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区千方百计发展产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时间:2019-05-15 13:3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龙泉驿区千方百计发展产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龙泉驿区千方百计发展产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第一篇:龙泉驿区千方百计发展产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龙泉驿区千方百计发展产业 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近年来,龙泉驿区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加快完善“两区四城五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规划,以区域汽车产业为龙头、以街镇乡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社区(农居区)配套产业为依托,发展产业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实践,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成效明显。截止目前,全区有城乡劳动力34.57万人,其中就业33.78万人。一产业从业人员6.09万人,二产业从业人员13.1万人,三产业从业人员14.57万人,城乡劳动者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就业局势更加稳定,城乡居民就业更加充分。

一、发展区域汽车主导产业,扩大就业规模增量 通过长期的建设发展,龙泉驿区(国家经开区)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的关键时期,汽车产业列入了全省四大千亿产业、成都经开区列入全省两大千亿产业园区,随着汽车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人才缺口将越来越大,汽车装配工、汽车零配件加工、车工、汽车销售、企业管理等一系列与汽车产业相关岗位数量激增。整车、汽配、汽贸三大千亿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13万个。

(一)突出整车千亿产业发展助就业。2005年5月29日,成都一汽东调正式开工;2006年11月2日,成都一汽在成都经开区的土建施工及设备调试完备,成都一汽整体搬

迁至成都经开区; 2007年7月19日,第一辆捷达车正式下线;2009年5月8日,中国一汽—德国大众成都建设项目启动……。经过几年奋战,龙泉驿区形成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汽车等7家整车项目的集群。

(二)突出汽配千亿产业发展助就业。随着一汽大众成都项目的逐步推进,相关配套产业也开始向成都经开区集聚,依傍一汽大众启动的NCS新型轿车项目,纷纷落户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7月28日,富奥江森、麦格纳唐纳利、汉高等22家世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企业与一汽大众签约,22家零部件企业总投资将超过39.22亿元。预计NCS新型轿车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到400亿元以上,而22家企业将分享其中的150亿元,缴纳税收10.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龙泉驿区也形成了28家汽车配套企业为主的汽配千亿产业的集聚。

(三)突出汽贸千亿产业发展助就业。按照规划,武侯区红牌楼片区现有的汽配、销售贸易中心将整体搬迁到龙泉驿区西河镇。新的成都国际汽车贸易新城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总投资120亿元,该新城将打造成为国际汽车会展中心、汽车广场、轿车零部件采购中心、大车零部件采购中心、摩托车大厦、汽车4S国际品牌集群、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用品装饰城、汽车主题公园、汽车研发中心园区等项目于一体的汽车综合服务园区,全部建成后将聚集成都市5000余户汽车销售与零部件销售商家,预计每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

二、发展街镇特色产业,巩固就业规模存量

(一)经济发达街镇着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促就业。龙泉物流中心位于经开区南端,控规面积2200亩,该中心规划布局了管理服务区、仓储配送区、口岸物流区、货运集散区4个功能分区,中心将建设口岸联检大楼、监管仓、集装箱堆场等设施,延伸海关功能,实现“一关三检”(海关、商品检验、动植物检验和卫生检验),总投资10亿元的深圳宝湾物流、民生实业集团正建成投运,预计物流中心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龙泉街道依托成渝、成昆、宝成等多条铁路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优势,做大做强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专业市场,该市场是集农产品展示、交易、拍卖、气调、保鲜、贮藏、加工、分选、包装、配送、电子商务、无公害检验检测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果蔬批发市场,该中心每年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200余人。西河镇利用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将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家禽市场(四川三联畜禽产品物流市场)和西部最大规模的水产市场(成都龙泉水产物流批发市场)落户西河镇,两个物流市场已建成营运,每年有1000万只屠宰小家禽推向成都市场,水产品交易量80万吨,年交易额可达200亿元,不仅带动龙泉本地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还辐射成都周边区市县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目前,两个市场共帮助30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

