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交流中心 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

时间:2019-05-13 13:2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才交流中心 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才交流中心 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

第一篇:人才交流中心 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

立足“四员”角色,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

——洪湖市人才交流与开发中心经验材料

(2012年12月23日)

大中专毕业生是社会重要人才资源。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合理利用人才资源,是我们人才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洪湖市人才交流开发中心立足自身职能,努力当好“信息员”、“指导员”、“联络员”、“服务员”,在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当好“信息员”,多方位掌握供求信息

掌握人才资源供求双方的基本信息,是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为了既满足毕业生的就业愿望,又能为用人单位挑选到合适的人才,近年来,我们坚持开展大中专毕业生和市内用人单位岗位调查统计工作,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建立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我们充分利用各乡镇人社服务平台和遍布城乡的村级协理员队伍,对全市离校未就业大中专毕业进行统计,并花费大量精力,通过与省内各人才服务机构、市教育局招生办公室联系,掌握毕业生基本信息。同时,按照“人人联系、人人见面”的要求,广泛了解其就业意向和要求,建立了详实的信息库,目前共收录599名近年来未就业或未正式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信息。二是建立企事业单位空岗信息库。从市人

力资源市场挑选文化层次要求高、待遇相对较好的企业空岗信息,并广泛搜集市内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用人计划,建立适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库。三是完善信息更新机制。对已帮助就业、要求自主就业或一年内无就业诉求的登记人员信息即时清理,每季度更新岗位信息库一次。

二、当好“指导员”,多举措转变就业观念

由于就业观念约束,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找不到理想的岗位不愿意就业。在当前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形势下,这种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对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的引导和教育。一是进行“一对一”指导。对前来报到或求职的毕业生,根据其学历、专业、特长,帮助分析就业方向、预测薪酬水平,并结合现存岗位信息推荐就业。二是进行集中培训。每年第三季度大中专毕业生报到的高峰时期,组织有意向留在本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举行专场招聘会,并进行集中培训。主要是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引导他们树立自主择业观念、多渠道就业观念、终身学习和多次就业观念、创业谋职观念。三是广发宣传单。每年都印制3000份左右的岗位信息、创业就业政策和就业知识宣传单,在日常接待、专场招聘等环节向毕业生发放。

三、当好“联络员”,多渠道促进人岗对接

实现人岗有效对接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最终目标。在工

作中,我们努力当好人才供需双方“联络员”角色,广泛搭建服务平台,力求双方满意。一是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在人社部门每年春季组织的“春风行动”中,遴选合适岗位,设立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专区。今年的“春风行动”中,我们毕业生专区供岗2500个,吸引了大批求职人员,签订就业意向1300多人。此外,每年第三季度都专门针对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举办招聘会,并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广泛通知登记求职毕业生前来应聘。二是常年开展职业介绍。我们的岗位信息库始终保持1500-2000个空岗信息对外发布,常年针对报到或求职人员进行职业介绍。三是为企事业单位推荐急需人才。部分企业单位和医疗、广电等事业单位岗位专业性强,难以招到合适人才。为此,我们多方联系,从本地和外地高校毕业生中广泛物色相关人才,今年引进了水产、医疗和新闻专业大中专毕业生237人。四是开展公开招考。根据市内各事业单位用人计划,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考。今年为市农业局、市审计局招录大中专毕业生20人。五是落实“三支一扶”岗位。今年落实教育、农业、人社等部门“三支一扶”岗位5个。

四、当好“服务员”,多角度提供保障服务

为解除毕业生后顾之忧,为他们安心就业提供保障,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做好各项日常服务工作。一是做

好人才代理工作。对招聘到企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聘用到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服务到乡镇“站所”公益性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新进事业单位高校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三支一扶”高校毕业全部纳入人事代理范围,同时努力拓展代理服务内容,从以前单纯的档案托管到现在的为代理人员办理入户、计划生育手续、职称申报、工龄认定、转正定级、出国政审、缴纳社会保险等全方位服务。近几年,我中心先后接待上千人次大中专毕业生咨询问答,代理大中专毕业生2000余人次。二是做好常规服务。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报到登记、人事人才政策咨询、档案的查阅等工作,及时为毕业生办理户口迁移、档案托管、人事关系、党组织关系接转等事宜。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是青年学子迈向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一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广拓就业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人才部门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

