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旅游资源多语建构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3 14:1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旅游资源多语建构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旅游资源多语建构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第一篇:天津旅游资源多语建构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天津旅游资源多语建构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一、旅游业中的阴影区现象

阴影区是旅游业的一个典型现象,一般形成于某个著名的热点旅游目的地周围。由于热点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品位更高或知名度更大,更被旅游客源市场所认可能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从而使其周围的那些与其拥有同类型或相似类型旅游资源的其他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明显降低。这就是旅游业人士所称的“阴影区”(梁智,2002)。

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也同样受到阴影区的影响。通过对1996年~2006年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尽管天津市拥有像清东陵、黄崖关长城、蓟县盘山和独乐寺等品位很高、观赏价值很大的旅游资源,但是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并不理想。同北京、上海、西安、杭州、昆明、桂林、广州、深圳等旅游热点城市相比,天津市的旅游业发展明显落后。尽管造成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但是处于旅游阴影区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天津市处在我国最大的热点旅游目的地———北京市的阴影区内,其所拥有的清东陵、黄崖关长城等资源与北京的明十三陵、八达岭长城等相同,而后者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前者,从而导致前者无法发挥其对旅游者应有的影响力,限制了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天津市的旅游业要想从北京市旅游业的阴影区脱颖而出,必须扬长避短,另辟蹊径,找准突破口,逐步走出阴影区。

天津的旅游资源很丰富,有历史古迹、自然风景、人文景观,而且天津又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港口旅游城市,有很好的开展国际化旅游的条件。天津解决阴影区现象的突破口,就在于研究如何更好地通过多语来建构这些旅游资源,使其更好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多语对旅游资源的建构可以丰富话语研究的内容,使话语的建构作用更加明显,为天津旅游资源的话语建构提供具体的指导,为更好地宣传这些旅游资源提供切实有效的多种语言策略。对天津旅游资源多语建构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行认真研究,提高其建构质量,对天津对外文化交流及其国际旅游业的发展都将起一定积极作用。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天塔、天后宫、古文化街、黄崖关长

1城、盘山、海河外滩公园、驴驹河风景区、大沽炮台等天津的主要旅游景点;第二类是三星级以上(涉外)宾馆服务场所,如假日饭店、银河大酒店、天津第一饭店、天津远洋宾馆、天津金禧国际大酒店、天津凯撒皇宫大酒店、天津水晶宫饭店、天津凯悦饭店、天津喜来登大酒店等。

调查内容是旅游景点的汉、英、日、法语标识牌、简介,宾馆服务场所的宣传册等的多语构建现状,包括宣传册上的译文、各种各类标识牌上的译文、人名地名的翻译等,重点考查多语建构旅游资源的现状,从语言和文化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本调查利用话语建构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天津主要旅游景点和宾馆服务场所加以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把现有多语现象的典型事例(如景点标识)进行拍摄记录,收集宣传资料,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从语言、文化角度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统计。

二、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多语建构”的旅游现状尚未形成,目前主要是“英汉双语建构”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景点和宾馆缺乏英、日、韩、俄、法语标识牌和简介,只有英汉两种语言,有些级别较低的景点和宾馆甚至连英语的标识和简介也没有。这说明天津“多语建构”的旅游现状尚未形成,目前主要是“英汉双语建构”,并不符合天津国际化港口旅游城市的要求。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6年天津市共接待了海外旅游者。。人次,在各客源国中,来津游客人数超过10000人的依次为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些是1998年的数据,看2006年是否一致)分别为72303人、42921人、28453人、26484人、19084人和13497人(见表)。由此可以看出,来天津旅游的外国游客多数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因此,仅仅是“英汉双语建构”的旅游资源现状并不能满足日、韩、俄游客的直接需求,天津迫切需要形成“多语建构”的旅游现状,实施以日本、韩国、俄罗斯、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等近距离客源市场为主,以欧洲、北美等远距离客源市场为辅的市场战略。表1998年天津市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

客源国接待人数(人次)所占比例(%)

日本7230330.7

3韩国4292118.2

4俄罗斯2845312.09

美国2648411.26

马来西亚19084 8.1

1新加坡134975.74

德国71783.0

5泰国53392.27

英国52892.25

法国42851.8

2菲律宾41431.76

澳大利亚34131.45

加拿大28791.22

合计235268100.00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9。

2.景点英语标识和简介的水平参差不齐

不少旅游景点的英文标识,甚至正式出版的旅游手册、宣传册等都出现不少误译、错译,大大影响了天津国际旅游业的形象。如天塔。。。一些古迹名胜名额(程立初,1999)的英译也相当芜杂,同一景观几种译法一齐上,往往失之粗糙,导致谬误。如“天后宫”的译法就有。。。等,莫衷一是。景观名额翻译失之规范雅达会使游客或不知所云,或游兴大减,甚至产生宗教情绪。

3.一些星级宾馆宣传简介的英文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提高本企业的知名度 , 吸引潜在国外客源 , 各家饭店不仅推出汉英对照的双语宣传材料 , 而且大多数还在网络上开展英语文字宣传并且进行网络营销。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 在许多星级饭店印制的简介或网络上的介绍材料中存在着一些翻译问题 , 其中有些饭店的英译简介中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从总体上来看 , 外商独资饭店和中外合资饭店在对外宣传的文字翻译方面

比中资饭店做得好 , 5 星级和 4 星级饭店比 3星级或3 星级以下的饭店做得好。由于天津目前已有。多家星级饭店(国家旅游局 2007 年统计数字), 因此此类翻译问题可能会对天津饭店业的总体国际形象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天津各星级饭店的英文介绍材料(无论是饭店内各处摆放的宣传册还是网上的文字宣传材料)通常是根据中文介绍材料的内容加以翻译的 , 因此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与翻译有关。从总体上来看 , 这些翻译问题大致可以归为拼写错误、标点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翻译错误几类,在这几类错误当中 , 拼写错误和标点错误属于低级错误 , 比较容易改正或避免;而语法错误、语言逻辑错误和翻译错误则较为复杂 , 有时可能难以察觉和更正。

以某一家饭店的中英文简介为例:

