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共5篇)

时间:2019-05-13 14:2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第一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关于失业

所谓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而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二)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劳动力需求方存在职位空缺,而劳动力供给方又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产业结构变化或者产业迁移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造成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1)技术变化。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机器替代人工,从而劳动力需求下降,此类型失业也称为技术性失业;

(2)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

行业缩小,处于规模缩小行业的劳动力因此而失去工作岗位;

(3)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流动成本的存在制约着失业者从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地方或另一个行业,从而使得结构性失业长期存在。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当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周期中的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厂商的生产规模也缩小,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受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通常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这种失业产生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这种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故而也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此类型失业受经济政策影响最为敏感,也成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靶之一。

(三)隐蔽性失业

除了这几种主要失业类型外,经济学中常说的失业类型还包括隐蔽性失业,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产出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人员的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出水平没有下降时,即存在着隐蔽性失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蔽性失业。

二、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6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

4.9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4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9亿。

(二)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已不再是用人单位争着抢着要的香饽饽了,据统计,2010年中国内地约有63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这些毕业生中又将有大部分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出口贸易受损严重,造成大量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另一方面,企业对招聘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却大幅提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

2、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高校应联手社会、企业积极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

3、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在面对选择时左顾右盼,存在攀比心理,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不断在应聘与选择的矛盾中浪费机会、资源。

(三)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有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找出路。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意识,不愿接受培训,而择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加大其就业难度。

三、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人口总量过大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对十分庞大的劳动力队伍,目前全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总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我国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据国家统计局预测,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995年为8.07亿人,2000年为8.5亿人,2010年为9.70亿人,2020年将达到最高峰约9.97亿人,比1995年增加了近2亿人,约增长23.5%。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这是由于过去的人口告诉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的。以2000年3.56亿农业从业人员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约为2.36亿,分20年转移,平均每年的超过1180万,这还不包括每年1000万左右城乡劳动力自然增长(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1700万,减去退出劳动力队伍的老年人900万)。两项合计,每年净增的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但以90年代末GDP增长的城镇就业弹性系数为0.25、GDP年均增长8%和2000年末城镇从业人口2.13亿来计算,城镇每年的劳动力需求量为426万,不足500万,即使加上农村自己创造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离2000万的劳动供给量,缺口仍非常大。

(二)体制原因——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效率经济,而市场的效率就是要通过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的破产、倒闭、失业来使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企业、群体集中,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的原则,就要做到有进有退。面临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把多余的低效职工释放出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效益,于是就有大量的职工下岗、失业。同时,我国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竞争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在竞争中一些企业因经营不佳而减产、停产甚至破产,也必定会引起失业。具体的表现是国有企业每年有500万以上的下岗职工。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生产1000万吨钢的人力投入,鞍钢是24万人,宝钢是1.6万人,而日本的新日铁只需0.6万人。

(三)结构性失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进入了结构变换和升级的时期。一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城镇人员就业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二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以往依靠大量资源和人力投入发展经济的办法被结构调整冲击。三是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之间的矛盾: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表现在年龄偏大的普通劳动力身上。与此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及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的矿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

(四)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经济运行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与各地区间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这种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在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例如,人们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后,原有的工作失去了,而新的工作一时又没有找到,或者人们对现有的工作不满意,想寻找新的工作而暂时失业,等等。这类失业主要是由劳动力的流动引起的,所以这种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影响原因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已经由美国华尔街波及实体经济层面,对失业问题的影响将陆续浮现。国际劳工组织(ILO)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8年10月20日发出警告称,到2009年底,全球金融危机有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猛增2000万。

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民工的影

响。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的东部沿海出现了一些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并因此造成一些工人失业,大部分农民工返乡。

2、金融危机引发IT业裁员潮。2008年10月21日,雅虎公司宣布将裁去现有15000名员工中的10%,以降低开支。这是全球盛吹金融寒风后,IT行业最大的一次裁员行动,也在业界的预料之中。

3、大学生就业受到影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多数企业选择裁员,轻装上阵,以度过难关。一般企业都亮起不招聘的红灯,除非“绝对需要”人才,而大学生大多没有多少社会经验和工作技能,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四、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失业有其正效应和负效应。从失业的积极影响来看,它体现了市场经济中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衰退中的第一二产业挤出的失业劳动力满足了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换;有利于劳动力人口的迁移流动,从而完善动态、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此外,失业危机引发的竞争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但是,失业同时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给失业者以及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和体能的压力,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影响和威胁社会稳定。失业会产生诸多影响,一般可以将其分成两种: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一)社会影响:

