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业问题现状、成因及解决思路[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14:5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女性就业问题现状、成因及解决思路[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女性就业问题现状、成因及解决思路[本站推荐]》。

第一篇:女性就业问题现状、成因及解决思路[本站推荐]

1.引言

我国虽然已经从立法和行政执法等方面为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上的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妇女就业难目前已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2.女性就业问题的现实表现

2007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就业促进法草案。在发言中,女委员张美兰指出:2005年3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毕业时只有5.5%的学生认为求职顺利,承认受到性别歧视的高达32.7%。一些用人单位仍然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打出“只限男性”或是“男生优先”的字样。有的连财会、秘书这样中性或更适合女性的工作,招聘方都标注着“仅限男性”。总之,目前我国妇女谋求职业时受歧视的现象相当突出。女性就业的社会歧视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3.女性就业遭遇歧视的原因

3.1社会歧视因素

社会歧视因素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不利于其在现代社会中充分发挥潜力。受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影响,在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男尊女卑”性别歧视依然兴风作浪,社会性别理论暴露出传统文化观念对女性就业观念意识的滞后影响;传媒中的陈规性别角色定型,对女性消费人格、依赖人格的片面塑造,造成男性群体对女性社会参与的排斥,对妇女工作能力的怀疑,认为女孩没有多少挖掘潜力。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女性天生羸弱,难以承担高负荷岗位。女性特殊的生理需求(月经期、孕产期)使得女性不仅要中断工作,而且还要根据国家的福利制度予以补偿,对企业经济成本不利。基于以上重重担忧与偏见,为避免成本增加影响利润,企业就会尽量减少妇女的雇佣。

3.2保障就业平等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

基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国家制定了很多专门保护妇女劳动者的法律,这些规定限制妇女在经期从事某些工作,有些法律则是有关孕妇夜班和休息的规定。例如,按劳动法规定,女性在孕、产、哺乳期中不允许被解雇,且工资照常拿。这对于用女职工较多的企业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些企业为解决女性就业问题作出了贡献,但却付出了比用男性职员高得多的代价。更进/

5一步的是,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实施这些法律的机制,推行这些法律只会增加妇女在寻求雇佣时的负担。因此,我国改革开放后出台的一系列劳动力市场用工政策, 看似男女平等,但却无法真正产生男女平等就业的效果。如:实施8年的《劳动法》,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还是空白。

3.3女性自身的错误观念和缺点女性自身一些错误观念和缺点,是女性就业难的内在原因。当今社会,当面临同样的工作机遇时,很多女性低估自己,认为自己天生不如男性,畏手畏脚不敢竞争,缺少担当。女性越是这样轻视自己,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就越得不到改善。

在职场实践中,女性因知识面窄、应变能力不够被拒绝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缺少好奇心。在面临新事物、新知识时就表现为无动于衷,内在缺乏探索精神的缺陷暴露无遗。这些必然会降低女性的职场中的竞争力。

4.解决女性就业问题的思路

为从根源上消除社会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需要社会各方面和女性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4.1建立完善保障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

社会要积极宣传文明进步的妇女观,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努力克服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当前应该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树立平等文明公正的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女性充分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特别保护女性的同时,也要完善相应的配套体系,减少企业和女性自身的负担。如:国家要实行生育保险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和管理生育保险基金。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1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该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立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法律落到实处。因此,我们要严格实施现行的有关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要求用人单位严格遵守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行政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并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广大妇女对相关法律的了解,提高她们的维权意识,妇女遭受就业歧视的不良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在出台政策时,要进行性别审视,对于缺乏性别意识的政策应制定出相应的补救政策或相应的补救条款,对政策可能造成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进行限制。

4.2劳动保障部门加强对女性就业保障的监督与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对各单位贯穿实施女性就业保障的各项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并列入主要职责之一;行业管理部门应对本行业各单位的用人问题进行管理,对用人单位的招工招聘中的严重歧视女性、侵害女性就业权益的行为进行检查和查处,并责成改正;在外资、私营等非公有经济组织建立起工会,充分发挥工会和妇联依法代表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女性就业权益保障情况进行监督的作用。用人单位必须严格遵照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一视同仁地为男女提供同等的就业、升迁机会,并实现同工同酬,平等地保障女性就业权利,使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建立在才能和知识的基础上,杜绝人为的、性别的因素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4.3女性自身要改变传统观念

