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心理结构——神魂魄
中医心理结构——神魂魄
江西萍乡市中医院 陈明优
心理结构是研究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从心理结构出发更能研究心理能对人集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才能够清楚地知道人的精神活动与思想产生的根源,当然只有从心理结构出发才能够更好地研究心理与生理疾病产生的原因,遗憾地是从前中医心理学中没有中医心理结构的论述,因此笔者作一探讨,作一引玉之举。
一、神魂魄与人的生成 密切相关
关于人的生成,《颅囱经》认为:“ 人之受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胚也。三月为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为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六府,用资灵也。七月,七精开窍,以通光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生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 《内经·灵枢经》指出“神气舍心,魂魄毕俱,乃为成人”这就充分说明了古人认为人的生成与神魂魄密切相关,并且只有神魂魄俱备才能成为一个人,神魂魄主导着人的精神活动和对人生命活动,从而是人生命活动的灵魂,这从我国大量的文学著作之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观点,在浩如烟海的 中 医著作中亦有许许多多的 论述。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对神魂魄的研究方法一是多用内证的方法,每个人因为功力的高低不同而 感悟 的结果 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无法进行规范性的论述与定义 ;二是道教等宗教 对此 研究与运用较多,在社会实践中存在许许多多的宗教色彩,使之人们没有或不敢把这些研究全部纳入中医的研究体系。所以导致神魂魄学说在中医体系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尴尬 境地,没有系统的论述和运用体系,这也是中医心理学没能自成体系的主要原因。
二、神魂魄的概念
《灵枢·本神篇》认为:“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这是中医学最完整的神魂魄论述。“神”为会意兼形声,从示从申,申亦声。“申”本义为“交媾”、“生殖”,“示”指“先人序列”,“示”与“申”联合起来表示“繁育众庶的先人”,就是说“神”与生俱来的。结合 “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神” 是随着父精母血 先天所携带而来,包含了 人类进化的基因、父母亲的神志等基因,这些 先天传递造就人的神志系统,并决定或产生 了人 先天性的神志活动方式,称之为“本神”。《黄帝四经》认为:“ 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 度之 内 而 见于 度之外者也。处于 度之 内 者,不言而信; 见于 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于 度之 内 者,静 而不可移也; 见于 度之外者,动 而不可化也。静 而不移,动 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见 知之稽也。”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神” 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意义:一是“神”是先天所携带来的,这与现代心理学意识是可 遗传的观点十分吻合;二是“神”处于身体之内,为心所藏;三是见于外,而决定人的 身外 事。
魂魄是中医心理中的重要概念。“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提出了有着内在联系的魂魄概念。《左传·昭公七年》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孔颖达梳注:“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表达了多层涵义:①魂与魄都是与生俱来,皆基于形和气,自然形成。②魂魄与形体机能强弱有关,遗传或禀赋不同,可造成魂魄有异。亦即有着某种遗传特质。③“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它们还有者后天习得性差别。这些,可看作是魂魄共有的基本特点。
三、神魂魄的作用
我们认为要清楚地认识 神魂魄,必须先明白“五藏神”与“五脏神” 的异同与 定位,才能厘清 它们的作用。
“五藏神”是指五脏所藏之神,“ 五脏有 七神,各何所藏?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难经·三十四难》语)。
“藏”字具有隐匿、储存、收藏、隐蔽性地居于某一地方的意思,与“心为神宅”之“宅”含义基本相通,神魂魄意志五藏神,是根据心肝肺脾肾的生理功能特点和五藏神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条件而寄住于五脏,而非五脏本身所具有的。而“五脏神”是指五脏本身具有的神,各有一对阴阳属性的脏神管理其脏腑的气机和生理功能,统称之为五脏神。其中阳神主清明、主生机、主活力、主兴奋,阴神主秽浊、主萎靡、主抑制。因此五脏神是具体执行神志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又 是人体产生神志疾病的基础 和因心理因素导致生理变化始作俑者。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依靠五脏的功能来实现各自的作用。但不同的是“藏神”非脏本身所具有,只是寄住在脏中,其功能与作用该脏可以影响到,但不能起到决定,而 “ 脏神 ” 却是 五脏本身所具有并随着脏器的生长而成,由该脏所决定,而其他只能影响到。
由于“藏”字的一字双义,涵盖“脏”的意义,所以才使后世“藏”与“脏”不分,甚至于误“藏”为“脏”,从而使中医的神志学说未能系统化,更束缚了中医神志治疗的发展。
