鼓励说孩子自己的话,努力和阅读同步,要注意言语规范,吸收书面语言,训练一般先说后写。第四要讲究循序渐进。游戏习作教学不能心血来潮,临时设计安排。应该根据年级阅读和写话的总体要求,根据儿童学习的客观规律,做到前后衔接,循序渐进。游戏设计,先易后难,先观察单个再多个,先一方再双方。
游戏作文创造了学生无意学习的境界,让孩子们尽情体验学习的快乐,在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中,主流价值在渗透,语言知识在运用,表达能力在提高。
张化万作文教学语丝
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感受真切具体地倾吐出来,再现当时的情景,是小学生作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任务。根据需要用简洁连贯的话,把事情介绍清楚,这是小学生作文语言训练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可惜我们常常忘了后一个重要任务。3.让课堂习作教学充满情趣
让儿童生活化地进行学习,是小学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习作课上得充满情趣,努力实现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重新体验生活,触发喷吐交流的欲望。
中年级《吃西瓜》习作教学,不仅让学生细细观察老师手中西瓜外形、颜色,还乐呵呵地吃西瓜。吃西瓜时,我奖励吃得快的、吃得干净的学生再多吃一块西瓜,让还想吃西瓜的学生自由上来再拿一块西瓜,学生充分感受到吃西瓜的乐趣。然后课堂录像重现学生吃瓜、抢瓜、品瓜的环节。从表面看,录像的确是在重现生活,学生的确是在观察生活。但请注意,那是在学生有了尽情尽兴地吃瓜、抢瓜、品瓜的真切体验之后,那是在学生依然沉浸于吃瓜、抢瓜、品瓜的美好体验之中。因此,这一环节不是冷冰冰的观察生活?而是在通过营构一种新的体验以强化和彰显对吃瓜、抢瓜、品瓜这一过程的重新体验。这是换了角度、换了心境之后的重新体验,所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显得格外真切和独特。激活了学生喷发情感的愿望和激情,孩子们吃得不亦乐乎,说得不亦乐乎,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忘记自己在进行写作学习,而不会意识文化传承的沉重,习作的负担,情感升华的艰辛。那些原本陌生的、外在的似乎与己无关的言语材料、认识和知识变为自己的可以感觉的、可以交流的东西,并慢慢将这些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习作教学只有拨动孩子的心弦,才会在课堂留下天真无邪的笑,学生真情实感才会真实宣泄,语言表达才会畅达自然。
二、要乐于习作须适应和唤醒学生需要
影响学生习作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好,就要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和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策略佳,我们的教学方式须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激活习作需求,是启动学生动力的重要途径,是调动学生胜利完成习作任务的好方法。
1.习作是小学生生命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习作是学生生命的需要。他们希望习作学习符合生理需求,老师布置的习作是游戏的、活动的、身体能够承受的;进行习作练习是安全的,不会无端挨批受训,担惊受怕;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习作是能够和老师、伙伴、家长和社会交流沟通的;习作的努力是能得到老师、伙伴和家长的尊重、理解和表扬肯定的;自己在习作的过程中能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语言,能接受和欣赏别人,别人也能欣赏接受自己的习作的生命过程。2.倡导用任务激活学生习作 实践证明最好的学习是不知道学习的学习。儿童乐意接受的实践任务是动力,是催化剂,是引领学生习作前进的力量。要破解习作难,要将作文教学以语言目标为主要价值取向转变到适应学生生命需要,学做人、学做事、学语言为共同的价值取向上来。如写景习作,过去常常关注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字数不少于400字,不太考虑写的是否真实的人、事、情。而以任务驱动的习作教学,将《记 times;times;景点》设计为帮助外地听课教师提供游览景点介绍
制作《请到 times;times;来游览》的卡片。这样景点特点的习作变成学生自己的表达需要。作文写得好坏,不仅意味是否掌握写景习作的,更直接意味着能不能帮助老师排忧解难。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
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作文写得好固然重要,做一个真诚的、高尚的、能干的现代人则更重要。3.习作满足学生的交际需求
写作是语习的需要,但更是生活需要,作文应当是学生生命愉悦的享受。我们的习作教学要努力构建学生习作应用的平台。
(1)自我应用的平台。让学生的习作介绍自己的玩具、小发明、小制作、烹调菜肴,写写《糖醋排骨制作说明》《不怕风吹的衣架制作》等等;设计布置我的小天地,并作介绍说明
《请到我家来》;给自己的相片、图画、录音带等作成册,《一个小女孩成长的脚印》;写请假条、借条,捡到或丢了东西,写启事;中高年级,以自己喜爱和擅长的方式编写各种各样的,录制个人的语文学习音带,编写制作个人的作文选。(2)学校应用的平台。
传统的应用文教学,常常是黑板上建议书教完了事,给爷爷奶奶的信经老师批分后,亲人永远收不到。我们应当为学生在学校搭建习作应用的平台,可以放手让学生轮流为班级发活动通知,出节日的板报稿,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习作接龙大比拼,每天每人发挥想象接写一段;作为小干部、小伙伴、小主人在班级家长会上,向家长们介绍班级的情况,伙伴的出色,自己的学习和习作,为中队活动设计串联词;向校长写建议书,提出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建议、新设想;为学校的会,为广播台、黑板报写稿,参加各类习作比赛(3)家庭应用的平台。
搭建学生习生习作应用的频率,满足学生习作成功的欲望。除了课本中要求的书信练习,每个学期瞅准机会让学生和家长进行书信交往。当三八节来临时,引导学生给妈妈、外婆、奶奶、阿姨写封信,祝贺他们节日快乐,母亲节、父亲节到了,我让学生把写好的信放在爸爸妈妈的枕头边。春节,让参加烹调写作小组的学生给家里准备年夜饭的菜单。
请想想:当亲人们冷不丁收到孩子稚气真挚的问候和祝福时,看到孩子在信中对父母的感激和理解时,当爷爷奶奶拧开收音机听到了自己的孙子、孙女在电台帮助问诊自己病痛的消息时,你说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胸膛中会涌动什么样的情感?会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学校生活投射怎样的目光?我想只要是正常人一定会有沐浴在阳光中的感觉,一定会喷涌出爱的激情,会比以往更疼爱孩子,更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孩子也会从家人的欣赏中、赞美中,蓦然发现亲情的美丽,学习习作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得到一种交往的满足,情感的满足。习作家庭应用平台,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加深学生与亲人的情感,真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张化万作文教学语丝
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懂得写作文的意义,增强作文的社会责任感,明白习作要求。以成功促进儿童的新的作文学习。要使学生作文有兴趣,学生首先要玩得有趣,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玩,把玩进行到底;要使学生作文有兴趣,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心理;要使学生对作文有兴趣,作文评价交流的方式方法要有趣,并让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获得欣赏赞扬。
