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毕业即失业的根本原因
全球毕业即失业的根本原因
我们多次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大学生会毕业即失业,如今,欧美发到国家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失业,将是最近很多年的最热门话题,当然,这很不幸,然而,这是事实,也为西方政客们竞选亲民的形象,提供了可以装点门面的话题。
雅茨•贾格尔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毕业即失业》,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而回到现实世界,我的朋友们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在麦当劳(McDonald's)当收银员或是收拾盘子的清洁工。即使这样,也比当一个毫无自由的可悲的实习生强得多。我的一个朋友当了两年实习生,在自己贴了数百英镑,还积攒了一肚子有害身心健康的怨气之后,甚至听到她的一个老板哈哈大笑地说:“他们(实习生)简直像一群猫鼬——太猴急了!”办公室里每个人都觉得这个比喻很有趣。
工作了两年,不但不赚钱,反而倒贴很多钱,积攒了不少怨气。这种情形恐怕在中国也是有的,很多毕业生找工作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无薪水的为企业主打工,而企业主得了便宜还要卖乖,装出一副不愿意的样子。东西方在某些方面都是相似的,特别是在大学生满天飞而就业岗位稀少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还有的毕业生,为了赚取所谓的“经验”,当起了苦工,仅仅为了考公务员满足两年工作经验的条件,或者是为了“锻炼”自己。
有网友在英国生活了20年,他指出一些现实的情况,一些留学生,在英国找工作没有门,回到中国大城市找工作也是困难。英国与中国差不多,你想找一个好的工作,第一,要是名牌大学毕业,本科同研究生没有多大区别,专业,学习成绩不是太看重。第二,家庭和人的交际非常重要,穷人、黑人、外国移民的子女找工作难上难。但是你的父母有地位,外国大公司主动向你微笑,给你好多个机会,因为外国人也是聪明人,以后做生意方便。
事实上,无论在哪个国家,弱势群体的子女找工作都面临着“资源匮乏”的优势。拼爹往往是最直白的表述,很多签证过期的留学生,还要找各种借口不愿意回国,滞留在英国被驱逐,相信很多人并不仅仅是向往英国的幸福生活,很多人可能都怀着无法衣锦还乡的迷梦,才愿意滞留于此。很多老外更乐意来中国,这些年来中国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洋面孔,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还有一位网友现身说法,他指出自己多么辛苦的考大学拼搏五六年一个月才3000多元,而他的一位高中同学没有上大学,其父亲是某镇一官员,工资却轻松超过他很多,还有很多福利。这种案例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愿意考公务员,就是看中其背后的福利和权力。为下一代拼爹做准备,当然,这也许是一种想当然的想法,未来社会可能会更加透明和公正。市场越发达,权力边界就越清晰。
其实,失业不仅仅从经济上剥夺一个人的生存资本,更重要的是剥夺了一个人的尊严和信心。这也是一种身份剥夺和利益分配,这也难怪拜金主义充斥着整个社会,所以,会在地铁上有女生怒斥说,男人没钱是垃圾。创业似乎才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财富的性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刚毕业的小伙子和小姑娘面对的不仅仅是同龄人的竞争,而是与那些比他们资本多很多而且经验更老辣的长辈们竞争,代际之间的差距很大,所以,年前的创业者失利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更重要的是,很多重要的社会资源已经被瓜分殆尽,社会机会也都名花有主,玻璃门到处是。在企业头上,就会发现,有无数张权力榨油机来榨油和揩油。
这一次全球性大失业,共同性的原因在于,金融资本借助权力资本,利用纸币信用超发,制造金融投机“高利润”,掠夺实业资本,大量的实业破产,企业主转行,员工失业。所以,华尔街抗议,伦敦骚乱,巴黎柏林街头活动,都在说明产业资本在被金融资本滥印钞票之后,发生了巨大社会裂痕。如今全球又在印钞票,这样的做法,太过分了只能引起更大的失业。中国制造,最应当警惕这种转移机制,防范金融风险,从根本上拯救中国制造,不要再步日美后尘。
回到那个老板说实习生们像猫鼬一样的话题上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道:不是学生们太猴急了,而是整个经济体系猴急了。
第二篇:3亿失业青年困扰全球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3亿失业青年困扰全球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这是失业的一代。”又到了大学毕业季,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却这样总结绝大多数大学生心中最大的担忧:毕业即失业。实际上,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失业问题已成为笼罩在世界多国的最大阴影。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世界失业青年人数约2.9亿,占全球青年总数的25%,几乎和美国人口相当。许多国家正在展开一场大学生或青年“就业保卫战”。美国把就业数据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中国正在全力应对“最难大学生就业年”。作为欧洲“发动机”的法德两国,28日联手推出名为“欧洲新政”的青年就业计划,用于青年就业的担保拨款达600亿欧元。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警告称,如果输掉这场“青年就业保卫战”,不仅将导致欧盟分崩离析,而且可能爆发一场“革命”。
