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方志事业是文化大省建设的组成部分(共5篇)

时间:2019-05-13 13:5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方志事业是文化大省建设的组成部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方志事业是文化大省建设的组成部分》。

第一篇:发展方志事业是文化大省建设的组成部分

发展方志事业是文化大省建设的组成部分

2002年年底至2003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现在江西成为经济大省已是不争的现实,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来打造文化大省;而文化大省的建成又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何谓“文化大省”?这是一个内涵丰富、覆盖面很广的概念。涵盖着教育、科技、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文化、体育、旅游等事业或产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部分。建设文化大省,就是要拥有先进的文化体制,现代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成果,拔尖的文化人才、学术领袖人物,繁荣的文化市场,优良的文化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综合实力地位居于全国前列。因而该省的文化地位,文化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将得到大大的提升,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建设文化大省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行业的长时间的努力工作,才能完成。

讨论文化大省建设,目前报章上谈得比较多的是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但建设文化大省,不仅仅是建成文化产业的大省,还应该建成文化事业的大省、学术研究的大省。“事业”、“产业”必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

地方志工作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具有什么地位和作用?地方志工作是建设文化大省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这是由地方志的性质、特点和功用所决定的。地方志,是以现行行政区域为范围,分门别类地记述一个地方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及现状的资料性科学文献。具有如下特点:

地方性以一个地方为记述的范围,专记一个地方的全面情况。它不同于我国群书中的纪传体正史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记事本末体史书以事件为中心,也不同于“政书”(如“十通”)的以典章制度为记述中心。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差异极大,了解各地情况很重要。所以地方志在我国群书中就占有了自己的独特地位,成为研究中国地情、国情的不可缺少的资料来源,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

全面性地方志对一个地方的记述,是从自然到社会,从天文至地理,从政治到经济,从经济到文化,从人物到地方风貌;又从历史到现状。在横的方面是门类俱全,无所不包;在纵的方面是古今连贯,纵不断线。它全面记录着我国各地的自然变迁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精神生产活动,成为人们了解地情、研究地情的必备之书。

系统性志书体例的基本特点和传统特色,是横分门类、纵述史实,以横为主,因而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不但让读者便于从中查找检索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还有助于读者对纷繁复杂的地情获得清晰而非笼统、深刻而非模糊的认识。地情具有复杂性,要记述清楚复杂的事物,就必须对它进行分梳,横分门类,横不缺项,以展现事物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同时必须纵述每个门类的源流沿革史实,纵不断线,不割断历史,以展现事物的连贯性和规律性。准确性志书如实地、客观地记述事实,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资料都经过考证核实;记述时还要求叙而不议,述而不论,避免加进个人的主观想象,以致有意或无意地歪曲了事实的真相。所以志书是朴实的、严谨的资料性科学文献。地方志又是官书,因而它对地方情况的记述具有权威性。

地方志的功用是“存史、资治、教化”。它系统记载我国各地的全面情况,而且是一届接一届地编修,代代相济,延续不断,保存了各地的完整资料。这就为了解当地,研究当地,建设当地,作出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借鉴;也是人们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具体教材。所以做好地方志工作,既有科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又有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事业。”方志工作是一种事业,一种文化事业。那么发展方志事业就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题中之义,就是建设文化大省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工作,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并启动了新一轮的修志工作。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先后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修志机构;形成了一支拥有2万专职、8万兼职修志人员的修志队伍;出版了新编省、市、县三级志书4700多部,大约40多亿字,这是我国有史以

来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然而,近年来在如何建设文化大省的公开讨论中,却几乎还没有人将发展方志事业列为建设文化大省的一项工作。纷纷提出应建造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的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歌剧院、美术馆、音乐厅、艺术馆等等,就是还没人提出文化大省中还应有一座方志馆。显然,方志的事业的功用、地位和成就,还没有被社会各界所充分认识。

这是由于自抗日战争以来的近50年中,我国基本上中断了编修地方志的传统。中断的时间太长了,人们对地方志也就逐渐陌生不认识了。80年代以来,方志事业硕果累累,但方志属文化,与经济不同,其影响往往不能立竿见影,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其作用、价值,才能为社会各界所普遍认识。