(4)社会应用的平台。
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笔为身边的好交警、好建设提建议,查找大街小巷的店铺广告中的错别字,汇总统计,给市长发信批评社会上乱用错别字,建议纯洁城市的文字形象,可以向各职能部门投诉违纪违法的事件
习作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载体,满足交际沟通的需求,关注课内外的延伸。校园是学生第一生活场景,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表达是习作教学重要的任务,不再是唯一的目标。作文不仅是学习生存的需要,更是学生愉悦的生命过程,需要学习交往、沟通和合作,需要跑出去实践,不仅动脑,还必须动口、动手、动脚,所有感觉器官都得工作。学生因需要而表达,习作难也就易于破解。4.满足学生实验探索的需求
新课程要求习作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要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创造潜能,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而这一目的达成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科学实验习作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1)小学科学实验习作的基本特点。
①综合性:重视相关学科的自然整合。它是多学科整合的结果。例如高年级的《摔不破的鸡蛋》涉及的压力、压强、浮力、速度,的计算,手工的制作,语言的表达等等。
②全面性:科学实验作文,讲究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科学实验只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凭借,它不仅关注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更关注的是儿童投入科学实验实践活动的热情,是他们主动地在课内外、校内外自主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过程中,追求新奇、渴望求知,与伙伴合作,与他人沟通的实践感受,是他们朦胧的科学实验的意识产生,是活动中释放的大胆思想和艰苦研究实验又快快乐乐的心境。
③个性化:尽管习作课实验一般是同样的,但教学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个性表达。同一实验,引导不同体验;同一实验,希望不同题材与命题;同样命题,要求不同中心与表达。例如,《摔鸡蛋的学问》,学生就拟了127个题目,有写人、记事,有记叙、议论,每个人的习作都不一样。张化万作文教学语丝
只有儿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语言目标才真正有意义。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语言作文,因为只有这样,儿童的习作才会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这应当是作文语言教学的关键要求。误导学生用成人的思想、思维和语言,来反映和表述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不是成熟,而是对儿童情感和
④实践性:实践提高认知和语言表达。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获得被关注的感觉,获得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欢乐。强调学生人人都是实验的主人而不只是观众。
⑤儿童性:符合儿童认知的客观规律。科学实验作文符合儿童好奇求知、好胜好动的特点,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客观水平。习作教学的发展任务和儿童现实相吻合就容易体会成功快乐。
(2)小学科学实验作文的基本分类。
一类是能在两课时内进行的习作训练。例如,中低年级的捏鸡蛋乒乓打架玻璃上跳舞的青蛙,等等。高年级烧不破的手帕烧纸船可乐瓶中的
神奇的纸桥,等等。一类是需连续观察探究的科学小实验。例如,养蚕日记,种子发芽,金鱼尾巴的再生能力,植物的表皮的种类和作用,阳光、温度对昆虫的影响,蚯蚓的痛觉(触觉、再生能力、血液)的研究,等等。
(3)科学实验作文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课堂不只是提供观察和表达的素材,还关注教学中学生实践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第二,学生不只是实验的观众,必须保证学生探究实验的时间,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和真知。让全体学生人人动手实验。第三,实验重视的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不是进行准确的概念术语的教学。第四,选择科学小实验要量力而行,选用的实验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实验的安全性。
三、让儿童在习作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1.良好的心态是习作成功的前提
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成功,也迫切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成功。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意愿。对于处于学习暂时困难地带的学生,教师应更多关注,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成长的意义,促使他们走出写作的低谷,焕发出习作的激情。让儿童成功是老师赠给他们的最好礼物。成功是学生爱习作的基石。
学生眼中的成功是有层次的:完成布置的习作是成功,作文得好成绩被老师当范例表扬是成功,作文参赛并获奖发表是成功,习作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肯定采用是成功。不要希望学生一步登天,一直前进。曲曲折折、快快慢慢只要向前,就应当鼓励。学生习作成功不只体现在批改后的好评,还表现在习作动笔前游戏、活动、实验的开心参与,习作表达练习时的认真思考选择,习作后修改运用和评价的积极投入,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寻找习作成功的过程。
要帮助学生寻找成功,合适的期望是成功的起点,平和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
小学生习作不是为了去当未来小作家,而是带领他们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生活、学习语言,让学生的生命更丰满。老师、家长都得寻回自己儿时习作的感觉,增强对学生写作需求和可能发生困难的理解和同情。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引导学生横向比,更要重视自我纵向比,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2.铺设学生习作成功适宜的阶梯
教育的本义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动地影响人的成长与发展。但人的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同步的,由于个体差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甚至,还有个别人在某个时段、某个方面远远地落后于同龄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丑小鸭。怎么让丑小鸭尽快变成白天鹅呢?一个重要的方法是铺设科学适宜的阶梯,让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第一步是善意设计制造成功。制造成功是指学生的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他人给予的,并不是学生真正的成功。但是这样的成功对于暂时后进学生的起飞是十分必要的。
