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精选]
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0011065韩倩宜
授课教师:盛春媛授课时间:周四第五节
健康永远都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好身体也是一切的基础。体育锻炼可以调节心情,可以强健身体,可以结交朋友。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素质,更是能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变快,作息时间不规律,各方面的压力过大,大学生缺乏锻炼和缓解压力的方式。所以,大学生体育锻炼可以起到增强身体素质和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体育运动能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尤其是竞技类运动具有攻防对抗性,技巧性,变化性,集体性,合作性等特点,这些对于大学生心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体育是搞笑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学生在接收高校体育系统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增强和完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普及中,大学生也应该执行相应的“体质测试标准”。我校每学期一次的体育课外测试就是督促我们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一项措施。
在当今社会,德智体美样样不可或缺,而大学体育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做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大学生经受“磨练”和体验“成功感觉”的主要方法,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途径之一,是保证大学生体育健康精力充沛的必经之路。因此,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也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生命在于运动,只有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才能增强我们的体质,改善我们的健康状态,增强我们心理素质,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们的压力。只有我们坚持体育锻炼,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第二篇:浅析中庸对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浅析中庸对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引言: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它也是中国思想中最具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其中的主要思想,如“慎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和践行的行为准则。
关键字:中庸 慎独 适度 正文:
“中庸”是中国思想中最具有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 中庸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对于中庸的思想,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阐释。但它在古代政治文化中一直都具有一种超越性,而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使人调整人心,寻找征途的普世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理解“中庸”之道,作为我们的处事之道。将其精神发扬光大。
究竟什么是中庸,历史上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论。即便到了今日,也仍有众多的不同看法。但目前大部分都认同其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注重适度和均衡的解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天性的和谐。其中所说的天道,其实也就是指德性、泛生万物的道德。只有能与天道合一的至德之人,方能合天而膺命。人性与天性的相互和谐,实际上也就是对人提出了内在修为和外在践行的高要求,成为历代君子追求的至诚至仁的人生目标。
所谓中,更多的人把它解释为不偏不倚中度和节。而“中”字在先秦的古籍中有三层解释。一指中间或两者之间;二指适合、适宜;三指人内心的和谐境界。有些人将中庸的中简单的理解为不偏不倚,理解为折中。这是过于简单片面的。“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恰恰是因为其做事肆无忌惮,不懂得适度。这也证明了中庸之“中”,更强调人们做事的准则,应学会适度,执两而用中。
所谓庸,更是众说纷纭。大部分人强调庸即为平常之事,在封建社会中,也指人们应按照传统的封建统治阶级标准,过平常的日子。也可将中庸解释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之道。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庸字应回归古代语境来解释。汉代许慎认为,“庸者,用也。”所谓用,也就是指实践,而中庸也可以顺理成章的解释为将执两而中的适度法则灵活运用的方法。总结起来,中庸也就是指一种顺应自然,正常生活方式的适度生活的方式,努力追求人性与天性的和谐,做到合天而膺命。
然而孔子也在《中庸》一书中提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一方面强调了中庸之道的不易,绝非人人都可达到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君子的最高行事准则,另一方面,也通过爵禄国家等,体现出了孔子对中庸的推崇,彰显其重要的意义。中庸之难,难在平常,难在对内在修为的严格要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极难达到的。然而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处世之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独也。”这句话出自《中庸》的第一章,品德高尚的人,既是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会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有所戒备。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这句话可谓是对人内在修为的最具体的阐释。有的人可以在公众场合下保持端正的仪态,然而在私下却显得有些邋遢;有的人能够在公众场合为人谦卑,然而在人后,却又充满嫉妒。这些,都不符合“慎独”的标准。所谓慎独,说到底就是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即便无人在身旁,也要始终遵从自己的行事准则。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这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些官员,抱着“惟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侥幸心理,贪污腐败,轻则阻碍国家发展,伤及百姓利益,重则毁人性命。