失业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估计和衡量,但它最易为人们所感受到。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没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损失,户主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而受到损害。此外,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失业的严重影响。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力,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性,并且可能要失去自尊和自信。另外,失业以及贫穷便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造成社会犯罪率上升等令人不安的情况。

(二)经济影响:

1、产出损失:失业的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因此,丧失的产量是计量周期性失业损失的主要尺度,因为它表明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的数据,提出了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两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奥肯定律揭示了产品市场与劳动市场之间极为重要的关系,它描述了实际GDP的短期变动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

应当着重指出,奥肯定律论述的失业率与GDP的数量关系是失业率变动与潜在GDP增长率减实际GDP增长率这个差额的数量关系。可列出公式如下:

失业率的变动=—1/2(实际GDP增长率—潜在GDP增长率)

因此,我们到此便不难理解为何我国在2009年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推动“四万亿扩内需政策”以及“信贷指标”力争GDP增速“保八”,为的便是失业率不致过高,引发不良后果——从效果来看,虽然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经到达十余年来的最高点4.3%,而社科院的调查失业率接近10%,但是这些政策还是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2、分配问题: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劳动力作为一种具有时效性的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失业期间劳动力的浪费使得劳动者丧失了部分参与国民收入正常分配的机

会。不仅如此,在失业期间,由于劳动者缺乏工作机会,不但浪费现有的工作技能,而且由于脱离工作岗位,无法积累新的工作技能,结果又丧失了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使得一部分劳动者被排斥在正常的经济活动之外,失去了主要的生活收入来源,使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更加出,贫困悬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此外,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完善,因此失业导致的教育匮乏等,将使得失业者及其家庭陷入“贫困恶性循环”。

五、控制失业的对策

(一)加快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步伐。

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配置。在这方面,劳动力市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目前所形成的就业市场,还是一种断裂的和残缺的就业市场。首先,城市和农村断裂成两个就业市场,在农村就业市场,就业要求比较高的城市户籍人员几乎不参与竞争,其次城市就业市场又被认为分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块,前者专为有文凭的或有职称的专业人员准备,后者为既无文凭也无职称的人员准备。后者要想进入前者的领地非常困难,同时,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的时候还设置了诸如年龄、性别、身高、地域甚至血型、容貌等方面的规定。这些就业歧视现象对人员的流动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制约作用。因此,在目前尽快规范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营造公平合理的求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知识经济社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就业增长最快,能有效扩大就业容量。在知识经济中第三产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吸纳劳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第一、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完全是由第三产业吸纳的。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相当与美国的1/20),加入WTO能够推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速发展。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7%,远低于国外60%~80%的比重),可能为外资看好,有利于改善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倍~5倍。一般说来,第三产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200万人就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社区服务业更是吸纳 最多的领域。目前发达国家的这个比重在50%左右,而中国社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20%,发展潜力相当大,社区服务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具有种类繁多、资金投入少、技术要求低、不受年龄限制、工作灵活等特点,比较适合中国目前大部分失业者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

(三)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

加入WTO引入的国际规则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目前,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约有3 570万,其中,7人及以下的注册微型企业为2 570万,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72%,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总数的12%,从业人员5 070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2%,户均从业人员2人。现有8人及以上的中小企业1 000万,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8%,共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近年来出口总额的60%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可见,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农业就业量。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延长农业产业链,并适当向城镇集中。通过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在西部开发中,要把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作为开发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通过信息引导和有序组织,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和调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发达地区流动就业。加大统筹城乡就业力度,推进劳动力就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标号的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针对中国劳动力的特点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新型就业观的教育,使之首先从思想上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要围绕加入WTO之后产业和行业结构的新情况安排培训计划,综合开发和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推动培训机构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创业者培训,为更多劳动者创业和自谋职业准备条件。

(六)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1、合理调整大学生就业意愿。大学生应该把眼光放得宽一些,远一些,在不同层次和类型上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防止出现“一棵树上吊死”的情况。那些有“非国家机关不去”想法的大学生,应及早调整想法,接受现实中的市场需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网络、学校就业服务中心、社会关系等,掌握最新的就业形势,如市场中专业的需求状况、紧缺人才、行业排名等信息,结合自己目前的实际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意愿,适度选择就业职位,如可以选择中小企业和中小城市。调查资料显示,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差距悬殊。因此,大学生应顺应市场的需要,作出合适的就业选择。

