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

时间:2019-05-13 11:1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

第一篇: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

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

2008-08-24 19:0

4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于何去何从的我们,如何“正确的去做事”以及如何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日益成为维系我们今后能否成功的重要一步。这里,我们只是提供一些真实客观的数据和资料,祝大家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列宁语)。随着城市格局演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地区间的竞争更直接、更主要地体现为中心城市间的竞争,城市发展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和标志。这里,我们从全国几百个大中城市中,寻找了32个比较经典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竞争力指数比较靠前,属于朝阳城市,发展比较有潜力,而从地图上看,这些城市差不多存在于这几个区域: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厦漳泉地区以及中西部的一些省会城市。

环渤海地区,主要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域,包括山东、辽宁、河北、天津、北京三省二市,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4,是日资、韩资企业投资最密集的地方。仅青岛一地的韩资企业已达5300多家,2003年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9.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3.4%。珠江三角洲所拥有的优势,如优良港口、较好产业配套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等,环渤海湾地区基本具备。但这一地区相对较低的地价、较好的重化工基础以及丰富的石油资源,特别是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所不及的。”而且可望成為IC(半导体)産業的發展重鎮之一;

长三角地区,主要有江苏省中南8市(南京、扬州、泰州、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浙江北部6市(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和舟山)和上海共15个城市;2002年人均GDP是全国水平的2.74倍,是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最高地位,是美资、台资、欧资及民(营)投资相对集中的地区。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中,就有美孚石油、杜邦、三井、三菱、丰田、日立、松下、索尼、联合利华、西门子、飞利浦和诺基亚等世界500强企业。长三角自古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基地,江南一带自古就是中国丝绸的故乡,宋元两代是中国瓷器开始大规模走向世界的阶段;明末清初,以丝织为代表的中国手工业诞生于江浙一带,清代洋务运动产生了上海江南造船厂等一批中国最早的制造业工厂,苏锡常地区亦是中国现代制造业起步最早的地区。

珠三角地区,一般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惠阳县、肇庆县、博罗县和惠东县。2003年珠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仍然高于长三角,但增长后劲明显不如长三角。1997年以来,珠三角综合竞争力具有大起大落的特征。长三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从增速上来看,都已居三大经济圈之首。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均远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冀,而绝对值比后两者之和还多。但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珠三角则明显优于长三角、京津冀,为长三角的1.2倍、京津冀的两倍;已见的事实来看,珠三角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与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上,直接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循环;而长三角则是开放型的经济模式,既与亚欧及其他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又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系,在满足内需的同时,也满足了外需。但CEPA的签署又让珠三角地区看到了希望,很多人据此认为,藉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经济复苏之契机,借CEPA助力,珠江三角洲势必将重新集聚竞争优势,重新引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厦漳泉地区,主要包括厦门、漳州和泉州闽南三角地区以及福州。珠三角地区曾经存在龙头城市之争,多个城市之间竞争激烈,存在重复建设的弊病,但是CEPA的尘埃落定宣告争夺停歇,形成了以香港为龙头的大珠三角新模式。因此,我们也在期待着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在恰当的时候带来闽南地区的腾飞。

(表1,32个中国经典城市)

综合竞争力排名 综合人均收入排名 综合就业机会排名 最佳商业城市排名 城市发展定位 城市基本概况

1上海 1 1 2 4 一龙头三中心:长江经济带龙头及中国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世界城市。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在16度左右,一年60%的降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春夏是最佳旅游季节.2北京 2 5 1 6 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京津冀将形成“陆海空一体”区域交通网 山地约占62%,平原约占38%。年降水量为650一750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4%。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1-13℃;

3深圳 3 3 6 10 深港一体化;珠三角经济龙头;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国际化高科技产品制造中心;区域化金融投资中心;国际化物流贸易中心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夏无酷暑,时间长达6个月。春秋冬三季气候温暖,无寒冷之忧。

4广州 4 2 7 14 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高级生产服务中心;现代信息———交通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 地处低纬,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冬季北方大陆冷风形成低温、干燥、少雨的气候。

5苏州 5 12 10 7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基地、以知识服务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基地 苏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分明,四季皆宜旅游,尤以4-10月最佳。在此期间,你既可欣赏到桃红柳绿的自然风光,又可品尝鲜桃、碧螺春、糖藕等时令特产。

6杭州 6 9 4 1 “人间天堂,快乐杭州”;人们向往的乐土——工作的乐土、学习的乐土、创业的乐土、生活的乐土、居住的乐土、旅游休闲的乐土;休闲之都;现代化国际风景 大型设备及成套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家电、旅游城市电子通信设备、精细化工和医药、化纤中心。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每年3月-4月春暖花开,气温在9-15℃之间,也是旅游的最好季节。

