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试时,我败在瞬间
从晚报上看到一则让我心动的广告:某寻呼台因业务需要,现在招聘50名传呼小姐,要求年龄23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普通话标准,每分钟录入30字以上。自己平是不是很羡慕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呼行当吗?以前还想要是高考考不上,就去做传呼小姐,现在机会来了,我不能让它溜走,拿起笔迅速地抄下联系地址。
这家传呼台在大厦在这条小巷中鹤立鸡群,一眼就望见了他们的偌大标志。自认为准备得很充分,但走到门口,我还是有些紧张和害怕,我强装镇静进了有几个高大保安把持的大门。在电梯里,我遇上了一个女孩,她也是来应聘的。
在一间办公室里,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接待了我和这个才认识但不知其名的女孩。这个看上去很干练的女人看了看我们的证件,我趁着她看证件,在一旁解释道:“我是个在校的大二学生,我很喜欢做传呼,所以看了你们的广告我就来了。”女人礼貌地点点头,指着桌上的一张纸说:“念一念。”女孩先读,我在一边听着,声音很小,好像没有吃饭,吐字还算清晰,这声音能过关,那我肯定没问题,我暗自高兴。女孩的读声被打断,女人问:“一分钟能打多少个字?”“七八十个。”女孩答,女人告诉女孩下星期来看结果。能打这么多字,真厉害,立刻我又变得不安起来。该我读了,这种考小学生似的读文章对我而言简直是小菜一碟,从容自信地读起了这篇带说明性的短文。读到中途同样被打断了,女人没问我一分钟能打多少字,却直截了当的说:“普通话不行。”短短的一瞬间,我就从幻想的天堂跌入了现实的十八层地狱,而且当场就被涮下的原因居然是普通话不行,这口颇让我有几分得意的普通话却连做传呼的资格都够不上,令我难以置信,但眼前的现实不得不接受。当然我不会把内心的想法泄露出来,说了声“谢谢”便和女孩走了出去。
女孩还有看结果的机会,而我却被当场“击毙”,真没面子,失望和沮丧写满了我的脸,自卑感悄然而生。女孩带着似劝似羡慕的口气说:“看不出你这么小就已经读大学了,你真好,你是第一次出来应聘吧?”“没什么好不好的,课比较少就想找点事做做。”我应答着。“其实你用不着太在意,我是以前就做过的,刚才你读的时候如果声音小点,做作一点,听起来会温柔些,可能还比较好。”女孩继续说。听完这些话,终于明白败北的原因是自己用播音式的语气读那篇文章, 而不是像女孩所说的声音小点,做作一点,温柔一些。解不开的结解开了,失望沮丧的脸女露出平日的微笑。和女孩聊到门口,匆匆互道声“再见”就各走东西。
一场满怀希望的应聘行动就这样失败了,但我并不遗憾后悔,因为败北并非我完全无能,何况一次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一生的失败。在以后的日子里不会有许多的机会等待着我去把握。
来源:千龙网
第二篇:我败在了面试细节上
我在大学里成绩一直优秀,专业是热门,当过学生会干部,本来凭自己的条件完全可以进入外企,但由于平时大大咧咧惯了,结果在面试中被一些细节断送了前程。
面试当天,我细心打扮了一下自己,脱掉脏兮兮的牛仔服,换上笔挺的西装。面试时,主考官要看我的实习鉴定材料,我赶紧打开资料袋,由于资料没有分类,我心里一慌,资料散落一地。好不容易找到实习资料,我又在慌乱中将主考官的水杯碰倒,心中暗暗骂着自己。这时,主考官要验我的毕业证原件,可文件已弄得一团糟,等找出时已花了一分半钟,主考官脸色铁青。面试结束后,我长嘘一口气,可马上又慌了,原来离开时竟将毕业证原件和钢笔遗失在主考官那里,想到事关重大,我只好厚着脸皮回去拿自己的毕业证。就在我转身离去的一刹那间,主考官大笔一挥,将我的名字从复试名单中划掉了。
许多单位是从一些面试细节判断一个人的行事和处事态度,我的粗枝大叶作风最终导致与心仪的单位失之交臂。(聂勇军)
来源:南方网
第三篇:安全在我心中 成败在我手中,演讲稿
安全在我心中 成败在我手中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从点点滴滴做起
大家好!