我教三年级时,班里有个小女孩。上课从来不发言,识字能力特差,经常要重听。她像只孤雁,上课不说话,下课没人找她玩。但是她观察周围的生活很特别,日记透着灵气,很有童趣。她曾经写过一篇充满童趣的《公鸡下蛋》的日记,尽管有很多错字,文句也不通畅,但是我在全班的朗读将这些都弥补了。当孩子们知道日记是她写的惊讶地大叫。那一刻,她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善意和帮助,感受到了老师送给她成功的快乐。这个成功就是老师为她的成长有意制造的。这种成功即使是那么的牵强,但对于小奕这样暂时后进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满足和激励。将坚定对老师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成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通过努力,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这刻意制造的成功,是教师的一种善意,也是习作教学的成功策略。
促进孩子发展的第二步是耐心扶持促进成功。在此同时,我给她珍贵的一张学校卡,课堂最适宜她回答的作业问题,下课善意亲切的聊天。有一天中午,我在教室批改作业。小女孩和我讲述捡石头的趣事,我请她自由作文就写《捡石头》。而后夸奖她,给她面批,反复修改,她终于完成了一篇很有质量的作文
《花石头》。经我推荐,《花石头》在《作文》杂志上发表了。在老师扶持下,她获得了成长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成功。成功极大鼓励了她,同时也推动了全班其他同学的发展。很多同学都真切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自己努力,我也能成功。
对孩子发展最有意义的是第三步放手独立夺取成功。那年我给班里的学生借了《小小发明100例》一书。小女孩认真读了好几遍,在汇报的班会上向大家介绍了她发明的《吹不落的衣架》。她不但介绍了,还切切实实做了一个,虽说不漂亮,但实用不会被风吹落。她的读书笔记上画着这吹不落的衣架的示意图,简洁而清楚明白地介绍了制作过程。这篇不在计划中独立完成的读书笔记居然获得了市红领巾读书笔记比赛一等奖。
她能独立夺取成功了。这告诉我孩子已经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以儿童生命为核心的习作教学就应当促使更多的丑小鸭尽快变成美丽的白天鹅。3.到位的指导与评价是成功扶手
小学生习作需要教。这是教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好作文的关键是到位的指导和评价。(1)要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习作指导,让指导切切实实成习作成功的可靠扶手。
首先要明确习作指导是多重的,我们的指导要全面还要抓住重点。
第一重是指导习作具体的技法。怎样审题选材,怎么记事、写人、状物和写景,如何处理详略,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等等。习作指导不讲技法不对,因为小学生习作需要,但把技法当作指导的重点和主流更不行。儿童生命的习作是不会受具体的显现的写作知识的束缚和限制的。
第二重是点拨写作的思维路径。理清写作思路,并非仅仅讲解作文模式,应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更要指导思考生活,重在思路点拨。许多时候,学生习作碰到困难,并不是没有生活和习作素材,常常是思路阻塞甚至短路。
第三重是激活习作兴趣与激情,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小学生习作的最大障碍是对习作的恐惧和表达欲望的缺失。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写作指导应该从激活、唤醒和适应小学生习作兴趣与激情入手,指导学生把表达的欲望和激情用到写作中。习作教学只有激活学生习作兴趣和激情,习作的思路点拨、具体的写作技巧的方法指导价值才会显现。只有学生有了表达的兴趣,有了不吐不快的激情,无米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找米,有米就会去寻找最适合做饭的方法,才会心甘情愿地倾听老师、伙伴的指导,也会自主地去模仿、研究。当习作指导做到这一点,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表达才有真实的基础。
这种指导是宏观的,既需要我们着力创设适合儿童心智发展水平、兴趣的习作情景,又需要我们组织学生在作前充分尽情地活动体验,以此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这最重要的指导当然包含习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这似乎很玄很虚,但只要抓住具体案例,指导会变得十分生动和有说服力。语文能力实质上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吸收、分析、梳理和储存、加工、输出
其次,习作指导要具体化。小学生的习作指导,一不是系统写作知识的讲述,而应当是融入每一次具体习作任务的案例指导。例如中年级的《吃西瓜》要指导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吃西瓜的过程就可以让学生抓住吃西瓜过程中的三个老师奖励吃西瓜的情节写。二不是学生一听就反胃的,次次雷同的炒冷饭式指导,而是每次都针对当下学生的习作实际,有重点有突破的指导。这次《洗手帕》是让学生把活动步骤写清楚,做到有序。紧接着的《称金鱼》指导和《洗手帕》既有联系又有明确区别,不光希望学生习作要有序,还要指导学生写出称金鱼的有趣。三不是不顾学生差异一刀切的指导,它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指导。指导有全班的,也有小组的,更需要个别的。指导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会针对每个个体进行引导、辅导和帮助。只有我们的指导是具体的,不只停留在写作概念、知识上,那么孩子本来悦耳动听的童言童趣,就一定能从习作教学各种绣花针眼里穿过去,获得成功,激活习作的欲望和激情。
最后,习作指导要过程化。习作指导不是只存在在课堂教学的指导课,而是涵盖学生习作起始的全过程。教师的习作指导融入学生习作准备、练笔、修改、运用的各个阶段,指导绝不一次性完成。
(2)要推进习作批改讲评,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习作成功的幸福滋味。
第一,构建习作批改评价的多元化标准,规范与促进学生习作的成功。评价不仅发生在习作完成后的结果评价,它还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习作评价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一种评价,它应当是多纬度评价,包括习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习作的全过程中观察、思维的方法与习惯,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及动手交往的能力。
第二,习作的批改评价要让学生享受成功,批改要简约实用创新开放。
习作批改可以前置,实施多次批改。习作批改可以试行不打两分、一文两分、一文多分的评价方式。习作能力是综合的语文能力,需要积以时日方可有所作为。为了调动暂时后进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平时习作不合要求,取消两分以阅作结,留待习作符合要求后再打分。可尝试一文两分,既有写作水平的总评价,又增加习作的单项分。例如习作没有错别字、病句,题目居中,文章会分段,标点符号正确,就可以给100分。这样习作困难生会得到梦寐以求的95、100的高分,获得付出的成功回报。还可选择几次习作进行一文多分的尝试。学生认真予以修改的,再次给予加分。
批改,特别是增加的日记、自由作文可以符号批改,加快习作反馈的速度。批改多一些针对性强的眉批,亲切自然对话式的面批,每一个学生一学期至少保证有一次以上的面批询问对话的机会。
分数是学生习作情况的客观标志。但是它只是一把尺子,绝不是砍杀学习积极性的刀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学校、任何老师手中,评分都应当成为推动学生继续前进的杠杆。
第三,批改评价权要放开,让学生享受尊严和同伴的智慧,提高修改能力。一个学期可以抽1/4~1/3的习作让学生先自批互批,再教师评价。学生的习作每学期1~2次,送达家长审阅,提出意见建议,尽量扩大学生习作的读者群。增加习作展示的新平台,让所有学生的习作都可以修改后在班级优秀习作栏张贴,都有权当众宣读,给学校广播、电视投稿,在家长会、幼儿园、兄弟年级宣讲创编的故事、童话,参与各种习作比赛,有条件地上网展示,让社会上对此关心的所有人来批改评价。
