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阅读之思想内容学案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之思想内容》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够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准确概括中心意思。
2.能够通过归纳概括,掌握高考题型设置选项的规律,提高解决此类题目的解题能力。
二.点击考纲
2012年江苏省《考试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
3.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真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能力层级:C
三.解读考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谈及的事件或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级,是前面所提训练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地把握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并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高考一般对这两条只设一题考查,且为客观选择题。
四.经典回顾
例1.2012年江苏高考《伯父墓表》文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 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例2.2011年江苏高考《陈公弼传》文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五.方法点拨
1.通读全文,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阅读时要注意: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③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④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2.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仔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3.充分利用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找出答案。
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
4.充分利用题目、注释、出处、作者等信息,加深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等做完题后,正确的三个选项的文章内容思想的概括,还可以作为阅读文言文答案验证时的可靠依据。
六.命题者设题思路
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因此,找到干扰因素并将其排除是选出正确答案的有效途径。通常高考命题者用来干扰答题者视线的设题陷阱有以下四种:
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例:09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原文有效阅读区间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
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例:08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原文有效阅读区间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
例:05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
B.德宗皇帝召阳城任右谏议大夫,人们认为他一定能拼死力谏,但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于是和两个弟弟请来宾客日夜酗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原文有效阅读区间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
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
例:07年高考辽宁卷第12题
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原文有效阅读区间(跳跃式选取)①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②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③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七.巩固训练
1.(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 往事 契丹丈量 都 惊恐起拜。
B.何灌泞谙西北 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 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 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 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 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答案】D解析: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2.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
“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答案】B
3.2012年上海卷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
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1)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答案】(1)B
4.2012年北京卷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答案】C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第二篇:中考课内文言文主题思想内容梳理
1.《童趣》: 即儿童的情趣,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围绕的是“物外之趣”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童趣》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善于思考,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
2.《伤仲永》
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3.《孙权劝学》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口技》
本文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几亿人的智慧和才能。
写作特色(1)首尾照应。(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5.《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爱莲说》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核舟记》文章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明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使用从两头到中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工艺的赞美。
8.《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9.《观潮》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10.《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写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11.《与朱元思书》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2.《五柳先生》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生活: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表现先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
想,处于贫苦之中,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志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作者用凝练的笔法,以他人的视角,勾勒了一位隐士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自己对超凡脱俗的、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坚守,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自传)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抗争。