(二)资源丰富街镇着力发展旅游休闲业促就业。农业旅游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农业旅游产品,“农家乐”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特殊 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龙泉街道书房村六组的陈家明是龙泉驿农家乐发展史上的一个标杆性人物。他是第一个“卖桃花”的人,开启了龙泉农民幸福的“桃花生活”。每年桃花节,1700万株桃树,35万亩桃园,龙泉街道的书房村、桃花沟,山泉镇的桃花故里,同安街道的天鹅岭等300多个成片景点,不仅使龙泉驿区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到旅游经济的跨越,而且成为最佳休闲目的地,桃花节也由1987年首届的40多万人次、40多万元旅游收入,发展到2009年第23届桃花节首日破50万游人,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桃花节期间新增季节性务工人员达1万余人。洛带镇作为离成都市区最近的古镇不仅成功培育并开发出“西部客家”品牌,而且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博城•洛带文博旅游产业示范区”项目也落户洛带古镇,国内首家以“道教博物馆”为核心的十大文博艺术珍品建筑集群预计3年内建成投运,5年内全部完成,建成后年税收约3亿元人民币,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十陵街道按照“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充分依托十陵风景区、滨河休闲走廊建设,挖掘资源促进劳动者长期稳定就业。茶店镇的石经寺、龙泉湖等风景区延伸产业链条吸纳就业

(三)山区乡镇着力发展种养殖业促就业。运用抓工业和抓项目的思路、机制、办法,构建现代农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新格局。黄土镇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聚集人口3万人,创造就业岗位3万个,其中黑金果业基地,首期使用土地3500亩,日用工量在600人以上,多时可达1200人,这些工作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不高,可大量使用农村“40、50、60”就业

困难人员,收入25元-35元/天〃人。茶店镇形成了“一村多品”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专业合作社,为农村劳动力足不出户充分就业提供了便利,前锋村新建的500亩干果基地(枣子)和长丰村肉兔协会当年新增就业岗位30个。山泉镇结合各村不同的水果种植特点和劳动力分布情况,分别成立了大佛果业合作社、大佛水密桃合作社、美满枇杷合作社,解决512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全年创收超过1000万元。万兴乡充分利用鲤鱼村生态移民后闲臵土地,建立起了规模养鸡场,通过积极引导本地农民参与家禽养殖项目,现建成12幢鸡舍,直接解决81名本地村民实现就业,并有82人参与到家禽养殖的投资创业中,在项目壮大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收入也得到了增加。柏合镇加强农技外输技术,租用湖北咸宁土地1.2万亩,转移该镇农村劳动力(含失地人员)34户,带动当地农户360余人就业创业。

三、配套社区致富产业,狠抓城乡就业新量

(一)为社区配套产业助就业。龙泉街道驿都路社区、怡新社区结合城乡综合整治,规划灵活就业市场,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创业;大面街道龙华社区、洪柳社区配套规划了教育、居住、市场、休闲、制造等五大产业,成立了园林绿化公司、物管公司等就业实体,配套发展了成都工程机械厂、博美家装商城、蜀山菌业、圣山制衣、棒棒娃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充分就业;十陵街道的石灵社区以成都大学为依托,积极发展三产服务业,形成了面向成大学生的房屋租赁、旅馆服务、学生餐饮等特色产业,成为社区居民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洛带镇 5 的老街社区大力发展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引进的新西南艺术陶瓷厂、中国博城、中国艺库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促进就业。