2、调整就业期望。有些大学生薪酬方面的期望值与企业所能的提供存在差距。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人才、精英人才。大学毕业不等于能力和技术就适合社会的要求,大量的职业能力都是要通过实际工作经验慢慢培养起来的。因此,大学毕业生应当正确估计个人价值,提出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又适合企业实际的期望,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七)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改革的代价,失业所引发的后果不应该由失业者独自承担,而应由政府,改革收益者以及富人阶层来共同承担。要在全国特别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行业、地区建立相应的失业预警系统,预测失业变动情况并及时报警。针对具体情况,准备应付的预案和计划。失业保险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尽快解决失业保险覆盖面太窄,资金不足以及失业保障金给付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提高抗失业风险的能力,保证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主要是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彦,吕青.社会保障概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湖南出版社,2004年。[3]袁乐平.失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4]杨守建.青年就业的问题和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2期。[5]郜风涛.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6]赖德胜 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7]顾建平.中国的失业与就业变动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第二篇: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毕业论文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计划经济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依据当前中国就业形式,失业现象的存在逐年增高,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关于失业

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年龄内;二是有劳动能力,即在身体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确定为失业,而我国劳动部门则规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在一个月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不足15日者就也失业者;四是正在寻找工作;五是如有工作可以在两星期内应聘就业。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二)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劳动力需求方存在职位空缺,而劳动力供给方又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产业结构变化或者产业迁移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造成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1)技术变化。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机器替代人工,从而劳动力需求下降,此类型失业也称为技术性失业;

(2)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行业缩小,处于规模缩小行业的劳动力因此而失去工作岗位;

(3)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流动成本的存在制约着失业者从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地方或另一个行业,从而使得结构性失业长期存在。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当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周期中的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厂商的生产规模也缩小,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受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通常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这种失业产生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这种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故而也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此类型失业受经济政策影响最为敏感,也成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靶之一。

(三)隐蔽性失业

除了这几种主要失业类型外,经济学中常说的失业类型还包括隐蔽性失业,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产出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人员的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出水平没有下降时,即存在着隐蔽性失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蔽性失业。

二、我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

1、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

1986年以来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2001年底,除港澳台之外,中国人口总数为12.6亿,就业人口为7.3亿,劳动参与率为5 7.94%,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到3.6%。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城镇失业率的预计,由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此消彼长,失业总量还会增加。

2、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现有企业的冗员总量大 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1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两者加起来共120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7%。如果再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大概有18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10%。最终估计,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如果能在2010年之前完成,大约要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考虑到下岗分流人员中约有20%因年龄可以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还有约300多万人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平均每年需就业人数为300万。

3、新增就业压力大

全盘考虑就业压力,除了上述失业人数外,还要加上新增就业压力。我国现有人口若人口自然增长率按1.1%计算,劳动力人数占人口总量的比例按50%计算,则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由于“十五”期间为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实际上城乡每年可能会有1000多万新成长劳动力将进入劳动大军。

4、农村富余劳动力严重而且转移困难

据数字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59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5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4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7亿。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屡屡闹“民工荒”。

5、结构性就业问题突出

中国就业问题之所以日益严峻,还因为面临着结构性的就业矛盾。在城市,在总量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难保、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困难群体。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在不断减缓,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结构性就业矛盾。

三.中国现今失业现状的原因

我们以为中国的就业难问题本质是一个制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人们以为高的经济增长会带来高的就业,但是这是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出现的.中国经济的狂飙既有粗放的扩大,又有生产力水平的普遍上升.还有生产所有制的深刻改变,当然也有产业的升级换代.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最能解释失业和高增长并存的局面。

1、体制改革对失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进度的加深,特别是其微观基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正一步步成为自负盈亏、具有刚性预算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那些因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善的企业将被迫退出经济领域。这一退出行为,同时也就意味着在这些企业就业的国有企业职工也随之退出就业岗位而成为下岗职工。这样,原来大量的隐性失业就必然公开化,成为公开失业——下岗人员。

2、结构调整对失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快,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许多旧的工作岗位被淘汰,劳动力需求逐渐下降,当新增加就业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赶不上被淘汰的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很多原来从事农业、工业的人员会向其他部门流动,在他们还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时,这部份人也处于失业状态。特别是现在全世界都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那些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的企业,将全面临破产或关闭,这些企业的工人也将面临失业。

3、技术进步对失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行开发和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各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越来越快,由于采用了效率更高的技术,使得许多原来在岗的工人成为相对过剩人口。除此之外,科技发展会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就业结构也会相应变化,虽然脑力劳动者的就业会得到部份增加,服务部门和妇女的就业也会有所增加,但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总量会相对减少。

4、人口生产政策对失业的影响

由于建国以后倡导“多生多育”政策,使得五十年代之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正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的过度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形成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而且还在不断的产生着新的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经济构成了一股巨大的就业压力。基于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不及人口的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则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劳动力总量在近几年供过于求的问题愈趋严重,这样必然导致很多人失业。

