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征用土地中农民利益影响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征用土地中农民利益影响情况的调查报告
10秋 行政管理专科文治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征用土地对农民利益的影响。
调查时间:2012年3月9日———4月9日。
调查对象:赤土沟村,石台寺村等村民、村干。
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调查地点:赤土沟村、石台寺村。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被征用的土地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 — 土地后,如何生活,如何就业,他们的利益是否受到影响,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近日,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对农村征用土地中农民利益影响情况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我县被征地拆迁的失地农民现超过1000多户、5000多人,占全县人口近25%,其中,劳动力总数3.4万余人,目前失业人数达1千人左右,征地拆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
(一)生活来源减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民生活靠的是土地。征地拆迁之前,城郊农民收入相对稳定:一是种植业收入,一般劳动力年收入在15000元左右;二是养殖业收入,一般劳动力年收入在20000元左右;
失去土地后,以上两类收入都没有了,只能靠外出打工就业以维持生计。但由于失地农民中无技能低文化人员较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多数待遇不高、相对辛苦,如:
保洁、保安、搬运、装卸或超市售货等,月收入一般在1000—1600元,根据我们对赤土沟村、石台寺村的调查,失地农民反映,现年劳动力收入一般也只能维持在12000—16000元左右。同时,征地农民中目前已就业的人数还不到全部总数的一半,大多数失地农民还处于失业或不稳定就业状况,60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几乎无收入来源,仅靠各级政府的补贴,家庭收入减少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二)生活费用增加
一是基本生活费用。征地前的农户,原来绝大多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住房(私房)、吃菜(自己种)、用水(井水)等基本生活从不花钱。失去土地后,吃饭、买菜、等基本生活样样要掏钱。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三口之家,正常情况下的基本生活费用比征地拆迁前多支出近1800元。
二是就学、就医等其他生活费用。目前,失地农民公共交通、教育布局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拿子女入学来说,以往各村、镇、办事处都有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入住小区以后,部分学生受学籍影响,入学还得交捐资助学费;收费标准也相应地高一些,再拿看病就医来说,虽然失地农民仍可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由
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平常如有小疾小病,一般都到药店拿药,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合作医疗保险的补偿又变成杯水车薪。
总的来说,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但由于家庭收入的减少和开支的增加,客观上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和一次性安置费用的耗减,一旦遇到重大疾病和其它变故,基本生活保障令人堪忧。
二、几点建议:
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彻底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保障体系,实行平等待遇。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时强调:“要改善土地征用的补偿方式,增加给失地农民的补偿,妥善安排好失地农民的生计”;我们建议对这之前的失地农民也应该考虑纳入《试行办法》规定的基本生活保障范围,让他们同样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同时,对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可按年龄区分:劳动年龄段人员全部参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规定,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和大病医疗救助待遇;对超过劳动年龄段的人员,在享受相应的保障待遇的同时,享受城镇退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和大病医疗救助待遇。
(二)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提高失地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各级政府应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一切用人单位招收失地农民。一是土地出让金优惠。
对接受安置失地农民并签定一定年限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根据安置人数的多少,在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实行岗位补贴。对安置失地农民并签定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在三年内,每安置一人,给予每月每人一定的岗位补贴。三是实行社保补贴。对安置失地农民并签定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三年内由政府代企业缴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之忧。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增强业务技能。有关部门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就业辅导讲座,引导失地农民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道路,如家政服务、保洁保安、驾驶、厨师、电工、焊工等工种的技能培训,以定向培训促进再就业,确保失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三)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生活水平。针对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消费增加和家庭收入相应减少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将商业网点、公共交通、集贸市场、中小学、幼儿园、医院(或医务室)等配套设施建设齐全,尽量减少失地农民外出购物和子女入学(园)等困难。二是通过帮借贷等手段让失地农民办企业,搞经商,发挥各自特长。彻底摆脱依附土地养活自己的依懒性,另僻蹊径,走向富裕。
