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4:3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

第一篇:(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

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 第1页 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

行政0809(08730543)李晶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的快速扩张侵占了大量的良田,导致了短时间内产生大批失地农民。中国农民世代依靠土地维持生计,受制于中国农民的知识结构和生产生活技巧,加上生活习惯被改变,农民失去土地导致的问题十分突出,失地农民知识能力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加上国家政策和相应保障机制的缺失,农民在获得城市户口的同时却无法享受城市户口的待遇,农民权益的侵害时有发生,导致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有部分农民因此而难以维持生计。

A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东连嘉兴市,南邻海宁,西毗德清县,杭州余杭区,西北接湖州南浔地区,北界江苏吴江。至2008年底A市辖9个镇,3个街道,178个村民委员会,41个社区。A市地处东南沿海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但是,由于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尤其是桥梁道路建设等公益事业用地以及越发火热的发地产开发项目和大型工厂的建设,A市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政府在增加了财政收入的同时给社会的治安稳定带来了新问题。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保障,没有依靠,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种田无地、投资无钱、就业无路、保障无门的“四无”状态的农民,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更不利于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本文所指的失地农民多指因失去土地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农民,如何保障这部分群体的利益以及成为这个社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文献综述

2.1我国失地农民的概念

康岚在《失地农民被征用土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指出,失地农民是指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建设征用农用地所产生的失去土地集体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农业人口。综观目前对这一类失地农民社会问题的研究,大多数研究建立在“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这两个相互补充的理论概念之上。有关失地农民社会排斥的研究,主要包括征地中和征地后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两方面内容。

王定俭把这类农民定义为是“不想进城”但因被征地而被迫“进城”的农民。柯翠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中将被征地农民定义为是征地时享有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在册农业人口,在城市规划区内(含县城、镇政府所在地)因征地失去1/2以上农用地的人员;在城市规划区外,被征地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低于所在县(市、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3的人员。

2.2我国失地农民的主要特征

杨见志等人在《对我国失地农民困境的思考》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我国湿地农民的现状,归结起来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失去生活保障,面临生存问题,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失去土地就等于断了他们的血脉,失去了自己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活保障;第二个特征是收入不稳定,大多数收入下降,失地农民被征地之前的基本收入来源于土地,被征地后虽然有部分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但由于最为稳当且占相当比重的农业收入的减少或者消失,总体收入呈现下降状态。第三个特征表现为转移就业率低,就业形势不乐观;第四个特征是身份尴尬,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游离,征地使农民生活在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祖辈辈的农田耕耘一下子“非农化”。虽然拥有城市户口,却没有真正过上城市居民的生活,他们面对的是城市生活,本身还是农村人的思想观念。

2.3我国失地农民生活困境产生的原因

张庆霞在她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一文中提到,失地农民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这几点:第一而已概括为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不到位;其次是由于就业安置的缺乏,导致的失业农民增多;第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乏,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第四是征地补偿安置难以到位,土地补偿费管理混乱,这也是最致命的一点。

秦祖伟在《农地发展权视野下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的文章中说,实际补偿金额低于应得补偿金额,而且失地农民的实际社会保障标准远低于城市居民标准,这种旧式的城乡二元模式根基牢固,管理者的思想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还提到了农地发展权的缺失是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刘俊芳称,失地农民就业的最大困难是缺乏非农产业从业技能。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正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综合素质较低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孙淑云和徐琳将土地补偿制度作为这个现象的解释,他们的研究认为对国内外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补偿原则欠缺科学性、合理性,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以确保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为补偿原则。很明显,该原则剥夺了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权利;土地征用补偿范围狭窄,不能全面保护各方利益,我国土地征用补偿范围比较狭窄,现仅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青苗及附着物补偿费、新菜开发建设基金等几项,并未考虑到土地被征用后的价值,仅对土地被征用前的直接损失进行补偿,也未考虑到间接损失和其他因征地受到的损失;土地征用补偿方式针对性不强,多样化的补偿方式难以推广,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若对农民进行单一的货币补偿,很难保障被征地农民征地后的生活质量。再加上被征地者的情况各异,采用统一的标准必定不能照顾到每个被征用个体的利益,于是部分地区尝试了一些辅助补偿的方式,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结果不容乐观;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无法全面体现土地价值。