7天津 7 20 13 35 现代化国际港口大机械、(汽车、机械装备)、电子(通讯设备、都市计算机)、化工(石化、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冶金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7月气温最高,在26℃以上,1月气温最低,在-4℃以下。春、秋两季气候温和,是游天津的大好季节。天津全年的平均降水量为550-680毫米。

8宁波 8 4 22 2 现代化国际港口;关键领域: 石化、机械、电子、轻纺、建筑建材城市 宁波气候宜人,四季宜游,四季平均气温:1月4.6℃,4月14.9℃,7月27.8℃,10月16.2℃,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尤以6月梅雨季节和9月台风多发季节雨量最为集中。

9南京 9 21 7 15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关键领域: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家电、汽车摩托车、石化及精细化工、建筑建材;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京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3℃,年降水量1106.5毫米,南京以前有“火炉”之称,7-8月极端最高气温有时高达40℃,一般也在35℃左右,不过南京近年来成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市区绿化率超过30%.10温州 10 16 5 5 国际性轻工业城”,建成国际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润湿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18.2摄氏度,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年降水量在1500~1900毫米之间。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台风。

11大连 11 32 10 3 社会主义北方香港机械、电子、石化、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治 金、建材 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是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方。年平均气温10°C左右,其中8月最热,平均气温24°C,1月最冷,平均气温-5°C,60%-70%的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且夜雨多于日雨。

12青岛 12 26 15 27 现代化国际城市 机械电子、化工橡胶、饮料食品、纺织服装、海洋业、医药、新型建材、家电 春秋时节温暖湿润,夏季气温保持在20-28℃左右,凉爽舒适。旅游黄金季节从3月末一直可以持续到11月初,尤其是8月下旬,海水温暖,是海滨旅游的黄金季节。冬天寒风刺骨。

13厦门 13 8 22 29 经济特区中心城市;从厦泉漳一体化角度出发,强化其作为区域的服务中心功能,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现代化国际风景旅 游城市机械、电子、化工、电力、建材 总体气候比较温和,雨量充沛,属海洋性气候。这里夏季较为炎热,7、8月份一般都在30℃以上;冬季温度则经常低于10℃;全年平均气温为21℃。日照时间长。

14无锡 14 13 22 8 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的副中心之

一、富于江南水乡及吴地文化特色的湖滨城市,城市功能应与首位城市上海形成衔接互补、错位发展,突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无锡四季皆宜旅游,尤以4月至10月为旅游黄金季节。

15佛山 15 11 13 30 加强区域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广佛都市圈发展进程,主动承接广州、港澳的辐射和带动,全面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重大装备制造、数码光学产业规模 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2~22.2℃之间;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以雨为主,少有冰雹,终年无雪。东莞 16 97 192 13 千年莞邑、山水嘉园、IT新都 地处北半球低纬度亚热带,珠江出海口东侧,濒临海洋,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16中山 17 14 134 11 珠江西岸地区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现代物流基地;积极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中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湿度和温度上升,平均温度25℃。夏季:宜携带雨具。温度高达31℃,秋季:平均温度25℃,湿度72%。冬季:天气清凉。平均温度19℃。

17济南 18 27 7 21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机电仪一体化的机械制造、重型汽车、摩托车 经济强市为龙头的运输机械、家电、化工 七、八两月,济南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其他月份降水不多。游济南,可春游趵突泉,冬游大明湖雪景。但济南冬冷夏热,春季风沙大,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季。

18珠海 19 6 34 20 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国务院批复的)重视城市风貌和特色保护,充分利用山水相间、陆岛相望的自然条件,突出以水为中心的热带滨海城市景观特色。全年温暖湿润,冬天不冷,最低温度为7°C,最热的6~8月,月平均气温才28°C。每年的5月至10月是珠海的雨季,总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90%以上.19常州 20 25 10 12 现代制造业基地战略 地处中纬度,离海较近,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降水量1071.5毫米;无霜期长,年平均227.6天;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20重庆 21 72 15 47 “梦幻之都”,时尚、文化和自然;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汽车摩托车、重大机械设备、冶金、化工、建筑建材中心。冬季气温平均在6-8℃,夏季气温平均在27℃—38℃之间。重庆终年少霜雪、多云雾、冬暖、夏热、春早、秋短,雨量充沛,夏秋之交夜雨更多

21成都 23 55 15 26 “休闲之都”;天府名都、休闲美食之都、西部商贸之都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多云雾,日照时间短。空气潮湿,因此,夏日虽然气温不高,却显得闷热;冬天气温平均都在5℃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