很荣幸我能有这样的机会参加今天的演讲会。我叫周铁,是龙湖煤矿的一名员工,也是煤炭战线上的一名老新兵。我的演讲题目是《安全伴我同行》。
在这人海如潮的现实社会中,请问您最需要什么?是金钱、美女?还是功名利禄?做为一名煤矿工人,如果让我来回答,我就说:我最需要的是安全!
“孩子,绕过前面的石子。”这是母亲在我蹒跚学步时的指点。“当心路上的汽车啊!”这是父亲在我飞车上学时身后的叮咛。“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是现在,我和同事们每天上班时恪守的信念,在人生的旅途上,安全伴我同行!的确,在我们离开母亲的搀扶,摇摇晃晃地行走在人生道路上以后,我们一直依赖着“安全”这个拐杖,没有它,我们可能会摔跤,可能走不过风风雨雨,更不可能到达人生辉煌的顶峰。
“安全”对于我是重要的,对于煤矿员工,它的意义,在于生产装置的稳定运行;在于千家万户的幸福与欢乐;更在于国家财产的安危!不讲安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花,能让一条巷道甚至整个煤矿瞬间俱毁,不懂安全,哪怕是一块顶板碎石也能让你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正是“安全”保持着煤炭行业高速、迅猛的发展态势,也正是“安全”让我们矿山不断的走向发展壮大。
安全知识的贫乏,安全意识的淡薄,总是能让我们看到听到一幕幕血的教训:2005年8月,开拓二区工人抠片帮煤时被片帮煤当场砸死,当时工友叮嘱说:“危险,别抠了”。但他就是不听,就这样眼望着并肩作战的工友永远离他而去,只留下亲人们洒下无数痛惜的泪水。妻子早晨送走的爱人再也回不到家了,她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丈夫;孩子盼望爸爸陪伴他去公园的梦想再也不会实现,他失去了最疼爱他的亲人;最可怜的是那白发苍苍的父母双亲,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怎样的悲痛与无奈!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索。我们在为安全生产形势担忧的同时,更应想到的是如何注意安全,做好安全工作,确保我们每一位矿工兄弟级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下班去,企业再没有死难者这一重负,家家再没有失去亲人的痛苦,矿山不再有不安全的种种遗憾,人间不再有阴阳两相隔。
同志们,也许您会认为我在小题大作,也许您会认为我讲的是危言耸听,我要说,都不是,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因为,我的姐夫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离开我们已经9个年头了,9年前,他是某矿的一个副段长,因瓦斯爆炸而公亡。他的离去,使我姐姐痛不欲生,领着2个孩子只靠每月300多元的救济费生活。9年来,姐姐吃尽了苦头,时而打些短工,节衣缩食地供着两个孩子上学。现在姐姐比同龄人要老很多。有时我会想,姐夫如果现在活着有多好!姐姐就不会受这些苦,遭这么多罪,但我也深知那是不可能的。只能说,都是不安全生产惹的祸,可一切都为时晚矣。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事采矿行业的我们,如果没有“安全第一”的意识,那么,不仅没有“安、稳、长、满、优”的可能,而且还是失职,是对企业和员工的不负责任,甚至是犯罪。安全和良好的秩序,是我们企业保证整体发展、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最集中的体现,这也是我们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听不进安全第一的劝告,是耳朵的幼稚;不懂得防范为重,责任重于泰山的人是心灵的幼稚;不深入一线,排除各种安全隐患,还他人以安全则是行为的幼稚。
