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青少年城市就业难——社工个案分析与反思
青少年城市就业难的分析与反思
一、案例资料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18 民族:蒙
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张某的父亲目前下岗在家,母亲因是传统的蒙古族女性,只在家做家务,也没有工作。父亲在岗时单位曾分配两套房,除了一套自家居住外,另外一套出租给他人,一家三口依靠每月房屋租金2000多元维持生活。父母对张某非常疼爱,但张某因为自己相貌不佳怨恨父母,对父母态度冷淡。另一方面,父母只知道一味的在物质上满足儿子,却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2、生活经历。张某初中毕业后没有考取学校,所以就呆在家里。其间父母也曾让他去读过夜校,但学习基础太差,读了一段时间,因实在跟不上学习进度,就退学了。当他年满十八岁以后,他就出去寻找工作,但找了十几家工作单位,由于沟通问题和专业技术不达标等原因,没有一个单位愿意接受他。张某认为是外貌影响了自己的就业。第一他身高只有一米六多,其次他的长相异于常人。三番五次遭受挫折后,他也灰心了,开始怨恨父母为何把他生的这么难看。
目前,他没有什么朋友可以沟通,整天在家上网打游戏消磨时间,社会支持网络严重缺失。
二、问题分析
1、思想观念。张某在就业过程中的屡屡受挫使他非常灰心丧气,对自身能力和就业认知产生偏差。他将失败原因归咎为外貌,产生了严重自卑感,而依靠打游戏来逃避现实,又使他越来越胖,外形更加不好,使他更加感到自卑。
2、社会交往。张某基本没有朋友可以交往,与父母的语言交流也很少,使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3、就业技能。张某的学历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很难找到工作。
4、家庭亲子关系。张某因为外貌问题对父母有怨恨情绪,家庭功能失调,缺乏良性互动,家庭关系较紧张。父母因为内疚对孩子百依百顺,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孩子振作精神。
三、设定目标
1、解决张某就业问题。张某目前最突出问题是就业,外貌的影响加上学识、技能有限使张某在求职过程中不断受挫,加重了他的自卑情绪。张某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自卑情绪、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等,都是由于就业问题引发的,只有协助舒缓就业问题,其他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2、使张某对自己有全方位正确的认识,舒解其非理性情绪。张某采用了“外归因”方式将失败原因归咎于外貌,而忽视了个人能力的不足,使他缺乏应对问题的正确方式,而只能采取逃避现实和怨恨父母的形式掩盖自己的自卑情绪。对自身有正确的认知有助于为学习专业技能提供
动力,也有利于缓和家庭的紧张关系。鼓励案主进行社会交往,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3、对张某进行就业指导和面试技巧的培训,协助案主学习一技之长,增强他的求职竞争力和张某的自信心,提高张某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服务计划
(一)服务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理论辅助:认知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任务中心模式解决的是心理与社会的问题,即问题的存在包括个人生活中内在的心理因素及外在的环境因素。该模式关心的是案主明确承认、可以清楚地加以界定并且解决的问题,如就业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案主可以获得人生某一方面的改变。
该模式认为,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个人能力暂时的缺损。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挖掘或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能够使案主更好的面对今后发生的问题。该模式强调兼容并蓄,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其他模式的方法和技术。
(二)工作计划
1、与案主初步接触,建立良好工作关系。
2、讨论并分析案主的就业问题,找出问题原因。
3、与案主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出总目标和小目标,确定一个具体的、短期的工作任务。
4、在这个过程中对案主进行鼓励和奖励,当案主遇到困难时与案主一起分析解决。
5、若任务顺利完成,案主的自信度得到提高,对父母的怨恨减轻,可尝试引导案主重新思考对父母的态度,推动家庭关系的改善。
6、回顾整个个案过程,对案主进行鼓励,制定未来的计划。
五、服务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接触。由于张某整日不与外界社会接触,对外人会有抵触情绪。所以,一开始社工与张某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很困难的,会谈时间不宜过长。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会谈中,张某表现得相当紧张和拘谨,回答问题时会很小心和谨慎,也很少与社工有直接的目光接触。
(一)第一次会谈
时间:4月7日
形式:面谈
地点:服务机构
时间:15::00—16:00 第一次在机构的会谈时,因为关系都十分生疏,所以张某的父母也在场。会谈期间,张某的父母由于对张某的问题十分关注,一直在旁边插话,而张某则表现出非常厌烦和不耐烦的情绪。
(二)第二次会谈 时间:4月8日 形式:家访 地点:张某家中 时间:15:00—16:30
第二次会谈时,社工特意支开了张某的父母,在张某房间中与他进行单独会谈。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会谈气氛活跃了一些,社工引导张某谈以前的成功经历,尽量避免因直接谈缺点和问题而引起张某的情绪波动。
效果:经过以上两次的会谈,社工与张某初步建立了信任关系,第二次会谈时间延长说明张某逐渐变得话多起来。张某表示,很乐意就自己在就业和家庭、社会交往以及生活上的问题与社工进行交流并共同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提高专业技能,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三)第三次会谈
时间:4月11日(周三)
形式:家访
地点:张某家中
时间:15:00—17:00 社工与张某对其就业困难问题进行了讨论。社工协助张某对自己的就业
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使张某认识到:自己只有初中学历,如今单位招聘保安都要求有学历;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如今社会上技术工作供不应求,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技之长,使张某产生学习一技之长和改变的动力。
效果:社工鼓励他参加机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以掌握一技之长。张某表示愿意进行考虑。过了几天,张某主动来找社工,表示他愿意报名参加技能培训,张某对电脑比较感兴趣,为了系统掌握电脑知识,他选择了首先参加电脑初级班培训。
(四)第四次访谈
时间:4月18日
形式:面谈
地点:机构咨询室
时间:15:00—17:00 社工了解到张某在培训班上电脑学得很好,成为老师的好帮手,有的同学称他为“张某老师”。社工对此及时给予了他表扬,并鼓励他多与同学交往。一段时间下来,张某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其自我形象也得到提高,他开始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父母反映他也不再睡懒觉了,每天早上到小区里进行身体锻炼,生活变得有规律,人也变得开朗和精神了。
第三阶段:缓和家庭关系,消除沟通障碍。
(五)第五次访谈
时间:4月25日
形式:面谈
地点:机构咨询室
时间:15:00—17:00 当张某整个人的形象和精神面貌都有改观后,社工开始要求他正视与父母的关系,并就此与张某进行了深谈。在会谈中,社工聆听了张某对他与父母关系的描述,了解他的看法和感受。张某表示,从内心来说,觉得父母对他是关心的,付出了无私的爱,但因为自卑和找不到工作就将怨恨集中到父母身上。社工借机劝说他多体谅父母,主动关心父母,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张某的心里动摇。
社工协助张某制定了一个改善与家人关系的计划。计划包括:每次出门时主动向父母告别;主动关心父母,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对父母的关心表示感谢;主动与父母开展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并能听取父母的意见。
(六)第六次访谈
时间:4月29日(周日)
形式:家访
地点:张某家中
时间:15:00—17:30 在张某实施计划的同时,社工与张某的父母进行了接触,了解其想法,同时向他们介绍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教育方法。张某的父母认识到过去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表示要与张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的想法。父母对张某最近发生的转变非常欣喜,非常愿意配合社工与张某一起共同努力改善家庭关系。
第四阶段:结案
(七)第七次访谈
时间:5月27日(周日)
形式:家访
地点:张某家中
时间:15:00—16:30 一段时间后,社工在张某家中对他及他的父母做了回访。此次面谈距上次相隔时间较长。通过面谈了解到张某已结束培训,并考取了电脑专业相关证书,顺利面试到某电脑公司的售后维修部实习,与人沟通表现的自信和得体,情绪平静。张某的家庭关系已有明显改善,张某有什么想法都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而父母也会注意关系张某的心理和人际交往,而不像过去那样仅仅从物质上满足孩子,最终确定结案。