(甬党办〔2006〕35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合理配置各类普通高校、普通中专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其他高等教育学历考试的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资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方针,通过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拓宽渠道、优化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市场条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为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工作重点。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作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企业、面向农村、面向最需要毕业生人才的地方就业;采取有效措施,突出做好本市生源未就业毕业生,尤其是困难家庭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培训、推荐、见习等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3、选调优秀毕业生到乡镇、街道工作。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要通过公开招考,不定期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和街道重要岗位工作,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选拔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培养,对长期在基层锻炼,熟悉农村工作,群众威信高的人员,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德才兼备原则及有关规定,结合岗位需求,择优选拔任用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

4、实施毕业生志愿服务农村计划。由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牵头,会同教育、财政、农业、卫生、扶贫、共青团等部门,在配合中央和省有关部门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农村计划的同时,每年招募一批毕业生志愿者,安排到本市农村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时间一般为2到3年。工作期间由所在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共同提供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的基本生活补助,并由所在乡镇(街道)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志愿者户口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放在原籍,也可以挂靠在服务单位所在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集体户口。志愿者人事档案由服务单位所在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保管,并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服务期满后,志愿者进入市场自主择业,教育、卫生、农业等部门应协助在本系统内推荐就业。志愿者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其服务期可视作专业年限。

5、选拔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就业。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每年根据全市农村和社区对毕业生人才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地选拔一批本市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到社区就业的,由所在街道同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享受相应待遇。到农村就业的,由所在乡镇(街道)同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或者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所在县(市)区和乡镇(街道)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并为其缴纳养老、失业和医疗等保险,市财政对部分县(市)区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人事档案由所在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免费管理,户口可以挂靠在所在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集体户口。

6、录用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毕业生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今后,市级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对具有乡镇、农村、社区和企业等基层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应保持一定比例,并逐年提高。全市财政补助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对具有乡镇、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也应保持一定比例。

三、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7、支持创办经济实体。鼓励毕业生个人或共同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或公司。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各商业银行要提供贷款服务,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各级财政筹集毕业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贴息资金,为有贷款需求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贴息。小额贷款额度一般在2-5万元人民币,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还款的,提供50%的贴息支持。

8、鼓励自主创新。积极鼓励毕业生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高技术服务业,对毕业生利用自主科研成果,个人或共同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按照《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给予创新资助和创业扶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要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毕业生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毕业生创新创业。

9、实行规费优惠政策。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从事国家限制的行业(包括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10、提供技术指导和人事劳动代理服务。各级人事、劳动保障、科技等部门,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对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等灵活方式就业的毕业生,各级公安、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在户籍管理、人事劳动代理、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和有效保障。

四、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1、建立未就业登记制度。各级人事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对毕业半年后两年内仍未实现首次就业的本市生源毕业生和已办理“先落户后就业”手续的外地生源毕业生,统一进行登记,全面掌握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2、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已登记的未就业毕业生,各级人事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帮助未就业毕业生重点是困难家庭未就业毕业生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凡列入各级人事部门培训计划,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由各级财政通过给予培训机构经费补贴的办法提供培训费用。

13、加强就业推荐工作。各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其中本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职工家庭及城镇零就业家庭等特殊困难家庭的未就业毕业生,各级人事部门及人才服务机构要按照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在这些毕业生毕业后一年内进行重点推荐,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对各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成功推荐未就业本市生源毕业生就业,并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办理缴纳了社会保险手续的,由各级财政给予推荐机构一定补贴;推荐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业单位就业,并签订了2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从毕业生就业的第二年开始,其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单位缴纳部分,由各级财政按照50%的比例补贴一年。企业用人单位当年内聘用20名及以上本市生源未就业毕业生,并与毕业生签订2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从毕业生就业的第二年开始,其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单位缴纳部分,由各级财政按照50%的比例补贴一年。

14、实施毕业生就业见习。各级人事部门要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批本市生源未就业毕业生到各类实践和实习基地及企事业单位见习,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促进供需见面,尽快实现就业。见习期在同一单位一般不超过半年,不同单位累计不超过1年。见习期间由当地政府和见习单位共同给见习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其中,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完成市人事局下达的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任务的,由市财政每年给予基地一定的工作经费;属市人事局下达见习计划内,在基地或市属企事业单位见习的未就业毕业生,由市财政提供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接收基地或单位也应给见习毕业生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贴。各级人才服务机构要为当地见习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人事代理和就业指导等服务。

15、对困难家庭毕业生提供临时生活补助。对毕业半年后两年内仍未实现首次就业的本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职工家庭、城镇零就业家庭等生活困难毕业生,由市财政提供每人每月500元,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临时生活补助,并免计家庭收入。

16、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要积极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择业指导、岗位介绍、就业信息和专场招聘洽谈等服务,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全市各级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对已登记的未就业毕业生一律实行免费进场求职。