22西安 24 94 3 52 我国北方西部中心汽车、电子、轻工、电力机械制造业、制冷设 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备制造业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秋时有连阴雨天气出现。年极端最高气温35~41.8℃;极端最低-16~-20℃。

23武汉 26 75 15 39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钢铁、汽车机械及汽车制造、冶金、食品、医 长江中游、华中地药、化工、建筑 区经济中心 武汉是长江沿岸有名的“火炉”,那里的夏天非常闷热,即使是站在长江边,也没有一丝风,整个夏季的会有十几天四十度以上的酷暑天气。所以到武汉旅游一定要避开夏季,否则火辣辣的太阳会晒得你游兴全无;而武汉的冬天又十分阴冷,也不适宜去。24沈阳 29 51 134 18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机械、汽车、制药、石化、电子信息业 春天和秋天时间短促,升温、降温幅度很大;夏季平均气温24度,比南方凉快3-5度;冬季寒冷干燥,必须携带羽绒服或棉大衣。雨季主要在春、夏与夏秋之交。每年4-10月是沈阳旅游的黄金季节。

25泉州 34 31 38 16 立足省域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泉州湾滨海城市。泉州枕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唐人咏泉州诗句)形象地说明了泉州的气候特色;这里冬短而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雨量1000-1800mm

26台州 35 10 134 19 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台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16.8℃,降雨量1320mm,到台州旅游最佳旅游时间4-10月。

27郑州 41 74 15 49 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市;IT、物流、生物等新兴产业; 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3℃,降雨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秋两季天高气爽,为旅游最佳季节。

28福州 42 23 22 17 东南沿海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起辐射、带动作用,将南平、宁德两市的产业与市场纳入区域分工与协作范围,形

成南接泉州、厦门,北接长三角,西邻内陆省份,东承台湾产业转移的中心城市簇群;以电子、机械、商贸和交通枢纽为重点,扩大腹地,带动闽东北经济发展。濒临东海,属温湿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为19.6℃,雨量充沛.到福州旅游的最佳季节是秋冬,届时这里阳光明媚,树木常青,一派南国风光,尤其适合北方的游客。

29南宁 49 38 75 46 建設以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綠城”。进军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交通便利、信息通畅、绿色环保、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属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均气温21.7℃左右,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2.8℃,夏季最热的七八月份平均28.2℃。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终年常绿,四季花开,因而所谓的“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倒并不夸张。

30昆明 61 41 30 41 水生态城、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开放城、“东方日内瓦”; “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既没有寒冷的冬天也没有炎热的夏天,有“春城”的美称,属于温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的月平均气温也不过19℃-22℃,最冷的月平均气温6℃-8℃。昆明一天的温差很大.注:

(其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综合人均排名、综合就业机会排名是来自2003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而最佳商业城市是2004年福布斯公布的数据,这个指数是劳动力素质指数、高级人才指数、市场规模指数、经营市场潜力和成本指数、私营活力指数、客运和货运指数的综合排名。)

(表2,四大区域竞争力排名之比较:)

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名 综合竞争力排名前20名 最佳商业城市排名前10 最佳商业城市排名前20名

长三角城市占% 60% 40% 70% 50%

珠三角城市占% 20% 30% 10% 25%

环渤海城市占% 20% 25% 20% 15%

夏漳泉城市占% 0% 5% 0% 10%

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德福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集,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在自然经济时代漫长的岁月里,城市间的竞争存亡,基本上取决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但是作为城市中的个人,我们更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找到最适合自己生活的城市,更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影响和改造城市;我不敢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随着中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城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发展,我们的理想的实现,我们的人生是否更完美更辉煌;但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讲,我们对城市的选择很关键!

在这里,我们衷心的祝愿天底下的有志之士都可以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城市,同时也祝愿我们的祖国更繁荣富强,我们的城市更魅力多彩!

第二篇:中国就业情况分析

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就业问题情况分析

相信今年刚毕业的每位大学生都应该深有深有体会,今年中国的就业情况甚是相当的严峻。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记得考研成绩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我在网上投了几份简历,后面有接到招聘单位打来电话,说叫我去面试。面试的结果是,需要工作经验的,单凭这一点,我们刚毕业的学生就很难找到我们满意的工作。

(一)持续深化就业领域改革,全方位支持就业创业

第一,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不动摇,尊重劳动者和企业的市场供求主体地位,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第二,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完善扶持创业政策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服务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全国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促进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有效衔接。

(二)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

要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充分运用职业培训补贴和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要重点实施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享有免费培训机会。要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完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引导产业优化升级,创造层次丰富、需求多样的就业机会

在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既要助推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适合高素质劳动者的管理型、智力型、技术型就业岗位,也要利用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较大的特点,发挥“雁阵模型”作用,推进产业区域间梯度转移,促进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

