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时间:2019-05-13 14:3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一篇: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是活力迸发的社会,而追求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活力的源泉、动力的支撑。因此,科技部门理当义不容辞,成为先行和表率,通过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大科技意识,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落实我区“科教兴区”的目标重点,统筹各种科技资源,通过创新集成,提高技术、人才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营造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塑造“滨海奉贤”新形象,建立坚固的基石。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把科技作为发展的重点和动力,许多国家都在制定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力图抢占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

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发展中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前进中的和谐,科技创新是和谐社会的活力源泉和智力保障,是迈向知识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艰巨和宏大的社会进步过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结构调整,建设和谐社会,为加快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加强自主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国家竞争力,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这个思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构想,制定“科技登山行动计划”。按照“区县抓活力”的要求,区委、区政府以“创新、产业化”为主题,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制定了《奉贤区科教兴区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以此全面推动奉贤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对科技工作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极大的推动,同时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科技主管部门的,我们乘势而上,率先垂范,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进一步增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推动科技进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公平、公正和安定的社会,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现代文明和科技进步是保持持久发展的活力的基本动力源。近两年来我区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效地改变了奉贤工业产品和产业结构,这些产业已成为奉贤经济持续发展的新亮点。

全区共有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87家,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6。2004年新增民营科技企业545家,至年末全区累计登记民营科技企业3272多家。在2003至2004年间,组织认定的40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实现销售收入25.83亿元,区财政为落实“18条”政策而支出的税收奖励和各类行政性收费补助的金额超过2000万元,为企业和科技人员在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起步阶段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扶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奉贤,如中国普天,日本先锋等。同时引导企业不断强化自主创新意识,2004年申请专利917件,比上年增长68.3,其中7项新技术项目获得国家金奖。技术改造审批项目251项,投入技改资金14.83亿元。建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中国名牌产品1只,国家免检产品3只,上海名牌产品18只,中国驰名商标1件,上海市著名商标9件。

两年里共取得国家级各类项目立项16项,得到科技部7228.5万元的无偿资助,其中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获得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立项,获得6760.25万元资助;获得上海市科委各类项目立项48项,得到市科委465万元无偿资助;组织审核奉贤区创新计划项目143项,无偿资助661.5万元。积极实施工业项目的挖潜改造项目,共批准技术改造项目106项,财政补贴1017.3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更好地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

模。

(二)、注重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科技投入

奉贤区委、区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结合我区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奉贤区科技创新计划的通知

”“关于加强奉贤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今年,我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真贯彻《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实施要求,围绕区域发展总体目标,认真编制科教兴区规划,先后编制出台了《奉贤区科技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奉贤区工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意见》、《奉贤区科教兴区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等,为奉贤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坚实的基础。

2003、2004两年来,区财政分别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246.12万元、1830万元,用于资助工业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和农业的试验与推广等。同时也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利实施的资金投入,根据全区对87家高新企业的年报统计,两年度各项科技投入分别为5.75亿元。2004年区财政还设立了科教兴区重大项目基金2000万元。设立了3000万元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全年科普经费从原有的3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人均达到2元,保证了科普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几年来,在科技政策的引领下,上海绿人生态经济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先锋高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航星通用电器有限公司、人本集团等一批资产千万以上的科技领军企业正迅速成长,加快科技企业产业化进程,资产规模稳步扩大,成为奉贤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落实到位

随着政府职能从刚性监管向柔性服务转变,科技部门在落实国家及市、区相关扶持政策时,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实现零距离服务。