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17、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把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日程,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管理职能,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切实把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教育、科技、公安、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努力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共同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8、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为本市未就业困难家庭毕业生提供临时生活补助,为本市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就业推荐、培训、见习等补贴。各地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

19、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在甬各大中专院校要切实把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要按照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就业观,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就业期望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自觉到基层和最需要毕业生人才的地方去锻炼成才。

20、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各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市各地有关毕业生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和各项优惠措施,宣传毕业生面向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此件发至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及部省属驻甬单位)

主题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施意见

中共宁波市委办公厅2006年8月22日印发

第三篇:全面促进充分就业

全面促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与和谐就业

――我对《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结构性理解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

杨宜勇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就业工作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1月24日, 国发〔2012〕6号文《 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正式颁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起草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闪亮出台。这六部委是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核心成员。《规划》的基本精神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促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与和谐就业为目标,认真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我们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动员社会各方关心、支持就业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为了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要扎实工作、一心为民;另一方面要把规划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一,关于就业形势

《规划》判断:由于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持续加大,未来五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其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部分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造成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难度依然很大。最后,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城镇化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此同时,我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以及职业培训不能满足需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矛盾凸显,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加大。我们必须统一认识,深刻了解就业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进一步明确全面促进任务和方向,全力以赴扎实做好就业工作。

未来五年促进就业问题顺利解决的基本思想是: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主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紧密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即充分就业),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社会组织帮扶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即和谐就业),着力提高就业质量(即体面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二,关于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

“十二五”时期我国充分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保障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在扩大就业的同时,努力消解结构性失业。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就业比重逐步提高,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另一方面,要有效控制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增进劳动力市场的包容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将失业人员组织到就业准备活动中,使平均失业周期进一步缩短。实现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援助的长效化。

为了顺利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必须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将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好社会组织,特别是注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和稳定就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全社会的就业工作。

充分就业离不开全社会的创业行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扩大全社会的就业规模:完善并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严格规范收费行为,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培训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跟踪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业型城市和创业型乡村建设;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树立一批创业典型,营造崇尚和鼓励创业、褒奖和传播成功、宽容和帮助失败的良好创业氛围。

三,关于体面就业 体面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1年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其涵义对劳动者来说,就业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目前体面就业的精神内涵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

“十二五”时期我国体面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使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劳动者得到有效培训机会,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27%。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另一方面,要使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创造更加幸福的工作。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劳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劳动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为了顺利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着力推动就业方式转变,有效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公平就业是体面就业的重要前提。“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大力推进城乡和区域就业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消除劳动者就业的城乡差别和就业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就业质量;指导中西部地区结合产业的梯次转移,引导更多的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重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在工作场所反对就业歧视,促进性别平等。

四,关于和谐就业

我认为和谐就业主要是劳动关系的和谐,即在劳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关系的和谐。

“十二五”时期我国和谐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促进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形成,使人人选到自己比较满意的职业。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逐步统一。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部街道、乡镇和城市95%以上的社区设立基层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加快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使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不让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受欺负、受委屈。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国乡镇(街道)基本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企业、街道、乡镇基层调解组织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基本完成,仲裁结案率达到90%。

为了顺利实现和谐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结合: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探索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和谐就业离不开及时化解劳资矛盾。“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大力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运用调解机制和方法化解劳动纠纷;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仲裁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依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关于保障措施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十二五”期间全面促进就业,我们必须建立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失业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加强失业调控,而建立的失业动态报告,其主要目的是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是中国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长效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建立健全失业预防和调控机制:要完善就业与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要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及时准确监测企业岗位变化情况;探索实行失业预警制度,加强预警预测,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持;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对结构调整和重大灾害及遇到危机情况下出现的失业风险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制定应对预案,采取切实措施,保持就业稳定并将失业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鼓励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企业规模裁员行为;将失业人员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培训、指导、服务、援助等就业准备活动中,缩短失业人员失业周期,分散失业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2,就业是民生之本,乐业是幸福之源。“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就业优先(劳动力是重要的资源,资源要得到合理的配置,要实现劳有所得;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力的人又是发展的主体,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就业优先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重要体现)战略;各级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根据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在制定财政、金融、产业等宏观经济政策时,要评估对就业的影响,注意防范失业风险;不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支持,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多元投入的机制;加强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的事前社会评估工作,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研究建立公共投资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