“我们不能让一代人空等”
麦格德莱娜是一名即将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可是她却无法想象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因为她直到现在仍没有找到工作。这名毕业于美国顶尖的常青藤大学之一的毕业生说:“整个月我都在找工作,平均每天至少向一家公司申请工作。有一天我向7家公司投出了简历,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得到任何回音。”在接受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她沮丧地说,“我和朋友们已经不再相信我们有未来,甚至不相信我们能够过正常的生活。” 麦格德莱娜的困境也正是全球多国青年人面临的共同难题。4年前他们刚上大学时正好赶上那场经济危机,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等他们上完4年大学后不仅仍未走出这场危机,而且他们的就业环境越来越糟糕。路透社援引美国一份民调结果显示,近期毕业的美国大学生就业不足率高达40%以上。在欧洲的希腊、西班牙等国,“不在校、没工作、没有接受职业培训”的“三无青年”占同龄人6成以上。即使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韩国,麦肯锡最新发布的报告称,韩国大学生的就业率为60%,远低于职业高中80%的就业率。而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整个发展中国家失业青年为2.62亿。
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德国《图片报》30日以“令人忧虑的欧洲地图”为题刊载了最新的“欧盟青年失业地图”。这份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最新数据绘成的图表显示,欧盟27国青年平均失业率为23.5%。南欧国家问题最严重,希腊达到了59.1%,为“欧盟之冠”,西班牙55.9%。甚至连一向以失业率低闻名的北欧也出现“青年失业潮”,瑞典为25.1%,芬兰19.8%。
“我们不能让一代人空等着。”28日,在巴黎举行的欧盟劳工部长会议上,法德两国提出了一项名为“欧洲新政”的青年就业计划,其要旨是动用一切可能手段鼓励企业招聘年轻人,完善青年就业培训制度。法德“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向欧洲投资银行提供担保,使欧盟向承诺雇用年轻人的企业拨款达原定的10倍,约600亿欧元。在会上,意大利劳工部长吉奥瓦尼说:“我们必须拯救这一代被失业吓坏的年轻人。我们有接受最好教育的一代人,到头来却把他们晾在一边不用。我们正在耽误他们,这不可接受。”
山东人事考试信息网路透社称,尽管现在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开始意识到,长期的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场危机,但就业状况并不会随着经济的改善自行化解。比如,就业市场一直是美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与之相比,欧洲各国对就业问题的态度要消极得多。
新“迷惘的一代”
“你以后要干什么?”英国《金融时报》称,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会更加觉得自己一钱不值,甚至身份认同也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破碎的骄傲、凋零的自尊,还有窘迫的钱包,都让他们窝在家中那间旧卧室里。想到还要向贷款公司还助学贷款,更让他们借酒浇愁。
这就是新“迷惘一代”的典型形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广泛失业而对社会感到困惑的一代青年人,曾因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中的题记而被广泛称为“迷惘一代”。而最终,那一代人不得不又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目前陷入失业迷惘的新一代人,国际劳工组织青年就业计划协调人罗萨斯称:“孩子们现在面临的处境比我们20年前还要差。我们是在倒退。”
德国《明镜》周刊称,绝望的年轻一代在欧洲触发更多的社会抗争。从斯德哥尔摩到巴黎,欧洲城市目前几乎每一个夜晚都在燃烧。加拿大新闻网称,年轻人群当中的高失业率构成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威胁”,有破坏社会团结的风险。如果不采取更多的措施帮助年轻人找到就业机会,那么一整代年轻人就有抵抗不住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的诱惑。
山东人事考试信息网中国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欧洲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除了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导致欧洲青年竞争力下降外,欧洲国家过高的福利制度,也令年轻人就业积极性不高。张小济说,失业率过高,税收增长无法满足福利支出,政府被迫实行紧缩政策,导致青年不满。人们仇视外来劳工,而备受歧视的外籍劳工也很不满,社会越发动荡。
德国模式受青睐