张国栋从政策角度和农民自身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对失地农民的知识、技能的培训较少,为失地农民提高的就业信息不够,对转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念上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保障水平普遍不高,失地农民传统上的家庭保障体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其次他也提到了农民自身的素质问题,这主要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水平。

2.4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杨锐在他的《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文章中提出,我国并没有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被征地农民主要靠家中儿女或者是一次性的补偿费用维持生计,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也不会为自己设计长远的计划,考虑个人养老问题。因此费用分配到农民以后,可能短时期内就被挥霍一空,其长期的生活保障仍然得不到解决。针对当前存在的这种现状,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被征地农民群体的利益,应该尽早建立起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的长效制度,促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其次,由于农民在征地问题上的弱势地位和被征地农民自我保障意识的淡薄,更加迫切要求政府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这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乃至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

第三,我国社会正经历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时期,而这种社会结构的转型就是从城乡二元制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则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促进力量,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徐琳也认为构建合理的保障体系可以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研究路径

3.1《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研究框架

1引言

2相关概念界定

2.1失地农民的范围界定

3我们失地农民保障的现状和特征

3.1我国失地农民产生的国内背景

3.2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我国失地农民的特征分析

3.4我国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3.5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

3.6我国失地农民生活困境的成因分析

4A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分析

4.1A市基本情况简介

4.2A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调查

4.3对A市失地农民的访问调查统计

4.4A市失地农民保障当中存在的问题

5A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6总结

6.1对于实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总结

6.2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4进度安排

论文申请结果发布、定题(2010.6.10)

上传任务书(2010.7.2-2010.7.20)

开题报告提交(2010.7.21-2010.8.25)

论文初稿和中期检查(2010.8.28-2010.9.10)

查看论文初稿评阅意见及修改(2010.9.20)

论文修改和定稿、开题报告修改稿提交(2010.9.21-2010.9.28)

论文定稿的再修改和终稿提交(2010.10.25-2010.11.2)

5参考文献

[1]孙淑云.镇化进程中农村征地补偿制度的构建[J].河北工程大学报,2009,26(2),85~86;

[2]杨见志.对我国失地农民困境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11(3),277~279;

[3]王定俭.昆明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73~74;

[4]杨锐.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9,11(上),270~271;

[5]秦祖伟.农地发展权视野下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J].农村经济,2009,9,25~26;

[6]康岚.失地农民被征用土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09,8,53~62;

[7]张庆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3~64;

[8]刘俊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生活,2010,(2),30~31;

[9]丁敬转.安徽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之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1(9),70~72;

[10]许文苑,刘丹颖,钟伶.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0,(10),273~275;

[11]柯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10,25(1),73~75;

[12]章贵军.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9,(12),24~25;

[13]张维,刘新芝,胡继连,张磊.山东省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分析[J].山 东经济,2009,(5),147~152;

[14]李林.失地农民留地安置模式探讨——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6),16~19;

[15]陈世界.同安区失海失地农民出路的几点思考[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1),15~17;

[16] Zarei, M.Community structur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ssociated to Veronica rechingeri at the Anguran zinc and lead mining region.[M].2008,1277~1283.