六、成效评估
服务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张某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既掌握了一技之长,找到了基本对口的工作,又提高了自信心,消除
了对自己外表的自卑。而自信心的提高使张某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大提高,对父母的怨恨基本消除,与父母的关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七、结案
(一)结案原因:个案设定目标基本达成,自然结案。
(二)结案处理方式
社工在张某家中与他通过面谈直接结案,张某及其家人认可了社工的工作,认为服务目标基本实现并同意结案。
(三)建议
1、进行后续跟进,重点跟进张某的家庭关系和工作状态,鼓励张某多与家人交流沟通,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自身人际交往能力。
2、鼓励张某多关注与自己专业技能有关的新资讯,从而以及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八、反思
1、通过这个个案,发现案主的很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找出核心问题并加以解决,那么其他问题就都很好解决。
2、由于社工的专业训练及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社工在面谈过程中,无法充分同理服务对象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效果。
3、在个案介入的整个过程中,社工应当始终遵守自己的专业操守,但是在现实情况中,社工经常遇到一些伦理难题,如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在这些方面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加以改进。
4、如果在对张某一系列的辅导之后仍未能帮助张某找到工作,也存在对张某的潜在消极影响的风险,这也是对社工技能和素质的考验。
第二篇: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
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
2008-08-24 19:0
4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于何去何从的我们,如何“正确的去做事”以及如何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日益成为维系我们今后能否成功的重要一步。这里,我们只是提供一些真实客观的数据和资料,祝大家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列宁语)。随着城市格局演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地区间的竞争更直接、更主要地体现为中心城市间的竞争,城市发展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和标志。这里,我们从全国几百个大中城市中,寻找了32个比较经典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竞争力指数比较靠前,属于朝阳城市,发展比较有潜力,而从地图上看,这些城市差不多存在于这几个区域: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厦漳泉地区以及中西部的一些省会城市。
环渤海地区,主要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域,包括山东、辽宁、河北、天津、北京三省二市,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4,是日资、韩资企业投资最密集的地方。仅青岛一地的韩资企业已达5300多家,2003年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9.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3.4%。珠江三角洲所拥有的优势,如优良港口、较好产业配套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等,环渤海湾地区基本具备。但这一地区相对较低的地价、较好的重化工基础以及丰富的石油资源,特别是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所不及的。”而且可望成為IC(半导体)産業的發展重鎮之一;
长三角地区,主要有江苏省中南8市(南京、扬州、泰州、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浙江北部6市(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和舟山)和上海共15个城市;2002年人均GDP是全国水平的2.74倍,是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最高地位,是美资、台资、欧资及民(营)投资相对集中的地区。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中,就有美孚石油、杜邦、三井、三菱、丰田、日立、松下、索尼、联合利华、西门子、飞利浦和诺基亚等世界500强企业。长三角自古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基地,江南一带自古就是中国丝绸的故乡,宋元两代是中国瓷器开始大规模走向世界的阶段;明末清初,以丝织为代表的中国手工业诞生于江浙一带,清代洋务运动产生了上海江南造船厂等一批中国最早的制造业工厂,苏锡常地区亦是中国现代制造业起步最早的地区。
珠三角地区,一般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惠阳县、肇庆县、博罗县和惠东县。2003年珠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仍然高于长三角,但增长后劲明显不如长三角。1997年以来,珠三角综合竞争力具有大起大落的特征。长三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从增速上来看,都已居三大经济圈之首。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均远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冀,而绝对值比后两者之和还多。但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珠三角则明显优于长三角、京津冀,为长三角的1.2倍、京津冀的两倍;已见的事实来看,珠三角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与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上,直接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循环;而长三角则是开放型的经济模式,既与亚欧及其他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又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系,在满足内需的同时,也满足了外需。但CEPA的签署又让珠三角地区看到了希望,很多人据此认为,藉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经济复苏之契机,借CEPA助力,珠江三角洲势必将重新集聚竞争优势,重新引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厦漳泉地区,主要包括厦门、漳州和泉州闽南三角地区以及福州。珠三角地区曾经存在龙头城市之争,多个城市之间竞争激烈,存在重复建设的弊病,但是CEPA的尘埃落定宣告争夺停歇,形成了以香港为龙头的大珠三角新模式。因此,我们也在期待着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在恰当的时候带来闽南地区的腾飞。
(表1,32个中国经典城市)
综合竞争力排名 综合人均收入排名 综合就业机会排名 最佳商业城市排名 城市发展定位 城市基本概况
1上海 1 1 2 4 一龙头三中心:长江经济带龙头及中国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世界城市。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在16度左右,一年60%的降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春夏是最佳旅游季节.2北京 2 5 1 6 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京津冀将形成“陆海空一体”区域交通网 山地约占62%,平原约占38%。年降水量为650一750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4%。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1-13℃;
3深圳 3 3 6 10 深港一体化;珠三角经济龙头;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国际化高科技产品制造中心;区域化金融投资中心;国际化物流贸易中心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夏无酷暑,时间长达6个月。春秋冬三季气候温暖,无寒冷之忧。
4广州 4 2 7 14 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高级生产服务中心;现代信息———交通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 地处低纬,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冬季北方大陆冷风形成低温、干燥、少雨的气候。