(四)适时果断调整生育政策,科学动态评估人口变化

通过建立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研究,完善出生人口信息报告制度,加快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实现婚姻、生育、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根据政策调整之后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适时评估人口生育率和总人口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当前的人口政策对于生育率的影响,以便能及时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延缓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五)积极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资源潜力

首先,要动态了解掌握化解产能过剩等工作涉及的职工人数和就业需求,细化完善职工安置方案,并密切跟踪动态变化。其次,要主动将就业扶持政策送到企业,为转岗职工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免费职业介绍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政策促就业的实效。再次,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险转移和接续工作,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待遇,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继续保持稳定

目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而预计未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放缓,要想再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规模已经非常困难。并且未来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逐渐降低,每年需要解决的新增就业人数也将逐渐减少。因此,今后我们需要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将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300万人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

(二)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维持宽松局面

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上是求大于供,预计2015年将延续这一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适龄劳动人口比例将继续下降

自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来,截止到2014年5月31日,全国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夫妇达到了27.16万对,已批准的有24.13万对。然而,全国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夫妇约有1100万对,上述申请的夫妇不足所有符合条件夫妇的2.5%。由此可见,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不但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改变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下降趋势,长期效果也不乐观。预计2015年这一比例将继续缓慢下降,劳动力的供给仍将减少。

(四)重点人群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在总体劳动力市场较为宽松的情况下,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首先是高校毕业生群体,预计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继续增加,可能达到750万人左右;其次是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下岗工人数会进一步增加,随着我国淘汰落后产能和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这些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再次是农民工就业人数依然庞大,截止到2014年9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561万人,同比增加169万人,增长1.0%,预计2015年将继续有所增长。

(五)劳动力就业的质量将得到提升

未来我国劳动力就业的质量将会逐步得到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劳动力整体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现在处于低端就业市场上的劳动力大多是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项技能的农民工、普通工人或者简单体力劳动者。未来随着他们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和新的具有更高学历层次的就业人群进入市场,整体的就业质量势必将提高。另一方面,诸如《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深入落实、政府对民生的重视以及就业保障的增强,都将促使劳动力就业质量得到提升。对策建议

(一)持续深化就业领域改革,全方位支持就业创业

第一,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不动摇,尊重劳动者和企业的市场供求主体地位,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第二,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完善扶持创业政策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服务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全国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促进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有效衔接。

(二)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

要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充分运用职业培训补贴和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要重点实施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享有免费培训机会。要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完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引导产业优化升级,创造层次丰富、需求多样的就业机会

在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既要助推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适合高素质劳动者的管理型、智力型、技术型就业岗位,也要利用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较大的特点,发挥“雁阵模型”作用,推进产业区域间梯度转移,促进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

(四)适时果断调整生育政策,科学动态评估人口变化

通过建立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研究,完善出生人口信息报告制度,加快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实现婚姻、生育、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根据政策调整之后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适时评估人口生育率和总人口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当前的人口政策对于生育率的影响,以便能及时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延缓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五)积极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资源潜力

首先,要动态了解掌握化解产能过剩等工作涉及的职工人数和就业需求,细化完善职工安置方案,并密切跟踪动态变化。其次,要主动将就业扶持政策送到企业,为转岗职工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免费职业介绍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政策促就业的实效。再次,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险转移和接续工作,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待遇,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与此相应,大学生就业问题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作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可以说,就业绝对困难主要存在于社会层面。实际上,由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种趋势性估算、而且主要是以常规化就业岗位计算的,所以,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以及对个体化就业岗位数量,一般很难做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势必导致对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的计算难以达到高度精确。这便为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向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可能的空间。

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以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在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被动选择,如对自己原先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降低择业标准,就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机会。二是主动选择,如自主创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几种重要转变:第一,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体制外就业;第二,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业;第三,从最初主要是占据现有的就业岗位,到出现了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这种变化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体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创业则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成为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自主创业,一方面需要以个体自身的素质和实力为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则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然而,我们还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和完善原有的就业政策以及加大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与创新的力度。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第三篇:中国就业分析

中国当前就业分析

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如果要进一步分析,则需要把就业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就业条件,指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近几年每年有超过两千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而每年就业市场只有大约1000万工作岗位。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岗位预计减少到900万,但新增劳动力达到2400万,包括611万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约600万往年未就业的各类学校往届毕业生,约600万新增农民工。这意味着接近三分之二的新增劳动力根本不可能找到工作。而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倒闭,停产或不断裁减员工,07年已经有超过两千万农民工因为企业倒闭,停产或裁员而失去工作,数百万城市职工也因此失去工作。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与新增劳动力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凸显,新增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与已就业劳动力不断失业,使中国的就业问题愈发显得严峻。

