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寻找天堂
几个人一起议论着天堂。
“天堂是什么样的?”
“据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无忧无虑,乐似神仙。”
“天堂上还能吃到仙果,吃了后会长生不老。”
“在天堂上还可看见很多漂亮的宫殿和多情的仙女呢!”
他们越谈论越向往,最后,几个人决定结伴去寻找天堂。
一路上他们历尽艰险,最后终于到达。
一到标有“天堂”招牌的门口,他们禁不住欢呼:“天堂!天堂!我们来了!”
天堂守门人看到这几个人,感到不解,奇怪地问:“你们高兴什么?”
“我们终于来到天堂了,怎么不高兴呢?”
“有什么可以值得高兴的呀,我想走还走不了呢。”
“生活在天堂,难道你不觉得幸运?”
“幸运?我不觉得。”
“这可真是太奇怪了!”他们几个人摇头叹息。
守门人问:“你们从哪儿来的?”
“地狱!”他们答。
“地狱!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守门人还是一脸茫然。
“怪不得你不觉得天堂好,原来你没去过地狱。”这样他们理解了守门人的态度。
有比较才有鉴别。人渴了,水就是天堂;累了,床就是天堂;失败了,成功就是天堂;痛苦了,快乐就是天堂。若没有前者,就断然不会感受到后者的可贵。
对残疾的人来说,健全的身体就是天堂;对失去亲人的人来说,亲人的关怀就是天堂;对饥饿的乞丐来说,温饱就是天堂。天堂不是锦衣玉食,对曾经失去、曾经经历苦难的人来说,天堂就在他们身边,天堂就是最简单的拥有。
第二篇:(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快乐是一种能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是一家跨国公司策划总监的招聘,应聘者云集,考核也异常严格。层层筛选后,最后只剩下三个佼佼者。最后一次考核前,三个应聘者被分别封闭在一间被监控的房间内,房间内各种生活用品、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没有电话,不能上网,三人的手机也都被收走。考核方没有告知三个人具体要做什么,只是说,让几个人耐心等待考题的送达。
最初的一天,三个人都在略显兴奋中度过,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只是在做饭的时候,因为都不太擅长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手忙脚乱中三个人还都快乐地把饭吃到了嘴里。第二天,情况开始出现了不同。因为迟迟等不到考题,有人变得浮躁起来,有人不断地更换着电视频道,把书翻来翻去,甚至连吃饭也草草的应对了事;有人不停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眉头紧锁,一脸凝重,夜里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只有一个人,还跟随着电视情节快乐的笑着,津津有味的看书做饭吃饭,踏踏实实的睡觉„„5天后,考核方终于将三个人请出了房间时,那两个焦躁的应聘者已经形容枯槁,只有那个始终快乐着的应聘者还依然神采奕奕。就在三个应聘者凝神静气等待主考官出最后考题时,主考官说出了考核最终结果,那个能够坚持快乐着生活的人被聘用了。主考官对三个同样诧异的应聘者解释着:“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持一颗快乐的心灵,可以更把握的走近成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就是故事中两个浮躁之人中的一个。那一次应聘失败是我人生收获最大的一次。我懂得了,带着智慧出发的时候,也带上快乐;有了快乐,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文革”中,一个作家和一个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改造。5年后,作家在埋怨中死去,而音乐家却越活越年轻。后来人们发现他锄草的每个动作都是四个节拍的。快乐是一种能力,拥有快乐的人更坚强,更容易成功。
第三篇:(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史官的家庭。父亲司马谈是掌管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的太史令。父亲逝世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志向,于汉武帝时入朝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开始著述《史记》。
为了完成这部史书,司马迁夜以继日忘我地写作,拒绝了一切应酬,全身心投入其中。但一场大祸却从天而降。公元前99年,与司马迁同朝为官的李陵,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因寡不敌众,矢尽粮绝,援兵不到而战败被俘,最终投降了匈奴。这个消息传回京城,汉武帝听了大怒,认为李陵贪生怕死,有辱大汉朝颜面,即下令杀了李陵全家。