由于在职业实践中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部分女性受一些诸如“学得好,不如生得好;生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错误观念的影响,把心思用在梳妆打扮上,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别人(爸爸、丈夫、儿女)身上。社会各界要帮助妇女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和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具有市场导向性的就业培训和“定单式”的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女性的忍耐力是一般男性无法比拟的,大多数女性能够做到态度认真,忠职守责,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坚持工作。女大学生在求职中应该懂得展示自己良好的风范和自身优势,从而改变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女性的不正确认识。

因此,女性必须顺应时代,解放思想,认识到自己也是独立的个体,自己也能通过努力成为改变社会的人。如果遇到竞争中的不公平,也应勇敢地用法律维护权利。

4.4调整高等教育模式,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等院校既需要在教育人才培训方面注重与女大学生自身需求相衔接,同时也需要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女生就业工作的管理,就业信息中心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力度,进行必要的就业前的指导,了解哪些行业的工作女性更具有优势,为求职女大学生提供适当的就业信息,帮助女大学生分析劳动力市场的现实情况,帮助女大学生正确把握市场需求与自身条件,使女大学生免于盲目求职和非理性求职。

5.结语

我国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利在实现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随着劳动力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自主权和所有制的多元化,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除严格实施现有法律,加强立法,从法律的角度

来保障与促进妇女平等就业,还需要规范非正式就业渠道,防范女性农民工的就业风险。一个真正进步发达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两性都能平等参与竞争的社会,是无论男女只要努力都能改变命运、甚至改变社会命运的社会。保障女性平等就业任重道远,需要国家、企业、学校、家庭以及女性自身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只要社会各方意识到保障女性自致角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将有机会通过平等竞争站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参 考 文 献】

【1】 王春光:《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弱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经济师 2005 1 : 97-98

【2】 袁锦秀.妇女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江苏省妇联调查显示:女性就业面临新的性别歧视》。中国新闻网.2002年9月19

【4】 张丽霞.试论我国妇女就业杈的法律保护[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04.108.

【5】郑杭生 主编

第18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二篇:“解决就业问题”参考

2008申论范文:“解决就业问题”参考范文

-“解决就业问题”申论参考范文-

《着力构建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中央高度重视,近年来,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当前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解决就业难问题。

就业难成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供求总量矛盾和供求结构矛盾并存。一方面,国家新增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现有劳动力的需求,供需缺口较大。另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又出现技工慌,技术性人才难觅已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我们必须找到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从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两方面出发寻找解决的良方。

首先,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信息不通畅,缺乏专门职业技能是阻碍劳动者就业的绊脚石。政府应承担起提供完善就业服务的责任,一是要加快就业咨询、就业服务、就业信息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并免费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二是要加大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开设专业技能培训班等方式提高求职者的自身素质。

其次,建立健全鼓励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国家应尽快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的配套措施,对目前服务偏远地区且有突出贡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奖励,号召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同时,要制定有利于创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给予创业者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小额信贷支持,鼓励更多的人自主创业。

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转移安置劳动力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好的发挥其积聚劳动力的优势效应。

第四,重点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如何有效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事关社会的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引导中介组织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加大对“黑中介”的打击力度。在帮助老一代农民工就业的同时,也要关注新一代年轻的农民工,由于就业观念中渗透了许多城市的因素,解决年轻一带农民工就业难度更大,问题也更复杂。要注意对这一群体的合理引导,多进行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促进其心理和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总而言之,就业难解决的关键在于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就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时之举而是任重道远。有效应对就业难,对于我国经济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和解决

四、我们常见的就业心理异常有哪些?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调整心态应对就业压力和挑战?(25分)

答:面对就业问题我们常见的心里异常主要有一下几个:

1.期望过高——精英情结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铸就了很多我们的“精英情结”,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单