抓好安全生产,即要健全安全机制,又要落实安全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全体同志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此项工作。一是规章整制,健全安全机制。我们每一位都是矿山的主人翁,安全是我们大家的事,不但要落实好党员干部安全责任区,更应将制度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执行好敲帮问顶、一炮三检、三人放炮制等制度,要一丝不苟、严格地贯彻执行,建立起安全有效地长效机制;二是提高职工素质和安全思想意识。尤其是采区领导干部抓好班前会和安全大课等阵地建设,领导干部要树形象、做表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形成“只认安全不认人”的工作意识,让每名工人都来参加教育、培训,做到不存在盲区、不存在死角,受教育面达到100%,形成天天抓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力度,如采煤系统抓好顶板、支护、大倾角三防工作,掘进系统等兼顾抓好小绞车运输管理,通风、机运系统抓好“一通三防”、防爆、失爆等工作,加大查隐患、反“三违”工作力度,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我相信,只有那些曾经或正在致力于献身煤矿安全这项伟大事业的人们,才会有那么一种冲动,一种自豪,一种喜悦,一种激情,如大海翻腾,如群山呼啸,如岩浆喷发,如涓涓溪水……
安全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伴随着人类的稳定、繁荣、发展和进步,从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其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安全是人民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关爱生命、关注安全” 就是以实际行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强化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疏忽或失误,都可能损害人的精神、财产甚至生命,即使国家的财产损失,犹可亡羊补牢,但对于那些不能复苏的生命,对于那些死亡者亲人所遭受的无法弥补的身心创伤,我们又何以自处?这难道不足以让我们深思、深思再深思吗?一撇一捺的“人”字,其实就代表了支撑天地的脊梁,寓意着做一个人就必须担负起使他人幸福,使自己也幸福的事业。只有安全才能有收获、有幸福,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朋友们,新世纪的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历史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当我迎着新世纪明媚的阳光时,我为我们取得的成绩而鼓舞,我为伴随着我走过风雨的安全而欢呼!让我们一起记住:安全警钟长鸣,安全伴我同行!
第四篇:“蒋介石败在管理”案例
从蒋介石“败在管理”看本土企业的管理短板
《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抗战的一次伟大胜利,其之所以能够打赢这场战争,归结于蒋介石放手让李宗仁大胆去干。
在台儿庄战役前夕,蒋介石在开封组织召开军事会议,他一下飞机,李宗仁就向其提出了两条要求,以确保会战胜利,一是不要在津浦会战时,直接越级指挥;二是要求将张自忠将军纳入进来,蒋介石答应了,甚至在会战最激烈之时,汤恩伯部为了保存实力按兵不动,李宗仁在请示了蒋介石之后,威胁其如不执行命令,将按军法处治,迫使汤恩伯不得不出兵作战,这次蒋介石做了一个真正的幕后老板,成为国民党抗战中的经典战役。
可蒋介石为何却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失败了呢,抛开其他层面不讲,单从管理的角度上来看,归结于蒋介石在三大战役中,犯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错误。
解放战争时期的蒋介石,败就败在管理上。
最忙的,却是最不讨好的。蒋介石的忙碌是出了名的,在淮海战役中,当李宗仁接见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军事顾问巴维特将军时,巴维特将军问了李这样一句话,“李将军,您对规模空前的徐蚌会战做何估计?”,李宗仁回答说:“徐蚌会战,一直是总统在亲自指挥,我怎敢妄加议论呢?”。在辽沈战役中,当巴达维将军质询蒋介石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丢失了济南时,蒋介石回答是因为部属的叛变,而当巴维特再次质询当初他建议将长春兵力收缩至沈阳,又没有人理睬时,蒋介石答复了一句“将军不必过虑,我明天就飞往沈阳前线”。巴维特将军又说,“毛泽东与南京方面最大的不同,是毛泽东没有专机,他只好自己待在指挥室里等待捷报,而不可能飞往各地,代替前线将领去行使指挥权”,他还建议蒋介石,能否将军事指挥权尝试交给某些经过严格挑选有见识而又有魄力的年青战略家们,蒋及宋美龄不置可否。因此,蒋介石在大决战这场扭转战局、时局的军事斗争中,蒋介石难免很累,很憔悴,但焦头烂额的结果,却并没有把事情办好。