这种人,在公众面前满口的仁义道德,被人冠以“君子”,却没有做到慎独,这样的人,终究不是真正的君子,也终究不会达到合人而膺命。他的命运,终将受到泛生万物的道德的裁决。人之所以可以生存,是因为心存畏惧。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就要时时畏惧,事事畏惧。畏惧它是否遵从了道德,畏惧它是否是民之所想,国之所望。人只有做到了慎独,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踏实,走得长远。这种慎独不仅体现在伟大的决策上,更体现在“庸”上,如何慎于生活指琐事,才是我们真正该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欢像他人问问题,并善于分析他们的话语里面的含义,隐藏起他人的缺点,而宣扬他们的优点。激进和消极的想法都会听取,而最后用最适度的方法来治理引导百姓,这也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如今的大学,已经是90后的天下,独生子女成为社会的主流。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缺陷,很多人对于他人的批评没有办法虚心接受。而“执其两端”首要问题就是学会去接受来自不同方向和阶层的意见。我们所谓的自己的见解或者美其名曰的思想,其实都是我们自身从各个方面听取收获的信息整合而成的新观点,也就是说,想要拥有一个“中庸”的思想,首先我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应该是不偏不倚的。如何学会“用其中与民”,其实也别无他法,听得多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而至于“隐恶而扬善”,则是提出了对人们人际交往的要求。很多人能够做到不扬恶不隐善已实属不易,又如何能要求他们做到隐恶扬善呢?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面临这样的困惑,而中庸则给了我们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我们的做人准则不应该是打败某个人,而是最终达到人性与天性的合一,做到合天而膺命。因此,我们身边的任何人,都应该成为帮助我们不断靠近这个目标的帮手而非对手,扬其善是为了鞭策自己的进步,而隐其恶则是对他人的起码的尊重,同时也是在警示自己,切勿犯他人之错。也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忠恕,那么他离道也就不远了,忠恕,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他人。总结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转嫁给他人来承受。听起来这似乎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会真真切切的践行呢?当我们把自身作为一切的中心,可曾关心过他人的感受?当我们不断寻求私利,又可曾想到,是否妨碍了他人的生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和谐社会的最朴实的注解。如何做到勿施于人,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不仅仅是站在对方的利益上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双赢。如果能了解他人之所需,他人之所想,自然会在满足他人的情况下也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处在上位,不欺凌下面的人,处于下位而不攀援上面的人。端正自己而不是去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身处社会之中,总会有上下级之分,也免不了与上上下下打交道。对于上级的尊重是必须的,但万不可阿谀奉承;对于下级的要求引导也是必须的,但万不可盛气凌人。级别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人的尊严却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切不可因过分看重所谓地位和权力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生活之常态。这也就违背了,适度和坚持平常的处世准则。
综上所述,于学生个人层面,传统文化在知识体系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当代大学生,即使是理工科学生,也没有任何理由忽视传统文化。中庸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和不断实践的一门人生艺术。而从社会文化层面上讲,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一块瑰宝,也不能任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就让我们从追溯千年的传承中获得知识,体验价值,追寻信仰。也让我们拾起那一份谦逊温润的君子遗风,顺境中居安思危,谦逊待人;逆境中依然从容,浩然一身正气。参考文献:
[1]时胜勋《大学、中庸的思想价值及其限度》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1-0229-07 [2]胡治洪《中庸新诠》文章编号:1001-022X(2007)04-0005-08 [3]王岳川《中庸的超越性思想和普世性价值》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5-0133-18
第三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运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一下现代健康的新理念“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这是对健康的一种错误认识。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在健康的三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
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
体育锻炼能增强我们的体质。天天深陷于繁重的学习生活,若想应对自如,一个强壮的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可想而知,假如自己的身体弱不禁风,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被压力压垮的,又何谈成绩。另外,强健的体质还能帮我们抵御许多疾病的侵袭,使我们免于疾病的干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活。还有,比较长远地讲,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我们寿命的延长也是大有裨益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情绪状态: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积极向上心态。
(五)消除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体育运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结论
不难看出,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等功能,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塑造出一个更强壮、更健康、更美好的自己!