当然,方志事业的发展还没有赢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方志事业本身还存在着不足。如新方志编纂出版的周期太长。我省最快编成、最早出版的县志是《南雄县志》,该县于1984年11月成立编委会着手修志,1991年6月成书出版,前后共用6年半时间。我省其他各县修成县志的时间,一般都比南雄长,多为10多年。个别县由于种种原因,20年过去了,却至今未编成县志。志书记述历史及现状,而有的志书出版时,距其记述的下限已有10多年,变成有历史而无现状。新编志书,体例雷同,千人一面,缺乏独创创新,还没有出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认的“名志”。志书出版以后,流通的渠道也不甚通畅。大量志书积压在仓库里,而许多单位却又难以收集到志书,用志的人难以找到需要的志书。又方志界同仁埋头修志,对方志事业的宣传也不足够。

当前我省建设文化大省方针的提出,为我省方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而方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又将为文化大省的建设添砖加瓦,臻于完成。鉴于方志事业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建议将发展方志事业一项写进《江西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又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或正在筹建方志馆,我省要建设文化大省,无疑也应有一座方志馆。这座方志馆不应是一般的大楼,而应建设成为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物,成为江西方志事业发展的标志,江西文化大省的一个标志。有如清朝修成《四库全书》,又照本誊抄6部,特建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盛京故宫文溯阁(“北四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南三阁”)来收藏,以示尊崇。这“北四阁”,“南三阁”,就成为清代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

方志馆不但是一座建筑物,更应建设成为地方史志的编写中心、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览中心和面向社会的地情咨询服务中心,成为地方志事业长远发展的基地。这样,我省的方志事业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就为我省文化大省的建设做出了一份贡献。

第二篇:开拓创新是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开拓创新是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具悠久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地方志工作曾经几起几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地方志工作得到恢复,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地方志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要确保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使方志工作紧跟时代,走出“边缘化”的困境,开拓创新是最关键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当前方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地方志工作的恢复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现在又处于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资源共享化以及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地方志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能把事业引入死胡同,只有充分认识当前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推进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志记述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地方志工作恢复时,正是处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时期,修志工作一切都从头开始,记述的对象较为单纯。而当前正值社会全面转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如泉州市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泉州人以“爱拼敢赢”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大泉州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出泉州经验和晋江模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新问题、新情况,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状况、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样化,在这种新情况下,方志工作记述的对象显得更加复杂化,要准确、翔实、有效地反映这段历史情况,就要改变那种埋头修志的工作方式,走出书斋,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实际中,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办事,把握时代脉搏。

(二)方志资料的来源发生了变化。以往,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包揽一切,无所不统,通过政府部门基本上可以为方志提供所需的有效资料。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主体的活动变幻莫测,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已逐步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管理手段从直接转向间接,管理方式从审批转向服务,经济运行方式由计划走向市场,如泉州市,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60%以上,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90%以上,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活跃的地区,政府行政部门已不可能全面掌握企事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方志资料来源也已经不可能全部由政府机构提供。因此,过去“坐、等、靠”的被动搜集资料方式,将使方志事业日渐枯萎,只有主动地采取多渠道、全方位,走出去、送进来,直接地、间接地搜集有效资料,才能推动方志事业不断发展。

(三)志鉴的读者群体发生了变化。志鉴书籍不同于新闻报刊,也不同于文学杂志,它是以查阅资料为主的地情读物,读者群体较小,面较窄,过去主要是各级党政群机关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读者群体已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局限在这部分人中,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的人士在生产、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会逐步地进行志鉴的阅读和查询,从中寻找有益于自己的地情资料。同时,当前的读者群体对志鉴是用一种更现实的理念去审视。因此,方志机构在编纂志鉴时,不能因循守旧,做官样文章,要紧跟时代,从框架结构、内容、出版等方面都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广大读者的需求。

(四)志鉴的编纂手段发生了变化。过去志鉴编纂全靠手工操作,“钢笔浆糊小剪刀”,编纂手段单一,编写人员工作量大,笔误新错时有发生,费工费时又费钱。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旧有的编纂手段、方式,手工作坊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与成果来武装地方志工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五)方志的队伍发生了变化。上轮修志任务完成后,各级的方志机构有的解散、有的转入编纂年鉴,有的从事整理史志资料,几年来参与首轮修志的老同志大部分陆续退休,新进人员既未修过志书,多数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和业务培训。修志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特别是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快,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记述内容复杂,要修好新一轮志书,需要更为丰富的新知识,以往有些知识和经验都显得陈旧。因此,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求方志队伍中的老同志要加强新知识的学习,新同志要以多种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和提高业务素质,尽快解决“青黄不接”的断层局面,才能修出经世致用的佳志来。