这样的批改评价是简约而不简单,实用而不单板,创新包容多维。它为全体学生的习作创造更加丰富的成功机会。
第四,尝试评价过程化,记录成功体验快乐,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做好家长和学生工作,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选择各个层次的学生开始档案化评价的尝试。先给习作档案起个响亮有意思的名字,再在档案的起始位置,写出寄语,表达盼望成长的希望。接着是习作资料积累。然后是档案的核心部分
习作收录。最后争取一切机会举办习作档案展示欣赏。这是一个民主的评价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家校、亲人之间的沟通过程,还是一个重读梳理,品味体验成功的愉悦的心理过程。
只有获得过成功体验的学生,才会真正树立自信,学会习作。经历成功,学生会明白习作的意义、用处、乐趣和习作的责任。让我们追寻儿童的需求,营造习作学习的兴趣,用师生习作的成功,浇铸新世纪小学生作文的辉煌!^
重要提示: 文档由 http://www.xiexiebang.com/hechaoscut 上传,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原作者。
第三篇: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
如何破解就业难的问题
据了解,中国2003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其中学生700万人、退役军人和农转非占300万人,全国失业人口1400万,新增和失业人数总计2400万人。另外,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估计,2002年离乡离土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离土不离乡的约为1.3亿人,加起来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约有2亿多人。再加上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很多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劳动力闲置。使的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的突出。
就业难的主要人群有大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变成了政府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第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两个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成人高等教育体系。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引导大家走上了一条路:就是上高中、考大学当本科生、研究生进而做博士生。这一条道虽然培养了众多研究型、应用型的人才,却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千差万别的需要,特别是岗位性、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导致了目前大学生“过剩”、蓝领技术工作要从国外进口的现状。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相类似,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能紧跟市场的需求,比如眼下很热门的会展经济、体育经济,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就业者,但是我们的高校根本就没有专门设置过这样的专业以满足市场的要求.要让毕业生们转变就业观念,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制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政策,同时要积极研究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培养“供销对路”的新型人才,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终办法。第二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首先应尽快立法废除现行的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劳动者的合法身份;其次,强化劳动监察执法职能,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不按《企业最低工资规定》支付工资的行为;第三,建筑领域应认真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用人单位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第四,劳动监察部门应制定《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办法》,规定举报和投诉的管辖、解决问题的专设机构、解决问题的期限等问题,为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提供便利;第五,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将农民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作为一项法律援助的重要内容,应为农民工追讨工资的诉讼提供法律援助。第三解决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小额资金贷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加大力度;企业对他们也不能存在着“甩包袱”的想法,要积极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而下岗人员自身也要调整好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挖掘自身潜能,争取尽快重新融入社会。只有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就业问题是个关乎民生的大事,是能否稳定社会安定繁荣的一个基本保障。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出谋划策。
第四篇:创新举措 破解拆迁难
创新举措 破解拆迁难
硚口区委研究室课题组
拆迁是项目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城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硚口是一个老城区、老工业区、老市场区和城中村集中的城区,大力实施四大改造、以拆迁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大规模拆迁过程中,部分项目拆迁进展缓慢,引发大量信访稳定问题,拆迁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发展和稳定全局的“天下第一难”。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区拆迁工作的现状和原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一、拆迁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区四大改造加速推进,拆迁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拆迁面积达到创纪录的100万平方米,超过前三年的总和。拆迁工作总体进展平稳,但仍有部分项目推进缓慢。与此同时,拆迁引发的稳定问题层出不穷。有的拆迁户在敏感时期进京上访,有的成群结队拉横幅堵马路,还有的围堵政府机关妨碍正常办公,一些基础建设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也受到影响。今年1-12月,全区进京上访为146批、236人,其中因拆迁引发的进京上访达到29批、89人,因拆迁进京上访人数占全部进京上访人数的37.7%。拆迁工作逐步陷入被拆迁人、拆迁人和地方政府三方都不满意的局面,成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拆迁难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策层面,部分法规政策不配套、不合理
