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5篇

时间:2019-05-13 14:3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

第一篇: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

1、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时期,形成持续的巨大的就业压力。

基本国情:中国用世界的3.4%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来提供和创造世界上迈1/4以上的劳动力就业岗位。

——劳动年龄规模扩大

——总人口就业率大幅度上升,属于“高就业”模式;

——我国妇女就业参与率过高,大大超过经济发展阶段;

——15—24岁青年人口就业比例过高。

2、我国正处在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下岗职工激增表现为持续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农业部门由新增就业机会主渠道之一变为排斥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

——就业结构变动呈加速过程。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而来的是快速的结构调整。——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

——我国制造业已由“短缺经济”向“供大于求”类型转变,正在经历极其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过程,使传统工业部门企业关、停、并、转、破,促使下岗职工急剧增加。

——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会加剧结构性失业,结构变动较快时期正是失业率高峰期。

3、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国有经济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非国有经济还无法吸纳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然出现真实失业率上升阶段。

4、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迅速“资本深化”过程,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正在减弱。

四、中国就业战略与基本思路

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最优先的目标和任务,它与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经济改革的最优先目标和任务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主要思路是:

——使持续高速经济增长成为持续性创造就业过程。

——大力发展带动密集型产业,选择“节省资本、多用劳动”的工业化技术路线,有选择地发展资本密集、资源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基本群众的基本利益,实行中国式的“新政”政策。

——促进劳动力要素流动,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结构的变动,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促进就业增长。

五、中国就业政策及其相关政策

——把降低城镇真实失业率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及各级政府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统计城镇真实失业率,像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一样定期公布。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

积极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贸易。

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有步骤、有组织地促进劳务出口。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小型企业。

——积极发展城镇非国有经济,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

积极鼓励国有企业职工向非国有企业流动。

积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鼓励下岗职工自我就业、家庭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

——尽快建立社会失业保险制度。

扩大失业人员保险费覆盖面。

——开辟再就业资金新渠道,有效使用再就业基金,开展大规模城镇基础设施,作为战胜失

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的重要手段。

我国结构性失业大体可以分为市场型结构性失业、制度型结构性失业和观念型结构性失业,前者又分为供给滞后型结构

性失业、需求变动型结构性失业和机制不灵型结构性失业。根据不同的结构性失业类型,应采用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业

一、结构性失业成为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方面

总量性失业一直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方面:而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这一状况已经有所改变。一方面,人口出生率降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减缓。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很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供给的缓慢增长与需求的快速增长,缩小了劳动力供求缺口,我国的总量性失业问题不再突出。现存的较高失业率,主要体现为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即结构性失业逐渐成为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方面。

二、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结构性失业类型。按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大体可以分为市场型结构性失业、制度型结构性失业和观念型结构性失业。

1.市场型结构性失业

(1)供给滞后型结构性失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当供给方和需求方无法完全匹配时,就产生了失业和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假定需求方的要求和条件不变,而供给方达不到需求方的条件而产生的失业,就是供给滞后型结构性失业。也可以说,当求职者不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条件,即使空缺、也不会录用该求职者。实质上,该类型失业是由于劳动力本身的知识、技能等素质较差所致。

(2)需求变动型结构性失业

(3)机制不灵型结构性失业。需求方和供给方在技能方面匹配,但受某种因素的阻碍、双方无法实现对接,就形成了机制不灵型结构性失业。

2.制度型结构性失业

3.观念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就业观念或就业预期超出了现实、从而不接受现有的用人单位而导致的失业就是观念型结构性失业。其实质就是,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变化,由于对就业单位的设想太高而导致的失业。

三、解决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对策

1.抓好教育和技能培训

2.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解决机制不灵型结构性失业的关键,在于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清除阻碍因素,为劳动力的自由匹配与流动提供条件。首先,培植就业中介服务机构。成立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加速就业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并鼓励竞争,以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无形市场建设,完善政策咨询、信息收集发布、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组织招聘会等服务功能。其次,建立统一的就业信息系统。开拓信息渠道,利用现代化信息分析与处理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系统。再次,加强法律环境建设。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3.加快就业制度改革