第二篇: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土地被征用,必然导致大规模失地农民以及相应问题的产生,因此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大规模征用农民的土地,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或即将失去土地。如果征用土地与农民市民化同步发展,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能及时被纳入城镇体系,享有市民的各种权利,失地农民就不会形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却成为一个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特殊群体--“三无”人员(上班无岗、种田无地、低保无份)。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进程化进程中令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研究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项紧迫任务。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1.安置方式单一,征地补偿偏低,政府“低征高卖”,农民享受不到土地增值带来的好处。土地巨额差价刺激政府官员寻租,滋生腐败。我国实行征地补偿办法,补偿费虽然在每个地区存在一些差异,但从整体看,现金形式的补偿标准仅在每亩1.5-3万元之间。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补偿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土地补偿费,按每亩土地前3年农业的平均产值的6-10倍来计算;二是青苗及其他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按成本或市价补偿;三是对劳动力安置补偿费,按每亩土地前3年农业的平均产值的4-6倍来计算。在实践中,按法定标准算出来的补偿标准太低,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畸形政绩观驱使下,利用现行征地制度的不足和其掌管征地的主导权,把土地当作第二财政,以地生财,出现了低征高卖现象,而农村的土地所有者并没有分享到土地出让后的增值。

2.征地补偿金分配被层层截留,村级留用管理不规范。土地征用过程中,土地收益为土地的所有权及使用收益权,因此这部分收益应该在失去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的产权主体之间进行分配。但有些县乡政府也参与补偿收益的分配,使得

农民获得的补偿收益减少。留村的补偿费用份额较大,但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

制,使一些村干部任意霍霍,不当的使用和管理使得农民的所得进一步减少。据

国家有关资料统计,被征土地征用费的收益分配比例为: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40%-50%,村级组织占25%-30%,农民仅占5%-10%。

3.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民因征地从农业转产后,只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低的体力劳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逐

步转变,低素质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同时,由于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

制度的短缺,导致不少农民失业失地。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得

不到妥善解决,生存风险极大。

4.部分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大量农民失地失业,使其成为

典型的弱势群体,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一是他们失去了土地,不再是原

来意义上的农民,没了土地这个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失地农民并未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因为他们失地后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畴,尤其是我国二元体制的存在,不能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

二、构建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有利于减少征地矛盾和纠纷,促进各项政策落实。近年来,由征地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出现,很多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进而导致失地农民

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矛盾加深,纠纷不断,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建立失

地农民保险制度,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征地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减少矛盾就封的产生,促进政府各项政策的落实。

2.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突破口。长期以

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现实状况,农民一直未被纳入社会保险制之中,客

观上造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均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

体化的总体要求,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不同的制度安排,将失地农民逐步平稳的吸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城乡人员两种身份制度的差

别,使失地农民拥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促

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必然要求。在“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成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缩小城

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三、针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走向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决不能牺

牲农民的利益,必须给他们基本的社会保障,使其也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和

利益。因此,针对失地农民社保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个解决对策。

1.改进补偿方式,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在确认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利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以

市场的价值为基础,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补偿。社会保障基金是建立社会保障制

度的关键和核心,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所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可由政府、集体和

个人三番反共同出资来承担该基金的筹集。同时,由国家劳动部门设立专门的社

会保障基金账户。

2.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按照现行的土地征用

制度,农用土地再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前必须先征为国有,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

政府通常以很低的土地补偿费将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在以市场价格将土地转

让出去,从中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而失地农民却不能享受到利益分配,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坏。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维护农民在土地征

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应该坚持征地收益分配向农民倾斜的原则,让失地农民拿

大头,政府的中头,集体拿小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征地产生的矛盾,保

护农民的利益,而且可以和谐干群关系,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增强其养老保障能力。重新就业是改善失地农民家

庭经济状况的根本途径。然而,在以技术知识为重的今天,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

平低,缺乏在城市谋生的技能,且他们市场意识浅薄,缺乏资金积累。在促进失

地农民在就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应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机会,一个有

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再就业培训基金。

4.分层次、分重点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失地农民的社会保

障制度建设可以先从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险

制度建设入手,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其他内容,为失地农民提供适度的社会保障替代模式,充

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稳定器”、“安全网”作用,对解

决失地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一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浙江的证据[J].改革,2005,(5).[2]王敏,杨宇霞.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6