神魂魄 为 “ 五藏神 ”,不是 “ 五脏 神”。“神”是先天携带而来,寄住于心,为心藏之神,其 作用 一是决定人神志系统的基础,二是决定能否成人,三是决定怎样做人。因藏于心,所以 心 称之为“ 君主 之官,神明 出焉 ”。“神” 决定着人道德、精神、意识、追求等神志活动的方向,统率 所有神志 共同完成人的神志活动,也就是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由神所决定。
魂魄是 “ 五藏 神 ” 的 一对,俗称:“三魂七魄”,这对神志中 是一 阴 一 阳,共同 维持 生命的神志 活动。
魂魄虽时常并称,有着一些共性特点,但又有不同,属于两类既有联系但本质上又有区别的心理活动。在传统认识中常以阴阳动静做出区分。《左传》即提到“魂阳而魄阴,魂动而魄静”。概言之,“魄”是与生俱来,一旦形体出现便已基本具备;故有“魄属形体”,“并精而出入”等说。后世还有“体魄”一词,都是从此义延伸而得的。“魂”则是建立在神气活动基础上的,是逐步发展完善的,活跃的。故有“魂属精神”,“随神往来”等说及“灵魂”概念。
细析之,在生理情况下魂魄的活动特点各有不同。归纳各家论述,“魄”主要是指一些与生俱来、本能性的、较低级的精神活动——如新生儿啼哭、嘴触及乳头会允吸等非条件反射性动作,以及四肢运动、耳听、目视、冷热痛痒等感知觉和一些初级记忆等。
相对于魄言,“魂”主要指一些非本能性的、较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可以这么说,“魂”是以“魄”的活动为基础,但是比“魄”更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类似于今人所说的思维、想象、评价、决断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一)、魂
魂 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分 三魂,它 是 人精神的 具体实施执行者,和 管理者,能直接参与神的决策,影响 到生命存亡和健康品质,因藏于肝,所以 肝 称之为“ 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
1、胎光: 又称之为“真魂”,通于神,主要的 作用 是扶 助“神”,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 “神”,决定着生命精神系统的德性品质高低,主持着生命的整体功能,同时主宰着人的命和运的穷通,能使人延年益寿,健康长寿,平安顺遂。
2、爽魂 :又称之为“思魂”,或称之为爽灵思魂。主要 作用是 主持精神系统的灵感直觉等慧思的透发,生发仁慈柔容,尊道贵德的品质,同时主任之财禄。
3、幽精:又称“意魂”。主要作用 主持人们精神系统中后天智识的私欲贪念、执着妄想、仇恨邪恶,同时 又管理 七魄。幽精 虽然是藏于肝但又 与人体骨骼的结合紧密,这是管理七魄的生理基础。在三魂中 爽灵思魂 与幽精意魂互为一对阴阳。幽精意魂在三魂这个整体“阳魂”中,主理的是体内精神系统的阴性之职。恰好在分工上构成胎光主阳,爽灵主中间,而幽精则主持阴的三位一体的总格局。
(二)、魄
魄 是 具体实施执行者 和 被动执行者,分 七魄。其 生理功能,主要是在幽精的 管 理下,管理、协调 机 体各组织器官的 生理 活动机能。因藏于肺,所以 肺 称之为“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
1、尸狗:尸狗主要司理 形体的运动生理功能和皮肤毛发的本能性反应。
2、扶矢:以匍伏处下式地管理着人体三焦内中下焦的生理功能,下焦如“渎”,消化系统体液的输布、运动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3、雀阴:主要管理人体内以肾、膀胱和生殖器相关的组织和器官。以及人体后天有为意识的情欲和性欲调用先天物质。
4、容贼:管理协调上焦气化的功能,但是由于它存在阴性的本性而同时包容、容纳、纵容五贼在身国内大行其 贼道,与盗贼为伍,藏污纳垢,搅混情尘,纵欲恣欲,迷乱心身,损害 性命。
5、非毒:主要是负担三焦系统气化功能。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担负三焦系统气化功能中的受毒、解毒、排毒。例如,中焦如“沤”字就比较形象地描述了它的司职。
6、除秽 : 与非毒的生理功能近似,都是三焦系统的生理功能,但“秽”与“毒”的定义不同。秽,一般泛指体内代谢所产生和积存的秽物秽气,妄意邪念等物质,又称之为浊气、邪气。他们都能够对 身 体造成损伤损害。
7、臭肺:管理协调人体上焦如“雾”的功能,与心肺的敷布作用直接相关。协调鼻的功能和肺的功能,是与肺结合为一体,与人的呼吸系统紧密结合的一魄,从而主管嗅识和呼吸等生理功能的体元。
七魄的生理功能作用性,主要表现在 身 体整体系统性的层面中,所辖协范围集中于六腑和三焦两大系统,调控它们的气化与气运,大都并未对某一具体器官进行深入性具体的管理。
四、中医心理结构——神魂魄 现代心理学认为: 如果从动力学的角度出发,以生命冲动作为基本理念,解释人的心理结构,那么,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总是由三个系统、层次构成。
这三个系统、层次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无意识,处于深层; 意识,处于表层;
前意识,则是表层的储存库。
前意识是无意识和意识的过渡领域。
无意识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领域,借助于意识的某种合目的的形式,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因此,前意识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在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中,人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领域始终处于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流动变化之中,共同组成一个协调而又相互平衡的动态的心理结构整体。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再来看神魂魄的功能与作用,就会惊喜地发现二者之间何等相似!“神”决定着人道德、精神、意识、追求等神志活动的方向,统率 所有神志 共同完成人的神志活动,也就是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由神所决定,就像无意识 处于深层,影响并决定人的精神世界,但 却不会产具体的心理活动而是 要通过“魂” 才能 现。