四.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解决问题的三个纬度

第一个纬度:影响分配和就业的社会制度。劳动力就业安置不光是一个有关经济组织的事,它还与社会经济循环的各个环节纠缠在一起。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实现和消费彼此牵连、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第二个纬度:社会功能的健全与否。到目前为至,物质生产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活动,但是物质生产活动只具有工具性的意义,仅仅限于物质生产必将使人类发展步入绝境。今天,人类已基本克服了物质生产技术上和能力上对自己的制约,就应当回归到人自身发展这个命题上来。因此必须促进社会发展,只有社会全面发展了,人类才得以重新找到自身合意的活动空间和方式,人的发展这个命题才得以实现。因为就业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且后者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愈益彰显出来,当今社会,就业作为谋生手段的功能正经历向作为参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功能转化,这就要求社会有一个整体发展。即与失业相对应的就业问题,单纯就劳动力安置来谈解决失业,就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嫌。现阶段,我国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步协调。我们应该从相关社会制度着手,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秩序,使社会得以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发展,繁衍出各种健康的生态、细胞、组织、功能,发挥其自我组织、自我消化、自我协调的机能,在社会功能配套与完善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新的就业空间,吸收大量人口就业。

第三个纬度:历史的、现实的和技术的根源。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还有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由于对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不甚了解等经验及操作技术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有许多技术性和经验性的驾控和操作问题都对劳动力的就业造成影响。我们要面对目前国内失业现象严重的现实,针对造成这一形势的特殊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缓解危机。

(二)对策和建议

大力推进社会发展,健全社会功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过程中尽量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提高人们的福利,也包括社会部门的不断发展并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方面发挥作用。社会部门不是经济部门的衍生物,而是与经济部门并存和同步发展的部门。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问题,其现存的社会问题和就业问题将永远难以解决。解决社会发展滞后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管理和为社会事物服务的能力,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过去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GDP增长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及为社会事物服务的职能。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主要是在非市场领域或市场本身无力调节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义务教育、文化、体育、科学基础研究、医疗卫生、生态和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社会运行安全预警等社会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其次,完善社会组织,尤其是民间性质的社会组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社会联系程度的不断紧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依赖愈发加深,对社会肌体提出了很多新的社会功能和要求。这些新的社会功能需求的产生了两种后果。一方面,由于这些新的对社会功能的需求遍布社会的各个毛孔,如果仅*政府来承担和履行承担这些日益多样化和繁杂的职能,必然使其力不从心,难以一一顾及。另一方面,新的社会功能的需求又也提供了人们新的活动机会和舞台—即社会自发繁衍出人们新的就业空间。如果社会组织没有适时地满足这些对新的社会功能的需求,也就封闭了相应的就业空间。相当一些新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还要*社会自发的力量—民间组织去承担,才能化解上面这一对矛盾。民间组织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的载体,可以推进了社会自治。我们要充分认识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支持和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组织。让社会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国家采用税收政策,支持非营利部门、志愿者组织活动,通过发展一些低税与无税的部门,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给弱势群体以关怀,并在此过程中扩大就业、缓解社会矛盾。

最后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对于解决再就业尤为重要,是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的一条现实途径。社区服务业集便民利民、社区福利、社区经济于一体,就业门槛低、资金投入少、就业容量大,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社区服务业中的教育、幼托、医疗卫生、老年人服务、邮政、金融服务、商业、环保等领域都具有吸纳劳动力的广阔空间。我国的社区服务经过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各地方的积极实践,己被证明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方式,尤其是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方面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政府应就社区服务产业的总体布局配置做出指导性规划,促进社区组织的发育和发达,推进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内各种社会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和广泛参与的发展机制。

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政策建议被认为是缓解我国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治本之策。在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上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打破劳动力流动在地区、部门、城乡之间的各种制度性的障碍,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分割,形成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尤其是对于农民的跨地区流动就业,要消除歧视性的政策,实现平等竞争。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社会化、高效率的就业信息网络,促进就业岗位信息的充分传达,减少因摩擦产生的岗位流失和职工失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劳动者自主创业。

推进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将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出路。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产业,资本投入的劳动弹性系数大。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不发达。200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只占总就业人口数的29.3%左右,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31.3%微弱地增长到2000年的33%,而2004年又下降到32%。而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平均水平则达到67%,其他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平均比重也有45%左右。