第四篇:如何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一、中国古代“贵和”思想的内涵探究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以来,“和谐”一词便在中国盛行开来,“和谐”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其实,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谐”早就是辩址法的一个基本范畴,其衍生至思想形态领域就是中围古代崇尚的“贵和”思想。中国的“贵和”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从一些耳熟能详的语句中可以体现出来,比如“礼之用,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具体地说,町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贵和”思想的丰富内涵。
1、人与人的和谐。
人伦和喈是中围传统哲学中的基本思想。《苟子·王制》中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在苟子看来,人类与动物不同,而且得探索新时期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可操控性和实效性。首先,在T作中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独立学院虽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但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教书育人的职责,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不能放松.在某些方面更需要加强。作为独说院校的辅导员.要明确德育在人才培养方匝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加强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既要教育学生做学问,更要教育学牛做人,要把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应注意两个结合:一是他律和自律相结合。辅导员作为思政教师,要为人师表,要身教重于言教;在育人方面。辅导员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由他律向自律转变,进而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二是将政治理论教育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将学生的思想实际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也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能同时解决实际困难和思想纠结。
以我带的专业为例。独立学院的很多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他们中的一些是抱着混学历的想法来上学的,加之多为调剂过来的。故学习日的不明确,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想法开学不久就在学生中间蔓延开来。针对这种思想,我没有指责,只是告诉他们:“家里再有钱.再有权,帮你们把舞台搭得再好,人生这个戏怎么唱,还是要靠你们自己,父母是帮不了的。”随后提出换位思考:如果你自己一点能力都没有,你的父母町以帮你吗?即使帮你安排到好的单位,你身边的人怎么看待你?那样的话你会开心吗?我并不是要他们给我明确的答案。只是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给自己一个答案。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又就上次谈话的内容和他们交流,问他们是否想得到别人的肯定,自己的价值是如何得到体现的?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明白了自身的价值要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来实现,而要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目前就必须勤奋学习。不断给自己增加砝码。这两次的谈话。基本解决了“学生为什么要学”的问题,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从而使他们端正了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动力。结果我班25人在一年级的英语四级考试中考出了500分以上的有18人。均分达到了508分。
其次.辅导员的丁作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是在不断创新逐步完善的。我们要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的Iji『提下,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口r靠接班人。以优异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是以群体性方式生存和生活的。在这一篇文章中苟子又说:“人生不能无群。”鲜明地 指出了人作为主体存在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生存,必然要冕身于社会之中,人对社会有不可脱离的依赖性。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
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人与人的关系必然拓展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事实上,每一位丰十会成员其个体利益是多样化的.利益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剑合理的梳理和缓解,势必增大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因此客观上要求社会建立相关的准则机制加以约束与管理,最终实现人及社会内部的协调发展。
2.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自然之所以周而复始、生机勃勃。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自身系统的高度和偕。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割裂r.大自然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和根本依托。如果离开大自然,人将失去生存之本。但不容否认,随着工业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人类肆无忌惮地从自然中索取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问题 日益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J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吸收天地之养分,就必须遵循天地之道,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共荣共生之目的。中同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就是中国占代生态伦理的真实写照。
3.自我身心的和谐。只有人自身和谐了,才有人与人的和谐,才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后才能达到普遍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显然是普遍和谐的逻辑起点。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指出,人有自身的生理构造.则势必要产牛种种生理需求和物质欲望,而这种需求和欲望义是无限度的。可是.社会中的人如果都要满足自己无止境的欲求,则必然“势不能容,物不能赡”(《苟子·荣辱》),也就是说。不仅客观形势不容许,而且有限的社会财富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无穷欲望。怎样解决这一矛盾?靠的是修身。儒家学说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在修齐治平一整套功夫中。修身是摹础和起点。因此,一个理性的人必定通过自身的道德磨砺,强化道德自觉,对自身欲望做合理的节.制.如此通向身心和谐的实现之道,便如同颜回那样,哪怕“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的根本诉求。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和谐身心构建的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注意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牛作为知识青年.理应做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锋,使丰十会主义荣辱观进头脑、人心灵,进而指导自身和谐身心的构建。1.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大学生和谐身心的本质要求。要构建大学生和谐身心,必须在其思想认识上形成一个坚定健康的价值理念,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力来服务于学习与生活,这样才能稳定其个人意识形态中的内在秩序。构建大学生和谐的身心,并不是要消除身心发展中的矛盾,而是要实现矛盾各方的相对平衡,进而达到一种身心的平稳状态.谨慎理性地指导实践。一个盲目冲动、浮躁大意的人不町能达到和谐,一个荣辱颠倒、美
丑不分的人无法实现和谐。只有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存荣弃辱,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与荣辱观这把标尺进行比对,才能形成维系自身精神纽带的强大力量,这是大学生构建和谐身心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2.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个人荣辱观的状况商接决定其文明的层级,也决定了其个人的发展程度和限度。在人的素质系统中,起核心和灵魂作用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孟子说:“天F之本在国,围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修身是整个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构架中的关键.没有修身这个根本,家、国、天下的理想追求便无从淡起,由此,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党始终坚持思想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促进形成