(二)以产业集聚新市民助就业。按照“没有产业不入住”的原则,在西河镇先期规划以鞋业为产业支撑“跃进实践统筹城乡富民惠民产业孵化园”(以下简称“跃进实践”),“跃进实践”是集城市形态、创意产业、鞋业产业等多元产业于一体的集中发展区。产业园区将建设“五大中心”(加工制造中心、展示展销中心、商务配套中心、创意研发中心、总部办公区),配备“五大功能”(总部经济楼宇、展示展销市场、品牌企业生产、研发外包设计、生活配套)。预计2014年全部建成投产,为全区解决就业创业1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总收入15亿元以上。为解决万兴乡生态移民、失地农民、新市民等人员的就业问题,龙泉驿区紧密结合西河镇“跃进实践”产业园区的规划,将怡和新城新市民集中安臵小区选址建在了龙泉街道,该小区可安臵户数7478户,总人口达3万余人,形成了“龙泉街道—西河镇”8公里就业半径。

(三)引导劳动者创业发展社区产业。十陵街道的双龙社区、石灵社区、大梁村等依靠地理优势,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居家就业,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制衣、制鞋产业的行业分工,在家庭内制作生产成衣成鞋配件配饰。洛带镇的长安街社区充分发挥创业示范一条街的示范性作用,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同安街道的福圣社区针对辖区内学校多的优势,开发“灵活就业一条街”,引导群众创业,推进灵活就业。

第二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街道××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介绍

××街道××社区成立于××××年××月,地处××市城区商业中心,辖区面积18万多平方米,居民1638户,常住人口5733人,设有××、××、××3个居民小组,劳动力资源人数2947人,辖区内主要用工单位有:××移动营销中心、××大酒店、××宾馆、××连锁酒店、××超市、××购物广场、××商厦朝阳店、迪欧咖啡、卡西纳咖啡秀、皇朝家私城等。社区有经营性店面1279间,个私从业人员约10000余人。

在××市、××区劳动就业管理局的关心指导下,在××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领导下,在辖区单位、辖区居民的参与支持下,自2006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目标,以开发就业岗位为重点,以发挥劳动保障四级网络平台作用为切入点,以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为着力点,以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为突破点,建立健全困难群体援助机制,加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基础台帐建设和管理,有效推动了就业再就业目标的落实。截止2010年三月,社区失业人员登记61人,登记失业率为2%,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就业率达到98%;登记高校毕业生共计163人全部实现就业,就业率为100%;登记“4050”人员852人,9人未实现就业,就业率为98.94%;社区已实现无“零就业家庭”的目标。具体做法:

一、健全领导机构,落实创建责任。

成立了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社区居委会主任任副组长,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专职干部、各居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促进了充分再就业工作的落实。社区党总支部坚持把就业工作与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列入社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服务居民、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来抓,实施动态管理,进行及时的跟踪服务,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完善了各项就业服务制度。

二、全面摸底登记,建立信息平台。

一是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契机,做实、做细社区就业基础工作。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社区每季度组织一次劳动力调查,对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详细统计、登记,并以人为单位建立帐卡,特别是对失业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低保护家庭、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复转军人等人员设立专门台帐,包括年龄、文化、技术专长、身体状况、培训意向、求职意向、就业去向、联系方式,同时实行月报表制度,每月向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报告安置就业情况。目前,社区已建立失业登记、就业状况、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等就业服务台帐,并全部录入微机,实行计算机管理,失业人员全部纳入管理服务范围。

二是以劳动保障工作站为依托,搭建开放的社区就业服务平台。为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服务平台作用,加大了平台“六到位”建设力度,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施,制定了社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流程;为确保工作站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还制定了工作站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跟踪走访制等一系列制度,并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为进一步提高平台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对2名劳动保障专职干部在相关就业政策方面进行了业务培训,为确保失业人员顺利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为提高创业者和就业者的自身素质,坚定其创业信心和就业能力,社区通过市场调研和与相关行业的协调,着重实施了加强培训、提高技能,促进就业的工作措施,针对不同的对象群体,分别开设了KTV服务员培训班和创业培训班共10期,培训对象包括返乡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个私业主等300余人,再就业率达98%,有力地转变了他们的就业观念,激发了创业热情,为他们今后的创业就业之路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培训后期的服务工作中,社区把积极协助他们办理小额贷款做为“阳光工程”来抓,力求实现政策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的最大化,营造出浓厚的创业就业良好氛围。