二、正确看待方志工作面临的困难

方志工作恢复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但还是在旧体制下运行,以至在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方志系统的诸多困难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困扰着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地方志管理体制开始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二十多年来,各级政府机构改革虽已进行了几次,职能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但地方志的管理仍然沿用旧的管理体制。从纵向看,中指组、省方志委主要是从事方志的业务指导,搞方志学术研究,缺乏权威性的规定,上下工作联系不够密切,规划指导不够有力,督促检查不够经常,加之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能、任务没有正确界定,导致各地对地方志工作不够重视,使上下级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从横向看,市、县、区一级的地方志工作管理体制也不统一,很多地市、县一级是实行委员会的管理体制,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兼任,编纂工作是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从事地方志工作的松散性虚体组织,从事日常工作事务的地方志办公室是事业单位,缺乏行政职能,难于组织、指导和协调具有行政职能部门(单位)的方志工作。从隶属关系看,地方志工作归口管理不一,有的归属政府,有的归属党委,有的归属社科院,有的与档案部门合并,有的与党史研究机构合署,这种归属不利于地方志系统的统一管理;从内部设置看,大部分方志机构人员编制少,内设科室少,领导职数少,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职能性质不统一。方志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能应是组织、指导、协调和管理各类地方志鉴和地情文献的编纂整理、研究利用等一系列工作,具有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双重职能,但目前大多数地方志机构只是从事志书编纂,首轮修志结束后,如何转变职能,发挥应有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管理的作用,措施不多。当方志界的专家学者还在理论方志是“历史说”、“资料书说”、“科学文献说”还是“特殊史书说”时,基层的方志机构大多数已没有什么任务,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正因为这样,方志机构也逐步被“边缘化”。二十多年来,在多次的机构改革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来理顺机构性质,使整个系统职能不清,性质不明,大部分方志机构是事业编制,少部分是参照公务员管理,造成队伍人心不稳,特别是《公务员法》出台后,全国事业单位将进行一次大改革,没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方志机构和相关法规保障的方志工作,难于开展。

(三)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就泉州市方志队伍而言,首轮修志结束后,从事修志的老同志大部分已退休,后续队伍建设还没跟上,全面系统的方志理论和业务培训刚刚起步,造成专业人员严重匮乏、行政人员过多的局面。就目前的队伍状况看,还谈不上是修志专业队伍,整体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才能推进志鉴的编纂进程和提高志鉴的成果质量。

(四)重视程度还要加强。江泽民同志指出:“修志工作是不容易引起重视的重要工作”。确实是这样的,各地方、各部门对方志工作的重视不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忘掉。有的地方把这一工作当成可有可无的工作;有的地方把方志工作视为临时任务,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修志、编鉴聘用临时人员,任务完成后就撤;有的地方把方志机构当成解决就业和安排人员“疗养院”。由于对方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方志业务经费严重不足,人才严重匮乏,资料难于收集,工作缺乏深入,使方志这一需要代代相济、连绵不断的工作难于持续进行。

三、认清形势,正视困难,加大方志事业创新力度

历史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地方志事业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认清形势,正视困难,在继承传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形势、新的发展起点上,把方志事业推向新的台阶。

(一)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由浅入深,逐步升华。

1.树立大方志长远观念。长期以来修志积淀下来的旧观念要及时创新,方志工作不仅仅是编修几部书,更主要的是方志工作者要有超前意识,着眼未来,把握全局,要跳出方志看方志,跳出修志看修志,要站在新时代新形势的高度,把方志工作放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环境、大背景、大局势中去认识、去思考,树立“大方志”、“大事业”的长远观念,以编修经世致用佳志为目标,以推动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为重任,上下一盘棋,同心协力,统筹考虑方志工作的定位定向问题。

2.破除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要摒弃传统观念中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旧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步伐相适应的新的方志理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旧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使方志事业的发展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修志要倡导以人为本,强化以事系人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只要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应在志鉴中占有一席之地。考虑到去世人物和在世人物应有所区别,可在志书中增设“人物录”章,在年鉴中增设“人物简介”目,将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收录其中。