而中国的很多企业家以及营销高管们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是最忙的,但忙的结果,有时却是盲目。其实,一些企业之所以管理混乱,很多时候,是因为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做了一些不该自己做的事。在一次公开课培训当中,一家大型企业集团的董事长陈述其企业管理的困惑:营销总监做大区经理的事,大区经理做销售经理或者主管的事,销售经理或者主管做业务员的事,业务员成了“甩手”掌柜,这种本末倒置,注定了管理的一塌糊涂。很多企业表面上有大企业的架子,但骨子里面还是小企业的管理思想,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人治大于法治,靠指挥、靠命令。
笔者几年前曾见过这样一家民营企业,其年销售额将近3亿元,每天一大早,董事长就坐在大门口的一条凳子上,“目不转睛”地看哪个员工迟到或者缺勤,同时,他还经常吆喝正在忙碌着的员工,去干一些与本部门无关的工作,比如,装车、卸原材料等等,企业完全靠他的指令行事,很可惜的是,这个企业到现在 1
也没有做大,却销量每况愈下,而员工的流失率却不断地提高。这种忙,让人看不到效益和未来。
近年来,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企业家英年早逝的报道,中国的这一代创业型的企业家是最累的,他们不但要开创一个企业,而且还要想方设法把企业做强做大,引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和水平,但有时,我们换个思考的角度,认为他们的累,其实有时也是“累有余辜”,在企业度过了生存期,甚至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后,他们不懂得变管理者为经营者,基本上都是经营、管理多位一体,这怎么不累呢?在这方面,其实他们应该去学一学中国房地产大亨王石的做法,据说王石一年一百多天都在世界各地爬山,但他的企业照样经营的有声有色,自己也活得异常潇洒,因为有人在帮他赚钱。
因此,中国的企业家以及营销高管们应该给自己重新定定位,自己是否需要转型,并思考企业是不是离开自己就不能运转,是企业需要自己,还是自己需要企业,能否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选用合适的人来去做合适的事,而不是事必躬亲,什么都做,但什么都没有做好。
官本位思想导致管理无流程。中国人喜欢“弄权”,骨子里面喜欢官本位,因为它代表着被人推崇,代表着耀眼的光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做法,很容易让下属失去权威。在大决战辽沈战役中,曾有这样一个场面,蒋介石第三次飞临沈阳,这次,蒋没有下飞机,而是让很多高级将领排队按顺序上机面对面接受训示,包括杜聿明、卫立煌及其部署等,不说这是一种“摆架子”的行为,但从管理的角度,也是不合时宜的,按当时的官阶,卫立煌在东北区域是高于杜聿明的(杜受当时的环境,没有接受更高的职务,仅仅任副总司令),但蒋介石却第一个跟杜聿明谈话,这种违反管理常规的做法,很容易让下属有一种厚此薄彼之感,并让管理秩序发生混乱,造成每个高级将领都直面一个上司,那就是蒋介石,那么,越级上报,越级指挥,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很多企业之所以难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很多时候,跟蒋介石这种喜欢被人前呼后拥,一切围着自己转相似。一个经销商出身而做大的快消品企业,一年当中都要有一到二个营销总监粉墨登场,但这些营销高层大都是自己辞职或者离职的,为什么呢?没法开展工作。一方面,这家企业的董事长也想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帮助自己管理企业,可另一方面,他总是放心不下自己亲手一步步做大的企业,总是在营销总监开展工作时予以干涉,甚至私自召集大区经理开会,导致营销总监的权威难以树立,很多方案执行不下去,最后不得不选择离开,企业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其实,本土很多企业都存在这种情况,但真正能够有一个清醒认识的,少之甚少。也许是当局者迷,也许是“云深不知处”,也许本身就不想清醒。而真正的管理是需要流程、需要层级的,一团糟注定做不好管理。
