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城市群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4:1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中城市群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中城市群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中城市群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

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状况

调研报告

学院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摘要:2009年6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定位该区域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公布一年多来,由于体制隶属、管制机制等原因,作为拉动关中天水经济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两地的文化合作进展仍然缓慢,尤其是天水文化事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资源整合,深化两地区域合作,丰富文化产品,联合打造两地文化大市场既是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天水文化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键词:关天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

一、概述

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规划明确定位该区域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这为关中—天水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利用关中—天水历史 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共有的文物资源优势,加强文物旅游开发的合作,全面深入推进区域内文物旅游资源的全面融合,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和带动天水地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2011年11月,作者就关中、天水两地的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利用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现状

图1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分布图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和天水,面积7.98万平方公里(如图1所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这一区域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世人公认的中华民族先祖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的故里,在文物旅游合作开发建设、互惠共赢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一)关中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现状与资源评估

1、关中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现状。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化中心地区,是炎黄故里,同时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西安市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故都所在 地,“丝绸之路”的源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市区有文物景点达122处;宝鸡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是周王朝文明鼎盛时期生产生活的地方;渭南被誉为“华夏故里、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咸阳是与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古都之一,全市有文物景点500多处;铜川市现有文物点675处,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6点,省级文保单位18处,市级文保单位24处,有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2处;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历史资源厚重,无与伦比,瑰丽奇异。

近年来,关中地区充分认识到文物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西安市投资建设了西部最大的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和小雁塔也修葺一新,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各类文化一条街的建成也带动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宝鸡市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兴建了石鼓园,专门用来保存全国仅存的石鼓文,同时,开发了传说中姜子牙垂钓的地方——钓鱼台风景旅游区,作为风景旅游休闲区。开发了五丈原的诸葛庙,展示文化魅力,以周秦文化为基点,彰显特色文化。铜川市整合包装文物旅游资源,以“铜川文物旅游宣传年”为载体,全方位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打响玄奘牌、耀瓷牌等北线旅游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中地区旅游业形成了以省会西安为中心,以文物古迹为特色的西安古都旅游区、临潼旅游区、咸阳帝王陵旅游区、法门寺佛教文化旅游区、华山旅游区和东西南北4条传统旅游线路,以及汉唐“丝绸之路”、西安古都文化游、“三国”游、黄土风情游4条专项旅游线路,各地旅游活动项目的不断丰富,由旅游点向旅游线路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2、关中文化资源发展评估

关中文物旅游资源具有分布广、等级高、种类全、影响大等特点,以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为平台的文物旅游主题框架已经形成,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文物事业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完成了黄帝陵二期整修工程,秦俑博物馆建设、西岳庙古建维修、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半坡遗址大厅、大明宫含元殿等一批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取得重点突破,秦始皇陵遗址公园、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新石刻艺术馆、“一号工程”和红色旅游等项目顺利进展,促进了当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环境,文物旅游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文物旅游收益所占的比重最大,是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促进了城市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展现了陕西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天水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现状与资源评估

1、天水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现状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古文化的繁盛之地,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构成天水历史文化的基本框架和独特优势,与之相关的文物旅游景点228处。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26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5处,文物保护点638处,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石刻、古墓葬等文物古迹,以及30000多件馆藏文物,是甘肃省具有一定影响的文物大市,为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特色文 化大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物资源是天水旅游资源的主体,天水旅游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近年来,天水重视文物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以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发展文化旅游以及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突破口,在全市先后启动了“创优”、“三城联创”活动,实施了伏羲庙、胡氏名居、文 庙、纪信祠等一大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并建设成甘肃省颇具影响力的旅游景点,着重围绕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与之相关的文物古迹,培育打造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如祭祖游、宗教游、民俗游等等,天水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天水文物旅游发展评估

天水全面推进“旅游富市”战略和“1135”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将天水建设成为“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旅游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全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品牌化成效显著,旅游产业市场主体迅速扩大,以主打“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天水”这一具有世界性潜力的旅游品牌主体形象,明显提高了天水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从客观上讲,天水的旅游还处在初级阶段,文物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贡 献率与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很不协调,很多高品位的文物资源还没有得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更重要的是文物旅游主导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如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麦积山石窟等文物景点还没有打造成国内旅游的热点。天水文物旅游事业在扩大影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以及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共识方面与关中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急需加强与关中地区的合作和融入,进一步带动天水文物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天水旅游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中和天水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文化相连,山水相依,地域相通,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血脉,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性,在文物旅游合作以及旅游产业结构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但是,国务院公布《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近一年来,作为拉动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两地的文物旅游合作进 展仍然缓慢,尤其是天水文物旅游事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两地历史文化旅游发展不平衡。天水文物旅游在扩大影响,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及提高综合竞争力方面与关中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是文物旅游资源发掘不到位,联合打造旅游品牌不够。关中、天水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伏羲、炎帝、黄帝三黄的主要活动地区,文物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两地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发掘工作,但资源发掘不到位,缺乏对这类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和宣传,尚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