第二篇:关于农村征用土地中农民利益影响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征用土地中农民利益影响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被征用的土地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 — 土地后,如何生活,如何就业,他们的利益是否受到影响,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近日,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对农村征用土地中农民利益影响情况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我区被征地拆迁的失地农民现超过1万多户、6万多人,占全区人口近25%,其中,劳动力总数6万余人,目前失业人数达3万人左右,征地拆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建设、工业建设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等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大量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一)生活来源减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民生活靠的是土地。征地拆迁之前,近郊农民收入相对稳定:一是种植业收入,一般劳动力年收入在10000元左右;二是养殖业收入,一般劳动力年收入在15000元左右;三是私房出租收入,房屋租金相当可观,月收入一户在1千元左右,高的达3-4千元。失去土地后,以上三类收入都没有了,只能靠外出打工就业以维持生计。但由于失地农民中无技能低文化人员较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多数待遇不高、相对辛苦。二)生活费用增加
一是基本生活费用。征地前的农户,原来绝大多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住房(私房)、吃菜(自己种)、用水(井水)等基本生活从不花钱。失去土地后,住上了政府统一安置的经济适用房,吃饭、买菜、水电气、物业管理等基本生活样样要掏钱。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三口之家,正常情况下的基本生活费用比征地拆迁前多支出近1800元,如:自来水,征地拆迁前一般1--3度(淘米、洗菜、洗衣基本不用自来水),现每月用水量达8度左右,按6度计算,一年多支出6×1.9×12=136.8元;瓶装液化气,原2个月用一瓶(因有时烧柴等),现一个月一瓶, 一年就多用6瓶,按60元一瓶计算,多支出360元;物业管理费按一般家庭平均80平方米,物管费0.15元/平方米计算,一年多支出144元;蔬菜按每天3.00元计算,一年支出达1080元,合计达1720.8元。
二、几点建议:
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彻底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保障体系,实行平等待遇。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时强调:“要改善土地征用的补偿方式,增加给失地农民的补偿,妥善安排好失地农民的生计”;去年,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对保障2004年4月10日以后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建议对这之前的失地农民也应该考虑纳入《试行办法》规定的基本生活保障范围,让他们同样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待遇。
(二)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提高失地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各级政府应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一切用人单位招收失地农民。
(三)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生活水平。针对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消费增加和家庭收入相应减少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的建设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将商业网点、公共交通、集贸市场、中小学、幼儿园、医院(或医务室)等配套设施建设齐全,尽量减少失地农民外出购物和子女入学(园)等困难。二是小区内的物业管理收费,应本着保本的原则,对小区内的空置房(因失地农民一户有的可能拿二至三套)可适当减收;条件好的地方也可由开发商或政府代缴一至两年。
关注“农村城市化”问题
农村城市化,本身是件好事,显示着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农民自身来说也未偿不是件好事,因为本来城市户口对农业户口就存在壁垒,在城市化过程中,原农业户口被改为城市户口,对于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来说,土地被征,虽然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农民的转型虽然牺牲了原有的利益,但对于 以后甚至后代人的利益来说是很有利的。
虽然国家的政策本来是很好,对农民的补偿也很充分,在层层发放的过程中却都要或多或少地被扣被压,最终到农民手中的蛋糕只剩下那么一点点,这属于社会体制的不完善所造成的结果,以及农民在自己对政策的不了解,如在调查过程中所问及的人大部分对国家的政策不了解。国家体制不完善是从大的方面来讲,由于中国2000多年的官僚体制形成的官本位造成的官官相卫,以及几十年计划经济所造成的权力可以压制一切和指挥一切的风气给国家政策的实施也造成一定的限制,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是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国家政策法律,能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力。
“历次社会的进步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中国社会需要现代化,所以农村必须城市化。任何事可能出现问题,而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城市化”本身作为一个问题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除了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使用外,在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时可以依法由国家征用。国家是依靠行政手段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而不是依据市场手段从农民手中购买土地。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补偿标准低,补偿标准远远低于土地市场价格,严重损害农民经济利益。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侵害农民利益,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民利益最严重的侵害,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受的损失也最严重。
第三篇:关于农村征用土地中农民利益影响情况的
关于农村征用土地中农民利益影响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乡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被征用的土地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 — 土地后,如何生活,如何就业,他们的利益是否受到影响,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近日,我们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对农村征用土地中农民利益影响情况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我村总人口﹡﹡人,被征地拆迁的失地农民﹡﹡人,占全村人口﹡﹡%,其中,劳动力总数﹡﹡人,目前失业人数达﹡﹡人左右,征地拆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
(一)生活来源减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民生活靠的是土地。征地拆迁之前,近郊农民收入相对稳定:一是种植业收入,一般劳动力年收入在10000元左右;二是养殖业收入,一般劳动力年收入在15000元左右;三是私房和厂房出租收入,房屋租金相当可观,月收入一户在1千元左右,高的达3-4千元。失去土地后,以上三类收入都没有了,只能靠外出打工就业以维持生计。但由于失地农民中无技能低文化人员较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多数待遇不高、相对辛苦,如: 保洁、保安、搬运、装卸或超市理货等,月收入一般在500—800元,根据我们﹡﹡住宅小区的调查,失地农民反映,现年劳动力收入一般也只能维持在6000—8000元左右。同时,征地农民中目前已就业的人数还不到全部总数的一半,大多数失地农民还处于失业或不稳定就业状况,60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几乎无收入来源,仅靠各级政府每月70元左右的补贴,家庭收入减少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二)生活费用增加