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使我们本人、其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就业产生过高期望,部分我们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受到很大限制。“精英情结”造成了部分我们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毕业生大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区人才过剩;部分毕业生只想从事金融、计算机等热门行业,造成了部分行业人才过剩。另外很多海外归来人员未能顺利就业也和这种“精英情结”有很大关系。

和国内这种就业观和就业环境严重脱节的状况相比,很多发达国家我们的就业观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于高科技行业收缩和北美经济低靡,加拿大的失业率达到7.8%,我们就业很难,不少学生选择了短期临时工作来暂时解决饭碗问题。巴西失业率达到12%,我们们已经习惯“先就业再择业”。俄罗斯我们毕业后大约只有30%从事与本专业挂钩的工作。而西班牙的我们们已经习惯作“蓝领”工人了。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国外我们能够放下身段,从事基层工作的态度和观念值得国内我们反思。

2.规划不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但我们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偏低,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我们这方面尤为明显。这种规划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

对自我的了解是职业规划的起点,需要通过能力、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同时,大学期间还要对工作世界进行探索,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行业和职业。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通过浏览网络媒体、听讲座、实习、职场访谈等途径进行。做好这两部

万方阿康

分工作,是确保找到和自己优势匹配的职业的条件之一,有助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后,上学期间可以按照目标职业的能力要求来塑造自己,到了求职的时候已经具备目标职业要求的能力素质要求,就可以顺利就业。

而很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大学期间主要围绕专业课进行学习,并且由于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另外也没有培养工作所要求的必备能力。同时,这些人群在求职的时候目标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使求职变得盲目,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

3.约束太多——不合理信念

我们求职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头脑中,就会影响顺利就业。求职中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对“自我”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真没用。” 这种迷茫时的自我否定心态,会造成求职中的犹豫、软弱。又如 “我无法从事任何与我本身能力、专业不合的工作。”这种静态的眼光,怎么能适应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还有一些同学对自我的认识过于自负,如“只要我愿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自以为什么都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也难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类,对“职业”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一定要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没有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之前,绝不签约”,“我从事的工作要能满足我所有的要求”,“这份工作的专业要求应该是很严格的,我或许不合适吧”,“我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否则人生多没有乐趣啊!”,“这个行业不适合我的性别”„„这些非理性的观念无形中就把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大大地缩减了,成为造成目前我们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类,对“就业”的不合理信念。一些同学对于就业过于草率,如“我会凭直觉找到最适合我的职业”,结果到了岗位上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职业,造成频繁跳槽。又如“有工作就做吧,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换工作”,过于随意地选择职业,往往会空耗精力,不利于在行业中提高自己,延误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同学又过于慎重:“这个决定我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因为一旦选

择了,就不能变了”。把职业看成静态的,觉得“一选定终身”,结果导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第四类,对“发展”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工作一定要在北京、上海,因为这里机会更多,利于我的发展。”现在很多人都在乎工作的地点、工资等外在的直接的待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要辩证地分析自己的状况和自己行业的性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机会看起来多一些,但是优秀人才也多、竞争也大,个人相对竞争优势不一定能够体现出来,相反,如果能够在其他城市,或许更为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职业成功。

以上这些求职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影响了我们的顺利就业。因此在决定就业后一定不要用各种各样的主观推测“锁住自己”,而对职业环境以及自我追求的变化无动于衷。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要减少就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4.压力过大——心理素质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就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当代我们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畏惧心理、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等方面,并以一些情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急躁、孤傲、自卑、焦虑、恐惧、情感淡漠等。这些就业心理常见问题,除了与当前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有关之外,也与我们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紧密相连。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我们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有效的开展我们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校毕业树立正确的求职期望,培养积极情感,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将会是解决我们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要让我们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不仅需要我们,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努力。但是,内因是关键,我们应该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

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解决就业压力,我们首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一部分我们对就业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

因此我们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

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在求职中遇到的挫折要比本科生多,这时,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我们有自身的优势。