[3]鲍海君,吴次方.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管理世界,2002.[4]蒋和胜,涂文明.解决城市进程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新思路[J].农村经济,2005,(02).[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第三篇:关于街道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 *街道地处合肥市北郊。近几年来,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街道凭借完善的发展平台、雄厚的发展基础等条件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工业强街、三产富街、民营主导、融入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上取得了令人可喜地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正在快速形成,其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当前摆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 *街道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

在农业经济作为国家支柱经济的特定背景时期,农民在整体社会活动中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受到较普遍的关注。在社会形态进行转型,特别是工业经济、商业经济成为社会舆论新导向后,农业经济在总体社会经济中的位置呈下降趋势,对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降低,农民成为弱势群体,而失地农民的情况则更加令人担忧。

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目前主要执行货币安置政策。其只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及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角度考虑,急于接受。但事实上有限的安置补助费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人的长期稳定生活问题。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对市场应变的能力有限,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用花完,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最终落到生活无着落的困境。近两年,在街道信访部门接待处理的有关案件中,涉及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占80%以上,问题非常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底线。失地农民不同于农民,因为它脱离了农业劳作;失地农民不同于城镇居民,因为它被排除在城市社保体系范畴之外;失地农民又不同于下岗职工,因为它尚无专项扶持政策可依靠。既无糊口的职业,又不享受社会保障,靠安置补助费维系生活,迟早“坐吃山空”。这一边缘群体已成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承重包袱,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切合实际地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出路”和“退路”问题,即就业和社会保障。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可行性

在当前以“经济成败论英雄”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经济,对掩盖在经济繁荣花环下的失地农民这一社会问题往往忽视了,但其正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各级党委、政府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专题召开了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也召开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任务措施。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一种“关心农民生存状态、建立和谐社会环境”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这对最终解决失地农民的实际问题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已成为杏花村街道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委、市政府已在去年初先后下发了《关于转发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合政办10号)、《关于转发合肥市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合政办11号)两份文件,就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做出了指导性意见。区几大领导班子也就问题进行了多次调研。因部分焦点问题尚未妥善解决,所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仍未出台,至今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当前的经济建设热潮中,土地的价值可谓“寸土寸金”。目前,土地征收政策是实行统一征地,并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和挂牌交易。这本是件普遍受农民称道的好事。但是在土地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低征高卖”现象(政府拍卖地块的价格在每亩近百万元,而对农户的征地补偿安置在2万元左右/亩),对失地农民刺激很大。针对土地征收、出售之间支出和收益存在的巨大差异,可从土地出售的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如此养老保障资金的融资压力就将大为减轻。但这又会提高征地价格,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对企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区域竞争力。如何既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又能优化投资环境,我们只有找到平衡点,方能妥善解决两者的冲突关系。

* * *地处城郊结合部,因人文、地理等因素,群众的整体素质明显高于远郊乡镇,自主就业意识较为浓厚。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致使农民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兴趣不大,在年轻农民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土地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借土地征收的契机,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进城务工、经商或跑运输,实现了自主多途径就业。藕塘、望城店、五里等地处城市边缘的被征地村的失地农民大多就以做工、经商、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但这毕竟只涵盖到部分有谋生手段的群众,总体上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解决还需有效的解决机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做铺垫。-----相关阅读-----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乡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调查报告X市X区城市居民低保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落实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调查报告 一份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的反思结婚市场调查报告平均花费超12万 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排行榜 高校学费涨落调查中国股票投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最新全球化妆品市场调查报告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关于街道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 * * *街道地处合肥市北郊。近几年来,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街道凭借完善的发展平台、雄厚的发展基础等条件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工业强街、三产富街、民营主导、融入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上取得了令人可喜地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正在快速形成,其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当前摆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 * * *街道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 * 水库、* * *产业园等一些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街道桃花园、汲桥新村、井湾、五里等村(社区)的集体土地被完全或部分征用。(据统计,截至目前全街道共有失地农民11504人,其中男性5339人、女性6165人,有就业能力却尚未就业的有6672人,约占失地农民总人数的58%。)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最后的保障”,除了种田又没有其他生活技能,再就业十分困难,生活陷入困境。加之目前医疗、养老体制不健全,农户因病致穷,生活相当困苦。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

