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我魂魄》影评[精选]
女记者夏子晨和未婚夫坂野正南订婚宴会上,突然接到杂志社任务,要帮助归国华侨思雨夫人寻找六十年前离家出走投身抗日到太行山参加八路的女战士思源。文章发表后,找到了当年在太行山参加过战争的随军记者穆易告诉夏子晨,思源很像当年在太行山做随军记者时见过的一个叫培蕊的女兵。于是,一段围绕着培蕊和跟她有关的故事在夏子晨的追踪下,事情一点点清晰起来,培蕊和李营长之间的爱情、铜家峡惨案、花儿、黑妹子……无数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夏子晨的内心不断翻腾。
然而,一只“绣袜”却让夏子晨震惊的发现,坂野正男的父亲正是当年制造铜家峡惨案的“杀人挺进队”的成员。正当夏子晨陷入痛苦的矛盾中时,坂野正男却带着父亲的嘱托来到太行山,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对当年的愧疚和对中国的友谊。]
第二篇:追风筝的人影评
1.The Kite Runner.片子一开始,少年之间的友谊就本是微妙的,因生份地位不同而相互之间小心翼翼的试探。阿米对于父亲不认同的痛苦,对于父亲对哈桑偏爱的妒嫉。为了得到那只蓝风筝,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赏,他弃危难中的哈桑于不顾。对于哈桑“千千万万遍为你”,他无条件的信任的辜负。尔后,又为了驱走自己心底的不安,他设计赶走了哈桑父子。
2.可能,这就像一个巨大的命运轮盘。因为父亲的不认同,也因为自己杀死母亲的罪感(母亲因生他难产而死),少年的阿米自卑而敏感,只有伙伴(仆人)哈桑无条件的信任他,他从哈桑那儿得到自信和尊重(不识字的哈桑对于阿米很崇拜)。但在父亲无意识地将他与哈桑的比较中,在哈桑的阳光与正直中,在自己的懦弱中,他相形见绌。
3.他对哈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4.因为社会地位的差距,阿米对于哈桑有种先天上的优势,因此两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阿米便能将性格中的“恶”暴露在哈桑的面前。通过有意无意的欺负,阿米在哈桑身上抒发生活中来自父亲的甚至是来自哈桑的压力。但哈桑又带给了他这么多的快乐和认同,似乎一切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最后,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同,他甚至眼看哈桑被人强暴,而仅仅是为了保住他的蓝风筝。他对哈桑感到愧疚,想让哈桑打还他,想让他们就此扯平,可哈桑还是什么都不做,甚至把烂果子抹在自己的脸上,哈桑还是如此深的在包容他,信任他,爱他。他平静的外表下掩藏着一股找不到出口的洪水,愧疚和怕人发现的寝食不安在折磨着他。他依旧将他的恶发泄到哈桑身上,只因为他是仆人,他是弱势的。哈桑被他逼走了,他似乎是找到平静了。
5.在多年以后,有人告诉他,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是父亲和仆人的妻子通奸生下的不能承认的儿子。这本来还有理可循的事就变得如此荒诞不经。
6.因为父亲的隐瞒,有意无意的比较,哈桑和阿米之间不平等的地位,阿米的自卑自怜自伤自傲,哈桑所受的屈辱痛苦。在那个身份地位等级的社会里,还有多多少少这样的故事?可能这就是在社会背景下那个叫做命运的东西。
7.片子里的情感线索在细枝末节中被展现。但这样一部本该充满人文关怀的影片却带上了政治的色彩,甚至是有些观念的洗脑了。
8.从开始时大约20分钟起,便不断地出现对一些概念隐性的诋毁,诸如Communist(共产党人),mullah(回教的神职人员),将他们描写成**,迷信的代表。更不必说对塔利班妖魔化的描写(鸡奸者,杀人狂)。还有片子里反复出现的血淋淋的羊头,牛头,似乎在暗示阿拉伯世界是一个野蛮的未开化的社会。这些描写可能有正确的方面,但他们的描写都太过片面化和单薄,完全没有作者原著中的丰富的文化体察。