。。。

造成以上两点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但是笔者认为 , 其根本原因在于:

一、有关的旅游主管部门对此重视不够,二、相关旅游机构的主要管理者对于本企业简介的翻译工作重视不够,三、所聘请的翻译人员的业务功底不足。虽然说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而且也总还可以改正错误 , 但仍不免有亡羊补牢 , 为时已晚之嫌。因为这些翻译错误所造成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会使海外人士以为 , 所涉及的景点或宾馆的档次不高 , 服务水准较低。而众多有着类似错误的景点或宾馆会让人感觉天津旅游业 ———甚至包括中国旅游业 ———的总体水准不高。

为此 , 应该从以下3 个层面上加以努力:

首先 , 天津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该重视各景点或宾馆文字宣传材料的翻译工作 , 要把这项工作看成是关系到塑造天津市市甚至是全国的旅游接待业总体形象的最佳机会来对待 , 而不仅仅是下属企业经营中的小事一桩。

其次 , 各旅游机构的主要管理者 ———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以及营销或销售经理们 ———需要重视本景点或宾馆的外文翻译工作。他们应该意识到 , 这不仅仅是关系到企业形象的问题 ,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问题 , 是关系到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问题 , 是关系到企业生存的问题。因此 , 各饭店的总经理或负责营销的副总经理们应该亲自过问相关的翻译情况并责成专人负责此事。

最后 , 并且也是最重要的 , 聘请最优秀的专业翻译人士来翻译景点或宾馆简介或聘请专业翻译人士或外国人来负责审校译稿 , 因为这是避免出现翻译错误的关键。即使请了外籍人士把关 , 也仍需要责成专人来审校印刷厂送来的清样以避免出现打印或印刷错误。这样才能够做到精益求精 ,万无一失。

三、进一步的思索——利用网络优势 , 直观形象地推介天津的旅游资源。

通过互联网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和旅游产品与服务 , 是一种直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方式。与电视、印刷品等媒介相比 ,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旅游目的地促销是无边界、无时限的 , 访客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理位置登陆站点 , 增强了旅游者的自主性和方便性。

天津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汇总旅游信息的优势 , A、建立体现天津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的多语网站 , 向各国旅游者全面、详细地介绍天津旅游目的地的各方面信息 , 使旅游者了解、认知、产生兴趣、偏好以至购买。B、提供网络游戏和娱乐活动 , 通过简单的在线游戏 , 如虚拟景点设计、饭店客房设计等 , 使旅游者了解并逐渐熟悉天津这一旅游目的地。总之 ,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沟通手段 , 在天津旅游目的地促销中有其独特的功能 , 特别对于当今互联网社会 , 更是不能忽视的方法 , 通过我们的努力 , 使各国的旅游者可以即时和实时获取旅游信息 , 使得互联网成为天津市动态的旅游展示会和旅游交易会。

四、结语

从总体上看 , 天津旅游业在其旅游资源的多语建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少数部门而言 , 此类问题还很严重。这不仅会对个别景点或宾馆开拓海外市场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 而且还会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天津旅游业的总体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 天津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以及各景点和星级饭店的主要管理者都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这种重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安排之中。具体的做法应该包括聘请优秀的专业翻译人士或外籍人士负责翻译有关标识和宣传材料,并指定专人负责多语建构的研究和监督事宜。

参考文献

程立初,论人文景观名额的英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梁智,天津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思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第二篇:盐城旅游资源现状调查

盐城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文管1002班施广明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也成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旅游资源的研究至关重要。特此为了跟好的了解盐城的旅游资源我们对盐城的旅游资源作出了较深刻的研究和较彻底的分析,以及对如何利用作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盐城旅游资源调查对策发展

一、盐城旅游资源的现状调查

盐城,东临黄海,西接淮扬,南临通泰,北至连云港,是“京沪东线”的重要节点,“北上海经济区”的重要成员。辖两市 5 县 2 区,面积 1.5 万平方公里,人口 815 万,是江苏省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大市。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捷,以“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而闻名。

总的来说盐城的旅游资源可以归纳为三色文化:“银文化,绿文化,红文化” 银文化——盐文化

盐城历史悠久,汉武帝元狩 4 年(公元前 119 年)建立了盐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距今已有 2100 多年历史。盐城生来产盐。在古代,淮河在盐城北部出海,西周时这里被称为淮夷之地。汉代以前,有人在淮河南北的海边煮海水为盐。淮地有南北,盐城与扬州、南通等在淮南,这些地方产的盐,称淮南盐。千年的盐文化让古人给盐城留下了无比迷人的盐景——运盐的河道,集散码头,盐官府衙遗址,盐商住宅,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议事厅,制卤的卤池、盘铁、盐灶、盐锅、盐……

绿文化——滩涂文化

盐城拥有世界级品质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东部沿海 45 万公顷海涂湿地,是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野生丹顶鹤和麋鹿种群数的60% 和 25% 生活在这里,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被誉为“金滩银荡”、“鱼米之乡”。

红文化——红色革命文化

盐城是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曾有“西有延安,东有盐城”之说,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等领导人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拥有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设施。新四军纪念馆被列入全国 100 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 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行列,新四军军部旧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盐城旅游资源现在所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度较低

盐城市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这些资源中有的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受规模小、位置偏、规划建设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程度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缺少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拳头旅游产品,与其他著名旅游区相比,竞争力不强。

2、资源赋存组合欠佳

长江、黄河泥沙使盐城形成辽阔、独特的滩涂风光,但泥质沙滩和浑浊的海水,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外没有山地,缺乏山水相依的景观组合,削弱了盐城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3、旅游资源知名度较小

盐城市城市规模较小,原有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外交流不多,宣传力度不够。同时,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加之过去长期交通不畅,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使盐城旅游业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

4、旅游基础相对薄弱

盐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目前不仅落后于沿江和环太湖的旅游城市,而且在江苏沿海三市中,也处于后进地位。2000 年,盐城市国内、国际旅游总量虽有所提高,但外地来盐游客数量较少,仅占11%左右,说明旅游区(点)建设相对滞后,吸引力不强,重点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同时,重点旅游区还存在交通制约的问