三是区域合作深度不够。关中和天水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文化相连,山水相依,地域相通,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血脉,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性,在文物旅游合作以及旅游产业结构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但受交通制约,特别是观念保守闭塞,使区域文化交流不够顺畅,旅游协作不够紧密,产业配套比较缺乏。虽有相似的文物资源和可以共同开发的产业结构,但是两地却各自为政,不能有效地整合资源,共铸响亮的旅游品牌,打造协调互补的旅游线路。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目前,区域内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着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还未理顺、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和科研成果转化不够、文化遗产与其他产业互动不明显、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依然薄弱、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五是缺乏大文物旅游观念和整体开发规划。由于体制隶属、管制机制,人员素质等原因,对建立“大关中旅游区”认识不足,行动不足,积极性不高,尚未形成大文物旅游的观念,更缺乏一个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建设的规划。

四、对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的建议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两地文化事业合作发展纳入同一个区域发展战略,两地相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又为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要着眼大范围规划、大区域合作,在做好科学保护、加强管理的基础上,着力把文物旅游资源转化为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两地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本着共性 整合,异质独存,互相补充,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区域内文物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特此提出以下对策。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服务质量,深挖历史文化,加快天水市旅游产业开发。建议成立天水市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设立专项资金,加快建设交通、景区基础设施等的配套建设,改善大关中交通瓶颈制约。同时,加强对各旅游企业的管理,促进其科学经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适应时代发展,创造 优美舒适的旅游大环境,不断缩小与关中地区旅游开发的差距。

2、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区域协作开发步伐。一是积极建言献策,争取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陕甘两省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商讨重大问题。二是争取国家对经济区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增强公共财政支持城市建设的能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三是争取国家对经济区文物旅游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投资、信贷、土地核准和备案等方面给予支持。

3、积极开展有效合作交流,深化区域协作。积极完善与关中地区的交流合作机制,完成区域文物旅游事业发展的合作框架,建立和完善旅游文化区域合作的运行保障机构,加强与关中各地区在产品共建、宣传共担、市场共拓等方面的合作,破除壁垒,加快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同时,积极争取建设天水考古工作站、宝鸡考古基地,强化区域内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走出一条学术兴业的路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两地文物科技保护单位的骨干作用,要以两 地民俗文化展示为主线,强化区域大遗址、古建筑、馆藏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合作,提高天水文物保护水平;强化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项目合作。

4、加强资源整合,丰富文化产品。要挖掘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开发,提升产品档次,形成特色体系。以寻根祭祖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丝路文化为重点,共同联手,打造立体的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是积极发掘“伏羲、炎帝、黄帝”三皇文化资源,建成以大地湾遗址、半坡遗址为主的远古文化长廊,建设以天水伏羲庙、卦台山、宝鸡炎帝陵、黄帝陵为依托的 寻根祭祖圣地;二是传承利用以秦文化为主题的周秦文化,建设以天水马家源、放马滩、秦亭、礼县西垂陵园,宝鸡的周原、雍城、先秦陵园博物馆、中华石鼓园、青铜器博物馆,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为主的周秦文化旅游基地;三是以丝绸之路为线,打造以天水麦积山、大象山、水帘洞、木梯寺、南郭寺、玉泉观,关中地区慈善寺石窟、法门寺、楼观台为主的宗教文化长廊,形成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四是建设三国古迹旅游胜地。

5、加强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和成功转化。尽快组织就关中天水文物旅游资源共同发掘建设问题开展研究,对发展的思路进行探讨和明确,对具体项目进行文化策划,对文物旅游产品的主体和宣传口号等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创意;要设立课题,定期召开天水关中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史前文化及三皇文化学术研讨会、秦文化 学术研讨会、周易学术研讨会,就其两地文化的共融性、差异性开展研究,通报和交流研究成果,为两地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交流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维明,郑飞.天水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区位优势的思考,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