“在这场青年失业的危机中,各国都被敦促效仿德国模式。”英国《新政治家》杂志称,德国在欧洲保持最低的青年失业率,仅为7.6%,这也吸引成千上万来自受危机重创的国家年轻人到德国求职。
“这就是所谓的„德国模式‟的作用。”德国联邦劳工局青年就业专家凯尔克林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就业问题在德国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由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组成。德国采取双重职业教育体制。目前有大约51.5%的德国高中生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直接选择上大学。在这种体制下,学生每周在技校学习几天,同时与雇主签订协议,在工厂里当学徒,并得到一份有政府补贴的工资或者津贴。与此同时,德国各职业技术大学,还频频推出各种适应市场的高等专业,如牛奶硕士专业、反腐败MBA等。
在欧美,从政府层面推动青年就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途径:一方面鼓励青年,特别是大学毕业生自行创业。英国在45%以上大学里专门开设创业培训课程,为未来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指导,并为创业项目提供少量启动资金和工作空间。另一方面,就是提供更多培训,增强青年的职场竞争力。美国从2009年起启动“青年暑假实习机会”和“塑造计划”,英国政府今年也推行“国家实习机会”,为低收入家庭青年或失业青年提供6周或3个月的带薪实习期。应届毕业生求职:专业加务实一个都 青年公务员面临成长的烦恼:压力巨
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亚洲,存在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如普通劳动者的结构性问题。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玄旿锡5月22日称,当前韩国青年失业问题的症结是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有近30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却有超过30万个空缺岗位需要依靠外国劳动力。在韩国,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就业去向是大企业、国有企业和公务员,仅有10%的大学生愿意主动选择去中小企业工作。为了解决青年失业问题,韩国国会4月30 日通过《青年雇佣促进特别法修正案》。该修正案内容是从2014年开始的3年内,政府机关和公共企业每年招聘人数增加3%,专门用于录取29岁以下的青年。同时出台了青年实习制度,不满30岁的求职者可以获得进入国企或一般企业实习6—10个月的机会,政府将负责其全部或部分工资。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张小济说,中国教育层次没有拉开,一直奉行精英教育,千军万马都去过独木桥,科举制度的后遗症——“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毕业生都想当公务员,或者进大企业挣大钱。此外,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一直没跟上,职业专科学校和技校毕业生素质偏低,需要好好向欧洲国家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冯昭奎说,中国现在对技术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劳动最光荣”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与之相比,日本和韩国非常重视制造技术和水平,分别举办过两届技能奥林匹克。日韩对夺得金牌、载誉归来的优秀技工当作英雄那样看待,就像我们现在追捧奥运金牌获得者一样。然而,中国现在有多少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技能奥林匹克”?有多少人知道在普通劳动者中涌现的技术明星呢?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罗伯特·施瓦茨博士在美国《圣迭哥自由新闻》上撰文称,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上四年大学才能实现“美国梦”的。德国青年失业率仅为美国的一半,是因为德国教育系统让高中生学习工作技能并获得证书,这使得他们高中毕业就能立即去上班。而其他许多国家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却是巨额学生贷款、没有工作的“反面乌托邦”。施瓦茨认为,教育体系应侧重于帮助年轻人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让他们了解经济形势,了解他们学习的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价值。事实上,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大学学历。但是,现在的教育造成了这样一个假象,“即没有大学学历的人将处于更卑微的境地”,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
第三篇: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于我们家园气候变化的关心,是每个人的明智表现。联合国曾经委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委托IPCC,因为它是聘请世界许多知名科学家组成的松散组织)对世界气候变化做过全面的评估。IPCC得出的结论是:“极有可能是人类行为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具体到细节上是:人类大量使用石化能源,使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带来的温室效应是全球迅速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流学说--“温室效应”说。