中国每年城乡新增就业人数,大致维持在700万左右,就业人口增长率保持在1%左右。从1999年到2004年,就业岗位缺口有逐步增加之势。城镇正规就业人员的比重下降,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加强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管理至关重要。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增加,超过了4%的自然失业率,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总体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国家应采取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以缓解当前的就业矛盾。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是强国之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从国情出发,采取积极地就业政策措施,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中国就业现状存在这三个问题1.基层工短缺。2.毕业学生就业难。

3.各领域尖端人才欠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从一个农业国逐渐转型为工业制造国,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但很大部分人员基本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工种,30年过去了基本上第一代打工人已经退出打工舞台,80、90年代走上社会,他们在中国逐渐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文化水平高了,吃苦耐性少了,欲望高了等等,这些就造成,他们不再希望从事那些又苦又累的基层工作,也不会安心于一个工作发展。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时候就开始选择就业。

制造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既要高的文化素质,又要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就是高分低能,强调于理论水平,而真正操作能力就很低,记得我们学英语时,我的一位老师就说过,“我们现在的英语教育,不是让大家掌握一门语言技能,而是把大家在往语言学家的路上赶”。所以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被企业看好。

以前70年代的大学生可以从杂工做起,没有机会就要学技术,学专业,当掌握了这些,就可以寻找机会;但现在的大学生一出来就苦苦寻找机会,没有机会宁可死等,也不下基层学,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一毕业就失业,就业难的现状。一边是每年几百万大学生失业,一边是很多企业工人欠缺,这是一个矛盾的社会现

象。归纳起来欠缺的主要两类:一是,技术含量低的基层工,二是,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

我想这两类需求有必然联系,只要我们有志大学生能够深入基层,学习充电,我想你5年,10年后必定会成为某各领域的佼佼者!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这样想,中国目前就业存在的三大问题都解决了。

以下是目前中国存在的就业问题的事实报道。①时令工短缺,农民工难寻,会包粽子六十岁也能上岗。武汉大享食品公司把招聘年龄放宽至60岁,应聘者仍寥寥无几。记者走访部分中心城区人力资源市场了解到,夏日来临,各类时令岗位剧增,却难招到适当的员工。据了解,时令短工包括部分生产冰淇淋等冷饮的厂家包装工,和节令食品企业操作工,一般待遇为包吃住,日薪50元左右。武汉大享公司对会包粽子的短工,年龄限制放宽至60岁,还是招不到人。市人力资源市场有关负责人称,大多农民工家有老小,对外出打工还是在家务农、创业早已安排。目前仍在市场找工作的,不到求职者总数的一成。而求职主力——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失业人员,则对离家远、工作量较大的生产线作业不太感兴趣。②广州日报,每逢周末,广州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大学生奔走在各个招聘会上。其中,一个微妙的变化正在日渐被人们所关注:农民工的薪水正节节看涨,月薪2500元,甚至三四千元已不稀奇,相反,在人才市场上,大学生的普遍起薪只有1000~2000元/月。代表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和代表大学生的人才市场的工薪差距正日渐缩小,甚至出现倒置现象。“快件转发的收派员转正后月薪2500元~3500元,跟车中转的运作员试用期过后月薪2500元左右,打字速度在60字/分钟以上的输单员月薪2300元左右,司机月薪2500元”。记者在招聘会上发现,一家速运公司开出了高薪,只要高中或者中专以上学历便可。一些车工、钳工的月薪也有2500元~3500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昨日记者走访广州大学生就业市场发现,一家投资公司针对应届毕业生开出的月薪只有1200元~1600元,并且不包食宿,相比一些招保安、司机的职位,薪资都低。一位招聘负责人坦言,这就是应届大学生的“市价”,并非他们故意压低工薪。

二:现在来分析下中国目前出现以上就业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对于基层工短缺的现象做个简要分析,拿广州的“民工荒”做个例子,今年虎年中国经济在慢慢复苏,春节刚过,广东珠三角闹起民工缺口90万。很多报道都在指明广州出现“民工荒”情况导火线是中国经济在复苏了,广州各公司工厂订单在回升增加,才致使广州出现了“民工荒”。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出现:据相关报道,广州近几年民工工资与内地河南四川等省不相上下,而很多内地省市人到广州打工都追求高工资高回报。如今工资都差不多了,他们又为什么要跑到广州打工呢?这也是其中一方面原因。中国经济的确在复苏了很多,以及政府各项政策出台,使得很多民工在家也能安居乐业,也能发展自己的一片天地,种田可以不交税,还可以得到相关支持。收成好的话,也是一笔丰厚资金,能满足现状生活需求。这样的好日子,民工为什么又要到广州来打工呢?而且还要担心家人,每年过年回家火车票是一票难求,辛辛苦苦在外地奔波,到头来还不如邻居在家种田收入高。也正是很多外出年长的民工选择回家工作不再回来广州工作的原因了。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里?马上要去自己步入社会去寻找实习岗位了,可是对社会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恐惧,谁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现在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贪恋宿舍的床铺以及学校的生活,可是这样的日子不会很长了,只剩下短短的四天时间就要离开了。现在,老有一种前途未卜地感觉,该怎么办,该以一种什么样地心态去面对求职,面对社会?开复:人生只有4年在大学里,却有40年在职场。