1[2] 梁慧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

[3] 陕西省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省人民政府网,2009

[4] 程诗有,刘军.商洛市在西三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陕西综合经济,2009.4

[5] 苏定武.关中—天水经济区也是一个文化圈,天水晚报,2008

[6] 周鸿铎,解析天水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天水日报,2011

[7] 王莉莉,史怀昱,杨晓娟等.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城镇协同发展,城市规划学刊,2010.2

第二篇:关天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

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开发状况

调研报告

学 院 姓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1.关中-天水经济区概况

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区历史文化战略定位: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现状

关中天水经济区可作为文化产业的资源很丰富,有大量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覆盖区域在陕西省和甘肃省,故以陕西省和甘肃省的总体概貌来介绍。

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其蕴含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有着13个王朝的建都史,文物景点星罗棋布。全省文物景点35750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4处,馆藏文物65万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637件组。这些国内其他省市无法相比的、具有绝对优势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为陕西的特色文化产品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信息和实物标本。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渭南被誉为“华夏故里、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咸阳是与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古都之一,全市有文物景点5000多处;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资源的厚重,无与伦比,瑰丽奇异。

关中地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效显著。西安确立了五大主导产业,其中,文化产业的产值92.07亿元,占全市GDP的5.3%,旅游业的产值138.97亿元,占全市GDP的8.0%。在打造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方面成效卓著。总投资13亿元的大唐芙蓉园,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背景,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充分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宝鸡围绕打造陕西第二旅游目的地,大思路、大手笔,投资50多亿正在倾心打造法门寺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筹划建设的宝鸡石鼓公园,总投资2.71亿元,建成后将对宝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中地区文化艺术人才阵容庞大,文化艺术形式异彩纷呈。关中地区不仅历史文化名人浩如繁星,贾平凹、陈忠实、张艺谋等现代文化艺术领军人物也不胜枚举。秦腔、书法、绘画、影视、泥塑、剪纸、皮影、农民画等艺术,独具风格,魅力无穷。

甘肃省在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也较为丰富。有野外文物点1133万处,石窟群达23处之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6处。在古代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甘肃有古文化遗址优势、彩陶文化优势、简牍优势、长城优势、石窟寺优势。甘肃的民间文化兼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与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特征。陇东地区是周先祖的故乡,这里的剪纸、皮影、刺绣、道情等民间艺术样式中,保存了丰富的图腾文化和远古民俗风情。

天水市因“天河注水”而得名,这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同时,天水市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三阳川文化、人文始祖文化、麦积山文化等,这些都是天水独一无二的文化财富,也是天水发展文化产业的特色资源。因此,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讲,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向外推介天水,进一步提高天水市的知名度。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天水市文化产业资源的现状,提出了“‘123’天水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即建立中国天水卦台山文化产业集聚区;举办中国国际“天河”文化节、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文化节;举办三阳川文化产业论坛、人文始祖文化产业论坛、麦积山文化产业论坛。

3.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的理论构建 3.1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产业开发环境

在建立大关中旅游区初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运作环境。该时期主要发挥政府职能。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能建立科学的旅游区域合作机制。改变政府管理模式,由行政管理向服务社会向科学管理转换,政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旅游企业信息能互通有无,实现跨地区的集团和连锁经营,打好“大关中旅游”的品牌。同时,政府应做好“大关中旅游”的前瞻性规划,积极给予引导。西安政府在这个方面应该走在前面,体现自己的“领头羊”作用,积极推动这一旅游区的高速发展。

3.2增强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流动性并提高附加值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大关中”市场,增强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流动,促使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创造“大关中”新形象的市场需要,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实现“资源同线、市场共享”,既要考虑资源的独特性、差异性又要体现推行联合性,遵循市场规律,以优质服务和实际行动去赢得市场。逐步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的路径选择