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自身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的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三、积极调整心态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我们应当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当自身心理平衡难以维持,即将产生或已经产生心理障碍时,应当根据自己心态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种诸如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自我适度宣泄法及理性情绪法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来调节自身心态,重新建立心理平衡。

在社会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其实不仅是我们,其他人也有不少焦虑和不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适应社会,不要被失败打到,只要心中还有信念和毅力,就一定能成功。

第四篇: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浅析

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浅析

摘要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通化市二道江区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现状的了解,从农村女性自身素质、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多角度对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状况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有效保障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女性劳动力 就业问题 浅析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通化市二道江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现状

通化市二道江区下辖3镇1乡、2个街道、20个行政村,总人口1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825人,农村劳动力14732人(其中男性劳动力为8276人,女性劳动力约为6456人),行政区面积3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096亩。由于二道江区耕地面积少,农村人口相对有限,土地显得过剩,因此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受到影响;再加上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女性自身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女性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障碍。近年来,随着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加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当地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在缓解农村压力,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上也初见成效,但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截止2009年底,二道江区实现农村女性劳动力累计就业145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05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分别为436人和715人。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率仍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因此,要把解决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工作提上日程。基于通化市二道江区的实际,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

(1)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素质因素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素质偏低是最根本的因素。一是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限制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目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落实,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有所提高,但农村女性相对农村男性而言,受教育的程度仍存在一定差距。通化市二道江区农村女性劳动力大多是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无一技之长,面对如今企业招工门槛的不断增高,农村女性劳动力无论在年龄、文化素质等方面都不占优势,不能满足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其参与就业的机会则少之又少。二是农村女性劳动力思想过于陈腐和保守,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大多数农村女性劳动力认为女人把家庭照顾好了,到外面创业是男人的事情,“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她们安于现状,缺乏长远打算,对就业考虑的少,对外出打工顾虑重重,抗风险能力弱,这就给农村女性劳动力积极转移和从事非农产业造成极大障碍。

(2)农村女性劳动力家庭环境因素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家庭中承担着生育义务和繁重的家务劳动,这将占去农村女性劳动力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她们强烈的依赖家庭,她们无任何就业理念和想法,只是机械地重复着“一日三餐”、收拾房前屋后等琐碎劳作,缺乏自立自强、改变现状的意识,她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局限在仅有的家庭环境中,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

(3)社会因素分析。一是政府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关注相对较少,未能从全局出发客观认识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严肃性和紧迫性;二是在就业服务方面,重视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统一规范的制度,没有提出能够优化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政策;三是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大都是自发行为,主要依靠亲缘、地缘等关系网络,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从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无序流动;四是缺少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实际和当地实际的各类技能培训,培训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就业渠道狭窄;五是各类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能力薄弱,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迫使企业更倾向使用高素质的人才,而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就业的大环境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状况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3.1 基于“生产发展”的分析

二道江区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率低的现状,势必会影响该区的整体就业形势,势必会对该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不利于该区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进而阻碍新农村建设步伐。

3.2 基于“生活宽裕”的分析

农村劳动力较好就业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农村生产发展注入生产性资金。二道江区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率低,造成农民家庭收入减少,增加农民生活负担,农民生活得不到改善,从而导致整体生活水平的下降。

3.3 基于“乡风文明”的分析

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乡风文明建设。就业率低,农村闲散女性增多,就导致她们的交往网络较狭窄,使其在接受新观念、了解市场信息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缺乏进取精神,长此以往,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

3.4 基于“管理民主”的分析

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女性的参与。而女性要想参与基层建设,必须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日积月累形成的。由于农村女性就业率偏低,导致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女性人数减少,进而不利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保障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意识,重视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意识,树立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观念,使之从根本上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当地农村社会的稳定。二是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当地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多种形式,依托企业和职业培训实体,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主抓培训重点,健全培训体系,开展适合当地农村女性劳动力特点的美容美发、餐饮服务、食品加工等培训班,让农村女性劳动力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切实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率。