4.引导就业观念与预期

解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适应市场的就业观。首先,树立灵活就业的观念。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就业预期、尤其是保留工资水平。其次,树立多样化的就业观。现在就业形式日趋多元化,再次,树立动态就业的观念。随着市场体制建立和经济发展,就业不再是从一而终的、可能会经常转换工作,如果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妨采取“骑驴找马”的方式,先找个次优的单位干着,等有机会再做调整。

三、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的现状及严峻性

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1)城镇失业率加快上升。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97-2000年一直保持在3.1%,2001年上升到3.6%,2002年升至4.0%,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大约为8.3%;(2)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上看,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业化加速时期最显著的社会变化就是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比重持续下降。1978年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2%,到现在是45%左右,未来30年中,中国农业人口还要再下降30个百分点,未来农村转移人口的规模和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大。据统计,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向城镇转移;(3)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目前全国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1300万人左右,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4)城市新增就业岗位的供给出现减缓,就业弹性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但自90年代以来逐步缩小,我国目前总体就业弹性为0.1,即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大约是80万人。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弹性大约是0.3-0.4。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技术选择战略,必然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不同的就业结果,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导致最大化就业;(5)失业与空位并存的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最终解决。我国劳动力总量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又有限,存在大量没有受过培训的简单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素质问题是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四、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1.调整发展观,把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

2.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3.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就业岗位

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是:(1)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3)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4)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5)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这些解决的方法符合中国国情。

4.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良好的环境

一是要推进城镇化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内的工业小区集中,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二是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歧视性、排斥性的管理审批等规定和收费项目,变限制控制为放开鼓励,变审批收费为维权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

5.培育统一开放、依法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西方国家的失业类型

根据引起失业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把失业大体上分为三类:摩擦失业、结构失业与周期失业。

摩擦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工作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说,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总有一部分人或自愿或被迫离开原来的地区或职业,从离开旧工作到找到新工作之间总有一段时间间隔。这—时期中,这些人就处于失业状态。当他们离开原来的工作时,就流入了失业队伍;当他们找到新工作时,又流出了失业队伍。这种劳动力正常流动造成的失业,也正是失业队伍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

结构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是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时引起的失业。此时,劳动力的供求在总量上也许是平衡的,但在结构上不一致。这就一方面出现了有人无工作的失业,另一方面又存在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某种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另一种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例如,随着电子工业发展对电子技术工人需求增加,而随着纺织业衰落对纺织业工人需求减少。但劳动力的供给由于各种限制条件而无法相应地迅速做出调整。这就形成各种职业或地区之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出现失业。由于这种失业的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的变动,所以,称为结构失业。

周期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是由于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减少(而不是个别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而引起的失业。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整个社会的总支出和产量水平下降,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减少,这就必然产生普遍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所引起的,在经济中也具有周期性。

要明确的是,充分就业并不是说人人都有工作,在任何一个经济中存在一定的失业是难免的。这种在实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被称为自然失业(natural unemployment),自然失业是由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因素所引起的,是无法避免的失业。摩擦失业和结构失业都属于自然失业。

2.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类型,区分为五种存在形式:

(1)公开性失业。这种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指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拒绝考虑这种工作,而暂时处在闲置状态;非自愿失业,指积极寻找工作,但仍无工作可做的人。

(2)就业不足。指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他们希望工作的时间。

(3)表面上是在工作或愿意工作,但利用不充分。这种失业包括:

第一,变相的就业不足。一些人看起来全天在农场、工厂和政府部门工作,但实际上他们提供的服务只要更少的时间就能完成。

第二,隐性失业。有些人因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选择非就业活动,典型地就是去接受教育和从事家务劳动。如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本想参加工作,但因就业机会缺乏而被迫继续上学;妇女本来愿意参加工作,但因受传统风俗习惯和道德因素的影响而找不到工作,她们不得不围着灶台转。这样,教育机构和家庭就成为这些“愿意就业者最后的场所”。

第三,提前退休。这种现象在公务员中特别明显,而且呈上升趋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人们的寿命在延长,但退休年龄却在逐渐下降,这主要是为更多的年轻人创造就业和提升的机会。