5苏州 5 12 10 7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基地、以知识服务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基地 苏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分明,四季皆宜旅游,尤以4-10月最佳。在此期间,你既可欣赏到桃红柳绿的自然风光,又可品尝鲜桃、碧螺春、糖藕等时令特产。
6杭州 6 9 4 1 “人间天堂,快乐杭州”;人们向往的乐土——工作的乐土、学习的乐土、创业的乐土、生活的乐土、居住的乐土、旅游休闲的乐土;休闲之都;现代化国际风景 大型设备及成套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家电、旅游城市电子通信设备、精细化工和医药、化纤中心。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每年3月-4月春暖花开,气温在9-15℃之间,也是旅游的最好季节。
7天津 7 20 13 35 现代化国际港口大机械、(汽车、机械装备)、电子(通讯设备、都市计算机)、化工(石化、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冶金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7月气温最高,在26℃以上,1月气温最低,在-4℃以下。春、秋两季气候温和,是游天津的大好季节。天津全年的平均降水量为550-680毫米。
8宁波 8 4 22 2 现代化国际港口;关键领域: 石化、机械、电子、轻纺、建筑建材城市 宁波气候宜人,四季宜游,四季平均气温:1月4.6℃,4月14.9℃,7月27.8℃,10月16.2℃,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尤以6月梅雨季节和9月台风多发季节雨量最为集中。
9南京 9 21 7 15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关键领域: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家电、汽车摩托车、石化及精细化工、建筑建材;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京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3℃,年降水量1106.5毫米,南京以前有“火炉”之称,7-8月极端最高气温有时高达40℃,一般也在35℃左右,不过南京近年来成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市区绿化率超过30%.10温州 10 16 5 5 国际性轻工业城”,建成国际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润湿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18.2摄氏度,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年降水量在1500~1900毫米之间。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台风。
11大连 11 32 10 3 社会主义北方香港机械、电子、石化、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治 金、建材 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是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方。年平均气温10°C左右,其中8月最热,平均气温24°C,1月最冷,平均气温-5°C,60%-70%的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且夜雨多于日雨。
12青岛 12 26 15 27 现代化国际城市 机械电子、化工橡胶、饮料食品、纺织服装、海洋业、医药、新型建材、家电 春秋时节温暖湿润,夏季气温保持在20-28℃左右,凉爽舒适。旅游黄金季节从3月末一直可以持续到11月初,尤其是8月下旬,海水温暖,是海滨旅游的黄金季节。冬天寒风刺骨。
13厦门 13 8 22 29 经济特区中心城市;从厦泉漳一体化角度出发,强化其作为区域的服务中心功能,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现代化国际风景旅 游城市机械、电子、化工、电力、建材 总体气候比较温和,雨量充沛,属海洋性气候。这里夏季较为炎热,7、8月份一般都在30℃以上;冬季温度则经常低于10℃;全年平均气温为21℃。日照时间长。
14无锡 14 13 22 8 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的副中心之
一、富于江南水乡及吴地文化特色的湖滨城市,城市功能应与首位城市上海形成衔接互补、错位发展,突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无锡四季皆宜旅游,尤以4月至10月为旅游黄金季节。
15佛山 15 11 13 30 加强区域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广佛都市圈发展进程,主动承接广州、港澳的辐射和带动,全面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重大装备制造、数码光学产业规模 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2~22.2℃之间;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以雨为主,少有冰雹,终年无雪。东莞 16 97 192 13 千年莞邑、山水嘉园、IT新都 地处北半球低纬度亚热带,珠江出海口东侧,濒临海洋,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16中山 17 14 134 11 珠江西岸地区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现代物流基地;积极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中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湿度和温度上升,平均温度25℃。夏季:宜携带雨具。温度高达31℃,秋季:平均温度25℃,湿度72%。冬季:天气清凉。平均温度19℃。
17济南 18 27 7 21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机电仪一体化的机械制造、重型汽车、摩托车 经济强市为龙头的运输机械、家电、化工 七、八两月,济南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其他月份降水不多。游济南,可春游趵突泉,冬游大明湖雪景。但济南冬冷夏热,春季风沙大,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季。
18珠海 19 6 34 20 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国务院批复的)重视城市风貌和特色保护,充分利用山水相间、陆岛相望的自然条件,突出以水为中心的热带滨海城市景观特色。全年温暖湿润,冬天不冷,最低温度为7°C,最热的6~8月,月平均气温才28°C。每年的5月至10月是珠海的雨季,总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90%以上.19常州 20 25 10 12 现代制造业基地战略 地处中纬度,离海较近,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降水量1071.5毫米;无霜期长,年平均227.6天;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20重庆 21 72 15 47 “梦幻之都”,时尚、文化和自然;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汽车摩托车、重大机械设备、冶金、化工、建筑建材中心。冬季气温平均在6-8℃,夏季气温平均在27℃—38℃之间。重庆终年少霜雪、多云雾、冬暖、夏热、春早、秋短,雨量充沛,夏秋之交夜雨更多
21成都 23 55 15 26 “休闲之都”;天府名都、休闲美食之都、西部商贸之都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多云雾,日照时间短。空气潮湿,因此,夏日虽然气温不高,却显得闷热;冬天气温平均都在5℃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
22西安 24 94 3 52 我国北方西部中心汽车、电子、轻工、电力机械制造业、制冷设 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备制造业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秋时有连阴雨天气出现。年极端最高气温35~41.8℃;极端最低-16~-20℃。
23武汉 26 75 15 39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钢铁、汽车机械及汽车制造、冶金、食品、医 长江中游、华中地药、化工、建筑 区经济中心 武汉是长江沿岸有名的“火炉”,那里的夏天非常闷热,即使是站在长江边,也没有一丝风,整个夏季的会有十几天四十度以上的酷暑天气。所以到武汉旅游一定要避开夏季,否则火辣辣的太阳会晒得你游兴全无;而武汉的冬天又十分阴冷,也不适宜去。24沈阳 29 51 134 18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机械、汽车、制药、石化、电子信息业 春天和秋天时间短促,升温、降温幅度很大;夏季平均气温24度,比南方凉快3-5度;冬季寒冷干燥,必须携带羽绒服或棉大衣。雨季主要在春、夏与夏秋之交。每年4-10月是沈阳旅游的黄金季节。