在农业经济作为国家支柱经济的特定背景时期,农民在整体社会活动中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受到较普遍的关注。在社会形态进行转型,特别是工业经济、商业经济成为社会舆论新导向后,农业经济在总体社会经济中的位置呈下降趋势,对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降低,农民成为弱势群体,而失地农民的情况则更加令人担忧。

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目前主要执行货币安置政策。其只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及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角度考虑,急于接受。但事实上有限的安置补助费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人的长期稳定生活问题。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对市场应变的能力有限,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用花完,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最终落到生活无着落的困境。近两年,在街道信访部门接待处理的有关案件中,涉及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占80%以上,问题非常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底线。失地农民不同于农民,因为它脱离了农业劳作;失地农民不同于城镇居民,因为它被排除在城市社保体系范畴之外;失地农民又不同于下岗职工,因为它尚无专项扶持政策可依靠。既无糊口的职业,又不享受社会保障,靠安置补助费维系生活,迟早“坐吃山空”。这一边缘群体已成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承重包袱,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切合实际地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出路”和“退路”问题,即就业和社会保障。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可行性

在当前以“经济成败论英雄”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经济,对掩盖在经济繁荣花环下的失地农民这一社会问题往往忽视了,但其正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各级党委、政府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专题召开了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也召开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任务措施。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一种“关心农民生存状态、建立和谐社会环境”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这对最终解决失地农民的实际问题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已成为杏花村街道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委、市政府已在去年初先后下发了《关于转发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合政办【2004】10号)、《关于转发合肥市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合政办【2004】11号)两份文件,就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做出了指导性意见。区几大领导班子也就问题进行了多次调研。因部分焦点问题尚未妥善解决,所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仍未出台,至今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当前的经济建设热潮中,土地的价值可谓“寸土寸金”。目前,土地征收政策是实行统一征地,并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和挂牌交易。这本是件普遍受农民称道的好事。但是在土地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低征高卖”现象(政府拍卖地块的价格在每亩近百万元,而对农户的征地补偿安置在2万元左右/亩),对失地农民刺激很大。针对土地征收、出售之间支出和收益存在的巨大差异,可从土地出售的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如此养老保障资金的融资压力就将大为减轻。但这又会提高征地价格,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对企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区域竞争力。如何既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又能优化投资环境,我们只有找到平衡点,方能妥善解决两者的冲突关系。

* * *地处城郊结合部,因人文、地理等因素,群众的整体素质明显高于远郊乡镇,自主就业意识较为浓厚。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致使农民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兴趣不大,在年轻农民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土地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借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土地征收的契机,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进城务工、经商或跑运输,实现了自主多途径就业。藕塘、望城店、五里等地处城市边缘的被征地村的失地农民大多就以做工、经商、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但这毕竟只涵盖到部分有谋生手段的群众,总体上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解决还需有效的解决机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做铺垫。

三、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建议

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来促进这个问题的尽早解决。

(一)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组织领导机制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力大,不是少数部门的工作任务,也不是靠发几个文件、开几个会议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组织领导机制,来切实保护好失地农民的权益。各级党委、政府应成立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做到职责分工、责任到人。必要时,应把此项工作纳入年终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之中。

(二)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机制

长期以来,农民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知识技能较低,法律意识也较淡薄,思想观念也很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只有通过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有利于失地农民尽早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一是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由上级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二是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进行,形成“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好机制;三是要加大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调动失地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要有过硬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障。如免费开展培训服务等;五是在提高他们就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多途径实现就业。

(三)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机制

对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要有正确认识,完善就业服务措施,拓宽就业范围和领域,完善和落实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1、构建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平台。应把失地农民就业纳入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范畴,制定、实施失地农民的保护性就业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在政策引导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2、鼓励用地单位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用地单位要尽可能把适合于被征地农民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

