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婚姻诈骗案的特点及防范
婚姻诈骗案的特点及防范
一、婚姻诈骗案件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的对象多为家庭贫困或孩子自身条件不好的农村大龄青年;
2、交往中间往往有多个媒人参于;
3、见面时不在家里,往往在路边、车站、饭店等处;
4、见面时陪伴女方的往往不是父母,而是所谓的“姨”、“姑”、“表姐”等,当然这些都是假的;
5、女方有些不是本地人,提供的姓名、家庭情况都是假的,且年龄也较大;
6、交往期间以各种理由不让到女方家里,如“怀孕了家里不愿意”、“怕挨打”、“和家里生气了偷跑出来的”等;
7、急于结婚,只要彩礼钱到手就可以结婚,男方说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
8、结婚时不从女方家中娶,而是从女方亲戚家或婚纱摄影店等娶,且所带的随嫁物品少,送行人员少;
二、针对以上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1、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身份,女方或媒人介绍情况后一定要多方打听,必要时可以要求其提供户口本、身份证等证件,并与当地派出所联系进行核对;如果所查与其介绍不符就有可能是骗子;
2、一定要到女方家里去,且与其家周围的邻居进行接触,彻底查看是否是女方家;
3、有些犯罪分子会被领到所谓的姨家、表姐家,这时更要注意,更要多问周围邻居,是否见过所介绍的女子到过这里;
4、彩礼避免直接给现金,最好以银行卡、存折等形式支付,己方保留密码。
第二篇:论保险诈骗案的特点及其防范对策
论保险诈骗案的特点及其防范对策[摘 要] 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以欺诈手段骗取保险赔款的各类案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但使保险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保险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打击保险诈骗活动已成为当前我国保险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财产保险领域中诈骗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保险诈骗的法律特征
保险诈骗行为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保险赔款为目的,采取各种欺诈手段,骗取保险人赔款的违法犯罪行为。作为保险领域出现的这种违法犯罪现象,其社会危害性已构成了对金融保险秩序的破坏,国家从立法上明确界定了保险诈骗的法律性质,为打击和惩处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武器。《保险法》第27条列举了三种保险诈骗行为,第131条又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97年3月14日颁布的新刑法对保险诈骗罪作了明文规定。因此,保险诈骗行为具有违法与犯罪两种性质,同时受到两个基本法的调整,《保险法》对违法行为作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刑法》则对构成犯罪的保险诈骗行为制定了量刑标准。其法律特征是:第一,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法犯罪的故意,即有诈骗、非法获取保险赔款的目的;第二,主体的特殊性,即实施诈骗行为的人必须是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第三,行为人在客观上必须实施了利用保险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第四,行为的结果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金融保险秩序。
在我国保险领域中,诈骗案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二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三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四是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
二、保险诈骗的成因
(一)从社会环境和诈骗心理分析
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认识的局限性,造成比较多的是从个人的投资回报和利益角度来看待保险,因而,不少人的保险意识有偏差,认为投保得不到赔偿就是“吃亏”,应当说这是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实施诈骗的内心起因之一。
(二)从保险业管理现状分析
保险人自身制度不严、有章不循,是造成保险诈骗案件屡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承保核保把关不严。重业务开拓,轻制度管理;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效益,是近年来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倾向性问题。二是现场查勘不到位:许多案件特别是车险案的第一现场到达率低,现场查勘、调查不及时,第一手资料匮乏,容易使诈骗者在事件性质、受损程度、证据等方面做手脚、钻空子;三是一些保险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不按章办事,对一些本该识破的骗局未能及时发现。有的甚至与诈骗者内外勾结,共同诈骗。
(三)从法律实施的环境分析
激烈的同业竞争和社会法律环境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保险诈骗之风的蔓延。《保险法》与新《刑法》出台之前,对保险诈骗行为的法律性质没有明确界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保险人也只是追回被骗款了事,很少对诈骗者依法诉讼。