通过各类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了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2006年1月,组织辖区单位选手参加××市首届“职能技术大赛”,获烹饪专业第一名、第三名好成绩,与××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同获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2006年8月,组织辖区单位选手参加江西省首届“赣菜创新大赛”,获总体成绩第二名、第四名,单项比赛三金一银的好成绩。如今,在鼓楼路形成了以“辣椒炒肉”为代表的餐饮一条街,以××路“黄泥塘餐馆”为代表的餐饮排挡一条街。

四、加强多方联动,挖掘就业岗位。

社区积极协助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先后成功举办了 “返乡农民工招聘会”、“迎国庆就业援助进家入户项目推介暨女性创业就业招聘会”、“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等各类大型招聘活动6次,社区积极与辖区单位联系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在招聘时优先录用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经社区组织,××宾馆、××集团、××购物中心、××购物广场等25家单位提供了80余个工种近千个岗位,通过各类招聘活动,越来越多的就业再就业群体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有力的扩大了就业再就业规模,社会和企业共赢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五、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创业保障。

2005年2月开始,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激发全民创业热潮的号召,推动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社区从破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难问题入手,开展了再就业小额信用贷款试点工作,在××市、××区劳动就业管理局和××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支持和领导下,在全市率先偿试信用社区建设,创建就业再就业小额贷款“信用一条街”,历年来,累计落实小额信用贷款7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150元,让105名下岗失业人员凭着小额贷款资金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2000余人,推动了社区诚信创业,涌现了一批创业典型,受到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区政府的肯定和表彰。××××年××月××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为题,对社区的再就业小额贷款工作进行了正面报道。

六、搭建创业平台,创业带动就业。

以失业人员就业为目标,提升社区就业服务水平。社区以朝阳路、鼓楼路商业街为依托,为社区失业人员、大学生、返乡人员等搭建平台,提供创业机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从实际出发,积极完善社区商业服务新功能,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使社区商业得到稳健发展。2007年3月被江西省国内贸易行业管理办公室列为省级“商业示范社区”,2008年2月荣获国家商务部“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称号。荣誉的获得,有力的推动了就业再就业的进程和规模。

以××路电动车为基础,协助街道成功组建了服务型的社会团体--××街道就业促进会,为辖区广大劳动者、创业者、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充分就业和成功创业提供一个免费的服务窗口和联系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目前已成功发展××集团、××宾馆、××超市、××服饰有限公司等38家企业为单位会员,组建了1个综合性的××街创业孵化基地,创办了××市电动车专业市场孵化基地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点,并率先在全市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安排25名“4050”人员重新上岗,为22居家老人提供周到、便捷、体贴的专业化服务,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对居家老人的关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七、选拔“创业明星”,发挥示范作用。多渠道了解社区居民创业就业情况,选拔社区“创业明星”和创业带头人,以他们为标杆,带动其他下岗失业人员树立创业就业信心、提高劳动技能。如:下岗职工严××经营的“阳光恋人”饰品店。2000年,严××所在的××市制氧厂面临改制,由于是××市第一批改制企业的试点单位,许多现在的优惠政策还没有出台,下岗后的严××变得无所适从,当时他的爱人没有工作,小孩又还在读书,几个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生活的艰辛让严俊不得不考虑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家庭出现的经济危机。社区了解到他的情况,安排他参加了免费的SYB创业培训,为他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他申请了小额贷款,在严××夫妻俩的经营下,“阳光恋人”生意非常红火,效益有了明显的改观。严俊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协助街道、社区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在社区的经营户中取得了很高的威望。如今,严××加入了××街道就业促进会,并担任了副会长一职。

第三篇:在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就业再就业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去年10月,召开了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动员会议,今天,我们又召开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扎扎实实抓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05年我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回顾