良好的社会风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道德精神领域的某些优良传
统JE在流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些向钱看”等一些没落腐朽的观念和作风正日益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极大地侵蚀和冲击着思想道德建 设的堤坝,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j,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邓小平早就强凋:“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 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JxL气的恶劣行为。”⋯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犹如一把利剑划破一切荣辱不分的混沌,划清了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必将为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学风、枚风产生E大的作用。3.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力地规范调节大学生和谐身心的构建。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表现形式。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成员的荣辱意识进行深层次的规范和调节。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浪
潮不断推进的今天,社会规范早已呈现纷杂化、多元化的趋势,反映到人们思想意识中就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冲突和矛盾,到底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也变得模糊起来。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现象也存在甚至非常突出,手机铃声时常在课堂上响起,桌子被乱写乱画.这螳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恰恰能反映一个人的荣辱观水平。而恰恰又是这些小事最容易被忽略。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们的
思想行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地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或坚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力求向“八荣”不断靠近并最终保持一致。
三、如何实现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
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历史赋予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们的艰巨使命。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基点构建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同样是历史赋予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大学牛的艰巨使命。构建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不仅是一项大学生素质的价值建设工程.更是涉及思想、文化、社会、道德等多领域的实践命题。__ 3.构建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离不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构建大学生和谐身心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要紧紧依靠行为主体以使命感、责任感为基础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即自律。同时,还必须以他律作为保证。他律既包括相应的制度约束.义包括社会舆论的压力等。自律是他律的本体基础,他律是自律的引导机制.他律可以有效地促进自律.而普遍的自律又营造了一个有力的他律氛围。大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个体行为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客观E要求他们必须确立自律意识。应该指出的是,他们确立的这种自律意识随意性比较大。也就是说,它往往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而变得淡漠和脆弱。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牛在构建和谐身心、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中,不仅要靠自律这个根本.更要与他律结合起来。班级、院系、学校乃至社会有关部门要充分发
挥各自的导向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奖惩机制、监管机制,调动和发挥社会舆论功能,共同促进大学生和偕身心的构建和发展。
大学生是同家和民族的未来,从其成长规律来看,爱国情操、文明习惯、思想品德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和确立,但从整个漫长的人生过程看.大学生仍处于为未来命运积蓄力量的特殊开端阶段。这就给大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反求诸己提供了机遇和可能。构建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不是明天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姓名:李源広
摘要:体育锻炼体不但可以强健身体,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它还有助于矫正某些心理缺陷。总之,只要引导得当,体育锻炼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大学生。Abstract: physical exercise, body not only a strong body, and at the same time have a profound impact also o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 sound personality formation.And it help to correct some mental defect.In short, as long as the boot properly, the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physical exercise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Keywords: physical exercise, mental health, college students.一、研究目的在社会化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强劲的挑战,需要大学生有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和愉快的生活态度去面对每一个挑战。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存在心理上的问题;体质差对大学当地的气候环境不适应;以及对大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差,学习的效率不高等原因造成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大学生活,成为了制约人才培养的因素。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人体的抵抗疾病能力,改善心理不良情绪。高校体育是“健康第一”发展目标的主要有效的手段。本文就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两所高校大学生的大学体育生活现状及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提高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和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信息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本分析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锻炼对人的认知能力有积极影响,并提高智力功能。
各种项目的体育锻炼(特别是器械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既能对外界物体(如球、器械等),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和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这样长期的运动便能促进人的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提高人的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活;有些运动项目还能充分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如棋类;而体操、跳水、花样滑冰﹑健美操等运动项目则能充分发展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美的表现力.一些走,跑等动作的发展对少儿感知和思维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在排队、赛跑、跳上跳下、投包等一系列活动中可以培养低年龄学生的识别和理解上下、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和先后、快慢等概念,从而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低年龄学生在做复杂的游戏时,要敏锐地观察瞬息多变的环境,独立地,快速灵敏地,创造性的处理当时所发生的问题.