9.这里就有会扯到一个老问题,西方世界对东方的妖魔化叙述。从看过的几部不多的片子中,如M.Butterfly(蝴蝶君),末代皇帝,面纱,东方的旧式社会就是阴阳怪气的太监,死气沉沉的妃子,令人瞠目结舌的一男战两女,犹如机器人,冷血无情,毫无人道的共产党干部,愚昧的第三世界民众或是暴民......更不用提对美洲土著食人族的血腥恐怖描写。他们看不到那些田园诗般美丽的景色,人们之间和睦的关系,是他们看不到,看不懂,还是在为自己再上个世纪对于整个美洲,非洲,亚洲的民众犯下的恶行寻找一点点解脱——如此愚昧,野蛮的民众不是真需要他们来解放吗?只是行为过激一点,用的是以暴制暴。而在以往的大片中,西方人往往又扮演的事拯救者的角色,当地的人民被恐怖分子或是种族主义者所残害(往往是内斗),西方白种大兵荷枪出现,救民于水火。但却从不提及可能在50或100年以前正是这些白种大兵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今日不安定的种子,洒下了战火。
10.他们扮演的是救世主的形象,而美国就被描绘成彼岸的天堂。片子最后哈桑的儿子被带到了美国此完成了最后的救赎,男主人公和父亲到了美国才过上了快乐平和的生活(原著中对美国社会不好的描写则被完全摒弃)。这是否在为近几年美国政府频频发动的反恐战争找寻依据?而忽略其实在伊拉克发动的以核为名的战争,其实核没有找到而与恐怖分子有
联系的线索也是没有的。
11.而片子里从头至尾出现的政治性概念如苏联,共产主义,落后的第三世界社会,塔利班,恐怖分子(将其与鸡奸和与孩童发生性关系相联系,也是令人玩味的一点),全都是或明或暗的充满贬斥,而这些恰好都是美国社会的现在或曾经的政治对手或打击对象。而这些政治概念在原著中是根本没有提及的。
12.试问一部要充斥如此多政治意图的片子如何能体现那书中隐讳迷人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真正血肉相容的迷人风光?而他们只是将其拍成了一部政治宣传片。看时觉得其中描画有些像小学看过的抗日战争片中对日本军队的描述。但细想,我们是从被害者的角度去讲述。而他们却是从某一程度来说是战争发动者的角色来进行如此的描述,怎能不让人觉得作呕?
13.据说,此片在美国上映获得了巨大成功。又据说,影片的两个小男孩演员回到本国后可能会受到迫害,激起了美国民众的同情外加声援。因此,作为一部为近几年美发动的战争正名的,满足美人自身优越感和价值观的政治宣传片来说,它成功了。
第三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影评(精选)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2年1月份就上映了,各大媒体好评如潮。尽管本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偏爱看爱情片,但是直到5月份,我才鼓起勇气看了这部传说中闻起来有初恋芳香的电影。为什么要说鼓起勇气呢?有时候我觉得,死并不可怕,怕就怕一次次的被触动心弦,勾起某个人生阶段的某某回忆,关于和那谁谁谁的故事。那种钻心的痛,会生不如死。我不怕死,就怕生不如死。当然,也会有欢乐,快乐伴随着泪水,在那个青涩的年纪,热血、执着、白痴、幼稚等诸多举动复杂的交织着。以至于剧本、导演、演员和观众永无休止的轮回着,一个又一个故事,一遍又一遍„„生活亦是如此。按照人类发展史也好,按照国际惯例也好,初恋,自然是要从甜蜜说起的。
念高中的沈佳宜是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女孩子,成绩好已经足够有杀伤力了,这就相当于长大后看到某人事业成功一样。关键的是这个沈佳宜还是个美女,那就相当的不得了啦。她不用和谁PK,自然晋升为班级乃至全校的女神。那个年纪的男孩子的生活,除了读书、捣蛋外,就是疯狂的想女人。那份冲动,人类已经无法阻止了。总之,沈佳宜成了众多男生追求的目标,有一个死党团队更是花样百出,煞费苦心,这个团队中有一名成员学习成绩超级烂,名字叫柯景腾。在一次课堂上“打手枪”的违纪活动后,柯景腾的桌位被调到了好学生沈佳宜的前面,于是原本处于对立面的坏学生与好学生就这样关联在了一起,故事也就不得不发生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回忆正式被