近年来,我们先后成立了集农业科技成果中试产业化,各类现代农业中介服务,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品展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专业孵化器,全面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网络及服务体系;组建了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首个市郊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企业服务提供了一个高效、准确、规范、优质和便捷的“一门式”服务平台,加快知识产权技术和成果的实施及产业化;成立奉贤区科技企业联合会,将各高新企业组织起来,实现多渠道的沟通和互动,向其宣传政策,倾听企业的建议,协助企业解决困难。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公众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恩惠。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参加“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五周年成就展暨首届创新人才精英赛”、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的市科技下乡活动、以“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科技创造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以“中小企业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区科技论坛。成立了以各企业产、学、研一线为主体的区科技专家联谊会,并在南桥镇的文化活动中心的文化广场建立了大型电子画廊,启动了一批科普宣传画廊。前不久,为了营造“科教兴区”的良好氛围,展示科技企业风采、科技人员英姿,我们主办的“科星璀璨映滨海”科技企业文艺专场获得圆满成功,成为今年“相约滨海之夏”系列广场节目的新看点。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满足了公众提高科技文化的诉求,增强了科技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寻求突破,找准科技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按照《奉贤区科教兴区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打造“滨海奉贤”的四个“基本形成”的目标,找准科技进步在构建合谐社会的切入点,要注重“五个突破”。

(一)、在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发展上有新突破,努力建设“实力奉贤”。

和谐社会必须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后劲足与优势产业竞争力强、具有可靠实力基础上的和谐。从当前奉贤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运行质量来看,生产力竞争水平还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还有待扩大。因此,急需走出一条以科技发展和创新为主导,带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尽快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全面提升新型产业技术水平。同时,在传统产业中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为补充的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增加全社会的科技投入;进一步推进科技管理的“市区联动”,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努力营造依靠科技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为实现奉贤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实力支撑。

(二)、在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上有新突破,努力建设“样板奉贤”。

“三农”问题是构建奉贤和谐社会中一个可以大有所为的方向。奉贤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能有效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将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产业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要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切实解决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的技术瓶颈制约。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重点加强现代农业专业孵化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中心等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着重做好农村远程教育网的建设,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的示范和人才、资金向园区集聚等。

(三)、在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有新突破,努力建设“生态奉贤”。

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要有紧迫感,坚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切实把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能耗型向节约型、污染型向环保型、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工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GDP和循环经济,力争把奉贤建设成一个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区。

(四)、在加强与区域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有新突破,努力建设“开放奉贤”。

和谐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开放前提下的和谐。应对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构建奉贤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扩大区域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必须创新思路:一要按照产业政策导向,把区域间科技交流合作的着眼点放到寻求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强的项目上来。二要针对土地暂停审批等要素资源制约,必须加快内涵式发展,要提高规模企业的外部嫁接水平和吸纳能力。三要进一步扩大与区域间的科技交流合作,重视产业化高新技术的引进,探索区内优势技术向下游地区转移的政策措施和发展途径。

(五)、在全面培植干部群众科学精神和素养方面有新的突破,努力建设“素质奉贤”。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体公民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重“四个体现”:一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的培植上;二要体现在对科学方法的掌握上;三要体现在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上;四要体现在群众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上。以保证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能满足构建奉贤和谐社会的需要。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二篇:激发科技活力提供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是活力迸发的社会,而追求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活力的源泉、动力的支撑。因此,科技部门理当义不容辞,成为先行和表率,通过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大科技意识,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落实我区“科教兴区”的目标重点,统筹各种科技资源,通过创新集成,提高技术、人才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营造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塑造“滨海奉贤”新形象,建立坚固的基石。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把科技作为发展的重点和动力,许多国家都在制定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力图抢占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

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发展中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前进中的和谐,科技创新是和谐社会的活力源泉和智力保障,是迈向知识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艰巨和宏大的社会进步过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结构调整,建设和谐社会,为加快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加强自主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国家竞争力,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这个思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构想,制定“科技登山行动计划”。按照“区县抓活力”的要求,区委、区政府以“创新、产业化”为主题,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制定了《奉贤区科教兴区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以此全面推动奉贤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对科技工作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极大的推动,同时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科技主管部门的,我们乘势而上,率先垂范,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进一步增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推动科技进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公平、公正和安定的社会,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现代文明和科技进步是保持持久发展的活力的基本动力源。近两年来我区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效地改变了奉贤工业产品和产业结构,这些产业已成为奉贤经济持续发展的新亮点。