“温室效应”说被提出后,一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认为它极不准确。特别是把它作为IPCC的结论,用来指导我们人类的行为规范时,对于此种学说的争议更是愈演愈烈。2010年5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又刊登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关于“气候变化与科学公正性”的公开信。该信充分表达: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对于“温室效应”学说的提出,其具有认真的、严肃的公正态度,“温室效应”学说亦是具有科学的完整性。
但是,一个认真的、严肃的和并且具有极度公信力的科学理论,不见得就是一个能够真实反映自然客观事实的学术理论。对于克罗狄斯·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你就不能说它不认真、不严肃,更不能说它不具有公信力。它可以准确的预测,行星体在天空中的位置。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贡献要比尼古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贡献要大得多。因为它告诉人们:“地球是一个悬浮在太空中的球体”的结论,是人类追求上万年文明的一个总结。就现实来说,我们并不会讨厌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我们不喜欢的是,当年有些人总要拿《天文学大成》的结论说事,去反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知道天气的变化,因此有了天气预报,进而有了“天气学”。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们想知道所在地位置适合种植什么?养什么动物?年收成会如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有了“气候学”这门学问。探讨气候的变暖或者变冷本来就是“气候学”的基本命题。自从有了气候科学以来,能够称之为“气候科学家”的,没有一个不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用他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中国气候的长期变化(他采用的是统计学的方法)。他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历史气候的长期变化和世界其它地区气候的长期变化基本一致。世界气候的长期变化与太阳大气层的活动(指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活动总称)密切相关。
人类生活在地球地表的大气层中,气象学的宗旨就是想得到地表大气的变化特征,所以气象学把大气作为一个研究的主要客体来探讨。促成大气变化的因子,从气象学上归结起来,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以及地表性质(下垫面)这三个方面,近年来还加上人为干扰这一因子。这些因子作用在大气上的过程都很复杂。特别是下垫面因子,其中甚至还有些不被认知的许多因素。所以气象学不能把这些因子联立起来建立方程,来解决大气的变化问题。最后气象学家就只能不考虑这些因子各自的变化规律;而只考虑这些因子对空气的影响,去求解大气的微分方程了。
我们再来看“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概念,它是把地球一个太阳周期的地表平均温度作为指标讨论的。漂浮在太空中的地球,依据它在太空中的位置和它的运动状态,接受来自太阳和宇宙中的能量;并且保持这些能量让其不立刻散失到太空中去,如此地球才有现在的温度。地球表面的热量是不能以传导或对流的方式逃逸出地球的,它们只能以黑体辐射的方式发散到宇宙中去。地球大气在这个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平衡地球表面的温差,它的运动状态和地球长期的温度变化关系不大。从这个立场看“全球气候变化”命题,它应该是地球物理学家任务,而不属于“气候科学家”专业了。因为气候科学家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经常会把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归结为大气环流或者海流中去,以致误入歧途。
当然,气候问题总还是气候问题,只是解决局部、季节性的气候问题和全球气候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不同而已。气象学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得到了迅猛发展。为了取得全球气候的历史讯息,人们开始研究诸如树木年轮、冰盖所得冰芯和珊瑚骨骼留下来的历史痕迹,由此还派生出年轮气候学和冰芯气候学这些专门学科。在这许多学科学术成果里,结论无一不指向同一结果:地球气候的长期变化和太阳活动(也就是太阳黑子发生的多少)密切相关。当太阳黑子多时,地球气候相对温暖,农业收成就好;反之亦然。有的研究还证明发生此类现象(太阳黑子的多少)会影响到人类历史的进程。