(4)损伤。指本来在整个工作阶段都能工作的人,但由于营养不良或缺乏正常的卫生保健条件而致身体欠佳,或者不能做全日工作。

(5)生产无效益。指本来有生产性的劳动者,但因补充性的物质资源不充分,生产率极低,生产出来的成果甚至还不能补偿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第二篇: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 要:依据当前 中国 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 发展 趋势,提出了缓解失业的建议。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人将其称为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 经济 增长。这意味着,对于得不到就业机会的人来说,经济增长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怎样认识当前 社会 出现的失业 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对策

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对此寻找答案。

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2007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4.3%、4.2%、4.2%、、4.1%和4.0%。单从这些数字看,中国的失业率似乎还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较低的水平上,警报并未响起。然而,事实并非乐观。中国目前 计算 城镇失业率主要用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这两个总量指标,其公式为:

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其中:城镇就业人数,指在城镇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 企业 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城镇失业人数,指劳动年龄内(男16~50岁,女16~45岁)的城镇居民,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并已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数。目前统计上对临时安排了工作,劳动收入达到最低一级工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但不要求就业者,不作为失业人员统计。统计失业人员数和计算失业率,一般以年末为时点。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率的统计口径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以这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中国的失业状况,不仅缩小了中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低估了中国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对此,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和 研究 人员对官方的失业率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将以下几种因素包含在内:首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包括 农村 的剩余劳动力。据估计,目前中国农村约有农村约有1亿~1.2亿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并且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他们是中国最庞大的但没有正式被统计的失业大军。其次,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局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最后,国家统计局的失业人员没有包括下岗职工。而下岗是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失业现象。将以上三种因素考虑在内,按照他们的估计,目前全国的失业率为20%~2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 000万~5 000万,他认为,中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这个数字可能过高,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失业现象比国家公布的数字要高得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一轮失业高峰至今仍无下降趋势。

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2003—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0%、10.1%、10.4%、10.7%、和11.4%,按照这样的增长率,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比较理想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失业是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所以,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反之如果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因此,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然而中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中国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现象,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人数呈加速上升趋势。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看,2003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9万,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这些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已经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那么这一反常的经济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5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而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根据有关预测,到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73亿,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为9.39亿。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 000多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目前许多职工在退休后仍然另外就业的现实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6~65岁的年龄段,那么,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还要大。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巨大的失业源。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中国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农业在为 工业 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形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目前,中国农村有1亿~1.2亿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仅靠当地用乡镇企业或其他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消化。其中大部分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事实上,近年来,每年流向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在5 000万以上。这都加重了城市的就业负担。

(三)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内容 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十分艰巨的工作是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使许多企业的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密集型相比在数量上大为减少,质量上大为提高,客观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结果大量的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被排挤出生产过程,加入失业者的行列,从而出现了学者所谓的结构性失业。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结构调整,在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量摧毁了旧的工作岗位,而且摧毁的速度远远大于创造的速度,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失业大军”。

那么,这种状况是否正在改变呢?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因为:

1.中国现有的经济格局将面临重组,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失业问题不可避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 历史 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伴随新生劳动力进入新一轮高峰的背景,将使就业矛盾加剧。

第三篇: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 要:依据当前中国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缓解失业的建议摘 要:依据当前中国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缓解失业的建议。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人将其称为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对于得不到就业机会的人来说,经济增长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对策

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对此寻找答案。

一 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2007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4.3%、4.2%、4.2%、、4.1%和4.0%。单从这些数字看,中国的失业率似乎还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较低的水平上,警报并未响起。然而,事实并非乐观。中国目前计算城镇失业率主要用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这两个总量指标,其公式为:

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其中:城镇就业人数,指在城镇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城镇失业人数,指劳动年龄内(男16~50岁,女16~45岁)的城镇居民,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并已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数。目前统计上对临时安排了工作,劳动收入达到最低一级工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但不要求就业者,不作为失业人员统计。统计失业人员数和计算失业率,一般以年末为时点。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率的统计口径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以这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中国的失业状况,不仅缩小了中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低估了中国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对此,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官方的失业率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将以下几种因素包含在内:首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据估计,目前中国农村约有农村约有1亿~1.2亿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并且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他们是中国最庞大的但没有正式被统计的失业大军。其次,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局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最后,国家统计局的失业人员没有包括下岗职工。而下岗是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失业现象。将以上三种因素考虑在内,按照他们的估计,目前全国的失业率为20%~2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 000万~5 000万,他认为,中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这个数字可能过高,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失业现象比国家公布的数字要高得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一轮失业高峰至今仍无下降趋势。

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2003—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0%、10.1%、10.4%、10.7%、和11.4%,按照这样的增长率,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比较理想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失业是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所以,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反之如果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因此,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然而中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中国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现象,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人数呈加速上升趋势。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看,2003

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9万,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这些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已经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二那么这一反常的经济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据世界

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5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而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根据有关预测,到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73亿,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为9.39亿。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 000多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目前许多职工在退休后仍然另外就业的现实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6~65岁的年龄段,那么,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还要大。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巨大的失业源。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中国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农业在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形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目前,中国农村有1亿~1.2亿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仅靠当地用乡镇企业或其他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消化。其中大部分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事实上,近年来,每年流向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在5 000万以上。这都加重了城市的就业负担。

(三)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十分艰巨的工作是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使许多企业的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密集型相比在数量上大为减少,质量上大为提高,客观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结果大量的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被排挤出生产过程,加入失业者的行列,从而出现了学者所谓的结构性失业。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结构调整,在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量摧毁了旧的工作岗位,而且摧毁的速度远远大于创造的速度,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失业大军”。

那么,这种状况是否正在改变呢?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因为:

1.中国现有的经济格局将面临重组,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失业问题不可避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伴随新生劳动力进入新一轮高峰的背景,将使就业矛盾加剧。

2.农业就业机会较大幅度减少。加入WTO后,国外有竞争力的粮食等农产品将替代中国部分不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因此农业的就业,将面临需求数量减少和素质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由于加入WTO后增加的就业岗位大都在二、三产业,相对有利于城市就业,城乡比较利益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避免地会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前面所述一亿

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就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3.劳动者自身素质影响就业机会。中国劳动者素质从整体上来说不是很高。现在,全国仍有8 500万文盲,据调查,中国失业、下岗人员中女性居多(约占60%)、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约站72%)、文化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约占62%)。近年来,受年龄、技能水平以及总体就业环境、再就业优惠(尤其是行政性收费)落实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加大。这些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要想使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困难,他们面对知识经济的大潮已显力不从心,除了一些最基本的诸如清洁、门卫等体力劳动之外无法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而这些工作岗位又受到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的有力挑战,悲哀的是他们在竞争中获胜的可能性极小。虽然预计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能够得到发挥,但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更适应较年轻的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第一、二产业调整出来的劳动力很难在第三产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几年的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就读人数激增,这虽然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就业压力,但国家马上将面临另一现实,即将有一大批拥有高学历的劳动力涌向劳动力市场,他们之间对工作岗位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和残酷。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失业状况是非常严重的。

失业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政策的社会都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同时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此,社会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中国的失业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程度内才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些:

(一)加快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步伐。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配置。在这方面,劳动力市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目前所形成的就业市场,还是一种断裂的和残缺的就业市场。首先,城市和农村断裂成两个就业市场,在农村就业市场,就业要求比较高的城市户籍人员几乎不参与竞争,其次城市就业市场又被认为分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块,前者专为有文凭的或有职称的专业人员准备,后者为既无文凭也无职称的人员准备。后者要想进入前者的领地非常困难,同时,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的时候还设置了诸如年龄、性别、身高、地域甚至血型、容貌等方面的规定。这些就业歧视现象对人员的流动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制约作用。因此,在目前尽快规范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营造公平合理的求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知识经济社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就业增长最快,能有效扩大就业容量。在知识经济中第三产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吸纳劳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第一、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完全是由第三产业吸纳的。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相当与美国的1/20),加入WTO能够推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速发展。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7%,远低于国外60%~80%的比重),可能为外资看好,有利于改善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倍~5倍。一般说来,第三产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200万人就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社区服务业更是吸纳 最多的领域。目前发达国家的这个比重在50%左右,而中国社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20%,发展潜力相当大,社区服务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具有种类繁多、资金投入少、技术要求低、不受年龄限制、工作灵活等特点,比较适合中国目前大部分失业者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