这对发展和提高少儿的观察,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由此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情感过程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可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学生经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竟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据最新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IQ(智商)的高低,而80%取决于EQ(情商)。姑且不论其结果的正确与否,但从中我们起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工作效率的高低,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其情感取向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不管是在大众体育活动和中小学的体育课上,还是在有竟争的运动会,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情感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在一起。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刺激,有利于人的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和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最好的例子就是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从年青时就开始醉心于体育运动,甚至在监狱中也坚持体育锻炼。他在自传《漫漫自由路》中写道:“我从来相信,人的体育锻炼不但对身体健康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还能使我的心情平静下来。从前,有好多次我烦恼的时候,就跑到健身房对着拳击沙袋一通猛打,免得冲着同事,甚至是警察发火。"
(三)体育锻炼对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有积极影响。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或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克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活动中,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因为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这着要达到某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你必须付出努力与汗水。如某一学生要达到体育锻炼“标准”,就必须意志坚强,吃苦耐劳,刻苦锻炼,坚持不懈。而当他努力达到“标准”时,则会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同时也会感到自己战胜困难的巨大潜力,从而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的勇气与自信。如攀岩原来属于成年人的一项冒险运动,然而,在当今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少年也开始迷恋上攀岩,有些中小学特别开设了攀岩课,由攀岩高手担任教练。据资料显示,目前至少有400余所学校的17万名中小学生在接受正规的攀岩训练,并由此培养勇敢、顽强、坚毅等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此外,还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四)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整个活动中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体育运动也能使人学会合作,学会相互配合,使许多个人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夺取成功。体育运动能让你掌握一个与人相处的法则,这就是:自己成功时要善于谦虚,别人成功时要善于欣赏,大家共同成功时善于分享.这一法则正是健全人格的法则。
体育锻炼能发展人多方面的能力:协调能力、操作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应急能力等。体育锻炼还能磨练人的个性,使人变的坚强、刚毅、开朗、乐观。人们通过体育运动的各种项目不同运动方式进行不同的锻炼,并在其中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性格,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学会解决动机斗争的矛盾,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性更趋于成熟。体育活动还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形式.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又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马赛等人在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型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身体训练以及做操等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还必须学会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这些观念如果迁移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则能有效的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使人的个性日趋完善。
(五)体育锻炼对矫正某些心理缺陷有良好效果。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而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青少年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心与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的心理与人周围的环境、与周围的人也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而体育这一社会活动则为人提供了一块珍贵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促进人际关系,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
同时,如果某些人存在心理上特别是人格上的某些缺陷,也可在这一空间中通过参加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得到较好的矫治。如对于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的人,可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项目的锻炼,这些项目要求人们不断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各种胆怯心态,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面对困难,越过障碍;如对于不善与同伴交往、不合群的人,可以选择足球、篮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可以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跑、击剑等体育项目,在这些活动中,任何犹豫徘徊都将错失良机、失败,从而培养人果断的个性。对于容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人可以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活动,这些活动要求持久而有耐力,从而能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使情绪更加稳定,改变容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特点;对于做事信心不足的人,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项目,使锻炼者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增强信心;对于遇事容易紧张的人,如考试总是心慌的人,可以参加足球、篮球、排球以及一些竟争性强的项目进行比赛,这种比赛形式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才能够在激烈的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经常参加这种运动就能够使人遇事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对于自负的人,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复杂的项目,如跳水、体操、马拉松跑、艺术体操等,也可以找一些实力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这样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骄傲之气。毛泽东说:“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身心健康为各种美德、知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居里夫人曾说过极富哲理的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因此培养学生全面良好的素质,就需要身心俱健、要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集中注意。而体育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传授体育基本技能、技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发展创造能力等,更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长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六)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1、适度的体育锻炼。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 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两个人