大学里能学到的只是未来能用的5%。其他的学习都在职场中learning by doing。

今天找份好工作,一定是粥少僧多,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必须好好挑对工作,单位,职位。

就算找不到最好的工作,也要找最能够学习的工作。第一个工作是学习的延伸,非常的重要。

第一个工作如果没有选好,是多么可惜。想想这些,你就会知道,不能再颓废了。

人在不作为中,总会感觉恐惧。一旦开始有了目标,每天设计者自己一天该做的,每天为自己的未来计划打拼,恐惧就自然消失了。

有句名言:There is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快快忙碌起来,努力起来,为自己计划你的美好未来。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今大学面临毕业很多都存在着一种恐惧,不怎么要怎么去面对社会,面对工作。总在担心着自己的工作没着落,不知道自己能适应做什么工作?如何去工作?是否能做得来?的确,如今是粥少僧多工作环境,但如今面临这次“民工荒”,“粥”在增多了,而大学生是否会考虑这碗“粥”呢?这就是关键问题所在了。刚4年苦读毕业出来的大学生会去选择民工的工作吗?那岂不是大材小用了?

对大学生来说,只有像李开复老师说的,不管工作的低贱,只要工作中能找到自己去学习方向,那也许才是我们找工作的真正目的了。三:如何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

1.要从增加工作岗位入手,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只有宏观经济增长,工作岗位才能增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知识型人材就业;同时要促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增加农民工就业。对增加雇用劳动力的企业,政府要给予资金补贴。

2.要从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入手,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劳动力实现就业。要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实习,以增加职业技能,并鼓励企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

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并对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要鼓励创业,并对创业者给予资金扶持。

中国政府现在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试图解决就业问题,但政府出台的各项举措只能减轻就业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实在太多,即使新增劳动力能胜任所有新增工作岗位,每年仍有超过1000万新增劳动力不可能找到工作,况且并不是所有的新增劳动力都能胜任新增工作岗位。而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能像在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包管劳动力就业分配。即使金融危机结束了,中国的就业问题在未来几十年仍然存在并且严峻

第四篇:中国就业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就业政策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在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实行的以促进劳动就业、加强就业管理为主要形式,旨在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一种社会政策。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的是一种“促进就业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

(二)社会政策主体

社会政策主体是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责任承担者或行动者,它是社会政策运行中的核心要素之一。社会政策有不同的主体,它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民间组织。就业政策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三)社会政策对象

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具体实施对象,也可以说是社会政策的受众或受益对象。一般性对象,也就是全体国民或公民;特殊性对象,也就是某一部分或特定的国民或公民。社会政策对象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具有依赖性和能动性。当前就业政策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以及残障人士就业困难群体等。

二、就业政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政策从抛弃统包统配方式开始,逐步打破固定工用工模式,改革指令性劳动计划体制,全面推进劳动、就业和用工政策创新。它确立的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此后,围绕这一目标,出台了再就业工程计划、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解决农民工问题,以及促进残疾人就业等新政策。就业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政策的出台有效的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当前就业政策出台背景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岗位数量减少,下岗失业人数、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稳定企业现有岗位成为当务之急。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通过缓缴五项社会

保险费、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来稳定就业岗位,从而鼓励困难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就业局势。这是积极就业政策实施以来,首次提出并实行的稳定就业的政策,填补了积极就业政策的空白,实现了稳定就业与扩大就业的并举。2011年,中国又提出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重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就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能够实现收入再分配,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大力减少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

2.促进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增强人们对于社会、市场和国家的信心,促进对于社会的贡献,提高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3.有利于增强社会控制。就业政策能够缓解当前社会沉重的就业压力,防止社会动荡,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状态,减少人们的不良行为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及其危害。

(二)经济功能

1.实现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解决就业人员健康、医疗等保障,就业促进。

2.能够调节经济运行。实行合理的就业政策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公共事业投资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为经济改革创造社会条件。

3.够激励劳动者积极性的功能。就业政策力求满足职工安全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的凝聚力、积极性。

(三)政治层面

1、充分实现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机制有直接控制、调解社会矛盾和提供有效服务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就业是当前社会的重要问题和矛盾之一,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充分实现政府对社会的管理。

