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详)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5——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在遗传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中,生理特点指功能特点,如出生后感觉的灵敏度、知觉的广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灵活性等。解剖特点是指机体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在上节中我们已经述及,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理方面的特点是人的自然基础,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发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一个先天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或染色体畸变者,无论外在条件如何优越,都无法使他们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
人的遗传素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这也是人的发展优于动物的地方。尤其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构造与机能,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人的大脑皮层上有一百几十亿个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刺激(信息),经细胞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出去。一般的学习就是神经元凭藉这种对刺激的反应功能和传导功能而建立的干百万个暂时的神经联系。因此,从脑的生理机能而言,人脑组织的复杂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提供了人的接受教育和发展各种才能的可能性,亦即区别于动物的巨大的发展可能性。但是,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还是无定向的。具体的发展过程和方向还有赖于出生后的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动性的发挥。
(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作为一种状态,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作为一种过程,成熟是由一系列遗传因子控制的程序。成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成熟的规律规定了个体身体发展的基本路线和状态。按照正常的发展,个体到了某一年龄阶段就应出现该年龄阶段应出现的年龄特征,如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都各自具有不同生理发展的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是个渐进的成熟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从缓慢的量变飞跃到质变的过程。由于新质的出现,人的发展就从前一个阶段达到另一个新的阶段,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的形成是与人的年龄相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遗传素质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心理学家格塞尔同卵双生子的爬梯实验,就是对遗传素质成熟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有力证明。皮亚杰等人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也是以在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的基础上发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的。教育就是要遵循人的遗传素质的这个特点,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特点是遗传和变异性。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是不会完全相同的。遗传差异是指由遗传基因的不同而引起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差别。个体遗传基因的差别,会给人的身心发展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理上,遗传控制个体的先天解剖特征和生理机能,致使不同的人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神经系统上呈现出差异。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基因型是相同的,但是在机体的构造和机能上也有不尽相同的特点,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的构造和机能都会具有不同的素质差异。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揭示了人的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等的
差别;心理上,遗传会给个体的能力发展和性格气质的形成带来一定影响,是人们心理状态各不相同的自然前提。如每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点,如智力水平、才能、特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着遗传素质的影响。由于遗传素质上的差异,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一名善于思辨的科学家,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一名有才能的音乐家,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鉴于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优生问题。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就遗传基因来说,它决定了个体在生理上的、结构上的,甚至行为上的潜在性能,但并非所有的潜在性能都必定可以在那个正在发育着的个体中获得实现。许多事实证明,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也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科学实验还证明,神经细胞中核糖核酸的含量与人在积极活动中所接受的感觉刺激有直接联系,刺激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加速或延缓先天的生长因素。根据形态学的研究证明,视觉输入的刺激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脑皮层的厚度、神经元的大小、树突分支的多少、视神经的精细等。人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技工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人的遗传素质发展的过程,也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可以提前或推迟。所有这些,都说明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
(五)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人的遗传素质大部分处于常态。对遗传素质处于常态的人来说,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便不起决定性作用。然而,对处在常态两端的各占3%一5%的个体来说,遗传素质对其便常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先天的生理缺陷或弱智决定了一个儿童终生处于低能状态;而对超常儿童来说,则因他具备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极优越的天资,如果后天提供好的发展条件,就会使他在某方面的发展,达到他人无可比拟的水平。遗传上的这种差异不是通过简单的后天的努力就可以得到弥补和改善的。
(六)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经研究指出,至学龄中期,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方式,遗传已对它几乎没有影响。原因有二:一是发展作为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随时间推进,潜在已成现实或潜在错过了变为现实的过程,潜在因素的作用就变弱了;二是随着个体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逐渐增多与增强,人的心理发展也趋向高级复杂,故遗传的作用就相对减弱。