3.倡导“修用并重”的新观念。李铁映同志说过,修志的目的在于应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以往修志“重修轻用”,为修志而修志,轻视读志用志,使编纂的志书适应不了新时代要求。要转变这种“重修轻用”的旧观念,树立“修志为用,用而修志”的新观念,把修志和用志统一起来,把志鉴中静态的资料变为生活中有用的动态信息,把志鉴中潜在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使用价值,以增强方志工作的动力、活力和吸引力,提升地方志的文化质量、学术品位和工作地位。

(二)职能创新。方志工作不是“一支笔编书”,“出一本书”的“青灯黄卷”式的书斋案头工作,不是“突击一阵子”,“出了一本书”就“曲终人散”了。方志工作是代代相济、连绵不断的工作,因此,要创新方志职能,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己任,及时反映变化着的规律,主动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局。

1.强化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能。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方志工作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要按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落实工作措施,组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编纂志书和提供相关的资料,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指导协调下级的工作,组织地方志工作的交流经验和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二是要发挥协调作用,由于修志是一项颇为复杂的文化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参与单位人员较多、内容丰富,在修志工作的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及时给予协调解决。三是加强方志工作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督促检查和验收各级各部门的修志工作,负责方志日常的事务工作。

2.注重实录、收集和入库职能。一是注重实录,要改变过去事后被动地记录和搜集资料的做法,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当地党委、政府以及社会生活的活动中,及时记录当年当天当地所发生的大事要事,以减少事后漏记、错记和误记。二是要注重收集,除了收集文献、图片、实物等资料外,特别要注意及时地收集老同志、老领导的口碑、笔记和民谣、民歌、民谚、传说、遗闻逸事等资料,因为这些宝贵资料一旦失传是不可再生的。三是注重入库,要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地方的“人物库”、“著作库”、“图书库”、“图片库”、“地情资料库”等,收集地方各类有效资料,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3.创新编撰开发利用和研究职能。一是要改变过去以稿改稿、以资料编资料的编纂方法,打破资料汇集的修志方式,用创新的理念、现代的眼光来编纂志鉴,提高志书的学术品位。二是开发利用志书的资源,充分发挥志书记载上及天文,下达地理,通古融今,内容涉及自然、经济、地理、人口、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科技、人物等的优势,为各地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历史和现实状况的资料,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要利用志书中的历史资料,充实地情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乡土历史,培养爱国爱乡的感情;要以志书为纽带,联系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要以志书史实为背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三是要搞好方志理论研究,用“学、研、用”相结合的新方法来发挥地方志学会的作用。用新方法新形式来活跃读志用志的活动载体。

(三)体制创新。建立健全领导有力、运作协调、上下合作的地方志新体制,是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管理体制。可实行委员制下的日常行政工作和业务工作分离的新型管理体制。即各级政府设立地方志工作委员会(不叫编纂委员会,因为方志工作不仅仅是编纂工作),属松散型的非常设机构,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属各级政府常设的直属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建立各级方志馆,为地方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直属事业单位。

2.工作体制。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委员会组织、方志办实施、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专家修志”的工作体制,这样才能确保方志工作的顺利进展。

3.职能机制。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将方志工作的管理、指导、协调、组织等行政职能赋予地方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将地情资料的整理、开发、利用、编纂、存档等事业职能赋予方志馆,实行事业化管理。

4.人事制度。根据方志工作的特点,人员结构较为复杂,有在职、借调、聘用、兼职等,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实行聘任制、合同制、项目负责制和主编负责制等不同的管理办法,做到权、责、利相统一。

(四)工作创新。工作的创新是方志的生命力所在,是方志的价值所在,因循守旧只有死路一条。

1.创新编纂内容。首轮修志大部分志书对改革开放的内容反映不够系统,编修新一轮志书虽然作为首轮志书的延续,要充实这方面的内容。因此,第二轮志书的上限可以从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这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起点,下限到党的十六大或全国人大十届会议召开,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改革开放发展过程。在编写的内容上,要以发展是硬道理为主线,体现改革是发展的原动力,不改革就难于发展,不发展就难于稳定的辩证关系,全面记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彰显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年鉴编纂方面,内容不求“小而全”,应求“实、特、详、新、人、用”。“实”就是资料反映的情况要客观翔实;“特”就是突出最有地方特色的东西;“详”就是对当地内经济社会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事情要详细记录;“新”就是内容要新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服务群众;“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内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都要收录其中;“用”就是讲究实用,方便查阅。