题,到2000年底,东部沿海海堤尚无等级公路,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受到制约,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5、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存在矛盾

盐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沿海滩涂、里下河湖荡地区的湿地,是旅游开发的重点。但由于上述地区是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任何不恰当的、过度的开发都会造成旅游环境的恶化及旅游特色资源的消失。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是开发生态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盐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盐城旅游业知名度

根据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江苏旅游要形成“一构架”、“一网”、“五带”、“四区”的“1154”战略性空间发展格局,盐城属于沿黄海岸旅游带和连盐旅游区。根据江苏省“海上苏东”发展战略,盐城市是重点发展对象之一,其旅游业发展将大有作为。但长期以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盐城旅游业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因此要采取“党政主导,联动发展、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生态主导、特色主打、龙头带动、强势营销”的发展模式,通过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向海内外旅游市场大力推介,提高盐城知名度,增进区域之间的协作联系,重点开发长三角地区和本省旅游,延伸开拓华北和珠江三角等地的国内旅游市场,积极拓展日韩、东南亚及港澳台等海外主体旅游市场和欧美客源市场。将盐城定位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来进行开发,以自然生态为主题,使盐城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生态旅游首选城市,并逐步建成世界级的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使 “湿地之都,水绿盐城”的印象深入人心。

2、实施品牌战略,突出盐城旅游产品特色

由于盐城旅游业起步较晚,必须本着“打名牌、抓重点、搞特色、创效益”的原则重点开发品牌旅游产品,突出盐城旅游特色,全力打造盐城旅游的三条主线。东线:沿海滩涂自然风光旅游线。包括: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港生态旅游度假区、射阳河口游览区、滨海海堤风

光游览区、东沙?蒋家沙游览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灌河口游览区等。中线:通榆路沿线人文景观旅游线。该旅游线南起东台,北至响水,沿通榆公路纵贯盐城南北。主要包括:东台西溪游览区,大丰人文景观游览区,阜宁城建新貌、抗战纪念游览区及滨海通榆河水利枢纽工程游览区,响水文物古迹、观光农业游览区等。西线:里下河水乡民俗风情旅游线。主要包括:大纵湖渔家休闲度假区、九龙口湖荡风光游览区和马家荡水乡民俗游览区。打造出一批让旅客“值得来”、“来的值”的拳头旅游产品,真正让游客做到意犹未尽、流连忘返,把“人到盐城不想家”的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

3、强基固本,增强盐城旅游业竞争实力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集“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行业。吃:挖掘盐阜菜肴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旅游饭店菜肴质量和服务质量,开发沿海农家菜等新品菜肴,打造盐阜特色餐饮品牌。住:增加旅游饭店数量,提升饭店档次。在建好星级酒店的同时优化饭店供应结构,建设农家乐旅馆、经济型饭店等大众化特色旅馆。行: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络,加快城市与景区(点)连接线道路的建设,提高现有景区(点)道路的等级,增强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娱:依托现代化城市群的成果,不断完善城市娱乐和商业区建设,完善旅游功能。游:推动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开发街区和景点夜游项目和特色旅游表演节目。购:重点开发阜宁玻璃工艺品、东台发绣等具有地方特色、生态特色的旅游商品。挖掘、提升醉螺、醉蟹、麋鹿血酒、何首乌制品、洋马菊花茶等传统旅游特色商品。

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盐城旅游业服务质量

旅游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尤其是通晓国际旅游惯例、熟悉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的高级人才、优秀旅游策划人、旅游营销专家。一要联合盐城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业务更新和深造,加快旅游人才培养;二要聘请知名旅游专家、教授,为盐城旅游业发展出谋划策,提升盐城市旅游档次,并利用他们的影响及宣传,扩大盐城市旅游业的知名度。三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无障碍体系、标准化体系、诚信经营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旅游从业人员实现持证上岗,做到文明诚信、业务过硬,服务优质,初步达到“亲

切、舒适、便捷、安全”优质旅游环境要求;四要加大重点旅游景点、旅游饭店、旅行社高级管理人员、部门管理人员、电脑网络人才等优秀旅游人才引进力度,提高盐城旅游业服务质量,使盐城旅游走进先进行列。

5、开发与保护并举,促进盐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盐城市旅游资源的品质较高,但必须进行有序的保护性开发,特别是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更应十分珍惜,走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可持续发展之路。处理好旅游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注重植被保护与原始生态风貌的保持,再现大草原般的滩涂自然景观,加强生态林带的保持与建设,为开发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保护区今后开发建设应侧重于改善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为丹顶鹤、麋鹿、中华鲟等珍贵濒危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场所。

参考文献:

1、《盐城市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

2、《盐城旅游资源优劣势分析》

3、《盐城旅游网》

第三篇:乡镇干部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乡镇干部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乡镇干部处在基层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和服务群众,他们的服务水平、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农村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如何通过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使工作作风在一线得到转变,干部能力在一线得到提高,工作责任在一线得到落实,具体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成为当前基层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乡镇工作千头万绪,需要直接面对农民群众,大部分乡镇干部都能忠于职守,辛勤工作,为促进一方发展、维护一方稳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但由于历史的、政策的、制度的原因,乡镇干部队伍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由于乡镇工作的非凡性,即工作具体、繁杂,时效性强,大多数乡镇对学习抓得不紧,认为学习理论知识无助于更好开展工作。即使开展学习活动,也多以“集体”学习为主,方法简单,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存在形式主义,甚至部分乡镇干部以工作忙为借口,长时间不参加学习。

2、工作积极性不高。乡镇干部因编制性质、开支渠道、人员身份等原因,内部人员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国家干部有“铁饭碗”的优越感,合同制干部觉得自己是“泥饭碗”,有后顾之忧。由于待遇、晋升条件不一样,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不高,一岗多人,推诿扯皮,得过且过,工作效率低下,竞争意识不强。