2005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特别是市委33号文件和市政府77号文件出台以后,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12万人,其中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万人,“4050”等困难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全市再就业培训7.7万人,创业培训7284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8.1万人提供了免费服务。农劳转移输出规模达156.69万人,劳务收入76.42亿元。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共支付各项再就业补贴6700万元,减免税费2864万元,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省上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框架。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统筹城乡就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及时制定了有关配套文件。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实际也提出了具体的贯彻意见,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二)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六个机制。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区(市)县之间的就业互动机制、培训机制、灵活就业机制和较为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

(三)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体系。全市已建立乡镇(街道)、农民集中居住区劳动保障所316个,配备工作人员1026人;建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845个,聘用工作人员1793人,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落实”。XX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与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基本实现了全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社保等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四)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典型。各区(市)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区(市)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有效地推动了面上工作的开展。

(五)基本形成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工作格局。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全市在稳步推进城镇社会保险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办法,积极推进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全市参加综合保险的人数达到223.5万人,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人数达到28.19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的14.01万人,对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政府补贴资金全部落实到位,部分区(市)县还积极开展了农民社会保险工作的试点。

二、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尽管2005年全市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保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还没有实现较大突破,还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各区(市)县工作进展还不够平衡,有的地方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原则要求多,有力措施少;有的创新意识不强,针对性不足。在上次会上讲到的失地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针对性不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具体到人头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我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为做好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增长的“火车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我市务工的外来劳动力约有100万人,而我们自身还有几十万人没有就业再就业,因此,我们既要着力抓好我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又要努力为全省就业再就业多作贡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头等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委、市政府已作出决定,从2005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为比较充分就业城市。2006年,全市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五城区及XX高新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近郊区县65%以上的街道(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远郊市县45%以上的街道(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其中“4050”等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消除“零就业”家庭(“零就业”家庭中至少保证1人实现就业);开通“就业援助96110”。全年完成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前引导性培训3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万人次;全年完成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8万人;农民集中居住区已登记失地农民就业率达80%以上。各区(市)县要围绕上述目标,从实际出发,细化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援助体系、优惠政策扶持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的工作要求,拓宽思路,增添措施,狠抓落实。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级目标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各区(市)县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分析城乡就业形势,统筹指导、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三、2006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要完成2006年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目标任务,我们要重点做好10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国务院36号文件及7个配套文件、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贯彻文件都制定了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延伸、扩展、调整、充实。延伸,就是对原有的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审批截止期延续到2008年。扩展,就是把再就业政策的扶持对象扩展到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以及失地无业农民。调整,就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从原来的没有限额改为在限额内减免;对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方式由按比例减免,调整为按实际招用人数定额依次减免。充实,就是增加了稳定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和促进培训的技能鉴定补贴,并对补贴对象、范围和享受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一定要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尤其要做好新旧政策的衔接工作,确保新政策的顺利启动和有效落实。各区(市)县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明确政策扶持对象的范围和申领享受政策的程序,保证基层单位能够正确执行、熟练操作,使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对政策内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针对目前“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我们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这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确保就业工作收到实效的重要保障。就业实名制是我市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新办法,对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积极作用已初步显现。年初,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市就业实名制工作实施方案》(成办发[2006]1号),各区(市)县要根据市上的统一部署,抓紧组织实施。要组织人员集中开展入户调查、统计,完成城乡适龄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完成城乡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完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建立以上三类适龄劳动者电子信息档案和信息数据库。通过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进”、“出”数据库的动态信息,及时清理隐性就业,实现对劳动力就业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要建立起城乡劳动力资源统计普查制度、就业失业动态管理制度、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就业补贴制度等就业制度体系,加强对城乡劳动力录用备案和失业、就业登记管理,使实名制及时记录的动态管理工作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推广试点中实行的“一图一表四册”(即一张社区居民居住平面图,一张社区居民统计表,已就业人员登记册、失业人员登记册、无就业意愿人员登记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登记册)和“六本账”(失业人员台账、技能培训台账、社区用工信息台账、求职安置台账、社会保险台账和退休人员台账)、“六个清”(失业原因清、家庭和个人状况清、社保关系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意愿清、安置去向清)等典型经验,完善和丰富就业实名制。