3、实施就业援助,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

4、引导部分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转变他们 “大钱赚不到,小钱不愿赚”的就业观念,使其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化的就业方式。

5、对各社区现有的服务平台进行完善和加强,加大街道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力度,形成网络化管理。对失地农民提供登记、培训、求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免费服务,为其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四)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在做好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的同时,做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险工作也很重要。农民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和缺陷。而不断攀升的医疗费用,对失地农民来说显然也是巨大的压力。因此,设立失地农民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将有助于降低他们的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合政办【2004】10号文件就合肥地区失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作出的有关规定,就是对最终解决社会保险问题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2、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目前的低保只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农民这一个社会弱势群体排除在外。因此必须重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目前合政办【2004】11号文件对失地农民参保的有关手续办理、基金筹措、管理运作等细节问题,都做出了解释、说明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增强了保障力度。

3、对困难失地农民的子女就学提供帮助。一些失地农民由于生活难以保障,其子女入学相当困难,日后势将成为新的就业困难群体。因此,要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家庭较困难的失地农民子女在教育问题上给予一定费用减、免,以保证他们有学上、有书读。

四、注意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就业意识问题

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必须更新观念。部分失地农民的传统“体面就业”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挣不到钱不要紧、没饭吃不要紧,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不能干看厕所、擦皮鞋这些丢面子的事。”还有“土地是国家征的,日后就业问题理应由国家负责。”这些都导致了就业面变窄,局限了就业机会。我们必须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不断创新就业途径、就业方式,努力实现自主创业、灵活创业。这不仅涉及群众也同时涉及到我们的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街道新成立的劳动服务公司就是适应形势需要而成立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以公司的名义向企业、个体业主输出劳动力,这即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解决了脸面问题。

(二)联动机制问题

劳动和民政部门在落实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上需要建立联动机制。目前,劳动和民政部门还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管就业的不管基本保障,管保障的不管就业,很容易发生问题,造成政策流失。因此,劳动和民政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建立联动机制,为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工作构筑服务平台。

(三)新老安置政策的衔接问题

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安置,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做法是招工或定期定额发放基本生活费,第二阶段是一次性进行货币补偿安置,第三阶段才在安置政策中加入养老保险制度。从这三个阶段的不同安置效果来看,第一阶段招工安置的失地农民,由于转变了身份,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而定期定额发放生活费的失地农民,也可以做到“细水长流”。棘手的是第二阶段的农民,在把一次性货币补偿花完后,一旦生活发生困难,政府将“难辞其咎”,这成了一个难摆脱的包袱。

第五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及思考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及思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及思考2007-02-06 12:27:1

4有专家估计,全国目前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超过万人。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地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的步伐。从趋势上看,今后还会有数以万计的农民离开土地。但千百年来和土地唇齿相依的农民,却由此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生活保障成了一大忧患。因此,失地农民有理由希望和城里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但因历史及文化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失地农民在社会上屡屡遭遇挫折,生存状态明显处于无助的弱势之中。针对当

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及思考意见。

一、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党在十六大中提出一个新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因此,要充分提高认识: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城市化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应认识到:农民失去土地之时,便是政府引导农民建立长久生活基础唯一的“历史性时刻”。土地是农

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与此同时,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土地补偿安置费是农民的“保命钱”,政府对村土地补偿款分配和使用的监管必须十分到位。各级政府要在思想上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纳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虑问题,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宣传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客观必然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中的配套制度,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在大制度框架内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一要尽快制定征地综合补偿标准办法。同地不同价、资金不到位、村集体滥用补偿费等等,是征地过程中最容易产生问题的关键环节。有关人士指出,这些问题的产生,是政府绕过市场以行政方式征地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城镇规划区(含工业园区)内,凡国家建设需要