开始挖掘了。当年我也是在一次违纪后被换了桌位,不同的是我坐在了她的后面,必须强调的是,我不是因为上课“打手枪”而被处罚,这点很重要。
沈佳宜想方设法想帮助柯景腾,希望他好好学习,可是柯景腾总是吊儿郎当的,故意惹沈佳宜生气。在一次英语课上,柯景腾因把教科书让给了沈佳宜而被罚,沈佳宜对柯景腾的感觉发生了变化。柯景腾为了不让沈佳宜瞧不起,开始发奋念书,从此两人关系越来越密切。当沈佳宜为了柯景腾扎起了马尾辫时,柯景腾对沈佳宜的爱注定一辈子都收不回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戏的幽默,《山楂树之恋》也是表达初恋,可是过于严肃,情节比较揪心。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从头至尾,幽默搞笑的镜头从未离开过。观众在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中享受着电影带来的各种感受。
很多人的初恋很短暂,机会稍纵即逝,缺少的就是表达的勇气。柯景腾就是这样的一个男生,宁愿一直喜欢她,也不愿意表白,生怕被拒绝。沈佳宜高中毕业时对女伴说的那句话和在孔明灯上留下的字迹,柯景腾一辈子也听不到、看不见了。
柯景腾总结了一句话,非常经典,概括了天下大部分初恋失败的原因:同龄的女孩总是比男孩成熟,男孩总被冠以幼稚的头衔,这是绝对据有毁灭性的,因为这一点,男孩总被一个个的悲剧下去。这点又恰好让我想到到了某人在某年对我说过同样的话,真乃悲剧。回忆再次被挖掘,心理不是滋味。
大学里,柯景腾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幼稚,组织了格斗比赛,结果遭到了沈佳宜的不理解。原本一个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优点,一个是为了关心对方,但那个年纪的男孩女孩,还不懂爱的呵护,不懂理解和沟通,不懂正确的表达方式,结果两人从此彻底分开。两年后的地震,柯景腾疯了般的联系身处震中地带的沈佳宜,这让沈佳宜非常感动。可惜这时候的二人,爱还在,但感觉已经越来越远了。这话似乎有点矛盾,但这种状态真真切切的存在。2005年的文山,地震了,我也为分手后的女友疯狂的着急,但联系上后,剧情基本和电影一样。彼此都希望有个平行时空,在那个时空里,两个人已经走到了一起。而现实的时空,早已注定了前世今生的因果。
时光还是那样的快,转眼间,沈佳宜嫁人了,大部分人的初恋女友也都嫁人了吧?曾经一起追求过沈佳宜的死党们聚在了一起,有人提议给新娘下绊脚,当然这样的事情到底是没有发生。柯景腾在婚礼上想,一个人真心喜欢上一个即将成为别人新娘的女人,到底该不该衷心祝福她呢?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初恋都过去多少年了,自己到底是祝福多一点呢?还是恨多一点?我说不好,有时候偏左,有时候偏右。不过我敢肯定的是,我一直恋恋不舍的,并不是那个人,而是可惜了那份纯真的感情。我的回忆被彻底倒腾出来了,彻夜难眠。
突然很想听刘若英的《后来》,那时候的爱情,为什么就能那样简单„„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或许,这就是大部分初恋该有的结局,一个按照国际惯例的结局。
第四篇: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影评
沈佳仪是2011年最幸运的女孩,因为一部电影,全世界都知道了她是著名作家九把刀喜欢过的女孩。这部电影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台湾彰化。
那时候,华视上演着港剧《鹿鼎记》,梁朝伟演韦小宝,刘德华演康熙皇帝。