一是基本生活费用。征地前的农户,原来绝大多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住房(私房)、吃菜(自己种)、用水(井水)等基本生活从不花钱。失去土地后,住上了政府统一安置的经济适用房,吃饭、买菜、水电气、物业管理等基本生活样样要掏钱。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三口之家,正常情况下的基本生活费用比征地拆迁前多支出近1800元,如:自来水,征地拆迁前一般1--3度(淘米、洗菜、洗衣基本不用自来水),现每月用水量达8度左右,按6度计算,一年多支出6×1.9×12=136.8元;瓶装液化气,原2个月用一瓶(因有时烧柴等),现一个月一瓶, 一年就多用6瓶,按80元一瓶计算,多支出480元;物业管理费按一般家庭平均80平方米,物管费0.15元/平方米计算,一年多支出144元;蔬菜按每天3.00元计算,一年支出达1080元,合计达1720.8元。
二是就学、就医等其他生活费用。目前,失地农民集中居住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商业网点、公共交通、教育布局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拿子女入学来说,入住小区以后,部分学生受学籍影响,入学还得交捐资助学费;小区配置的幼儿园目前大多数为民办园,收费标准也相应地高一些。再拿看病就医来说,虽然失
地农民仍可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平常如有小疾小病,一般都到药店拿药,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合作医疗保险的补偿又变成杯水车薪。
总的来说,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但由于家庭收入的减少和开支的增加,客观上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和一次性安置费用的耗减,一旦遇到重大疾病和其它变故,基本生活保障令人堪忧。
二、几点建议
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彻底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保障体系,实行平等待遇。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时强调:“要改善土地征用的补偿方式,增加给失地农民的补偿,妥善安排好失地农民的生计”; ﹡﹡实行﹡﹡号新政以来,对保障以后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建议对这之前的失地农民也应该考虑纳入《试行办法》规定的基本生活保障范围,让他们同样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同时,对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可按年龄区分:劳动年龄段人员全部参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规定,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和大病医疗救助待遇;对超过劳动年龄段的人员,在享受相应的保障待遇的同时,享受城镇退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和大病医疗救助待遇。
(二)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提高失地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各级政府应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一切用人单位招收失地农民。一是土地出让金
优惠。对接受安置失地农民并签定一定年限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根据安置人数的多少,在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实行岗位补贴。对安置失地农民并签定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在三年内,每安置一人,给予每月每人一定的岗位补贴。三是实行社保补贴。对安置失地农民并签定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三年内由政府代企业缴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之忧。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增强业务技能。有关部门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就业辅导讲座,引导失地农民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道路,如家政服务、保洁保安、驾驶、厨师、电工、焊工等工种的技能培训,以定向培训促进再就业,确保失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三)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生活水平。针对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消费增加和家庭收入相应减少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的建设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将商业网点、公共交通、集贸市场、中小学、幼儿园、医院(或医务室)等配套设施建设齐全,尽量减少失地农民外出购物和子女入学(园)等困难。二是小区内的物业管理收费,应本着保本的原则,对小区内的空置房(因失地农民一户有的可能拿二至三套)可适当减收;条件好的地方也可由开发商或政府代缴一至两年。
第四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利益的保护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利益的保护
路平平
一、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土地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起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重要作用,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流转收益便自然地成为农民生活的最后保障,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受损、流失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强制流转违背了农民意愿。地方政府的适度参与对于流转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在多种利益目标的诱导下,对土地流转的参与性过强,在流转中扮演着十分强势的角色。如有的乡村组织不尊重农民的意愿,直接充当土地流转的主体,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搞强制性的土地流转;有的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手段,或者作为突出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下指标、限时间、限面积,强迫农民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某省2006年对9个县(市)的40个村200户农户实地调查资料显示,19.7%的农户反映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服从村里的安排。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利益分配不合理。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合理的价格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价格一般是由集体组织与农民个人或其他经营主体协商达成的。但由