全区共有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87家,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6。2004年新增民营科技企业545家,至年末全区累计登记民营科技企业3272多家。在2003至2004年间,组织认定的40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实现销售收入25.83亿元,区财政为落实“18条”政策而支出的税收奖励和各类行政性收费补助的金额超过2000万元,为企业和科技人员在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起步阶段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扶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奉贤,如中国普天,日本先锋等。同时引导企业不断强化自主创新意识,2004年申请专利917件,比上年增长68.3,其中7项新技术项目获得国家金奖。技术改造审批项目251项,投入技改资金14.83亿元。建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中国名牌产品1只,国家免检产品3只,上海名牌产品18只,中国驰名商标1件,上海市著名商标9件。

两年里共取得国家级各类项目立项16项,得到科技部7228.5万元的无偿资助,其中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获得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立项,获得6760.25万元资助;获得上海市科委各类项目立项48项,得到市科委465万元无偿资助;组织审核奉贤区创新计划项目143项,无偿资助661.5万元。积极实施工业项目的挖潜改造项目,共批准技术改造项目106项,财政补贴1017.3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更好地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二)、注重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科技投入

奉贤区委、区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

第三篇:激发科技活力 提供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是活力迸发的社会,而追求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活力的源泉、动力的支撑。因此,科技部门理当义不容辞,成为先行和表率,通过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大科技意识,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落实我区“科教兴区”的目标重点,统筹各种科技资源,通过创新集成,提高技术、人才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营造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塑造“滨海奉贤”新形象,建立坚固的基石。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把科技作为发展的重点和动力,许多国家都在制定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力图抢占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

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发展中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前进中的和谐,科技创新是和谐社会的活力源泉和智力保障,是迈向知识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艰巨和宏大的社会进步过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结构调整,建设和谐社会,为加快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加强自主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国家竞争力,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这个思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构想,制定“科技登山行动计划”。按照“区县抓活力”的要求,区委、区政府以“创新、产业化”为主题,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制定了《奉贤区科教兴区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以此全面推动奉贤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对科技工作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极大的推动,同时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科技主管部门的,我们乘势而上,率先垂范,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进一步增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推动科技进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公平、公正和安定的社会,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现代文明和科技进步是保持持久发展的活力的基本动力源。近两年来我区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效地改变了奉贤工业产品和产业结构,这些产业已成为奉贤经济持续发展的新亮点。

全区共有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87家,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6%。2004年新增民营科技企业545家,至年末全区累计登记民营科技企业3272多家。在2003至2004年间,组织认定的40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实现销售收入25.83亿元,区财政为落实“18条”政策而支出的税收奖励和各类行政性收费补助的金额超过2000万元,为企业和科技人员在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起步阶段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扶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奉贤,如中国普天,日本先锋等。同时引导企业不断强化自主创新意识,2004年申请专利917件,比上年增长68.3%,其中7项新技术项目获得国家金奖。技术改造审批项目251项,投入技改资金14.83亿元。建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中国名牌产品1只,国家免检产品3只,上海名牌产品18只,中国驰名商标1件,上海市著名商标9件。

两年里共取得国家级各类项目立项16项,得到科技部7228.5万元的无偿资助,其中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获得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立项,获得6760.25万元资助;获得上海市科委各类项目立项48项,得到市科委465万元无偿资助;组织审核奉贤区创新计划项目143项,无偿资助661.5万元。积极实施工业项目的挖潜改造项目,共批准技术改造项目106项,财政补贴1017.3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更好地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二)、注重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科技投入

高效农业的示范和人才、资金向园区集聚等。

(三)、在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有新突破,努力建设“生态奉贤”。

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要有紧迫感,坚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切实把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能耗型向节约型、污染型向环保型、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工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GDp和循环经济,力争把奉贤建设成一个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区。

(四)、在加强与区域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有新突破,努力建设“开放奉贤”。

和谐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开放前提下的和谐。应对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构建奉贤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扩大区域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必须创新思路:一要按照产业政策导向,把区域间科技交流合作的着眼点放到寻求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强的项目上来。二要针对土地暂停审批等要素资源制约,必须加快内涵式发展,要提高规模企业的外部嫁接水平和吸纳能力。三要进一步扩大与区域间的科技交流合作,重视产业化高新技术的引进,探索区内优势技术向下游地区转移的政策措施和发展途径。