2.拓宽搜集资料渠道。当今,组稿已成为制约志鉴编纂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拓宽工作领域,延伸工作触角,改变过去“坐、等、靠”的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资料搜集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在各级机关、部门、社团组织等建立一支有专(兼)职的通讯员网络;二是方志工作人员要自觉地深入单位、基层进行采编;三是要与部门、专家、学者等联合开展专题调查;四是通过媒体和网络搜集有效资料;五是要与各地的行业协会、商会、联谊会、同乡会等建立供稿网络;六是向各行各业的专家能人约稿;七是在行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跟踪调查;八是及时行动收录当地离退休老同志、老领导的口碑资料,收录当地历届领导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评述。

3.更新修志工作手段。随着信息和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方志工作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因此方志工作手段也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收集资料中,要逐步向扫描输入、语音输入、数码摄像、网上传递、电脑整理、光盘贮存等方向发展;在编纂工作上,撰写、修改、编辑、加工、校对等要逐步由纸上操作向电脑操作转移,逐步实现办公无纸化、修志网络化、志鉴数字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用信息化带动地方志事业的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方志工作的需要。

4.改革修志运作方式。新一轮修志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修志运作方式也必须与之相适应。要改变首轮“众手修志”为“专家修志”的运作方式,实行项目招标和主编承包负责制。

项目招标就是把续修志书分为一、二级项目,即总志、专志,按市场规律去操作,政府出资金,实行项目招标制,促进社会各界有偿尽修志义务。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地依靠行政性手段效果十分有限,免费收集资料也难以做到了,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才能奏效,要通过市场化公开招标形式,让社会力量承包资料收集和编写任务。如芜湖市在续修《芜湖市志》时,拟补修“文化大革命在芜湖”专志,就是登报招标由安徽师范大学一位教授中标承包编写。

主编承包就是把修志一级项目的编纂业务实行主编承包负责制,实行“政府出资招标、主编承包、多方审稿”的运作方式。专志招标属于二级项目管理,不能称为主编承包,但可以由专家承包,在承包合同中明确条目内容、完稿时间、资料费、编辑费、审稿费、质量标准、法律责任等等。

(五)能力创新。要把志书编写成经世致用的资料性著述就必须组建一支专家型的修志队伍。这是由修志工作的本身性质和国家对新世纪修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当前要把造就一支政治强、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方志队伍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1.在政治思想方面。要弘扬方志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精神。

2.在队伍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专职修志队伍为主,专、兼职修志队伍结合”的形式,在队伍训练上可采取到上级方志委跟班、有造诣的老同志带班、参加专业培训班、举行专题研讨班、开展专项讲座班等形式,加快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专职地方志工作者;要选聘一批熟悉地方情况的老同志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修志工作,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趋于合理的修志队伍。

总之,方志事业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史学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只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能不断开创史志事业新局面,确保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好当地社会经济建设。

第三篇:防止倾向性问题巩固和发展方志事业

防止倾向性问题巩固和发展方志事业

木 子

2013-5-1 5:49:22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1日 05 版)2013年全国省级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日前在河南郑州举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发表题为《注意防止倾向性问题,巩固和发展地方志事业大好形势》的讲话。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河南、山西、黑龙江、江苏、安徽、广东、四川、新疆等方志工作机构负责人分别发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武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方志工作机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朱佳木说,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稳步推进,二轮志书累计出版1348部,整理出版旧志累计2000余部,开通省市县级网站678个,建成省市县级方志馆251个。特别是由国务院交办的新中国第一部国家级专门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11卷),进入终审阶段,将于今年出版。我国新编地方志事业步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他指出,全国方志工作在各地各级党委领导和政府主持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有一些倾向应警惕。比如:既存在忽视方志理论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倾向,又存在忽视志书编纂的倾向;既存在忽视志书质量的倾向,又存在忽视修志进度的倾向;既存在忽视尽力收集资料的倾向,又存在忽视精选精编的倾向;既存在忽视自身特点的倾向,又存在忽视统一规定的倾向;既存在忽视改革创新的倾向,又存在忽视总结经验、继承传统的倾向;既存在忽视履行组织、指导、督促、检查等行政职能的倾向,又存在忽视提高自身编纂业务水平的倾向;既存在忽视人员培训的倾向,又存在忽视人员选配的倾向;既存在忽视解决地方志工作中实际困难的倾向,又存在忽视尊重志书编修客观规律的倾向。对于这些倾向性现象与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防止,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方志事业来之不易的好形势。