于各地流转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价格的随意性就很大。加之客观上农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其所拥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缺乏科学的认知,在流转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低价流转或漫天要价的极端情况。二是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由于没有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可能会损害农户利益。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村土地被擅自改变用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入方从农民手中拿到土地后,由于缺乏科学论证,业主经营不善,导致项目搁置,土地抛荒等问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比比皆是;有的经流转得到土地的农户,为了达到短期内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改变土地用途,用于办工厂、造鱼塘、修圈舍等,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经营,土地用途改变后短期内很难恢复原貌。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农民的后续生计问题凸显。一是面临非常大的失业风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打工收入称为他们的主要收入。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差,他们多集中于第二、三产业中技术要求不高、就业门槛较低、人员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因进入门槛低而竞争激烈;二是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出现许多问题:首先,基本的生活费用的明显增加。转换身份进入社区生活的失地农民,需交纳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卫生费、燃气费等,根据不同地区生活水平的不同,年户均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前多支出千元到几千元不等。其次,其子女教育支出增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也是多
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问题上。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体系不健全。目前,虽然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以及物权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大体方向上的规定,但具体到细节问题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法律支撑,登记体系不完善,流转主体不清等问题制约了流转工作的开展。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机制不完善。自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在减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现放任自流,流转行为无人监管的趋势,虽然各地纷纷出台规定,禁止强制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变土地用途,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巡查力度的不够或者监管的不到位,违反农民意愿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机制不健全。缺乏正规的中介组织和土地产能的评估机构,不能对土地价值进行合理的定价,使农民无法及时获得准确、权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使土地被低价流转或在长期流转中出现明显的薄利现象,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供求互动,降低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成功率。
三、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保护农民利益的建议,我持以下几个观点
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体系。第一,尽快出台《土地流转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机构、管理程序、操作规范、合同签订、违约责任等问题。规范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行为,杜绝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和擅自改变农村土地基本用途情况的出现,依法保护农民和涉农企业的利益。第二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新出现的、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现象和行为,及时给予指导意见,以对其进行规范或禁止。
2.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机制。第一,加大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力度。不仅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而且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教育。第二,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建立有效的动态机制进行监管。杜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改变土地用途、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违法行为。
3.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机制。第一,设置土地产能的评估机构,使农民及时获得准确、权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第二,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形市场,这个有形市场不仅要有具体的交易场所,而且要有三个完善机制:一是价格形成机制,二是谈判机制,三是规范的管理机制。
4.完善政府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第一,采取措施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积极开发就业岗位。给未就业的失地农民积极的提供就业援助和创业指导。第二,在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逐步完善村一级的社会保障。第三,积极宣传和鼓励农民参加农村社会新型养老保险。具体实施阶段,要全面展开新农保的参保工作,并注意进行阶段性总结。
第五篇:修改1518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民利益保障分析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民利益保障分析
【摘要】经济社会日渐发展促使农业经营方式不断阿生变化,粗放型经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实际的发展需求,我国逐渐推行土地增减挂钩技术,有效解决土地、宅基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结合农村规划来实现集约型用地,尽可能缩小城乡存在的差距,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本文对增减挂钩对策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民利益保障对策,为保障农民利益打下了基础。
【关键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利益;损害;保障
一、前言