就业政策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4个方面:(1)满足人们基本的工作需要,即使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以此实现社会管理(2)促进就业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提高社会管理效果;(3)就业问题是当前普遍的社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能够促进社会管理;(4)通过政府与社区、民间组织的合作实施有效管理。

2、调节各利益群体矛盾,主要是解决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配置的矛盾。

3、增强执政党基础和维护政治稳定。

五、就业政策的受益群体

就业政策的受益群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受益群体即就业者自身、就业者的家庭成员;另一类是间接受益群体,即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所有社会成员。

六、就业政策资源的来源

就业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者和劳动者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因此首先要有详尽的社会就业状况信息以供参考和依据,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市场资源的配合以及政府、学校、街道、社区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对就业政策的执行情况、落实情况以及效果做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指导国家下一步的政策制定方向和计划。

七、就业政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了就业局势,就业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首先,积极就业政策的多年实施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并且仍在继续发挥作用。其次,由于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新增就业还在延续增长,有利于总体就业局势的稳定。第三,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弥补了部分外需减少的损失。另外,对于高校,国家2011年就业政策和2010年接近,增加了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包括MBA、MPA,以及正在申办的会计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学位招生,扩大大学生到西部,扩大大学生到基层,扩大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

2.保企业、稳岗位的政策局部发挥效应,带动企业不减员、少裁员。国家实行保企业、稳岗位的就业政策,使得企业有了切实的保障,增加了企业的信心。人多造成就业难,也是从单方面考虑的,如果资本也充裕,就业就不难。因此,在中国经济社会现状下,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稳定岗位的政策有利于稳定就业形势。

3.职业培训计划和公共就业服务,使得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就业环境改善。人多造成就业一般形势比较困难,但不同专业之间会不一样,有些专业难,与人多没有直接关系,因此还要把握好培训和服务的方向问题。从短期来看,这项政策保证了部分困难企业职工能够留在企业中,并稳定了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劳动者情绪;从长远看,它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改善了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状况,适应了未来劳动力需求变化,为我国长远的经济发展做好了积极的准备。

4.多项政策综合作用增强了企业和劳动者信心,激发了活力。国家多项政策并举,全力改善就业环境。一是创业环境得到改善,创业服务有所跟进;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没有出现大量农民工滞留城市或在城乡间盲目流动的现象;三是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已达68%,总体比较稳定;四是困难群体就业得到较好安置。

(二)困难和问题

1.就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仍面临困难。就业新政策出台时间并不长,尽管有些地方已开始实施并收到初步效果,有些地方还处在制定实施办法过程之中。主要体现在:(1)农民工就业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农民工市场的“不规范”将长期存在(2)大学生找到的工作并非真正的稳定的工作,很多只是有表面的形式,并未真正的解决就业问题。

2.就业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实际结合仍有差距。就业政策是应对金融危机系列政策措施中的一部分,只有与宏观经济政策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政策的落实到位和确保见效还需加快进度。目前较稳定的就业形势,主要得益于老政策的坚实基础和新政策的及时接续。

4.与当前及未来就业的新增长点相适应的政策还有待完善。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对外需和投资过高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势在必行,由此会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不同产业、行业间将会出现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要求我们应更加关注培育就业的新增长点,调整完善政策并加大支持力度,注重技能培训。

5.部分政策只注重当前应急而忽略长远、长效,影响了企业和社会的信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见底,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客观上要求现有应急政策做好长期实施的准备,而期限过短不仅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更会影响企业和劳动者的预期。

八、未来就业政策的变动趋势

(一)确立更加适合的就业政策创新目标。就业政策正在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演变。它的创新目标,就是通过劳动、就业和用工政策的全面创新,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这一时期,政府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下岗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后,要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三年以后还没有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也要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转到社会保险机构领取

失业保险金;享受失业保险两年后仍未就业的,转到民政部门领取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这“三条保障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使就业政策走向创新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工作。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委托职业介绍机构、参加劳动力交流洽谈活动、以大众传播媒介刊播招用信息、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招聘,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自主招用人员,并对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不得采用的行为作出规定。

(三)跟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仍是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再就业工作目标和责任;努力开辟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完善和落实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改进就业服务,强化再就业培训;坚持统筹兼顾,搞好就业的宏观调控;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要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和被征地农民等的就业再就业工作。

(四)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1.大学生回流中等城市是未来趋势。从长远来讲,特大型城市人才密集度太高了,再进一步密集下去,收入上就递减了,回流中小城市,至少中等城市,应该是一个趋势,是不是到中小城市不敢确定,到中等城市是一个趋势,大学生不是完全集中到大城市,相当一部分要回到地级市,未来来讲应该是一个趋势。