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要根据不同地段、地类、人均耕地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划定区片,统一制定分片的“征地综合补偿标准”。要大力创新征地制度,淡化行政操作,强化市场引导,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年平均产值的至倍,安置费为至倍。一方面,一些村镇补偿标准由于征地用途、耕地年均产值、计算倍数等不一样而相差悬殊;另外一方面,补偿标准制定过低,绝大多数农民不满意,是失地农民上访靠告状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各地政府出台征地综合补偿标准办法迫在眉睫。二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要根据农民的需求、承受能力和目前条件,按分类分层保障原则扩大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并且相应提高参加社会保险费率的基数。要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尽快把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基本社保项目建立起来,保证失

地农民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劳动安全等方面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并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并入城乡一体化的轨道。三要着手建立“征地调节资金”制度。各地政府可以考虑从历年土地出让金收入中一次性筹集一定资金,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再提取一定比例金额充实资金,多渠道筹措征地调节资金。这项资金主要用于统一垫付征地补偿费用,确保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到位,补助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劳动技能培训等。四要制定土地补偿积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财务监督管理机制。要实行专款专用。土地补偿金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要制定制度杜绝镇(街道)等其他任何单位截留或变相截留。征地补偿款分配混乱容易引发纠纷,一般村民对于村留下部分补偿款用于村道建设等集体公益性事业,或者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多半没有什么意见。但由于留村的征地补偿款份额较大,有的还没有建立规范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少数村干部依靠手中权力大肆挥霍失地农民的保命钱,有的干脆强取豪夺将集体资产收归自家囊中。因此,要制定约束机制及时把国家征地政策要求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向农民公告,并将土地补偿费的数额、分配和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对象一并公开,防止征地补偿款被“村委会集体”滥用而产生不良后果。五要制定公平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性政策,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政治生活及社会保险待遇。要在就业安置中,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被征地农民,并建立使用被征地农民数量与用地规模挂钩的制度,规定进园区企业每使用一定亩数土地后,相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被征地农民在本企业就

业,并签订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六要制定规避投资风险制度。严格限制村级集体资产投资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已经介入的要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努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要鼓励土地连片征用,要求连片征用的土地按照项目落实情况分期开发和投入使用,不得抛荒闲置。

三、积极推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切实加强资产的经营管理各级政府要尊重农民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准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做股,使农村集体组织参与土地增殖收益的分配,长期分享土地的增殖收益,防止出现失去保障;工商业用地则应该实行租赁,由转让土地的农村集体组织向企业收取租赁费,用于解决失地农民长期保障的问题。

四、鼓励支持被征地农民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制定和完善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被征地农民通

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支持一时找不到就业门路的被征地农民发挥其农业生产技能,承包经营农业园区、基地等,继续从事种养业,不断发展产业连条,壮大镇村集体经济,使其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五、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积极探索创立政府和农民携手合作、利益分享的机制,鼓励投资兴办民办培训机构。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加强镇村劳动保障管理,做好失地农民的转移就业工作

在大的村要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点,乡镇、街道的就业服务重在及时、准确地提供岗位供求信息,降低农民外出就业成本,减少农民盲目流动性。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多渠道收集企业用工信息,按期举办劳动力就业洽谈会,促使农民有秩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制定计划,争取在一定时间内使新的已有的由农民转化而来的新市民在二、三产业就业,使其工资性收入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

总之,在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上要实行货币安置、留地安置、就业安置等积极的保障政策,通过三管齐下,全方位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使农村经济尽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

下载(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现象及其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现象及其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土地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论文摘要] “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中......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转自发表吧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作者:粟琪 姜泽芳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个失去土地却......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三农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并强调建设农......

    XX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报告(汇编)

    XX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 研 报 告被征地农民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妥善解决他们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是劳动保障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解......

    XX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分析开题报告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小台后村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分析专业班级:二00八级工商管理B班届次:二0一一届学生姓名:陈 卫 正学号:20071159指导教师:姓名......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专 业: 金融学 学生姓名: 王君 学 号: *** 指导教师: 李怀宝 兰大网校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一......

    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甘肃为例5则范文

    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甘肃为例 “>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甘肃为例2007-02-10 16:49:07失地农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因为各地的经济发......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实践报告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人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但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