1、货币补偿标准滞后于市场房价的变化。拆迁房屋综合评估价,是由周边二手房价格、基准地价和周边新房的预估价等几方面价格综合评估得出的。在实际拆迁事务中,评估价格与快速上涨的市场房价相比往往偏低。
2、补偿标准不具体。《物权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但是并没有对“居住条件”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3、一些优惠政策规定不尽合理。《拆迁管理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对30平方米以下的极小户型规定了优惠政策,但是新建房屋的公摊系数(公摊面积/套内面积)远高于旧房,多补的面积被公摊面积抵消,被拆迁人感受不到优惠。而且优惠政策仅限于货币补偿。
4、对无证房和住改商房屋的规定不尽合理。有关法规规定,“拆迁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房屋拆迁按房屋使用性质进行补偿”。然而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量临街房屋由住宅用房改为营业用房,办理了营业执照、缴纳了各种税费,但未变更房屋使用性质;许多房屋由于历史原因或城市管理不到位而长期无证。在实践中如果按现有政策执行,极易引发纠纷,而且不合情理。
(二)体制层面,市区拆迁工作管理体制还不顺畅,权责利不匹配
年初拆迁工作目标由市职能部门下达,拆迁任务由区政府承担,年底要进行考核,责任下放了,相关的职权却没有匹配到位。对拆迁能否顺利推进至关重要的动迁安置房源,是由市职能部门调控,区级拆迁部门对上协调的难度很大,动迁安置房源很难落实。从今年11月开始,市政府已经将经适房的审批权下放到各区,这无疑将提高区政府对动迁安置房源的协调能力。下一步,建议将动迁安置房源的计划、规划和规模控制等权限一并下放,以便更好地适应拆迁安置工作的需要。
(三)客观方面,硚口困难群众和改制企业较多,增大了拆迁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1、困难群体较为集中。我区困难群体较多,拆迁改造的区域又主要是困难群体集中的地块。2009年拆迁户中困难群体约为20%,居住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的约为19%,安置起来特别困难。
2、困难改制企业较多。2003年以来我区先后完成国企改制145户。在拆迁中有些企业土地价格大幅上涨,已改制的企业职工纷纷要求参与分配这些溢价的资产,引发大量纠纷。2009年拆迁上访中涉及企业职工的约占14%,而且都是群体上访。
3、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较差。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硚口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特别是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目前经济适用房等安置房源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多存在配套不全、交通不顺、生活不便等现实问题。
(四)主观方面,部分干部对拆迁工作认识不足,创新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
拆迁工作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民生问题、稳定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但是,目前仍存在少数干部和职能部门对拆迁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工作推进不积极,工作落实不到位。
二、对拆迁问题的基本认识
对拆迁行为性质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拆迁当事人的定位和拆迁方式的选择。我们认为,对拆迁性质的认识需要从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判断。在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早已完成城市化进程的情况下,拆迁主要是一种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又处在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不能够简单地与西方发达国家类比。在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开发市场的条件下,严格区分商业拆迁与公益拆迁并不现实。当前拆迁涉及最为普遍的旧城改造,绝大多数兼具商业与公益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旧城改造主要是依靠商业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是典型的商业行为。另一方面,对旧城区和违法建筑的改造建设以及重新规划建设,可以进一步优化与重组城区经济、社会功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可以调整和改进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更为合理、高效、优质的产业链,增强城市资源集中优势和吸纳能力;短期内可能对被拆迁人的利益有所损伤,但其终极结果有利于提高城市整体竞争活力,被拆迁人也会从中获利,这就使得旧城改造具备较为明显的公益性特征。此外对部分困难拆迁户采取提供廉租房、经适房及保底面积的做法就更带有公共福利的性质,政府不能因为是商业开发而完全退出拆迁事务。
从实践来看,近期全国各地的拆迁工作也开始表现出政府主导、采用更加优惠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和拆迁安置方式的新趋势。如2009年4月北京市开始实施新的市场评估拆迁补偿办法,拆迁款足以购买政府提供的限价房。西安市棚户区改造中,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最大限度让利于民,赢得拆迁户的支持。2009年2月上海市出台了“数砖头加套型保底”制度,即居住房屋的拆迁补偿安置,将以被拆除房屋市场评估价为基础,增加一定价格补贴和套型面积补贴。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提出,征地拆迁必须以人为本,要树立“为民拆迁,拆迁为民”的指导思想,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当前我区正在全力推进的四大改造涉及的大规模拆迁同样具备商业和公益的双重属性,也应该按照政府主导、优惠利民的模式推进。在拆迁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更多地采用政府土地储备的模式推进拆迁,由政府主导,更加注重拆迁的规范性和公平性,将“生地”拆成“熟地”之后再进入挂牌出让程序。
2、保障居住条件原则。以被拆迁人的需求为导向,制定公平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和拆迁安置方式,帮助被拆迁人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保障被拆迁人的居住条件。
3、利益均衡原则。拆迁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一次新的利益分配过程,要保持各方利益的基本均衡、对等。
4、守法原则。政府在坚持依法办事的同时,要加强对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双方面的监督管理,坚持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下开展利益博弈。对有些因政策和法律滞后而造成明显不合情理的,要采取社会救助、帮扶等方式予以妥善解决。
三、破解拆迁难的几点建议