二、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环境按成分和性质为标准,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主要有大气、土壤、水、岩石、植物、动物、太阳等。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它是人类世代创造的产物,也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社会环境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人从出生起就面对现实社会而不能选择,只有认识和适应这个现实的社会环境,人才能生存并获得自身的发展。
环境按构成范围的大小为标准,又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同一地区的相同时代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大环境基本一致,小环
境则千差万别。一般来讲,大环境限制了个体发展的总的程度和水平,小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作用更为具体和直接。
(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均有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影响到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生产生活的方式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的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提高,使得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的直接影响作用在相对的减弱。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更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关于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外在的客观基础和特定条件,它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人总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级与阶层中生活的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知识才能和行为习惯都有明显的差别,每个人的思想、品行、才能与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文化和社会阶级与阶层的烙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环境是人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即使是智力优异的个体,处在一个生活艰难、教育水平低下的环境里,也很难成为优秀的人才。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的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狼孩”的事例就是有力的证明。
2.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创造和决定一定水平的物质生活条件。人是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活着、发展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直接为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原始社会,生产力不能提供任何剩余产品,决定了人的发展是十分低下的。现代生产力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的发展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就可以达到空前的高度。
其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在人类社会中每个成员也总是和其他成员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一个人出生到世界上来,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人与人关系的体系之中。这种社会关系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在较高的层次上,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阶级和阶层的关系,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这种阶级地位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作用于人的心理面貌、需要、兴趣、情感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各个阶级所拥有的不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阶级社会中,一部分人占有发展的垄断权,另一部分人则被剥夺了发展权),它也影响到人的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较低层次看,青少年儿童总是直接生活在各种社会细胞之中,如家庭、邻里、同伴、集团、学校等等,其中所发生的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均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近期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就说明家庭的结构和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都会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留下它的痕迹。
再次,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精神生活过程的总和。广义的社会意识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人的身心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特别是文化传统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既深且巨。文化传统发端于过去,承继至现在,并将影响将来。它影响着现代人的言行,而人们往往并不自觉,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另外,人类借助于语言文字,把实践中所积累与形成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点,以科学、哲学、道德、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等形式保存起来和留传下去。一个人从掌握语言文字开始就在与成人交往中接受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这些社会意识就成为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容。
可见,任何人的发展都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先天因素,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社会性差异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每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和国家、不同地域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人,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思想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总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社会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尤其是人们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也为生活其中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也为人们发展出更优良的素质创造了条件,而人的发展又为社会进化与发展提供了动力。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过程中,根据人的主动性发挥的程度,可以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分为两种:被动接受和主动选择。所谓被动接受的方式,意味着人总是首先接受和适应环境的影响,然后才能获得发展。所谓主动选择的方式即是指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离不开个体的主动选择,需要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