25泉州 34 31 38 16 立足省域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泉州湾滨海城市。泉州枕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唐人咏泉州诗句)形象地说明了泉州的气候特色;这里冬短而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雨量1000-1800mm
26台州 35 10 134 19 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台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16.8℃,降雨量1320mm,到台州旅游最佳旅游时间4-10月。
27郑州 41 74 15 49 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市;IT、物流、生物等新兴产业; 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3℃,降雨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秋两季天高气爽,为旅游最佳季节。
28福州 42 23 22 17 东南沿海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起辐射、带动作用,将南平、宁德两市的产业与市场纳入区域分工与协作范围,形
成南接泉州、厦门,北接长三角,西邻内陆省份,东承台湾产业转移的中心城市簇群;以电子、机械、商贸和交通枢纽为重点,扩大腹地,带动闽东北经济发展。濒临东海,属温湿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为19.6℃,雨量充沛.到福州旅游的最佳季节是秋冬,届时这里阳光明媚,树木常青,一派南国风光,尤其适合北方的游客。
29南宁 49 38 75 46 建設以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綠城”。进军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交通便利、信息通畅、绿色环保、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属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均气温21.7℃左右,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2.8℃,夏季最热的七八月份平均28.2℃。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终年常绿,四季花开,因而所谓的“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倒并不夸张。
30昆明 61 41 30 41 水生态城、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开放城、“东方日内瓦”; “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既没有寒冷的冬天也没有炎热的夏天,有“春城”的美称,属于温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的月平均气温也不过19℃-22℃,最冷的月平均气温6℃-8℃。昆明一天的温差很大.注:
(其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综合人均排名、综合就业机会排名是来自2003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而最佳商业城市是2004年福布斯公布的数据,这个指数是劳动力素质指数、高级人才指数、市场规模指数、经营市场潜力和成本指数、私营活力指数、客运和货运指数的综合排名。)
(表2,四大区域竞争力排名之比较:)
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名 综合竞争力排名前20名 最佳商业城市排名前10 最佳商业城市排名前20名
长三角城市占% 60% 40% 70% 50%
珠三角城市占% 20% 30% 10% 25%
环渤海城市占% 20% 25% 20% 15%
夏漳泉城市占% 0% 5% 0% 10%
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德福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集,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在自然经济时代漫长的岁月里,城市间的竞争存亡,基本上取决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但是作为城市中的个人,我们更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找到最适合自己生活的城市,更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影响和改造城市;我不敢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随着中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城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发展,我们的理想的实现,我们的人生是否更完美更辉煌;但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讲,我们对城市的选择很关键!
在这里,我们衷心的祝愿天底下的有志之士都可以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城市,同时也祝愿我们的祖国更繁荣富强,我们的城市更魅力多彩!
第三篇:从就业语言与风俗习惯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从就业语言与生活障碍看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王会圣
(中央民族大学11级人力资源班 1047029)
摘要:就业语言与生活障碍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生活成长环境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很难在就业竞争中与汉族大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必须要同时熟悉本民族与城市的生活习惯,熟练地在城市人与本民族两种身份间转换。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对他们在文化适应,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情感需求方面造成了巨大影响。熟悉少数民族大学生们的就业语言与生活障碍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对于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都有着莫大的帮助。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大背景下,当代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愈发凸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在这些大学生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自身、社会方面的种种限制,由于他们大多来自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负担能力、生活环境变迁、文化与教育背景以及个人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其他普通大学毕业生往往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与障碍。而其中就业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甚至是文化上的差异,正是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得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一般大学生的各种困难与烦恼外, 还抱有作为少数民族的特殊困难和心理适应问题。一方面, 大中城市居民绝大部分是汉族, 他们语言相同,习俗相近, 生活上不受任何障碍, 而对少数民族来说许多城市不具备一些少数民族必备的生活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 少数民族本身汉语交际能力较差, 汉语不好的大有人在, 而且一些少数民族固有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需要相对应的一定设施。由于上述原因, 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城市甚感不便, 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比汉族大学生深刻。