管理僵化:“办公室管理”。蒋介石的管理,基本上是“办公室管理”,更多的,是“道听途说”。就拿对战况这个“市场信息”的了解来说吧,蒋及其下属往往是在会议室里听报告,甚至听下属“花言巧语”,或者是听官方“中央社”的虚假新闻,这种做法,注定对信息的了解是片面的,是“蜻蜓点水“式的,这种不全面、缺乏真实的信息,奠定了决策失误的基础。所以,蒋介石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真实消息,尤其是坏消息的人
很多企业家也是如此。在企业创业初期,他们往往能够深扎到市场上去,了解顾客,了解竞品,与经销商达成一片,但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大了,事情多了,老板们往往也该“闭门造车”了。他们不再下市场,他们采取的是通过汇报、会议、管理报表等,来对市场进行判断,其实,他们不知,这些经过多层过滤,而又加上个人色彩的信息,对企业并没有多大的借鉴价值。比如,一些企业之所以推广新产品屡屡失败,很多是跟对市场关注过少,信息不充分、不完全、研究不深入造成的。
成功的案例也有。娃哈哈这个本土著名的企业,为何能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其实,究其原因,是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一年200多天都在市场一线,采取了走动式管理,而摈弃了很多企业领导的“办公室管理”,这种做法,让宗庆后虽然集权,但决策失误却很少。
管理瓶颈:一个人的管理。蒋介石是很敬业的,他的敬业甚至让他心力交瘁,以致在辽沈战役中“呕血”,但这种结果又能怪得了谁呢?在三大战役中,蒋介石基本上扮演了一个“救火者”的角色,曾有这样一个情景,在蒋介石再次亲临沈阳督战时,卫立煌一语双关地说了一句:“半个月之内,您两次亲临沈阳”。言语中不乏不满。
这种一个人管很多人,而不是团队在管理时,对当事人来讲,肯定是很累的。一些企业老总不也是如此吗。他们越级指挥,无视甚至鼓励越级上报,结果团队都围着老总转,形成了一个人管理一片人的搞笑局面。
而在大决战当中,反观解放军总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他们,不论是在陕北根据地,抑或是河北西柏坡,他们能够悠闲地听京剧,闲庭信步,原因是他们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借助他们的力量,同样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中国的企业老总们也应该着力打造一支管理团队。小成功可以靠个人,大成功一定靠团队。仅仅靠一个人去做管理,企业永远是做不大的。企业家应该洞悉管理的要义,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通过别人的工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管理者不是一线“救火者”,而是决策者,要围绕效益最大化,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尤其是营销战略,而不是去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琐碎小事,从而给下属推卸责任找到借口。
管理诟病:抓大不放小。国民党集团也做战略的,但蒋介石做战略,不仅大的方面也做,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的稳东北,固华北,剿西北等,而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高层也做战术,甚至在辽沈战役中沈阳高级军事会议上,蒋介石连“出沈阳向西打,已经指令华北调精锐部队在葫芦岛登陆,向东攻击,东西夹击”这样的战术都给规划好了,以致给下属左右腾挪的空间非常狭小,这其实就是一种抓大不放小的行为。
有些企业老总总是太过于自信的。他们总认为自己能力强,别人在自己眼中,都是有缺陷的,这类企业老总,总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以致横挑鼻子竖挑眼,看谁都不顺,下属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不满意,最后,不得不自己亲自去做。这其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甚至是一种浪漫主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众叛亲离,很难笼络人心,形成真正的团队管理文化。