三、保险诈骗案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两法”宣传力度,增强保险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是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新《刑法》、《保险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我国法律对保险诈骗行为的定罪、量刑规定,选择较典型的案例在新闻媒体上曝光。使人们懂得,骗赔就是诈骗,就属违法犯罪行为,对情节严重者要追究刑事责任;二是要运用各种形式,加大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广大保户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自觉履行保险合同,既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不侵犯保险人和其他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
(二)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从内部管理角度而言,严格照章办事,落实各项制度规定,是有效地预防保险诈骗案件发生的重要措施。一是严格承保审核制度。二是严格理赔审核制度:要把好三关,第一,坚持双人查勘定损,全面、准确地收集证据,为案件的定性提供依据;第二,坚持赔案复核制度,认真审核证据材料,及时发现疑点,提出问题;第三,坚持领导审批制度,严把理赔质量关。三是坚持机动车辆索赔登记通报制度:据统计,机动车辆险的诈骗案件占整个财险诈骗案总数的90%左右,因此,防范机动车险诈骗行为是反诈骗工作的重点。第一,要实行电脑联网管理,将机动车辆索赔情况进行登记,在系统内定期通报,避免一处出险多处索赔的诈骗案件发生;第二,实行汽车零部件报价制度,控制修理成本费用,挤干赔款水分,有效遏制夸大损失的诈骗行为。四是坚持保险赔案公布与举报人员奖励制度;向公司内部和社会公开保险赔案,增强理赔透明度,便于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等措施的落实;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重奖举报有功人员,鼓励举报骗赔行为。
(三)运用法律武器,严肃查处诈骗犯罪分子
保险诈骗案件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惩处不严、打击不力应该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保险法》和新《刑法》的陆续出台,为打击保险诈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对构成诈骗犯罪的当事人依法诉讼,不但追究其经济赔偿责任,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才能起到惩一儆百,震慑不法分子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保险诈骗案件的发生。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保险人员的素质
一是要加强保险人员政治理论、法纪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提高保险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防范和查处保险诈骗案件的根本保证。二是要加强保险人员的业务培训,严把承保质量关,这是防范保险诈骗案发生的第一道屏障。要总结反诈骗案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技能和防骗知识培训,提高保险人员识别诈骗行为的能力,使不法分子不敢骗、不能骗、骗不成。
四、保险诈骗案件的调查方法
保险诈骗是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此类案件大都有预谋和策划,隐蔽性较强,而对构成犯罪的此类诈骗案件的管辖权属于公安机关。因此,为了有效地打击诈骗活动,保险人必须配合公安机关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及时查勘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
1.及时查勘现场:事故现场上遗留有各种痕迹的物证,记载着大量的能够真实反映事故发生、发展过程的信息,但这些痕迹和物证极易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因此,案发后,保险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掌握一切记录现场原始情况的资料,包括现场痕迹物证、访问笔录、影视资料、损失清单、财务帐本等,这些资料将对揭露诈骗起到证据作用。
2.认真调查事故经过:一方面,应围绕出险事故,向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目击者进行调查,对事故发生经过、原因、损失情况及保户经营状况、个人品行、近期的异常表现、保险标的状况等与事故有关的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并作好调查记录。另一方面,与负责事故处理或鉴定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时了解事故处理情况,提出涉嫌诈骗的疑点,争取公安部门的支持,围绕着揭露诈骗行为调查取证。
(二)综合分析案情,寻找揭露诈骗的突破口
要运用现场查勘和调查访问所掌握的证据材料,分析案件性质,甄别保险事故和诈骗案件,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要分析投保动机。要特别注意两种情况:一是超额投保的案件,要对投保标的实际价值进行核实。采用纵火、沉船、盗车等手段造成保险标的全损的案件,绝大多数诈骗者都进行了超额投保,其动机是以损失价值较小的投保标的换取高额保险赔款;二是对多次拒绝投保而后又主动上门投保的案件,要重点分析其投保动机。这类案件,大多是先出险后投保,或是风险即将发生,临危投保,转嫁损失。