4.1文化旅游业及其发展模式

发挥以西安为中心,以天水为呼应的辐射作用,重点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其开发模式可借鉴黄河三角洲和漓江生态旅游的鱼型模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定位为:点轴开发一产业互动一市场主导一政府支持。产业开发路径:一是积极发掘包括伏羲、炎帝、黄帝“三皇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二是传承和创新包括“三皇文化”及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之先秦文化、汉唐文化、道教、儒教、佛教等历史文化;三是大力弘扬现代文化,发展文化机构、研究会和文化产业。而“三皇文化”中伏羲文化的演示在全国几乎是个空白,大开发区应率先填补这个历史空白;四是构建“华夏(中华)始祖文化园”、法门寺文化园 区、临潼文化产业园区、曲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西部影视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壮大一批名牌文化企业和现代文化品牌。4.2 民俗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关中天水经济区另一大特色文化资源即民俗资源,而且亟待产业化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内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秦腔、剪纸、石雕、泥塑、剪纸、绘画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资源,革命传统文化、黄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其中陕北剪纸已多次在国内外艺术节展览,“延安五鼓”已经参加了多项社会重大活动,陕北民歌王享誉全国。其发展的模式为:市场引导一公司运作一政府协调。(1)市场引导:民俗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群众口味,考虑本地与外地的消费承受能力。对民俗资源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民俗资源市场如果仍然以政府推动为主,产业化效果就会滞后。

(2)突出公司运作机制:实现民俗市场经营主体公司化和品牌化运作,传承民俗传统,产业化开发,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作为表现民间艺术的民间演艺团体和剧团要转变传统体制,借鉴公司化管理和产业化运作、集团化运作的经验,以项目和资产为纽带,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的方式,以公司化为突破口,以国内外文化市场为目标,组建演出公司,建立创作基地和创作人才队伍,借助演出产品制和广告公司推向市场。

(3)政府协调功能要充分发挥:民俗资源仅是一个基础,从资源到支柱产业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就是需要一个产业发展平台,才能形成经济效益。政府推动民俗产业的体制改革,急需政策的支持。同时,政府用财税、税收、工商、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构建宽松的环境,保证演艺业的体制改革。政府还要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和创作基金,提供经费保障。

5.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们要解放思想,增强干劲,紧紧抓住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机遇,积极主动寻求合作,务求奋进缩小差距,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继续抓好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发展规划的修改完善。在先期初步的对接中,我们规划要建设好三大基地、六大长廊,实施好16项重点项目,推进五大产业发展。通过这次走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打算,准备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充实,继续完善,力争规划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实现与关中地区的优势互补、辐射带动、强强联合,力争规划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确保文化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二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潜力。这次走访,最大、最深切的感受是关中地区在市场中找定位,持之以恒,做大做强,文化的资源优势已在向经济优势转化。天水的文化特色在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辉映。目前,天水的许多文化资源是未开发的处女地,发展文化特色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优势突出、潜力巨大。这些特色,放置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寻根祭祖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休闲生态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等同质性文化,是协作、联合的良好基础和切入点。因此,我们将以百倍的信心,进一步深化对特色文化优势的认识,以加快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凸显文化软实力为突破口,加强对口联系,推进合作开发、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三要狠抓项目不放松。项目建设始终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抓手。在关中地区,无论是曲江新区,还是宝鸡、渭南、杨凌等地,都是项目带动战略的受益者。这几年,我们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获益匪浅,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成为文化发展的新亮点。因此,我们将继续紧抓项目不放松,积极争取国家、省上的支持,以项目为抓手,为文化建设夯实基础。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了16项在经济区重点建设的项目,这些项目的逐步实施,必将为天水文化发展再添活力。

四要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唐芙蓉园是唐文化、皇家园林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杨凌是农耕文化、现代科技与旅游的结合;宝鸡是佛教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化作为最跃动的生产力,已成为旅游的灵魂和支柱,而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在融合中相生相长,相得益彰。目前,虽然我们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关中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下一步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一要高起点谋划、高品位办好伏羲文化节。二要加大为旅游跨越式发展助力的服务意识,继续以项目为抓手、以文物景点的保护与建设为依托,抓大项目、上大项目,丰富旅游资源、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抓好中华始祖文化园建设,全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华夏文明之源”总体形象;实施好大地湾遗址保护建设工程;积极争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借助这项工程的世界关注度推介天水;做好麦积山、水帘洞石窟保护维修及“申遗”工作,为建设百里艺术石窟走廊借势助力;建好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大剧院、天水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丰富城市名片的内涵。三要广揽文艺人才,促进文化要素整合,围绕旅游业发展需要创编文艺作品,出人出戏出精品。特别要突出伏羲文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推出宣传展示伏羲文化的艺术精品。同时,要加大对天水丰富的其他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名城文化、现代旅游娱乐文化的挖掘力度。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和进一步发展,不断拓宽旅游文艺演出的领域,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天水和关中地区文化同源同宗,不仅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前景,更有共同的认识和热切期盼。咸阳方面认为,与天水以“秦”为纽带,文化同宗同源,不可分割,要进一步加强旅游文化合作,建立完善旅游文化区域合作的保障机制,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丝绸之路”。渭南方面提出,渭南和天水有着自然形成的共生型经济形态,为双方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宝鸡方面认为,西安的汉唐文化、宝鸡的周秦文化、天水的伏羲文化和石窟艺术文化,是一个互补共生型的文化旅游圈,形成区域旅游圈,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大有可为。西安方面提出,要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打造以西安都市区为主体的旅游观光和旅游服务核心圈,打造经济区带状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在国内外具有强劲吸引力的旅游功能区,以打造优势特色文化品牌为着力点,构筑优秀文化领先发展地区,以产业化经营和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参考文献:

1.苏定武,关中—天水经济区也是一个文化圈,天水晚报,2008 2.陕西省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省人民政府网,2009 3.周鸿铎,解析天水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天水日报,2011 4.梁慧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

第三篇: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星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xx县地处江西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庐山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之间,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52公里,总面积89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5万,相传“有星坠湖”而得名。xx县境内拥有庐山景区200平方千米,1976年国务院批准星子为庐山山南风景名胜游览区。有秀峰、太乙村、温泉、白鹿洞、鄱阳湖、南康、周瑜点将台、爱莲池、桃花源、观音桥等景区。建于宋代中国最早的公母榫结合石拱桥——观音桥、玉帘泉摩崖石刻、秀峰石刻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1、宗教文化资源。星子县,是影响中国思想文化近千年的理学和一千数百年的禅宗兴盛区;是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南天师道的发祥地,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同山,多种文化交汇于此,成为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现象。星子拥有闻名遐迩的五大丛林,即秀峰寺、归宗寺、栖贤寺、万杉寺、海会寺。北依庐山主峰的世界最高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也坐落在此,一方集朝圣、修行、弘法、教育、慈善、安养为一体的净土在此诞生。

2、名人文化资源。星子是田园诗人陶渊明故里,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雅士,诸如李白、苏轼、朱熹、黄庭坚、米芾、王阳明、李时珍、董奉、徐霞客等都踏访此地,或吟诗、或讲学、或游历,留下了传唱千年的诗词歌赋。其中,咏庐山诗文共2500篇,有1800

篇写在星子,庐山摩崖石刻1300帧,其中700帧在星子。中国文学名篇中,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李白《望庐山瀑布》、周敦颐《爱莲说》、苏东坡《题西林壁》,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收入我国大、中、小学教科书的名篇达七篇。2010年,江西省星子县的“西河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为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历史上,还有一大批名人在我们星子生活游历,留下了很多的故事和遗迹,如“杏林春暖”的故事,当年名医董奉在这里行医济世,要求治愈的病人栽种一颗杏树,最后形成一大片杏林。后人就把杏林作为中医的代名词。如“古贤四爱”的故事,渊明爱菊、羲之爱鹅、茂叔爱莲、朱子爱桂,王羲之的鹅池、洗墨池,周敦颐的爱莲池,朱熹手植的桂花树,现在还保存完好。

3、生态文化资源。星子西北倚傍庐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钟灵毓秀,星子县拥有卓绝的自然景观。国务院确定的382平方公里的庐山风景名胜区,有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在星子境内,一大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瀑布)、两大峡谷(桃花源、栖贤两大峡谷分别长12公里和6公里)、三大国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鹿洞书院、观音桥、秀峰摩岩石刻)、四大名泉(温泉、谷帘泉、招隐泉、聪明泉)闻名遐迩。庐山富氡温泉,与陕西华清池、西班牙比里牛斯温泉并称为三大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68-72℃,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鄱阳湖丰水季节浩浩荡荡,横无际涯。34平方公里的沙山,绵亘12公里的沙滩岸线,颇

具塞北风光。湖区内8万亩湖洲湿地,涨水为湖,冬涸为洲,为举世闻名鄱阳湖湿地,每年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庐山有许多重要景点就坐落在星子县境内,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鹿洞书院”、宋代的观音桥。还有太乙村、归宗寺、温泉等沿庐山南麓连成一线,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所以,古来就有“庐山之美在山南”之说。