(三)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入WTO引入的国际规则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目前,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约有3 570

万,其中,7人及以下的注册微型企业为2 570万,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72%,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总数的12%,从业人员5 070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2%,户均从业人员2人。现有8人及以上的中小企业1 000万,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8%,共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近年来出口总额的60%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可见,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农业就业量。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延长农业产业链,并适当向城镇集中。通过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在西部开发中,要把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作为开发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通过信息引导和有序组织,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和调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发达地区流动就业。加大统筹城乡就业力度,推进劳动力就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标号的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针对中国劳动力的特点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新型就业观的教育,使之首先从思想上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要围绕加入WTO之后产业和行业结构的新情况安排培训计划,综合开发和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推动培训机构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创业者培训,为更多劳动者创业和自谋职业准备条件。

(六)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改革的代价,失业所引发的后果不应该由失业者独自承担,而应由政府,改革收益者以及富人阶层来共同承担。要在全国特别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行业、地区建立相应的失业预警系统,预测失业变动情况并及时报警。针对具体情况,准备应付的预案和计划。失业保险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尽快解决失业保险覆盖面太窄,资金不足以及失业保障金给付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提高抗失业风险的能力,保证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主要是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03—2006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告[R].[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M],2002.[3] 200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200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第四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摘 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原因;就业;对策;劳动力下岗再就业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失业问题,但是,过高的失业率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并带来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所以,如何降低失业率,保持社会经济的繁荣,维护社会的稳定,就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正视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失业现状及严峻性

我国就业和失业的现状失业,是指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或根本就未曾找到就业岗位的人。另据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失业是“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1]。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总体特征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2]。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

(一)劳动力的供给强劲增长

1.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主要来自

①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生毕业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65%降为50%,这就意味着212万毕业生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3]。

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

“十五”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存量超过1 000万人,到2000年底,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65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为595万人。据统计2003年全国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 400万人,而当年只新增就业1 000万人,劳动力供求差额达1 400万人[4]。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

劳动力供给队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5]。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目前,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人员已达5 000多万人,其潜在的流动量将达到1亿到

1.5亿之多。

④机构改革分流人员;

从2004年起,我国市、县、乡一级开始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而目前市、县、乡人员编制约500万人,根据精简20%的目标计算,需分流人员共计100万人。这还不包括目前已经超编的30万人。因此,需要分流人员数量十分庞大[6]。

劳动力需求严重不足同我国劳动力供给强势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劳动力需求严重不足,劳动力的供给严重失衡。由于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关、停、并、转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造成了下岗职工的大量增加。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重要特征是“高增长,低就业”。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

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巨大的失业源。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⑤就业弹性不断下降

就业弹性就业弹性越大,经济增长就能吸收越多的劳动力。

二、我国职工下岗、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总量过大,劳动力增长快,但素质普遍较差;

(二)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薄弱,缺乏指导;

(三)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

(四)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

(五)随着改革的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相应调整与流动会经常发生;

(六)企业经营的失误。管理不力,经营不善;

(七)经济转型形成的失业[7]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效率经济,而市场的效率就是要通过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的破产、倒闭、失业来使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企业、群体集中,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十分艰巨的工作是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使许多企业的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原因:1.中国现有的经济格局将面临重组,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失业问题不可避免;2.农业就业机会较大幅度减少;3.劳动者自身素质影响就业机会。

(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失业

必须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对老工业基地和重工业领域的调整力度更大,与此相适应,劳动力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结构性失业。一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总是在不断调整,因而,结构性失业在中国将长期存在;

(九)摩擦性失业

所谓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经济运行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与各地区间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这种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在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三、有效治理失业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一)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

(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功能;

(三)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四)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功能;

(五)下岗失业人员要实现就业观念的转变,增强自主择业意识;

(六)鼓励灵活就业(也叫“非正规就业”);