所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际上就是在土地利用工作中,重视总体性规划,通过拆旧建新和土地整理等方式,将农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成为耕地,城建地块则是需要在保持各类土地平衡基础上,提升耕地面积有效性以及实际质量,坚持集约化耕地利用方式,合理规范城乡用地,实现城乡土地有效统筹,尽可能缩小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对农民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为农民生产积极性提供了保障。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分析
1、项目规划协调衔接性不强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工作起步比较晚,乡镇刚刚开始土地总体规划性工作,在建设工作以及规划工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实际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规划缺失的现象,在挂钩项目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规划以及合理布局,保证土地规划与城镇的相关建设规划工作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实际要求,但是实际规划属性与土地总体规划方面存在着衔接方面的问题,城县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工作存在着非常大的工作难度。由于规划工作归属性、管理工作部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这就使得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项目协调工作存在着非常大的难度。
2、项目投入较大
从目前发展来看,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项目前期工作中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以进行拆迁以及居民安置。从相关调查分析来看,仅仅是重庆市的一个区,就需要投资大概三个亿左右,政府需要投资的数额非常大。在项目推广工作时,巨大的资金投入存在着财力供应不足方面的问题。再加上部分地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前期投入非常大,但是拆迁以及复垦工作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开展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
3、项目工作的拆迁难度相对较大
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建设工作中,需要搬迁的数量非常大,这就需要注重全面性统筹,巨大的搬迁数量加大了项目实施的难度。在加上动员工作存在着非常大的难度。由于安置经费以及补偿经费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农民生活受到了影响,对于搬迁存在着非常大的鼓励,项目拆迁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民利益保障对策
1、坚持制度价值正确性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工作是否到位直接的影响到实际的效果,严重的则会出现损害主体利益的现象。成西哪个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为了能够促进农村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政府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执行过程中,假借制度名义,采用各种规避制度执行目的的行为,旨在于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利益受到了损害。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发挥呈现统筹、农业现代化导向作用,需要严格执行相关保护制度,提升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性,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制度执行过程中,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监督工作制度,保证农民合法权益,党农民利益受到侵犯时发挥自身作用,保障农民合法利益。
2、提高补偿标准
宅基地使用权是法律保护范围内的,属于农民个人的重要财产和权利,通过登记证能够保护农民宅基地无权,同时也能够减少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由于权属不明晰而损害农民利益。因此,在确权登记过程中,需要依法登记宅基地范围、宅基地界限、宅基地用途等,这样能够明确计算农民补偿。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执行过程中,大部分是牺牲农民宅基地土地所有权以及收益来获得的补偿,侵犯了农民经济利益。因此,需要坚持补偿公平性,根据市场实时价格来确定补偿价格,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被征收土地所存在的潜在性收益以及相关损失,这样才能够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性发展。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设计过程中,宅基地的使用权可以被允许进入到建设工地流转市场,尽可能体现出宅基地使用权的具体价值。但是由于利用效率、实物价值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在流转和转让过程中,需要参与到交易中,为农民利益提供保障。
3、保障农民的知情权以及表达权
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总体规划要求以及线管法律规定,结合农民个人意愿来执行相关制度,通过相关走访以及调查来真正了解农民想法,尊重大多数农民的意愿,但是也需要考虑到少部分农民合理的要求以及特殊的要求等,在法律允许条件下允许农民自主选择居住地点以及安置方式,切不可在为征得农民同意情况下强行执行增减挂钩制度。在增减挂钩制度执行过程中,相关工作事项需要坚持公开、公正的方式,尽可能保障农民知情的权利。在制定和实施增加挂钩制度过程中,可以鼓励农民利用合法途径和合法方式来发表个人意见,政府以及相关工作部门也可以创作多样化途径来保障农民实际参与度,提升决策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避免地方政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偏差以及失误,为农民合法利益提供保障。
四、结语
为了能够增加城镇的建设用地,尽可能减少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始推广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用地紧张问题,推动城市城镇化发展,同时对农村集体土地以及宅基地等退政策进行改革。由于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利益方面呈现城镇化倾斜倾向。因此,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监督检查工作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利,提升搬迁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土地资源实际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马文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民利益保障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2]怀洋洋,叶林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民利益保障研究——基于Z村并居案例[J].四川利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47-55.[3]任小兴.偏离于耦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民利益的保护[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