二要将有关时间联系起来分析。即分析投保时间、出险时间、报案时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践证明,有预谋的诈骗案件,在几个关键的时间上总有一些特殊联系。一般来说,投保时间与出险时间相隔越短,出险时间与保单责任终止时间相隔越近、出险时间与报案时间间隔越长等情况,应特别引起警惕,要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发现疑点,迅速查证。
三要将现场痕迹物证及有关证据结合起来分析。重点分析两个方面:一是将现场痕迹物证与保单、原始记帐凭证进行对比,分析现场标的物及损失数目与书证记载的内容是否相符;二是将现场痕迹物证与有关证据进行对比,相互质证,辨明真伪。通过分析证据与事实、证据与证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识破诈骗者惯用的伪造、变造有关证明材料的伎俩。
各类保险案件发生后,只要严格把握好现场查勘和案情分析这两个环节,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涉嫌诈骗的动机、时间和有关证据,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从错综复杂的各类赔案中,揭露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的违法犯罪案件。
第三篇:浅谈我县婚姻诈骗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
今年以来,我县共发生婚姻诈骗案件6起,较去年同期上升50%,婚姻诈骗犯罪案件在我县呈上升势头。笔者结合我局侦破婚姻诈骗案件的情况,就我县婚姻诈骗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当前我县婚姻诈骗犯罪的特点
婚姻诈骗俗称“放鸽子”,是以假结婚为名,骗取男方彩礼钱后,借机逃跑以骗取钱财的行为。从我县发
生的婚姻诈骗犯罪案件来看,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诈骗金额大。从我县发生的6起婚姻诈骗案件来看,诈骗金额最少的也有6000元,最多的达22000元。
(二)成功率高。今年我县发生的6起婚姻诈骗案件只有1起未遂,其它全部成功。
(三)作案人员多为少数民族妇女。从我县发生的婚姻诈骗案件来看,作案人员主要来自云南、广西等经济不发达地区。
(四)侵害对象多为农村单身男子。今年我县发生的6起案件全部在南部农村山区,侵害对象多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单身男子。
(五)多系团伙作案,相互分工明确。婚姻诈骗犯罪团伙一般由3-5人组成,有待嫁的“女儿”即:一名年轻女子充当“鸽子”;有同路尽职的“父母”或其他直系亲属,即:1-2名同伙充当“亲属团;有来自本地的“媒人”,即:一名本地人员或者曾在上述地区务工与当地人结识或与当地有亲戚关系的人充当“媒人”。他们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利用“媒人”或者亲戚身份物色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因在相貌、智力等方面有缺陷而找不到对象或者是经济条件不好在当地娶不起妻子的单身男性作为目标。物色好目标后,让同伙送来“鸽子”,“媒人”带“鸽子”上门相亲,大多以父母有病缺钱、家庭遭受灾害,想通过找个对象,要点彩礼给家庭经济支持,或者以路途较远回家不易,让男方多拿钱给娘家做彩礼、给父母的赡养费等为借口,使受害者信以为真,送上大量现金给“亲属团”,“亲属团”得手后立即“回家”。留守的“鸽子”利用各种手段逐渐让受害人失去警惕,一旦找到时机立即逃走。
二、婚姻诈骗犯罪的形成成因
(一)家庭经济困难。我县经济不够发达,在村中迎娶困难的适龄男青年基本上都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加之受“嫁个有钱人”等思想的影响,本地女青年多嫁到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单身男子只有靠人介绍对象,这就给犯罪分子实施婚姻诈骗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男女比例失调。当前,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县尤其是农村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一批大龄男青年很难找到合适的女子为妻,加之一些经济条件较好但自身在身体或精神上有缺陷的男青年,无法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婚龄女子,花一笔钱买妻被一些人认为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也给婚姻诈骗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法律意识淡薄。当前,我县农村偏僻地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一些人甚至认为花点钱买个媳妇也不是什么违法的事。另有一部分人容易被本地作案成员“媒人”的承诺所迷惑,认为即使出问题也可以找到对方要回所花的钱款,最终造成受害人人财两空。
(四)防范意识不强。婚姻诈骗犯罪团伙通过花言巧语,甚至利用假的身份证明办理结婚证,以致使受害人认为“鸽子”确实是自愿嫁到此地来的,从而使受害人失去警惕性,难以防范。
三、打击和预防婚姻诈骗犯罪的对策
(一)要保持对婚姻诈骗犯罪打击的高压态势。婚姻诈骗犯罪案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抓捕过早,交易尚未进行,案件不宜定性,导致证据不足放人,若抓捕太晚,破案不及时,部分交易完成,大部分犯罪分子已经逃脱,只抓捕假装嫁人的留守“鸽子”,可能会出现“鸽子”状告被拐卖,反咬一口的两难情况,甚至钱物已经转移,受害人人财两空,信访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必须抓住最佳战机,迅速出击,做到人赃俱获。如我局今年3月在侦破涩港柳其香婚姻诈骗案件中,专案组及时捕捉战机,在对其犯罪事实进行查证属实后,参战民警在其交易地秘密布控,在犯罪嫌疑人实施诈骗得手正准备逃走时,将“鸽子”及其同伙共4人一网打尽,进而迅速查清了该犯罪团伙的犯罪事实清楚,既避免了犯罪嫌疑人推诿狡辩逃脱法律的制裁,也及时为受害人挽回了近万元的经济损失。