“魂”是 人精神的 管理者和 具体实施执行者,又 能直接参与神的决策,影响 到生命存亡和健康品质,同 以“魄”的活动为基础,但又比“魄”更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类似于今人所说的思维、想象、评价、决断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就像前意识,是“神” 实现作用的通道,又是“魄”的管理者和反馈于“神”桥梁。
“魄” 是 人精神 的 具体实施执行者 和 被动执行者,主要是管理、协调 机 体各组织器官的 生理 活动机能。
主要是指一些与生俱来、本能性的、较低级的精神活动——如新生儿啼哭、嘴触及乳头会允吸等非条件反射性动作,以及四肢运动、耳听、目视、冷热痛痒等感知觉和一些初级记忆等。就像意识处于表层,是人初级心理活动实现者,但又是“魂”活动的基础。
神魂魄三者以 “ 魄 ” 为 初级心理活动实现者,“魂”是 人精神的 管理者和 具体实施执行者,“神”决定着人道德、精神、意识、追求等神志活动的方向,是 完成人的神志活动统率 者。但 “ 魄 ” 是“魂”活动的基础,“ 魂 ” 是 “ 魄 ” 的管理者,“ 魂 ” 是 “神”实现 统率 作用的通道,又将“魄”的活动反馈于“神”。三者 始终处于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流动变化之中,共同组成一个协调而又相互平衡的动态的心理结构整体。
第二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读后感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国殇》读后感
战国时期,南北方文化的汇合促使诗歌在楚国获得重大发展。战国末期,在南方的土地上产生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主体的《楚辞》,把先秦文学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使诗歌获得了饱满的生命力,与《诗经》一起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
《国殇》选自《楚辞·九歌》。在其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表现了楚国将士们视死如归,不可凌辱的高尚品格。这首诗篇幅不长,却是中国文学中最早表现出悲壮的美感的杰作。
全诗可分两大段。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旬,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我们再看“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旬。“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该“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象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第三篇:会展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结构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中国,会展业虽发展迅速,日益完善,但是在整个中国经济中仍处于新兴行业的地位。与德国、新加坡、英国等会展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会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会展的发展方式主要是学习国外成熟的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中外结合,取长补短。国外,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对组织和员工心理契约关系的研究。在其会展发展中,也非常注重对会展企业及其员工心理契约的平衡,在会展企业管理中注重人本思想的运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许多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意识到“人”的重要性。其他行业对心理契约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研究对行业发展、企业发展、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建设的核心部分。在中国(除香港特别行政区),会展行业发展仍不成熟,在会展法律、会展品牌建立、会展保险、会展企业管理等很多方面与成熟的会展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就会展企业建设方面而言,中国会展企业心理契约结构研究较少,德国、美国、英国等会展国家由于其会展产业起步早,发展迅速以及其社会背景等原因,很早就开始致力于会展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结构的研究,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会展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结构,主要是为了了解员工隐性需求,寻求企业与员工心理契约的平衡点。本次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一些调查和分析中研究上海会展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结构,为上海会展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一些意见,通过满足员工心理要求,发挥员工主观能动力,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企业文化机制,加强企业的凝结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本次研究能帮助会展从业人员了解企业需求和自身需要,更好的构建自身心理契约结构,提高对企业的满意度、忠诚度和责任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从事会展工作。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1 国外研究