一、语言环境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母语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是沉积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叙事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尤其在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时母语显得极为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首先借助的是语言,语言的表达信息沟通顺畅,决定了相互交流者是否有着相互平等的话语权和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如果使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交流者之间不存在话语权的不平等性和文化价值认同感的差异性。但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发生信息交流时则不然。例如,中国和英国两个国家属于不同的民族,它们分别使用汉语和英语,当这两个国家的人交流时,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逻辑顺序,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民族性格,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只是用不同的语言说同一件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与英国人看同样一部带有中英字幕的英国喜剧,英国人会笑的前仰后合,而我们只能看着他们笑,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语言不同,发音不同,一些靠同音字而形成的笑点我们当然不知道笑点在哪里。再例如,有些词语在在另一种语言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到唐诗宋词的英文版时,我们会觉得英文版的唐诗宋词只剩下干瘪的意思,而失去了汉语版本的神韵和意境了。
同理,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当他们与主流社会融合时,就不会仅仅是喜剧或者意境的缺失,更多的是不解,孤立,甚至摩擦冲突。少数民族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其心理和思维存在着语言的互换关系,就好像高压电线要经过变压器转换成民用电压一样,这样的结果就是,有时会词不达意,甚至引起误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其他民族或城市的学生交流时,遇到语言环境的差异,从而使他们因无法直接顺畅地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产生心理隔阂,生活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更是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平台,通过观察,我们会看到像满族,苗族等与汉族差异性不太大的少数民族似乎在生活学习中不会感到不适应。而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朝鲜族等有着鲜明的名族特征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人际交往的问题,这也使得他们感到孤立与隔阂。生活环境变迁、文化与教育背景以及个人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部分人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比起其他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与心里动荡。这些内在的心理问题不能靠政府和学校经济上的帮助解决,更需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境,使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二、生活习惯的差异
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与城市人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以及逻辑思维模式。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原有生活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城市人,其实,他们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他们与周围的城市人相隔咫尺,却无法相互理解,可以说他们在城市中被边缘化了,被忽视了。城市生活如今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生活模式而得到社会的推崇。本来,他们通过全国高考涌向城市,除了培养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外,就想寻求某种心灵解脱或心理平衡。但是,他们生活在城市中,却常常存有无家的感觉,找不到生存文化的支点。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一些在我们看来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也会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到苦恼。例如,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同学,他们经常跟抱怨没办法好好的出去游玩,原因就是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他们必须吃清真食品,北京城区还好,要去其他地方就必须自己带清真食品。这些由于生活习惯造成的看的见看不见的不便,或多或少的束缚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城市中的生活,工作。
三、就业难题
基于以上所述,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必须面对所有其他大学生所必须面临的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其次,作为少数民族,他们还必须面对其他大学生不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在就业方面,中国许多城市在劳动就业方面仍将相对较好的职业留给本地人, 以保证城市居民享有好职业的优先权和独占权, 外来务工人员被明确地排除在这部分职业的范围之外。城市的这种“职位保留”政策也把少数民族排除在很多正规职业之外, 使其只能在非正规部门谋求就业, 从而会遇到就业问题。另外,社会上对于少数民族的非议与歧视也让他们在求职时常常碰壁。
我们不得不承认,少数民族同胞们被区别对待了,根据1958年《就业与就业歧视公约》的规定,歧视的定义是“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这种区别对待,不仅违背了人类平等,更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治安的不稳定,也有悖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改革目标。
四、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它既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又牵动着整个城市乃至全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民族团结的大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民族关系、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城乡关系以及民族政策的贯彻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从接收地的城市方面来说,立法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生活风俗习惯,增加市民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提高市民们少数民族的认同率,严格执行《反就业歧视法》的相关规定,都应成为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环境的重中之重。当然,从主观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应该认清当代经济与就业形势,摆正心态,努力克服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不断增强自身人力资源素质,提高自身竞争力,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来。
参考文献
[1] 杨聪、《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成才之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225页
[2]吴明海、《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130页
[3]蔡定剑、《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5页、第17页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存档日期 __________ 存档编号___________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姓 名: 王小米
系 科 : XXXXXXXXX
专业班组 : XXXXXXXXX
指导老师 : XXXXXXXXXX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为例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上大学难的紧张状况似乎得到有效缓解。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新的问题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家庭、高校、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大学生为例,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问题 原因及对策
一、引言