(七)加快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步伐

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配置。在这方面,劳动力市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尽快规范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营造公平合理的求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九)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

(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农业就业量。加大统筹城乡就业力度,推进劳动力就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8];(十一)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标号的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

(十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9]

积极有效的治理失业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十三)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规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

1.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多种经济和多种经营,是多渠道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作为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加以正确规划和引导。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十四)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

(十五)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是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在地区、行业间的壁垒,促使企业根据需要更灵活地调整劳动力存量,根据劳动力市场价位控制人工成本;二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通过规范化的职业介绍机构开展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系列化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

(十六)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10];

(十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11];

(十八)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

(十九)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投资;

(二十)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二十一)加强对劳动力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再就业是密切关系到广大劳动者自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社会问题。妥善解决下岗失业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各地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都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千方百计地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

依据当前中国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缓解失业的建议。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人将其称为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对于得不到就业机会的人来说,经济增长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12]。失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也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失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有力促进我国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13-14]。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力供大于求,失业人口较多,就业压力较大。职工下岗、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这也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主要问题。为了能够确认识这一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有效治理失业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1)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3)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4)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5)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6)加强对劳动力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过高的失业率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15]。它会危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严重的隐患[16]。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17-19]。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的失业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总之,职工下岗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矛盾的综合反映,也是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王成,关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时事报告,1998.2412(03):1435-1437.[3]劳动统计年鉴(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5]郭庆松.中国城乡就业发展战略研究(2001-201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国家统计局.2003-2006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告[R].[7]胡鞍钢等.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1949-2001)[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1

[8]韦廷柒.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经济论坛,2004,112(08):34-37.[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M],2002.[10]丁天,论当前我国的再就业工程,经济纵横, 1997.34(05):543-548.[11]张春煜,喻桂华.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变动[J].财贸研究,2004,294(03):232-234.[12]杨生文.中国就业论坛[J].职业, 2004,(5).[13]张杰,对中国未来就业的战略思考,经济经纬,1997.143(05):6424-6425.[14]崔晋生,教育培训:再就业的重要战略措施,学术论丛,1999.793(02):1425-1427.[15]200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6]200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王 钰.经济前沿12题[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25(90):744-746.[18]钟朋荣.谁为中国人造饭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9]孙居涛、魏自涛,职工下岗失业的经济政治思考,江汉论坛,1999.24(01):954-956.

第五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各国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是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使失业者重新就业,如何降低失业率,不仅关系到失业者的切身利益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一、中国失业现状

(一)现状

失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从建国至今,我国历经了两次失业高峰。第一次发生在1979年,失业群体主要是返城知青,当年失业人员达560万人,失业率为5.4%;第二次发生在1993年,失业人员多为国有企业职工,当年登记失业人员为420.1万人,失业率为2.6%。之后,失业率逐渐增长,来势汹涌。到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失业人数已达800万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失业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失业人口结构不断变化。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05年底,我国公开的城镇失业人口达839万人,失业率为4.2%,与2004年基本持平。总体看来,我国的失业人口从1995年的519.6万增加到2005年的839万人,失业率从1995年的2.9%增加到2005年的4.2%。失业人口、失业率都在不断地增加与提高。截至2007年6月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8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虽然从2004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下降,但是它不能说明我国失业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就业压力巨大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之一。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

1、经济高增长与失业率高增长并存,就业弹性系数开始下降。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但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效应逐步缩小。

2、失业人数逐年增多,失业率逐年提高。从绝对数来看,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数量已由1997年的576.8万上升到2005年的839万,增加了262.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尤其是2000年以后,失业人数陡增,2003年后增幅虽逐渐平缓,但仍保持着增进的趋势。从失业率来看,从1997~2000年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大概在3.1%左右,但也从2000年后开始迅速上升,到2003年达到4.3%,而后开始逐渐平滑,每年以一定比率增长。

3、知识型失业出现并普遍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由1996年的93.7%下跌至2005年的72%,且从2001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高校的扩招,高学历的劳动力不断增加,使原来基本均衡的供求关系被打破。人才资源的积压、浪费也使我国的失业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更加复杂。