Argyris(1960)就采用“心理工作契约”这一概念描述企业与员工之间,或者上上级与下属之间的隐含关系。Levinson(1962)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间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其后又有Schein(1982)把心理契约定义为:每一组织成员与其组织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他又在后来的研究中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部分。Kotter(1973)则个体和组织之间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和另一方希望得到的回报的隐含关系具体化。
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一种隐含的非书面化的契约。角度不同,导致两个主体对心理契约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分歧,这样就造成了心理契约研究的学派争论。一种是相对广义的定义,也被称为“古典学派”,主要以英国学者Guest、Conway、Herriot 和Pemberton 等人为代表, 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 并认为这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兼顾员工和企业的心理契约。另外一种则相对狭义,被称为“Rousseau”学派,主要以美国学者Rousseau、Robinson 和Morrison 等人为代表, 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 只强调员工的心理契约。
综上所述,国内外一直非常重视心理契约的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研究者采集样本不同,角度不同又会给研究成果带来新的发现。会展作为一个新的行业,其员工和企业都与之前研究的生产类企业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性的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对会展企业心理契约结构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为会展企业管理带来更具用实践意义的效用。
1.3.2 国内研究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何燕珍和张莉在2004年从员工角度分析心理契约破裂与心理契约违背的产生过程,对影响员工知觉到心理契约破裂的因素和什么情况下这种契约破裂的知觉会转化为契约违背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的防范措施,以期对我国企业管理实践有所指导。
宁夏伊斯兰地质工程公司的莫吉鸿先生认为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企
业的核心资产。但许多企业的员工却放弃优厚的待遇去寻找另外的岗位。也有相当多的企业的员工,工作着,却郁闷着,心不在焉,并不快乐,也谈不上全身心的投入。有的随时准备走人。他的研究主要偏向如何去营造一个环境,让大家能够安心工作,快乐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的去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从“心理契约”建设角度,从必要性、适应性、现实性上,就如何构建和谐的人力资源环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探讨。
会展、酒店等行业比较类似,同为典型的服务产业。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玉梅,成都大学管理学院的从庆以四川省星级饭店的管理层员工为样本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构建了一个包含组织承诺、工作满意作为中间变量的模型, 较系统地探索了饭店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是如何通过这些中间变量影响其离职意图的。他们的研究显示:饭店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中对饭店责任的认知不仅直接影响其离职意图, 而且还通过组织承诺以及工作满意与组织承诺变量之间的关系间接影响其离职意图的产生。本研究揭示了饭店管理层员工的心理契约对于解释其离职意图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曹威麟、朱仁发、郭江平于2007年针对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运用思维科学的逻辑方法,对现行心理契约定义进行了修正,揭示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指出现实中的心理契约关系存在六种基本类型,并进一步阐述了主体地位差异对心理契约关系的影响。最后,构建了达成和履行心理契约的动态循环模型,对目前学界研究较薄弱的心理契约形成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暗示”在心理契约建立和履行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徐虹在研究国外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心理契约引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中, 既要充分考虑到雇佣契约与心理契约的交互作用、对员工实行全面契约管理, 更要关注激励理论与心理契约的融合问题、建立有效统一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绩效考核机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