司马迁为此深感不平,他与李陵虽无深交,但对李陵的为人一向很敬佩,再则司马迁又是—位仗义执言的人,因此,在所有官员都畏首畏尾、退避三舍时,司马迁却挺身而出,细数李陵之功,认为汉武帝的做法太过分。汉武帝勃然大怒,下令把司马迁投入大牢,判以死刑。
当时司马迁的《史记》还未完成,他心急如焚,担心自己死了无人接着著书。依汉朝法令,死刑有两种减免法:一是用钱赎罪,一是“减刑一等”,受宫刑。司马迁官小禄薄,家中无钱,而宫刑又是对人体的摧残,对人格的侮辱,面对现实,司马迁悲痛欲绝,但他转念想到编写《史记》的重任,便决意接受宫刑。他曾在狱中给好友任安写信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正体现了他当时心中的不满及隐忍苟活的原因。
接受宫刑后,司马迁极度痛苦,他几番想到人生无味,欲自杀以求解脱,但撰写《史记》的崇高理想激励着他,令他顽强地生活了下来。
不久,汉武帝冷静了下来,觉得对司马迁的处分有点过分,就赦免了他,让他做中书令。司马迁接受了这个卑微但可以为他提供便利的职务,因为中书令为皇帝掌管文书,起草诏令,可以随时接触到皇家书库收藏的大量图书和档案资料。就这样,司马迁继续忍辱发奋、昼夜不眠地辛苦了8个春秋,历史巨著《史记》终于完成。成书之日,司马迁已是花甲的老人了。
奋斗之路总有不如意的地方。道路皆有坎坷时,人生总有无奈日,不管有多糟糕,都要永不言弃,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理想境界。正如司马迁经受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最终完成了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史记》一样。
第四篇:古人崇尚俭朴的故事
古人崇尚俭朴的故事
崇尚俭朴、反对奢华、艰苦奋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 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 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 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 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 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3、苏轼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4、赵匡胤
赵匡胤教女俭朴 “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第五篇:(崇尚品德的故事)孝敬父母的故事_父亲的遗书
可爱的女儿:再吃10次蛋糕就可以找爸爸了„„爸爸和你玩了多次捉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你找了出来。
不过,这一次爸爸决定躲好久好久。你先不要找,等你14岁的时候,再问妈妈,爸爸躲在哪里了,好不好?
爸爸要躲这么久,你一定会想念爸爸的,对不对?不过,爸爸不能随便跑出来,不然就输了。
如果还是很想爸爸,爸爸就变成魔法出现。因为是魔法,不是真的出现,所以不犯规,爸爸不算输。
爸爸的魔法是:趁你睡觉的时候,跑到你梦里大玩游戏;在你画爸爸的时候,不管好不好看,你觉得是爸爸,就是爸爸;当你拿爸爸的照片看时,爸爸也在偷偷看你„„要记得,爸爸一直都在陪着你!
你已经是4岁的大姑娘了。爸爸要拜托你一件事,要你照顾和孝顺爷爷、奶奶和妈妈,看你是不是比爸爸以前做得好?有多好,妈妈会告诉你的。
爸爸猜想,我们这一次玩捉迷藏要玩这么久,爷爷、奶奶和妈妈有时候看不到爸爸,他们一定会偷哭。偷哭就是犯规,就是失败。他们偷哭,你就要逗他们笑,不然游戏输了以后,他们一定会哭得更厉害了。
好不好,宝贝?你们是同一队的,来比赛看是你们厉害,还是爸爸厉害?
准备好了,比赛就要开始了。
这是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写给4岁女儿的遗书,字字句句饱蘸着辛酸的眼泪和爱的热流。一个4岁的孩子,对于死亡的意义,还不太明白。如果直截了当地告诉她:爸爸就要去天国了。那么,一个幼小的孩子还有欢乐吗?在以后的岁月里,她能不为没有爸爸而伤心吗?但聪明的爸爸却用善意的“谎言”掩盖了真相,并巧妙地交代了一些后事。比如,他把自己的离世,说成是“捉迷藏”,告诉女儿直到她14岁时才能找到爸爸;10年之久,女儿一定惦记爸爸,会在梦中和爸爸相会,爸爸又说这是自己变了魔法,并不算“违规”;知道真相的爷爷、奶奶和妈妈一定会偷哭(不在孩子面前哭——肯定是爸爸交代过的),爸爸就“拜托”女儿去逗他们高兴,批评他们偷哭是“违规”的„„面对这封书信,不谙世事的女儿一定信以为真,会毫不怀疑爸爸已不在人世了,会在不受任何心灵伤痛的情况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一方面为这位父亲的睿智而叫好,一方面也为这份父爱而感动,而流泪。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