3,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完全责任。“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全面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整合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劳动者提供以下服务:一是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二是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三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四是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五是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六是其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就业服务;不断丰富就业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功能,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监测和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就业需求预测,有效引导教育和培训,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在坚持人口总量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微调人口政策。4,共同富裕是新时期的中国梦,并不奢侈。“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同工同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在从事同种工作时,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区域等差别,只要提供相同的劳动量,就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同工同酬体现着两个价值取向:确保贯彻按劳分配这个大原则,即付出了同等的劳动应得到同等的劳动报酬),逐渐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要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实行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以及清偿欠薪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制、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机制和政府属地管理负责制等制度。农民工的月工资坚决不允许按年薪来发,必要时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最好的办法是发周工资。

5,和谐源于科学的妥协,没有妥协就没有和谐。“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标准,大力推进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管理;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实效性;加强和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三方机制应当由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代表职工地方总工会和代表用人单位的企业代表组织(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商会等)三方组成;三方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组织三方的职能不能替代,各有侧重和相互独立,相互没有隶属关系,切实代表基层组织和会员的利益)建设,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依托三方机制协调处理集体协商争议的办法;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六,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全面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和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是长期的。因此,我们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落实《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劳动者就业更加体面,就业过程更加和谐。

第四篇:促进充分就业 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黄坤明在全市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动员暨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表彰大会上强调以创建工作为主抓手

促进充分就业 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本报讯(记者 王力)昨日下午,我市召开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动员暨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表彰大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强调,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创建充分就业城市为主抓手,统筹做好就业创业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充分就业,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市委副书记王金财主持会议。副市长何关新作动员报告。副市长陈小平宣读《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彰全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项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湖区委书记郑荣胜,市政协副主席吴正虎出席会议。西湖区、高新区(滨江)、余杭区、淳安县负责人在会上作交流和表态发言。

黄坤明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为我市就业工作作出贡献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并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市就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来抓,我市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呈现出就业局势始终保持基本稳定、充分就业创建活动成效明显、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创业带就业势头良好的特点。

黄坤明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发展之源。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都必须解决好就业问题。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充分就业、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黄坤明指出,促进充分就业、创建充分就业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扎实做好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各项工作。一要统筹城乡就业。一方面要继续以充分就业社区创建为抓手,促进城镇充分就业,特别是要解决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充分就业行政村创建活动,尽快实现农村行政村劳动保障平台全覆盖,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市场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充分就业。二要统筹杭州人和“新杭州人”就业。“新杭州人”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样是杭州这座城市的主人,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在杭州安居乐业。要把促进“新杭州人”充分就业作为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题中之意,切实抓紧抓好。三要统筹就业与创业。要以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加快建立面向不同创业群体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支持和引导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开展自主创业,特别是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要把推动大学生创业作为一项长远性、基础性的战略举措来抓,作为全民创业的重中之重来抓,继续积极探索“人才+资本”、“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路子,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四要统筹就业与培训。要把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促进充分就业、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加大投入、加强扶持的同时,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实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

黄坤明强调,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创建充分就业

城市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套班子合力抓,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落实到位、资金上切实保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认真研究、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在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吸纳就业主体作用和培训的主战场作用。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多作贡献,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帮扶活动。社区和村级组织要扎实做好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行政村创建活动。宣传舆论部门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各地开展创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社会各界帮扶就业的先进事迹,宣传各类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营造理解就业、鼓励就业、扶持就业、促进就业、支持创业、尊重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会上,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等优秀大学生创业实训(见习训练)机构、杭州国力雕塑艺术有限公司等“十佳”大学生创业企业、市人事局等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和袁吉峰等“十佳”大学生创业之星、邓峥等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受到了表彰。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意见

 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意见

 作者:自治区党„ 文章来源: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 点击数:72 更新时间:2011-3-5 

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意见(试行)

(新党发【2010】18号)

为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在认真落实现行就业政策基础上,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努力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大中专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企业一定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新疆的全局和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把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加得力、更具实效的举措,基本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步建立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总体工作要求。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和女大学生就业;突破难点,转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多措并举、分类施策,注重措施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市场就业方针,实行双向选择;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强化政策推动、岗位开拓、培训效能、就业服务,逐步提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稳定性。

(三)明确目标任务。到2014年底,通过多措并举,力争使2009年以前毕业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2010年至2012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总计28万人(2009年底以前毕业的7.5万人,2010年毕业的6.5万人,2011年毕业的7万人,2012年毕业的7.2万人)。其中,鼓励企业吸纳9万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含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4万人,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岗位安排就业1.8万人,基层就业项目安排1.7万人,机关招考1万人,事业单位招聘4.9万人(含特岗教师、支援省市培养),就业见习3.1万人,2万余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参与到职业技能培训等各项就业准备活动中。当前,要把基本解决2009年底以前毕业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在2012年5月底以前完成,力争在2011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同时,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建立和形成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基本稳定。