13.《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14.《送东阳马生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第二层写求师难。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
15.《小石潭记》
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16.《岳阳楼记》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又因当时友人被降职,心中不满,时常向作者倾诉,所以作者以此勉励友人不要因坎坷灰心,先苦后乐,也同时警策自己学习“古仁人”。
17.《醉翁亭记》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18.《满井游记》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以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19.《唐雎不辱使命》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爱国。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秦王:骄横狂暴、欺软怕硬、前倨后恭。
20.《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表现了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干。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天府之国:现多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富庶之地。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思贤如渴:也作“求贤如渴”像口渴思饮一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急迫。
21.《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22.《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四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25.《曹刿论战》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公的愚昧目光短浅形成对比。
26.《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27.《愚公移山》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愚公移山: 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第三篇: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教学目标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技巧.学会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特征及鉴赏方法.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一、写景诗
二、咏物诗
三、思乡诗
四、边塞诗
五、怀古诗
六、感怀诗
七、山水诗
八、送别诗
九、哲理诗
十、闺怨诗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①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明确:景物: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①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②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明确: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①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明确:一句一景,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②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明确: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写作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
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到作者是以“小松”自喻。2000 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鉴赏方法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
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
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妙喻传情:乡愁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⑴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边塞诗赏析要注意:①了解时代背景;②体会思想感情;③感受艺术风格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第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3)风格――雄壮豪迈。(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四、常用的评析词语: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豪迈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英雄气概昂扬精神厌战情绪深切同情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
第四篇:学案文言文3
云东北校区高三补班语文学案(24)文言文阅读
学习目标:
1、实词的推断和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
2、“莫及得被当”一词多义的巩固和练习;
课前预习指导:
阅读理解实词的推断方法完成课后三题
学习过程:
一,实词的推断方法 :
5.邻字借推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
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如:
(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
D.卒为羁旅羁旅:寄居
【解析】 C项“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答案】C
6.依形推义法
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推知字义。如:
“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公,指传主李若水)其中“冀得一归觐”的“觐”字,可从这个字的形旁“见”上,猜出它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以判断出“觐”是“拜见”的意思。再如“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江苏卷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
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
“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
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
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依违两可依:赞成;违:反对;两可:二者都可以。指对问题态度犹豫,没有确定的意见)二公间,无有适莫(用情的亲疏厚薄),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尚主(娶公主为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 .B.及即尊位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⑪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⑫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⑬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三,完成下列一词多义的解释
1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①mù,通“暮”,日落之时,傍晚;②没有什么,没有谁;③不要;④不,不能。
⑪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⑫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⑬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⑭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苏轼《石钟山记》)
⑮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东南飞》)
⑯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⑱成语“莫()名其妙”“高深莫()测”“一筹莫()展”
2及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 .①赶上,追上;②到,到达;③推及,涉及;④如,比得上;⑤等到,到了;⑥和,与。
⑪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⑫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