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 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 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兰、排、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 炼,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而参加游泳、溜 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 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 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有人作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 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调查表 3第十题表明,有9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课持满意的态度。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 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 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 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 体上的双丰收。
体育教学中,当教材难度较大和学习器械的练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 和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语教学法,还可以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运 用“胆大者带胆小者练习”等暗示教学法。
4、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哪怕作为一名观众也好。调查表明,当学校(或系班)组织体育比赛时,积极参加占70%左右。说明大多教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系科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 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 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 进人际交流。
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每当运动员不畏敌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或获胜)的片刻,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使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 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 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 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调查中表明有90%的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时会激动呐喊助威就证明了这一点。
应该看到,还有10%左右的学生对高校体育持否定态度。这一小部分学生限于
一天的三点一线,即穿梭于寝室--教室--食堂,除了上课、读书还是离不开书,对校系班组织的文体活动漠不关心,认为与己无关。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仅仅因为体育课是必修课,才硬着头皮应付,认为是额外负担。这些人不管是在运动场上,或比赛的场地上都很难找到他的身影,究其心理方面,确实存在心理障碍,在体育方面,也可能慢慢变成为 “差生”。有关此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广大的心理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共同去研究解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对生理适应能力的促进,增强体质差的大学生对疾病的免疫抵抗能力。二是对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与改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耐挫能力”减少大学生心理不良导向。三是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的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主动休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很高,但还没有切身的去积极利用体育运动来提高自己的在校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因高度重视体育运动在大学生活中作用、影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传承体育文化,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优化体育教育环境。使广大学生能置身与一个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的氛围中,让学生的体育态度得到改善,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将体育作为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提高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二)建议
1,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在对学校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有 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 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 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 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 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用脑”、“应激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 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 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 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针对大多数女生在异性面前既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又较羞怯的矛盾心理,在她们掌握动作泛化阶段练习中,应尽量避开异性学生,特别是她们同班的男生,以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碍。但在掌握动作的巩固阶段,可 以利用新异的刺激来激发他们在异性面前自我表现的心理动机,加速正确动作自动化的进程,以此提高她们练习的积极性。
5,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活动组织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 地去安排它,并及时配以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讲座等。
6,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各高校应成立“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学生的身心健康 状况,专业人员应是精神医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制订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找出影响心理健 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7,编写一套系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需 要,并将心理测量和心理调查与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相结合。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平价时,都应考虑到如 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之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材。
当然,以上只是本人通过学习后所谈及的一些内容,身体锻炼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及其积极作用远不只这些,本人只是例了一些常见的、易通的,至于其它更深的,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以至于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世一:《加强身体锻炼、克服心理缺陷》,运动与健身1998年8期;
[2]祝蓓里:《体育心理学新编》,上海华东师大出所版;
[3]王强:《名人与体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所;
[4]董应宣:《健身、健心、健美》,北京人民体育出版所。
[5]闫梅:《论学校体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网。
[6]郭海力 :《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中国基础教育网。
[7]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
[8]冬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8]谢翔,体育对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10]刘俊庭、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马北北。北京高校连续11天没有新增诊断病例[N]。参考消息。2003,5,20。
[12]塔季扬娜*斯科罗博加季科。提高免疫力尤为重要[N]《莫斯科新闻》周报20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