第四篇:交通文化是交通文明的组成部分

交通文化是交通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体现。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按照提高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进一步推进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文化建设,对于交通行业树立共同目标、弘扬行业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增强交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交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交通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而且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奉和倡导,并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的价值理念。因此,交通文化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深化文化体系 提炼交通精神

交通局是一个主管交通的建设和行政执法部门,在一般人的眼中似乎与“文化”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它怎么会“文化”起来?而且“文化”得如此有声有色、如此勃勃生机?我们不能不从他们对文化的认识谈起,不能不深入探讨“什么是交通文化”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是交通文化?洞头县交通发展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交通文化就是一个行业的根和灵魂,它是一种凝聚剂,是一个行业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事业与文化同进,我们建设交通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用先进的理念去引导人,用创新的精神去教育人,用健康的道德去陶冶人,用优良的作风去鼓舞人,最终达到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通过交通文化建设,保证交通事业快速、持续发展。

有了明确认识,干部职工的行动就有了方向。

几年来,洞头县交通局始终将交通文化建设融入交通各项工作之中,对系统内进行了交通和交通文化的内涵、交通文化的特征、交通文化的功能、交通文化体系、交通领导力文化、交通道德文化“八荣八耻”讲习会、交通服务文化的学习,先后完成了交通精神文化系统、行为礼仪文化系统和执行力文化系统实施。交通精神文化中他们推出了一系列交通理念,这些理念就是交通人的“交通话”,如“构筑洞头大交通,共创百岛新辉煌”、“做人需要诚信,铺路必须结实”、“按说的做,按做的说”、“和则通,通则兴”等等,这些语言看起来简单,却蕴含着许多办事、做人的道理。

交通文化并不都表现为理念,也需要一定的载体去体现。载体是交通文化建设的依托,是建设和传播和谐文化的基本条件,洞头县交通局为把和谐交通文化做实、做强,真正地在系统内部建立起了文化平台:一是创办《洞头交通》。和谐交通文化是个新事物,让群众了解和理解,离不开正确的舆论导向。《洞头交通》刊登了交通文化的战略体系,和谐交通文化的建设成果、作法和经验,对发展先进的交通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交通。为让全县人民群众了解交通文化,并监督交通工作,通过县电视台进行宣传,印制《路政手册》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得到群众的好评。三是设立文化碑刻。在已建成的道路上设立了文化碑刻,在石碑上除了刻有路名外,还将和谐交通文化的理念、宗旨、精神和道德等一并写在路边和广告牌上,使条条公路成了条条文化路。如“洞头大桥”和五岛沿线的雕塑、牌坊。四是编撰《交通志》。读史明智,为把洞头县建设和谐交通历程记入历史传于后人,交通局组织人员编撰了《交通志》,已列入《洞头县志》正在出版之中,为后人建设未来的和谐交通提供了经验。五是在交通工程建设中,对植被和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并加大投入建设景观路。

有了文化载体,交通和文化形成了共生共荣、紧密互动的一体化关系,成为交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交通文化建设,洞头县交通局树立了良好的交通行业新风,有力的促进了洞头县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做人需要诚信 铺路必须结实

交通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构成。也就是说,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各种文化要素处于不同的层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互间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交通文化。

物质文化是交通行业的表层文化,制度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浅层文化,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物质文化是交通文化的外在表现,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提供载体和基础;制度文化规范和约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提供思想基础,是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建设交通工程过程中,交通局非常重视工程的质量。