二、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星子县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011年,新引进文化项目50多个,总投资量达120多亿元。其中,亿元项目18个,5亿元以上8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陶渊明主题文化公园、星期8小镇、机器人产业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项目相继签约开工。投资10亿元,世界最高的露天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今年9月开光。的东林大佛即将完工。另外,投资60亿的影视旅游文化产业园、投资35亿的非洲风情园两个特大文化项目正在洽谈。金星砚产业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特别是世外桃源项目在省、市的高位推进下,进展顺利,预计总投资可达60—80亿元。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顺利通过验收,玉帘泉摩崖石刻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文物单位,和观音桥、秀峰摩崖石刻并称为我县的三大“国保”。太乙村别墅群、紫阳堤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县“国保”达4个。2011年,星子西河戏正式入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继金星砚雕刻技艺获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县荣获的又一项文化殊荣。

三、大力开发文化资源存在的建议

1、进一步合理规划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拥有的财富,不能很好的利用这种资源就不能实现财富的价值。做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发挥文化资源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如何尽快制定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规划,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潜力,促进星子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发展,是星子今后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由旅游景区向旅游城市跨越的战略构想,所要面临的问题。

2、加庐山山南文化的宣传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我县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星子县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对星子丰富的文化资源了解的不够,甚至当地市民了解掌握的也不是很多。加大对外宣力度的同时,也要对当地市民的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教育的,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的客商到星子观光旅游和投资文化产业。

3、整合资源打造山南文化品牌。有着人文圣山的庐山为星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加大对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投入,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研究、挖掘和整理。要整合资源,将分散的文化资源进行有规划科、合理整合,发挥整体优势,提升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辐射力。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内其它城市的联系,强强联合,打造出具有郑州特色的文化品牌,创建自己的文化旗舰。

4、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我县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到才较为匮乏。要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抓紧培养文化艺术、文物博物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抓紧培养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技术创新方面的专业人才,抓紧培养熟悉市场规则、了解文化规律的文化中介服务人才。要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星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第四篇: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让湘楚文化重现学院街 —关于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工作组下到**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天心的重要意义,于是结合下基层活动,对学院街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对街道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简要调研报告如下:

一、原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概貌:

学院街地区南接城南路,东靠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至解放西路,西临湘江风光带。辖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占地0.45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19000余人,街巷76条。

据街志记载,学院街地区的历史开始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学院街也因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在此设提督学院而得名。历朝借设官在此征钦。历经七个朝代2000多年风雨沧桑,逐步繁衍成商贾云集、居民集居之所,成为古城长沙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也造就了学院街地区璀璨的历史文明。原学院街地区文化资源主要有四个特点:

1、庙宇众多。据历史记载,此地区曾为城南风水之地,由于历代封建王朝迷信风水,商贾市民祈求平安富庶,遂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各朝均有增加,至民国初期,此不足0.45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建成各种规模庙宇达5处之多,分别有建于秦时的娘娘庙,建于宋朝的西文庙,建于清初的天妃宫,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屈子祠,华光庙等,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有3处,当时香火极盛,成为学院街地区一大盛况。目前,这些庙宇或毁于“文夕”大火,或被拆除,或已迁往别处,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2、古井密集。学院街紧邻湘江,井水水质甜美如饴。学院街的古井,培育了当地的市井文化,也养育了许多名人。随着历朝人口的增长,古井越来越多。但后来由于自来水的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街道范围仅保留古井10余口,但在长沙相当面积的地区来说,已非常鲜见了。其中,有遐龄井、白鹤井、古石井、文星井、泉嘶井、金砂井、陈家井、华光庙前古井、娘娘庙内古井等,不少古井都有优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有3口古井在使用。

3、街巷凝香。旧时作为提督学院所在地的学院街,在这片并不算宽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精典的名称,形成独特的老街文化。街道范围共有街巷76条,60%以上还沿用旧时的名称,如凤栖园巷、墙畔祠巷、**、百花村巷等,这些街道名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表现出使人赏心悦目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体现了长沙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

4、住宅古旧。学院街地区属于长沙古城中心之西南,半湘街、南墙湾即为古城墙。旧时此处居民稠密,住房鳞次栉比,而结构大都为秦砖汉瓦、木板平房,也有少数木板二层楼房。这些建筑体现独特的历史人文特征,充分反映出旧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近年来虽然全市上下大兴土木,但作为老城中心区的学院街,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还有幸较好的保留了原有风貌,古旧建筑达到街道建筑面积的70%以上。