二、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拓宽就业门路

(一)鼓励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围绕产业链,延伸配套加工、服务外包等,拓展就业空间,吸纳更多的有技术专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招用大中专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增强发展后劲。对各类企业新招用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或女大中专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享受每人每年5万元贷款额度的贴息。贴息期限与劳动合同实际履行期限一致,最长不超过5年。贴息额度按照实际招用人数累加计算,据实贴息。政策审批期限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对其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部分给予全额补贴,补贴期限与劳动合同实际履行期限一致,最长不超过3年。政策审批期限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三)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国有企业带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各级政府在安排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增加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和国有企业新招用人员中大中专毕业生比例不得少于30%。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区等各类产业聚集园区要充分发挥集中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作用。督促对口支援省市援疆项目和引进企业积极招聘当地大中专毕业生。

(四)实施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支援省市培养计划。从2011年起,主要组织少数民族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对口支援省市参加一定期限的培训、见习和培养锻炼。鼓励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具体实施办法由组织部门牵头研究制定。

(五)加大职业培训,增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能力。实施大中专毕业生职业培训计划,对有意愿参加职业培训的大中专毕业生,全部实行免费培训。各县(市、区)要积极组织开展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引导性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给予培训和伙食补贴。鼓励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对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和订单培训的企业给予培训补贴。鼓励自治区、行业举办的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开展技能培训,给予培训补贴和交通补贴,对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再给予师资和设备损耗补贴。鼓励受援县(市、区)组织毕业生赴对口支援省市接受技能培训的,给予补贴。对开展少数民族毕业生汉语言培训,给予补贴。

鼓励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培训,给予培训补贴,对创业成功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奖励。鼓励高校组织有创业意愿和条件的在校生在毕业学年参加创业培训,给予培训补贴。将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大棚种植、林果种植、畜禽养殖等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纳入创业培训范围,享受创业培训补贴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全国和自治区统一鉴定,取得合格证书后,给予培训鉴定补贴。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能力建设。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各地(州、市)、县(市、区)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对口援疆省市资金和师资培训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组织开展师资培训,尽快形成满足当地就业需要的培训能力。要加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建设。

要结合职业培训实际,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切实落实补贴资金。上述各项补贴资金直接拔付企业或培训机构,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职业教育经费中解决。

(六)保障大中专毕业生基本生活。对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参加语言、技能、创业培训的,在参加培训期间,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对赴内地省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大中专毕业生,按照自治区实施的赴对口支援省市培养计划生活补贴标准给予生活补助。所需资金由各地财政承担,自治区对南疆三地州给予生活补助费支持。

(七)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各地要参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目录,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乡(镇)、村和城镇社区就业。认真落实生活补贴和社保补贴有关政策,对到南疆三地州和国定、区定贫困县、边境县农村乡(镇)、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生活补贴标准可提高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含“三险一金”)的2倍,期限不超过3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八)开发公益性岗位。各地要在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基础上,拿出部分公益性岗位安臵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特别是2002年底以前毕业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并按规定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

(九)挖掘机关、事业单位岗位潜力。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基层公务员招考力度。科学合理设臵事业单位空缺岗位条件,加快南疆三地州和国定、区定贫困县、边境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空编空岗招录速度,及时招聘空岗职位,减少空岗数量。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按照一定比例招录招聘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扩大南疆三地州和国定、区定贫困县、边境县招录招聘当地高校毕业生的比例。

(十)加大面向基层就业项目实施力度。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并适当扩大规模。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吸纳新疆籍毕业生比例。扩大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和村任职规模,2010年至2012年每年增加2000个名额,力争到2012年实现每个社区至少有2至3名大学生,每个村有1名大学生的目标。增加“特岗教师”和学前、小学双语教师招录数量。实施高校毕业生继续升学计划,适当扩大升学比例,鼓励高校毕业生继续学习深造。切实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学费返还或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建立和完善从基层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长效机制,形成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的政策导向。

(十一)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全面落实就业见习补贴政策。见习单位要为见习大中专毕业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见习单位再给予见习毕业生一定的生活补助。鼓励见习单位提前招用见习毕业生,对见习期限未满即与见习毕业生签订2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将剩余期限见习补贴补发给见习单位。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加强就业见习跟踪服务和督查工作,力争见习人员见习期满后,就业率达到70%以上。

(十二)鼓励自主创业。对初次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创业备案”制度,备案期1年,不收取任何费用。将《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自治区关于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新政办发„2009‟25号)中“对毕业2年以内的大中专毕业生创业从事个体经营,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规定范围,扩大到所有自主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对大中专毕业生初次创业申办企业的,实行注册资本“零首期缴纳”,自领取营业执照2年内缴足出资人认缴的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不得低于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降低水电收费价格,对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实行用水与工业用水同价,用电与非普工业用电同价政策。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地州市研究制定。