从生产部门关系上看,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人力密集特征;从消费上看,第三产业的消费与生产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这两个条件构成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加速城市化,才能从根本上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不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强烈抑制,就业吸收能力难以提高,而且反过来又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摩擦。大中城市能够产生强烈的集群效应,可以有效地聚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流,能够有利于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吸纳大量的农民成为城镇居民,更有利于促使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各种资源的聚集,交易成本会减少,从而促进分工向更细致方向发展,人们的相互依赖加强,自给自足行为减少,市场化程度加深,有利于产业的培育和成长,促进对劳动人口的吸纳,对解决就业人口压力也有积极的意义。

五.参考文献:

1.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湖南出版社,2004年

2.国家计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迈向2020年的中国[M],中国计划经济出版社,2005年。

3.陈宗胜.收入差别、贫困及失业[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赖德胜 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

5.张彦,吕青.社会保障概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郜风涛.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第三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摘 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原因;就业;对策;劳动力下岗再就业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失业问题,但是,过高的失业率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并带来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所以,如何降低失业率,保持社会经济的繁荣,维护社会的稳定,就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正视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失业现状及严峻性

我国就业和失业的现状失业,是指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或根本就未曾找到就业岗位的人。另据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失业是“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1]。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总体特征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2]。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

(一)劳动力的供给强劲增长

1.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主要来自

①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生毕业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65%降为50%,这就意味着212万毕业生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3]。

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

“十五”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存量超过1 000万人,到2000年底,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65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为595万人。据统计2003年全国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 400万人,而当年只新增就业1 000万人,劳动力供求差额达1 400万人[4]。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

劳动力供给队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5]。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目前,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人员已达5 000多万人,其潜在的流动量将达到1亿到

1.5亿之多。

④机构改革分流人员;

从2004年起,我国市、县、乡一级开始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而目前市、县、乡人员编制约500万人,根据精简20%的目标计算,需分流人员共计100万人。这还不包括目前已经超编的30万人。因此,需要分流人员数量十分庞大[6]。

劳动力需求严重不足同我国劳动力供给强势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劳动力需求严重不足,劳动力的供给严重失衡。由于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关、停、并、转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造成了下岗职工的大量增加。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重要特征是“高增长,低就业”。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

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巨大的失业源。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⑤就业弹性不断下降

就业弹性就业弹性越大,经济增长就能吸收越多的劳动力。

二、我国职工下岗、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总量过大,劳动力增长快,但素质普遍较差;

(二)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薄弱,缺乏指导;

(三)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

(四)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

(五)随着改革的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相应调整与流动会经常发生;

(六)企业经营的失误。管理不力,经营不善;

(七)经济转型形成的失业[7]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效率经济,而市场的效率就是要通过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的破产、倒闭、失业来使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企业、群体集中,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十分艰巨的工作是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使许多企业的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原因:1.中国现有的经济格局将面临重组,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失业问题不可避免;2.农业就业机会较大幅度减少;3.劳动者自身素质影响就业机会。

(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失业

必须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对老工业基地和重工业领域的调整力度更大,与此相适应,劳动力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结构性失业。一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总是在不断调整,因而,结构性失业在中国将长期存在;

(九)摩擦性失业

所谓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经济运行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与各地区间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这种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在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三、有效治理失业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一)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

(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功能;

(三)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四)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功能;

(五)下岗失业人员要实现就业观念的转变,增强自主择业意识;

(六)鼓励灵活就业(也叫“非正规就业”);

(七)加快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步伐

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配置。在这方面,劳动力市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尽快规范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营造公平合理的求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九)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

(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农业就业量。加大统筹城乡就业力度,推进劳动力就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8];(十一)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标号的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

(十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9]

积极有效的治理失业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十三)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规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

1.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多种经济和多种经营,是多渠道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作为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加以正确规划和引导。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十四)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

(十五)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是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在地区、行业间的壁垒,促使企业根据需要更灵活地调整劳动力存量,根据劳动力市场价位控制人工成本;二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通过规范化的职业介绍机构开展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系列化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

(十六)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10];

(十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11];

(十八)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

(十九)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投资;

(二十)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二十一)加强对劳动力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再就业是密切关系到广大劳动者自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社会问题。妥善解决下岗失业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各地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都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千方百计地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

依据当前中国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缓解失业的建议。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人将其称为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对于得不到就业机会的人来说,经济增长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12]。失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也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失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有力促进我国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13-14]。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力供大于求,失业人口较多,就业压力较大。职工下岗、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这也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主要问题。为了能够确认识这一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有效治理失业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1)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3)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4)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5)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6)加强对劳动力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过高的失业率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15]。它会危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严重的隐患[16]。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17-19]。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的失业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总之,职工下岗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矛盾的综合反映,也是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王成,关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时事报告,1998.2412(03):1435-1437.[3]劳动统计年鉴(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5]郭庆松.中国城乡就业发展战略研究(2001-201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国家统计局.2003-2006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告[R].[7]胡鞍钢等.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1949-2001)[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1