相反,在三大战役中,作为解放军同样也做战略,但对于战术行为,基本上都放手给军团管理班子来做,甚至,在辽沈战役中,中央建议东北野战军自长春南下,攻打锦州,可林彪要求打长春,虽然军委对这种安排有异议,但最终还是同意其先打几仗,后林彪攻打长春伤亡惨重,不得不停止,转而按照中央要求南下,体现了作为最高领导机构尊重部属,引导而不是干涉其工作的战略思想。企业亦是如此,作为老板,应该多去管头(部门负责人),而不应去管脚(一线员工),只有抓大放小,企业家才能去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才能让下级主管更好地实施管理,真正地形成团队管理的良好态势。
管理桎梏:不懂放权。管理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蒋介石的失败,更多的是一种没有放权下的管理,以及彼此的互相猜疑,造成整个团队一盘散沙,执行力差,凝聚力、战斗力更差。
反观解放军,更多的是一种军委领导下的授权制,在三大战役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话语,“不管花费多大代价,也要攻占、抢占、守住某某阵地”,具体野战军或者下边纵队怎么去攻、去抢、去守,军委可不管。
了提高反应速度,而不贻误战机,解放军甚至成立总前委,全权指挥,方便快速决策,机动灵活,提高效率。比如,打黄维兵团时,毛泽东给陈毅、刘伯承、邓小平复电:由其三人临机处置,不需请示。几乎是一种完全放权。
管理就是要学会放权,但中国很多企业的放权意识极其缺乏,这些企业老总总是患得患失,怕授权了企业失控,即使走走形式,实施授权,也是明授实不授,一方面大张旗鼓地采取授权管理,一方面又进行方方面面牵制。比如,有一家中小民营冷饮企业,虽然在一些方面也采取了授权,但对营销部门签批的费用方面,财务部门需要二次“再审”,如果通不过,营销老总签了也白签。还有一个方便食品企业的老总,虽然也依照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了分级授权管理,但仍然摆脱不了自己亲自过问的习惯,用他自己的话说,几天不问,自己闲的就发慌,造成授权流于形式。以上,其实都是一种“假授权”,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授权管理的失败。这其实也是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原则的违反和践踏,这种对部属的不信任,必然造成团队管理的不和谐。
其实,中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是不规范的,甚至一些大型企业,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大企业的外壳,小企业的管理,真正地依靠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管理,为数甚少。本土企业要想真正地与外来企业巨头有效抗衡,与国际有效对接,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进行有效授权则是必由之路。
总之,中国的企业要想提升管理水平,首先就要打破管理的思想障碍,要从基础管理抓起,自上而下抓管理,通过抓管理的本质,合理地授权,树立企业的科学发展观,做自己该做的事,企业老板和高管们才能真正地解放出来,做规划、做战略,脚踏实地,不断地把企业做强做大。
第五篇:败在轻敌美文摘抄
2015年8月7日,美国华盛顿,一场特殊的辩论赛正在举行。辩论题目是“美国的大学是否有权拒绝父母为非法移民的学生”。正方是华盛顿监狱的三名服刑人员,反方是美国华盛顿大学三名本科高材生,有着全美以及世界多个辩论赛的冠军头衔。
结果如何?辩论过程中,囚犯队提出的理由似乎是华盛顿大学队事先没有想到的。在一个小时之后,裁判最终判定囚犯队大获全胜,华盛顿大学队完败。消息一经传出,引发了几乎整个美国的热议与质疑。
为何华盛顿大学的高材生们在辩论中败给了监狱服刑人员?《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随即采访了华盛顿大学队的三名代表,而三名代表分别羞愧而遗憾地说了这样三句话:“这场辩论赛,我从开始准备的那一刻,就一点儿没放在心上”、“对于囚犯队,我原本以为凭借我们几个身经百战的能力与经验,完全可以轻轻松松拿下”、“我一直認定囚犯们不会有多高的辩论水平,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与我们相差十万八千里。”
答案揭晓,失败源于过分轻敌。正如老子所言:“祸莫大于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