(2)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积极就业。一是政府部门应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和鼓励措施,重点扶持能够吸纳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的乡镇企业,结合企业经营特色,以增加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二是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自主创业。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岗位毕竟有限,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这不但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对增强她们自主创业意识,树立自主创业典型,进而拉动整个地区就业岗位的增长也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3)不断完善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当地政府应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平台。如,在区内或乡镇建立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专栏,为农村女性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同时,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当地农村女性劳动力提供更全面、更具时效性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苏群,刘华.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3(4):39~42.[2]朱秀杰.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约束机制――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南方人口,2005(1):18~25.[3]侯俊香,牛习昌.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与出路.经济论坛,2004(2):113~114.[4]黄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7):198~202.[5]程绍珍.农村女性劳动力文化素质及其影响的研究.中华女子学报,1998(3):38~41.

第五篇:执行难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

执行难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

----秦洪涛

关键词: 法院 执行 执行难 解决对策

内容提要: 法院执行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执行难已成为阻碍法院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障碍,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研究和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切实保障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紧密结合法院执行难问题的现状、成因,总结法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破解影响制约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方式方法,为法院执行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正文】

一、法院执行难的背景

执行难是指由于执行人员的内在因素、执行环境的外在干预、以及被执行人的执行能力、法律素质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执行案件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执行难问题,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出现的,不少纠纷难以在基层得到解决而逐渐进入司法领域,需要法院进行裁判和执行。受体制、制度等各种因素交错作用的影响,执行难的问题开始出现并日益突出,逐步演变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成为法院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执行难问题,不仅困扰了法院自身的工作,也使社会各界对司法权威产生了疑虑。[1]

二、法院执行难的现状

(一)公民法制观念淡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观滑坡,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形成靠诚实信用经营的价值观念。相应的法制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守法经营的观念很差,大量的债务人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逃债、1

废债、赖债的思想严重。认为赖债不会坐牢,有的债务人甚至目无法纪,视法律和法院判决书为儿戏,公开肆意对抗法院执行。有些个人经法院多次传票传唤才到局,最后使法院不得不加大执行力度,强制其履行义务。这是“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有一些是涉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执行案件

这类案件被执行人差不多都是判处有期徒刑入狱进行劳动改造或本人基本没有履行能力,其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赔偿能力低下,而赔偿的数额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这一类案件也加重了执行的负担。

(三)被执行人难找

一些被执行人欠债后,为躲避执行而外出躲藏或与执行法院搞游击,这些被执行人大都有能力履行,却不愿意履行,采取各种手段与法院软磨硬顶,你发传票他不到,发限期履行通知书他不理,经常使案件并没有实际解决,而且还加剧了法院执行工作未来的压力。[3]

(四)被执行财产难查

为逃避执行,被执行人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转移、隐匿、消耗其所有的财产,达到不履行或少履行其应履行的债务的目的。有些案件的被执行人甚至在诉讼乃至仲裁阶段就开始转移、隐匿财产,一旦进入执行阶段,早已是人去楼空,财产踪影难觅。[4]

(五)执行财产难动

一方面,一旦查找到了被执行人的财产,被执行人、案外人以各种理由提出执行异议;另一方面,不少涉及不动产的案件,由于现行法律规定的局限而不能实施拍卖、变卖等强制执行措施。由此,许多案件因难以执行而被拖延积压。

(六)立法滞后 [2] 2

强制执行方面的法律规定、制度不健全,束缚了执行人员的手脚,限制了执行工作的力度。国家还没有专门的强制执行法,民事诉讼法涉及执行程序的条文远远不能适应执行工作的实际需要。现行的法律条文,赋予法院执行的措施少、手段弱,无法对付恶意赖债、逃债者的形形色色的转移和隐藏财产状况没有有力的制裁措施。对被执行人及相关人员和单位妨碍和抗拒执行的,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方面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力度不够,对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缺乏应有的保障。上述情况限制了执行人员的执行力度,使得执行工作非常被动。[5]

(七)协助执行人难求

受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协助执行人不愿自觉、及时地协助法院执行的现象司空见惯,并往往导致执行战机贻误,执行案件难结。

近几年,通过积极主动争取党委、人大等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强化执行队伍建设,加大执行力度,执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执行难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这些执行难案件类型各异,执行难度非常高。其中,以下几类案件的执行尤为困难:

1、受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干扰及其他各种非法干预未执行的案件。

2、被执行人涉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军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特殊主体的案件。

3、申请执行人为困难群体的案件。

4、涉及农民工工资、建筑工程款的案件。

5、涉及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一些无牌无证的轻便摩托车致人重伤或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以及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肇事者和被告人即使倾家荡产也难以偿付高额的赔偿款,致使案件的执行陷入僵局,尤其是被执行人被羁押服刑的案件,执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6、涉及房屋土地为标的案件。一些农村宅基地房屋以及权证不齐的房产买卖纠纷,因法律规定的局限性而使房产变现的可能性很小。

7、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逃避执行且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法院根本就无从下手。执行难问题的存在,使当事人对执行工作不断进行投诉、上访。

8、其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未执行的案件。[6]

三、执行难问题的成因

(一)司法执行制度不健全,司法权威缺失

目前法院依法实施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一是法律法规;二是司法解释,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及《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宪法对司法强制执行仅作原则性的规定,操作性不强;如执行案件的执结期限。执行工作立法的滞后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司法权威缺失,执行工作的随意性概率大大增加,被执行人往往无视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或躲避履行义务,或公然暴力抗拒执行。[7]

(二)市场主体风险意识薄弱,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形成

市场交易活动中,不少市场主体对经济活动中蕴藏风险的认识相当不足,认为产生了纠纷,反正由法院最后一道防线进行救济和解决。实际上,相当部分的案件无法执行,其实是市场风险的延伸。对于“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好比一个病人送进医院时已死亡,医院只能查明死因,却无法起死回生。法院对当事人权利予以救济的途径和手段是有限的,当其穷尽办法仍于事无补的时候,当事人把交易风险带来的执行不能归咎于执行不力,到处投诉、上访显然有失公允。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尚处萌芽状态,制度的缺失与漏洞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等种种诚信缺失行为尚缺乏严厉的处罚措施,而社会舆论及其公众又没有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致使无形中纵容甚至助长了这种失衡观念和行为的滋长和蔓延。

(三)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现行社会管理体制对执行工作的制约

地方、部门保护主义,也是导致执行难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有些地方、部门往往从维护本地方、本部门的经济利益出发,对执行工作设置种种障碍,干扰执行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个别党政领导以行政思维方式对待法院执行工作,直接告知暂缓执行某起案件或暂缓进入执行程序,客观上也影响了法院的执行工作。执行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金融、工商、劳动、民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及中介机构等各方的配合,但现有社会管理体制的弊端也严重影响了执行工作。就目前情况来看,联动机制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和作用,但各联动部门本身管理制度的缺陷,以及相互紧密配合还未真正形成,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与改进。例如有的银行在同一系统间具有联网查询的功能,但银行不愿提供联网查询功能,致使法院执行人员只能一家家地跑。工商、劳动等部门管理

制度完善与否,中介机构工作效率的高低也必然影响到执行工作的效率。

(四)公众法制意识薄弱,社会保障救助功能不足

不少当事人视生效判决为白纸一张,对法院的传唤不理不睬,甚至到处逃避,再小的执行标的也要让执行法官来回奔波。有的被执行人一旦被司法拘留,还觉得冤枉,认为自己一不偷、二不抢,没有羞耻的感觉。从现有的社会保障救助制度来看,保障范围过窄,对于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的农民,一旦成为被执行人,偿付因交通事故等原因引起的巨额人身、财产损害赔偿款,就显得尤为困难;因此,这些案件大都陷入了无法执行或中止执行的状态。

(五)突破疑难案件的方法不多

面对涉及一些设计政府部门利益的案件、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以土地为标的案件以及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案件等诸多疑难复杂的案件,执行人员存有畏难情绪,办法不多,难以取得有效突破。

(六)审判和执行兼顾没有协调好

审判和执行是法院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执行必须以生效的裁判文书为依据,审判必须虑及执行的可操作性。但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审判法官忽视了审判、执行紧密关联的关系,调解力度不够,作出的裁判文书不严密,致使实行执行中碰到困难。