[8]韦廷柒.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经济论坛,2004,112(08):34-37.[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M],2002.[10]丁天,论当前我国的再就业工程,经济纵横, 1997.34(05):543-548.[11]张春煜,喻桂华.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变动[J].财贸研究,2004,294(03):232-234.[12]杨生文.中国就业论坛[J].职业, 2004,(5).[13]张杰,对中国未来就业的战略思考,经济经纬,1997.143(05):6424-6425.[14]崔晋生,教育培训:再就业的重要战略措施,学术论丛,1999.793(02):1425-1427.[15]200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6]200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王 钰.经济前沿12题[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25(90):744-746.[18]钟朋荣.谁为中国人造饭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9]孙居涛、魏自涛,职工下岗失业的经济政治思考,江汉论坛,1999.24(01):954-956.

第四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各国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是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使失业者重新就业,如何降低失业率,不仅关系到失业者的切身利益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一、中国失业现状

(一)现状

失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从建国至今,我国历经了两次失业高峰。第一次发生在1979年,失业群体主要是返城知青,当年失业人员达560万人,失业率为5.4%;第二次发生在1993年,失业人员多为国有企业职工,当年登记失业人员为420.1万人,失业率为2.6%。之后,失业率逐渐增长,来势汹涌。到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失业人数已达800万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失业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失业人口结构不断变化。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05年底,我国公开的城镇失业人口达839万人,失业率为4.2%,与2004年基本持平。总体看来,我国的失业人口从1995年的519.6万增加到2005年的839万人,失业率从1995年的2.9%增加到2005年的4.2%。失业人口、失业率都在不断地增加与提高。截至2007年6月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8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虽然从2004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下降,但是它不能说明我国失业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就业压力巨大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之一。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

1、经济高增长与失业率高增长并存,就业弹性系数开始下降。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但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效应逐步缩小。

2、失业人数逐年增多,失业率逐年提高。从绝对数来看,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数量已由1997年的576.8万上升到2005年的839万,增加了262.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尤其是2000年以后,失业人数陡增,2003年后增幅虽逐渐平缓,但仍保持着增进的趋势。从失业率来看,从1997~2000年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大概在3.1%左右,但也从2000年后开始迅速上升,到2003年达到4.3%,而后开始逐渐平滑,每年以一定比率增长。

3、知识型失业出现并普遍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由1996年的93.7%下跌至2005年的72%,且从2001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高校的扩招,高学历的劳动力不断增加,使原来基本均衡的供求关系被打破。人才资源的积压、浪费也使我国的失业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更加复杂。

二、中国现今失业现状的原因

我们以为中国的就业难问题本质是一个制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人们以为高的经济增长会带来高的就业,但是这是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出现的.中国经济的狂飙既有粗放的扩大,又有生产力水平的普遍上升.还有生产所有制的深刻改变,当然也有产业的升级换代.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最能解释失业和高增长并存的局面。

1、体制改革对失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进度的加深,特别是其微观基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正一步步成为自负盈亏、具有刚性预算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那些因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善的企业将被迫退出经济领域。这一退出行为,同时也就意味着在这些企业就业的国有企业职工也随之退出就业岗位而成为下岗职工。这样,原来大量的隐性失业就必然公开化,成为公开失业——下岗人员。

2、结构调整对失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快,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许多旧的工作岗位被淘汰,劳动力需求逐渐下降,当新增加就业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赶不上被淘汰的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很多原来从事农业、工业的人员会向其他部门流动,在他们还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时,这部份人也处于失业状态。特别是现在全世界都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那些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的企业,将全面临破产或关闭,这些企业的工人也将面临失业。

3、技术进步对失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行开发和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各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越来越快,由于采用了效率更高的技术,使得许多原来在岗的工人成为相对过剩人口。除此之外,科技发展会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就业结构也会相应变化,虽然脑力劳动者的就业会得到部份增加,服务部门和妇女的就业也会有所增加,但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总量会相对减少。

4、人口生产政策对失业的影响

由于建国以后倡导“多生多育”政策,使得五十年代之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正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的过度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形成目

前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而且还在不断的产生着新的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经济构成了一股巨大的就业压力。基于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不及人口的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则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劳动力总量在近几年供过于求的问题愈趋严重,这样必然导致很多人失业。