(1)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首先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这一点与环境的先在性、给定性有关。环境的给定性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一个人生来便不能选择家庭、民族,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社会、群体和国家中,他必须继承以往历史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和各种社会关系。环境的先在性、给定性的一面,对于儿童来说是无可选择的。这些环境及其变化都会深刻地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整个一生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只能在先在的、既成的、给定的环境中生活,无法抗拒或摆脱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他只有适应环境、接受环境的影响而生活,并从中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另外,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对于一个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展的儿童来说,他不知道如何选择,只能接受环境的影响。在接受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儿童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动性,提供自己更多选择的机会。在这种状态下,儿童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潜移默化的,也可能是环境引导的结果。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儿童习惯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结果,而环境的引导是教育的作用。
(2)人对环境的主动选择和能动的活动是实现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具有给定性、复杂性、丰富性、发展性、多变性、自发性和偶然性等特点,它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环境影响的主动选择上。处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对环境做出的选择和反应也是不同的。因为人们总是按照他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需要等来对客观环境作出反应的。每个人所已有的知识、经验,当然也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但它一经产生后,就具有一种相对独立性。以后,当其它环境因素作用于人时,就要由原来已经获得和形成的知识、经验、需要和兴趣来对外部影响进行改造,通过这样的思维矛盾运动来接受外部的影响。由此说明,人的大脑不是一种原料的仓库,而是一个加工场。也正因为这样,同样的环境影响,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对于环境的影响决不能从简单的、直观的形式上去理解。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倾向不同,对客观环境的反应也就不同。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成为很有作为的人。
由此可见,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人的
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种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环境的消极的适应者,认为生长在某种环境中的儿童,就只能消极地成为某种样子的人的“环境决定论”,是完全错误的。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性,故称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能动性能把人自己同周围世界区别开来,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因此也叫自觉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特性。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一切动物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的意志的印记,只有人才能支配自然界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性和自觉性,表明了人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意识方面来说,它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等主观积极性;从它的外部表现来看,则表现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
主观能动性来源于人的新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的内部矛盾运动。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任务、问题和困难等),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所接受,就引起了人们的需求。需求分为生物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前者是与维持人的机体生命活动有关的低级要求,如对营养、自卫、繁殖后代的需求;后者是体现着人的社会动机的高级要求,如对社交、劳动、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活动等的需求,它对人的学习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它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需要当被主体意识到并激起人的活动意向时便转化成为动机。由动机所引起的行动的预期结果便是目的,由目的制约着人的行动。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意向性总和构成人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人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实际上人们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于是,这一矛盾便激发人们的学习需要,并由需要引起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这种自觉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便成为学习的具体动力。在教育工作中,只有善于向学生提出要求,引起他们的内心需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增强,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在人的社会生活与活动过程中,为了解决生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始终是作为活动主体而存在的。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身的主体,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过程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
(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遗传素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现有的经验和水平等;外部因素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教育也属于影响人发展的环境因素。人的遗传素质同主观能动性,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的内部因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为内部因素,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转化为人发展的现实性,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人的能动的活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个体自己的精神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不像用镜子来反映事物那样,它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外在的学习内容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的。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