2.大学生走向民营企业是趋势。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民营企业,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供需见面,尽快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制定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六)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国家对残疾人就业实行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依法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我国的就业政策,将会沿着既有的目标指向继续推进创新,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

参考文献:

[1]《人保部调研就业政策效果研究报告》 2009年11月04日

[2] 莫荣.《当前中国就业形势与加入WTO后的政策建议》 2002年

[3]《就业促进法》2008年

[4]《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年

[5]《残疾人就业条例》2007年5月1日

[6]《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2002年9月30日

[7]《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2005年11月4日

[8]《关于全面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2007年6月28日

[9]《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年1月19日

第五篇: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前言:2010年暑假,我在洛阳地区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并参考了一些相关文献,从中深刻体会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且为此作出了一些分析。

正文: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04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11万的记录。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本文认为: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是面对压力的同时,也存在新的机遇。为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要做到:第一,继续制定与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第二,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建立一个强大有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第四,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自1999年以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

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具有高学历求职者的人数正在迅速地增长。

2004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增幅为32%。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在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而且这个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就业率达仅到68%,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但大学毕业生就业在面临重大压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导致对就业的有力拉动

2004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比2003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这是自1997年以来同期中国经济的最高增速。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约为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将来自政府主导性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9%。

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80万个就业岗位,换言之,至2010年可以新增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就是说,尽管面临种种不利因素,但如果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就会为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计在今后5年里,中国经济将继续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样的话,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至少将会达到560万个以上。比较而言,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会更为有利一些。

2、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渐显现出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国外的资本、技术的介入无疑将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将会是有利于吸纳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就业。

3、政府和全社会正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

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等。

2009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入伍服义务兵役等七方面重大政策。中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继出台具体措施。例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了毕业生就业推进工程、三年百万见习计划等;财政部针对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和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毕业生出台了新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4、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正在逐渐加大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共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4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总数为10000名。截至2008年,共派遣44000多名志愿者在中西部26个省、500多个县从事志愿服务。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人数达到15万人。

三、促进并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1、继续制定与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

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弱化户口对社会成员流动性的限制,不仅会促进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性、能动性,而且会使其流动、就业的空间变得更广阔。流动的自由度是人才资源配

置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必须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毕业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流向。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尤其是非公有制单位,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証》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2、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经常发生着变化,而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常常滞后,其结果是使得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因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而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这种情形在高校扩招之后的大学毕业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从而在无形中成为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重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刻不容缓,尤其是对专业结构的调整。

(1)将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也要求进一步赋予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方面的更大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地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学校和专业,应减少其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高校应在低年级对学生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而在高年级确定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

(2)高校还应多方面地提高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的综合素质。作为减少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关键之点,除了抓好教育体制的转型之外,还应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此外,还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是,应该在高校中设置自主创业的有关课程。具体而言,这种自主创业教育不仅应该从基本的普及性工作着手,而且有必要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

(3)高校有必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这种工作的重点可以落实在推行4年职业规划项目上: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他们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的情况;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择业实力的增强和求职技巧的培养都会大有帮助。

3、建立一个强大有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异地求职时信息不畅,成本太高。

结语:由此可见,大学生现在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及有关实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另外,大学生应加强自主创业的意识与能力,这样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此外,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为大学生实习就业及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将解决。

下载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城市就业”观之原因分析

    大学生“城市就业”观之原因分析 摘 要: 本文以大学生择业地域选择的调查研究为切入点,以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偏向于城市的“城市就业”观念,从传统思想观念、城市发展优位......

    少数民族青少年城市就业难——社工个案分析与反思

    青少年城市就业难的分析与反思 一、案例资料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18 民族:蒙 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张某的父亲目前下岗在......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简介与就业前景分析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简介与就业前景分析 江学良 地下工程教研室 一、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主要理由 1、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近二十年来,我国......

    数字城市与电子政务分析

    百纳九州数字城市与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作为实现政府管理的有效技术手段,已经走过了初级发展阶段。在这阶段,通过把现代化的电子技术来应用于政府管理过程,提高了政府在......

    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

    中国经济解读结课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 学号: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专业: 联系方式: 中国·大庆 2013 年6 月 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随着高校严重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大学生数量逐年扩大,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就业压力沉重。为此,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自身都......

    中国女性研究生就业能力分析

    中国女性研究生就业能力分析 摘要: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影响和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的宝贵的人力资源,研究生劳......

    中国动漫专业学员就业情况分析(大全)

    中国动漫专业学员就业情况分析 主要就业方向影视动漫制作及电视传媒行业: 据专家预计,我国动画节目的需求量一年将达到100 万分钟,而目前我国全年的国产动画片的产量仅3 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