现在,我们只须根本解决太阳活动是怎样影响地球气候这个地球物理学的命题,剩余的许多问题就好理解了。可是IPCC的“气候科学家”不提以上结论,却得出另外的结论:“极有可能是人类行为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这就好比,突然有人提出个“主流学说”,人们不可以在房间里居住!科学研究显示:人的生存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在关死门窗的房间里,二氧化碳的含量会逐渐增高;如此环境会严重损害人的机体,有时甚至会窒息人的生命。这些不仅是说说,有人还依据这一结论,把人从有的房间(密闭)里赶了出去。出现这样局面,当然会激起愈演愈烈的争辩,甚至会发生人身攻击也在所难免。
在之前,阻碍我们理解太阳活动会改变地球气候真实物理过程的,还是因为我们头脑里的固有观念:我们多数人都认为,只有太阳光给于我们能量,使我们得以生存延续;其余的就不再会有大的能量进入地球,给我们温暖了;然而,其实则不然。
先说太阳光,也就是太阳对地球的辐射能量:其中有少量的紫外线、其余大部分能量都在可见光部分、另外还有三分之一能量的红外线组成。太阳对地球的辐射能量总量变化很小。全部的变化,其中包括太阳自身发光的改变、距太阳距离的改变和地球运动状态的改变;其变化总量不超过辐射总量的百分之一。所以说,太阳辐射不是地球气候变化的主因,因此它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呈线性的、缓慢的。
再说气候学中总结出的“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大气层的活动密切相关”的这一结论。这个结论还可以换成另外的说法:太阳大气活动机理产生出一些能量,然后这些能量进入地球,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发生改变。因为没有巨大能量的交换是不可能改变地球气候的。前面说“只有阳光”是我们的感觉,后面说“能量进入”是客观事实的总结;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新的能量就是吹临地球的“太阳风”。在太阳大气平静时太阳风到达地球的速度不到300千米每秒,而在太阳黑子活跃期,太阳风吹到地球的速度可以高达到1000千米每秒以上。这样大的能量差异足以改变地球的气候。这样剩下要解决的,就是“太阳风”的能量是怎样进入地球的这个问题了。
在地球上,还有许多气候现象得不到解释。根据经验,我们用光线加温一个高低不平的面,无论我们怎样设置,高点总是高温区,低地的温度总是低的。可是在地球上高原接受的光线最多,温度却很低;低洼地区还有植被覆盖,光照很少,却常年温度很高。如果没有其它能量在起作用,这种现象很难让人理解。还有,如果对地球气候加温的能量是来自天空,人们生活在地表空气中就一定会有所感觉,比如阳光对地球大气的加温,我们很容易就觉察到它的存在。对地表加温的能量源不是来自天空,那么它肯定是来自另外的方向--地下。依据以上两点,“太阳风”加热气候的方式应该来自地壳。
依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做出总结:太阳风作用在地球磁层的磁场上;磁层磁力线携带能量通过南北两极的极光椭圆带进入地壳,在地球地壳的环纬度上产生电流;地电流在赤道附近电流最大,至极区逐渐减小;地电流流动为地壳加温,电流亦随地壳电阻场不同而变化;地电流大的地方热能输出就大,反之亦然。
地球上有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证明地电流的存在。这种太阳风携带来的巨大能量,不仅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气候,而且它还驱动着磁层磁场的形态、强烈时会在电离层处激发极光、为雷电提供能量、保持范艾伦辐射带的形态、驱动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互动。这许多地球释能现象都是太阳光所无法驱动的。
在没有分析到有多少能量驱动地球气候的情况下,先去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这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它的生命机制是可以理解的。既然是生命体,那么它就有它的生命周期。人类最应当做的事,就是尽量延长地球的寿命。人类不应该做的,是那些不可逆的自然事物。当然,大量使用石化能源就是其中的一件。其它还有,烟花、鞭炮的燃放,从水中提取氧、氢工业和生产化工产品时多种有害气体的排放等。
《科学》杂志刊登的公开信中称:“科学从来不绝对地证实任何事情”。这种科学的不可知论,显然来自我们对科学公正的不自信。实际上我们这个世界不可知的东西并不多,只是我们的观念出了差错,我们自己把这个世界给搅乱了。观念上的差错,首先就是我们大脑里的固有观念,公开信里被称之为的有些“事实”。这些“事实”不是求证、实验得来的,而是想当然得出的。第二个观念差错,是所有能称为理论的东西,必须出自数学表达;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数学手段并不十分丰富,而我们的这个世界却是丰富多彩的。第三个观念差错,是不允许对所有“事实”进行讨论,至少《科学》杂志可以发表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牢骚,而我这篇反对意见,现在却无法找到任何一本杂志敢于刊登,因为它太不是主流学说了。
第四篇:如何改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
如何改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与此相伴的是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实。高校扩招10余年,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跨越。与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相对应的,是众多企业拿着丰厚的薪金招不到人,今年年初沿海地区的招聘荒可见一斑。这样矛盾的现象,到底原因何在?