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是赞成或是反对,是积极行动或是采取回避态度,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已的行为,还表现在能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符合客观规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既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活动只当作是消极被动的直观反映,“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同时,也批判了唯心主义者脱离客观实际,由主观的抽象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这两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有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顾学生的特点,视学生为消极的容器,生填硬灌,注入式的教学,这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另外,西方的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思潮,脱离社会条件,片面倡导学生个人“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其实这正是唯心主义的无条件的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种倾向犯有—个共同错误,这就是都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人的主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四、叶澜的“二层次,三因素”论
在“二层次三因素论”中,第一个层次叫做“可能性因素”,是对个体发展潜在的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两部分,其中个体自身条件又包括先天遗传,成熟机制和自身条件中的后天因素;第二个层次称为“现实性因素”,它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是指人的各个类型的活动。“二层次三因素论”提出,影响人发展的每一个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的关系,只有在它们之间发生联系后,构成整体后才能成为促使人发展的充足条件。
叶教授认为,环境条件和主体自身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但要使可能性的发展最终成为现实性的发展,只有借助于个体自身的活动才可以实现。影响人发展的各个因素及其对发展主体作用的强度、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在主体发展的过程中都是有规律的变化着的。前一个阶段的发展结果成为后一个阶段发展的原因,同时现有发展水平又对潜在因素实现的可能性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发展主体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复杂结构,揭示出人在一定条件下掌握自己命运的可能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中关键性的转折点就是发展主体独立意识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意识的形成。
五、“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批判依据
1、“遗传决定论”的批判依据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但遗传物质上的重组和变异,也是生物进化的不变规律。遗传素质,本身就存在着不定性,很容易产生差异。因此,遗传只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现实决定性。
2、“环境决定论”的批判依据
⑴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无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对身心发展的影响都具有自发性,环境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
⑵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客观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不一定实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个体的接触才有可能产生影响,不接触便很难受到影响。
⑶对于环境的影响,个体存在适应与对抗。个体的态度决定着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对环境的接受或抵抗情绪都有可能影响环境的影响效果。另外,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必然通过遗传因素。
第二篇:浅谈音乐对人身心的影响
浅谈音乐对人身心的影响
最近,一些专家介绍了一种能加强人们记忆的音乐——巴洛克音乐,我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试用了一段时间,感觉效果不错,于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原来巴洛克音乐对学习的作用,实际是指对人大脑学习之波即α波的作用,所谓α波,是指人大脑里的一种波长。我们人的大脑有四种波长,当神经细胞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像电波一样的波动,因为人们的意识和状态不同,波动的频率也不同,根据不同的频率,脑波可以分为α波、β波、θ波等。频率在8一12赫兹间的α波,出现在人们情绪稳定,愉快,舒适的休息或冥想的时候.α波具有强化吸收,整理和记忆信息的机能,所以在课堂上,如果孩子大脑调整到α波状态,他的注意力就会非常地集中,记忆力也处在最佳状态,对老师所讲的每一个问题他都能理解,并且记住,思维也会非常敏捷,反应非常地迅速,并且经常有灵感出现。而β波的频率是在13一30之间,人的大脑在感到厌烦或恐惧时,就会处于紧张状态,有很多平时学习好的孩子一到关键性考试时就发挥失常,这大多因为大脑过于兴奋或紧张导致的.人们感到焦躁或不安的时候,大脑就处于β波状态.这时人的行动力虽然敏捷,但由于脑力的下降,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也明显下降,而且不容易产生有创意的想法。那么怎样才能让大脑进入α波状态呢?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世界超级学习法的创始人罗扎诺夫经过长期地研究,发现欧洲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能最有效的让大脑进入α波状态。
从而我又进一步去探索:所有的音乐对人都有影响吗?如果有,那么是不是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人的影响都一样呢?抱着这样的疑问,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了一些线索。
在古希腊时,就为人论意,认为音乐可通过音调来改变人的情绪,他们认为:E调安定、D调热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高扬、G调浮躁,各种音调可激起不同的情绪。古典音乐大多数用其中较好的调。那对人的影响似乎有利的占多数,人在紧张时听音乐为什么会放松下来呢?因为通过音调传入人的大脑中使他们的心律减慢,体温下降,大脑活动增强。莫扎特的音乐许多人都喜欢,特别在人疲劳时听他的音乐可以使人肾上腺素进入血流,导致大脑兴奋,从而可以减除疲劳的作用,许多家长可能会选择在孩子学习时播放一些较缓和的音乐。据实验表明,听一些缓和的音乐可以加强人对某一事物的记忆,因为缓和的音乐可以扩大大脑体积,增强神经元的活动,从而音乐在治疗残病和孕妇在分娩时有减轻痛苦的作用。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就推崇C调最适于陶冶情操。
既然音乐会给人带来如此多的好处,可学校为什么提倡学生不得佩带mp3和mp4,不允许学生在课堂里“听音乐”呢?
原来,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追寻时尚,喜欢听流行音乐,并不是古典音乐。现在的流行音乐大多由D调为主,从而会给人一种激动的感觉,你如果在边听流行音乐边写作业时,将会给你的大脑造成混乱,从而使你的判断错误上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听这种音乐,可以使你对事物的判断错误率上升。许多流行音乐中的音调较低沉从而引
发了人的思维,使之想起一些伤心事,从而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如在英国时期一首流行音乐《黑色星期天》引发了一场场悲剧,使许多人在听此歌曲之后纷纷自杀。
总之,不同的音乐会给人们带来各种影响。高尚、健康的音乐有助于培养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音调低沉、趣味庸俗、格调过高的音乐对人们精神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和腐蚀的作用,甚至会导致社会精神生活的贫乏、低级以至混乱。这真的是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着同一性!