3、工作作风不扎实。具体可概括为“四化”:即乡镇“机关化”。调查研究少,对乡镇发展目标不明,措施不力;包村形式化。虽然都建立健全了包村制度,但包村干部一般只做“传达员”,蜻蜓点水转一转的多,扑下身子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的少;工作简单化。一些乡镇干部对政策理解不透,工作不讲究方式方法,甚至采用高压政策,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工作被动。形象“非公仆化”。少数乡镇干部下乡时热衷于奔大户富户和村干部,无形中拉大了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再加上个别干部办事不公,以权谋私,群众十分反感。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人民公仆的外在形象。

4、生活待遇较差。乡镇大多数办公经费极为紧张,乡镇干部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差,条件十分艰苦,与县级部门形成了巨大反差。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各乡镇干部几乎人手一辆摩托车,作为下乡交通工具,但乡镇因财力紧张无法补贴,摩托加油费用全部由干部自己掏腰包,成年累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些乡镇年轻干部上进心强,想通过

进修提高自身的素质,但紧巴巴的乡镇财政却爱莫能助,年轻干部只能望“学”兴叹。

5、民众理解少。乡镇上对县级各部门、下对社会民众,各项指令性任务、检查和各类考核评选检查很多,乡镇往往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上级评选往往又是“一票否决”,这对乡镇工作牵制很大。另一方面,乡镇干部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政策常有不理解之处,对顺利开展工作带来许多阻碍。

6、进出口不畅。乡镇干部易进难出,这是当前干部队伍总体素质欠高、结构不够合理的重要原因。从调查的情况看,在乡镇干部中,工作年龄最大的有54岁,连续在一个乡镇工作时间最长的已满12年,在一个岗位工作最长的已满8年。乡镇领导干部一般是由上级机关或县直部门直接下派,多年在乡镇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却机会极少,许多乡镇干部感到升迁无望,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引发上述问题的原因,从客观上看,由于受机构改革、编制控制、历史遗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主观因素是问题存在的主要方面:

一是部分乡镇对干部队伍管理有所松懈。一方面对新时期乡镇干部思想动态、内心需要、情感诉求缺乏深入的研究,理想信念教育显得有些空洞乏力,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切中要

害,致使一些消极的思想发展蔓延。另一方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下乡镇干部素质、能力不适应的问题估计不足,教育培训内容滞后、方式陈旧,从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用脱节的问题。

二是对乡镇干部的工作要求不明确。对乡镇干部到底“做什么”、“怎么做”不够明确,乡镇干部有哪些职权,该承担哪些职责没有明确设定,造成乡镇干部认为只要完成领导布臵的任务就算做好了工作。缺乏对镇整体工作的认知,开展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三是对乡镇干部工作考核不到位。有的乡镇考核工作缺乏必要的“刚性”,往往定性多、定量少,以干部之间民主测评为依据,而不是以实绩论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测评的人为因素不断增强,人际关系的作用日益明显,测评结果的“群众公认度”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

四是乡镇干部的流转机制不健全。由于乡镇干部大部分是本地人员,导致异地交流较少,在同一乡镇工作长了,一些干部就滋长了惰性,不注重创新,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减退;形成了惯性,工作方法固定僵化,习惯于按照老办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弹性,或碍于面子或亲疏有别,导致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干部队伍缺乏生机活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乡镇地位。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工作和乡镇干部关系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加强乡镇工作,关心乡镇干部,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内容。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应当深入了解新时期新形势下乡镇干部的工作现状,组成专家组进行研究解决,形成具有代表性、规范性的整改方案,并适当提高乡镇在政府体系中的地位。

2.规范乡镇职能,转变工作方式。

确定和规范乡镇职能是乡镇改革的首要条件。根据调查的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应进一步强化乡镇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一是促进发展的职能。要转变工作方式,从计划管理,转变到总体谋划、铺路架桥、引导服务上,在市场和农民之间架起桥梁,解决农民与市场的衔接问题。二是维护稳定的职能。包括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必须贯彻到村镇;完善信访考核方式,及时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打击车匪路霸、偷盗扒窃,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抓好安全生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组织村民排查矛盾,及时解决民间纠纷。三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行政的职能。特别是要提高乡镇干部和有关执法部门人员的依法行政素质,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四是推动

公共事业发展的职能。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高农民群众的道德文化素质;根据实际条件,加强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环境条件。

3.理顺编制、待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一要理顺编制。人事部门制定针对乡镇进人的有关政策规定,采取考试和业绩推选的办法,每一年或两年进行一次考选,逐步将乡镇现在编外的业务骨干转入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二要理顺乡镇干部待遇。省有关部门应对乡镇干部的待遇项目及其执行标准,提出统一的政策指导性意见,各市、县根据本地发展程度,制定地区性待遇标准,作出统一规定,消除差别。三要建立乡镇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理顺编制待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乡镇干部的“因素工资法”。以公务员前四项工资和事业人员的基础工资为基础,将其他岗位津贴、补贴纳入岗位浮动工资,按岗位职责完成情况浮动发放;将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的年底奖金统筹起来,按乡镇统一部署的中心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奖励或扣减。四要关心特困乡镇。市县对困难乡镇进行排查,然后对特困乡镇的办公用房和微机、电视等设备配臵,或市县财政拿钱,或协调责成市县直部门帮助解决。

4.减压减负,营造宽松环境。一是减压。对乡镇现有的“一票否决制”,建议省委提出要求,由市县统筹考虑,不搞单项评比否决。对乡镇的上访工作责任,要区分情况,客

观对待,改变“一刀切”的责任追究办法。同时对于“无理无序”的上访者,不能过分地“宽容”。二是减负。对于乡镇所背的沉重债务,一方面要鼓励乡镇领导干部通过发展的办法,逐步消赤减债。另一方面,对于关停并转的乡镇企业,依法该破产的破产,清查资产,抵转债务。同时,今后兴办公益事业,上级部署的工程活动,要结合本地实际,不搞“一刀切”的硬性推进。三是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予以规范,以正面宣传为主,正确评价乡镇干部,营造有利于乡镇干部开展工作的宽松环境。

四、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形下,乡镇基层要促发展、推改革,但更要保稳定,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现阶段各种社会利益的关系。乡镇干部肩负着服务基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只有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领导能力,提高乡镇政府在国家政府体系中的地位,规范乡镇干部的编制体系和晋升途径,才能改变当前乡镇干部存在的种种问题,真正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积极性,为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第四篇:广州市和谐社区建构的现状调查