(三)大力开展“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就业”工作。为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在全市开展“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进充分就业”工作。工作的核心是动员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各街道(乡镇)、社区(包括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分片定责入户促进就业,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就业援助。市上还在市级各部门中抽调干部组建了20个“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督导组”,负责督促指导区(市)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联系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乡),还要随机抽查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市统计局也将定期、不定期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已印发了此项工作的具体方案,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各区(市)县也要按照市上的做法,抽调机关干部分片负责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乡)工作,并深入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家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希望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抽调精兵强将深入一线,进一步发扬领导干部亲民为民,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真正把市委、市政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四)突出抓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要将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要严格按照成办发[2005]77号文件要求,制定就业配套规划,夯实社区就业工作基础,完善社区运行机制,做到三个同步(居住区规划与促进就业方案同步、居住区建设与农民培训同步、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同步)。各区(市)县要从实际出发,把做好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作为促进充分就业工作的抓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载体,从小区规划、配套建设、居住环境、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软硬件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在培训、公益性岗位调配、就业援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每个区(市)县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就是每个区(市)县促进充分就业工作的亮点和典型,要给予特别的重视,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充分就业来推动整个地区的充分就业。

(五)开通“就业援助96110”。2005年,在我市结存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占了近一半。这部分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因素,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政府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特殊手段帮助其就业,这是“政府促进就业”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市政府决定,在今年3月内开通“就业援助96110”。其目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为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就业实现最有效的生活保障,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工作不挑不选的就业困难人员,兑现两个工作日帮助就业的社会承诺。“就业援助96110”由市上统一规划、统一提供技术支撑、统一工作内容和程序,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同步实施。

(六)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培训效率不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有的区(市)县也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总体上还未根本好转。今年,要结合“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专项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在开展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科学分析培训需求、合理设计培训课程、严格实施项目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率。要大力提倡“订单式”培训,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今年培训补贴的拨付要严格与培训的实际效果挂钩,以确保政府的投入切实见到成效。

(七)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军队复员干部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主要是落实好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积极开展对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广泛收集和提供用工信息服务,继续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做好输出输入双向对接工作。发挥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的政策效应,扩大劳动力转移规模。鼓励青年学生、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做好对失业登记大学生毕生的组织管理,加强青年职业见习基地建设,提供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对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要及时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并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专门窗口,为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再就业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

(八)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在去年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与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的基础上,力争年内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和规模较大的社区与市、区(市)县的互联互通。为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搭建高效快捷的信息平台。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内在所有示范村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并适时开通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培训、开发和转移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快将XX纳入全国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城市。

(九)切实抓好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今年贯彻93号令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

即以一个街道(乡镇)为一个网格,各区(市)县形成若干网格,以网格为单位对所有用人单位执行市政府93号令基本情况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督促用人单位实现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全员参加社保足额缴费、按时足额支付工资、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每个网格落实2名以上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并发挥劳动保障协理员作用,对网格内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控和信息采集。同时,建立全市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将采集的信息输入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进行网上监察,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监督检查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保护用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开通并健全市和XX高新区、19个区(市)县农民工维权投诉举报热线,受理投诉举报结案率达到90%以上。

(十)精心组织促进充分就业的专项活动。要通过组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区(市)县活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集中展示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果,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要通过这些专项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就业,支持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促进充分就业的良好局面。

此外,还要突出抓好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和失地农民、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对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应全部参加社会保险。要将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范围。