(二)各部门要协作配合,做到防范于未然。一是公安机关尤其是辖区派出所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派出所管片民警要经常深入村组,在了解社会治安动态的同时,注意外来人员的动向,摸清其真实身份、来到当地的意图及接触人员等活动情况,需要办理暂住手续的,一律详细登记造册;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在农村,邻里之间有成人之美的想法,婚姻诈骗案件在案发前受害人及其亲属、邻居都帮助隐瞒,加大了公安机关对其进行掌控的难度。因此,当地的基层组织要对本村的外来人员进行掌握,特别是举行婚礼的外来人员,一定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报后要迅速调查
第四篇:中国古代的婚姻特点
一、封建社会和建国以来的婚姻特点
(一)、结婚方面
1、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1)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1)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2)催妆 送妆 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
2)正婚礼:亲迎。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
3)婚后礼。(1)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 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 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 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2)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 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2、1949以后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
1)择偶的自主意识增强,择偶网络从亲缘、地缘到业缘,择偶机会增多,选择空间增大。传统的中国社会,大多数青年人缺乏对自己婚配对象的选择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式的择偶方式,一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择偶方式。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无论是城市青年,还是农村青年,其择偶的自主意识都不断增强,父母作主的婚姻大幅度下降,而自主婚姻则迅速上升。
2)择偶标准:政治条件重要度递减,学历、职业、能力、住房、收入等经济社会因素和爱情因素日益升值。改革开放前,尤其是“文革”时期,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以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政治地位上的差异。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使不少因家庭出身、本人成份不好的人往往在运动中处于劣势或不利地位,因而,青年人在选择对象时,非常注重对方的政治条件。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分层结构也从以政治分层为主转向以经济分层为主,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地位上的差异。青年人在选择对象时,越来越重视恋人或婚配对象的收入、住房,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学历、职业和工作能力状况。
3)爱情深度逐步提高,维系婚姻的主要纽带正在实现从责任向爱情的转型。从不同年龄人群在婚姻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青年中呈不断增长的趋势,青年的爱情深度在提高。
(二)离婚方面
1、封建社会离婚只能男子休女子
2、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平等观念的传播,离婚以不再是只有男子有决定权。而离婚的原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1)工作性质改变.。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和传入中国,中国女性独立意识日趋增强,他们受教育程度也相应提高。现在女性大多都有很好的工作,有很多妻子比丈夫的工资还高。女性就业在中国并不是个问题,变化的是妇女工作性质。现在中国各大学中女生非常多,女性与男性一样享受到教育平等的权利,工作性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女性经济独立了,处事的人生观和观念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是丈夫挣钱多,现在双方收入基本差不多,有专职的女性在家中的地位也不同。双方经济冲突的机会也比过去要增高,离婚率逐渐增加。”(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婚外情现象愈演愈烈。(3)“80后”离婚多。中国式离婚大多发生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顾名思义,就是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现代化奢华的物质生活。同时,他们也是“闪婚”的代表,因此也被称为“闪婚族”。也有人说,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形成了新一代成年人,他们注重自我需要,而不能维持婚姻关系。
全国综合平均离婚率为:30%左右!中国离婚率前十名的城市!