二、中国现今失业现状的原因

我们以为中国的就业难问题本质是一个制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人们以为高的经济增长会带来高的就业,但是这是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出现的.中国经济的狂飙既有粗放的扩大,又有生产力水平的普遍上升.还有生产所有制的深刻改变,当然也有产业的升级换代.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最能解释失业和高增长并存的局面。

1、体制改革对失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进度的加深,特别是其微观基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正一步步成为自负盈亏、具有刚性预算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那些因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善的企业将被迫退出经济领域。这一退出行为,同时也就意味着在这些企业就业的国有企业职工也随之退出就业岗位而成为下岗职工。这样,原来大量的隐性失业就必然公开化,成为公开失业——下岗人员。

2、结构调整对失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快,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许多旧的工作岗位被淘汰,劳动力需求逐渐下降,当新增加就业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赶不上被淘汰的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很多原来从事农业、工业的人员会向其他部门流动,在他们还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时,这部份人也处于失业状态。特别是现在全世界都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那些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的企业,将全面临破产或关闭,这些企业的工人也将面临失业。

3、技术进步对失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行开发和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各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越来越快,由于采用了效率更高的技术,使得许多原来在岗的工人成为相对过剩人口。除此之外,科技发展会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就业结构也会相应变化,虽然脑力劳动者的就业会得到部份增加,服务部门和妇女的就业也会有所增加,但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总量会相对减少。

4、人口生产政策对失业的影响

由于建国以后倡导“多生多育”政策,使得五十年代之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正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的过度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形成目

前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而且还在不断的产生着新的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经济构成了一股巨大的就业压力。基于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不及人口的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则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劳动力总量在近几年供过于求的问题愈趋严重,这样必然导致很多人失业。

5、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适应不了就业岗位的需求。

现今中国的国民素质跨度颇大,既有具备高文凭高学位高素质的白领金领,也有没有受到过良好教育不会技术劳作的劳动人民。前者所从事的是脑力活动,后者实行体力劳作,只需自己下田,重复相同的工作,缺少高技术含量。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的严重差异、自身技能的单一,从而产生了中间带,如今中国所欠缺的正是出于中间带的高技术水平的蓝领工人。在当代技术高度发展的城市社会里,职业需求变化剧烈,某些技术过时甚至不再需要,致使一部分只具有过时技术的人失业。同时,市场上又对某些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有大量需求,这类人却是供不应求,使大量需要人才的岗位缺乏人才应征,而人满为患的岗位还不断输入人才,这种应征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失业现象的产生。

6、中国失业保险以及就业优惠政策不健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现连续上升的趋势。由于失业保险制度的不健全,一些破产企业人员只能领到极少的失业保险救济金,仅仅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而就业优惠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到位,办理手续复杂,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和主辅分离政策难以落实,使得劳动力寻找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工作的可能性降低。在这两个问题下,失业情况无法及时得到改善,并呈现着失业率增多的现象。

三、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治理政策

国家为了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有义务为公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国家拥有经济事务管理的权利,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为公民创造就业机会。

1、树立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观

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二是以就业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把扩大就业岗位、降低失业 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国采取的是第一种模式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在当前中国进行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特殊时期,应适时进行经济发展传略模式的转型,树立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观。

树立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观,就是要把就业增长和经济增 长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这都不可偏废。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使国民经济

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在更大的规模上扩大就业规模;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严峻的现实,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甚至不排除失业影响社会稳定的特殊情况下,宁肯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也要保证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把失业率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

2、应该大大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披露,从而提高雇主和雇员之间“就业配对”成功的概率等。

首先,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统计调查体系和制度,以完善现有的失业统 计体系,获得真实、可靠、全面、科学的失业数据,为各项民生政策的出台打下真实的统计基础。之所以说完善劳动力市场对于治理失业非常重要,是因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充分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功能。然而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缺陷重重,劳动力流动性大,因而在制度上对治理失业形成了一种障碍。因此,治理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建立起市场化的劳动就业制度,提高信息的通达度,使得劳动力供需双方更加了解,以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行业间的自由流动,减少由于制度因素引起的结构性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