(七)执行流程管理规范落实到各个具体环节上存在差距

流程管理规范对执行人员在各个环节中的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个别执行人员未能尽职尽责,所做工作在卷宗材料中难以明确反映,个别案件中止、终结的理由尚不充分等。

(八)少数执行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个别执行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难以提出有效的执行方案,对一些应列为被执行人的案外人不敢追加为被执行人,致使案件的执行标的难以到位;有的执行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处理案件时综合协调能力不强,片面强调工作忙而错过执行时机;有的执行人员对当事人态度生硬,作风粗糙,执行方法简单,损害了法院的形象。

四、解决执行难的对策

(一)建立与完善党委政法委、各级组织与人民法院的信息通报机制

[8]

加强党委政法委、各级组织与法院之间的工作互动,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对于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不稳定因素的执行案件,法院应当提前将案件具体情况及工作方案向党委政法委进行通报,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会商研究。党委政法委发现因执行工作存在问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应当及时与法院沟通,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法院一起迅速采取措施,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二)将法院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范围,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各级单位要同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制定和实施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的具体办法,对逃避、阻碍、干预及拒不协助法院执行的单位,不得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直至实施一票否决。对非法干预法院执行及实行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单位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并予以纠正,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直至一票否决。对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依纪依法进行查处。

(三)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增强社会公众法律意识

要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执行法律宣教活动,提高公民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自觉性,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增强法治观念,为执行案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司法行政部门应将民事执行工作列为当前普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法院也应当主动与普法、宣传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组织基层相关人员举办各类法律知识培训班,利用电视等宣传媒体开展以案释法教育,扩大宣传效果。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市场主体的市场风险意识,同时完善各类交易活动的制度,防止或减少纠纷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纠纷,也要加强诉讼风险教育,使诉讼主体认识到通过司法救济途径解决问题的诉讼风险,从而减少纠纷,减少法院执行不能的现象。

(四)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要建立并明确信息征用、公开、失信行为的处罚等一系列规定,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要鼓励法人、组织、自然人保持良好的信用,同时对诚信不良的市 6

场主体给予严厉的处罚,对其在一定领域内的活动设置种种限制,使其为失信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使进入司法领域的被执行人不敢以失信行为为代价而逃避、抗拒执行。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救助机制

要拓展司法救助功能,设立司法救助基金。基金来源,应以政府财政为主,同时充分调动民间救助的积极性,扩充救助财力。司法救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通过当事人申请、法院审核、民政部门批准的程序,给予司法救助对象以救济。

(六)建立执行工作联动机制

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强对执行工作的协助和配合。工商、税务、城建、公安、国土资源、金融、电信等部门,要配合人民法院建立相关信息通报、情况反馈和协作配合机制,尽快实现本部门信息系统与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互联共享。负有法定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要积极协助人民法院依法执行,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拖延、阻碍执行,不得违规收取手续费。拒不履行协助义务或妨碍执行的,人民法院除责令其履行协助执行义务外,可以依法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并向纪检监察部门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纪检、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执纪力度,对拒不履行判决和干扰、阻碍、抗拒执行的党政领导及工作人员要视情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党纪、政纪责任,并予以通报。

各新闻单位和法制宣传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执行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增强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的法律意识。要加强舆论监督,营造以抗拒、阻碍、干预人民法院执行为耻,以服从、协助、支持人民法院执行为荣的舆论氛围,对抗拒、阻碍人民法院执行或拒不履行执行义务的行为要予以曝光。

公安、检察机关要积极支持、配合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对人民法院已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财产,不得重复采取强制措施。对暴力抗拒执行事件,当地公安、检察机关要紧密配合、快速处置,对因不履行法定职责酿成严重后果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9]