“建设乡村路,质量是根本。”这是县领导视察乡村公路时,再三叮嘱的话,也为交通局指明了公路建设的重心在哪里。一致认为必须抓实质量。乡村康庄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提前3年实现“村村通车”的建设目标。抓实农村公路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每一时、每一段、每一层都精心把关,才能有最终结实耐用、运输繁荣的致富大道,才能为经济发展稳步前进夯实基础。基于此,交通局提出“做人需要老实,铺路必须结实”的口号,“质量”二字贯穿始终,要修,就修结实路。

虽然乡村康庄工程的道路行政等级较低、技术标准较低,但始终坚持质量不放松,高度重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一是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在乡村康庄工程的管理中建立了“政府监督、工程监理、企业自检”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二是抓好重点环节管理。对主要分项工程完成后,先由质量监督组进行中间交验,对不合格的工程内容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乡村康庄工程办公室抽调相关单位人员,增加乡村康庄工程的专职管理人员,加强对全县乡村康庄工程质量抽查,及时通报发现的质量问题,督促落实整改措施。三是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对康庄工程的各参建单位要求建立以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质量管理制度,并落实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质量管理机构。

由此可见,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长期的建设、运输和管理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广大交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具有现代意识和行业特色的价值观,以及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展现各自外在形象所遵循的价值理念。

三、构筑百岛交通 共创“海上花园”

交通局在公路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文化贯穿其中,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只有“构筑百岛交通”,才能“共创海上花园”。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改善渔农村交通条件作为为民办实事和强县富民的“重头戏”,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打了一场五岛相连工程建设攻坚战,实现了“小岛变大岛”目标。五岛相连工程从1996年12月开始动工,2002年5月全部建成,历时六年半,工程线路总长约18公里,其中七座桥梁全长3.1公里,总投资为约3亿元。五岛相连体现了“小县办大事”的洞头精神。五岛相连不仅是交通工程,它还是海上桥梁的露天展览馆,一道靓

丽的风景线。七座大桥的结构、桥型各有特色,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连桥沿线成了游人观光的热线。

2002年5月,著名作家叶文玲、舒婷等人在连桥沿线观光后,满怀激情写下了赞美的文章。叶文玲把连桥工程美称为“岛的握手”舒婷把七座桥比喻为七弦琴。

洞头本岛临港凭风,港岙众多,海岸线曲折,这是一条蓝色的海岸线。如今一条连接渔港、渔村、景点的高等级公路,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六年多的奋勇拼搏,即将全线建成。这将对改变洞头交通面貌,加快海洋资源开发,造福子孙后代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一条通港公路,一条通景公路,更是一条康庄路、幸福路。

随着“乡村康庄工程”的提前完成,“连港环岛公路”的即将完工,洞头的路变好了,车畅通了,渔农民兄弟出行更方便了。

如今,新老城之间首次开通了环线公交,先后投入6辆中型空调公交车运营。从城关车站始发,双向发车,沿途设置35个停靠站,间隔10—15分钟实行循环滚动运行。环线公交有效地衔接了景区与客运站之间的交通空档,满足了新、老城区居民出岛及流动的零换乘,港湾式停靠站陆续出现在各乡镇村落的公路边,美观实用,造型别致,成了希望田野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岛内居民出行更方便、快捷,百姓赞不绝口。

有人说,洞头岛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海上交通客运已成为洞头人民茶余饭后一段美好的回忆;五岛连桥、浅滩工程把洞头岛和大城市的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乡村康庄工程和连港环岛公路给洞头的发展播下了新的希望,展开了新的诗篇;状元岙深水港这一对外大通道编织起了洞头美好的未来。所有这些,验证了交通文化在洞头交通建设中的巨大魅力。

四、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弘扬交通文化必须紧紧围绕交通事业发展这一重点。以陆岛相连为契机,以构建“和谐交通”为目标,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紧紧围绕“三大建设”重点,着力构筑交通大通道,着力推进运输资源整合,着力推进惠民利民,着力推进廉政保障,努力提高交通“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并保证中心任务完成而开展工作。交通系统许多单位正是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交通运输的需要出发,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统一、深化改革与加强管理的统一,走出了一条“树形象、上水平、创效益”的新路子。

启示之二:弘扬交通文化必须依靠地方党政的领导。这是弘扬交通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弘扬交通文化单靠行业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把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奏效。如创建五岛沿线文明路建设,它关系到公路沿线千家万户,涉及到土管、工商、城建、公安等方方面面,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就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实现的。