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将被社会所淘汰。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同学走进大学校门,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学生已经由原来的上学难转变成了就业难,既有社会需求不足与毕业生大量增加形成的供需矛盾,种种因素的影响,使高校毕业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问题。本次调查是通过调查问卷来探讨我校公共管理系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以此说明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熟悉国家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主动去适应社会,才能就业成功。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了自编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对我校公共管理系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内容涉及主观方面即就业观念、自我定位和职业认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客观方面即社会环境、政府职能、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家庭教育等方面。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大学生,本次为随机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其中回收91份,有效率为91%。
三、调查结果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很多大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在思考将来毕业时的就业问题,进入大学后,更是在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但是,不同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产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在就业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只能毕业生去适应,这是产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对自己有明确的就业观念。调查显示,当我们问到:“您毕业后愿意在哪里工作?”时,有62%表示在家乡工作,而选择在家乡就业的同学中大三的同学占多数;25%的同学选择在东部沿海城市就业,其中大一同学占多数;5%的同学选择中西部地区,还有8%的同学没有考虑好,选择其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很不成熟,不愿去中西部地区。(见表1)
表1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题项
选项 家乡
选择就业地点
东部沿海城市 中西部地区 其它(未考虑好)
(二)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职业认识情况
经过调查显示,有23%的同学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有38%的同学不太清楚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有32%的同学不好确定自己适合什么,还有7%的同学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由此得出,大学生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大学生要明确求职目标,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根据用人单位所需职位制作简历,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并不断地调整个人择业标准,调整择业、就业期望值。(见表2)
频数 56 23 5 7
百分 62% 25% 5% 8%
表2 大学生自我定位情况
题项
选项 清楚
对自己定位情况
不太清楚 不好确定 不知道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情况
调查显示,当我们问到:“您利用课外时间参加过社会实践吗?”时,只有3%的同学经常参加,有32%的同学偶尔参加,还有65%的同学没参见过,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开始大学生活前,处于九年义务及高等教育阶段,人生阅历的匮乏,价值观的塑造还未成形,接触的基本上都是素质教育所教授的书本知识。在经历高考等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在那个时期,基本失去了对待人生、前途、命运、及其价值观的终极思考。进入大学后承担着父母家人的殷切期望,沿用义务教育时的方法,以课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因而很多学生被称为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职业的最终需求,以至于很多大毕业生觉得所学无用武之地。所以,现在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确实比较缺乏实践能力。(见表3)
表3 大学生实践能力基本情况
题项
选项 经常参加
参加实践频率
偶尔参加 没参加过
(四)大学生就业时对社会环境的认识
虽然现在上大学比较容易,但是大学生多了就业也就意味着难了,随着经济的增长,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供大于求,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竞争加大,经过调查,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中有3%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好,没有压力,有16%的人认为形势较好,压力不大,有65%的同学认为形势较严峻,比较困难,有16%的同学认为形势严峻,很困难。(见表4)
频数 21 35 29 6
百分比 23% 38% 32% 7%
频数 3 29 59
百分比 3% 32% 65%
表4 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情况
题项
选项 形势好,没有压力
就业形势
形势较好,压力不大 形势较好,比较困难 形势严峻,很困难
(五)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我认为这方面是最重要的,家庭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融入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系统中,家庭成员对职业的评价认识对大学生就业会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调查显示,有15%的同学认为父母会完全影响就业,有78%的同学认为父母 对自己的就业影响一点,还有7%的同学认为父母不会影响自己的就业。(见表5)
表5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题项
选项 完全影响
父母影响
影响一点 不会影响
(六)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9%的同学认为自己就业不成功是用人单位的要求过高,有46%的同学不确定是否用人单位要求过高,还有45%的同学认为就业不成功不是用人单位要求过高。由此得出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但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见表6)
表6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认识
频数 14 71 6
百分比 15% 78% 7%
频数 3 15 58 15
百分比 3% 16% 65% 16% 题项 选项 高
频数 8 42 41
百分比 9% 46% 45% 用人单位招聘程度 不确定 不高
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大学生群体面对全社会的巨大就业压力,造成供求总量上的矛盾和结果上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观愿望与社会客观现实和自身实现相矛盾。
(一)主观原因
不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不一定是因为就业能力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就业观念不正确,妨碍了顺利就业。有的同学希望,一毕业就能找到一个工作环境好、生活环境好、工资待遇好、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的单位,而且还要求这个单位名声响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免得今后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最好一次就奠定好的基础。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大都具有“位高、钱多、责任少,北京、上海、珠三角”的求职取向,这反映了大学毕业生求职时对于地区和职业的“严格要求”,一定要局限于某一地区或待遇。很显然,这大大限制了自己的就业范围[1]。
总体来说他们普遍向往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选择经济收入高、有发展前途、能够体现自我价值或者比较稳定的单位。他们忽视择业过程中就业信息收集、择业技巧学习、社会其他因素影响的作用,把择业、就业过程简单化、理想化。因此,高工资、高福利、高地位、好城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这些滞后观念都严重束缚了当前的大学生就业。