(七)加强法院自身建设

一是法院应当更加主动积极的向地方党委、人大等领导部门汇报工作,让领导更加重视法院工作,重视执行工作,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上予以支持,使执行工作更有保障。二是妥善处理审判与执行的关系。在审判实务中,既要依法裁判,体现判决的公正性,又要充分考虑执行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大量的民事诉讼案件,审判法官既要裁判严密,又要多做一些艰苦的法庭调解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后续执行的难度。三是不断深化执行工作改革。要继续抓好案件流程管理、执行公开、裁执分离等改革措施,进一步规范执行行为,提高案件的质量和效率。要继续完善执行工作考核机制,将执行结案率、标的到位率同执行法

[10]官的考评、奖惩紧密挂钩。四是继续加大执行工作力度。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执行方法,着力提高执行案件的结案率和执行款的到位率,全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努力改善执行装备、执行条件,切实提高执行工作的办案效率。五是进一步加强执行队伍建设。要着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改进思想工作作风,严守执行纪律,保持清正廉洁,恪尽职守,杜绝懈怠执行现象,杜绝 “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的发生。要努力加强业务建设,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岗位培训,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法院执行人员的办案水平和工作能力。[11]

(八)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克服执行难问题

1、要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构建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执行积案的长效机制。

2、要进一步健全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确定重点

措施,确保法院对案件的执行。

3、对执行案件的进展情况要定期通报,对相关部门的 配合要明确责任,实行对领导追究责任制度。

4、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法院为主,各部门共同

关心和支持执行工作,对于工作中发现的法律手续、程序等方面的问题应进行思考和总结,为完善执行工作管理的长效机制作好基础数据准备。

5、要提高标准、严格要求,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思路、建立执行威慑机制、健全执行工作长效机制打好坚实基础。

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长远目标看,执行难无疑是法治建设进程中某一阶段的特有历史现象。执行难问题的形成,是思想意识、道德水准、文化传统以及体制、机制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执行难问题,必须理念先行,必须长期坚持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实现建设法治国家这一根本目标的法治理念,摒弃与法治目标相悖、短期、近视的行为,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必须找准突破口,从解决体制、制度、机制等阻碍执行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性问题入手,依法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必须使法院系统内外的力量积极联动,形成合力,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只有这样那个执行难问题才会会得到妥善解决。[12]

注释: [1] 孙小虹,“克服执行难问题是社会系统工程”,载《人 民日报》1999年3月10日.[2] 贺卫方,“又执行难见”,载《工人日报》1998年7月10日.[3] 刘清元,《“执行难”现象的探究》,兰州学刊2000(4).[4] 梁红照 《论我国强制执行财产调查制度的建立和完 善》载《强制执行与参考》总第10集.[5]李政、杨惠玲,《从“执行准”透视执行程序之立法

不足》,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8).[6] 童兆洪,《民事执行调查与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年1月版.[7] 张启楣,《执行改革理论与实证》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年9月版.[8] 王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遏止司法权地方化倾 向》,体制改革,2002(1).[9] 董林华,《关于“执行难”和“执行体制改革”有 关问题的思索和探讨》,河北法学2000(4).[10] 袁法苗、黄辉、黄华,《关于执行工作改革的若干 思考》,人民司法2002(3).[11]景汉朝、卢子娟,《执行难及其对策》 载《法学研 究》 2000年第5期.[12] 葛行军,《执行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挑战》,人民司 法2002(1).

下载女性就业问题现状、成因及解决思路[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女性就业问题现状、成因及解决思路[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残疾人就业问题现状

    中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文法学院 社061班闫晶32号 摘要:残疾人是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则是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但是由......

    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模版)

    从公共政策方面浅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袁秀婷)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制度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步下降, 大学生......

    解决退伍老兵就业问题

    中国退伍军人的第二个家,中国老兵的就业发展平台 继续忠诚 继续战斗 红色盾牌——天骄特卫 天骄勇士,解决中国退伍老兵就业问题 一年一度的退伍工作即将开始,中国首家要员保护......

    三中全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以下是由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9日召开,北京,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次“关键性会议”,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在中国改革挺进深水区和攻坚期......

    多种手段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多种手段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者:张近东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05期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各个......

    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行业技术学院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全)

    尊敬的党组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就业压力随之骤增。有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近71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而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大约有XX万农民工失去了原来的工作,这两股就......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措施)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措施。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