二、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就是文化。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历史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宝贵财富。长沙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天心区作为长沙的南大门,具有文化名区的美誉,在打造经济强区的同时,充分保护和改造现有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用文化的繁荣来促进和引导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院街地区以北正在进行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建设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规划,以西已建成园林式湘江风光带,以东已建成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而去年又对该地区内的古潭街进行了改造,恢复了古潭街清朝建筑风格,可以说,这片地区正处在开发建设和文化改造的中心地带。学院街地区曾是古城长沙的南部区域,也是长沙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虽然目前该地区不少历史资源已遭破坏,许多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但鉴于它所处的特有位置和目前尚存的部分资源,对这片地区进行整体改造和开发,重新展示它的历史感和特有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北部文化组团的一个重要版块,将北部文化资源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区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院街地区的文化资源改造和开发,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亮点,才能吸引人气,促进发展。这既可结合本地特色,也可借鉴外地经验。例如,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历史遗存,城市中心位置几千年不变的大城市在世界上十分罕见。而学院街曾是老长沙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而且许多房屋建筑都还保留旧时风貌,街巷呈现清代风格,在开发建设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古旧房屋进行恢复、改造和重建,凸现清朝时期或别的时期的文化特色。又如,南京年年举办和报道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使南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而长沙却没有因“文夕大火”而增大名气。学院街曾是“文夕大火”的重灾区,在开发建设时,可以借助“文夕大火”这一历史事件,建设“文夕大火”纪念馆、石碑、广场等,设立长沙“文夕大火”纪念日,通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以此教育群众增强防火意识,同时也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又如,地名文化与民间传说,也是学院街很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北京一家全国性报纸在旅游专页用一整版篇幅刊载了《

第五篇: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让湘楚文化重现学院街—关于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工作组下到**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天心的重要意义,于是结合下基层活动,对学院街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对街道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简要调研报告如下:一、原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概貌:

学院街地区南接城南路,东靠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至解放西路,西临湘江风光带。辖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占地0.45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19000余人,街巷76条。

据街志记载,学院街地区的历史开始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学院街也因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在此设提督学院而得名。历朝借设官在此征钦。历经七个朝代2000多年风雨沧桑,逐步繁衍成商贾云集、居民集居之所,成为古城长沙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也造就了学院街地区璀璨的历史文明。原学院街地区文化资源主要有四个特点:

1、庙宇众多。据历史记载,此地区曾为城南风水之地,由于历代封建王朝迷信风水,商贾市民祈求平安富庶,遂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各朝均有增加,至民国初期,此不足0.45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建成各种规模庙宇达5处之多,分别有建于秦时的娘娘庙,建于宋朝的西文庙,建于清初的天妃宫,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屈子祠,华光庙等,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有3处,当时香火极盛,成为学院街地区一大盛况。目前,这些庙宇或毁于“文夕”大火,或被拆除,或已迁往别处,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2、古井密集。学院街紧邻湘江,井水水质甜美如饴。学院街的古井,培育了当地的市井文化,也养育了许多名人。随着历朝人口的增长,古井越来越多。但后来由于自来水的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街道范围仅保留古井10余口,但在长沙相当面积的地区来说,已非常鲜见了。其中,有遐龄井、白鹤井、古石井、文星井、泉嘶井、金砂井、陈家井、华光庙前古井、娘娘庙内古井等,不少古井都有优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有3口古井在使用。

3、街巷凝香。旧时作为提督学院所在地的学院街,在这片并不算宽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精典的名称,形成独特的老街文化。街道范围共有街巷76条,60以上还沿用旧时的名称,如凤栖园巷、墙畔祠巷、**、百花村巷等,这些街道名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表现出使人赏心悦目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体现了长沙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

4、住宅古旧。学院街地区属于长沙古城中心之西南,半湘街、南墙湾即为古城墙。旧时此处居民稠密,住房鳞次栉比,而结构大都为秦砖汉瓦、木板平房,也有少数木板二层楼房。这些建筑体现独特的历史人文特征,充分反映出旧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近年来虽然全市上下大兴土木,但作为老城中心区的学院街,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还有幸较好的保留了原有风貌,古旧建筑达到街道建筑面积的70以上。