启示之三:弘扬交通文化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交通职工是交通物质文明的建设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多年来,他们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总结广大职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创造的业绩,通过宣传推广先进典型,激发引导群众再去创造新的业绩,这是我们弘扬交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五篇: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民族自治区,地处西部边陲,欧亚大陆的地理中心,边境线长,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使得这里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多文化、多元文明的融合之地。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使得新疆周边环境复杂,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宗教与社会矛盾交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来在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中,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并在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和门户,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通道,新疆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新疆分裂和反分裂斗争由来已久,基于新疆重要的战略地位,国际上各种势力图谋分裂新疆的行动就从来未停止过。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和平融处的祖国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始终都是我们的生命线。

我身边很多少数民族,我也与这些少数民族邻居、同学和同事和谐相处,共同见证了我们城市的发展变迁,我为能生活在这座美丽、富足的城市而骄傲和自豪。从前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中,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我们的城市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到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最安全城市等荣誉的奋斗历程,这一切都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克服艰难险阻,团结拼搏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新疆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给予特殊重视、特殊关怀,放眼今日的天山南北,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日益巩固,群众生活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来之不易。

然而,境内外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的繁荣昌盛,不愿意看到一个伟大富强统一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三股势力”一方面加紧与境外敌对势力沆瀣一气,企图将新疆问题国际化;另一方面他们打着“人权”“民族”“宗教”的旗号,疯狂地向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挑拨新疆各民族亲如兄弟般情谊,千方百计破坏我们安定和谐幸福,新疆各 族人民坚决不答应,更是我们政法干部决不能容忍的!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做个知行合一的中国人,做一个表里如一-的新疆人。我们要紧紧围绕总目标,争做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决维护者、守护者,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重于泰山的政治责任,坚定坚决地和“三股势力”作斗争。坚决拥护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落实好维稳“组合拳”,为打好“三场硬仗”打贏“一场人民战争”竭尽全力。

我郑重承诺: 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

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机并不断开辟发展出了我们的新境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带领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为世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我们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四 个意识”,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战胜各种挑战与困难,带领各族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新疆工作的重要保证。回顾新疆的发展历程,什么时候民族团结搞好了、社会稳定了,经济就健康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就能得到改善。反之,就会出现社会混乱,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以密不可透的团结织密我们的防线、以坚强有力的发声震慑敌人心魄、以直击心脏的靶向狙击敌人的要害,严守底线、痛击罪恶,坚决肃清“两面人”,绝不给一切敌对势力以丝毫可乘之机。

三是要坚定不移的严厉打击“三股势力”。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从未停止过。长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攻击、诋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民族之间挑拨离间,制造民族仇恨,宣扬宗教极端思想,制造暴力恐怖事件。暴力恐怖活动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践踏了法律的尊严,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三股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就是想搞乱新疆,把新疆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我们要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充分认识新疆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在“三仗一战”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当尖兵打头阵,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任何人胆敢挑战法律底线、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就要毫不犹豫地出重拳、下狠手,坚决坚定地依法打击。

四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必须牢固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是56个民族的共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在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中,既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多层次多形式交流互动建设祖国,又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坚决反对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浮在面上的形式主义,坚决反对搞以民族划线判断是非的你你我我、团团伙伙,切实发挥好我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坚强后盾作用,通过零距离、心贴心、精细化的审判司法服务,切实把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形成上下一心、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林万里

2018年7月25日

下载发展方志事业是文化大省建设的组成部分(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方志事业是文化大省建设的组成部分(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包含人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两方面内容。前者主要是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道德,以及企业的......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又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地区;晋江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品牌之都,可谓是乡土文化气息浓郁,教育资源极为丰富;灵源,一个在安海古镇呵护......

    企业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体现,其根本任务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激发员工活力,开发员工动力,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推动企业全面发......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文化馆事业繁荣发展(模版)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文化馆事业繁荣发展——文化部确定甘南州文化馆参加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等级 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规范文化馆管理,促进文化馆事业发展,根......

    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报告

    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报告一、2004年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4年年末全市人口为350.85万人,比上年增加2.15万人,增长0.6%。全年人口出生率12.1‰,人口死亡率5.9‰,人......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保证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保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及新的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强......

    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关......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1、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下,在当今广东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广东精神”?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