在上述拆迁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突破性的立法建议,促进法规政策逐步健全完善;另一方面要在现行法规政策的框架内,进一步推进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举措创新,努力破解拆迁难题,加快拆迁进度,力求拆迁稳定,为硚口的未来发展拆出一片新天地。
(一)综合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实物安置力度
根据入户调查,平均约有92%的拆迁户愿意选择实物安置,这说明绝大多数拆迁户最大的需求还是居住的需求。实物安置是现阶段破解拆迁难、有效保障拆迁户居住条件的最重要途径。要综合采用就地安置、就近安置和异地安置多种方式,加大实物安置力度。同时研究制定梯度价格机制,引导拆迁户自愿外迁,适当减少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为中心城区发展产业腾出更多的空间。
1、就地安置。对于开发面积较大、住宅比例较高、有条件就地还建的项目,优先就地还建。就地还建的好处是对拆迁户居住生活影响最小,最大限度地保障拆迁户的居住条件。可以借鉴华通置业公司安置模式,鼓励引导开发商与拆迁户达成协议,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约定10-20平方米的特殊优惠面积。由于房型的原因,除了“拆一还一”的面积外,多出的面积在特殊优惠面积以内的,按照成本价或同期经济适用房价格补交差价;多出的面积超出特殊优惠面积之外的,按同等商品房计价付款。
2、就近安置。对于地段很好、开发面积较小、公建比例较高、更适合产业发展的区域,可以采用“区域统筹,项目联动,集中建设,就近还建”的安置方式,在一定的半径内实行一个或几个项目就近集中还建。就近安置能够解决一些项目无法就地还建的难题,有利于拆迁户就近享受原有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减少通勤成本,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整合利用还建资源,有利于城区功能布局优化。
3、异地安置。作为中心城区,异地安置方式可以有效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降低人口密度,有其必要性。但是相应的,对拆迁户生活条件的影响也最大,要充分考虑拆迁户异地安置后在区位交通、公共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损失,实行更加优惠的补偿政策,同时加快异地安置房源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二)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不断完善拆迁政策
拆迁行为应当遵循等价、有偿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在促进公共利益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和减少被拆迁人牺牲个人利益,着力制定公平、公正、零负担的拆迁补偿政策。
1、确保拆迁补偿价格的公平合理。要按照物权法规定的“不降低居住条件”原则,采取市场价格机制,合理确定补偿价格。补偿标准、补偿金额要全程公开,坚持不乱开口子,确保先搬后搬一个价,保证拆迁公平,消除拆迁户的疑虑。
2、进一步提高奖励补助标准。目前我区各种奖励补助政策为10000-20000元不等。为提高拆迁户的积极性,建议进一步提高奖励补助的标准,通过增加奖励,弥补当前综合评估价的不足,减轻拆迁户购房的负担,鼓励拆迁户早签约、早搬迁。
3、变“拆一还一”为“拆一房还一房”,实现拆迁“零负担”。实物还建“拆一还一”(拆多少面积还多少面积)对于房屋面积较大的拆迁户可以适用,但是难以解决极小户型(30平方米以下)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即使制定了约定特殊优惠面积这样的优惠政策,需要补交的差价也给困难拆迁户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建议借鉴外地经验,对符合特定条件的极小户型困难拆迁户,实施“拆一房还一房”政策,即该困难拆迁户可以得到我区已建成的最小面积安置房一套,而不需要补交任何差价,真正实现拆迁安置“无缝对接”,拆迁户“零负担”。这样的让利一定可以让困难拆迁户乐意搬迁、盼望搬迁。
(三)统筹解决与拆迁相关的其他问题
对我区拆迁中出现的各类共性和个性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借鉴实践经验和外地成功模式,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加以解决。
1、特困群体的拆迁安置。针对我区大量存在的残疾人家庭、双下岗家庭、特困户等特困弱势群体,应当着力解决其拆迁后的实际困难,体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一是要按照前述最优惠的拆迁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安置;二是应当统筹组织民政、劳保、卫生、教育、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尽量为其解决拆迁后的就业、就医、就学等各方面实际困难,减少拆迁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拆迁改善其生活居住条件。
2、涉及改制企业内部矛盾的处置。要慎重处置这类问题,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可以借鉴原利商公司矛盾处置模式,通过做改制企业的工作,促成企业领导层主动拿出一部分利益,与在改制中利益受损的职工以及目前生活困难的职工分享。在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多年前完成的改制持基本肯定态度,在当时改革摸索的大环境下,程序瑕疵在所难免,不能因此而否定改制的结果;二是在职工的利益分配上,要注意保持利益均衡,避免产生新的矛盾;三是对在改制中受益的企业领导,要讲究工作技巧,软硬兼施,让其认识到分享部分利益的必要性。
3、“住改商”经营用房的处置。针对汉正街市场中大量存在的有合法营业执照并按规定上缴各种税费、但未登记变更房屋使用性质的“住改商”房屋补偿标准无法反映房屋真实价值的情况,应当本着尊重现实的原则,通过与开发商协商,在房屋评估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高“住改商”房屋的拆迁补偿价,对上述“住改商”房屋按照有证门面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在实践中采用的补偿标准是60%-70%,应该用文件或其他方式将该标准固定下来,使得今后的拆迁中处置类似问题有明确的政策依据。
4、无证房屋的处置。对于历史遗留的无证房屋的处置,要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予以部分补偿或不予补偿。但是对于确有困难、一旦拆迁就无房可住的拆迁户,应当本着有情操作、拆迁惠民的原则,争取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来解决;特别困难且符合条件的拆迁户,还可适用前文提到的“拆一房还一房”优惠保底政策。
(四)强化依法意识,规范拆迁行为
在拆迁工作中,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推进拆迁。同时,加强对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双方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着力防止和及时纠正违法过激行为。一是依法处置钉子户。对于存在思想误区,想要通过拆迁一揽子解决家庭矛盾,而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拆迁户,要充分发挥街道干部、社区群干的作用,切实做好思想工作,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引导他们理解国家的拆迁政策,走出思想误区,同时尽可能帮助其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各方面实际困难,减少拆迁阻力。对于个别依仗关系顽固抵制拆迁,想要以此发财致富的“强权”人物,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采用纪委介入、强化组织纪律、所在单位施压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等各种手段进行约束,千方百计打压他们的气焰,避免在拆迁户中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对于以上手段都不奏效,且严重影响拆迁进程的钉子户,应当严格依照法律程序,采用行政强拆、司法强拆等法律手段,予以强制拆除。同时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取得强拆一家、宣传一片、带动一片的效果。二是严格监督拆迁人。要坚决禁止和杜绝违法拆迁,防止拆迁人受利益的驱动,采用暴力拆迁、野蛮拆迁等不合法手段对被拆迁人施压。近期发生的辽宁拆迁户杀死拆迁人、重庆等地拆迁户自焚等恶性事件提醒我们,要始终坚持依法拆迁,加强对开发商和拆迁公司的监管,保护处于弱势一方的拆迁户的合法权益。对钉子户也要采用合法的手段进行处置,不能图一时之快而埋下不稳定的隐患。