二、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就是文化。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历史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宝贵财富。长沙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天心区作为长沙的南大门,具有文化名区的美誉,在打造经济强区的同时,充分保护和改造现有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用文化的繁荣来促进和引导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院街地区以北正在进行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建设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规划,以西已建成园林式湘江风光带,以东已建成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而去年又对该地区内的古潭街进行了改造,恢复了古潭街清朝建筑风格,可以说,这片地区正处在开发建设和文化改造的中心地带。学院街地区曾是古城长沙的南部区域,也是长沙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虽然目前该地区不少历史资源已遭破坏,许多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但鉴于它所处的特有位置和目前尚存的部分资源,对这片地区进行整体改造和开发,重新展示它的历史感和特有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北部文化组团的一个重要版块,将北部文化资源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区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院街地区的文化资源改造和开发,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亮点,才能吸引人气,促进发展。这既可结合本地特色,也可借鉴外地经验。例如,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历史遗存,城市中心位置几千年不变的大城市在世界上十分罕见。而学院街曾是老长沙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而且许多房屋建筑都还保留旧时风貌,街巷呈现清代风格,在开发建设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古旧房屋进行恢复、改造和重建,凸现清朝时期或别的时期的文化特色。又如,南京年年举办和报道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使南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而长沙却没有因“文夕大火”而增大名气。学院街曾是“文夕大火”的重灾区,在开发建设时,可以借助“文夕大火”这一历史事件,建设“文夕大火”纪念馆、石碑、广场等,设立长沙“文夕大火”纪念日,通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以此教育群众增强防火意识,同时也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又如,地名文化与民间传说,也是学院街很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北京一家全国性报纸在旅游专页用一整版篇幅刊载了《长沙老街》的照片,说明外地人也把长沙老街看作一种旅游资源。北京搞“胡同游”,我们也可以搞“老街游”。学院街现有76条街巷,不少还是老的风貌,而且大都沿用原有的精美名称,在开发时,可以有目的的保护和改造几条老街,做到“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目前虽已对古潭街进行了改造,同样,也可以对西文庙坪巷、登仁桥街等进行改造,如果能开辟一条老街旅游路线,一定能引来不少游客。

三、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既是天心区建设文化名区的需要,也是长沙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对该地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由市、区相关单位,包括市、区国土、规划、建设、文化、财政等部门和学院街街道,共同组成工作组开展工作。开发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和论证,制订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规划的制订要结合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和湘江风光带的建设,对四片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总体上考虑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功能和布局,达到突出特色、优势互补的目的。而且,其开发过程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没有经济效益的开发是不成功的。开发模式可以进行合作开发,也可以由政府独立开发,而对其中部分经营性项目对外招标,相信此黄金地段会有人愿意参与招标,这样也能减少开发经费。对具体保护和改造措施,有以下几点建议:

1、保护一批历史建筑。以政府名义颁布保护条例,重点对一批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并尽快拆除周围破损的房屋,让沉淀多年的历史建筑亮出来,构成学院街历史文化新的亮点。

2、保护一批历史文化老街。老街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和见证。要对该地区老街老巷和“老字号”店铺进行保护性改造,整体规划保护街区内的建筑、建筑风格和特色,严格控制保护街区内的建筑项目、建筑密度和层高,使其与长沙新的建筑景观容为一体。

3、建设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纪念性场所。建立“文夕大火”纪念馆、纪念广场等,以作为长沙历史的见证。建立学院街提督学院、杨开慧烈士纪念亭,恢复汉长沙太守韩玄墓等,以显示长沙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4、扩建一批历史文化景点。保护和恢复街道范围内的古井,在部分古井周边建设茶艺馆,让外人品尝到长沙的茶艺文化,感受到古井的神奇。

5、建造一批城市雕塑。结合湘江风光带的扩建,在标志性地段建3-5座反映湖湘文化特色和长沙精神的大型雕塑,以及长沙和平解放和开放的长沙等城市雕塑,以增添长沙城市新的景观,提升长沙城市的文化品位。

下载关中城市群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中城市群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在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已探索出一条加快科学发展......

    老挝水电资源及其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老挝水电资源及其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2010-11-26 10:18文章来源:商务部 文章类型:转载内容分类:新闻老挝是中南半岛的内陆国家,周边分别与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及中国云南接壤......

    泥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状况调研报告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围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新发展”参考课题,科技局班子问计于专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和开展了泥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调......

    泥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状况调研报告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围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xx新发展”参考课题,科技局班子问计于专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和开展了泥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调......

    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赣县旅游局 一、赣县生态文化资源基本现状 赣县于汉高祖六年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县”、“世界客家摇篮”之美誉。它地......

    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大全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1、历史文化资源 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距今......

    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一、丰富的文化资源1、历史文化资源 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根据考古发掘......

    文化资源普查工作调研报告

    历时一个月的**市大型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已全面结束。通过本次普查活动,初步摸清了全市文化资源底数、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现将文化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三个方面的调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