(十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初次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大中专毕业生,免缴地方税收3年,减半征收地方税收2年。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当年新招用大中专毕业生,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5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每人每年4000元为限额扣减地方税收,其中对吸纳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限额标准可上浮20%。政策审批期限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

(十四)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对初次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大中专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按人均不超过10万元、总额不超过100万元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贷款期限可延长至3年,到期确需展期的,可展期1年。贷款期限内给予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对创业成功的,各地可结合实际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申请其他形式小额贷款,享受相同贴息政策。对己经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实现成功创业,按时足额还清贷款并带动3人以上就业的,可提供二次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贷款额度、期限和贴息仍按上述标准执行。以上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鼓励对口支援省市出资增加县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

(十五)鼓励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对通过灵活就业、从事家庭服务业等实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按照本人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给予全额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所需资金从自治区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十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根据就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就业政策落实到位。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功能,在确保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从2010年起,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3年内可从上一年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中地州市提取20%、自治区本级提取30%比例的资金用于促进就业。

三、强化服务,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一)实施就业全程跟踪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开设专门服务窗口,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2011年上半年,各地(州、市)和县(市、区)两级要全部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加强基层平台工作力量,通过开发特定公益性岗位,解决工作人员紧缺问题。

(二)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广泛收集适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实现用工岗位需求与毕业生资源的有效对接。从2011年起,自治区各高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有关规定,从当年毕业生缴纳的学费中提取不低于1%的资金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对高校组织的公益性就业指导和招聘活动,自治区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贴。(三)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各地要安排创业引导性资金,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省市资金支持,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区等各类产业聚集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建设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为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创业场地,并给予场租补贴、税收返还等政策扶持。同时,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创业孵化和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要切实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小额贷款、注册登记、财务管理、法律援助、成果转化等创业服务,帮助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创业型县(市)要率先启动。

(四)建立就业失业实名登记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就业基础管理和动态监测,做好就业、失业登记等工作。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凭居民身份证、毕业证等相关资料到居住地或户籍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凭证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对大中专毕业生因个人原因3次不接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的就业岗位,不再进行失业登记。大力推进劳动用工备案、空岗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实现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动态管理。

(五)依法维护公平就业。各类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就业促进法》相关规定,不得以求职者的性别、民族等原因拒绝提供就业岗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四、转变观念,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一)强化就业观念教育。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就业形势报告会、励志讲座、社会实践、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正确看待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捡,先就业后择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二)大力开展就业宣传。要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生动有效的形式,大力宣传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宣传扎根基层、奉献农村、锻炼成才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大力宣传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唱响到企业、到基层、到非公有制企业、到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自觉转变观念,把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合力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组建“就业指导专家团”,深入高校、社区、农村、家庭开展公益巡讲活动。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就业栏目、专题,加大公益宣传力度。将每年4月定为就业宣传月。

五、面向市场,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

(一)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从2011 年起,自治区各大中专院校要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及教学水平,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规划职业生涯,提高求职技巧,加强观念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指导师培训和认证,把就业指导列入大中专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范围,设臵专业学科,解决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职称评定问题。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和办学结构。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趋势,深化以就业创业和质量提升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扩大高职、中职办学规模。要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要客观分析、区别情况,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自治区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建立大中专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制度,每3年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供一份调研分析报告,提出专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六、履行职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一)加强组织领导。就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第一、就业优先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各地(州、市)、各县(市、区)政府作为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每年要专题研究就业工作至少2至3次。要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目标任务考核范围。各地、各用人单位要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后的生活问题,努力帮助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解除后顾之忧,促进稳定就业。

(二)建立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城乡就业和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真正发挥牵头作用,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州、市)、县(市、区)要建立政府主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三)实行定期通报和奖励制度。对各地、各部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定期通报,总结推广促进就业先进经验和做法。自治区将适时开展督查指导活动。每年选择一批用工规范、吸纳就业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培育,以点带面,在全区范围内示范推广。开展就业工作评先表彰活动。对在基层、企业等工作岗位表现突出的大中专毕业生,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成绩突出的大中专毕业生,定期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加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促进就业职责,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要规范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强化资金监管。对违规使用就业专项资金的,严格按有关规定查处。各级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下拨资金,进一步完善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贯彻本意见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并将制定实施办法情况以及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上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

本意见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解释。

(四)实施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支援省市培养计划。从2011年起,主要组织少数民族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对口支援省市参加一定期限的培训、见习和培养锻炼。鼓励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具体实施办法由组织部门牵头研究制定。