一(16)蓝良斌指导教师:黄伟
第三篇: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之一:人的影响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之一:人的因素
范春雷
摘要: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一般教科书上都归纳为五个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简称4M1E因素。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认为还应该再加一方面内容,管理,将环境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叫管理,所以应该叫5M1E因素,英语字母也是按象形和会意来造的,M就像人的带手指的那一半手掌,所以,高的工程质量是靠人的五个手指的辛勤的劳动来建成的。现在我就这六方面因素在建筑质量历史上的影响逐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程质量、影响、因素
1.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就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如项目的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都是通过人来完成得,人员的素质: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作业能力,控制能力,自身素质及职业道德等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对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是建立在当时的历史和政治经济环境之中的,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
2.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也要求建设更多的工业项目和政府的工程项目,像当年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北京的十大建筑,当时的建设者都是当时部队的工程兵,当时所有的工程项目都是国家项目,私营企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也转变为国家经营的企业,当时的工程兵承担了新中国建设的光荣任务,工程兵成为新中国的工程建设者。民间的泥水匠散落在社会上承担一些居民房屋的修缮,和一些零星房屋的建筑施工,不成规模,也没有组织,不具备成为当时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的条件。工程兵则经过战争的历练能具有组织上的优势,技术上的优势,人员数量上的优势,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项目在社会上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后,工程兵也都成建制的转变身份成为地方的建筑企业,转变身份,推向市场经济的社会大潮中。
3.像现在的中建八局是1983年由解放军某工程兵团成建制的专业而来,泰安的泰安建筑工程集团公司是驻地在莱芜的工程兵部队转业而来,这种建筑企业现在仍然是中国建筑业的龙头老大,无论从人员素质,技术水平,还是机械装备上都是代表着中国建筑行业的先进水平,军人的优良作风像是服从指挥,遵守纪律,精心组织等都很好的护卫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工程兵部队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在影响建筑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比较机动和灵活的,是最能与时俱进的,最具有成长性。4.解放军工程兵的成长经历就很能反映这种影响,解放军工程部队的前身都是从国民党部队里的工程兵转化而来,把俘虏的国民党部队里的工程兵进行改造整编而成,像中建八局就是由原来在北京的傅作义兵团里的工程兵团转变身份组成的,当然,当年的国民党军队里的工程兵的技术水准,质量控制水平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高的,也是经过很多工程历练,久经沙场的磨练后才逐步的成长而成的,也是闹了很多笑话后才取得大的进步的。从中国赴缅甸作战的远征军,中国的士兵和美国人一起训练,可以开洋荤,长见识,汽车,火车,飞机都见了,不再乡下人了,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能够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成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滇缅印战区成为中国抗战史上对日本作战唯一完胜彻底击溃日军的战区,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极为悲壮辉煌的一笔,为何能取得如此佳绩,全是人的因素,中国远征军与美英的远征军并肩作战,既长见识又锻炼能力,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整个部队的战斗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说,人的因素是最机动,最具有成长性的因素,经过一番培训,一番学习,工程建设人员的工作水平是可以得到很大提高的。
5.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大量的农民从集体劳动的土地上解放出来,更多的农民成为工程建设者,从最初的仅会砌砖,筑土石墙,浇筑混凝土,到有很多人能看懂图纸,能承包工程。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连石灰膏的沉伏期要两周以上都不清楚,用未经充分熟化的石灰膏抹墙面,结果大片大片的墙面被未熟化的石灰拱出了小麻坑,有的把过期的水泥当做正常水泥使用,连水泥的质保期都搞不清楚,结果产生了很多质量问题,经过几年的锻炼现在这批建筑从业者的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能操作精密的设备,大型机械,能进行一些复杂项目的施工管理。6.经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在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影响下,建筑工人的综合技能.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几年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的建筑专业人才,这些经过正规教育的学校毕业生参与到生产建设当中,并逐渐成为建筑生产的中坚力量和排头兵,引领着建筑生产走向更高水平,带领整个业界的素质不断走向更高。现在各工种的教育培训做的越来越多,越做越细,像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培训,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企业经理的继续教育培训等,使建筑从业人员的技能得到充分展现和提高。各种新工艺,新工法的创新与改进,更多的标准做法,规范化管理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样板房,样板户,样板间,样板引路,榜样带头,先进带后进,样板引领这个制度安排有效提高了建筑上各工种从业人员的的工艺操作水平。更多的观摩学习,通过各种技能比赛,也让各工种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大大提高了工程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结束语