调整大学生择业心态,将就业理想与现实结合。一些家长与学生认为读了大学之后,马上就可以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和称心的薪水。他们仍然按照精英教育阶段的择业观念进行职业的选择,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但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
现在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确实比较缺乏实践能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开始大学生活前,处于九年义务及高等教育阶段,人生阅历的匮乏,价值观的塑造还未成形,接触的基本上都是素质教育所教授的书本知识。在经历高考等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在那个时期,基本失去了对待人生、前途、命运、及其价值观的终极思考。进入大学后承担着父母家人的殷切期望,沿用义务教育时的方法,以课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因而很多学生被称为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职业的最终需求,以至于很多大毕业生觉得所学无用武之地。反观大学生自身忽略了对自身价值观的塑造。
(二)客观原因
社会环境方面,虽然现在上大学比较容易,但是大学生多了就业也就意味着难了,随着经济的增长,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供大于求,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竞争加大;
政府职能方面,在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政府职能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政策方面。具体表现为: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通,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尚不到位、不完善[3]。
高校方面,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用人单位方面,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家庭方面,家庭影响集中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父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必然影响到孩子们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择业观,反之则是消极的。许多父母望子成龙,一味的强调学生学习的好与坏,认为学的好就一定能找到稳定的金饭碗。当孩子毕业的时候,只想找到城市大、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收入高的工作,而不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4]。
五、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首先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自主创业既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行之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
学校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及时宣传和解释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要求和帮助学生制订毕业生就业计划;为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就业教育"讲座等)学校要向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录用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搭桥向社会发布毕业生的有关情况信息;向毕业生提供就业市场的分析;帮助毕业生推荐工作单位,等等[5]。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科学看待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但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要盲目地追求高学历人才,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参考文献】
[1]郝登峰.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3.[2]徐平.大学生择业观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2):22.[3]杨晓静.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9-20.[4]陶瑛.大学毕业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5):135 [5]张锋.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引导[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68.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0-05-12 | 访问次数:493 | 编辑:rky | 【大 中 小】
2010-5-1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以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造成的传统就业渠道萎缩,“白领”就业岗位日益成为“稀缺资源”。毕业以后在一段时期内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试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有助问题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处于当前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自然要受到整个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更何况近几年来各大学一直在扩大招生,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过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
1.经济的原因
(1)经济转型期的就业状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2)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会指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但是大城市的吸收能力相对于试图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的数量显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2.社会的原因
(1)二元的社会结构。二元的社会结构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一定的错觉。中国约有2/3的农村人口,他们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城市之外,中国的大学生几乎都在城市就业。由此看来,中国的城市从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应该比计算的平均情况高约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当然会有一定难度。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户口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现实中,它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关于生源,户口的限制为大学生的自由就业设置了不低的门槛。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导致毕业生难以正常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社保体系基本覆盖了城市人口,而农村人口几乎完全被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尽量避开农村也不是没有来由的。
(二)高校的原因
1.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
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地点选择的均匀分布。调查表明,有约超过2/3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的大城市就业,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有约六成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第一份工作,而我国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2.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与专业设置方面仍没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路,重视招生,轻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有待改进。