3、制定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制定有利于就业机会平等、有利于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妇女发展相协调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应尽快建立针对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平等法,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禁止从 职业进入到工作评价、职业晋升、职业安全等就业全过程的性别歧视。

4、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标号的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针对中国劳动力的特点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新型就业观的教育,使之首先从思想上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要围绕加入WTO之后产业和行业结构的新情况安排培训计划,综合开发和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推动培训机构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创业者培训,为更多劳动者创业和自谋职业准备条件。

5、大力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比就业更重要,政府不能只就事论事地解决就业问题,实际上政府也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就业机会,而只能依靠创业的企业家去开发劳动力市场,形成吸收就业的巨大能力,才可能根本解决就业问题。

(1)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保护和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为 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往往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必要的支持。

6、优化失业保障体制以及一定的技能培训。

对于失业者,首先是要扩大失业保障的覆盖面,确保失业者得到足够的经济保护免收饥寒之苦,加大失业保障金的财政投入,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也能防止由于大量失业给社会带来的稳定性问题。

同时,作为治理失业的一种措施,失业保障制度必须将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纳入其功能范围。因此,应将失业保险金与再就业培训相结合,从而有效控制失业保险给付水平。技能培训能够给与失业者更好的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对于积极参与再就业培训并能在规定期间内实现就业的失业者给予奖励,而对于拒绝参加培训的失业人员降低其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这种奖惩分明的做法对于就业有一种促进作用。

7、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

对于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其最终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和其雇佣成本,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其雇佣成本即工资率时,企业停止雇佣工人。而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水平不变时,降低劳动力的雇佣成本就可以相应提高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数量。

然而工资具有向上调整的刚性是由经验所证明的铁律,将工资率调低以达到吸入更多劳动力的措施将会遇到来自现有劳动力得难以克服的阻力,因此,针对特殊人群的工资补贴政策就成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劳动力需求的一种手段。政府在一定范围内针对特定人群(如下岗职工、长期失业者、低收入家庭等)给予一定的工资补贴或类似的政策补贴,能够降低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增加其因减少支付工资总额而获得的利润,从而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

8、除直接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外,还应关注求职者或潜在求职者的心理因素,即采用间接的措施来解决失业问题。

中国的失业补贴政策的最大缺陷是缺乏对失业者积极求职的经济激励,即选择性补贴缺失。一般性失业救济的增加会导致均衡失业率上涨。但是,选择性失业补偿的增加,会降低均衡失业率。中国的失业补贴政策的主要功能停留在生活保障上,很多地方还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如现行制度仅为失业者免费提供职业信息、咨询、求职指导、参加与招募单位双向选择的机会;不对跨地区求职与再就业提供补贴;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可达两年;没有规定适当的等待期。这些规定都不利于促进失业者积极求职。因而在失业救济制度中必须纳入积极主动的就业促进措施,才能切实发挥失业救济应有的作用。

分工

0919205姚妍、0919206陈旎妮:失业的现状资料查找、商量、整理成稿。

0919204汤雨薇、0919207金丹凤:失业的原因资料查找、商量、总结成稿。

0919215益敏佳、0919214施赛、0919213徐旸、0919212赵思诗:失业的对策资料查找、商量、总结成稿。

下载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 -郑州市大学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探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 郑州市大学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探析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in Zhengzhou City University Students 学生姓名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申请学位 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毕业论文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计划经济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共5篇)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

    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中的失业问题

    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中的失业问题一.关于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

    韩语专业的就业前景与战略

    韩语专业的就业前景与战略今天谈不上讲座,主要结合韩语专业的就业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具体地主要说一下韩语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我们的战略,这两方面的内容。关于就业前景,我......

    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

    中国经济解读结课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 学号: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专业: 联系方式: 中国·大庆 2013 年6 月 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

    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

    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2008-08-24 19:04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于何去何从的我们,如何“正确的去做事”以及如何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日益成为维系我们今后能否成......

    朝鲜半岛与中国的战略形势

    朝鲜半岛与中国的战略形势 自近代以来,朝鲜半岛一直是东北亚国家相互争夺的地缘政治焦点,成为东北亚局势流变动荡的关键性诱因。对此,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有时几近亡国。朝鲜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