⑬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⑮成语“望尘莫及()”“鞭长莫及()”“爱屋及()乌”“由表及()里”“过犹不及()”
3得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 .①应该,应当;②能够;③通“德”,感激;④收获,⑤体会、心得。⑥
取得、得到。⑦融洽。⑧对,合适。⑨复合词,得无=岂不是、恐怕、莫非。⑩读(děi)必须、应该。(北方人常常这样说这个字。)⑾得意,满足。
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⑫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⑬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⑭古人之观於天地„„,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⑮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7)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8)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9)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⑾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⑿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⒀“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六国论》
⒁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被丰名乃被于吴越邪? 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⑦音同“披”,披散,散开。⑪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⑫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⑬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⑭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
⑮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⑯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⑰成语“泽被()后世”“被()发左衽”
5当疾满百日当解禄。
①在(某处[对着、面对]、某时[值、正在]);②占据,把守;③掌管,主持;④判罪;⑤抵挡,阻挡;遮挡。⑥担当,担任;⑦通“倘”,如果。⑨必定、一定。⑩符合⑾当作⑿抵当、抵押、两者相抵⒀应当。
⑪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⑫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⑬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谏太宗十思疏》)
⑭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⑮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⑱不久当()归还,还必当迎娶。《孔雀东南飞》
(9)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10)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⑾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屈原列传》
⑿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⒁成语“当()家作主”“锐不可当()”
24号参考答案:
1答案:C(制:制度)2答案:D(①李丰当时还没有当官;②这是别人对李丰的揣测,且指李丰有所图谋;⑤李丰把所得赏赐给外甥们,是不贪财,但与做官无关)3答案:A(“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与“丰名乃被于吴越”矛盾)
4(1)明帝问身边臣子安国在哪里,身边臣子用“李丰”来回答。(要点:“左右”“所在” “对”)
(2)李丰的儿子李韬通过选拔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要点:“以选”“尚”“外……内……”“辞”)(平按:此处“辞”似乎已译为“辞让”更合适)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是谁?”(要点:
“缺”“谘”“谁可补者”)
三1答案:⑪没有什么;⑫没有谁;⑬不要;⑭mù,通“暮”;⑮不要;⑯没有什么,没有谁;⑰没有谁;⑱没有谁/不能/不能。
2答案:⑪如,比得上;⑫到;⑬等到,到了;⑭推及;⑮赶上,追上/到达/推及/到/到,到达。
3答案:⑪读(děi)必须、应该。⑫能够;⑬能够;⑭收获,心得;⑮能够;⑯通“德”,感激。(7)收获。(8)取得,得到。(9)得意,满足。
(10)取得,获得。
⑾岂不是、恐怕、莫非。⑿融洽。⒀对的、合适。⒁能够。
4答案:⑪覆盖;⑫音同“披”,披散,散开;⑬介词,表示被动;⑭蒙受,遭受;⑮音同“披”,穿;⑯音同“披”,穿;⑰覆盖/音同“披”,披散,散开。
5答案:⑪在;⑫抵挡,阻挡;⑬掌管,主持;⑭通“倘”,如果;⑮担当,担任;⑯判罪;⑰占据,把守;⑱必定、一定。(9)符合。⑩当作。⑾抵当、抵押、两者相抵。⑿抵挡,阻挡;遮挡。⒀应当。⒁掌管,主持/抵挡,阻挡。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原来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因为父亲的职务被召为随军。当初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他十七八岁,在邺城一带有清白的名声,品评辨别当时的人物,天下的人一致称颂,没有人不在意他。后来在许昌任随军,声誉渐渐地隆盛起来。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就命令人把门关上,命令他断绝与客人往来。当初,明帝还是太子,李丰是文学侍从。等到明帝当了皇上,得到了吴国的一个投降者,问他说:“江东听说中原的有名之士是谁呀?”投降者说:“听说过有个叫李安国的。”这个时候李丰是黄门郎,明帝问身边臣子安国在哪里,身边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字竟然在吴越流传?”后来,李丰转职为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后,李丰任永宁太仆,因为他名过其实,才能和用处很少。
正始年间,李丰升职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中央机构,经常称病(不来工作),当时台省的制度是,生病(请假)满一百天应当解职。李丰生病(请假)没有满几十天,就暂时病愈(工作),不久又卧病,像这样好几年。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通过选拔娶了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当官开始的几年,都当过郡守,李丰曾经在众人面前公开告诫两个弟弟。等到司马宣王长期卧病,李伟当了两千石的官,因为嗜酒荒废政务,使新平、扶风二郡治理混乱,但是李丰没有召唤他,大家认为李丰是在凭着皇上的宠幸(而胡作非为)。
曹爽专政,李丰在曹爽、司马宣王两派之间态度暧昧,没有表现出亲疏厚薄,所以在当时有批评他的文字说:“曹爽的权势像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的权势像浆水一样冰冷,李丰兄弟几个像鬼怪游光。”其中的意思是认为李丰虽然对外表现出无欲无求,但是内心图谋奸事,有像鬼怪游光的地方。等到司马宣王上奏给曹爽定罪,在宫门停下车,和李丰碰面。李丰害怕,马上敛住气息,脚软在地上不能站起。
到嘉平四年司马王宣死了以后,中书令的职位空缺,大将军询问朝中之臣:“合适补任的人是谁?”有人提出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个不是显要的职位,但是认为自己已和皇家联姻,该考虑依附皇上,因此领命而不推辞,于是大将军上奏任用李丰为中书令。李丰当了中书令两年,皇帝接连单独召见他和他说话,(别人)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景王知道他们是在议论自己,请求李丰(告知询问内容),李丰不把实情告诉他,于是景王就杀了他。杀他这件事是秘密办的。
李丰先后在两朝当过官,不在意家庭生计,依仗俸银禄米(过活)罢了。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总是约束命令他不能有侵略夺取的行为,李丰经常得到了赏赐的财物,就把它们送去给亲人家族;等到得到了赏赐的宫人奴仆,别人大多给了家中的子弟,但是李丰都送给了外甥们。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登记他的家产,家中没有余粮积银。
第五篇:2014文言文断句学案
2014文言文断句学案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6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8智永与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坟)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23叶廷圭与《海录》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28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29欧阳修诲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钙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33陶母责子退鲊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34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5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