广州市和谐社区建构的现状调查

——兼论我国社会和谐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一、内容摘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或切入点是构建和谐社区,因此社区建设成为目前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社区建设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仍处于开创阶段,全国各地的作法和进展也有所不同。于是,我们通过对广州市的社区建设情况调查,结合其它城市的做法,总结了各地的社区建设经验并提出了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和谐社区 和谐社会 现状与发展

二、当前各地社区建设的现状

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平台,直接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各类矛盾反映比较直接和敏感。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创建“和谐社区”,就是要通过社区这一基础平台,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一)各地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80年代中期,民政部曾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围绕民政工作范围开展的社区建设运动。90年代初,针对城市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职能弱化问题,又提出了在城市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地开展了试点工作。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需要,2000年11月3日,民政部又发出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把社区党建、社区民主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到社区建设之中。随后全国各地就社区体制创新、社区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出现了整体推进的可喜局面。

广州近年来实施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社区建设和服务社会化的途径,服务内容从助残扶困等民政部门的传统范围扩展到了文体娱乐、计划生育、青少幼服务、下岗再就业、便民利民等非民政业务范围。服务方式则包括无偿服务、非营利低偿服务及廉价的有偿服务等。按照“属地管理”和“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制定了《关于加强街道工作的意见》。对街道工作职责、事权、经费、编制、监督等五方面的内容重新作了定位和调整,以居民工作为基础,以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为重点,对街辖内地区性、社

会性和群众性工作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职能。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方面,目前尚在试点阶段。如黄花岗街拟将现有的水荫南、北、西三个社区合并成一个社区,合并后的面积为0.804平方公里,管辖户数为5096户,户籍人口为16768人。社区管理机构调整设置为“两委一中心”,即社区党委会(是黄花岗街道党工委下属的党组织,在社区起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居委会(是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政务中心(是街道办事处派驻社区的工作机构,主要承担区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下移社区的各类行政工作,配合居委会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

天津的特点是从细节入手。该市从2001年起抓了城市卫生资源调整,提出了“抓两头,调整中间”的思路,一头是贴近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一头是按区域规划和学科建设为依据重新组合的医院,医疗服务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目标。城市卫生资源调整项目启动4年来,全市城区遍布社区卫生服务网,已有80%的家庭享受到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天津市2004年20件实事之一的旧楼区综合整修也全部完成。这项使二百万人受益的民心工程,共整修旧楼区572爿,1400多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达55万户、200万人。在旧楼区综合整修中开辟文体活动场所110多处,新增商业便民服务设施603个。

武汉社区建设的最大特色是积极转变政府的职能,将权力重心下移,强化社区功能,创新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了“五个结合”的工作模式。一是将社区的调整划分与社区的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社区区域概念和健全的社区组织体系;二是将社区体制改革与建立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结合起来,形成了社区服务的网络化;三是将加强社区建设与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四是将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与发展社区建设各项实体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满足社区居民多方面要求的服务体系;五是将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与工作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社区工作规范化良性运作机制。

深圳市创造了“盐田模式”,将政府职能从社区居委会中完全剥离出来。社区居委会成为社区的议事机构,属于居民权益保护性机构,对于社区的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进行调研、决策的监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工作站从社区居委会中分离出来,作为街道办事处设在社区的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承办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治安、卫生、人口、计生、文化、法律、环境、科教、民政、就业、维稳综治和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以

及其他由各区政府确定需要进入社区的工作事项。形成了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区民政局)——街道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社区工作站的垂直管理体制,使政府的职责、任务、资金、人员等通过一个口子下达到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成员与社区工作站人员不能交叉任职,相应引入了政府雇员制,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都是由政府部门组织专门考试录用的政府雇员。通过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今年2月22日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深圳市社区建设工作试行办法》。制定了社区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工作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等方面的规范。

(二)国外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欧美国家的社区建设至少先行了30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规划;第二、政府、社区和民间组成健全的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第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不可替代;第四、社区参与广泛,自治和自助能力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区服务注重困难群体。包括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照顾,为学前儿童提供保育,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并进行家庭企业咨询,为无家可归者、单亲家庭提供住房支持,为妇女儿童提供保护服务,为低收入个人或家庭提供资助,帮助移民或难民迅速融入本地社会、实现本地化。服务的方式有:①设施服务。②外展服务,又叫走出服务机构的服务。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社区中介组织或非营利机构,也有私人机构。服务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政府拨款,部分来自服务收费。

2、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形象。社区文化是美、加两国社区建设中普遍开展的内容,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他们认为,开展社区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智力开发和增强人的活力,有助于培养自尊和力量,从而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造祥和的气氛,塑造社区的形象,修补和完善社区的社会结构。两国开展社区文化的形式很多,主要是利用社区内的各种文化设施组织开展文艺、教育、科普、体育、娱乐等活动。

3、社区治安列为新的警务。社区治安是社区居民最为关注的事情。在美、加两国,社区治安是一种新的警务,其功能为:(1)控制犯罪。(2)向处于危难中的人提供快速援助。(3)改善警民关系。通过加强社区治安,实行群防群治,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消除社区内各种不稳定因素。

三、目前各地社区建设中具有共性的几个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一是由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政府工作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很多工作都需要依托社区才能得到落实和加强,居委会往往被上级职能部门当作其下属机构,具有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二是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的居委会偏离了其本身的自治性质和功能。