第五篇:破解民事送达难调查报告
破解民事“送达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2-9 9:06:38 三门县人民法院课题组
送达工作是诉讼程序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中间环节,送达周期过长将直接导致案件审理期限的延长。随着法院受理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加,解决送达难问题显得更加紧迫。近年来,三门法院就提高送达效率保障审判工作的高效运转进行了不断地探索,2008年7月成立司法警察送达中队,专门负责民商案件送达工作。通过近两年来的探索与努力,“送达难”问题得到了较大的缓解。一、三门法院破解送达难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一)实践探索
1.改革送达机制
(1)将送达工作归口法警大队,成立送达中队。2008年以前,三门法院曾经尝试由立案庭集中送达和分散到各庭室自行送达等模式,但效果不明显,有些案件的送达周期长达3个多月。送达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审判效率,因此有必要将送达工作作为提高审判效率的重要一环,积极探索提高送达效率的做法。当时,三门法院有司法警察15名,但每年刑事案件仅为300件左右,如果仅让法警行使刑事审判保障这一职能,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警力的闲置。根据实际情况,为实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人员,该院于2008年7月将法警大队分成警务、执行、送达三个中队,送达中队专门负责民商事案件诉讼文书的送达工作。送达中队配备5名工作人员,由司法警察大队1名副队长担任送达中队中队长,另4人分成两组,每组由1名驾驶员和1名填发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员组成,分别送达民一庭和民二庭的案件,并固定二辆警车专门用于送达。
(2)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送达中队的工作人员虽然责任心都很强,但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长此以往,也极可能消减他们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反之,有效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则能进一步激发送达人员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送达成绩。
一是每月考核通报。将送达组分成两组,分别负责民一庭和民二庭案件的送达,并且每月将各组的送达周期、当天送达率予以张贴通报,使各组在相互比较中共同提高送达效率。院长在全院干警大会上及每月的中层干部会议上对送达情况进行通报,每次当他们取得好成绩时,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使送达人员在精神上得到极大鼓舞。
二是在福利待遇及考勤方面相对倾斜。给送达人员每月发放100元误餐补贴,给送达的驾驶员发放兼职驾驶员补贴。取消对送达人员的上下班考勤。该院的考勤制度要求每位干警包括院领导上下班均要打卡,政治处每周都要进行通报,迟到早退的均要被扣除奖金。院领导考虑到送达人员送达时间的特殊性,不要求对他们进行上下班的考勤,使他们能有充分的自主权,更有效地安排送达时间。
三是以制度促使业务庭室对送达工作积极配合。该院的《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各业务庭室的审判效率进行量化考核,审判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评先评优和奖金的发放。因送达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审判周期,民一庭、民二庭自然会对送达工作积极配合。案件承办人员会尽量提高庭审质量,尽量一次开庭结案,并努力做到当庭宣判,当庭送达裁判文书,不能当庭送达的,则当庭确定领取裁判文书的日期或自行邮寄送达裁判文书。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确定宣判日期后,若到期不领取裁判文书的,宣判日期视为送达日期。对于需要二次开庭的,则在第一次开庭结束后马上确定二次开庭日期,并当场送达开庭传票。业务庭的积极配合有效减轻了送达的压力,提高了送达效率。
2.创新送达方式方法
(1)明确送达流程。送达人员在送达前仔细研究当事人的起诉状及相关卷宗材料,全面掌握当事人情况。能够电话联系的,通过电话通知其前来领取法律文书,对于不愿前来领取的被告,耐心地做好说服工作,或问知具体送达地点后采取邮寄送达;无联系电话但居住地址明确且在家的,联系村委会、驻村干部等,让村干部通知被告来法院领取或直接上门送达。
(2)发挥法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因很多当事人在法院的案件不止一个,而经过法院处理的案件,信息管理系统里面都有详细的记录,所以送达人员在接到案件之后,往往先查一下信息管理系统,如果该名当事人曾有案件在法院,对当事人的具体住址和联系方式能作进一步的了解,以便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被送达人。
(3)加强与原告的沟通,认真查实被告住址。对于被告住址不准确的,主动与原告联系了解情况;对诉状上被告地址不明确或范围太大的,通知原告到庭确认送达路线,仍难以明确的,由原告带路配合送达。
(4)集中分片,统筹送达。将同期所受理的案件按照居住范围进行归类,采取集中送达,以提高送达效率。
(5)送达过程中以理服人。针对部分当事人因不懂法律,对送达不配合或抵触的情况,对他们晓之以法,以理以情耐心说服。在思想工作实在做不通的情况下采用留置送达。根据实际需要,送达人员送达时改着便装,将警车停在村外或较远的地方,做到不当众要求当事人签收,取得当事人的理解和配合,完成送达任务。送达人员是第一个接触案件当事人的人,送达人员的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法院的形象。在送达时有的案件当事人往往对起诉人或者法院有意见,在送达人员面前或发牢骚或抱怨,此时送达人员做到耐心倾听当事人的心声,并适时做好解释工作,缓解当事人的矛盾和怨气,使其心甘情愿地来法院参加案件诉讼,并树立了法院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6)灵活安排送达时间。对因工作性质无法正常送达或故意躲避送达的被送达人,安排专人,实行午间、夜间、节假日送达。农村当事人为了生计,大部分是早出晚归,上班时间送达,见面率较低。针对这部分当事人的特点,送达人员采用打“时间差”、灵活安排出发时间,错开他们外出时间,提高见面率。有些案件,当时没有找到当事人,但经了解,当事人或其成年同住家属确实需回家吃饭,送达人员就来个“守株待兔”,既避免了送达人员再次的车马劳顿又节约了法院有限的办公经费。
(7)巧借社会外援力量。一是巧借村干部力量。三门县城市化建设规模尚小,涉诉当事人大多为农村群众,因此在原告无法提供被告联系方式的情况下,送达前先联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干部,确定当事人的去向。送达人员每人均带有村干部联系电话的小册子,随时方便联系村干部。村干部一般对所在村村民的基本情况较为了解,在与村干部联系时,得知被告外出打工等地址不详的,则在外出送达之前先制作好公告,送达时只要做好相关笔录即可当场在村里张贴公告,既可避免找村干部调查取证难,又可避免调查清楚被告下落后又要回法院制作公告,再往返张贴公告的麻烦,提高了送达效率,又节省了审判资源。原有仅依靠法院力量,有的案件要往返五、六次之多才完成送达,借用村干部力量后,绝大部分的案件均一次性送达完毕。二是巧借金融机构的力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当前整个社会经济不是很景气的情况下,三门法院受理了很多金融借款合同案件。这一批案件在起诉到法院前,绝大部分案件都经过金融机构自行催讨过,他们往往掌握着当事人的很多信息,比如工作单位,家庭住址,有无外出情况等等。他们在催讨无果或当事人下落不明的情况下,才起诉至法院。送达人员送达前先和金融机构取得联系,向他们询问被送达人的具体情况,必要时让他们带路,从而提高送达的效率。