井上雄彦的漫画灌篮高手,连载到湘北与海南附属大争夺神奈川在全国大赛的出赛权。张学友的“每天多爱你一些”录音带,许多人反复倒转、播放,学起。当时的大家只承认张学友是世界上唯一的歌神,根本无法想象多年后会有一个叫做周杰伦的奇才,灵异地颠覆我们对音乐的想象······
柯景腾,班上最捣蛋调皮捣蛋的男生,因为一次恶作剧被班导罚坐到了班上成绩最好的女生沈佳仪的前面。
沈佳仪,班上成绩最好的女生,被班导委与监督柯景腾的重任。
最初,两人相看两厌。可是因为一系列偶然的事件,柯景腾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成绩优异,气质绝佳,喜欢在身后用原子笔戳自己校服,几乎被所有男生都喜欢的女孩。为了追到沈佳仪,柯景腾努力念书,只为了跟沈佳仪考上同一所大学。命运弄人,柯景腾考上了沈佳仪心仪的大学,沈佳仪却落榜去了师大。
一起放孔明灯的时候,柯景腾向沈佳仪告白,却害怕听到沈佳仪的拒绝,选择了不听答案。
柯景腾举办了一个怪诞无聊的自由格斗赛,把自己搞得浑身是伤。
沈佳仪气得大骂柯景腾:“柯景腾,你真的很幼稚。”
柯景腾也被伤到了自尊心:“是啊,我就是幼稚,才会喜欢你这么久。”
转身的瞬间,泪水交织着雨水,模糊了柯景腾的视线。身后是喜欢了8年的女孩带着哭腔骂自己是大笨蛋的声音铺天盖地。
再见,再见,再见。你永远都看不到我放弃的背影有多么伤心,我的幼稚出自我的热血的根性,就是靠着这股热血,我才能喜欢你这么久,而这份热血,竟成为了你否定我的无谓存在。
分别2年后,9·21地震构筑起了两人重新联系的桥梁。柯景腾拿着手机跑了很远才找到信号,沈佳仪的电话接通的那一刻,他说,“如果这世界我最喜欢的女孩不在了,以后我找谁回忆过往。”
如果真心而深刻喜欢一个人,无论你们之间曾经有过怎样的伤害和隔阂,危难之际,她仍然会是你最想关心的人。
可是此时此刻的两个人却已身处平行时空。
闲谈中,柯景腾终于知道原来在那段自己深爱着沈佳仪的日子里,沈佳仪也一样喜欢着他,原来沈佳仪在孔明灯上写的答案是“好,在一起”。可是由于自己的怯懦以及一场荒诞怪异的比赛,却最终失去了和她在一起的机会。
不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知道了他的青春从来都不是一场独白,他不是一个人在跳着舞。
电话最后,沈佳仪笑着说:“柯景腾,谢谢你喜欢我。”
柯景腾回答:“我也喜欢那时候喜欢你的我。”
2005年的台北。沈佳仪的婚宴。
那些年喜欢过沈佳仪的男孩们穿着正经八百的衬衫,起哄着要在婚礼上绊倒新郎。席间,柯景腾说,当你真正喜欢一个女孩的时候,看到她跟其他人结婚肯定不会完全真心祝福啊,这才是真爱。
是啊,谁能够看着自己喜欢的人跟别人结婚还无动于衷。也许此时的柯景腾心中对沈佳仪已经没有波澜,可是沈佳仪已经成为了一种信念,每天清晨醒来,都因此而觉得人生充满了意义,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方向,不论身处何地不论什么时候,沈佳仪这三个字就像一道咒语,只要念着就会浑身充满力气,就像高中时期足球队的那些男生们,总爱把自己心仪女生的名字印在球服上,在场上肆意奔跑的时候,衣摆随风而动,仿佛这样就能让他们从此所向披靡。
婚宴最后,大伙起哄吻新娘。新郎开出的条件是想怎样吻新娘就得先怎样吻他。正当众人吐槽新郎小气的时候,只见柯景腾二话不说就冲向新郎嘴对嘴吻了好久。全场震惊之余爆发了热烈的笑声,镜头转换,是沈佳仪微笑流泪的脸庞。
那一刻,她终于懂得了这个喜欢她多年的男生对她的感情,即使从前不曾在一起,往后也不可能在一起,他始终想靠她近一点。
镜头再次切换,穿插着他们共同的回忆。
她为他扎起马尾的午后静谧柔软的阳光;他为她剃成光头的那晚滂沱的大雨。
他和死党们恶作剧时安静微笑的脸庞;他举办格斗赛被人K到浑身是伤时她气愤的表情和他脸上懊悔又不甘的泪水。
她说“柯景腾,你很幼稚”时假装成熟的样子;他臭屁地说成绩好就可以看不起人啊时不屑的挑眉。
他们一起光着脚丫坐在堤坝边讲理想的炎炎夏日。
没有牵手,没有亲吻,也没有在一起过。却如此铭心刻骨。
不经意间听到某一首歌,某一段旋律,就会瞬间回忆起某段时光里的自己。或大学,或高中,或看见曾经在自己座位旁,那张用粉笔划下着白线的青涩脸孔。
没有牵手,没有亲吻,也没有在一起。却如此铭心刻骨。
而如今还有这样纯的爱情吗?