三是社区组织的作用以及凝聚力、号召力比“单位”逊色得多。(2)法律体系滞后。目前街道工作所依据的法律规范是1954年制定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居委会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则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前者距今已有50年。街道办事处在工作对象、工作任务、机构设置、职能和人员编制等诸多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制定时间较早以及社会变革和转型加速,这两部法律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的形成。(3)资源整合难度大。一方面由于以往城市建设中没有将社区工作本身及社区服务所需的硬件设施纳入统一规划和建设,因此可供社区整合的硬件资源十分有限,相应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服务质量等软件建设很难付诸实施。另一方面,城市基层管理的事项和内容急剧增多,但基层却没有相应的人、财、物资源的调配权,“费随事转”的原则也并未落到实处,责重权轻,许多工作管不到位,只能穷于应付。(4)政府公共投入不足。据测算,公共投入中教育和卫生医疗这两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世界上最高的是瑞典等北欧国家及古巴,为15%到17%左右。其次是英、美及日本,为12%左右。第三是意大利等国家,为9%到10%左右。而我国是4.5%,低于印度的5%。造成公共投入较少的原因,一是政府职能向公共型、服务型的转变不到位。二是目前对政绩的考量缺乏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三是庞大的公务员队伍消耗了大量财政资源,公共投入显得捉襟见肘。(5)多数人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首先,许多居民有困难、有问题仍然习惯找单位,在许多居民看来,社区难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其次,缺乏文娱、体育等方面的交往场所,邻居间老死不相往来,严重缺乏交流与沟通。再次,长期以来对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集权式管理,使其丧失了独立性和民主政治的氛围,致使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意识不强,这是目前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瓶颈。

四、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要求

1、和谐社区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民政部提出了一个到2010年阶段性目标:一是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二是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三是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

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上述目标要求是现阶段社区建设的总体依据和工作指南。作为一个和谐社区,应具备以下要素:一是管理有序,二是服务完善,三是环境优美,四是安全文明,五是文化活动丰富。

2、社区建设的规模与硬件设施的要求社区规模的划分主要根据是有利于服务和管理、有利于居民自治、有利于资源开发利用,并考虑地域的独立完整性、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因素。小区规模可大可小,《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立。深圳市根据目前城市现状,规定每个社区常住人口规模一般为1万至2万。并规定在2010年以前,深圳市社区的办公和服务设施如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党员活动室、社区警务室、社区综治办、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星光老人之家、社区图书室、户外文体广场面积都应达到相应标准。

(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建议

1、确立管理体制、推行基层民主自治。社区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城市管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基础。经过各地近几年的试点和经验总结,目前已创造出如深圳盐田模式等相对成熟的体制,就是以社区党组织领导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的民主自治为基础,社区政务服务为保障,这种“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符合目前国情,是各地政府现阶段重要的参照。

2、调动公众参与意识。社区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靠党和政府的领导,还要靠社会力量和全体公众的积极参与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社会和谐的社区建设。

3、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如果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比较好的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话,那么,要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则是要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应该是公共意识和服务意识的确立,以及相应的体制改革及运行机制的建立。尤其是要通过加大对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等手段来推进各类社会组织的发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4、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今后的社区将是一个由行政组织、社会团体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其他企业事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并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相互吸取的组织结构。而对各组织的地位、作用、任务及职能以及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界定和规范,显得十分迫切。在目前国家尚未作出新的法律规范情况下,各地政府可以就上述需要调整的各种关系着手制定相应的条例或办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完善。

5、列入城市发展规划。目前正是新一轮五年规划的制订期,鉴于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地政府都会把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纳入到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

6、加强社工队伍的建设。目前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与社区工作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相应的解决办法,一是对现有社工进行中短期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增强爱岗敬业精神。二是开办社区学院、利用现有的职业技术等教育资源开设社区工作学历教育,为今后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扩充打下基础。三是目前对社区工作者的补充应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四是要制订高中毕业生和大中专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相关制度。只有高素质的社区专业工作者和甘于奉献的社区志愿者两支队伍相结合,才能使社区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第五篇: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以山东省东营市为案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员于发友 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托幼办主任李玉珍 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托幼办 科员杜

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发展步伐,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中央教科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对山东省东营市学前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并试图通过对东营市这一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和讨论,透察全国学前教育发展基本状况,探寻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期将其刊发出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

1、学前教育普及情况。截止到2007年底,东营市学前三年幼儿43971人,在园幼儿41884人,入园率95.25%,比2001年提高了12.75个百分点,其中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较好地实现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

2、园所建设情况。东营市共有学前教育机构572处,其中政府办园46处,教育办12处,企事业单位办园9处,村委会办园280处,公民个人办园208处,其它形式办园17处。397处准予登记注册的学前教育机构中,省十佳幼儿园4处,省级实验示范幼儿园16处,市十佳幼儿园20处,市级一类幼儿园46处。

3、队伍建设情况。东营市现有幼儿园园长、教师2777人,农村幼儿园园长、教师1984人。其中,农村非公办园长、教师1749人,占总数的63%。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1147人,占总数的41.3%;30-40岁的1057人,占38.1%;40-50岁的507人,占18.3%;50岁以上的66人,占2.4%。其中农村,30岁以下的676人,占农村教师总数的34.1%;30-40岁的811人,占40.9%;40-50岁的436人,占22%;50岁以上的61人,占3.1%。从学历结构看,中专学历者1477人,占53.2%;专科及以上学历者1013人,占36.5%;专业学历达标率为75.3%。其中农村,中专学历者1258人,占农村教师总数的63.4%;专科及以上学历者449人,占22.6%;专业学历达标率为72.4%。专业学历达标率为75.3%。其中农村,中专学历者1258人,占农村教师总数的63.4%;专科及以上学历者449人,占22.6%;专业学历达标率为72.4%。

4、经费投入情况。2006年,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8996.65万元,其中城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4634.20万元,占总投入的44.23%;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5843.71万元,占55.77%。各级财政投入2882.13万元,占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32.04%;公民个人投入2265.24万元,占25.18%;其他社会力量投入3849.28万元,占42.79%。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

(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多年来,东营市各级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2001年,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到2005年,全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2002年,市府办转发了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全市学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2004年,市委、市政府确定把包括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在内的“援助农村教育计划”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把农村幼儿园建设列入了创建小康文明村的重要指标。自2005年起,东营市将学前教育工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进行立项督查。2008年初,新任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任期内“实现包括学前三年教育在内12年免费教育”的目标,东营市学前教育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办园行为日趋规范