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职业的有效管理》,施恩著,三联书店1992年6月版)
犀利契约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而且因为是动态变动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心理契约是个人愿意向组织做出的贡献及要求组织满足的隐形需求的平衡。
1.4.2 心理契约结构
从国内外一些心理契约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心理契约结构主要是指心理契约因素在主体心理契约中的重要性排名和因素组合对整个心理契约平衡的影响程度。心理契约结构暂时没有确切的定义。在本课题中研究的心理契约结构指心理契约各种构成要素在整个契约构成中的地位和关系。对心理契约结构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其心理契约各种需求的研究。
1.4.3 会展企业
目前国内一般将会展定义为MICE(Meeting、Incentive、Conforence、Exihibition),指会议、展览、奖励旅游、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等活动。会展活动的完成需要多方协作,并经历事件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为会展活动的完成,势必有从事各种工作的企业、团体加入,例如场地方、会展运营、展台设计、展台搭建、物流服务、信息服务。
结合本次课题,本文中将会展企业定义为将会展业务作为唯一或主要业务活动,对会展活动成败有重要影响的企业。这一定义是对本次研究中会展企业范围的限定,与在会展活动中提供物流、餐饮、设备的一些企业明确分开,这些企业一般不以会展为主要业务。
定义会展企业,选择较有针对性的会展企业员工进行信息收集,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的参考价值。
第四篇:2015四川医疗卫生考试中医诊断学: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
四川中公教育
2015四川医疗卫生考试中医诊断学: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
神乱指神志错乱失常。临床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和卒然昏倒等,多见于癫、狂、痴、痫、脏躁等病人。
1.临床表现
(1)焦虑恐惧: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一室的症状。
临床意义:多属虚证,常见于卑谍、脏躁等病人,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2)狂躁不安:指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詈,不避亲疏的症状。
临床意义:多属阳证,常见于狂病等,多由暴怒气郁化火,煎津为痰,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3)淡漠痴呆: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临床意义:多属阴证,常见于癫病、痴呆等,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4)卒然昏倒: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的症状。2015四川医疗卫生考试备考指导
2.临床意义
属痫病,多由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所致。3.神志错乱失常与邪盛神乱而失神的临床意义不同
前述邪盛所致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等,亦属神乱,但主要是言神志昏迷,一般出现于全身性疾病的严重阶段,病重已至失神;
四川中公教育
此处所说神乱主要是言神志错乱,多反复发作,缓解时常无“神乱”表现,神乱症状主要是作为诊病的依据。
第五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 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 俄狄普斯情结 失言 【正
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意识。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广义来说,人们都只能称之为性的本能冲动,它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起着一种极不寻常的巨大作用,而那些冲动还是一种从未充分肯定的成因。”由此可见,依据弗氏的理论,无意识对于人的行为可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案例分析:
《哈姆雷特》之俄狄普斯情结:对于哈姆雷特对于复仇的延宕一直有众多学者尝试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去解释,而弗氏理论认为,他犹豫不决是因为他意识里面的崇高的价值观念与他无意识里面的俄狄浦斯情结与发生了严重的矛盾与冲突。