(五)、在全面培植干部群众科学精神和素养方面有新的突破,努力建设“素质奉贤”。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体公民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重“四个体现”:一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的培植上;二要体现在对科学方法的掌握上;三要体现在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上;四要体现在群众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上。以保证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能满足构建奉贤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ΟΟ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和谐社会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和谐社会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10:36 作者:申维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具有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先进文化不仅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具有特殊作用。只有从先进文化中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持久的充满活力的和谐发展。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除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之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文化的发展。因此,先进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是全局性的。

社会发展既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又是人类改造自身的过程。由社会矛盾所产生的社会差异,特别是由社会变化所形成的社会失衡,是社会变革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积极面对和正确解决前进中所出现的社会矛盾,并使之不断趋于平衡的过程。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从未中断过。在中国,从《诗经》中提出的“乐土”、“乐国”到《礼记》中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从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在西方,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指出现存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而庄严地肯定“提倡社会和谐”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这些理念都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了进步的思想家在文化上的不同程度的自觉。而真正使人类这一美好理想成为科学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

和谐社会之所以成为人们的理想境界和崇高目标,就是因为人只有在公正、诚信、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对于一个由复杂因素构成的社会来说,和谐意味着将各种社会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激励起来,形成巨大的合力,得到均衡的发展。因此,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在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上,以文化、精神和道德为规范与支撑,以公平、诚信、民主、法治、开拓、创新为基本内容的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而在一个文化衰落、精神贫乏的国度里,是很难建成真正的和谐社会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充分肯定。

人们普遍认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时,就会进入一个临界点:或者振翅高飞、乘胜前进,进入新的发展境界;或者矛盾丛生、困难重重,裹步不前,乃至“翻车”。不论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是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内在法则,对于我们来说,它都具有警示意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正是在我国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之际及时而明确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并将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连为一个整体,从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任何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是人用以认识自己和相互理解的工具,是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创造活力的精神来源。这种重要性有时候也许是潜在的、隐性的,但它的效能却是实在的、巨大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总要受到其文化的影响。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更自觉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又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应当看到,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实现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社会福利协调机制、社会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也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智力支持。在新的条件下,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社会活力与效率勃发、公平与正义彰显、求真与务实并举的和谐社会格局,激励和增强全社会的开拓精神与创新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爱护、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先进文化都是必不可少和大有可为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自觉发挥先进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最近几年,我们山西始终将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上,以不断发挥文化所具有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的作用。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地位和作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把握,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才更加迸发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着力在发掘和弘扬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和创造性的探索,并获得了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是丰硕的成果。

山西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长期的历史积累和伟大的革命实践,赋予这块土地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昂扬的文化精神,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现代群众文化与革命文物的荟萃地。面对如此富饶的文化资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尽早、尽快、尽好地以开拓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精神优势与经济优势。

我们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积极发掘文化优势,努力形成文化强势,不断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华夏文明看山西”大型系列展演活动、平遥国际摄影节和摄影精品巡回展、山西古代壁画精品展等盛大的文化节日,《立秋》(话剧)、《一把酸枣》(舞剧)、《华夏之根》(民族交响乐)、《八路军》(电视连续剧)、《暖春》(电影)、《刘胡兰》(电视政论片)、《晋南》(电视专题片)等精品剧目的创作和演播,对确认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具有重要价值的晋文化与尧文化的考古与发掘,对晋商、北朝、古代文明、五台山佛教、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专题专项研究等,已初步塑造了山西的文化形象,显示了山西的巨大文化潜力和文化前景。所有这些,正是我们以文化的力量构建和谐山西的实际举措。

(作者: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五篇: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李刚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2011.10.18