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鄙人以为,最为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或者说,教育结构跟不上市场需要。
众所周知,现在的普通高校对学生唯一的严厉的要求就是:必须在学校期间通过各项无用的应试考试,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对口的专业技能的深入学习。
毕业时,学生什么过硬的专业技能也没有,而用人单位对众多应试考试的项目并无过高的要求,学不能致用。英语四级与毕业证挂钩多年,而很多人上班10年却从没说过一句英语——这就是现状。
普通高校里一个专业,数十年配置的科目、教材、教师都一样,而社会和市场却是在不停发展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高校教育落在了市场需求之后。某些高校的学生毕业即失业,也就成为必然。
扩招10年,民办高校开展10年,按国人的习惯,每10年算是一个总结,用我们省内的一组数据参考对比做个简单对比:
1、“回顾2009,云南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获得喜人的成绩,初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70482人,平均就业率为76.6%,比前年同期递增7.2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中国初次平均就业率。” ——香港文汇报
2、“回顾09年,借助政策的春风,各民办学校积极创新办学思路,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实现了特色、质量和效益三丰收,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民办学校......云南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从1所不足30平方米的电脑培训站起步,发展成为目前占地1000余亩,资产超过3.5亿元,各类在校生1万余人的民办高职院校,去年就业率高达97%。”——凤凰网
去年全省高校就业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可喜可贺,但云南的高校教育真的是形式一片大好了?这10年来,云南的普通高校忙着扩招、兼并:云工和昆工合并、民院兼并其他院校开设一分部二分部而成为民族大学......学校是越来越大了,然而课程还是那些课程,教师还是那些教师,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许多学生仍然毕业即失业;反而是一些像爱因森这样的从小小的培训站做起来民办院校,每年的就业率在创造着新高。
民办高校在云南仅有10年的历史,这短短的10年,已经足够给传统高校教育敲响警钟
了。从部分民办高校的就业率可以看出,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大学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传统的普通高校,到底是不能变还是不愿变?
“一切向钱看齐”的社会,教育也被卷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使得众多高校从原来以“教育为目的”的宗旨,转化为以“盈利”为目的,众多大学的领导不再以教育为本,而是关注扩招率,以获取更丰厚利益,对于高生而言,学费已经高的离谱,已经成为当今新“三座大山”中的一座。
那么收取的这么高额的学费,加之赞助费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否改善呢?教育质量是否提高呢?学生就业问题是否有保障了呢?似乎没有,还是一成不变。人们不仅要发问“这些费用到哪里去了呢?”,这个可能只有高校领导和各个更高层领导自己知道了,没有必要再捅破这一层薄纸了,因为你知,我知,人人知。
要想消除“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传统普通高校是该好好反省了,或许该低下头,向那些曾经你看不起的民办院校去取取经。教育既然产业化,不说 “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最起码“让毕业生能顺利就业”,总是你们最基本的责任吧。
教育产业化,那么就得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决定一切。传统普通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更新科目知识,这样的学校,才能不让学生毕业即失业,否则,民办院校将是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因此,要想改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高校应转变思路,让学科及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是最有效的办法。
第五篇:这些专业毕业即失业:坑爹专业盘点
Majors college alumni recommend least
这些专业毕业即失业:坑爹专业盘点
Buyer’s remorse is never fun, but it’s particularly painful when it comes with the time and cost of getting a college education.买完想剁手的感觉总是令人痛苦,比如耗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的大学教育。To help you avoid this stinging regret, PayScale has ranked the majors college alumni recommend least.If you have your heart set on one of these, you don’t necessarily have to change course--just do your research on job prospects so your dreams aren’t dashed after graduation day.为了避免这种情况,PayScale为毕业生最不推荐的专业做了个排名。如果你正倾心于其中一个专业,也没必要特地变更课程——你只需要做好职业前景调查,免得梦碎毕业时分。
1.Anthropology
1.人类学
According to PayScale’s data, 35 percent of anthropology majors wouldn’t recommend it to current students.根据PayScale的调查数据,35%的人类学学生不愿向新生推荐本专业。
“People typically regret majoring in anthropology because they have a preconceived notion that there is a direct and specific job title perfectly correlating to it, ” say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consultant Farrah Parker.“Instead of recognizing the broad spectrum of careers that they can pursue, they focus on their inability to find a career with an exact reference to their major.”