首位:北京,离婚率39% 第二位:上海,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离婚率38% 第三位:深圳特区,离婚率36.25% 第四位:广州,离婚率35% 第五位:厦门,离婚率34.9% 第六位:中国台北,离婚率34.8% 第七位:南京,离婚率33.8% 第八位:大连,离婚率31% 第九位:杭州,离婚率29% 第十位:哈尔滨,离婚率28%
第五篇:防范票据诈骗案的进一步蔓延
正确引导、疏导民营资本有序运作
防范票据案的进一步蔓延、确保银行承兑汇票顺利流通的
建议书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并银监会:
最近看到各大媒体报道:《浙江曝900亿元倒卖汇票案》,杭州市公安局7月11日通报称:‚每天所涉金额超3亿,该市警方在7月10日至11日展开 ‘决战1号’集中整治行动,打击金融领域非法经营票据贴现犯罪,统一收网抓获涉案人员254人,初步核查非法经营额达900余亿元,为浙江省涉案金额最大的非法票据贴现案件,所有立案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之中‛。
当再次看到类似报道的时候,我切身的感受不再是对政府打击犯罪的拍手称快,更不是对公安经侦部门所谓‚重拳出击‛战果的景仰,而是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对民营资本的冲击和伤害,以及对中国第一批挣了第一桶金富裕起来,试图从经营实体产业转型到经营资本市场的人群的打击。
再回首从前类似报道(附:‘中国农业银行呼和浩特市某支行副行长严重违规出具承兑汇票,酿成了我国最大的承兑汇票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3.7亿元,给国家造成7599万元巨额损失;山西银行女职员倒卖银行承兑汇票亏空1.13亿、倒卖银行承兑汇票10.84亿元 浙江首例倒卖银行承兑汇票案7人获刑、江苏宜兴曝5亿银行承兑汇票诈骗案 主犯在逃、石家庄农行员工倒卖银行承兑汇票涉2亿’等等案件)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政府对票据案件相关当事人的处罚和惩罚并没有有效制止该类案件的反复爆发。如果政府职能部门无法找到解决方
案并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仅仅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仅仅是‘罚款罚金、充公了事’,那么,该类案件绝对不会被制止,还会再次发生,总之不会停止。
当金融秩序发生混乱的时候,就类似于交通事故的发生。如果也对该类案件的发生进行《事故责任认定》的话,谁的责任更大?我个人认为:负首要责任的主体就是政府职能部门(比如银监会),其次是各大商业银行总行制定考核指标的主体,再次是出具银行承兑汇票的基层银行,最后才是非法经营票据贴现的主体。
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和流通领域的金融秩序乱象发生,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1、相关企业不敢用票、或者用票时胆战心惊。
2、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听说倒卖银行承兑汇票是个‚钱生钱的买卖儿‛,于是加入到这个击鼓传花的‘行业’里,由于参与进来的主体尤其是自然人(在我接触的案例里还有下岗职工)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资金链一旦发生断裂,票据纠纷案件大范围爆发。
3、票据纠纷案件管辖的乱象、裁判的不一致以及公安机关滥用侦查权干预经济纠纷(我们接触的案例公安机关竟然将帮助当事人取得的证据直接提交给法院)。由于票据案件大部分都是大案要案,损失都是致命的,因此各方当事人使出浑身解数,找关系找权利,将公权当私权用,势必滋生