同志们,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春城、红林同志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促进我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第四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好的教育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反之,则必然致使民族断根。自建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2006年9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教学资源分配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就茶亭而言,茶亭镇地域狭长,北接上饶市、上饶县,南至铅山县。茶亭小学辖11所村完小、6所教学点。最北端的南岩村小学紧邻上饶市荷叶街,应坊村小学与上饶县仅一河而隔,而最南端的前坊村小学及包家教学点已经深入铅山县境内。虽然长期以来我校采取各种办法来消除区域差异给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弊端,但至今依然存在距离市区、县城近的村完小教师超编,而学生流失(由于距市、县近,部分学生转至市区、县城小学就读)日趋严峻的的现象。距离市区、县城较远的村完小、教学点教师不足,而学生人数又较多。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给我校的教学管理及茶亭镇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带来许多不便。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

一、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办学必须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为着眼点,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通过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目标,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是教育强国的必然需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公正性,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工作总体目标。为此,充分发挥中小学布局调整作用,加快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加速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优质资源共享,使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个根本的提升。

近几年来,上饶县教体局及茶亭小学领导致力于茶亭小学各校间教育均衡发展,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11所村完小半数以上已完成校园标准化建设,其余学校正在筹划及建设中,6所教学点先行完成标准化建设。自2013年至今,各村完小、教学点每个班级多媒体教室安装完成,彻底实现全镇小学数字化教学。各村完小实验室、图书室配备到位并开始使用,体卫艺器材设备配备齐全。茶亭小学标准化建设,统一了校园环境,统一了办学条件,为茶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硬环境基础。

经多年实践总结出,要做好校园标准化建设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职责明确

2、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3、明确任务,方案具体

4、统筹资金,保障投入

5、加强管理,确保达标

二、教学网点布局合理调整

要做到教育的均衡发展,仅仅依靠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不行的。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硬条件,它只是外在的形式,我们还得抓住学校办学的软条件,如师资力量分配、教学管理理念、方法、教师教学能力再提升条件、教学质量等。这些就必须通过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来实现。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其不像标注化建设那样效果立竿见影,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

(一)、布局调整必须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直接目的: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茶亭镇这个市、县郊区的城镇表现尤为突出。茶亭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专业教师缺少)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致使茶亭镇临近市、县的几所小学学生人数流失现象日趋严峻。“孟母三迁”的存在我们不能过多的指责家长过分注重一个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政府和教育机构更应该从自身上寻找突破点:

1、政府部门应重视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2、教育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本校长处,人数多强化了校与校、班与班、生与生间的竞争意识,但人数少竞争意识的弱化不是必然的关系,而且学生人数少恰恰是我们教学优势,只要抓好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然形成良性循环。

(二)、布局调整必须以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主要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但在布局调整之前,各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学校规模过小、需要改造的危房多等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都要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使得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规模小的学校和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避免了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无论在中部人口稠密地区还是在西部偏远地区的调研中都得到了印证。

比如在广西,很多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认为,当地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以后,除了乡镇中心小学条件要明显好一些以外,其它的所有小学条件都差不多,学生可以选择在全乡镇范围内的任何一所小学就读。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农牧结合区,居民普遍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布局调整后每个乡镇仅保留了一到两所完小(当地称“总校”),并且只在少数交通极其不便的村保留了教学点,布局调整与“普九”验收达标相结合,由旗教育局直接管理和建设,从而实现了各乡镇小学的相对均衡发展。

对6省(自治区)教育行政人员及学校教职员工对当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看法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持这一观点的占95.5%,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其比例呈递减趋势,但仍分别有78.7%、77.6%、69.8%、66.9%的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见表1)。

2.促进了教师队伍优化和素质提高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问题,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很多学校尤其是村小规模过小,部分学校只能开语数两门课程,其它的课则由语数老师兼任,有些甚至是包班上课,缺少专职的英、音、体、美和计算机老师,师资呈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布局调整后精简了部分不合格的教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通过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使得各门学科基本上都有了专职教师,同时教师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针对这一问题回收的8954份有效问卷中,有5041名教师经历了布局调整,占被调查教师的56.3%,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师恰好配齐的1191人,占23.6%;2055名教师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其中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恰好配齐的只有377人,仅占18.3%;1858名教师没有经历过布局调整,其中仅有329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师资恰好配齐,占17.7%(见表2)。