1、坚持依法治教,常规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时拟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相关文件和政策;二是扎实开展学前教育机构审批注册工作;三是狠抓幼儿园安全工作,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2、完善督导评估体系,加强托幼园所管理,学前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将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对县区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自2004年起,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建立了对县区党政领导承担教育责任情况的综合督导评估制度,其中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与筹措、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待遇等列入了督导的重要内容。二是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标落实情况纳入到教育督政范畴。2003年,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下发了《东营市乡级政府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分期分批对各乡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评估。三是对县域学前教育工作进行诊断性评估。2004年东营市启动了县域学前教育工作诊断性评估,每年选定1个县区、抽取部分乡镇(街道)及其幼儿园进行评估,总结学前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制约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开展了“十佳幼儿园”评选活动。2006,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启动了东营市十佳幼儿园评选活动。五是对幼儿园进行评估定类。自2003年起,市教育局每年都会同市物价局、财政局在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中开展评估定类工作。

3、实施“三动”发展模式,推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结网互动,优势拉动,整体推动”的“三动”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是东营市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从2003年开始,经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基层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实践,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得到拓展,实现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发展、共同提高。“三动”发展模式自实施以来,全市共举办示范性幼儿园开放活动482次,受益人数达17564余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400多次,受益人数达14000余人;示范性幼儿园向结对的农村幼儿园捐赠各类玩具、图书等保育教育设施价值110余万元,城乡幼儿园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共享。

(三)办园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高标准的示范性幼儿园。自1991年至今,东营市各级政府共投入近亿元资金,建成了4所省级十佳幼儿园、16所省级实验示范幼儿园、3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如利津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筹资1500多万元创办了两所实验幼儿园,并分别于2003、2005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十佳幼儿园”。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吸纳非财政性资金按市场经济规律投入学前教育。2004年,市财政核拨450万元专款扶持6个贫困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从2005至2007年,区政府每年拨出50万元专款用于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垦利县将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和学区中心幼儿园建设确定为2005县委、县政府重点工程,核拨60万元专款用于扶持和奖励;利津县陈庄镇根据适龄幼儿人数、村庄距离等因素规划建设了9处学区中心幼儿园。三是吸纳社会资金,构建多元化办园新格局。东营市多方融资近2000万元办起了十几所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民办幼儿园,形成了国有公办、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民自主办园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和管理模式。

(四)幼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待遇地位逐步提高

一是建立了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切实加强园长和教师队伍管理。东营市制定印发了《东营市幼儿园园长、教师考核意见》和《东营市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审定暂行办法》,严格考核和资格认定,统一建档管理,做到了持证上岗。部分县区在新增教师的配备上实行了考选办法,为幼教师资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二是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东营市启动了名园长、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设立园长、教师培训经费,每年选派部分优秀园长、骨干教师到高等师范院校接受高层次培训,培训费由市财政承担。截至目前,近500名幼教行政干部、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先后在华师大、山师大接受了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注重园本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扩大培训面,强化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培训效果。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公办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工资上收到县统一管理。农村幼儿教师工资采取县区、乡镇统筹一部分、收费解决一部分、主办单位补助一部分的办法解决。

(五)保教质量持续提升

一是幼儿园积极参与或承担了教育部“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行动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创设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等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等。在东营教育信息网建立了“学前教育专栏”,开通了“东营园本研究项目博客”,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及时获取国内外学前教育前沿信息、实现同行间交流和研讨提供平台。二是创设宽松环境,支持幼儿园自主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园本化课程;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注重课程改革及实验研究的过程性和实效性,使科研成果尽快产生教育效应,推进了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每年举行几项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幼儿教育活动,如园长《纲要》论坛、《纲要》例说征集评选、幼儿园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学前教育论坛等。三是提供专业支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定期组织的幼儿教师教学能手、优质课和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促进了教师驾驭课堂、反思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带动了保教质量的提高。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个别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前教育法规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东营市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有个别县区、乡镇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理解国家发展学前教育坚持“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政府承担学前教育的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没有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更有甚者,直接将幼儿园推向市场,政府不再投入,主办单位不再支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法规、规章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事业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当前学前教育领域中的许多法律关系不明确、无法可依,导致无谓的纠纷或执法障碍,阻碍了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经费投入缺乏保障,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明显不足

1、城区优质幼儿园数量不足,仍然存在入园难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学龄前儿童数量猛增。但幼儿园建设相对滞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因而带来了适龄幼儿入园难、入好园更难的问题,国办幼儿园班额过大的现象十分突出。如市直东城区,只有2所国办幼儿园,生源爆满、班额过大。低收入家庭因无力为孩子支付高昂的费用,转而选择小规模、低层次、低收费的民办幼儿园,这促使低层次民办幼儿园数量猛增,仅东营市东城就有18处,在园幼儿1291人。这些幼儿园普遍为租赁商业用房或是家庭开办,有的沿路设置,与酒店、商店等处所相邻,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

2、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简陋,安全隐患尤为突出。东营市绝大部分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完全依靠家长交费来维持园所正常的运转。因为投入没有保障,且收费偏低,办园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园舍、设施达标率较低,办园条件普遍简陋。大部分村级幼儿园只有幼儿活动室,没有必要的功能室,且大部分活动室不符合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面积狭小,采光、通风不良;设施配备种类不全,数量不足,常规保育教育设施寥寥无几。另外,有些乡镇、村为了减少投资,幼儿园设置数量不足,覆盖范围过大,服务半径过长,或导致家长不送孩子入园,降低入园率,或由于远距离接送幼儿带来大量安全隐患。东营市现有规模小、质量效益低的混合班73处,占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12.8%。

(三)农村幼教师资队伍以非公办幼儿教师为主体,待遇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专业水平不高

1、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够优化。农村幼儿园一直没有经编制部门正式审批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幼儿教师队伍以农村幼儿教师并且以非公办幼儿教师为主体。东营市2777名幼儿教师中,有1984名农村幼儿教师,占71.4%;其中非公办农村幼儿教师1749人,占农村幼儿教师总数的88.2%。这些非公办幼儿教师既不是公办教师,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中小学民办教师,没有明确的身份,没有纳入教师序列由人事部门统一管理,而是由各地幼教管理机构建档登记予以管理,相对公办教师而言,管理不够规范。另外,农村幼儿园中的公办幼儿教师均占着中小学的编制。