第五篇:追风筝的人影评
《追风筝的人》影评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是什么,只要你能为它付出真心,它就一定在你所追求的方向。——题记《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又小说改编过来的电影,记得当初看过这本书后,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它所散发出的魅力,也是这本书为何这么受读者们执着、沉迷。
影片一开始讲述的是两个小男孩天真无邪的友情。埃米尔和哈桑是情同手足的朋友。埃米尔是个不喜欢暴力的孩子,每次他受到别人的欺负,都是哈桑出头帮他解决的。按埃米尔父亲的说法,埃米尔缺乏了一样东西,一个不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男人,长大后会变成什么都没法保护的男人。似乎一语成畿。风筝大赛后,哈桑遇到了暴徒,遭受了耻辱,而埃米尔在暗处看到了,却没有勇气上前阻止,反而逃走了。从此,埃米尔一直活在痛苦之中,他开始逃避哈桑,并用诬蔑他们父子俩是盗窃犯的行为逼走了他们。
生活中有多少无语的委屈,有些人选择忍受,正如哈桑,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后,依然坚守着真诚与善良。他说过一句可以让人掉泪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读到这里,我的内心莫名地一阵涌动。后来两个人长大了,埃米尔开始忏悔自己做过的一切错事,他一直活在这样的痛苦里,他感到内疚,他无法面对自己的懦弱。他花尽一切力气找到哈桑,却发现他已不在人世,但最令人动容的是,从头到尾,哈桑都没有怪罪过埃米尔,在他的心里还有那么感人肺腑的想望。终于,埃米尔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在我看来,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主人公埃米尔的内心变化,从他小时候懦弱怕事,没有勇气去救自己的好朋友,甚至逼走了自己的朋友,到后来一直活在痛苦当中,不断地愧疚,承受着来自心灵上的煎熬,到最后真正成为了一个男子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勇敢地去弥补自己曾犯下的错。其实这就像我们的人生,我们总会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会曾不惜一切去追逐当下最执着的想要得到的事物,它也许只是爸爸的专宠、兄弟的情谊、对那个一直暗恋的王子抑或公主的爱慕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可是当时光滚滚向前,我们是否发现曾经执着追寻的、或为此放弃了的是否都是值得的呢?为了得到,我们曾选择放弃、背叛、谎言、隐忍„„可是那短暂的得到又会怎样那,幸福和快乐只是慢慢的淹没在自责、愧疚和恐惧中!可是人就是这样,总会活在某个时限内,那里的世界也许是几年之后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但这又是我们无法突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
《追风筝的人》书籍的译者李继宏这样点评它:“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是什么,希望读者在看完《追风筝的人》之后,都能够勇敢地追。”他认为,作者所想表达得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但生活就是这样,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地球一样在转动,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著名媒体《纽约时报》这样评论它,“这部电影偏重个人的情节,从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这段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这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际,备受考验。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现紧张。书中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义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卖身体,跳着以前街头手风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
也许电影并没有将故事的整体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但是它已经将小说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呈现在我们眼前。无论道路是多么的悲伤、多么的艰辛,最终都会带给我们希望。加油吧。去追寻自己心中的那只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