(三)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1.消极等待,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
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向用人单位主动地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赢得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的关系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过分看中职业稳定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部分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做择业的惟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致使部分大学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而生。
3.向往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就业行业和地区意向出现“偏好”,缺乏创业精神。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与西,南与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选择发达地区的占70.7%,愿意到落后地区的只有29.3%。在就业行业上,大学生们普遍向往已经“人满为患”的大企业和国家机关,而对容量大的服务业、基层、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领域不感兴趣。对于三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等行业形成就业偏好。这种心理势必会造成城市就业问题和人才分布格局的不合理。
4.过分重视自身的品牌,追求“门当户对”
在名牌高校里面,许多毕业生考虑自己出自名门,有着很响的品牌,在求职时也应该找一个像样的工作职位,这样才不至于掉价,因此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会执着地追求高工资或高知名度的单位,而对于一般的工作机会往往不屑一顾,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社会可以做什么
1.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就业形势总是要受到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
提供给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机会。从政府角度讲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1)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确保新增一定规模的就业机会。(2)调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多半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体制灵活,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人才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工作
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高校要确立市场观念,强化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从“进原料”到“出产品”的全过程的工作,使“产销”对路,提高就业率。这需要:(1)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预测工作。(2)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强化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3)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市场的需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产”目的是“销”,高校要有市场竞争意识,重视“产品”的包装和销售工作,这样才能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从而提高就业率。
3.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逐渐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失业保险逐步扩大到包括所有企业类型以及自谋职业者,发展失业社会救助,为部分新增劳动力提供救助。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保护毕业生的利益。
(二)大学生们可以做什么
1.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竞争就有失败,想要避免失败,就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增强自身在求职场上应对挫折的能力。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用人单位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危机感就没有主动适应竞争的进取心;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就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一蹶不振,失去自信。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
大学学习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大
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而不是一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不能设置过窄,大学生不能过分看重专业。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的用人单位也是比较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意味着较强的增值能力。
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生活在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求职者,更应该正确面对。要主动融入集体,适应校园内的正常交往,这也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3.不要在求职场上迷失自我,切忌自负和自卑
大学生要从“天之骄子”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准确定位自我。“天之骄子”的自信应建立在个人的才智上,而不是大学生的身份上。社会发展至今,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群体而已。天才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而言,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合理的起点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毕业生,则要说:请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勇敢地尝试,你就多了一个机会,不敢迈出第一步,你就没有机会走得更远。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有没有充满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在于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三、结语
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社会系统中既存在的制度和规则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高校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以及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无法一朝一夕得以解决,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行为取向的改变也需要足够的效益冲击。因此在今后可预期的较长时期内,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可以预计的是,今后关注的数字可能就不仅仅是三、四百万,而是更多,但是我们相信那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
[作者简介]罗笑: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7级。
作者:罗笑
来源:《华章》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