综上所述,各项技能鉴定、特殊工种的持证上岗等各项配套制度不断得到建立和完善,落实职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让业务水平达标的从业人员能依法执业,这一制度也从法律上保证了技术管理人员的执业素质。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大力培训建筑业从业人员,开展在职培训和自我学习,不断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探索工人技能分级管理,使岗位技能与工资挂钩,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新人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在职业教育中不仅要有训得方法,更重要的是有培的能力,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才能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使建筑产品质量控制在更高的水平上。
第四篇: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可是,现如今的学生之中“近视眼”、“小胖墩”、“病秧子”日益增多,学生体质差、爱生病、体育测试不达标„„一系列不良现象和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生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是个多元的因素,在此我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措施。一、影响学生身体发展的因素
1、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习环境的改善,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越来越薄弱,还有部分学生,仗着祖父辈及父母的宠爱,缺乏了最基本的活动内容,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惰性心理,而且长期的溺爱造成了不少学生娇气的性格,一遇到运动量比较大的活动或者不好的天气(炎热或寒冷),潜在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了惧怕及抵制心理。
2、饮食营养搭配不合理
小学是萌芽阶段也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段,父母们为了孩子大量的购买一些食物给孩子,快餐、饮料、膨化食品等,虽然味道好,但是对孩子的身体却无益 这种过度饮食导致了肥胖现象的增多,也直接降低了孩子的身体素质。而另一方面学生的挑食、偏食等也造成了学生营养不平衡,身心发育迟缓,影响体育锻炼质量。
3、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重
学生作业量过大、无暇运动。绝大部分的学生有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但老师布置,学生家长也布置,还要参加这个培训班,那个辅导班,导致学生无法参加各项体育运动。甚至个别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体育课也不能下来,根本无法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
4、家长体育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高
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重主轻体”的现象。学生对体育课的偏爱往往是出于个人兴趣,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游戏课,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像语数等主课那样,测验获得好成绩就欢呼雀跃,而对体育课成绩高分及满分的追求欲不是很高,进取心不强,学生家长也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体育成绩普遍不重视,导致了重视主课,轻视体育的现象。大部分学校和家长通常地把学生文化课成绩优劣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最主要标准,致使学生认为智育是第一位的,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忽视了日常的体育锻炼。许多家长甚至还认为体育课只是玩玩,是放松大脑。孩子能吃能睡、营养到位、没病没灾,身体就是健康,只要能把学习搞好,根本没必要让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锻炼。
5、体育伤害事故禁锢了学生的活动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备受家长偏爱,一旦孩子在体育课上出现擦破皮肤的“事故”,维权意识过浓的家长就兴师动众,找学校、找上级主管部门,而最终“事故”处理的结果多是追究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时间长了,对于那些能锻炼孩子身体和意志但有危险的体育项目、体育器材,老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于是高难度、易出事故的运动开展的次数越来越少。
6、场地、器材设施匮乏
体育活动场地、体育活动设施少,无法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场地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及器材的有效利用。不平整的操场、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严重事故隐患,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开展。
7、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习惯了以运动技术为主的体育教学,因而平时不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在,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这必然要求体育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法等方面的书籍,拓宽视野,积累知识。
二、改进措施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2、体育设施、器材资源的开发。
体育器材、体育设施是达成体育运动必要手段,开展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器材和设施。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器材和设施的开发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尽量做到一材多用,如用手榴弹和实心球组合成简易的保龄球游戏;体操棒和小皮球可以当作垒球来打„„这样使体育课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3、合理选择练习项目
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程和学生体育活动改革的力度,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外,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锻炼不仅要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4、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教育。
学校应努力制造条件,通过专题讲座、墙报、黑板报、广播、多媒体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营养知识指导,提倡合理营养,注意改善饮食结构,保持膳食平衡,防止肥胖和营养不良。
5、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间。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6、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第五篇:浅析人的因素对商品质量的影响
浅析人的因素对商品质量的影响