(8)充分发挥送达地址确认书的作用。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是指当事人在起诉或者答辩时向人民法院填写并确认送达地址的一种诉讼文书。它既是人民法院向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的重要依据,也是当事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由当事人自己申报或确认送达地址,并由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既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事人为促进诉讼应当承担的义务。因此,三门法院在案件审理或者向当事人送达的过程中,尽量让当事人签署该文件。当事人签署后,按照当事人确认的邮寄地址进行送达,如果无法查找到该当事人或者当事人拒收,则视为当事人自己放弃了权利,都将产生视为送达的效果,为法院的后续送达节约不少的资源。
(二)取得的成效
三门法院通过成立送达中队,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创新送达方式和方法,在破解送达难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自2008年7月成立送达中队以来,至2008年12月底,半年时间内共送达起诉状副本、开庭传票等诉讼文书2300多人次,平均送达周期为3.83天。自2009年3月份开始,当天送达率一直保持在65%以上,此后这个数据不断刷新。2010年1月至5月,送达效率进一步提高,为民商事审判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2009年、2010年的送达情况具体见下表:
时间 送达案件
数(件)送达 人次
(人)当天送达案件数(件)当天送 达率
(%)平均送达周期(天)
2009年 933 2793 518 55.5% 1.63 2010年1-5月 363 580 337 92.84% 0.09
注:当天送达按0天计算。
二、民事送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门法院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对破解民事送达难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所采取的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送达难”问题。民事送达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困难。
(一)制度不完善
1.留置送达的要求过于繁琐,实际操作困难。在直接送达时,当事人拒收的,根据民诉法第79条规定,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所在单位的代表见证。但是,在实际送达中,有的基层组织或单位人员要么找不到,要么找到了也不愿意来,来了也不愿意见证,所以,留置送达实际操作中严格依法的难度较大。
2.委托送达难。送达难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受托法院也存在送达难的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委托送达的期限和法律责任,出现了受托法院久拖不送的情形。
3.邮寄送达不完善。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虽然方便了送达,但因该司法解释未赋予邮政机关送达人地位,所以无法对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进行留置送达。另外,邮政机关在对待送达上,也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有时可能还影响了送达的效率。
(二)制度以外的问题
1.直接送达困难。因职业变化、拆迁、搬迁等导致的地址更迭现象频发,致使起诉时原告按照要求提供的被告户籍证明或工商登记证明上所载的地址有时与被告实际居住或经营地不一致。
2.当事人主观因素逃避诉讼拖累法院送达工作。由于部分当事人明知无法履行合同,参加诉讼也必然面临败诉的结果,因此就通过不接受司法文书、离开经常居住地、注册地等方式,恶意逃避法律责任。
3.社会支持配合不够,又苦无强制措施。个别当事人单位不配合法院送达工作,不愿提供当事人有效的地址、电话。
4.制作公告送达笔录难。对于城镇居民,多数左邻右舍互不相识,他们无法证明当事人外出且无法寻找的事实,而城镇居委会对于城镇居民的情况不像农村村委会对农村居民那样了解,他们无法也不愿意证明当事人外出且无法寻找的事实。送达人员往往只能在数次送达后在案卷中记明经过再采取公告送达。
5.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原告“一诉了之”,认为送达是法院一方的事情,与其无关,不积极寻找被告,也不积极配合法院送达;有的被告在送达法律文书时,拒绝接受,以为未接受法律文书即不发生任何法律效果。
三、破解“送达难”的立法完善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送达难”问题,笔者认为,应在立法上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明确送达的主体
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送达的主体,司法实践中,一般由书记员或法官送达。针对“送达难”的现状,笔者建议,法院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等都可以成为送达主体。同时赋予邮政机关送达人地位,比如,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第124条中规定,“送达,由法院书记官交执达员或邮政机关行之。由邮政机关行送达者,以邮差为送达人。”
(二)确立新型送达方式的效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成熟,应明确电子邮件、互联网等电子手段送达诉讼文书的效力。台湾“民事诉讼法”第153-1条也规定“诉讼文书,得以电信传真或其它科技设备传送之。”
(三)改革委托送达
应当在《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受委托法院应在指定的期限内完成送达,没有完成的,应在指定期间内告知委托法院原因。二审法院的诉讼文书应直接送达,或交邮政机关邮寄送达,尽量减少由一审法院委托送达,因为二审案件的当事人对一审案件的法官可能存在对立情绪和猜疑心理。
(四)严格转交送达
及时把诉讼文书转交给受送达人签收是《民事诉讼法》第81条、82条所规定的机关和单位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因此,这些机关和单位应严肃认真,及时承担转交诉讼文书的义务,确保受送达人的诉讼权利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拖延时日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在今后的立法中应规定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五)填补送达的法律漏洞
在《民事诉讼法》中,一些相关的规定值得完善。一是取消留置送达需要基层组织、单位见证的规定,加快送达进度。台湾的“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应受送达人拒绝收领而无法律上理由者,应将文书置于送达处所,以为送达。”可以作为参考。二是应当规定指定代收人、法定代收人制度。对当事人在诉讼期间变更住址,或外出的,必须向法院指定其代收人。未指定的,法院将诉讼文书交付邮寄即使被退回也视为送达。三是规定送达推定制度。对当事人提出上诉、承认收到诉讼文书等情形应当视为收到原诉讼文书。
课题组成员:郑东、马永飞、叶信闪、陈亚利
二O一O年八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