5、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适应不了就业岗位的需求。

现今中国的国民素质跨度颇大,既有具备高文凭高学位高素质的白领金领,也有没有受到过良好教育不会技术劳作的劳动人民。前者所从事的是脑力活动,后者实行体力劳作,只需自己下田,重复相同的工作,缺少高技术含量。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的严重差异、自身技能的单一,从而产生了中间带,如今中国所欠缺的正是出于中间带的高技术水平的蓝领工人。在当代技术高度发展的城市社会里,职业需求变化剧烈,某些技术过时甚至不再需要,致使一部分只具有过时技术的人失业。同时,市场上又对某些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有大量需求,这类人却是供不应求,使大量需要人才的岗位缺乏人才应征,而人满为患的岗位还不断输入人才,这种应征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失业现象的产生。

6、中国失业保险以及就业优惠政策不健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现连续上升的趋势。由于失业保险制度的不健全,一些破产企业人员只能领到极少的失业保险救济金,仅仅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而就业优惠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到位,办理手续复杂,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和主辅分离政策难以落实,使得劳动力寻找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工作的可能性降低。在这两个问题下,失业情况无法及时得到改善,并呈现着失业率增多的现象。

三、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治理政策

国家为了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有义务为公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国家拥有经济事务管理的权利,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为公民创造就业机会。

1、树立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观

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二是以就业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把扩大就业岗位、降低失业 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国采取的是第一种模式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在当前中国进行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特殊时期,应适时进行经济发展传略模式的转型,树立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观。

树立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观,就是要把就业增长和经济增 长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这都不可偏废。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使国民经济

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在更大的规模上扩大就业规模;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严峻的现实,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甚至不排除失业影响社会稳定的特殊情况下,宁肯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也要保证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把失业率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

2、应该大大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披露,从而提高雇主和雇员之间“就业配对”成功的概率等。

首先,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统计调查体系和制度,以完善现有的失业统 计体系,获得真实、可靠、全面、科学的失业数据,为各项民生政策的出台打下真实的统计基础。之所以说完善劳动力市场对于治理失业非常重要,是因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充分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功能。然而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缺陷重重,劳动力流动性大,因而在制度上对治理失业形成了一种障碍。因此,治理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建立起市场化的劳动就业制度,提高信息的通达度,使得劳动力供需双方更加了解,以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行业间的自由流动,减少由于制度因素引起的结构性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

3、制定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制定有利于就业机会平等、有利于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妇女发展相协调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应尽快建立针对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平等法,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禁止从 职业进入到工作评价、职业晋升、职业安全等就业全过程的性别歧视。

4、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标号的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针对中国劳动力的特点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新型就业观的教育,使之首先从思想上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要围绕加入WTO之后产业和行业结构的新情况安排培训计划,综合开发和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推动培训机构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创业者培训,为更多劳动者创业和自谋职业准备条件。

5、大力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比就业更重要,政府不能只就事论事地解决就业问题,实际上政府也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就业机会,而只能依靠创业的企业家去开发劳动力市场,形成吸收就业的巨大能力,才可能根本解决就业问题。

(1)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保护和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为 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往往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必要的支持。

6、优化失业保障体制以及一定的技能培训。

对于失业者,首先是要扩大失业保障的覆盖面,确保失业者得到足够的经济保护免收饥寒之苦,加大失业保障金的财政投入,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也能防止由于大量失业给社会带来的稳定性问题。

同时,作为治理失业的一种措施,失业保障制度必须将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纳入其功能范围。因此,应将失业保险金与再就业培训相结合,从而有效控制失业保险给付水平。技能培训能够给与失业者更好的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对于积极参与再就业培训并能在规定期间内实现就业的失业者给予奖励,而对于拒绝参加培训的失业人员降低其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这种奖惩分明的做法对于就业有一种促进作用。

7、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

对于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其最终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和其雇佣成本,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其雇佣成本即工资率时,企业停止雇佣工人。而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水平不变时,降低劳动力的雇佣成本就可以相应提高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数量。

然而工资具有向上调整的刚性是由经验所证明的铁律,将工资率调低以达到吸入更多劳动力的措施将会遇到来自现有劳动力得难以克服的阻力,因此,针对特殊人群的工资补贴政策就成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劳动力需求的一种手段。政府在一定范围内针对特定人群(如下岗职工、长期失业者、低收入家庭等)给予一定的工资补贴或类似的政策补贴,能够降低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增加其因减少支付工资总额而获得的利润,从而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

8、除直接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外,还应关注求职者或潜在求职者的心理因素,即采用间接的措施来解决失业问题。