摘要:商品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所以商品质量尤为重要。本文中列出了几种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其中通过举例对人的因素如何影响商品质量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考虑到商品的质量问题,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还是要尽量避免人为因素,不能影响商品质量。
关键字:商品质量,影响因素 商品质量
1.1 商品质量的概念
商品质量是衡量商品使用价值的尺度,这个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我国国家标准GB6583—1986中对质量的定义是: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我国商品学界一般认为,商品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品质量是指商品具有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和特征的总和。狭义的商品质量是指商品具有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因此广义的商品质量包括狭义的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两方面的内容。
1.2 商品质量的影响因素
首先,生产过程中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有原材料因素,原材料是生产商品的物质基础,它对商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原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质不同,使得商品质量也不同。并且要合理的利用原材料,在生产中决不能把节约原材料同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对立起来。不能把节约与偷工减料等同。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生产工艺。生产工艺主要是指产品在加工制造过程中的配方、操作规程、设备条件以及技术水平以及科学的组织生产等。生产工艺对商品质量同样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流通过程中也有一些因素影响商品质量。流通过程指的是商品脱离生产领域,尚未进入消费领域,也就是说商品从生产者手中到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商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首先肯定离不开运输。因此,运输过程中,如果不妥善保管好商品,商品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通常运输距离越远,时间越长,气候条件和道路状况越差,运输方式和运输工 具选择得不合理,对商品质量的影响就越大。如果是远距离运输,又或者说目前无法全部销售出去,结果就会涉及到影响商品质量的另一个因素——储存因素。时间越长、环境条件越差、储存技术与措施越不到位,商品质量就越容易发生变化。在流通过程中,第三个对商品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是搬运装卸。搬运装卸影响商 品质量主要也装卸工具和装卸方式有关。装卸不当,商品会发生碰撞、跌落、倒置、破碎、散失等问题,导致商品质量下降。
再次,除了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会对商品质量产生影响外,其实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有些因素同样也会影响商品质量。如果使用方法不当,环境条件不利,违反了规定要求,不仅损坏了商品,降低了其使用价值,而且还有可能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在影响商品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因素包括人的质量意识、责任感、事业心、文化修养、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等。其中,人的质量意识、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对商品质量的影响更为重要[1]。案例分析
2.1 瘦肉精事件
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有毒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事件经相关媒体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央视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播出了一期《“健美猪”真相》的特别节目,其中披露了河南济源双汇公司收购使用含“瘦肉精”猪肉的事实。据央视记者调查,在河南省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调查了十几家养猪场,发现几乎家家都在使用“瘦肉精”,添加量大小不一,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
瘦肉精是一类动物用药,有数种药物被称为瘦肉精。将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减少饲料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但因为考虑对人体会产生副作用,各国开放使用的标准不一。“瘦肉精”能使猪提高生长速度,增加瘦肉率,猪毛色红润光亮,收腹,卖相好;屠宰后,肉色鲜红,脂肪层极薄,往往是皮贴着瘦肉,瘦肉丰满。
瘦肉精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食用注入过量瘦肉精的猪肉会产生中毒现象,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影响。2.2 人的因素分析
瘦肉精的案例我们都非常熟悉,猪肉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食材,猪肉出现质量问题,必然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质量事故,分析看来就是受人的因素影响。
由于使用过量瘦肉精的猪肉销量好,利润高,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商贩采取这种手段追求更高德的收益。据调查,使用瘦肉精的猪肉利润比原来高50%。出现这种现象重要是因为这些商贩缺少质量意识,一味的追求利润而忽略了添加瘦肉精的不健康猪肉会对市场、对社会产生多么恶劣的影响。这些商贩的做法及其不道德,不负责任。另外还有一点,因为我国的质量监督体系不是很完善,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所以让这些不法商贩钻了空子,获取不义之财。总结
类似瘦肉精事件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非常多,在这些事故中,人的因素都是主要原因。因为在影响商品质量的很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也是起最主要作用的。所以我们要重视人的因素对商品质量的影响,提出一些有助于减轻人为因素对商品质量影响建议。首先要增强质量意识,让商品生产者充分认识到商品质量的重要性;其次要推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度,严厉处罚那些认为引起商品质量不合格的行为;最后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质量法制建设,将质量监督管理上升到法律层面。
总的来说,人的因素对商品质量的影响因为其较大的灵活性和差异性较难控制,但是通过上述做法,希望能够减少因人为因素而产生的质量事故。
参考文献
[1]万融 商品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0-71 [2]扬帆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教训和反思[J] 行业纵横,2011,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