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时间:2019-05-15 11:4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第一篇: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文章标题: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和谐社会建设是党和政府确立的一项长期的治国之策,更是民心所向,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谢旭人局长从税收工作的总职能出发,撰写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文,从五个方向阐述了税收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读了以后让人耳目一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但从区域经济的差异角度来考虑,我认为应该有所侧重,建设和谐社会关键还是财力,要解决财力困难对于税务部门来说抓组织收入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如何抓好组织收入工作,实现税收的稳定、快捷发展,我认为: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壮大地方经济。从税务部门来说,税收不可能是无源之水,税收的源头就是经济。经济发展了,税收就有了土壤,有了基石。从政府部门来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税收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家富裕了,就有能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能协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就能更广泛、更高水平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处理好依法治税与和谐建设的辩证关系。税收本身是强制性的,要依法治税,就要充分显示税法的刚性,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待偷抗骗税的行为要坚决打击,严惩不贻。有的同志认为严格的执法会影响征纳关系,会产生不和谐因素,影响和谐建设的进程,在执法中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依法治税。所以,作为税务干部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解剖依法治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的关系,把依法治税作为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依法治税,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而公平正义正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要求。只有依法治税,才能应收尽收,才能保障国家财力;只有依法治税,才能有效地调节社会分配,减少社会矛盾;只有依法治税,经济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和谐社会与依法治税相矛盾的误区,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力求公平公正,严格执法。

三是处理好组织收入与税收优惠政策的关系,组织收入是一项硬指标,既是税务部门工作的重点,也是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它的增长与减少直接影响着地方财力,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组织收入任务完成较吃力的地区,对这一点更为敏感。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为了完成收入任务在优惠政策上打折扣,该公告的公告,该减免的减免。税务部门要主动和地方政府勾通,讲政策、讲大局,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克服地方主义,要大力及时宣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优惠产业,让更多的下岗职工、残疾人群、农村剩余劳力再就业,促进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使人人有事做,有饭吃,安居乐业。

总之,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任重道远,我们要抓住重点,全面推进,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第二篇:关于社区建设财力保障的意见

关于社区建设财力保障的意见(讨论稿)

----合肥市财政局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平台,在城市服务管理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社区是政府多项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和支撑点,是解决百姓需求、决定工作成效的关键点。区级政府做为社区建设投入的主体,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市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深入做好推进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建设投入长效机制,为我市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型试点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各区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全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要求,落实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以获代补”专项资金,对达到国家和谐社区示范标准的社区进行奖补。除市级奖补项目外,各区要自行增加社区建设投入,扩大标准化社区建设范围,通过打造示范、标杆社区的方式,形成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全市社区建设总体水平提高。从2011年起,市财政市民政部门认真组织各区编报社区发展项目,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

二是做好社区各项经费的落实和管理工作。区级财政要将社区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社区工作人员各项办公经费、人员经费。对省、市级下达的专项工作经费要及时安排拨付,落实到社区,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区级安排的专项工作经费要结合当地社区的任务量向社区进行倾斜。做好资金的管理和整合工作,改变社区资金来源分散、零碎的情况,发挥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

三是加大社区信息化建设投入。根据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目标任务,2年内要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市财政安排全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软件平台搭建、数据接口等经费,区级负责落实试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基础数据库采集工作经费及维护经费。

四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按分级培训原则,市财政负责落实社区“两委”正职培训经费。区级要制定其他工作人员培训计划,按计划负责落实相应的培训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2011年,市财政统一并提高了社区劳动协理员、残疾人协理员等区级协理员补助标准,各区要合理确定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水平,并与当地工资水平相适应,为其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免除社区工作者后顾之忧。

五是市级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设定社区考核目标,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管理、社区养老、康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达标的社区进行奖补,补助资金专项用于社区服务管理投入。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篇: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水利保障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水利保障

要进一步完善水利发展思路,全面推进水利建设,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四件大事

今天是第十五届“世界水日”和第十九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应对水短缺”。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水利发展与和谐社会”。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首先,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减灾体系,提高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是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其次,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水利事关城市和农村,涉及工业和农业,关乎生产和生产,是统筹城乡、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过度破坏现象较为严重。如何在发展水利,满足经济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目标。1

第四,水是生命之源,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

因此,水利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新时代水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水利的自身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与水利工作的具体实践内在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步伐,推动水利发展真正转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轨道,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进一步完善水利发展思路。在各项水利规划尤其是流域综合规划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加注重给洪水出路,改变长期以来人水争地,无节制围垦河道、湖泊、湿地的做法;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全面推进水利建设。统筹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外延与内涵、重点与一般、长远与当前、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防洪抗旱并举,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开发保护统一,不断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继续加强以治淮工程为重点的大江大河防洪建设,加大对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的治理力度,重点推进病险水库除险

加固,完善防汛抗旱预案,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搞好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继续做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完善灌区灌排体系,推进灌区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水电,搞好水土保持,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搞好协调,大力推进,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要结合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按照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合理确定各流域和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用水指标,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按照中央关于完善重要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要求,深化水价改革,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形成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要加强宣传,引导公众广泛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通过综合应用各种节水措施,有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要确立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同时广泛