我市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市委书记李刚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要求,破除“轻视”、“片面”、“单一”观念,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我市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为实现巴中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作书面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耀学,市政协主席熊光林,省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洪流等出席会议。李刚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亲切的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近年来,巴中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民办教育蓬勃兴起,学前教育有力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藏区“9+3”免费教育有效实施,中职教育规模明显扩大,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推进了国民素质提升、文化繁荣、科技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凝结了老师们、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李刚指出,目前,全市教育总体上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但还存在重普教、轻职教,人口多、人才少,基础教育强、高等教育弱,城镇超大班、农村超小班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市教育升级转型必须闯过的难关。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一要破除“轻视”观念。目前,部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发生了偏移,部分学生轻视读书,部分地方轻视教育投入。要深刻认识到,对巴中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才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教育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二要破除“片面”观念。要防止只注重人才教育,而忽视人格教育、人文教育。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既要注重人才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文教育、公民教育、励志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要破除“单一”观念。一定要用世界的眼光、现代的思维,超越巴中现实来思谋教育问题。坚持把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联系、与人的需求相联系、与未来的需求相联系、与发展的需求相联系,注重与上级的规定相结合、与地域特色相结合、与家长的预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统筹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李刚要求,要着力在重点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抓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要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标准化。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舍设施、文体设施、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是办学的基本条件和保障。要按照现代化教育和学校标准化要求,抢抓发展机遇,切实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3年内全市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再上一个新台阶。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尤其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学校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和及时整改,坚决杜绝学校发生安全事故。

二要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走内涵发展、全面提高的路子。义务教育要突出“均衡性”,学前教育要突出“公益性”,高等教育要突出“特色化”,解决好与地方发展互动问题。要大力倡导和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把教育重心由“增长知识”更多地转向“提升能力”,把考后就忘的“假知识”变为一生受用的“真素质”,把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实践能力。

三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巴中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而言,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改善,抓社会和谐。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就业创业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突出以巴中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按照构建四级职教体系,实施五大工程的总体思路,打造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品牌,加快把我市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

四要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教育内部管理,建立长效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市教育局要抓好全市教育工作指导,把管理的触角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县(区)要把教学管理贯穿于抓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和实施业务指导,担负起管理学校的重要责任;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完善内部各项管理机制。特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奋发向上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和浓厚学习氛围,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来熏陶、感化、培养孩子。

五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第一要素。要认真解决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着力解决教师敬业精神问题,努力造就一大批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对教育有真感情的教师队伍。同时,要着力解决好传统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方法融合的问题、学校和社会融合的问题、教师和社会融合等问题。

六要统筹协调城乡教育发展。坚持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注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要根据人口增长、新区建设等因素,优化学校布点,整合教育资源,扩大规模效益,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统筹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的突出矛盾。

李刚强调,发展教育、人人有责。要努力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工作局面,为跨越式推动巴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领导,把教育纳入重要日程,经常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实际困难。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尤其要真正把对教育有感情、有思想、有水平、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教育管理人才选拔出来,让真正懂教育、对教育充满感情的人来办教育。要加强治理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安全网络,维护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和谐稳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形成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教育主管部门要放手用心履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教育发展规划和业务指导工作。要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行业风气。要高度重视和推动教育人才培养、名师、名校长培养。加快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和教师准入、流动、退出、考评、奖惩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敬业奉献,自觉加强学习,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知识水平和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能力;要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严谨务实、勇于创新,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充分展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崇高师德风范。

李刚最后强调,教育事业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承载着巴中加快发展的希望,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期盼,责任十分重大,使命无比崇高。全市上下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省委“四个特别”和市委“三个超常”的要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全市教育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陈兴国作工作安排。副市长李树海主持会议。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总工会主席朱冬,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李友贵,市委常委、秘书长李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桂英,市政协副主席李茂群出席会议。

下载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建设和......

    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5篇可选)

    党员是构成党的组织的细胞。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党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国家和社会所起的整合、凝聚、引导作用上,表现在党所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上,表现在党治国理政的执政能......

    和谐社会呼唤先进文化支撑(写写帮整理)

    建设任重道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其根本任务就是尽快形成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

    海洋文化国际旅游岛海洋事业的智力支撑

    海洋文化:国际旅游岛海洋事业的智力支撑 发布时间:2011-11-11信息来源:南海网 提纲挈领绘蓝图 乘风破浪谋发展——海南省海洋文化座谈会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座......

    网通建设 动力支撑工作总结个人工作总结[5篇范文]

    网通建设 动力支撑工作总结 2013年加入了动力支撑小组,深深的感到自己的责任如此重要,为企业分忧解难为动力小组做出自己的贡献。现把2013年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县联通分......

    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

    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5篇

    文章标题: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