哈姆雷特视克劳狄斯为毒蛇,杀死自己的哥哥取而代之篡夺皇位,更娶了自己的嫂子。在哈姆雷特的意识层面,他原有的道德价值判断认为克劳狄斯的这种行为应得到严厉的惩罚。然而,在哈姆雷特的无意识里面却潜藏着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弗洛伊德指出,所有的男孩都有恋母嫉父、弑父娶母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体现。一般男孩会在5岁左右产生这种情结,但随着心理的成熟和外部社会道德伦理的教化和规范,这种心理会逐渐消失,倘若这种心理没有得到恰当的引导,那么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按着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在哈姆雷特的无意识里面,在他的幼年时期就爱恋着母后,仇视父王,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除掉父亲,成为站在母后身边的那个人。然而克劳狄斯谋杀国王而篡位娶嫂,与他自己无意识的弑父娶母的心理倾向一致,使他从这一丑恶的罪行中觉察到自己也有同样的罪恶心理,因此变得惶惑迟疑,难以下手复仇。他自己也难以确定自己的报仇动机。他不知道所谓的报仇,是因为克劳狄斯杀死了他的父亲,为父亲报仇,还是因为克劳狄斯娶了他的母亲,为自己报仇?“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愿望的实现。这样,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它们告诉他,他实在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可见,哈姆雷特的“本我”有着仇恨和屠杀父亲的愿望,有着对母亲的性冲动,当他意识到这种愿望和冲动时,他又被充满道德伦理的“超我”所束缚,而产生罪恶感,因而限制了他的行动。
相对于俄狄普斯情结,女孩也会产生恋父情结,即厄勒克特拉情结。这一点在现代作家张爱玲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许正是因为童年失去了母亲的陪伴,一直在父亲张志沂的悉心关怀下成长的张爱玲对父亲有着特别的依恋。张爱玲自幼天资聪颖,颇得张志沂喜爱,时常亲自教她读书,为她的作文写上眉批和总批。即使是出入咖啡厅、舞厅等消遣场所也带着张爱玲。父亲是她童年最温暖的一抹暖色,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她笔下《心经》的女主角许小寒才会对父亲有这样的纠缠和依恋,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一次又一次地恋上足够做她父亲年龄的男子。
鲁迅《肥皂》:小说基本情节围绕“肥皂”展开,人物的心理活动又大都与“肥皂”紧密关联,而“肥皂”就是人物心理活动的“触媒”,具有一定的深层象征意蕴。
四铭在街上见到那位十八九岁的女乞丐,并不是马上产生肉欲的邪念的。当时在场围观的一个光棍说,“阿发,你不要看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这才刺激了四铭,引起欲念。肥皂马上成了四铭“性幻想”的触媒。由于四铭是有身份的人,受家庭、道德等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其对女乞丐的欲念不可能如同“光棍”那样在意识层次上肆无忌惮地表露出来,而只能深藏于潜意识层次里。但欲念一经引动,总要顽强地试图冲破压抑寻求出路,对女乞丐的“性幻想”,就是一种表现,连四铭自己对这种“性幻想”也并不觉察,他很难加以控制。
在“性幻想”中,女乞丐身上的“脏”,是一种阻隔,这“脏”与诸如身份、家庭、道德等条件的限制一样,都对四铭的欲念宣泄起着障碍作用,那么可用以洗去脏物的肥皂,也就代表了消除“性幻想”障碍的一种反抑制的力量。而在四铭的,“性幻想”中,肥皂又“咯支咯支”地直接接触“性对象”的肉体,于是这“肥皂”本身很自然又与女乞丐肉体相联系,并转成女乞丐的象征。四铭受到光棍的“启发”后,就买了一块肥皂。然后不断地重复“咯支咯支”这一猥亵的话,都是受“性幻想”的支配。有双重象征含义的“肥皂”就这样引动并左右着四铭的全部潜在“性心理”活动。
人的意识是受社会的道德伦理等外在因素所影响的,而人的无意识往往暴露出人最本能的欲望,当这两种意识发生冲突时,人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举动。例如,文中当四铭回忆起学生对他的嘲笑,邵分地意识到自己感情上的“出轨”之后,可能多少产生一种罪恶感,甚至为此觉得丧气。但他并不能在潜意识支配下,也不可能面对自己真正的感觉。所以他就不自觉地“外射”这些“罪恶感”,把自己所要面对的事实伪装成是别人的罪过,让别人去做“替罪羔羊”,自己以此得到一些安慰。四铭大骂“学生”、“剪发女子”与“新文化”如何“不道德”,潜意识中是要把自己真正的“不道德”掩盖起来,他用这种格外激烈的态度去伪装自己,使自己相信他的外在意识行为才是自我的真实的道德表现。有人把四铭“无名火”看作是一种明确的阶级意识的表露,或明确的两面派手段,但从弗氏理论来看,这是一种受下意识支配的失态,一种貌似正常其实不正常的人格分裂与精神分裂。此外,四铭的无意识中的性心理还表现在失言上。对于肥皂接触女乞丐的胴体而发出“咯支咯支”声,仿佛已成为四铭心中一个性的符号,他在听到那个光棍所说的污言秽语后鬼使神差地买了肥皂,并在回家后反复回忆起和提起这件事,以及在何道统与薇园的到来后又向他们讲述了这件事,并情不自禁地提起“咯支咯支”。但当何道统高声喊出同样的“咯支咯支”时,四铭便“债愤的”喝止,生怕引动家庭干戈。这种矛盾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无意识对人的行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在社会道德伦理的束缚下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无意识理论为解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而俄狄普斯情结的提出更是对整个文学批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可否认地,弗洛伊德在解释文学作品上有一定的“泛性论”倾向,在解释人的精神痛苦的问题上本末倒置地认为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冲动被压抑导致的,而不是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和文化风俗给人们的精神套上了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