(五)加大职业培训,增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能力。实施大中专毕业生职业培训计划,对有意愿参加职业培训的大中专毕业生,全部实行免费培训。各县(市、区)要积极组织开展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引导性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给予培训和伙食补贴。鼓励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对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和订单培训的企业给予培训补贴。鼓励自治区、行业举办的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开展技能培训,给予培训补贴和交通补贴,对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再给予师资和设备损耗补贴。鼓励受援县(市、区)组织毕业生赴对口支援省市接受技能培训的,给予补贴。对开展少数民族毕业生汉语言培训,给予补贴。

鼓励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培训,给予培训补贴,对创业成功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奖励。鼓励高校组织有创业意愿和条件的在校生在毕业学年参加创业培训,给予培训补贴。将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大棚种植、林果种植、畜禽养殖等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纳入创业培训范围,享受创业培训补贴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全国和自治区统一鉴定,取得合格证书后,给予培训鉴定补贴。

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能力建设。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各地(州、市)、县(市、区)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对口援疆省市资金和师资培训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组织开展师资培训,尽快形成满足当地就业需要的培训能力。要加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建设。

要结合职业培训实际,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切实落实补贴资金。上述各项补贴资金直接拔付企业或培训机构,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职业教育经费中解决。

(六)保障大中专毕业生基本生活。对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参加语言、技能、创业培训的,在参加培训期间,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对赴内地省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大中专毕业生,按照自治区实施的赴对口支援省市培养计划生活补贴标准给予生活补助。所需资金由各地财政承担,自治区对南疆三地州给予生活补助费支持。

(七)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各地要参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目录,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乡(镇)、村和城镇社区就业。认真落实生活补贴和社保补贴有关政策,对到南疆三地州和国定、区定贫困县、边境县农村乡(镇)、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生活补贴标准可提高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含“三险一金”)的2倍,期限不超过3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八)开发公益性岗位。各地要在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基础上,拿出部分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特别是2002年底以前毕业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并按规定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

(九)挖掘机关、事业单位岗位潜力。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基层公务员招考力度。科学合理设置事业单位空缺岗位条件,加快南疆三地州和国定、区定贫困县、边境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空编空岗招录速度,及时招聘空岗职位,减少空岗数量。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按照一定比例招录招聘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扩大南疆三地州和国定、区定贫困县、边境县招录招聘当地高校毕业生的比例。

(十)加大面向基层就业项目实施力度。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并适当扩大规模。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吸纳新疆籍毕业生比例。扩大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和村任职规模,2010年至2012年每年增加2000个名额,力争到2012年实现每个社区至少有2至3名大学生,每个村有1名大学生的目标。增加“特岗教师”和学前、小学双语教师招录数量。实施高校毕业生继续升学计划,适当扩大升学比例,鼓励高校毕业生继续学习深造。切实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学费返还或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建立和完善从基层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长效机制,形成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的政策导向。

(十一)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全面落实就业见习补贴政策。见习单位要为见习大中专毕业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见习单位再给予见习毕业生一定的生活补助。鼓励见习单位提前招用见习毕业生,对见习期限未满即与见习毕业生签订2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将剩余期限见习补贴补发给见习单位。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加强就业见习跟踪服务和督查工作,力争见习人员见习期满后,就业率达到70%以上。

(十二)鼓励自主创业。对初次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创业备案”制度,备案期1年,不收取任何费用。将《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自治区关于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新政办发〔2009〕25号)中“对毕业2年以内的大中专毕业生创业从事个体经营,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规定范围,扩大到所有自主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对大中专毕业生初次创业申办企业的,实行注册资本“零首期缴纳”,自领取营业执照2年内缴足出资人认缴的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不得低于法定最低注册资本)。

降低水电收费价格,对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实行用水与工业用水同价,用电与非普工业用电同价政策。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地州市研究制定。

(十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初次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大中专毕业生,免缴地方税收3年,减半征收地方税收2年。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当年新招用大中专毕业生,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5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每人每年4000元为限额扣减地方税收,其中对吸纳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限额标准可上浮20%。政策审批期限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

(十四)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对初次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大中专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按人均不超过10万元、总额不超过100万元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贷款期限可延长至3年,到期确需展期的,可展期1年。贷款期限内给予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对创业成功的,各地可结合实际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申请其他形式小额贷款,享受相同贴息政策。对己经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实现成功创业,按时足额还清贷款并带动3人以上就业的,可提供二次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贷款额度、期限和贴息仍按上述标准执行。以上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鼓励对口支援省市出资增加县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