中国的失业补贴政策的最大缺陷是缺乏对失业者积极求职的经济激励,即选择性补贴缺失。一般性失业救济的增加会导致均衡失业率上涨。但是,选择性失业补偿的增加,会降低均衡失业率。中国的失业补贴政策的主要功能停留在生活保障上,很多地方还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如现行制度仅为失业者免费提供职业信息、咨询、求职指导、参加与招募单位双向选择的机会;不对跨地区求职与再就业提供补贴;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可达两年;没有规定适当的等待期。这些规定都不利于促进失业者积极求职。因而在失业救济制度中必须纳入积极主动的就业促进措施,才能切实发挥失业救济应有的作用。

分工

0919205姚妍、0919206陈旎妮:失业的现状资料查找、商量、整理成稿。

0919204汤雨薇、0919207金丹凤:失业的原因资料查找、商量、总结成稿。

0919215益敏佳、0919214施赛、0919213徐旸、0919212赵思诗:失业的对策资料查找、商量、总结成稿。

第五篇: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 要:依据当前 中国 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 发展 趋势,提出了缓解失业的建议。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人将其称为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 经济 增长。这意味着,对于得不到就业机会的人来说,经济增长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怎样认识当前 社会 出现的失业 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对策

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对此寻找答案。

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2007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4.3%、4.2%、4.2%、、4.1%和4.0%。单从这些数字看,中国的失业率似乎还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较低的水平上,警报并未响起。然而,事实并非乐观。中国目前 计算 城镇失业率主要用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这两个总量指标,其公式为:

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其中:城镇就业人数,指在城镇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 企业 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城镇失业人数,指劳动年龄内(男16~50岁,女16~45岁)的城镇居民,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并已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数。目前统计上对临时安排了工作,劳动收入达到最低一级工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但不要求就业者,不作为失业人员统计。统计失业人员数和计算失业率,一般以年末为时点。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率的统计口径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以这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中国的失业状况,不仅缩小了中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低估了中国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对此,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和 研究 人员对官方的失业率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将以下几种因素包含在内:首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包括 农村 的剩余劳动力。据估计,目前中国农村约有农村约有1亿~1.2亿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并且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他们是中国最庞大的但没有正式被统计的失业大军。其次,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局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最后,国家统计局的失业人员没有包括下岗职工。而下岗是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失业现象。将以上三种因素考虑在内,按照他们的估计,目前全国的失业率为20%~2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 000万~5 000万,他认为,中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这个数字可能过高,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失业现象比国家公布的数字要高得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一轮失业高峰至今仍无下降趋势。

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2003—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0%、10.1%、10.4%、10.7%、和11.4%,按照这样的增长率,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比较理想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失业是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所以,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反之如果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因此,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然而中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中国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现象,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人数呈加速上升趋势。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看,2003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9万,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这些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已经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那么这一反常的经济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5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而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根据有关预测,到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73亿,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为9.39亿。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 000多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目前许多职工在退休后仍然另外就业的现实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6~65岁的年龄段,那么,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还要大。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巨大的失业源。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中国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农业在为 工业 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形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目前,中国农村有1亿~1.2亿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仅靠当地用乡镇企业或其他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消化。其中大部分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事实上,近年来,每年流向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在5 000万以上。这都加重了城市的就业负担。

(三)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内容 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十分艰巨的工作是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使许多企业的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密集型相比在数量上大为减少,质量上大为提高,客观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结果大量的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被排挤出生产过程,加入失业者的行列,从而出现了学者所谓的结构性失业。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结构调整,在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量摧毁了旧的工作岗位,而且摧毁的速度远远大于创造的速度,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失业大军”。

那么,这种状况是否正在改变呢?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因为:

1.中国现有的经济格局将面临重组,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失业问题不可避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 历史 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伴随新生劳动力进入新一轮高峰的背景,将使就业矛盾加剧。

下载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 要:依据当前中国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缓解失业的建议摘 要:依据当前中国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出了......

    失业问题

    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人口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

    失业问题

    姓名:陈一衡班级:08级英语国内与国外失业问题的分析失业问题、职工下岗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其发展的潜在趋势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

    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姓名:周思雨专业:应用心理学学号:2011423024 摘要: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中国即将迎来又一个失业高峰。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分析下岗失业的原因,并且对症下......

    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5篇

    1、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时期,形成持续的巨大的就业压力。 基本国情:中国用世界的3.4%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来提供和创造世界上迈1/4以上的劳动力就业岗位。 ——劳动年......

    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中的失业问题

    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中的失业问题一.关于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查材料 题目: 姓 班 学日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名:郭坚 级: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班号:2011110102026 期2013年12月10日摘要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

    大学生失业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失业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大学生们的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失业现状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