3.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教育政策,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论是从办学条件还是从师资队伍来看,农村中小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的发展水平,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低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由此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调查发现,6省区有78.7%的教育行政人员、64.7%的中小学校长、52.4%的学校中层干部和47.6%的教师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有51.9%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49.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见表3)。

为了客观地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利用湖北某县一个乡2005-2006学年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统考的平均成绩,随机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二、三年级的学生抽取350人进行分析。分析研究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等不同类型校点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其中,中心学校随机抽取225人,村小83人,教学点42人;学生学业成绩用优、良、中、差四级评价方式进行,优、良、中、差在百分制中相对应的分数段分别是90分以上,80-89分,60-79分,60分以下。在350人中,优为85人(中心小学58人,村小21人,教学点6人),良为189人(中心小学137人,村小35人,教学点17人),中为76人(中心小学30人,村小27人,教学点19人),差为0,故忽略不计。

为了验证布局调整后农村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学生成绩是否存在整体上的差异,我们运用m×n列联表,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X2检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学业成绩差异显著(X2=30.10>X2(4,0.01)=13.3)。由于语文、数学是农村中小学阶段的主干基础课程,所以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如果考虑到村小、教学点一般都不开设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中心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肯定会大大高于村小和教学点。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所以能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除了布局调整后教师得到了合理配置,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外,关键是教师的责任心增强了。布局调整后由于清退了大量民办教师,改变了以往农村教师“教书、农活双肩挑”的局面,教师能更专心于教学工作,多达75.4%的家长认为布局调整后学校老师对学生更负责任了,还有63.5%的学生认为老师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变多了(见表3)。

第五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调整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抓手。广东省中山市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着力点,积极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中山服务”转型,“中山产品”向“中山质量”、“中山实力”升级。

促进产业组织优化和服务社会化,将产业链延伸到研发和销售环节。抓住产业链上的研发和销售环节,逐步实现三个延伸:一是将主导企业的质保体系延伸到配套企业,提高配套协作企业的产品质量,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二是把产业链从产品制造过程逐步延伸到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三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将服务延伸到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中,在集群内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

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优势企业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特色现代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

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转变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一是按照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二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等,推动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三是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制定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对占地少、能耗小、产出高的产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倡导“零用地”招商,提高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严控无项目厂房建设。统筹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相关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创建生态镇、生态村和生态社区,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一是更加主动而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促使产业集群沿着提高附加值之路升级。重点引进价值链高端项目,推进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实现外资企业本土化,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方面的不足。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二是创新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与港澳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经济协作,共同构筑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通过合理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鼓励和引导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部分劳动特别密集、对劳动力成本特别敏感的生产工序和环节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

下载龙泉驿区千方百计发展产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龙泉驿区千方百计发展产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长在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距离去年10月下旬召开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不到4个月时间,今天又专门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充分表明市委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万明同志总结......

    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做好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实施细则

    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做好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我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按照《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通......

    发展生态产业 推进城乡一体

    发展生态产业 推进城乡一体 中共郧县城关镇党委书记 郝天斌 2001年郧县乡镇合并,原大堰乡整体并入城关镇,大堰似乎实现了由“乡”到“城”的转变。事实如何呢?用老百姓的话说“......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与重点,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不是城乡产业发展一样化。它要求加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

    调整产业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

    科学规划 以民为本 打造现代化绿色宜居幸福新城一、 树立城乡一体化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一)摆正城乡差距,打造绿色宜居新城。 (二)明确功能定位,打造旅游度假新城。 (三)依据专业......

    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望谟县乐旺镇中心小学 李路云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有......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编)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 教育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张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