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和发展。二是完善农村水利长效发展机制。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奸商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的经费,推动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完善水价配套制度,保证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建立有利于促进水利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健全水利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指导约束作用。加快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健全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化解各种水危机和水事矛盾。完善水库移民利益保障机制,促进库区和安置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当前,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四件大事。这是落实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要求的具体举措。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这四件大事当作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求实的态度,切实抓紧抓好,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贡献。

第四篇: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提倡“以人为本”,把人民当做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就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民生是人民对社会生活问题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判断,展现的是一个社会中的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民主文化的强大力量。人民的纠纷得不到解决,何以去谈和谐的建设;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何以去谈社会的建设;人民的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何以去谈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对民生的理解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从不同的角度看民生,对民生的理解有所不同。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民生是人民关心的、是需要到的解决的,得到满足的生存、生活问题;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民生要从多方去思考,民生不仅仅包含了社会层面的问题,还应包含与人民有关的切身利益,甚至是涉及到人民的一切问题,是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给人民带来的利益,使人民受益,使人民的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使人民的要求得到满足。

二、关于民生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做好。

“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让老百姓生活的安心,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三、为什么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对民生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此,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先发展教育,依靠教育兴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利途径。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同时,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其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的看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此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其加快发展。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层次,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社会保险转续机制,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的流动就业。

再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满足人民看病、治病的需求。

最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就要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安全。

结束语

社会要发展,民生得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只有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扩大消费才有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才有持续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真抓实干,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政策上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惠。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建立与群众“面对面”工作机制,完善群众服务平台功能,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管理等监管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统筹兼顾,完善与民生相关的制度安排。做好了民生,才能做好和谐社会的建设。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们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定地与群众站在一起,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真心实意察民情、听民声、暖民心,扎扎实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第五篇:乡镇财政基本财力保障调研提纲

湖南省乡镇基本财力保障调研提纲

2011年4月22日

一、乡镇基本情况

(一)乡镇辖区村组数、人口数、地域面积、耕地面积。

(二)机构人员。包括乡镇政府机关及站所人员编制、实际在岗人员(含临时人员)情况。

(三)乡镇政府性负债情况。

(四)乡镇政府建设情况,包括站所建设情况。

(五)其他基本情况。

二、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一)乡镇财政收支情况

(二)乡镇财政体制情况

(三)乡镇财政收支范围

(四)乡镇财政供养人口

(五)人均财力等情况

三、乡镇财政运行保障情况

(一)乡镇财政运行及基本财力保障情况。

乡镇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民生支出、以及其他必要支出等经费的保障情况。

(二)乡镇基本财力保障工作的主要措施、办法和成效。

四、乡镇财政运行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五、提高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课题调研单位:预算处、乡财处、综改办

附件:

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情况调研方案

为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水平,增强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根据厅领导指示,我们将在全省组织开展乡镇财政基本财力保障情况调研。现拟调研方案如下:

一、调研内容

全省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情况

二、调研方式

1、全省以县(市、区)财政局为单位全面开展调研;

2、省厅组织对重点县(市、区)进行调研。

3、采取实地调研和综合收集各地情况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实地调研以座谈会和实地考察形式为主,各地情况汇报包括上报文字材料、填报相应表格(表

一、表二)。

三、调研地点

根据地域分布、经济发展程度、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情况等因素,选择重点实地考察的县、市、区及所属的有代表意义的乡镇。具体地点建议安排如下:

调研一组:

株洲市:炎陵县、天元区

郴州市:安仁县、北湖区

娄底市:新化县、冷水江市

调研二组:

常德市:澧县、鼎城区

岳阳市:岳阳县、临湘市

自治州:永顺县、吉首市

四、调研人员

省厅分两个组进行,每组2-3人。调研组由预算处、乡财处和综改办安排有关人员参加。

五、具体安排:

1、市(州)、县(市、区)财政局5月初开始调研,省厅6月初组织调研。

2、6月中旬以前完成实地调研和分组调研报告初稿,6月20日前汇总两组调研情况,6月25日前完成正式的调研报告,6月底将正式调研报告分送至相关领导及部门。

2011年4月22日

下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努力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全县财税工作 会议发言材料 培植财源 增收节支 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平泉镇人民政府 (2012年3月2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努力为......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 保障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 保障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一、我市农村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近一段时期,我市部分农村治安状况令人担忧,偷盗抢劫等犯罪日益猖獗,农民普遍缺乏安全感,农村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为财政政策的目标

    内容摘要: 【摘要】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 自然 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 经济 和人的全面 发展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工具......

    和谐社会面临问提

    和谐社会面临问提 1.在构建和谐色会主要矛盾有以下几点 1.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1.2人口膨胀对资源的压力增大 1.3社会主义体制不健全,社会主......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推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防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

    水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水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洪湖市作为农业大市,服务好“三农”始终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在新农村建设中更是责无旁贷。要充分利用中央及省对新农村建设的......

    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 假期中我阅读了《走进和谐的春天》这本书让我对和谐两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谐就是和睦、协调、团结,和谐是需要靠大家一起来创造的,希望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起打......

    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短短的12个耀眼的大字,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代表党中央的全国任命发出的庄严号召! 这十二个耀眼的大字,奏着和谐的旋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