腐败。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公权力的形象。
基于上述事实,我个人认为,有效制止该类案件的发生势在必行,必须制定有效的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落实。
以下是我办理案件过程中想到的解决思路,供参考:
一、针对‚倒卖银行承兑汇票资金链一旦发生断裂,票据纠纷案件大范围爆发,票面上显示的前手根本不知道其票面上的显示直接后手是谁,中间环节无法查明导致票据挂失现象丛生问题有两项措施可以有效预防:
1、为了保证票据的凭借文义性顺利流通,必须立即废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9条,仍然严格执行《票据法》第30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9条规定:‚依照票据法第二十七条和第三十条的规定,背书人未记载被背书人名称即将票据交付他人的,持票人在票据被背书人栏内记载自己的名称与背书人记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实践中许多企业不仅不记载被背书人名称,甚至许多企业在票据上连‚背书‛的行为都不做。从票面上看,根本无法确定票据在流转使用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企业单位使用过该票据。直到票据到期去银行委托收款的时候,最后一名持票人才全部代替所有前手填写上‚被背书人名称‛。这样一旦填写错误或者资金链断裂发生票据纠纷,请求不是自己的直接前手出具证明会遇到许多麻烦,对方会
以持票人不是其直接后手、没有直接转让给现持票人、同时也没有授权现持票人补记被背书人名称为由抗辩。这样势必导致了票据使用主体在票面上形成断层。也为无序的挂失票据埋下了隐患。因此,为了保证票据的凭借文义性顺利流通,必须立即废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9条,仍然严格执行《票据法》第30条:‚汇票以背书转让或者以背书将一定的汇票权利授予他人行使时,必须记载被背书人名称。‛使用过该票据的主体必须进行背书,必须同时记载加盖被背书人名称章。不能偷懒或者放任票据的随意流转。
2、各企事业单位必须立即启用‚被背书人印章并备案‛,在票据背书流转过程中必须在被背书人一栏加盖备案的印章(制作成细长条型章即可)。这样一来,既可以有效保证被背书人明确避免背书人恶意挂失,也可以有效保证背书人担心用笔记载错误带来的麻烦。书写被背书人名称难免出现误写,统一规范的要求背书人让被背书人在‚被背书人处签章‛,及可以保证票面的规范干净,也可以保证前手滥用挂失权。
二、银监会必须负起最起码的两项监督职责
1、严格监控银行签发承兑汇票环节,银行为开户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时,必须与该企业每产量、产值挂钩,确保有真实的贸易关系并且给付了对价(以税票为证)。
2、严格监控各大商业银行总行制定存款指标总量的合理性,如果全国各大商业银行总行制定的存款指标总量与货币发行和经济增长由较大差距,说明指标制定不合理。如果不合理不可能完成的存款指标最后从基层就、逐级上报的报表竟然完成了,说明存款肯定被虚拟的造假了。不要单纯的打击基层银行的造假,总行领导要扪心自问:你们制定的那些不可能完成的存款指标是‚逼人造假、逼人为娼‛的行为。
三、政府应该合理、合法引导民营资本有序运作。江浙人民很富裕,因为家家都有小实体。在中国第一批富裕起来的普通公民大部分都是靠实业起家的。现在赚取了第一桶金之后,如果合法、有序的从经营实业领域转型到经营资本市场,需要国家的疏导和引导。我个人认为:只要银监会严格监督各大商业银行‚签发票据‛的环节,严格监管各大商业银行确保有真实的贸易做支撑才可以签发。那么,票据签发之后的流转贴现环节,可以让有资质、有实力的合法的民营资本介入。
建议人: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
郭玉棉律师
二零一二 年八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