培训及发展顾问Farrah Parker称:“大多数人后悔选了人类学,因为大家原先觉得会肯定有与之对口的职业。学生们只想找一个和专业关系密切的职位,却不想在更宽泛的领域内找工作。”
Anthropology majors could consider work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or government, for example, or combine the major with others to make themselves more marketable.人类学学生可以考虑在社区机构或者政府工作,或者结合其他专业来学习以适应市场需求。
2.History
2.历史
This major is recommended by only 33 percent of its graduates.Many history majors go on to work in academia, or may find jobs with government agencies, libraries or organizations dedicated to the period they studied.只有33%的毕业生推荐了这个专业。很多历史系学生成为学者或者在政府机关、图书馆或者其他组织工作,并且一生致力于研究他们所研究的历史阶段。
Parker says it’s important for graduates to keep their options open after graduation.“People with narrow definitions of career paths find themselves regretting majors, ” she says.“However, those who recognize that the workforce is full of positions that require expertise outside of what may be formally listed in a course catalog find themselves in a perfect position to brand their college major in whatever manner they see fit.”
Parker说对于毕业生来说,在选择工作时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非常重要。“把职业道路限定得过窄的人容易对自己的专业不满。工作中到处都需要一些额外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一定和专业课程所列的内容相同。能意识到这点的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专业融入到工作中,并且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位。”
3.Visual Communication
3.视觉设计
Only 29 percen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majors would recommend this to students.Majoring in visual communication may involve creating artwork, learning about ad design and public relations, and studying layout.Graduates may go on to work in media, 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s or other fields.只有29%的学生推荐这个专业。视觉设计专业包括艺术创作,学习广告设计、公共关系和规划布局。毕业生可能会去传媒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或其他领域工作。
4.Social Science
4.社会科学
PayScale found 28 percent of social science majors would recommend the major to students.PayScale发现只有28%的社会关系专业学生会推荐本专业。
“I am a former social science major who has since advised against it, ” says recruiting consultant Sarah Merrill at Atrium Staffing.“I won’t say that you don’t learn anything from a social science major, but you certainly don’t learn practical knowledge that can be applied to a wide range of jobs.”
招聘顾问Saral Merill“我以前是一个社会关系专业学生,此后专注黑它三十年。也不是说你从这个专业中什么都学不到,但是没有能够应用在更广泛的工作领域内的实用知识。”
“When I talk to students now I advise them to think about what they can actually use in the future--courses on personal finance, marketing, business, ” she explains.“There was a course offered at my university on business writing that I have heard was the hands-down most useful course ever taken because of a whole section on email etiquette.”
“当我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我会建议他们考虑一下到底哪些才是他们将来会用到的东西——应该是个人理财,市场营销以及商务课程。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门商务写作课,无疑是我上过最实用的课程,因为它有一整个章节都在教电子邮件规范。”
5.Journalism
5.新闻学
Only 27 percent of journalism graduates would recommend the major.Difficulties facing print media and the time it takes to break out of entry-level positions can be downers for grads.People with journalism degrees can also end up in marketing, sales, academia or other jobs if they decide to leave the newsgathering business.只有27%的新闻系毕业生推荐了此专业。纸质媒体面临的窘境,以及入门所花的时间都让毕业生感到沮丧。新闻专业出身的人如果决定放弃与新闻相关的工作,最后也会在市场营销、销售、学术或其他行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