2、农村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全市1636名农村幼儿教师中,1185人具备幼教专业学历,学历合格率为72.4%;其中第一学历幼教专业的304人,仅占18.6%;81.4%的农村幼儿教师或者学历不合格或者通过自学、函授等形式取得了专业学历,专业知识不够系统扎实,整体素质偏低。同时,由于农村幼儿园经费、人员配备不足,园长、教师不能及时接受继续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制约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

3、农村幼儿教师配备数量不足。《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中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 1:6~1:7。而东营市农村幼儿园师生比为1:24,远远高出国家规定标准。较高的师生比反映了农村幼儿教师配备严重不足,致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儿童特点和教育规律,疲于应付;同时,由于一村一班一师现象的存在,也导致了大量的安全隐患,从而影响了办园效益。

4、非公办幼儿教师待遇偏低,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一是工资待遇低。东营市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平均月工资为691.3元, 是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1倍,还达不到教育部门要求的1.8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东营市只有利津县利津镇陈庄镇在建立农村幼儿教师退休退养和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有益尝试,其他县区、乡镇均未实行。三是大部分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未能参加职称评定。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中已评定职称的495人,仅占总人数的28.3%。

(四)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迅速,管理相对滞后,隐患较多

近年来,东营市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对这些幼儿园承办者的资格、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园质量与督导评估等都还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管理;另外,一些办园者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为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或扩大班额,或克扣幼儿伙食,低薪聘用非专业、不合格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等。这些问题造成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低,而且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四、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法规,完善体制,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国家层面应该进一步健全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完善管理体制,让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前教育机构有法可依,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对地方学前教育发展,建议实行“政府主导、县乡统筹、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布局规划好辖区内的幼儿园。对于一个县或一个乡级政府首先要做到的是,根据辖区内的人口数和适龄孩子的情况以及村镇布局的情况,规划好辖区内幼儿园建设的处数和布点,确定好长远规划和近期的建设计划。二是筹资建设好辖区内的幼儿园。按照规划设计的幼儿园处数和布点情况,纳入政府工作议程,采取包括财政投入、银行贷款、争取企业或个人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建设起高标准的幼儿园。三是指导管理好辖区内的幼儿园。对辖区内建设好的的幼儿园,要高标准配备内部设施,选聘高素质园长和幼儿教师,并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二)加大投入,多措筹资,形成相对稳定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鼓励引导民办学前教育和扶持贫困农村学前教育。建议各级政府要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本着“奖励先进,扶持贫困”的原则,主要用于农村幼儿园危房改造、奖励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达标乡镇、乡镇中心幼儿园争创省级示范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扶持贫困农村幼儿园内部设施配套等。二是建立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的机制。用足用活有关政策,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资金,增强幼儿园自我滚动发展的能力。三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建设要求,建议国家将义务教育向学前三年延伸,并逐步实现免费教育。

(三)创新思路,规范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

一是核定农村幼儿园机构和教师编制。按照省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幼儿园编制标准,根据幼儿园规模、幼儿人数,由县区编制、教育部门共同核定本辖区各幼儿园编制数。各乡镇(街道)提出编制内需求人数。二是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对于在岗幼儿教师,必须限期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方可继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限期不能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予以调整或辞退。三是实行聘用合同制。各办园单位聘用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必须从具备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用。具备幼儿教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向办园单位提出应聘申请;办园单位在编制限额内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聘用申请;教育部门根据聘用条件,面向本区域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受聘教师与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四是建立农村幼儿教师考核奖惩制度。按照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对于正式聘用的农村幼儿教师,由用人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对其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对于成绩突出者应予以奖励。经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幼儿教育工作的农村幼儿教师,应终止聘用合同,解除聘用关系。增加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在评先树优中的比例,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五是规定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幼儿教师的工资标准可从两个“不低于”去考虑:即不低于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倍和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样,以便各地在确定工资标准时有所参照。六是建立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首次把探索农村幼儿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列入社会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以及《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都为广大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社会待遇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正式聘用的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要逐步为其办理社会保险,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保险费可由政府、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分担。对于年龄大、不适宜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优秀教师按照中小学民办教师的规定办理退休退养手续。七是落实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各级人事、教育部门应当设立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为正式聘用的农村幼儿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并与其工资待遇挂钩,建立起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竞争激励机制。

(四)严格管理,周到服务,提高民办幼儿园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社会力量是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主力军。从东营市的情况看,572处学前教育机构中,除46处政府办园外,其他均属于社会力量办园,占到全市的92%。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力量办园的水平决定着整体学前教育水平。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管理和指导的力度,不断提高其保教质量和水平。一是要严把入口关。对新申请开办的民办幼儿园,要严格审核把关,对达不到办园条件的一律不予批准。二是严格审批注册。对已经开办的幼儿园,要以国家和省市标准要求,严格搞好审批注册,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予以取缔。三是切实加强对民办园的督导检查和指导服务。经常深入到民办幼儿园督导和指导其工作,真心实意的帮助其解决困难和问题,共同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确保每一个儿童均能享受到相对优质的学前教育。

下载天津旅游资源多语建构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旅游资源多语建构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姚莉 王艳玲 一、调查目的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一直是我校的特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低年级抓起。2012年4月我们加入学校《培......

    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新建县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调查报告2010年3月7日上午,政协会议共青团、青联小组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倪邦文发言时指出:“选聘高校毕......

    高中生物模型建构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高中生物模型建构现状学生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你好!本调查问卷旨在了解高中生对“模型”和“模型建构”的认识以及教学现状,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本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你的......

    红色旅游资源调查

    徐州地处中原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就发生在徐州地区。作为红色旅游资源的龙头景区,淮海烈士战役纪念塔林不但......

    洛阳旅游资源调查

    试验一洛阳旅游资源调查(一) 一、实习教学目的: 通过实地考察并了解洛阳市生态旅游开发区的规划与建设、保护与治理、环境与卫生、服务与引导等情况。了解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和......

    苏州旅游资源情况调查(汇编)

    苏州旅游资源情况调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苏州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组团出游三大板快齐头并进、增势强......

    旅游资源调查(精选五篇)

    旅游资源调查教学要求: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引导学生善于开动脑筋,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调查报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有口头表达能力,又有书面作业......