(十五)鼓励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对通过灵活就业、从事家庭服务业等实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按照本人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给予全额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所需资金从自治区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

(十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根据就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就业政策落实到位。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功能,在确保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从2010年起,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3年内可从上一年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中地州市提取20%、自治区本级提取30%比例的资金用于促进就业。

三、强化服务,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一)实施就业全程跟踪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开设专门服务窗口,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2011年上半年,各地(州、市)和县(市、区)两级要全部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加强基层平台工作力量,通过开发特定公益性岗位,解决工作人员紧缺问题。

(二)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广泛收集适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实现用工岗位需求与毕业生资源的有效对接。从2011年起,自治区各高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有关规定,从当年毕业生缴纳的学费中提取不低于1%的资金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对高校组织的公益性就业指导和招聘活动,自治区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贴。

(三)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各地要安排创业引导性资金,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省市资金支持,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区等各类产业聚集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建设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为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创业场地,并给予场租补贴、税收返还等政策扶持。同时,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创业孵化和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要切实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小额贷款、注册登记、财务管理、法律援助、成果转化等创业服务,帮助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创业型县(市)要率先启动。(四)建立就业失业实名登记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就业基础管理和动态监测,做好就业、失业登记等工作。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凭居民身份证、毕业证等相关资料到居住地或户籍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凭证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对大中专毕业生因个人原因3次不接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的就业岗位,不再进行失业登记。大力推进劳动用工备案、空岗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实现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动态管理。

(五)依法维护公平就业。各类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就业促进法》相关规定,不得以求职者的性别、民族等原因拒绝提供就业岗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四、转变观念,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一)强化就业观念教育。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就业形势报告会、励志讲座、社会实践、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正确看待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捡,先就业后择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二)大力开展就业宣传。要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生动有效的形式,大力宣传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宣传扎根基层、奉献农村、锻炼成才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大力宣传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唱响到企业、到基层、到非公有制企业、到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自觉转变观念,把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合力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组建“就业指导专家团”,深入高校、社区、农村、家庭开展公益巡讲活动。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就业栏目、专题,加大公益宣传力度。将每年4月定为就业宣传月。

五、面向市场,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

(一)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从2011 年起,自治区各大中专院校要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及教学水平,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规划职业生涯,提高求职技巧,加强观念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指导师培训和认证,把就业指导列入大中专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范围,设置专业学科,解决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职称评定问题。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和办学结构。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趋势,深化以就业创业和质量提升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扩大高职、中职办学规模。要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要客观分析、区别情况,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自治区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建立大中专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制度,每3年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供一份调研分析报告,提出专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六、履行职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一)加强组织领导。就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第一、就业优先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各地(州、市)、各县(市、区)政府作为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每年要专题研究就业工作至少2至3次。要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目标任务考核范围。各地、各用人单位要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后的生活问题,努力帮助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解除后顾之忧,促进稳定就业。

(二)建立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城乡就业和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真正发挥牵头作用,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州、市)、县(市、区)要建立政府主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三)实行定期通报和奖励制度。对各地、各部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定期通报,总结推广促进就业先进经验和做法。自治区将适时开展督查指导活动。每年选择一批用工规范、吸纳就业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培育,以点带面,在全区范围内示范推广。开展就业工作评先表彰活动。对在基层、企业等工作岗位表现突出的大中专毕业生,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成绩突出的大中专毕业生,定期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加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促进就业职责,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要规范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强化资金监管。对违规使用就业专项资金的,严格按有关规定查处。各级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下拨资金,进一步完善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贯彻本意见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并将制定实施办法情况以及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上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

本意见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解释。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

首页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下载人才交流中心 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才交流中心 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0市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00市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意见(试行)》有关工作的通知(新人社发„2011‟14号)文件精神,实施更......

    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意见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意见(试行) (新党发【2010】18号) 为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在认真落......

    人才交流中心工作总结

    人才交流中心工作总结 人才交流中心工作总结 人才交流中心工作总结 ××年,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及人才市场在区人事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老师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认真......

    人才交流中心-2011年度工作总结

    人才交流开发中心2011年年度工作总结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过去的一年,人才交流中心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同事们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下,在市人才交流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统筹开......

    人才交流中心工作总结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人才交流中心工作总结 200x年,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及人才市场在区人事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老师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认真履行自身职能,按时保......

    人才交流中心-2011年度工作总结

    人才交流开发中心2011年年度工作总结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过去的一年,人才交流中心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同事们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下,在市人才交流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统筹开发......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 什么是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街道××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介绍 ××街道××社区成立于××××年××月,地处××市城区商业中心,辖区面积18万多平方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